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习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冬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冬习俗范文1

1、北方吃饺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2、立冬食补,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3、秋收冬种,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

立冬习俗范文2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立冬节气的来历与习俗_立冬除了吃饺子还吃哪些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立冬节气的来历与习俗立冬节气的来历

“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节气的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天津最有特点的就是倭瓜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除了吃饺子还吃哪些习俗1、迎冬

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据悉是时,皇上会穿上黑色衣服同时骑着铁色的马,带领朝廷百官去祭祀冬神,场面比较声势浩大。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本来嘛,立冬之后,秋收结束冬季到来,不管最终的收成如何,一年的辛劳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这是值得纪念的事情。

2、贺冬

贺冬也叫拜冬。人们秋季丰收,冬季相对农闲,因此立冬成为一个庆祝丰收、告慰祖先,卜岁祭祖,食物进补的时节。

3、冬泳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较好的时间。

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才;“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5、补冬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说:“冬三月者为封藏。“也就是说,一到冬三月,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这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出较少,摄入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起来。况且在冬令季节里,人的食欲也比较旺盛,正是进补的好时节。

所以在民间,立冬这日都有“补冬”的习俗。是日,一般杀鸡宰鸭或买羊肉,加当归、人参等药物炖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比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6、吃肚皮鸡

南京人在立冬的时候会吃肚皮鸡,这是一种广东菜,实际上就是用猪肚子包住整鸡进行烹饪制作。这是一道比较滋补,很有营养的菜肴。

另外,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中医认为麻油鸡具有滋阴补血,驱寒除湿,最适合生产后妇女食用。台湾、闽南一带,就常把麻油鸡当作传统的月子滋补汤来食用。

立冬前天气怎么样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立冬前温度较低,在极北的漠河地区温度已经下降到-10℃以下了,而每一轮冷空气过后,温度还会再次下降。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霜降节气时并无明显的天气变化,此时正是南方深秋时节,适宜赏秋,有枫叶的地区正是一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

立冬就冷了吗

看具体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异大,不同的区域天气情况也不一样。

气温最高

立冬前后日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三亚(28℃)、北海(25℃)、东方(28℃)、福州(22℃)。

立冬习俗范文3

传家宝:

在斯洛文尼亚,结婚礼服作为一种好运的象征从母亲传给女儿。所以,一件婚装可以传很多代,而变得很旧。很明显,你不能轻易开始这样一种传递。但是,如果你的曾外婆没想到这个主意,你也不妨开一次先河,即使你母亲或外婆没有一件你感兴趣的长裙流传下来,可能你的姨婆也会有的。如果你要买一件新的婚纱,千万要注意得挑选一件能世代留传的。

揭掉头纱:

按照传统的拉脱维亚婚礼,新娘到午夜时才换掉婚装,这时她离开娘家就要变成一个了。在她离开之前,她要揭掉头纱把它交给一个未婚女子(通常是她的或她丈夫的最小的未结婚的妹妹)。

一旦新娘揭掉头纱,她也就结束了她新娘的角色。之后,通常由一位女姓亲属给她一方特制的方巾或帽子戴在头上以表示她不再是新娘而已为人妻。从这一点看,她们面纱的作用与美国的新娘花束大致相同。有些拉脱维亚的新娘甚至把面纱和鲜花扎成的花环一起戴在头上。这一习俗已经渊源流长,起初这个花环是由新娘亲手栽种的爱神木扎成的。按旧的传统,女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为了婚礼这一天而在她们的窗台上培育这种花了。

撕婚纱:

在许多欧洲国家,新娘本身就被视为一种非常幸运的象征。在古时候,参加婚礼的客人们为了能沾点好运回家,他们真的会从新娘的婚纱上撕下一条来,今天人们撕新娘的花束就是从这一习俗演变而来的,撕花束可要比撕破新娘的婚纱文明多了。

幸运鞋:

其他从新娘身上夺东西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当时新娘们象征性地被她们的新郎或者劫持或者购买去。比如,在克罗地亚的婚礼上,客人们会设法偷走新娘的鞋子,然后男傧相不得不掏钱把它从劫获者那里买回来再还给新娘。

在塞尔维亚人的婚礼上曾经有这样的习俗:新娘的准婆母要送给新娘一条由金币串成的项链,现在这一礼物已被"长筒袜和一双肥大的鞋子"取代了。也许这一礼物是用来提醒新娘:过了受众目关注的这一天,她就不得不做一个操劳忙碌的妻子了。

