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1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彰显的指导地位,着力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着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推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讲授每门课程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机地融入教材中,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再次,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讨论式、交流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断深化和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达到内化观念、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点和疑点,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外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凸显主题性和主体性,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首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引导,使各个社团活动在主题设计时,要以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彰显活动的主题性。在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外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彰显和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等科技活动,通过组织、设计、实施、总结和反思,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其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学术文化等在内容上、功能上、作用上相互承接、相互补充,可以最大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化人的合力作用。[1]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3.发挥校训及规章制度的作用,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具有继承性、融合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现阶段要赋予大学校训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师生知荣辱,明是非;爱祖国,坚信仰;勇创新,善行动。不断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校训入心、入脑,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贯穿于校训之中,进而更好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进大学文化建设。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4.发挥教师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融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要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就需要广大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作用,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和榜样。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进取意识、奋斗意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 力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科学研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依托高校人才众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动力和发展引擎。
1.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坚持改革创新,善于追求真理。首先,面对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高校的科学研究要敢于瞄准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努力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结合本校特色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及科技创新基地,不断跨越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界线,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占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和出产品并举,最大限度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和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使其充分展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次,大学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科学研究工作,要将生态环保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等融入科学研究之中。在传统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还要在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监督、科技推广、科技培训、资源共享、兴办知识企业等方面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层次化。
2.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
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注重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创新型科研拔尖人才是知识技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提升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提升高校的人才资源水平,以形成创新的强大动力。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符合学生兴趣的科技活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大实验比重,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再次,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高校汇聚了若干学术精英、创新团队和一批拔尖人才,具有优良的科研设施,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凸显大学崇尚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力、智力、科技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1.发挥大学以文化人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是一个宣传、教育、熏陶、实践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以文化人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首先,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高校要展示时代风采,引领社会风尚,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人物及团队,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树立王选、孟二东、马祖光以及优秀大学生等典型人物,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明确方向,树立价值导向。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落后文化,甚至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同时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突,必然影响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文化必须高扬文化批判旗帜,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抵制不良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反文化、抨击腐败文化,担负起社会良知、道德良心的重担,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批判和交锋中,发挥社会批判、文化引领和文化监督的独特作用。
2.以大学的精神成果为依托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首先,创建学校特色精品文化。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参与精神成果的培育,并从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使所有师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并积极促进精神成果转化,使文化成果走出校园更好地服务社会,形成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培育价值观念,孕育时代思想。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较高层次的文化体系,对全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产生较大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时代精神新貌,以大学精神文明成果为依托,发挥其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大学要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着力培养文化运作与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媒、文化创作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出版、动漫网络等新兴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四、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 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更决定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作用的发挥。
1.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保持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血液之中,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含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的积极内容,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重视教育等核心思想。并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法治思想和公平意识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与现代核心价值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转变。再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培育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要不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逐步使诚实守信、崇德尚贤、礼义廉耻成为师生日常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礼仪,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统。要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在文化创新中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结果。大学要完成其职能,就需要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首先,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培育知识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摇篮,要为时代和社会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创造出丰硕的精神成果、思想成果、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内涵深、品位高、有思想内涵、有专业水准、师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文化品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各门课程充分体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和多样化。注重品牌文化的扶持与培育,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大学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3.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学肩负着连接世界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丰富文化交流形式、深化文化交流内容。各大学不仅要与世界上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也要与文化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要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还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进步、文明、开放、民主的形象,进而使更多人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古国的文化修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建立有利于畅通文化交流渠道的机制。建立国内外高校间互惠的文化交流机制,如通过联合办学、出国留学、访问学者、交换学生等形式深化交流,有序、定期、全面地开展高校间文化交流活动。[3]除开展学术交流外,我们的师生还要讲清“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师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担当、有所示范、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5.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2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银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27-02
