唐诗宋词选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诗宋词选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1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课堂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具体到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改变沉闷窒息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并搜集更广泛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处于自主开放的状态,在鲜活的实践活动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从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和特点着眼,我们不难发现其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十分必要。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述一二,供方家指正。

一、兴趣与积累是探究的基石

诵读方面,古今结合。

知古:在中国古代,诗乐是一体的,诗与词都配合乐谱歌唱,后来逐渐脱离乐谱,但字词仍然保留着铿锵的音乐性。吟诵的基本要求,必须要掌握诗词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节奏、音节等。其中,吟诵律诗、绝句,要分清平声和仄声;吟诵词,则要注意调式的变化和音节的切分。学生通过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吟诵,必然陶醉在诗词的美好意境里,枯燥乏味的古典诗词教学就会立刻变得兴味盎然。

古为今用:听歌赏文、配乐填词。唐诗宋词,本身就是一首首美妙的乐章,教师不妨将唐诗宋词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学习。不少流行歌曲是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的。《但愿人长久》来自邓丽君的《古词绝唱·淡淡幽情》专辑,其余的11首歌曲的歌词也来自宋词。再如舒锦霞融合越剧、昆曲元素,用现代歌曲演唱的《声声慢》,歌词取自于宋代注明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另外还有《华章雪韵》用昆曲演唱17首唐诗宋词,也是相对容易找到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悠扬的歌曲旋律与唱腔中,亲身体会古典诗词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古论今: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例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情景关系”等。“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是指在理解诗词的字句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作诗人,由表及里地去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然而“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要正确体会诗人的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生探究诗人的生平遭际、理想追求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三种情景关系,以及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等四种形式。

第二、掌握多样探究方法。

对比。对比的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比如,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代所写作品;比较同一个时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题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风格,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等等。比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并在探究实践中灵活运用。

质疑。设置疑问,激发探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中,既符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获取成功感。

下面,笔者以《九日齐山登高》一课为例,演示探究式教学在《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中的实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很多人评价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这首作品是“抑郁之思以旷达之语出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是否同意这一个评价,并且列出依据填写下表。

探究式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独立思考。因此,每一位同学都要运用所学习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情景关系”等鉴赏方法,对诗词进行自主解读和赏析。

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五到六人为最佳,每个小组要选出小组长、资料整理员、讨论记录员。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图书馆,小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定时开展小组讨论,把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由组长向老师请教。小组长将组内同学的活动成果汇总,以书面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

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将题材、风格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学习,采用对比的探究方法,以“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在学习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放在一起,整合成“登高诗”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认为这几首登高诗的情调会是怎样呢?抒发哪些情感呢?为什么诗人登高才会产生这种情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认为登高临远,使人感触到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因此,登高诗的感情基调是各种“愁”,包括壮志难酬之愁、漂泊他乡之愁、牵挂家人之愁、担忧国家朝廷之愁,等等。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至古以来,我国就有九月重阳登高习俗,其实,我们古代文人不单重阳节才登高,其他时间也爱登高,不仅喜欢登高山,而且喜欢登楼、登亭阁、登遗址。每次登临完,文人必然会诗兴大发,临高写诗作赋,寄寓情怀,因而留下很多登高诗。请大家分组讨论,探讨一下这三篇诗歌的异同,完成下表。”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交流和研究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整合《唐诗宋词选读》内的登高诗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以前学过或者课外遇到的登高诗,比如,崔颢的《登黄鹤楼》,杜甫的《登高》、《登楼》、《登岳阳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仿照上述作品的比较方法,作一次较为系统的登高诗探究。

由此可见,主题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性教学,学习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不但记得牢,而且实用性强。

关于探究式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同行深入探讨,限于笔者水平,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毅.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0)

[4]王庆.哭泣的缪斯——中学古诗词教与考的困境[J].中文自修.2010(02)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2

关键词: 选修课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研究 教学实施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的。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笔者拟针对当前《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与思考,分三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目的和现状

笔者分为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1.《唐诗宋词选读》的编写与开设目的。编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词大家,分为“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等12个专题编写。开设目的:通过《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希望能够使高中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和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与发展。