华贵的头冠:

罗马尼亚、土耳其、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传统婚礼上都有戴头冠的仪式,而这也是整个婚礼的。头冠的作用是象征上帝赋予婚礼上新婚夫妇的华贵和尊严。新郎和新娘被加冕为他们的领地(他们两个人的家庭)里的国王和王后,在那里人们期待他们能以自己的智慧和诚挚持家安邦。

在罗马尼亚的婚礼上,牧师把通常由金子和爱神木制成的花冠戴在新郎和新娘的头上,并且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他要把新娘和新郎的头冠互换三次以象征他们的结合。在格鲁吉亚人的婚礼上,新婚夫妇的头上还要戴头纱和一个花环。按亚美尼亚的传统在婚礼之后新郎和新娘的头冠还要戴一周,这样共持续八天。在典礼仪式上,牧师把新娘和新郎的头相互撞击(当然是轻轻地),然后用装饰着金线的两个花环为新婚夫妇加冕。

在俄罗斯东部哥萨克人的婚礼仪式上,男傧相和司仪有时要抬着沉重华美的头冠在新娘和新郎头上几英寸处举上好几分钟,直到牧师暗示他们把头冠放在新娘和新郎的头上为止。

立冬习俗范文4

关键词:学习动力 环境因素

学习动力,即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外在非决定因素,但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关键诱因,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因此开展对学生学习动力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2年6月份在北京联合大学5个学院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后剔除缺失数据较多的问卷,共剩余有效问卷2995份。问卷回收以后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参照Biggs的学习过程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了学习动力结构问卷,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动力类型问卷,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问卷,本文着重分析第二部分结果。第二部分问卷共有5个问题,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为人物、学习场所、学习氛围、社会认可、激励机制、强化管理、人文环境等七个方面。题目为4点量表,从1(很强)到4(很弱)。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角度,对影响我校学生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每道题目的得分进行统计,按照得分大小排名结果如下:

从表1中可见,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前6位分别是自身的理想和追求、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好评、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奖学金、评优、记学分及奖惩制度等。而学生评价影响最小的因素则是班主任、讲座活动、辅导员、宿舍、食堂。

在题目每个类别的最后,有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填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数据统计,在所有可对学习动力产生影响的人物因素中,认为家长影响力最大的学生人数最多,占47.1%,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工作会促进他们提高学习动力,说明辅导员的工作有待于继续深化,对学生影响力有待于继续提高。

从学习场所这一因素对于学习动力的影响来看,图书馆是学生们认为影响最大、最乐于选择的学习场所,另外自习室和教室也是学生乐于选择的场所,说明学生对于学习地点的选择上是呈正态分布的。

在班级学习氛围中,能带来较大促进作用的因素是鼓励表扬等正向肯定行为,同时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和良好的班风学风也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另外对于班干部的表率作用评价较低,只占了8.3%,这要引起学生工作者的关注。

学生们认为自身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对他们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最大,分别占38.1%和23.8%,这说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以促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认为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要远比强化管理更能促进他们产生动力,而我校经常在全国比赛中拿到大奖的科技竞赛活动在学生的选择中并不占优势,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科技竞赛活动更倾向于竞技类活动,而不是普及工程。

三、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可归为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则是内部因素。学校、教师、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诸如学校的设施条件、学术氛围、人文环境等,教师方面的治学态度、师德师风等,社会环境中的就业问题、社会舆论等,家庭环境中家长期望、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等都不同程度地使得学生心理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内部学习动力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生存、发展、学习的大环境,因此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明显的,更多地发挥着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包括高等教育背景、高等教育机制、就业前景等方面,受目前市场经济和就业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呈现功利化趋向。他们重物质利益、轻精神需求;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追求;重视现实、忽视理想;在学习专业选择上,一味倾向于当前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忽视市场变化规律等等。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人际环境,后两者也可统称为精神环境,是学校内部有意识的可以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可以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四个层面。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是学校文化的体现和积淀,能够潜移默化地催人奋进、助人自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习环境是指供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生活环境一般是指与学生生活作息相关的外部条件,包括文明的就餐环境、干净卫生的食堂、安静整洁的宿舍环境等;制度环境主要指为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而制订或采取的管理手段、措施、方法、机制等,比如奖学金制度、比如早晚自习强化管理制度等等。

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家庭成员、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家庭的教育方式等。调查表明,家庭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虽然间接但很重要的作用,家庭主要通过精神熏陶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志趣、情感、认识和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四、对改变学习动力环境因素的建议