党的“十”以来,“中国梦”的构想,像春风沐浴着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行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它以清新的理念和引人入胜的风格开启了人民银行行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根本保障是加强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以“中国梦”的意义,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于教育引导广大行员正确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用唯物主义思想造就行业范围内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每个行员都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下,进行科学分析,增强内部整合力,汇聚成复兴之路就会更快一些、坎坷就会少一些,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色彩、梦想成真。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过美好的梦想,也许现在也还怀揣着梦想残留的碎片。那些破碎的、飞走的、爆破的梦,集成于现实,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蓬勃宏大的“中国梦”。交织在中国这个飞速运转的巨大时空里。在地球这个庞大的星球中,人类如同尘埃一样是微小的存在者,不用论及梦想这虚无缥缈无法用语言文字或是手势助语来表达的无实物体。但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照耀整个世界的光芒。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的发展在推动金融领域业各重点领域坚持国家行业标准,为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西北地区各分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所有行员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付出、拼搏时留下的痕迹。这就是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与加强人行内涵建设融入实现“中国梦”发展轨道的真实涵义。
二、“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的构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需要行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这个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国这个博大精深的古国中,在历史的推进中我们有吸收有变化,只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黑暗丑陋的人性阴暗面才能摊在日光下,严惩在背后舆论中,中国金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构想,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行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形成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文化长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沐浴着中华文化积淀,追求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或是传承,或是壮大其丰富滋养,使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构建金融文化氛围,引导行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完成金融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第二构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追逐人生灿烂轨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世人瞩目。最让人我们骄傲的是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绩。我们拥有“感动中国人物”的最优秀代表,有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而牺牲生命的金融卫士,他们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这些事迹就如同漫天繁星般紧密地洒满这温馨的中国大图上,我们以他们为骄傲。我们当行员的,虽不能如他们般轰轰烈烈人尽皆知人人歌颂,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西北地区这片热土上辛勤工作,因为我们怀抱着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构想,注重行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注重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岗位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他们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单纯内部自我循环中深化金融风险管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提高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追梦与圆梦,提高行员在岗履职能力
当年,可以用笔指点江山,可以用笔决定国家兴衰的神奇,现如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已经成为现实。中国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和未来金融业改革创新中,金融业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在经济虚拟化程度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对提高金融业行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行员在各自岗位上恪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敬廉崇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1.严格执行中国的信贷政策。中国信贷政策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2.做好征信知识普及工作。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中国经贸领域的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信贷政策具体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进一步放宽融资渠道,并使企业贷款资金成本变低,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目前,银行融资不贵,问题是企业背负的费用太高。如果放贷,银监会一定要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这就给企业带来审计费用,抵押评估也要费用。所以,在大众中普及征信知识,有利于提高大众的信用意识和守法观念,防范企业逃债、废债的可能性。
3.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帮助商业银行抵御风险。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4.加强金融监管,构筑有效管理体系。在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指数实施监管,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制作各贷款企业和个人资金流动状况图和风险性指数表,根据指数的变动,制定监管对策,有效提高全面监管体系和管理职能。
5.现代化支付系统(Advanced Payment System)岗位人员要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细致缜密地处理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等工作。此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每个行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
6.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岗位人员肩负着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和监控系统的重要职能,岗位工作者具体负责基础数据管理、行名行号管理、运行控制、计费管理,以及支付业务统计分析监控等业务,操作过程的正误,关系到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准确性,一并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7.从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在办理资金汇划和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工作中要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把各项金融产品和制度设计也融入其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售汇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全面反映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情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3
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描述和概括是不一样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提出:“仁、义、礼、智、信”,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当今中国曾提出“真、善、美”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许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通过学习,我知道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其中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仁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它们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主导性、现实性、包容性、超越性、开放性。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通过学习,我一步步深入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联系起来,积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在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后,就要积极参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立足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用崇尚精神,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理念,为实现“和谐、公正、仁爱、共享”而奋斗。时时刻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才能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贡献。
第一,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我们要以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自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首先,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在工作中,注重与同事们之间的关系,诚恳待人,尊重同事,关心同事,努力创造一种微笑、高效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我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因为只有和同事们处理好关系,才能更和谐团结,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能为建设出更多力。同时,我会努力继续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不断加强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丰富的党务知识,精于党务事务,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严以律己,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再者,就是要发扬我们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先传统和作风,经受住得与失、苦与乐、进与退等问题的考验。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时,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既不能不敢想,又不能脱离实际的盲目空想。
第三,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思想品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中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党员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坚持去做、用心去做,不断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自己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6-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领域的多元多样多变,导致社会呈现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风险。全球化时代社会转型导致人们理想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主流文化虚无、道德品质缺失等弱化、淡化和虚化主流价值观念。[1]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最活跃,个性最彰显,价值观的影响力最深远,诚如所讲“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部长刘奇葆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灵魂和主线,发挥其统率与引领作用,即统领作用,这是一项需要落实的政治任务。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让大学生群体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是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需要,也是培育和弘扬当代大学精神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而且对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造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办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清晰地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创新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角,统领学生的精神追求。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必须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导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非常必要,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该统领其主流思想、其正确面对各个成长阶段的实际问题。这种引领自身就应该置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实践之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和公寓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公寓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我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理论研究。