2.《唐诗宋词选读》的设置情况。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面临以下时间问题:设定的选修课时相对学习内容显得有限、相对集中的教学时间使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选修课学习受到高考专项训练的挤压。二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教师问题:单就《唐诗宋词选读》一门选修课而言,所涉及的知识面就很广,新内容也很多,而真正能胜任选修课教学的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少。不同层次学校,师资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良莠不齐,多寡不均,当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跟选修课的开设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选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三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存在以下学生问题:选修课程分班难、选修课程开课难、选修班级管理难。如《唐诗宋词选读》就是不少学校在高二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整年级地进行统一备课与教学。于是,选修课带来的种种烦恼烟消云散了,选修课在学生的心目中与必修毫无区别了,而选修课开设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3.《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根据选修课的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实际性和研究性原则,选修课在各地各校轰轰烈烈地开设了起来。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选修课所期望达到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目的是否能毫无疑问的达成呢。在《唐诗宋词选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看到了困惑的存在。(1)教师选修教学中的困惑:选修课成了专题讲座课或活动课、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无限复制,如《唐诗宋词选读》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的先行与铺垫,课堂上以练代教。这种以应试为目的、费时费力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由教师“包办代替”。(2)学生选修学习中的困惑:首先是学生对选修课的盲目性,一方面,兴趣爱好极为广泛的学生面对众多科目无所适从,不会选。另一方面,选修课所占比例小,门类少,可供选择的余地有限,又使学生无法选。其次是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那么重要,只是为学分而选课,缺少积极性,而趋向放任消闲。最后是学生对选修课的审美疲劳,由于教学计划的紧凑,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目标的约束,教学方式的单一,《唐诗宋词选读》天天学,天天读,天天背,每天重复“同样的故事”,学生不再有新奇感,天天呈现“精美的大餐”,学生难免消化不良。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普遍产生审美疲劳。

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策略研究

笔者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阐述:

1.重视诗词诵读,让学生真正读出声。诗歌诵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帮助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培养学生诗词审美情趣。因此《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诵读策略要注意由以往的教师讲读中心,逐步往指导学生自读上过渡。《唐诗宋词选读》诵读教学对教师的素养要求:(1)转变观念,以诵读为中心: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鉴赏诗歌之前,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和用韵,读出词语的感彩,读出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绪变化。学生通过诵读,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去复活诗词的声音、作者的声音。这样在复活过程中,学生就迈进了作者心灵的门槛,了解了其中真正的情味。(2)提高素养,为范读打基础:首先,教师要力求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只有当教师自身在具备了较高诗词素养的前提下,再加以突出的个人能力、独特的个人魅力、丰富的教学技巧,才有可能避免隔靴搔痒,一味照搬教辅资料,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教学课堂上充满感情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诗词的王国。(3)加强指导,融情感于诵读。教师首先,应当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其次,应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移情地诵读;再次,应当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4)愿作听众,倾听学生诵读。教师应带着一双耳朵进课堂,多听听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带上一双眼睛上讲台,敏锐观察学生对诗歌的不同反应;带着一个开放的大脑进教室,尊重学生的开拓创新的想法。

《唐诗宋词选读》诵读教学的策略实施:(1)“疯狂”放声读,即不要管诗的内容、情感是什么,一概放声读出来,声音越大越好,越“疯狂”越好。(2)联想会意读,即遵循着读诗——思景——入情三个阶段,在做好全文观照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赏析。(3)配乐表演读,即学生在“会意读”的基础上,自行寻找适合该诗词意境的音乐伴奏,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作品表演出来,学生兴味大增。如柳永《八声甘州》的凄切、苏轼《定风波》的洒脱,晏几道《临江仙》深情都在他们的揣摩、会意中一一得到很好的展现。此外还有传花接龙读、制造悬念读、博采扩展读等策略,使学生在诵读中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诗无达诂”,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并满怀激情地用实践去证明着。

