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范文1

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能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只是勉强通过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会议的形式多于内容。但是,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本次会议新的热点,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显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的选择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疑是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和社会各界聚集在哥本哈根,力图通过协商和谈判的方式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是希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内,“低碳经济”的倡导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方式确定下来。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由于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应负的历史责任等问题存在的分歧难以弥合,不能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倡导似乎被会议“边缘化”了,只得留给墨西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去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低碳经济”列入会议的议题,就足以表明“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其概念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提倡人类以低排放、低污染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管,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中,“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低碳经济”的提出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观转变的老问题,离我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并不遥远。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碳排放所致,而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当然,近期在一些媒体中也不断传播出一种“另类的声音”,质疑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无论这一论点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能否站得住脚,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改善自然环境或延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现实与未来的选择,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早有广泛的共识。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从人类的未来着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的共识日益增多,发展“低碳经济”在许多国家已经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我们现实的社会越来越近了,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上,中国是最早重视和着手制定低排放、低污染发展规划的发展中国家,低排放、低污染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同时,低排放、低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至2015年)规划。

气候变化转变人类活动方式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责任的承担也不能置之度外,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负有共同的责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产生和生活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由于碳的大量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急功近利”的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发展途径,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需要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此“低碳经济”正在或将要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一项新的紧迫课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更多的从环保意识出发,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对环境毫无理智的破坏,避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悲剧”的发生。除此之外,人类没有回头路和其他道路可走。尽管,新兴的“低碳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国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规模,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也十分有限,但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却不可估量。首先,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储藏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碳排放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减轻了后续的压力,一举两得;其三,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上看,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与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截然不同,与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日益强烈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诉求,为人类生存危机寻求新的出路。

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再到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上的广泛共识和行动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也有表述。其表述的理念和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经济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由此,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世界各国所日益重视,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尽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最终不尽如人意,但会后各国都会为尽量减少和控制碳排放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在低碳经济方面进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导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行新经济的变革,使资本主义从金融危机后的衰退和低速发展再次步入繁荣。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全球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甚至是金融结构的变革。从这个意义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和产能的技术标准符合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要求,同时在进行调整能源结构中提高新能源的比重,在调整技术研发上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

发展观的转变与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被联合国纳入全球首要重大问题。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发展观念不断深化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以至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涵盖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无数次实践人们深刻体会到,单凭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不仅如此,甚至还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转变。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谋求发展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和更新,对发展的要求更客观、更现实、更高了。发展观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化赋予了全球发展新的使命,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扩展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加剧以及地球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包括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海洋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气候变化等),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因此到了80年代,人们更加关心自身所在世界的生存环境和前景,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把人类社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人类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又一进步,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观,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人类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的人类发展目标是,在满足目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类的发展,当今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构成危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体现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发展观不断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深化。

共同的生存环境与同样的责任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本应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大会期间,各国家代表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应负的责任等敏感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分歧始终围绕在减排量化、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会议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火药味”, 气候变化会议演变成各方利益和力量博奕的场所,在激烈争辩的喧嚣声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交锋几度达到“白热化”程度,似乎脱离了召开气候变化会议的初衷。

哥本哈根会议尽管不是人类为生存而努力的惟一机会,但毕竟失去了一次机会,留给人类的机会只能是越来越少。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国家的范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关系,成为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或许这一新的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看,谁也不愿意看到全球变暖加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世界各国必须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共同负起责任来应对气候变化,为改善自然环境或减缓自然环境继续恶化方面有所作为,而不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情况千差万别,国际社会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准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宗旨就是需要国际社会综合、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工业化过程中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不应是套用其惯用的、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但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谈判的一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不履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议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的承诺,甚至美国始终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而且变本加厉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承担额外的、不合理的义务。由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在相关问题的谈判和磋商历经十多年,谈判过程曲折、复杂、激烈,甚至是情绪“激愤”,直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哥本哈根会议,190多个缔约国依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应负的历史责任等敏感问题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从人们从激愤的情绪中平静下来之后冷静地思考一下,要争取各缔约国达成某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协议,尤其是规定国家发达在量化的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机制安排和承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安排,并非希望渺茫,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不是人类为全力自救的终点,人类在全力拯救自身生存环境危机从刚刚开始,或许墨西哥气候会议也不能全面解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所问题,但墨西哥气候会议也不会是人类为自身生存环境而自救的终点,人类需要永无止境地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抗争。

