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法范文1

【关键词】作业成本 传统成本法 制造费用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与产品相关联的全部作业的跟踪,为消除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提供有用信息,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增强决策、计划、控制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1、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2、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二、传统成本法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

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运用了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而企业以不同数量、规格和不同复杂程度生产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时,这样的分配比率将导致产品成本的不准确。

特别是目前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其次,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案例分析

甲公司是电子仪器生产企业,生产A,B两种电子仪器,其中,A产品是企业的主打产品,B产品为企业新研发的产品。A产品定价3.72万元,但市场销售情况并不好;B产品刚投入销售,定价3.12万元,但销售部门反应销售顾客需求非常大,且顾客反应比其他公司的价格便宜很多。

两种产品都是按成本20%加成作为销售价格,针对A、B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公司管理层很疑惑。

A、B产品生产成本资料如下:

A、B产品产量均10台,A产品直接人工成本14万元,直接材料17万元;B产品直接人工成本10万元,直接材料13万元,A、B产品合计发生制造费用10万元。制造费用按生产工时分摊,A产品生产工时为700小时,B产品生产工时为300小时。

2、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差异:

(1)间接费用归集标准的差异。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合理有效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成本分配基础的差异。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多采用生产工时作为分配标准,未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 “绝对不准确”的信息;而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按照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3)适用条件的差异。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通过对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可以看出将成本动因作为分配基础提高了产品与其所承担成本的相关性;提高了产品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因此,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

参考文献:

成本法范文2

1.使原来的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具体到环境成本,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

2.费用发生额大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因而环境支出也非常巨大。而且随着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费用的发生时点不均衡。环境支出不像其它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如违反环境法律受到的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4.潜在成本剧增。环境活动有其特殊性,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并且代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就日常的会计处理来看,我国目前的做法是;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例如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是无法适应上述特点的。其严重后果表现在:

1.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鉴于目前多数企业只在实际发生时才列作费用。而对潜在成本忽略不计,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虚增了当期利润,增加了税负。财务报表信息严重歪曲,将导致报表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

2.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搞“一锅煮”,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木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控制不利,导致成本的上升。

为此,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迫在眉睫。环境会计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首先应从环境成本做起,其中的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 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血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万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声、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二、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d Costing)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LCC)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因此 LCC法考察的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从设计到开发,它是为了优化企业价值链而在成本计算上的时空观扩展。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从追求经久耐用转向标新立异,突出个性,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从而产品成本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而制造过程以外的成本日益增加。

按LCC法的要求,企业应就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食)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按LCC法环境成本可分为三类:

1.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能源成本、厂房设备成本等。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

2.受规章约束的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向政府机构通过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成本等。

3.或有负债成本(潜在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而按法律规定在将来发生的某种支出。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国家极有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招致可能的赔付等。

对于第1和第2类成本,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数据现成,可直接从有关账簿中取得。就核算而言,对第1类成本,可按传统方法直接计入有关产品;对第2类成本,则要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按作业成本法分配计入有关产品。

对于第3类成本,即或有负债成本,由于尚未发生,因而无现成数据。但是企业可据某些方法预测或有负债成本的数额,常见方法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品评价法、政府或法院认定法等,限于篇幅不再详述。如果涉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环境支出,采用一定的折现率(比如社会贴现率)折算出现值,由此现值作为或有负债成本的金额则更为合理。

LCC法除了运用预测方法以外,大多采用传统方法或ABC法,与传统法相比,LCC的优点可概括为:

1.完整性。LCC法补充了传统成本法下未曾核算的全部内容,即补充了或有负债成本,保证了产品成本项目的完整性。

2.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LCC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真实地反映了产品所发生的真正的劳动耗费.便于企业管理当局根据真实的成本资料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

成本法范文3

作业成本计算侧重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信息的提供,而作业管理则强调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的改善以及系统整体业绩的最大化。作业管理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项内容。