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角度,统领学生的自觉行动。
(1)以榜样示范教育主题活动模式,引领学生自觉践行。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挖掘广大在校师生中的优秀典型事迹,树立一批榜样师生,凝练一批典型事迹,以师生的成长成才故事为基础,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学生共鸣,以优秀典型事迹感动人、鼓舞人,大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2)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引领学生持续践行。健全各项规章教育制度主要是指学校层面和党团组织的规章制度。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使得学生能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持续践行,如健全学生参赛、创业等奖励制度以促进学生成才;其次,建立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教育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三贴近”。第三,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利用“五四”、“七一”、“八一”、“一二・九”、“校庆”等节庆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因势利导地开展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不断增强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4-02
根据有关的调查资料发现,大学生还不能从个人情感出发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对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满意度总体偏低,致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在动之以情中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十分必要。
1在教育者的“以情动情”中培养情感认同
情感具有自行扩散的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情绪可以感染教育对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可以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以情动情”中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深刻的认知和坚定的信仰以及高度自觉的践行,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首先要用言语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由此,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精髓,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同时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肩负的传承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的重任,为政治理论课注入人文活力,实现内涵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还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化学生。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要求,为大学生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提高情感认知,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共鸣。
当然,这里所讲的“教育者”不单指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当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所有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支教育队伍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在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互动中“以情动情”,合力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2在教育对象的“以需动情”中培养情感认同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中心,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以需动情”中培养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强烈的自尊需要。由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首先要尊重和关爱大学生,要视学生为朋友,与大学生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开展教育活动,或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或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来理解掌握知识。大学生只有感到被尊重、被关爱,对教师产生亲近与尊敬感,才能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学习和探究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要时刻关心大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需要。当前,少数贫困大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产生自卑心理或步入歧途甚至辍学依然有之,这些都极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人生。因此,我们应当首先从物质方面来帮助他们,可以通过“奖勤减贷”等办法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其次,要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利益需要,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大学生明晰荣辱标准,尚荣抑耻。还可以建设服务咨询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咨询,不断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合理需求,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教育环境的“以景动情”中培养情感认同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教育环境的建设,在“以景动情”中培养大学生正向的情绪情感。大学生所生活的校园是其所处的主要教育环境,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大学生在优美的育人环境中自觉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思想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和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要着力营造净化、绿化、美化的人文环境,搞好校园内雕塑、雕像等人文景观建设,加强校牌、校徽等学校标识物建设,把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包括学报、橱窗、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在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美观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品质,使大学生在一片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深受感染和启发,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情感。
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利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或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既具有时代特征又体现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电影展播、歌咏比赛、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通过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满意度,增强大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感受。
参考文献
[1]陈深汉.提升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浅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0,(1)
[2]胡红梅.情感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方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任星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10,(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6
党的十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据高校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探析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五部分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1 丰富和发展了价值学说
纵观历史,横观中外,不管是封建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价值学说。
2.2 是形成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大学生逐步形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成长和成才,需要牢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是应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较量,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碰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2.4 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大学生群体、引领大学生。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3.1 加强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德能双馨的人才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人才,因此必须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学习、认同、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自觉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从实然走向应然。
3.2 着力融入贯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
高校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教育的重要平台,必须坚持和发挥高校课堂对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自身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做到真学、真懂、真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者、引导者。教师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专业等课程中,积极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3.3 着力实践养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在于践行,最根本的是让大学生形成自觉行动。高校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精心设计和构建适合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真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楷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表率作用,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校园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师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平台和媒介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使典型和楷模和凡人善举人人礼敬,使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人人鄙视,为大学生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校园氛围。
3.4 建立长效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落地生根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腾飞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必须建立适合高校实际的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建立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把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明确责任,扎扎实实推进和践行。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完善检查评价体系,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师生创造的新经验,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加强激励驱动,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事迹,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事迹得到伸张和推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参考文献】
[1]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 《思想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