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任何阶段都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属于非教学因素,对学习动力的激发起着推动或延缓作用。

从社会层面,要弘扬教育正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促进教育公平,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规范教育,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在学生的出口上做好就业保障机制,让学生学有所用,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良好循环体制。

从学校层面,要注重思想引领。运用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学习热情,适当使用处分措施体现警示作用。强化教学设施配套,教育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教学资源,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典型示范,注重氛围营造,在全校形成爱学愿学的风气。

从家庭层面,要体现和谐温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语言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营造读书思考的环境,营造轻松和睦的气氛,给孩子创造温馨安静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立冬习俗范文5

关键词:小波变换;小波包;机械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S220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车辆性能的大功率主要是由车辆的传动系统决定。当前,我国大部分是利用轴式齿轮变速器制造拖拉机的动力传动系统。其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较简单的结构,因此被普遍应用到拖拉机制造中。然而,此类变速器是手动机械式的,换挡也是非动力的,输出转矩较大,转速也较大,在换挡过程中第1步是使主离合器分离,使动力的传递得到切断,第2步才是通过对同步器的换挡操纵实现变换档位,此时是由驾驶员的经营决定什么时候换挡,不容易掌握换挡的最佳点,同时因为换挡过于频繁,使得驾驶员已产生疲劳,最终影响到驾驶员的安全。拖拉机多在恶劣的环境下左右,同时承受的负荷也容易发生变化,发动机与变速箱必须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与负荷调整转速与扭矩,拖拉机的行驶阻力也不同,因此借助于驾驶员的手动操作,实现拖拉机的换挡,不能使拖拉机的动力性能发挥到最佳,也没有发挥燃油的经济性,同时还会使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增加。

2国内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的应用现状

我国在工程机械上最早应用的是动力换挡变速器,比如说在1966年,柳工生产的Z435装载机,该拖拉机配置了定轴式变速器;在1970年,又制造出一台配有行星式变速器的ZL50装载机。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拖拉机行业结合了日本TCM公司变速器的研发技术,德国ZF公司研发的电液控制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推土机、平土机和叉车均安装了动力换挡变速器,国内研究液力变速控制技术的代表是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也获得了相应的研发成果。然而,国内一般重视对汽车与工程机械液力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对农业拖拉机的研究。

随后,在2010年,中国的一拖才开始和国外展开合作,生产了一些重型动力换挡拖拉机,包括东方红LZ、LA、LF系列,自此我国大型拖拉机也开始应用电液控制技术,不再是0的局面。目前,我国很多公司都对拖拉机的动力换挡技术进行了研究,也建立了各种相关研发单位,包括中国一拖集团,山东的常林,常州的东风,洛阳的博马等拖拉机企业,在国内的农机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研制的产品,比如说福田雷沃生产的P2654。然而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的技术依然落后,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3拖拉机动力换挡自动变速器技术现状

3.1传动系统

拖拉机一般是应用于道路运输,协助农民进行田间作业。对农业拖拉机来说,其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多个档位,较大的传动范围,承受较大的负荷作业。增加档位,可使发动机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还可使拖拉机的变速器具有较宽范围的速比,使得拖拉机可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进行作业。假定拖拉机的传动结构选择的是传统的2轴式获知是3轴式,则会导致拖拉机具有很复杂的变速器,因此拖拉机采用的档位一般是自动换挡,同时利用的传动方案是主副变速相串联。拖拉机的各操纵机构控制主副变速,其优势与具有很少的传动齿轮格式,在相同情况下,具有较轻和较小的变速箱,较大的传动变化率,拖拉机具有较宽的行驶速度与较大的驱动力。

半动力换挡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方式是手动与自动相结合,换挡离合器的操纵主要是借助于液压控制来调节拖拉机的主变速,同时利用换挡规律控制拖拉机的各档位。比如说,由卡特彼勒公司研发的Challenger 35型拖拉机的自动换挡范围控制在10~16挡之间。但是,最早是通过操纵换挡的滑动齿轮控制副变速的速度范围,之后,又诞生了啮合套、同步器,由此拖拉机可以更快速的切换档位,同时对换段的冲击也随之下降。驾驶员一般是依靠自身的作业经验手动控制换段。比如说,福田雷沃公司生产的P2654型拖拉机,中国一拖生产的LZ2404拖拉机,其换段机构均是通过手柄操纵。

3.2电液技术

在换挡自动变速器中,一般是从以下3点利用电液技术:

3.2.1换挡离合器的切换档位

比如说Case IH公司在命名为Steiger的拖拉机上使用了电子控制液压系统,即增加了换挡电磁阀,自动换挡改为控制器自动控制,由于配置的电磁阀具有电子脉冲宽度调节功能,使得拖拉机可以行驶在公路与田间时快速自由的切换档位,利用维持变速箱的寿命;还可以使驾驶员自身的疲劳现象减轻。

3.2.2电子辅助功能

比如说:强制降档,驾驶员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可以借助于油门踏板,紧急刹车,使得系统可以处于低档位的状态;巡航功能,驾驶员不需要借助于油门踏板就可以对油门的开度控制,还可实现档位的自由变换,只要将工作速度设定,如此可以使拖拉机在设定的工作速度下达到最佳的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也获得最佳值;驱动防滑功能。在部分具有较低附着系数的路面行驶过程中,拖拉机可以利用换挡的离合器或者是发动机的转速实现对轴转矩的控制,进而使牵引力得到控制,最终可以避免防滑,使拖拉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提高;电子低头转向,拖拉机在田间行驶过程中,可以利用转向开关通过自动换挡实现转向,农业机械的升降,控制拖拉机的液压输出和油门,完成原地转弯。

3.2.3拖拉机的各控制器可以和变速器的数据实现共享

比如说,ZF公司研发的T7000型拖拉机,利用CAN集成方式,动力换挡变速器和传动系统实现模块化的定制,利于和传动系统的连接;拖拉机的不同设备通过交换信息之后,既可以实时的监测并控制拖拉机的传动系统和其在进行农具作业时各参数的显示,还可以远程处理出现的故障,使更加方便的维护拖拉机,可靠性得到提高。

3.3控制技术

拖拉机换挡自动变速器的关键之处是换挡控制技术,其可对拖拉机的燃油经济性,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动力性能造成影响。控制技术通常是由换挡的规律与品质构成。

3.3.1换挡规律

换挡规律主要是对拖拉机的每个档位的换挡时刻,对应的各控制参数进行研究,再进行性能仿真对档位进行优化,即可将拖拉机换挡点的最佳值确定,如此可防止拖拉机重复换挡。

3.3.2换挡品质

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换挡一般是接合或者是分离液压的操纵分离器,然而因为液体具有不可压缩性,使得换挡的液压系统具有很大的刚度。假设换挡元件之间的接合力道太大,会造成对档位的冲击,带动拖拉机的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也随之增大,加快了对零部件的损害,使档位的使用寿命也有所下降,同时还容易造成驾驶员疲劳。因此,换挡品质良好的标志是换挡速度快,稳定,不会产生冲击,基本不影响拖拉机的传动系统,可以提供连续的动力。

4结论

这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国内外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其工作原理;同时按照未来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方向,对国内使用的电液技术、变速器传动系统和换挡控制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动力换挡自动变速器可以参照本文的研究成果推广其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辉松,朱思洪,贺亮,等.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箱和无级变速箱发展现状与趋势[J].机械传动,2012.

立冬习俗范文6

关键词:婚俗文化 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

1、引言

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并代代相传的总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的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将它分为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人在人生社会中所经历的礼仪习俗,如生死婚丧等。以及人类群体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和岁时节令民俗。民众间流行的各种崇拜心理观念、民间禁忌等等。民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民俗心理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它是自远古传下来的,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前者记载在文献里,后者流传在民众生活中。而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中的本质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萨丕尔也指出了语言与民俗不可分离的特点,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婚姻是人们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婚礼的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值与不值、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于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g,1988)。

2、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西方的婚礼是庄重严肃、美丽浪漫的,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是“神前婚礼”。中方的婚礼讲究热闹、感动、喜庆,场面热闹,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个人感情,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是“人前婚礼”。中西方婚礼风俗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不同。

2.1 颜色不同

西方婚礼上,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所以,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

西方在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

中国婚礼通常要用红色,大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凤冠霞帔、状元服,都是红色的,体现着喜庆和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发生常规性联想是欢喜、纯洁无瑕的象征,而在东方却与死亡、丧事联系在一起,如红白喜事等。这是因为东方人以白色为丧服,表示空白之意。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于战争、死亡、流血和危险建立常规关系,在东方文化中,则是兴奋、喜庆与吉祥的象征,如开门红、走运红等。所以在东方婚礼上,传统的新娘婚服是红色的,表示新婚大喜之意。