低碳经济范文2

1.雾霾治理

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的时间。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例如: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时间,特别是于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明确了大气污染的防治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来看,雾霾天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剧了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人为活动导致的PM增加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雾霾治理,一方面需要深入推进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研发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低碳工业设备等。这些都与低碳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

2.低碳经济的内涵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大量使用能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9月,同志在APEC会议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主张。这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其具体包括以下3个含义:

(1)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导致,低碳经济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的,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的生产活动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排放温室气体。当碳排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危害就会超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减排虽然在短期内会减少产出、增加投入,但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导向。

(2)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是工业经济的产物,相对应的是工业文明,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开展的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变革。(3)低碳经济的实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都需要政府的介入、监管和推动。因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环境规制将发挥重要作用。

3.雾霾治理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制约因素的时代,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它将需要更多技术以及制度创新。虽然发达国家比我国早一些起步,但是目前研究尚不完善,如果我们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我国完全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超越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推行低碳经济的制度困境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由它决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资源分配形式。低碳经济也需要特定的制度为其提供支持,制度是低碳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一些制度困境。

1.制度供给不足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条件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对环境缺乏保护,而制度供给不足是导致环境缺乏保护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导致各相关主体缺乏推行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过度追求GDP的政绩考核没有改变,各级地方政府缺乏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效支持的动力。

2.法律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现行的环境制度大多数偏向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从而不能保证实施的有效性。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具体权责不明确,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最终导致政策的失效。三是现行法律没有界定人们的环境权益,群众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动意识,加大了政府对企业生产污染的监管难度。3.非正式制度的缺失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的总和。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将短期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使得环境问题更为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众的减排意识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长期的规划,政府应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让各相关主体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2.注重研发创新,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研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并且加强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节能减排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别税率;建立资源税,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低碳发展道路缩短能源、汽车等高碳产业链条,推动其上、下游产业低碳化;调整单一资源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一、第三产业,适当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等。

低碳经济范文3

一、低碳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共识。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在技术上,低碳经济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在产业路径上,低碳经济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节能材料,包括建筑节能和汽车节能;三是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还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

二、成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成都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必将带动若干有条件的国内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条件的局部地区有可能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跨越发展;三是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西部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作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肩负着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尤其是产业发展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为此,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成都经济发展必须选择低碳发展道路。目前成都经济发展模式还仍属于高碳型经济。主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呈现煤多、气紧、油少的特点,能源依赖于外部供给,导致能源安全风险较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尽合理,服务业比例偏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加之成都市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气环境呈现超载特征;全市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容量趋近极限及环境承载力的薄弱。这些都给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安全隐患。

(一)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成都市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是三次产业发展比例不尽合理,从国内外中心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很迅速,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成都市2009年三产业占GDP49.6%,远远低于北京(2009年三次产业占GDP75.8%)等国内特大中心城市。其次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落后;其次是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最后是传统服务业根深蒂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产业发展急需扶持

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成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低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脱节,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先进技术未能及时实现产业化;四是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低碳产业健康发展。

(三)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成都市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早在2008年已达到3530.4万吨标准煤,是1995年的2.77倍,且能源自给率较低,不足20%,过高的能源对外依赖将造成能源安全风险。同时,成都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862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属于缺水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岷江的高强度开发,加之成都市境内河流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资源供需紧张,到2020年,成都市将累计缺水35亿立方米。成都市的碳汇资源并不丰富,人均碳汇量为1.0379吨/人。