2.创设诗词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诗词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其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被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认清了问题与现状,《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策略的实施可分为两点:《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端正观念。(1)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要始终坚持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2)要立足学科需要,服务课堂教学。(3)应用课件时,必须要掌握使用课件的技能,摆正它在教学中的位置,恰当的应用于课堂。《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策略实施:(1)音像资料应结合语言品味;(2)在“亚沸点处”创设情境;(3)素材运用应紧扣教学目标。以第三点而言,针对《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可搜集到的音像资料相当多,尤其是电视散文《唐风宋韵》、《唐之韵》、《诗歌唐朝》、《唐宋风骨吟》等,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丰富的后备资源。但如果不加选择,学生成了观众,教师变身为放映员,选修课就会被上成了视频欣赏课。教师应当在课前细加甄选,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引入有价值的多媒体资料,甚至可以依据资料发起课堂研讨,辨一辨是教材说得对,还是资料有道理,才真正吻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3.正视诗词难度,适当鼓励改写与创作。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由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审美情感、志趣及语言表达、技巧运用等素质构成。诗歌在形成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引领学生关注诗词细节,帮助学生唤醒真实情感,辅助学生延展联想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特点和篇章联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因此《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写作策略的实施可分为三点:(1)依据诗词进行改写,有扩展补充式、巧拟标题式、改换文体式、集句成章式等方式。如集聚成章,即选取前代一人或数人之诗句,按照选取者的构思意图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新作之诗。(2)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可以采取仿写入手提兴趣、妙用诗词入对联、细致大胆作诗词等形式,如“仿写入手提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古代诗词作者改写的实例,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咏梅绝唱,其实这一联是化用五代时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虽只两字变化,但境界蕴藉空灵,远胜原诗。再比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借鉴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及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熔铸而成。学生的创作情绪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在平时学习与阅读诗词时更加留心了。(3)借助诗词提升写作。《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写作练习既可以是深入品味诗词,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途径,也可以借此机会提升学生的作文构思与写作能力,有注重角度巧选择、翻用旧题出新意、积累素材精提炼、善用修辞展文采、锤炼语言不罗嗦等方法。如“翻用旧题出新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旧题翻新的例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写昭君生长的地理环境,以地灵烘托昭君的人秀,正是钟灵毓秀,窈窕红颜,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以奏出胡音的琵琶写出其千古遗恨,委婉蕴藉。白居易的《王昭君》则虚拟了昭君与汉朝使者相见的故事,着重描写了昭君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以及渴望回归的心情。这两首诗都对和亲持不赞成态度。而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道:“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人借家人口吻,奉劝昭君安心异域,不要思忆故国和亲人,人生失意到处都一样。欧阳修则在《和明妃曲》中提出“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比王安石更进一步,针砭时弊,直指问题的根源。

总之,诵读古诗词,认真总结古诗词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古典诗词的语言,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经常浸润在华章隽语中,既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又可以吸收和积累精美的语言材料。久而久之,谈吐作文,自然文采斐然。

三、关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思考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在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步步迈向深入,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诵读、多媒体及写作等教学途径外,更多的教师在更深广的领域不断地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师遵照着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之时,也有一些教师为之困惑或仅凭教师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

1.《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语文选修课评价制度应引起教育界专家及同仁的注意:完善《唐诗宋词选读》对学生的评价制度:(1)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评价;(2)评价有利于学生开放中张扬个性。如第二点,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方法无非是通过让学生分析诗歌意思、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品味语言等方式进行,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大胆阐发自己不同于参考答案的观点,鼓励其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采取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学生诵读诗歌、写作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努力、进步与成果。完善《唐诗宋词选读》对教师的评价制度:(1)课堂教学评价应灵活;(2)重视教师的教学个性及发展。如第一点,在《唐诗宋词选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促成了学生一些重要行为的出现,应当把教师教学的清晰性、多样化、适当的任务定位、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提问的艺术、对学生的热情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标,更为灵活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3

一、教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基本上在高二年级使用,集中的将唐宋元三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展示给学生。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见文后附录一)三个单元的基本教学,都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个部分,基本阅读以诗人为线索,拓展阅读则以诗歌题材为分类标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觉这样的排版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就阅读能力提高方面显然不能做到专攻一类。以往我们的教学是基本阅读全讲,以介绍作家风格为主结合诗歌意象、抒情等细节进行教学,拓展阅读不全讲。这样的教学安排,在教一方,显然是比较全面,但是在学的一方,就不是很有效。所谓的有效,是指是否真正的体现出本年度的高考《考纲》要求。2011年语文考试大纲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也就是说,考纲明确的指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能力。2011年的广东卷出乎意料的“含糊”,显然,对学生“技巧和积累”的考查最终将会指向综合分析能力的检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的“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样才会在高考的大旗下游刃有余。

