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1

一、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宣传教育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灵魂,着力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市坚持价值引领,以大爱台州,共筑梦想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价值理念养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中养成,在看中感受,在唱中激活,在行中陶冶,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是注重学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行动,广泛开展中国梦、文明礼仪、节俭养德、我们的节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台州精神、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家风家训讨论、提炼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本土化、普及化。全面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贴近大众的学习活动,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举办全民读书月,先后以读书求知文明等为主题,开展了好书伴我行、图书漂流、讲党史、颂党恩主题报告进基层等主题读书活动。连续举办文明论坛,汇集了历年优秀论文的《大爱台州文明论坛》一书,成为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增强精神力量。努力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感染,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说明,用共享发展的事实作例证,用百姓信得过的榜样典型作引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他们现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集聚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资源和手段,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着眼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以百姓故事宣讲为载体,讲述草根故事,弘扬核心价值。抓住网民这个日益扩大的群体,成立网络文化联盟,建立网络文化俱乐部,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恳谈、传箴言红段子创作传播大赛等活动。建立台州文明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网站,打造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监督者。

三是注重文化倡导,筑造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在全市创建了181家文化礼堂。注重道德传承,让文化礼堂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注重结合融入,将农民文化节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吸引数万群众参与。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在全市创建5000多家基层文化俱乐部。举办了多届农民文化节、邻居节和企业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唱红歌、全民才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发挥文学艺术对公民价值理念养成的教育功能,创作生产了影视剧《海之门》、《我的娘姨我的娘》、《和合奇缘》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坚持实践养成,注重主题活动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活力,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德育工作,重在得法。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大爱在台州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价值观培育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读道德文中传导理念。我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着深邃的智慧、高远的意境和崇高的品格,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理应成为未成年人的宝贵精神食粮。我市从2005年底开始,以诵一本有道德的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千校道德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设道德经典诵读课程、编印《中华传统名言警句选读》读本,让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过程中汲取人文之源、亲近和谐之根,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连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青少年参加了读书教育活动,连续1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

二是在行道德事中养成习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养成,通过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念变成习惯、规范变成行动。近年来,我市面向城市社区,从衣物、垃圾、绿化、杂物、车辆、宠物和小广告等七件社区居民生活小事着手,开展新开门七件事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全社会,从群众广泛关注的脏乱差现象入手,开展垃圾不落地,台州更美丽行动,组织开展我为创建加一分、文明随手拍等系列专项行动。面向农村,针对存在的封建迷信、大办红白喜事、赌博等一些问题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文明殡葬、孝敬教育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搭建起了群众适宜参与、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平台,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先进典型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榜样,着力在可敬、可信、可学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有效载体,就是深入挖掘、宣传、学习各类先进典型,建立广大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近年来,我市以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榜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为抓手,推出了一批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草根英雄,产生了中国好人台州现象。

一是挖掘道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经由全市范围内发现好人、寻找好人、推介好人的大型宣传活动,平安水鬼郭文标、长人师傅舒幼民、最美社区书记陈定华等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到台前,变成了人们关注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社会话题。短短三年间,我市就已宣传展示了近600位身边好人的事迹,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好人库。每月公布一次的中国好人榜中,台州字眼频频闪现,截至当前,已有60人上榜,入选人数居全省之首。

二是注重运用典型,以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来引导、感染群众。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好人知名度。坚持内宣与外宣相结合,开设专栏专题,集中宣传好人事迹,做到报纸天天有文字、电台天天有声音、电视天天有图像、新媒体天天有点赞。通过道德宣讲增强好人影响力。邀请各类好人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道德讲堂,面对面进行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彰显好人力量,传递好人精神。同时,组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干论英雄等系列报告团,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扬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宣扬扩大好人覆盖面。通过出版好人书,传唱《好人歌》,创作好人公益广告,建设好人文化墙等方式,全面展示好人风采,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营造了全社会人人学习好人、个个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文明创建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结合,着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

改善民生是永葆核心价值体系活力的源泉,我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将文明创建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培育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2