(四)环境问题日渐增强

成都市主要污染行业为轻工、化工、制药、建材、火电和冶金,目前这些行业仍将是成都市的排污大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继续存在,水资源消耗量巨大,像烟尘、粉尘、石油类等污染物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再加之目前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技术和新产品将对环境带来潜在风险;放射性污染及电磁辐射污染日益显现;电子废弃物等各类新污染急剧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难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产品安全保障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等已成为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进一步加剧水体、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威胁农产品安全和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成都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的支柱,现正面临着生态安全的威胁和挑战。首先是生态承载力非常脆弱,在西部城市中属于极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受的压力巨大;其次是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第四是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严重;第五是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致使生态压力增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增。同时,成都私家车数量进入全国前三,废气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人口密集区空气质量的改善难度加大。#p#分页标题#e#

三、成都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确立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

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确立建设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应尽快编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引领和指导成都低碳发展路径。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对高碳产品或企业开征环境税、资源税、碳税、进出口税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对生产高效、低碳、低污染产品的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政策;研究针对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环境经济政策模式。

(二)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比例

研究确定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的战略目标,力争使煤炭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规划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以太阳能、核能、LED等为重点,争取实现主要低碳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中国西部新能源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早关停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如关闭热电厂,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像沼气、地热、秸秆发电。关闭高污染水泥生产企业,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等。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抓住国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国家推动十大产业振兴的机遇,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确立打造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标,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譬如:德国汽车工业中早已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就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二是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建立创新优势的服务业结构,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借鉴英国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成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实现新跨越的工业结构;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开拓新局面的现代农业结构。

(四)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十一五”节能减排主要是行政手段,那么“十二五”应以经济手段为基础,以法律手段作保障,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碳汇;继续制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建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指标及评价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强化农村能源环境管理

高度重视农村的能源、环境问题,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中,加大财政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强化科学管理;鼓励农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立健全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可持续能源建设;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碳汇补偿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制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六)完善低碳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推广,建立技术开发、技术制造和技术使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建立新能源、节能环保研究机构,推动环境友好低碳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培育低碳技术人才机制;推广应用先进和适用的成熟技术,鼓励开发和引进先进低碳排放技术,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低碳经济范文4

【关键词】低碳;房地产;经济;节能

1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1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有利影响

1.1.1节能减排观念的落实与有效实施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所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当前,国内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并没有将这节能减排这一核心经济发展因素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反而为了短期利益,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肆意怕坏周边环境,置国家及集体利益于不顾。这时,如果政府组织设立专门的部门及制度,严格控制及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在制度的有效制约下,房地产开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将更有利的开展,从而有效的实现经济环境双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

1.1.2房地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当前,国内房地产业尚处于准入门槛低,管理相对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病态发展状态中。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房地产业走出这一盲区,进行深度全面的机构调整,从而整合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国内房地产业真正的步入优胜劣汰的发展模式中,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调整发展模式及方向,着重于建筑质量,建筑智能化及设施环保化等方面的发展。

1.1.3有效推动房地产业建筑智能化及节能化的发展及研究

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建材的生产和应用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消耗,建筑内电器的使用能耗也是相当巨大。低碳经济模式下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着重于建筑低碳化智能化环保化的发展,通过引入及应用新型低碳环保技术及材料来实现能耗的降低,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在低碳经济制度化制约化发展的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致力于低碳物品及新型能源的应用,并在保证建筑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从而促进国内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1.2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消极影响

1.2.1房地产开发成本大幅提高

房地产行业要施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有效的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这些是保证节能减排的关键,同时也大幅提高了房地产业开发的成本。这些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都需要相应的费用及人才,由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的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所以很大一部分技术及能源应用方式都掌握在这些西方国家的手中,国内房地产行业想要更好的施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束缚。

1.2.2房产市场房价飙升

节约型新能源新技术及材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宣传的噱头。但是,虽然节约型低碳经济模式是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并着重发展的经济方向但是因为成本高昂,目前并不能被基层民众所接受。只有少部分高的高消费群体可以认可并购买这类房产,而开发商为保证利益也是会大幅提高房产销售价格。