二、教学思路雏形

根据以上的思考,我想在古典诗歌阅读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上分成三个梯度,第一梯度:基本知识;第二梯度:技法训练;第三梯度:整合分析能力提高.首先按照诗歌题材分类重新编排《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诗部分。

三、教学过程设想(以高二年级诗歌教学为例)

1、第一梯度教学尝试:

首先,培养“诗性”,记忆基本常识。

比如:关于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的教学,力争在生活中找机会让学生多一些生活和情感体验,“晴朗的夜晚,让学生举头望明月;狂风暴雨的时候,让学生凭栏远眺;繁华盛开的时候,踏足校园闭目品析;微风渐起的时候,扶风静思……”;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尝试新鲜的教学方式,我曾经讲过一堂复习课,主要针对“意象”做总结复习。以仿写句开始教学:“一看到……就想到……”先举例:“一看到月亮就想到亲人;一看到月亮就想到诗人客居他乡”然后给出一系列的意象“风雨、浮云、流水、杨柳、大雁、燕子……”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和生活体验来接龙。这样的一节复习课,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但是已经达到了意象意义梳理的目的,而且形式简单,完全可以随时放到教学当中,既活跃气氛又加强记忆。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总结各种题材的思想感情。

其次,“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进行诗歌教学,强化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这一梯度知识的特点是“琐碎”、容量庞大,但是,这样做学生也只能浅尝辄止,而且基本上不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原本就毫无规律可循的基础知识无法有效记忆。统一每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比如,“即景抒怀诗”这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学生应掌握通过意象推断诗歌题材并了解该类型诗歌所抒发的五种基本情感。以意象――意境――思想感情为主线,穿插一些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基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贪多求快的教学心态是完全不可取的。

2、第二梯度教学尝试:“循环反复”强化技法

如果说上一梯度解决的“米”的问题,那么,这一梯度将试图解决的是“为炊”的问题了。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典诗文的阅读,重点都在于“阅读”二字,说白了其实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思维方式。经常有学生反应,明明知道诗歌中某意象的意义,但是还是看不懂,也不会做题目。这样的情况很常见,问题出在那些能够背诵记忆的知识是“死的”,缺少了“方法论”就如一潭死水。放眼望去,关于古典诗歌鉴赏方法多如牛毛,各有特色,有的甚至可以被总结成公式,而我推崇的方法是“先情感思想后表现手法”。

任何诗歌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无论他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修辞,什么手法,都是为了表达这个内容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形式服务于内容。先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再结合这种情感来分析手法。个人认为,学生阅读诗歌主要的困难是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旦明确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又明确的知道所有的语言、写景、抒情、修辞、形象都是为表达这一诗歌主题而服务的那么就解决了“读懂诗歌”的问题,那么,老师通过两个问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诗歌内容这样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第三梯度教学设想:“高屋建瓴”化有形于无形

之所以是设想,是因为还未在学生中有效的开展,但是对这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方法却很有信心。就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将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去独立赏析古典诗歌,具体做法很简单,只给出诗歌及注解,要求学生用200字左右的文字赏析此诗。先不做内容要求,答案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不断引导,不断完善,最后达到横一条线:从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注解背景;纵一条线:从字到词到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到整首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挖掘,一横一纵,深入分析诗歌,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能够在古典诗歌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四、反思小结――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唐诗宋词”教学 思考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山东省是首批进入高中课改的试验区之一。截至目前,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实验。我有幸参与了青岛地区高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工作,承担高中“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的培训和跟踪指导等工作①。