一、社会体制转型期人们思想变化的新特点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矛盾冲突性凸显

社会体制转型期,人们思想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矛盾冲突性加剧。面对着纷繁多变的世界,观察到周围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自身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待遇、生活状况的不断变化,一些人的思想不再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烦恼,甚至是忿恨和埋怨。尤其是在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他人与自我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与收入严重脱节,正义与歪风激烈交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人们便会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我,从而对接受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质疑。这种情形一般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有些人经过短期的迷茫和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继续坚持和奉行原来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念。二是另一些人彻底否定自我,放弃道德追求和信念理想,走向与主流价值观要求的对立面,从而成为一个“现实的市侩者”。这种剧烈的思想矛盾冲突状态,是社会体制转型期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对此加以认真研究。

2.起伏多变性加剧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波动,尤其是突发事件的降临或社会主体自身的重大变故,都会使其思想情感、道德认知、价值尺度、行为选择标准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和行为选择,从而使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又如,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不管是“胜者”,还是“败者”,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感都不会平静如初。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诱发了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总之,社会生活的变化,会使得人们在道德世界和欲望世界之间不断地思考和选择,这种思考和选择的依据是现实生活世界,围绕这一轴心,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发生波动。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要注意到的一个基本变化特点。

3.自主选择性增强

“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主体地位、社会参与热情、民主观念、自我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道德观、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生成与强化,以及社会现实中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和个体生活行为自主选择性的增强。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价值观中的“自我意识”,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不愿意被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而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它允许并鼓励人们保持自我,在适当的张力之下张扬个性,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不盲目地与别人趋同。当下,在社会上流行着“我行我show”、“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口号,其背后暗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不愿盲从、不想趋同,强调个性存在和自我价值观的独立;二是敢于突破、勇于标新立异,乐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三是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民主、开放和自由。应该说,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多样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能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进行正确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会削弱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相反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但也应当注意到,过分强调个体在道德观、价值观选择上的自由和自主,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4.尚实趋利性明显

忌空谈、重行动、大胆进取、善于竞争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讲求功利、注重实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经济,注重实效,讲求实际,反对空谈和弄虚作假,也已成为大多数国人的共识。人们大都厌恶“假、大、空”(即做假事、说大话、尚空谈)的陋习,考察问题强调实情,解决问题讲求实效。一方面,这有利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一些人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惠、追逐实利,导致了理想的丧失、信念的动摇、精神的危机甚至是道德的沉沦。不可否认,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崇尚实利、实惠、实际的“元素”迅速膨胀,并很快占据了一些人的思想空间;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理想的缺失、伦理的失范和道德的沉沦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一切向前看”被演绎为“一切向钱看”,“为人民服务”被“为人民币服务”所替代。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尚实趋利的思想特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同我们倡导的道德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根本相悖。

5.离散差异性扩大

在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条件之下,人们的选择空间很大,加之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于是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或是相同利益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在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荣辱标准、是非观念方面不太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现代的年轻人非常强调行为选择中的个体意识,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十分注重自我的独立性,彼此在事业选择、事物取舍、对社会的评价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这种离散的状态还有扩大的趋势。当前,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选择上的离散,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社会主体的价值判断呈现多重标准或多坐标系的特点。如有的人以富贵为荣耀,极力追逐金钱和权力;有的人以操守为至宝,宁愿生活清贫,也不丧失人格;而另一些人则远离功名利禄,以清净为福,如此等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角来考察,社会成员多重标准、多坐标系的道德尺度和价值选择,意味着“价值共识”的破碎和消失,这不利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这种由社会体制的变革和调整所引起,由社会分化直接造成的道德分化、价值观差异和思想离散的状态,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和整合。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前,人们思想变化的上述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新思路新措施,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服务中心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游离于经济、政治之外,而必须围绕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心来展开。唯有如此,这种价值体系传播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中心工作,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中心,而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应该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其实,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和反道德问题,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许多思想道德及价值观问题。总之,无论是在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中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都必须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2.优化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首先,适宜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其次,人们的正确价值趋向和文明举止也有利于形成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反之,社会秩序混乱、环境乌烟瘴气,便容易滋生不文明行为和低俗腐败现象,人在这种环境中往往可能会有不文明、不道德甚至反社会言行。这正是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人又能改变环境”。以和谐的观点来考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性,就必然能够得出要努力优化社会环境的结论。当前,要大力加强以提高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待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1]