1.2.3制约房产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房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及国民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也更高,这就使得环境中的碳排放量日渐加重,但是因为新型节约型能源的利用成本太高,这就导致众多房产开发商宁愿选择木材、煤炭等价格低廉的能源来替代传统的能源来维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正常需求。无疑,这一做法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低碳能源的高成本成为了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负担,从而从侧面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

2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影响的应用对策

2.1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采用工业化模式进行住宅的建造,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住宅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明显降低能耗。在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则有必要加快自身的产业化建设,在降低消耗的同时,为自身创造理想的节约效益。在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积极构筑沟通桥梁以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碳排放量,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理想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2.2合理规划户型布局

我国大部分房地产行业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发商比较关注经济效益,而没有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及低碳经济的要求,在开发低碳住宅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该持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开发水平以及质量,尤其要做好户型规划设计工作,要尽量体现低碳经济的设计理念。开发建筑商品,适度增加精装修的房屋占比,开发商应具备大局观念,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3积极应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

我国在推动低碳房地产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建筑的保温以及给排水问题。受起步较晚的制约,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低碳房地产的发展。绿色植物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尤其是夏季还能够起到遮阴降温的效果。因此,生物能源的利用也是低碳经济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在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太阳能以其清洁且取之不尽的特性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如照明和提供热水等方面。开发新能源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2.4倡导低碳生活

当前我国各项经济及技术都处速发展的全新时期,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不同的领域之中,房地产行业必须与时俱进,融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并通过透彻的宣传让民众了解低碳经济、认可低碳经济,并深刻的认识到低碳房地产建筑因建筑成本的提高而大幅提升的房地产建筑价值,但是后期使用中通过为使用者节约能源而节省的资金也是非常可观的,并且这种消费模式完全符合当前时展的要求。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低碳建筑并产生购买欲望,这样在推动房产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从侧面进一步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平稳有效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自然环境的支持。健康的自然环境是房地产开发行业实施各项积极活动的支撑以及平台。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要依赖于环境的健康。降低能耗,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唯一路径。所以,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向着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只有完美的施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适应并满足低碳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繁荣,发展的更长远。

【参考文献】

[1]何海丽.低碳经济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2]刘丽丽.试论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8:10-12.

[3]张涛.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307.

[4]刘薇,戴剑涛,李奇虹.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运行对策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05:75-77.

低碳经济范文5

海洋在低碳时代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

(一)海洋为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了广阔空间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人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据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t,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20%一35%,大约为20亿t,而陆地仅吸收7亿t。另外,在土地中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以被储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可以存储上千年。

(二)海洋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以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为例,世界上第一个海洋能源中心、第一个并人电网的商业波浪能发电站都位于苏格兰地区。2008年英国政府确定在10年内建成33GW风力发电能力的目标,届时可向2500万户家庭供应电力。我国以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利用为主的海洋资源储量丰富,近海海域风能资源预计达7.5亿kw,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源理论储量也十分可观。如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二、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驱动力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是更好地服务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上海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短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上海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上海想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上海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2009年国外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华盛顿现在是世界城市中耗能和排放最多的,不过在同等规模城市中,上海是最高的,但是上海GDP只有华盛顿的1/3一1/4,显然,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因素。2007年上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690.17万t,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135t,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6975吨/万元;2005一2007两年间,上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了23.25%,明显高于北京和广州的排放量。同济大学碳减排研究课题组(2009)报告显示,最近十多年,上海的碳排放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呈现显著的相关度。1995一2005年,上海经济平稳增长,碳排放增长率为6.09%;2()()5一2007年,上海经济增速加快,碳排放增长率达10.02%;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一2008年,上海的碳排放增长率回落至4.6%。随着经济的复苏,上海能源需求量必将出现较大的反弹,进而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上海必须高度重视未来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中把握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上海发展形成趋势性压力和机遇,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上海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应对我国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尤为严峻。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快速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是第一大挑战。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第一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而海洋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合作的交汇点、海陆经济的连接点、区域经济的拉动点。我国有近3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近海海域风能资源预计达7.5亿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源理论储量也十分可观。这些能源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则既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又能有助于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上海近海海域风资源储量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较高,加上近海海域低层风速切边较小,湍流强度也较小,利于海上风机的安全运行,适合建造大型海上风电场。