1.动因分析

寻求作业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作业。例如,通过作业分析可能揭示出材料搬运成本的根本原因是工厂布局。一旦找到了根本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改善作业,如可通过重新安排工厂布局来降低材料搬运成本。

2.作业分析

确认和评估价值内容——作业分析是过程价值分析的核心,其任务是确认、描述和评估一个企业所执行的作业。具体包括四个步骤:企业存在哪些作业;有多少人执行作业;执行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评估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包括提出选留增值作业而消除非增值作业的建议。其中,第四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要划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如调度、搬运、待工、检验、仓储等就是非增值作业,由非增值作业及增值作业的低效执行引起的成本为非增值成本。作业分析的目的是要消除非增值作业及非增值成本。

3.业绩考核

作业业绩考核——通过业绩指标来评价作业的执行情况和执行后取得的结果。作业业绩指标集中于三个主要方面:(1)作业效率。作业效率可以用增值及非增值作业成本报告、作业成本趋势报告、杠杆法等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如人均产出率、机器利用率、存货周转率等)来衡量。(2)作业质量。作业质量可以用质量成本及有关质量的营运性指标(如单位产品缺陷数、次品率、外部故障百分比、采购定单差错率等)来评价。(3)作业时间。作业时间通常可用按时交货率、生产周期、生产速度、制造周期效率(指加工时间占加工时间与移动、检验、等待等非增值作业时间合计的比率)来考核。

二、施工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自动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等产业特征。在我国的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实际成本难以精确控制、企业内部价值链难以优化组合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环境不好,供应链管理更是摆在我国施工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详细、准确的成本信息做支持,需要企业作业分析、流程再造,需要建立与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的竞合机制,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作业成本法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

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同一种工序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下,计算的结果常有差异。作业成本法可以保证每一工序成本的准确性,增强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性。

2.作业成本法更加专注于实际成本

作业成本法更加专注于某一工序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可以更改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以政府定额成本预算的方法,建立关注于每项工序实际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促使施工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掌握自己的消耗量,按照实际发生测算施工间接费用,而不是按照政府定额按比例计取。这对于增强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有着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3.作业成本法可对估算结果进行检核

工程项目一般需要经由投标报价以取得,在施工前提出执行预算,完工后提出工程结算。但在执行预算与工程结算间并不反馈修正,作业成本制可以作为事后成本追溯的工具,使用作业成本制方法作为工程结算工具,不仅可以对预算进行最终检核,还可以作为今后投标报价的参考资料。

4.作业成本法可佐证向业主的请款声明

对于每期承包商在相关工程项目上的实际投入成本,对业主计价请款的金额,都能通过作业成本制计算得出,以解决工程界长期以来在每期向业主请款方面的困扰,即无法提出合理数据来佐证目前工程进度所消耗的成本,以向业主合理请款,尽快收回成本,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

5.作业成本法可帮助企业进行自建或分包的决策

通过作业分析,施工企业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通过分包给其他分包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可用作业成本法来做出自建与分包的决策。

总之,作业成本法有助于施工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它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难点

1.思想观念的改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引入国内也仅仅有十年的时间。在建筑业,人们还不是很熟悉,接受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现有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认识到作业成本法的巨大效用,逐步将其引入实践。

2.需要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作业成本管理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在施工企业,项目现场与公司总部往往相隔很远,信息及时传递到使用者的手中离不开现代化通信手段。而且,系统中,由于将项目划分为了许许多多个作业,而且又包含大量复杂的逻辑关系,数据量相当大。这些靠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3.各项基础数据的完善

修路要筑路基,盖房要打基础。工程建设在正式开工前要“五通一平”(通电、水、公路、铁路、通信,场地平整)。作业成本管理有了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后,是否就可以顺利开展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业成本管理本身需要做的基础工作仍然很多,不重视这些系统工作,就会像在沙滩上盖楼,终有一天会坍塌。

4.实施成本较高

施工企业全面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首要缺点是成本较高。首先要包括前期的作业成本法的内部培训,信息化建设,又要引进适合于自身的项目管理软件,需要企业很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方案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把由于传统方法提供的失真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与实施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潜在收益进行比较。