2.2 婚宴不同

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对美国人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师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及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迎送及大摆酒席。因此,没有我国常见的数十辆甚至几十辆婚车在街上游行的场面,而且婚宴全都采用自助餐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得非常丰盛。同时,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中国婚礼上的酒宴费用一般由新郎新娘双方共同分担,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祝贺表示感谢。

2.3 费用不同

美国办婚礼,不像国内那样流行送“送红包”,更不送“厚礼”。礼物大都选择送实物。事先由准备结婚的夫妇在网上举办婚礼的消息,以及需要物品的目录,亲朋好友则按照目录和自己的能力,为其选购物品。价格都是几十美元的物品,这些礼品一经选定,网上便会自动删除,避免了重复送礼造成的浪费。由于全美商店联网,因此外地朋友送礼也很方便。

美国婚礼的费用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比较少,大概只有年收入的三到四分之一,而且实行AA制,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一般是男方给女方赠送一枚结婚戒指,价值可以由几千至上万美元,男方同时还需要承担蜜月旅行的费用。女方则承担举办婚礼的全部开支,包括婚礼场地的租用,请主持牧师,举办婚宴,舞会,等等。双方支出大致相当,各出一万至两万美元就可以办得很圆满了。

3.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长久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以村落为主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而从美国的文化起源来看,美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两个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沉淀了各自的文化风格,下面就由婚礼文化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进行讨论。

3.1 中国的价值观

在原始社会,因农耕的需要,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建立了部落,中国人为家庭和部落做出了巨大牺牲。个人忠顺于家

庭,家庭忠顺于部落。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仪式形态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融于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团结和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风格是落实于儒家和道家的。儒家强调“人世”,希望以温暖的人际关系整合社会,它缔结社会关系的方式既自然又特别,它以天然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其扩散出去,为全社会的格局和运转提供模式。社会中人有的以血缘关系来理解,君臣如父子,师徒如父子,朋友如兄弟,同志如兄弟……儒家讲究的是人伦,使人际关系保持着融洽与温馨、相助与帮扶渡此人生。东西方对社会阶级和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态度。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性哲学――认为恰当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基本原则是“仁”,意为温暖的人际感情,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互惠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体恤他人内心,同情他人。另一个是“义”,是人性的一部分,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这种传统文化有利于团体合作,产生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集体主义与团体精神协调一致。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利,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按照Rokeach目的性价值观的划分,平等和自由是他们生存的最终目标。

东方人相对而言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为了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们可以抑制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循规蹈矩,可以说是对安定团结、良好秩序、信义和睦的追求。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这是一种无我文化。儒家把“道德”和“善”作为人的真实的本质,这意味着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

一个家族内,既有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严格等级制度。又讲究父慈子孝、亲情洋溢的天伦之乐,个人既受到关心、爱护,又被支配,个人生死荣辱都与家族息息相关。家族内一切事务都按尊卑、长幼、亲疏严格区别的一套伦理法则来办理。

中国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然态度,要求在各个领域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及语言行为都倾向于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受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中国倡导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离开集体,个人就失去意义,成绩归功于集体和他人的帮助,集体主义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标准。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而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而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而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

中国的婚礼上有很多的忌讳,这都来源于。和祖先信仰的影响。这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宗法关系的精神枷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庭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家族意识也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这种家族意识除了依恋乡土,重视家庭生活外,更多的是消极的思想影响,如家长的权威观念,夫权观念,子嗣继承观念,多子多福观念等,都成为与现代生活需要无法协调的社会心理,直接影响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2 西方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也就是个人主义,而汉族文化的主线是人伦本位,也就是群体本位或集体主义。西方的个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只是不妨碍别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西方强调个体意识,主张个人主义。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的清教主义一方面强调个体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共同利益,团体有控制其成员的权利。美国人对国民利益的理解很少建立在国民合作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个人自由。RobertLvnd也曾这样写到“美国人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体主义。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也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秘密。任何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都不符合美国式的观念并且会扼杀主动性”(Mathews,29)。自美国建国以来,自由伴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降生,每个人都想要充分享受自由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美国人同时又把小团体内的合作看得尤为重要。Flannery声称作为一个工业化后期国家,美国又有了新的价值观,这包括“个人权利感”。它“强调自我的重要性,没有相应的对他人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感”(Flannery,30)这样个人始终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而Hofstede也给现代的个体主义定义为,作为个体的人在情感上脱离集体,组织或其它团体而独立,并为自我而努力奋斗。美国人强调实用主义,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