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新课标下高中选修课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选修课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互相促进。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到“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缺乏传统诗词理论学养和符合诗词教学规律的成型教学模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鉴于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唐诗宋词理论基础。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目兼顾典范性和广泛性,既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又有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等较少传诵的篇目。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加重了备课负担;也有部分教师将“唐诗宋词”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失去了选修课的意义。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坚实的诗词理论基础,无法对教学材料作出规律性总结,造成了“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困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题材。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发展到唐宋时期,可谓大全。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取的诗词题材众多,有别情,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有情爱,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有边塞戎旅,如王维《使至塞上》等;有伤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园山水,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等;有政事,如李白《行路难》等;有思乡怀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教师应该认真梳理各类诗词题材,掌握其发展历程,熟知各类题材的表现方式。如别情诗词,作者大多会从两种情感体验来反映别离之痛,一是别离之时的难舍难分;二是别离之后的无尽相思。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诗人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来烘托分手之时的悲戚情感,而别离之后的相思,诗人以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极写之,并以“对面”写法描摹“夜吟”的场景,来侧面摹写。以此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同类题材就能驾轻就熟。

2.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体裁。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取诗词体裁丰富,既有近体诗,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绝如刘禹锡《乌衣巷》,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五绝如贾岛《剑客》;有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词,大多是双阕,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三阕,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古体诗不限句数,格律也较为宽泛,如李白《将进酒》。反之,格律诗就有严格的限制。以律诗为例,题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律诗题目限定了内容,诗句必须紧扣题目,全诗完全围绕题目来写,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如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即点明“左迁”,颔联点明“蓝关”,尾联点明“示侄孙湘”。有些词也遵照律法,题目紧紧限定了正文。律诗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即破题;承,即承接,承上而来;转,即转折、转换;合,即收合、总结。起贵“突兀高远”,有高屋建瓴之势;承与起连得越紧密越好;转最忌衰弱、疲沓,尽量做到如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结有三种情况,或总结前意,或做期望和联想,或与前面诸联、特别是起联相响应。转贴于

3.对诗词意象和意境有较为深入地理解。诗词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是创作主体内在情志与外界触媒的感发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典诗词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畴。“象”是对自然物的模拟、形容和象征,设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对外物或景象的模写,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情与景,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诗家直说》)。情与景的关系,也往往就是意与象、兴与寄的关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态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这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诗词是思维跳跃性很大的文体,意象与意象之间内在联接,构成完整意境。连缀意象、填补空白的工作要靠联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句各由三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是三个意象连缀,构成黎明野外独行的画面,虽是写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蕴含其中。诗词中情与景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伤心人看来也只会唤起感伤情绪。诗常一句一境,一联一境,通篇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故诗之境阔,博大雄浑,旷远开阔;词常是一阙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轻巧,精工密丽。

4.对诗法、词法有一定的了解。如“离合”,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是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是侧写、旁写与正写的关系问题。诗里的离合问题以咏物诗最为突出。前人曾有“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觉其切”的说法。这就是说,咏物诗如果只求形似,虽然刻画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写其形而传其神,通过咏物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咏物之作。如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故友离别最为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玲·塞蝉凄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都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诸如此类的还有“赋比兴”、“空与实”、“直与曲”等。

二、“唐诗宋词”选修课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法宏观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步”法,即知人论世、直观感受(观词、观象、观景)、整体领悟。微观上较有代表性的是阅读教学法,即将阅读分成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知人论世,读出文意;品味语言,读出意境;把握主旨,读出感情;放飞想象,联想阅读等五个环节。应该承认,这些教学法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选修课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取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比较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主动获取的教学模式,应该受到重视。

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特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②。它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20世纪70年美国群体动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合作教育学理论而产生一种学习理论③,它注重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能大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教学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合作学习”过程应细化为:目标(Goal)、动机(Incentive)、资源(Resource)、角色(Role)、程序(Sequence)、模拟(Simulation)、外部压力(Outside force)、环境(Environmental)和同一性(Identity)九个环节。

目标,是指“合作学习”活动中预期将产生的成果;动机,是指促成“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的原因;资源,是指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所需的各类资料来源;角色,是指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各成员承担的任务分配;程序,也可称为“学习过程”,是指完成任务的步骤;模拟,为完成学习目标需要而可采用模仿的方法和策略;外部压力,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进程和完成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某些外部客观限制和约定,如限定学习时间等;环境,是指在完成同一学习目标时,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应相类似;同一性,是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结论的近似同一性。

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为例,细化“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为“感受音乐”;动机为“完成感受音乐的教学目标”;资源可以使合作小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实物等资源来说明、演示箜篌;角色,可以让小组成员讲述各自承担的任务;程序,即合作学习过程,是细化“合作学习”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模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或已解决类似课文进行模拟学习,如可运用已学《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的感受来合作学习《李凭箜篌引》;外部压力,可规定时限、可规定文本报告等检查方式;环境,可规定在规定场所,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合作学习;同一性,合作小组内部对该课文结论的沟通统一。

细化“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细化“合作学习”的环节不必求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次,教师要进行适度引导,如控制时限、不同文本的特性引导等。再次,“合作学习”要充分结论,应对各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使课堂效率提升。最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应过多过滥,要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实现有效教学。

注释:

①该课程在青岛地区使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一书。

②郑金洲编着.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2.