3.发挥好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彼此影响和共进的过程,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由施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学”有机结合而成的。因此,遵循教育原理所强调的教学相长规律,即双主体相互影响、彼此促进规律,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要求。

遵循这一规律应该注意解决好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双主体互动与施教者主导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掌握好舆论的引导权和话语的主导权,决不能听之任之。但与此同时,又要注意发挥好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意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动力和活力。二是促进“施教”和“受教”双方(即两个主体)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正效应,避免负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单向的,“受教”一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施教”方产生重大影响。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施教者”如果违背价值体系教育的逻辑或工作方法方式不当,引起“受教者”反感,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加强潜移渗透

当今是一个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社会。潜移默化、逐渐渗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不能企及于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得以实现,也不可能通过“贴膏药”式的方法来完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人们的民主观念、参与意识、自我个性得到了激活和张扬,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者”自主、参与的内在诉求,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些年的教育实践表明,不看教育对象、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味地空洞说教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过分地价值观渲染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唯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收得实效。

潜移渗透的精髓在于寓教于乐、大化无痕。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表述为“寓思想于文化之中,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寓教育于交流之中,寓建设于技术之中”。所谓寓思想于文化之中,即指注重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渗透在文化活动里,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所谓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就是指把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教育与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的讲授有机结合,避免将德育与智育相脱离。所谓寓教育于交流之中,指的是避免生硬说教、防止逆反心理出现,将价值观教育在交流对话、双方互动中实现。所谓寓建设于技术之中,指的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技术含量,将技术作为承载价值观念的载体。“技术是蕴涵价值的,技术的价值性包含在其知识、方法、程序及其结果之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互联网的出现本身就是开放、创新、共享、平等价值的体现,如开放的技术架构、公开的软件代码以及自由创新和获取信息等”。[2]

5.加强整合引导

整合,就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通过相应的方式方法,按照主体的意愿,将各种不同观点或不同部分在相对保持各自思想内涵或特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共同融合成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整合分为外在的整合和内在的整合。外在的整合相对容易,譬如社会组织的整合,可以通过合并、重组、调整、理顺等方式实现。内在的整合,即价值观点的整合相对困难,它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包容和融合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的整合。引导,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采用对话、讨论、互动等方法,循循善诱地使广大受众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选择和从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要求的行为,从而自觉抵制消极、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媒体技术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7-01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快,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技术易于接受。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掌握了微信、微博、网上学习等技巧,该技术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看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关注度不够,在经济利益、经济成分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会产生一定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也会造成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他们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2]。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若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相关内容,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该科目的教学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未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互动性不强,与学生的新观念和思想具有一定冲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挖掘其学习潜能。

二、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的特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内容给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挑选重点内容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遵循讲授、讲透、讲深三点原则,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可过度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非主流东西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高职院校老师必须将教学投入力度加大,可建设网站,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教育软件进行开发,还能够利用QQ群、微信、论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任何科目的教育都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需注重实践教育,可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将专业特色、时代特征充分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可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度责任感[4]。

(五)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自我修养,学生的品行需要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高职生必须强化自我修养,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重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融入群众、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将自律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将精神追求、物质追求统一起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务服务活动中,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强化自我修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强化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高职院校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19-220.

[2]乔芬,李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0):46-4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4

一、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于学生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德育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与路径,适应现代社会思潮,是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与课题。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契合当代德育教育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小学德育教育要求和传统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与思路,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适应当今学校德育教育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科学认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

(三)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新形势下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切身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在面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本理念,是创新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符合现代德育教育的规律与发展路径。

二、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注重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小学德育教育愈发强调文化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与强化,通过构筑学生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让文化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力武器,让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推动德育教育不断发展,推动总体德育教育效能不断提升。利用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学校德育教育,要不断创新挖掘、提炼总结,从繁杂的文化体系中提炼出适应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让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德育教育向前发展的核心,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与接收程度,实现当代德育教育目标。

(二)落实校本教材教育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摒弃传统的德育教材观念,创新教材认知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校本教材观念,提升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德育教学资料。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材认知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有效整合德育教学资源,实现科学教育目标。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纳入其中,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契合学生实际,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