四、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系统正确定位

首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公司层面上的成本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对成本系统的分析而达到****公司管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说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对整体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而非单纯利用作业成本法算准成本,其对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意义重于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手段的意义。在实行时,不一定要进行精确的作业成本项目计算,重要的是其思想的采用。

2.防止将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模型的困难夸大

围绕着作业成本法,现在已迅速形成一种产业,出现大量的软件包、论文、各种研讨会等。人们经常被听到的各种巨额咨询费用、数以百计的工作、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而吓得望而却步,不敢去进行实践的尝试。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不同,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比如我们所讨论的方案中,己经有了比较基本的作业成本思想,这在作业分解结构中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我们引进作业成本法时所需要做的就是将工作分解结构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管理。

3.全员参与

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才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首先作业成本法需要将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精度要求划分为许多细小的作业,这需要懂项目和懂作业成本法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次,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借助于项目软件的二次开发,这些又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最重要的,作业成本管理涉及到整个组织的整合,必然给各个部门的工作方式带来冲击和改变,这些都需要全员的积极配合。

4.与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

成本法范文4

作业成本法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理念。它把最终产品看作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也是价值链的集合体。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在计算成本时,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先把企业消耗的各种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再把各项作业汇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控制是一种以作业为核心,由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分析过程有机结合的控制方法,其深远意义在于强调成本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作业链(Ac—tivityChain)——价值链(ValueChain)改善问题。作业成本控制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低和作业分享来降低成本。通过对企业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进行分类管理,使管理者识别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和浪费,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抓住关键作业,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尽量实现作业共享,为降低作业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编制资源使用计划,重新配置未使用资源。基于作业管理的成本控制,按作业管理的要求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作为成本控制的中心,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项作业上,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促使改造作业流程,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按目标或标准来控制成本。作业成本控制则应把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现代产品的成本含义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它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消费使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消耗费用。前两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生产成本,后一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使用成本。生产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提高,使用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下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用户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会考虑购入价格,而且还会考虑使用时的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必须考虑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产品生产必须着眼于用户需要的必要功能使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达到最低。我认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影响成本,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

1、重视产品设计,从源头进行成本控制

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完成某项作业的时间或耗费来实现,若要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耗费,企业应该追溯成本发生的源头,真正达到成本的降低。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作业。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乃至企业整体作业链———价值链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根据资料分析,产品成本的60%-80%一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己决定了,在产品生产的后续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因此,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在产品设计阶段,作业成本管理要求产品生产要尽量减少作业数量,实现作业共享,或选择成本作业。

2、生产过程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只是解决了生产什么样产品的问题,如何把产品设计变成现实,还要解决如何组织生产经营问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那么我们要严格区分哪些是增加价值的作业,哪些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因此在生产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作业链的优化,即: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尤其是无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和整个作业链的投入/产出比例,使成本利用趋向于最优化的高效率状态。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使企业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生产过程保持企业整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环环相扣,准确无误地运转,通过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耗费达到成本控制。要做到在供应阶段企业需的材料物资能保质保量“适时”供生产使用;在生产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一道工序按后一道工序的要求“适时”地、保质保量地提供半成品;

3、消费使用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研发、工艺设计及生产时间,从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

在销售阶段,按顾客的要求,保质保量“适时”地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力求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达到作业流程的优化。做好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动态,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占有率。

三、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要求消除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一切浪费、缺陷和作业。全面质量控制强调顾客满意,并把管理重点放在满足顾客需求上。企业实行作业管理,必须把“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其中,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四、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的途径

作业成本法应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知道哪些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增值作业,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

一般可以采用如下途径控制成本的发生:

(1)消除作业或减少不增值作业:消除作业针对的是非增值作业。例如,对购进货物的检查不能增加顾客的价值,它之所以需要是由于企业在寻找适当的供应商这一作业上存在缺陷。如果能寻求到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话,则检查作业就可以消除.由于不增值作业不能为顾客增加价值,所以从理想的角度讲应彻底消除。