(二)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助于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其中心环节是通过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加快构建新型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重点在于发展海洋二、三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方面。

(三)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可以促进上海海陆环境的协调保护

发展低碳经济与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因此,切实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应有之义。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洋生态的恶化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即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据统计约8()%的海洋污染是由陆源污染造成的,陆上污染通过河流或降水源源不断地将污水、污物排人海洋,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的永续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把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加强对陆源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提高陆上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培养和倡导居民的环保意识,完善环境污染监测机制,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从而实现海陆环境的协调保护和统筹发展。

三、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的海洋资源虽然远不及我国其他沿海省市丰富,但上海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接合部,为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产业和科技优势十分明显,且又受益于江浙两翼深厚海洋资源的有力依托,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上海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一2009年,海洋经济总量平均增长率为11%一12%。

(一)海洋碳汇能力分析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虽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t,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t一6亿t,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三种主要形态存在。有机碳93%产自海洋,这是科学家的共识。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因其吸收了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二)上海海洋资源分析

上海市江海岸线长449.66km,其中大陆岸线172.31km,岛屿岸线277.35km。有大于5()()km,的海岛13个,总面积为1339kmZ。上海海域位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七个经济发展区(长江口一杭州湾经济区),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与上海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资源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上海市大陆岸线已开发利用和规划的约13()km,占岸线长度的71%,其中深水岸线已全部开发利用,主要为港口和临港工业。上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中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近海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仔鱼等。上海靠海,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崇明的海滩以及南汇的芦潮港、浦东新区的三甲港,都是滨海旅游资源,并和普陀山、嵘洒列岛相呼应。滩涂海滨沐海风、浴海浪、观日出、尝海鲜等都是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上海也在开发海洋能源方面积极做出努力,由于上海近海海域风资源储量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较高,利用这个优势,上海已着手建造大型海上风电场,2()1o年6月8日,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风机并网发电,34台风机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的上海。截止2010年8月底,东海大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4500万kw•h。东海大桥风电场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节约8.6万t标准煤,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23.74万t,节能减排效益显著。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上海海洋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上海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主要海洋产业分析

据统计,20()9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约4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9%,占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在全国均位居前列。2008年,上海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过了500亿元,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也分别达到894亿元和130亿元,三者占了上海GDP的11.13%,成为仅次于信息产业(占12.2。%)的第二大产业。即使不包括滨海旅游业,上海海洋产业增加值也占了GDP的4.60%以上,超过汽车制造业(2.98%)而成为继信息、商贸、金融、房地产和成套设备制造业之后的上海第六大支柱产业。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龙头,在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上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当前,上海主要海洋产业已形成。在新兴产业方面,上海还颇具潜力,比如,重点开发海洋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着力培育深海产业,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换代,并且在“十二五”期间,还将深度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水利用业等为代表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和以滨海旅游休闲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电子通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逐步促进海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将逐步走向健全。

四、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支持海洋低碳产业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为推进节能减排以及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抓紧开展海洋传统产业领域的低碳技术改造。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例,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简称IMO)调查研究发现,新旧船舶在潜在的技术条件下,减少二氧化碳的量不同,分别为5%一30写和4%一20%,因此,海洋运输也蕴藏着极大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海船大多数使用柴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寿命都较长,因此,可供现有船只减排C02操作的措施有:减小速度、负载优化、维修合理等,还有如,太阳能面板和帆布的混合使用、基于电池燃料的船队推进剂等,在2020年前,这些操作如果依靠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对CO:减排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上海造船业必须从船舶设计和建造阶段起就注重促进低碳能源的采用、低碳技术的应用,减少碳排放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再以海水养殖为例,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循环经济新模式: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海带,中间挂笼养贝类或放置深水网箱,下一层播养鲍鱼、海参和虾贝等,最底层是海底森林。第一层的废弃物及一些富余饵料进人第二层成为这一层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层到第三层,第三层到第四层,到海底那一层就是干净的。