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道德人才,有效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德育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利用生活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将来深入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要从理念和方式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艺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61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Large-scale Collective Cultural Activities

LI Y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igh particip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s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o their literary talented students, outside the literary backbone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efforts, but also from the staff, operations and other activities under the terms of hard labor, to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to promote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ultural activities

高等教育改革带动高校学生培养新机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然成为高校学生培养的新目标。自主时间增多,课外活动丰富是高校学生生活的主要特点,文艺活动旨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依赖课堂教育或书本灌输略显枯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型文艺活动中,以实践带动价值观念树立,以集体荣誉感提升个人思想素质,以此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文艺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现阶段,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各项文体活动在高校层出不穷,但大部分呈现散乱状态,一是,内容散,文艺活动往往根据时事导向,各院系甚至各校之间经常出现活动同内容不同名的情况;二是,时间散,专业学习为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文艺活动的时间常因与学习冲突的原因呈现阶段性活动密集现象;三是,指导散,高校文艺活动常常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组织,不同部门在活动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各项文艺活动常常凸显的是主办部门的思想主旨,学生们在活动中无法接受自上而下贯彻始终的精神洗礼。硬件足而软件散,目的正确而方式无序成为制约高校文艺活动创新的桎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艺活动组织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高校文艺活动开展陷入困境,首先,文艺活动人员参与主要以学生社团和文艺特长学生为主,未能达到普遍性;其次,场地选择的局限性,高校大型文艺活动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类:报告厅、操场等大而空旷的地点,但如果能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将场所设定为图书馆大厅、食堂等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再次,大型文艺活动形式单一,常见大型文艺活动主要为歌舞类、器乐类,鲜见其它类型活动出现在高校校园;第四,文艺活动的意义过于表面,因文艺活动多为顺应时事趋势以及当下凸显的学生问题为契机组织,其意义多在于先进思想理念的宣传,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结合度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不紧密。

1.2 网络对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的阻碍

网络文化是双刃剑,一方面,给类资讯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足不出户,快捷、便利地了解学校最新资讯,网络平台交流也呈现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特点;另一方面,网络的便利性使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更愿意宅在宿舍,在虚拟空间通过聊天、游戏、网页浏览等,对于参加“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更别说高校文艺活动;此外,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路径存在扭曲的可能性。集体文艺活动有效开展依赖于学生积极性,过多留恋虚拟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对集体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必然降低。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可能性分析

2.1 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问题性

“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关键词透露了其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首先“大型”说明其规模,规模问题直接影响文艺活动的前期、中期的人员组成、流程安排;其次,“学生”说明活动的构成主体,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社会经验以及心理年龄的欠成熟性,在人际关系、处理矛盾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再次,“集体”这个词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他们崇尚个性解放,在集体活动中约束力成为活动能否高效高质完成的难点;第四,文艺活动是内心情感活动的载体,情感抒发具有不受控性,这也是活动中容易出现学生情绪波动,从而放弃集体利益,从个人利益出发做出不利于活动顺利开展行为现象的诱因。问题出现的地方也正是将教育融入的症结,利用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灌输思想更加会事半功倍。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目标的同质性

现阶段,中国青年由于接受各类思潮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世界高度融合的今天,多元价值正影响着他们,多元价值的存在引起价值冲突,并时刻影响着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宏观方面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考,对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从微观方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理论观点适应新阶段、新情况的产物,是思想的延伸,本质是树立适宜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是校园学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多地发展德、体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学校通过学生活动涉及课堂专业学习之外思想领域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的具有同质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途径要分活动前、活动中与活动后三个时间节点,因地因人地逐步进行。

3.1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前的动员

动员的目的就是正面宣传,提供正确的舆论向导,形成利于活动开展的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均是校园集体文艺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动员对动员者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是集语言、行为、亲和力等一系列因素为一体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首先,动员要因人员组成而异,针对男生、女生、不同年龄段的青年,选择合适的动员语言,动员范围等。其次,动员要因活动性质而异,集体文艺活动有动静之分、有强调个人和强调集体之分、在同质思想要求的基础上活动的主题不尽相同,适时调整动员方案是明智之举。