(2)选择作业:选择作业主要是针对那些增值作业,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该是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和重复次数最少。通过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即作业链分析,完成企业作业活动的不断改进,选择成本最低作业链组合。例如,在产品开发阶段,对产品的设计、产品生产的组织安排可能有不同的设定方案,不同的设定方案对所执行作业有不同的要求。

(3)分享作业:分享作业的指导思想是规模经济和提高零部件设计的通用性,降低相关作业的成本。这是因为作业的产出越大,单位作业所分担的成本越低,同时零部件的通用性越强,免除发生的作业量就越多。例如,在生产新产品时,如果有可以利用的老产品的部件,企业应考虑利用,从而避免生产新部件的一系列作业。在企业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需注意的是:由于作业与作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项作业的减少或消除,可能会引起其它作业的增加,从而增加作业成本。企业在进行作业控制时,要将单个作业放在“作业链”或“价值链”上进行分析,在使“作业链”或“价值链”价值增大的前提下,选择具体的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4)分析确定关键作业:

五、作业成本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在作业成本控制过程中除掌握上述内容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事项:

1、以顾客订单为起点,进行作业分析,组建业务团队,用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完成某类业务的全过程,缩短作业周期。

2、采取措施优化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时间。如,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改善作业方式;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提高作业质量水平。企业内部每一项作业的消耗要根据后一项作业的需求量来决定,合理配置资源。

3、注重现场成本控制,现场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要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就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现场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深人现场。现场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定额和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4、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特别是不能忽略班小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要对班组生产全过程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以达到用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增强职工勤俭办企业的责任。把增值标准或预算指标分解到班组、岗位,使人人有指标、有压力。按标准或预算指标进行事中控制,每月进行检查。

成本法范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变动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固定性制造费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企业外部环境优化、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的前提下,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就成为企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的重要依据。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需要,于是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但有研究发现,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实际使用率和成功率并不高,再加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为了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不断增加技术投入和加强内部管理,致使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比重不断上升。固定性制造费用是导致传统成本核算不合理的关键因素,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变动成本法在实务中便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实施的障碍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和最基本对象,先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

(1)管理者是否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决策难题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真实成本动因的分析与控制,改变了传统“酌情变动成本”甚至固定成本的范围。制造、管理、营销费用甚至研发费用,都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被暴露在“阳光”下。

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的灰色费用被隐藏在 “酌情变动成本”甚至固定成本中,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它们都要受到成本动因的“检验”。由于最了解成本动因的人很可能正是原来的既得利益者,这会导致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受到阻碍。

(2)处理部门之间关系的难题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成本动因的探寻来连接各部门,一方面在设计和分析阶段需要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另一方面在实施和考核阶段又绕不过各部门自身的考核与奖惩,而这会导致部门之间推诿责任。在成本动因的分析量化过程中,可能造成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联合起来与企业高层进行博弈。

(3)作业成本法设计团队成员的行为取向难题

作业成本管理从部门化管理转向流程管理。流程管理跨越部门界限,这固然符合企业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的客观现实,但同时又给企业组织结构带来冲击。实施作业成本法前,企业要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设计团队。跨部门的团队管理与部门化管理很容易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分析原来部门存在的问题时。

由此,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并不理想,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日趋发达,固定性制造费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它是导致传统成本核算不合理的关键因素,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变动成本法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优点

1、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全部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这种方法免去了固定成本的分配计算程序。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基于以下理由:产品成本应该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按照变动成本法的解释,产品成本必然与产品产量密切相关,在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成本消耗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产品成本总额应当随着完成的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变动。如果不存在产品这个物质承担者,就不应当有产品成本存在。因此,在变动成本法计算下,只有生产成本中变动部分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

2、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法,它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力工具。变动成本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使管理者重视销售环节

变动成本法如实反映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使利润真正成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睛雨表,有助于促使企业管理者重视销售,研究市场动态,实现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