(二)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低碳产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滨海旅游休闲业、休闲渔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信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等海洋服务业。比如,在海滨旅游地,很多游客品尝海鲜美味后,对于海鲜贝壳很感兴趣,企业可以顺势而为,为游客提供方便,开展换购活动,即让游客用吃完留下的海鲜贝壳换购加工后的精美工艺品也可以开展现场加工活动,将海鲜贝壳加工成游客喜爱的精美工艺品,变废为宝,并以实惠的价格销售给旅游者。这样做,一方面废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旅游地收入;另一方面,在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过程中,让游客切实体验到旅游地的低碳理念,让游客自觉接受低碳生产模式,并从中享受低碳购物实惠,受到教育。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建立海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在海洋新能源领域,海洋风能是一条可行路径。风能资源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电成本仅次于火电,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仅为煤电的2倍、每千瓦时为0.45一0.6元之间。由于海上风时长、风区广、风力大,所以,一台同样功率的海洋风电机在一年内的产电量能比陆地风电机提高70%。上海海域的风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量具有优势,已建成东海大桥风电场,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积极寻求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上海风能的蓬勃发展。

(三)推进低碳岛、低碳港和低碳示范区建设

积极构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区域进行试点,建立一批“低碳岛”、“低碳港”和沿海“低碳产业区”。比如,建立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区,由于临港新城频临东海,有着较长的海岸线,这使得临港地区有着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方面,重点发展东海大桥沿线的海上风能,同时加大陆上风电场利用的规模。海洋能方面,实验应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同时,充分利用洋山岛上的天然气码头,规划建设天然气发电厂,提高天然气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能的比例。

低碳经济范文6

今年最吸引人的一次做秀,应该算是马尔代夫总统带领内阁班子在水下开会。因为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平均海拔还不到一人高的岛国,正处在或将被淹没的威胁之中。

10月10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5年之内开征碳税,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为自身的碳排放埋单。

按照物质不灭原理,原本沉睡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为人类的开采和使用,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不断向大气排放,从而形成不可逆之势。要遏止这一趋势,就必须用新能源(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替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中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和光伏产业,风力、水力发电也在不断增长。

减少碳排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节能。今年以来,在北京的许多社区,居民可以领到来自政府的专项补贴,用以采购若干只节能灯。眼下即将入冬,又是北方空气污染加重的季节。有消息说,2010年采暖期,所有北方城市新竣工建筑及完成热计量工具改造的既有建筑,将一律取消按面积计算供暖费的旧方法,转而采取按用热量计算。这意味着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精打细算,合理“摄取”冬季取暖量。

世界各国均在积极推进碳减排,其重要标志是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均形成了发达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的市场化机制和全球化体系,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新的世界金融秩序和经贸格局。世界发达国家在将高能耗、高污染的末端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之后,将高调祭起其低碳经济优势,通过控制碳交易市场规则和征收碳关税等,控制、主导世界经济格局。

响应节能减排大势,打造低碳经济,近年来全球IT业界提出了“绿色IT”(Green IT)理念,也是为了倡导从IT制造到应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预防和降低环境污染。刚开始,中国IT企业对此行动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可能认识得并不充分。今天来看,“绿色IT”与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关系已经日益清晰。中国IT业关注碳减排,应至少从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当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自查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最近,台积电等宣布合作完成全球首份“集成电路第三类环保产品暨碳足迹报告(Integrated Circuit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Type III, IC EPD, Carbon footprint)”。此动态值得IT业高度关注。

其次,积极创新,降低IT产品自身能耗,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等智力型产业。

第三,密切关注和评估碳关税可能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