③李其龙编着.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冯克诚总主编.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着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7.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

参考文献

[1]刘怀荣等着.唐诗宋词名篇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郑金洲编着.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其龙编着.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程胜.合作学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冯克诚总主编.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着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5

一、通过《史记》选读教学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在于培养学生获得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及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的情感,后面说得太大了,什么叫热爱?我想通过学习,对文言文本身感兴趣了,就是一种热爱。但如果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都没有具备,正如在学生中所传的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互怕“文言文”,以畏惧害怕的心情去阅读,那又何谈“兴趣”,何谈“热爱”?

所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摆在了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位置,而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将是一句空话。在高二上学期教授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时候,我非常注重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面对如此大篇幅的《史记》教学,我并没有采取提问式的以人文性、文化性为导入的高位化教学,因为如果没有最基本的文言知识作保障,学生连文章都没读懂,那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生读:对于文言文教学,尤其像《史记》这样大容量的文章,不需要学生全文阅读,因为他们记不住,与其全文阅读,还不如默读。所以,我一般采取学生读一段,看两分钟消化的方式。

(二)点名提问:请一位学生起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问题,此时不需要学生连起来翻译。只要求学生就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根据书下注解与以往所学能做到翻译即可。

(三)连贯翻译:在学生理解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连贯起来翻译本段,当消化完一段后,再接着往下讲。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可行的,更是高效的,当学生理解全文,掌握重点实词与虚词后,文言文人文性与文化性的展开也就有话可说了。

二、通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熏陶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而尤以唐帝国兴盛的标志“唐诗”与宋王朝繁荣的体现“宋词”为盛,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王国之中,涵咏品味、鉴赏吟诵,从而热爱中国的古典诗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

诗无达诂,《唐诗宋词选读》共选唐诗31首,宋词32首。考试要求考其中的唐诗与宋词各14首,共计28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的古典文化,我从超功利性的角度讲授了44首,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王国中,逐渐品味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通过《现代散文选读》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

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一类文体,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面对散文教学,不同人有不同的办法。或用多媒体播放文章段落分层及中心意思,或以问题的形式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或将文章束之高阁,离开品味的环节,直接进入到看似热闹,实则已脱离文本十万八千里的小组讨论。我采取的主要方式如下:

(一)整体感知,品读课文。《现代散文选读》所选文章均为经典课文且篇幅不长,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是在短时间内认识与理解课文的最佳方式,而教师的范读又是最接近学生的,所以每篇文章我都会以整体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去整体品味,其中包括了重读、弱读、连读与停顿及换气等多种朗诵技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也更好的感受老师品读的方法。

(二)品读优美语句,例如《把栏杆拍遍》“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我想,这段话无论在用语上,还是气势上,都堪称一流。又如《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那句,“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若换了一般人,就写乱发与胡茬了,但徐志摩毕竟是大师,这样的语句怎能错过品味?

(三)归纳总结,不超过20个字,即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归纳。例如读罢《绝地之音》可概括出,“通过绝地之音的魂牵、邂逅、探寻、捕捉,彰显.生命力”,《春末闲谈》学完后可总结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必然失败,历史将由人民创造”,而《可以预约的雪》告诉我们与菅芒花不同,人生不可预约,但我们要热爱生活。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6

一、问题:选修教学的“异化”

1.教学内容机械化

限于种种原因,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主要以各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为课本,这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学校、教师往往受“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在进行选修教学时以“高考考什么,教材就选什么”为出发点选择选修教材,课堂教学上也是“高考涉及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如此僵化的教学内容,让选修教学沦为必修教学的延续,像《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和《短篇小说选读》等与高考关系最密切的教材就成了师生的必选教材。