(2)简化成本计算

由于采用变动成本法把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列入期间成本,既简化了成本分配工作,又可以避免间接费用分摊中的主观随意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成本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

(3)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

采用变动成本法,有助于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指标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分清各部门的责任,鼓励各部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全面降低各种产品的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

(4)有利于企业进行短期决策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单位变动成本和边际贡献等资料,揭示了业务量与成本变动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是企业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短期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变动成本法的三种应用方法

1、单轨制,即用变动成本法彻底替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仍然要求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提供报表,再加上变动成本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从会计制度上使其合法化。

2、双轨制,即企业在按完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另设一套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内部账

这种方法的工作量非常大,要增加专门的人员按变动成本法做账,从经济上讲没有多大必要。

3、结合制,即按单轨制原则,将两种成本计算法结合起来,平常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组织核算,随时能提供满足企业内部需要的管理信息,然后定期将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成本与利润信息调整为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这种方法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兼顾了企业内部和外部,且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波动,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认真分析成本性态,将制造费用正确划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这一步是采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和前提,其关键是做到两种费用划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若划分不准确,预测就不会准确,由此所进行的决策必然失误。纯粹的固定性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区分较为容易,主要看该项费用是否同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变化,如成正比例变化,则计入变动成本;如与产品产量无比例关系,则划入固定成本。关键是要做好混合成本的分解,混合成本介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要将其准确划分较为困难,常用的划分方法有:1、合同确认法2、技术测定法3、历史成本法(包括高低点法,回归直线法,散布图法) 。这项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对各种费用的习性熟练掌握。

第二、在“制造费用”科目下增设“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二级科目,再在这两个科目下设具体的费用明细科目,这样就做到了在平常记账过程中分清了变动性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第三、提品成本信息用于预测、决策与控制。一是确定单位变动成本。根据现有生产情况,按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标准,逐步测算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并与市场销售价进行对比,以确定产品的盈利能力;二是确定保本生产量和销售量。据市场价格和测算的单位变动成本,计算收支平衡时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在确保完成保本销售量的同时,制定目标销售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争取最大经济效益。

四、结论与局限性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对传统会计的制造成本法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但变动成本法也有其局限性: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不是一种非常精确的计算;计算的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成本概念,给产品的定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变动成本法只为短期决策提供了最优选择依据,不适应长期经营决策的需要。要想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行变动成本法而彻底替代传统成本法,还需要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繁芝,《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探讨》,今日科苑,2010. 04

[2]丁金斌,《作业成本法为何难以实施》,改革探索, 2005.19

[3]王素玲,《简述变动成本法》,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2002.9

[4]黄宝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会计之友, 2005.01

成本法范文6

一、完全成本法优缺点

完全成本法在成本计算过程中, 将成本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分类,以此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 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它的优点是:(1)刺激企业加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按照完全成本计算法,产量愈大,则单位固定成本就愈低,从而整个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降低,超额利润也愈大。这在客观上会刺激生产的发展。(2)有利于企业编制对外报表。由于完全成本计算法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认可和支持,所以企业必须以完全成本计算为基础编制对外报表。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1)按完全成本法计算, 由于其中掺杂了人为的计算上的因素, 使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 因而不易为管理部门所理解, 不便于为决策、控制和分析直接提供有关的资料。成本计算繁琐。(2)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利润只是一种潜在的利润, 而不是现实的利润。它与产量有关, 产量越大, 利润越大; 产量越小, 利润也越小。给人的错觉是想要提高利润, 只有加大生产量, 而不管生产的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有时尽管销售量远远超过往年, 销售单价和成本消耗等也均无变动, 但只要期末存货比往年增加, 就会出现税前净利润较往年增加的假象。原因是期末存货分摊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并随产品结转到下期, 而变动成本法计算时固定生产成本是从当期损益中全额扣除, 不随期末存货结转下期。在收入一定时, 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总比变动成本法高, 这样的结果造成业虚增利润。企业为了这个“虚增”的利润, 片面追求产量, 增加库存, 从而陷入盲目生产的境地。(3)完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既包括随产量变化的变动成本也包括不随产量变化的固定生产成本, 不能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不能用来预测盈亏平衡。