3.2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协调

不论何种集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者均会遇到各类矛盾,矛盾的解决关乎活动的成效,“协调”就成了集体活动中的关键所在。校园集体文艺活动中需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有以下几点:一是,参与者参加活动的时间协调,充分考虑活动的效果和参与成员的个人安排做合理协调;二是,参与者在活动中角色的协调,集体文艺活动中,角色分配并不一定能让参与者将特长发挥到极致,协调大家在各自被分配的岗位上积极配合活动进行;三是,针对参与中途放弃继续参加的学生通过协调保证集体文艺活动的完整性和进行的畅顺性。协调的主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集体主义正是“和谐”的体现。四是,外部环境的协调,集体文艺活动排练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排练场地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有特定设备等特点,组织者可以选择先分后总等排练方式;除此之外,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活动困境要及时作出调整,例如排练场地的调换、排练时间的改期要做到有安排、有通知,有张有弛。

3.3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后的总结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结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最好时机,对集体活动成果的肯定对学生成长有激励作用,对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总结有助于个人对自身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集体凝聚力的提升,有助于活动中形成的良好风气、习惯的巩固。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集体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随时随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通过帮助他们梳理想法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组织者要重视班干部的作用发挥,使班干群体成为沟通纽带,在师生出现矛盾时,帮助解决问题,促进活动顺利开展。集体文艺活动中,首先,应组织学生负责小组,此小组的学生组成应有管理者、节目指导者、联络者、考勤督促者这几类角色。小组成员尽量选自不同的班级或专业,如果集体活动是由单一集体参与的,则要使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宿舍或生源地不同,这样的安排可以在活动中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也使参与者都有发表意见的途径。其次,定期对活动中参与者的课业情况、心理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发自内心地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了解学生的困难,并尽力通过与专业老师协调、与相关部门联合解决学生的困难。再次,对于活动中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要及时与其谈心,了解学生配合程度差的原因,从心理、实际情况等方面进行开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常态化;载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84-02

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如何构建常态化的载体,需要研究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这一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

一、完善机制,推进培育践行工作常态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学校不断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协同配合,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学院制定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在年度党委工作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书中,对重点工作、内容举措具体部署,把落实情况作为业务考核、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

学院注重把日常管理与价值观导向有机统一,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以推动师生价值观养成为着力点,不断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二、搭建载体,强化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一)搭建多层次教育教学载体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认真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到知行一致,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思政课的课堂就应该是传递价值、传授知识,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面对大学生的受众,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思政课教师需要建立教学平等观、教学学术观,研究构建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他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教学的角色共同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对话达成共识。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中心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开展“道德讲堂”项目为契机,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引入主体性、实践性教学观念,倡导叙事式教学法,编写案例、设置情境、现场教学,不断增强实效性和说服力。

2.充分发挥党课和“青马工程”培训的示范作用。通过党课集中培训,“青马工程”培训专题讲座、学习研讨、精英论坛等,让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学骨干学深学透、先学先行,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引领校园风尚。在整合教材内容、建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以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热点为辐射点,以价值观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论、基本概念等主要基点,构建相对独立、主题突出、模块鲜明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相统一的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中归纳与讲授内容相关联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学生普遍关注但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影响、产生偏颇乃至错误观点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集体讨论。

3.充分发挥专题讲座的引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势政策报告和理论宣讲,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渠道。举办“新青年教坛”“农牧大讲堂”等十余种专题讲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定期选定主题,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宣传解读和解疑释惑,强化正面引导,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4.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利用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厚积累,总结经验、拓展内容,结合学院的农牧特色,开设了十余门中华农业优秀文化相关通识课程,举办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经典讲座等。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深度阐释,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形成准确把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核心价值观。

(二)搭建立体化宣传载体

做到了24字基本内容进校园、进办公场所、进教学场所、进生活区。运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站、橱窗、LED屏等校内媒体资源,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立体式宣传培育和践行的进展和成效。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定期推送师生中的典型做法和凡人善举。举办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厚德牧院”等公益广告征集活动,用生动的艺术样式和活泼的时尚元素表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知晓率。

(三)搭建系统化研究载体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开展理论研究和阐释,举办了泰州黄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多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学院多个教师成为省、市劳模,应邀在各单位做辅导报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抓好载体结合,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