2.教学方式单一化

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而语文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这些教学方式的存在并不是单独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将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根据学生特点、课文特点等巧妙选择。选修教学更应该这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要不一讲到底满堂灌,要不放手不问纯自主。

3.教学目的考试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不能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付考试的辅导课。但是,不少教师在进行选修教学时无法舍弃应试情结,无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干脆将课文拿来作为练习的材料。于是《唐宋家散文选读》课堂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成了高考诗歌训练的主要阵地,至于语言的涵泳、情感的揣摩、文化的探究则不见了踪影。

4.教学效果低效化

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是“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开设之初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学生感兴趣,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上的选修课程是“被选修”的,因此,不少学生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真正投入到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以至于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选修课效率低下。再加上选修课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平均下来一学期要学三本书,教师对选修课的内容会做有针对性的处理,有时一本选修教材可能最多两周就学完。于是很多学生就产生了依赖心理――教师安排什么自己就学什么,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二、思考:选修教学要有选修特色

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巨大挑战。高中语文选修课不管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一定要有选修特色,成为师生真正需要的选修课。因此,选修课教学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注重实际,量力而行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着力于和国际教育接轨,强调了时代性、人文性、基础性、选择性、工具性,更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前瞻性和超前性。各版本的教科书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并力争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但是,各地的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学生群体、社会文化心理等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选修教学时要注意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语文教师本人的专业基础、教学风格、教学特长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求、未来发展的方向,量力而行。

如学习《唐诗宋词选读》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只要掌握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引导他们分析词作细节上的一些妙处,如用“明月”而不用“残月”“冷月”等的原因。

2.观照高考,突出重点

各版本的选修教材都是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系列编写的,为了体现“选修”的“选”这一特点,每个系列分别配套编写了两本以上的教材供教师和学生有选择地教学。这五个系列十多本教材是在高二第一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学习,时间比较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和《写作》等精讲。少而精不仅有利于落实选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复习迎考,毕竟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还是要参加高考的。剩余的教材里面也可以推荐一些如《传记选读》《实用阅读》《鲁迅作品选读》和《短篇小说选读》等让学生自读。这样的安排既关照了高考,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3.灵活处理,有效落实

现行各大版本的选修教材每一本都选入较多文章,如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有四十余篇文章、《唐宋家散文选读》有三十余篇文章,而每一本选修教材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半学期,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

如学习《唐宋家散文选读》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发展愿望以及学校实际条件和高考的要求,遵循选择性、现实性及实效性三者统一的原则对教材大胆取舍,精选出《留侯论》《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伶官传序》《越州赵公救灾记》和《祭十二郎文》等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余文章带领学生自学。

在精选出文章后还要对文章进行整合,使之落实得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以作者相同的原则整合成“韩愈专题”,以《祭十二郎文》一文为中心,带动《柳子厚墓志铭》《原毁》和《进学解》三篇课文的学习,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消除了学生对《原毁》《进学解》二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灵活处理教材和选文并有效落实,增加了选修教学的效益。

4.讲究方法,丰富多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温儒敏教授也说过:“选修课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适当讲析引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选修教学时要真正转变角色,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根据选修教材,具体选文采取合适的方法组织教学。

文本研习式教学法。这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教师最熟悉和最擅长的方法。如《太史公自序》一文比较难,教学时,教师主要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引领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写作特色等。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如《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谋反”被诛一段就可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关于韩信“谋反”被诛,你能从选文中看出司马迁对此有着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吗?对此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艺术赏析式教学法。如《更衣记》中张爱玲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评述了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赏析作者是如何用独特的语言打动了读者的心。

活动体验式教学法。《传记选读》所选文章为人物传记或者类似人物传记,这些文章的可读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阅读,通过一些适当的语文活动如戏剧表演、名人电影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又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了选修课教学效益。

专题讲座式教学法。像《鲁迅作品选读》《〈红楼梦〉选读》和《〈论语〉〈孟子〉选读》教材的选文难度较大,我们可以结合一些专家的讲座或者研究成果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课,教给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行研读和探究。如《鲁迅作品选读》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南师附中的鲁迅作品讲座内容,教给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基本方法,这样既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又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