二、变动成法的优缺点

变动成本法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的优点是:(1)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成本能精确实现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就是变动生产成本, 它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 要使成本降低就必须降低这三部分中的一个或几个。变动成本法计算所提供的成本资料, 更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 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一般来说, 变动成本部分主要由生产部门来执行, 企业可通过制定目标成本、编制弹性预算加以控制。固定成本则由管理部门来控制, 这有利于确定各部门的经济责任, 考核工作效能, 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 对于加强成本控制和科学进行成本分析有重要的作用。

(2)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指标是企业进行短期决策的重要依据。变动成本法能够提品的盈利能力资料, 有利于企业通过对成本法、产量、利润之间依存关系的分析, 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控制, 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

(3)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有利于预测盈亏平衡。企业在产品没进入市场前, 希望事先知道产品销售量达到多少才能保本, 然后根据市场调查了解该产品市场需求量有多大, 预测企业这种产品的销售量。如果预测的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企业生产这种产品才能获利; 如果预测销售量小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这种产品就不能生产。完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既包括随产量变化的变动成本也包括不随产量变化的固定生产成本, 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它不能用来预测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4)在特殊情况下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有利于产品订价。在企业进行决策时, 往往会遇到,是否接受订货?显然用完全成本法决策是不能接受的;但按变动成本法来决策时就可能做出相反的结论。如果客户给价高于变动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 并且能够补偿为其增加的专属成本, 就可以接受订货, 因为固定生产成本已由正常的产品销售予以补偿, 无论接受不接受订货均已发生, 这时接受订货只要能补偿变动生产成本就有利可赚,应考虑接受订货, 这样决策无疑会给企业创造收益。变动成本法也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不符合传统成本概念要求。传统的成本概念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全部成本, 它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这种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变动成本法不把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而是作为期间成本, 显然与传统的成本概念相违, 不能作为产品价格决策的依据。而在完全成本法下, 单位产品成本就由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和单位固定生产成本构成, 因为提高产量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生产成本, 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减少从当期收入扣减的销货成本增加营业利润, 所以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变动成本法以成本习性为基础, 但由于受到技术进步、经营规模、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较长时期考察,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不可能维持在同一水平, 固定成本也不可能始终不受业务量的影响, 因此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单位变动成本与贡献毛收益等信息, 只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有效, 可以用于经营规模不变, 生产能力不变的短期决策, 对于长期决策却难以胜任。而完全成本法因其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划分明确, 其成本计算很准确, 所以是每个企业制定产品价格和进行长期决策的基础。

(3)成本分析不够准确。变动成本法按成本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假设的结果, 尤其是混合成本的分解, 更有主观随意性, 因此计算出的难以精确。

(4)改用变动成本法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润。传统的对外报表都是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进行编制。如果改用变动成本法编制对外报表, 一般要降低期末存货基价, 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从而影响国家征税机关的所得税收入和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 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 确实能起到完全成本法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辨析变动成本法利弊, 使变动成本法的科学性能被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真正地意识到, 并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 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两种方法都是为了对企业生产耗费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核算内容除固定性制造费用外,其余项目都相同;两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且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存货成本的一部分;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因此,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一致,只对个别项目的处理存在差别。上述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需要时可将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进行简单变化得到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信息,得出的结果可直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所用,而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进行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平行核算。基于既能享受到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好处,又能满足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的考虑,企业应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这样既可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又不会使企业增加额外运行成本或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通过统一成本核算体系,到需要时通过简便的转换就能很容易地得出完全成本法下或变动成本法下完整的成本信息,从而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

为了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既能满足内部管理需要, 又兼顾对外报告的要求, 而且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净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在成本核算实践中往往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即实行“结合制”。

参考文献:

[1] 李彩莲.《论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甘肃科技纵横期刊》,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