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巴蜀李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游巴蜀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游巴蜀李白范文1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点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

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点评: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点评: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游巴蜀李白范文2

关键词: 李白 “水月诗” 风格

李白的一生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洒脱至极,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风采,他的“水月诗”更是别有洞天。“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把水月相融的绚丽、水月摇曳的清辉描绘得格外恬静柔美、清丽脱俗,如诗如画。透过一曲曲溅珠泻玉、掷地有声的水月奏鸣曲,我们能从中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家园。

《秋浦歌》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是诗人在秋浦(今安徽贵池)漫游时写的组诗,共十七首。这组诗有对国事的忧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有对京城长安和故乡的怀念,也有对山水景物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描写的是秋浦湖畔月下的明媚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情爱恋。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水中冉冉升起,清澈的湖水把明月洗得分外洁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盘旋升降,上下翻飞,自由翱翔。诗中勾勒的画面,恰似一幅素雅清新的水墨画。在如画的水月中,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侧耳倾听采菱姑娘从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他也许还在苦苦体会着姑娘在歌声中所传递的似有若无的情意,好像在说:心上的人呀,让我们仿效那比翼双飞的白鹭,乘着这满湖月色,唱着歌儿一同归去吧!其情其景,宛如仙境般令人神往。

李白尚义任侠,交游满天下,他把友谊建立在“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之二)的道义基础上,所以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歌唱真挚友谊和离别的佳作。

晁衡,又名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与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渡海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闻之如遭晴天霹雳,很快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对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深厚感情。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明人和事,作者凭惜想象揣度晁衡在海上航行的情景。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好友晁卿遇难,明月象征晁衡品德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比喻恰切,含蕴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末句以景写情,渲染气氛,意兴深微,迂曲含蓄,令人回味。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文坛的佳话,《哭晁卿衡》这首悼诗,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史册上久久回响。

李白的“水月诗”在唐宋的“水月诗”中并不见多,然而只有李白吟咏的水月意境才具有多姿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含蕴,也充分体现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风格。

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流传很广。唐五代王定保《摭言》一书说是诗人醉后入水捉月而死。由此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临江的联璧台,又名捉月台,可见后人充分理解了李白对明月的感情,以及对大诗人的缅怀。

李白有《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诗:“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还有《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卿》诗:“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一月一见君,三杯便回桡。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绿水,秦客为之摇。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白璧山在今马鞍山市境内长江岸边,过白璧山,至“两岸青山相对出”(《望天门山》)的天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有数十里之遥,一路乘舟玩月,其情其景想必十分动人、惬意。

玩,嬉戏也。深一层想,玩者,有友的含义,“玩月”最能表达李白与月的密切关系。诗人才高八斗,少有大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但他不愿摧眉折腰的铮挣铁骨,以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放性格,自然不为世俗所容。像这样一位对明月真挚深切向往的诗人,把月亮当作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来赞颂的诗人,一个以灼热的情怀讴歌月光的人,一个蔑视权贵、鄙弃世俗、用自己的人格和诗篇追求真善美的人,抱月而终,应该是他最理想的归宿了。

纵览李白吟咏水月的篇章,诗人在描绘幽美意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位崇高、永恒、美丽而又神秘的水月的形象。她亲切如友,圣洁如神,它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永远激励着诗人强烈地去向往和追求。于是一个有着水月情结的狂傲旷达又孤独忧愁的大诗人形象丰满地耸立于世人面前――诗人惬意地泛舟于美丽的月光下,醉饮高歌。诗人如同空中高悬的明月一样光明磊落,超然卓立。

总之,李白“水月诗”自成一家,水中月在李白笔下“终古常见,光景常新”,构成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不可缺少的意象,月已与诗人个息相通,成为其化身。也正是月这一意象的襄助使他在瞩目的天穹上闪耀金光,卓然出类。

参考文献:

[1]傅德岷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科文出版社,2008.03.

[2]董贵杰,李唐.读李白诗歌小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游巴蜀李白范文3

关键词: 鳌 钓鳌客 李白

唐记小说《封氏闻见记》记载了王严光自号为钓鳌客的故事。后来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张祜和李白自称为钓鳌客。古代文人常在诗词中借用此典故。鳌在神话传说中、钓鳌客在笔记小说中究竟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钓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就这几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钓鳌之起源

鳌,即传说中的海中大龟,也称为大鳖。我国古代神话中流传着有关鳌的许多传说。鳌在神话传说中扮演着功过兼有角色,先民们将其功劳铭记在心,神仙们则将其重大过失记恨于心。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详尽而又曲折地给我们叙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有关鳌的功劳――补天,《列子・汤问》中有记录,“……然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1]《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补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2]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为了使天更加牢固,让其子民不再受到天坍塌的威胁,于是断鳌足以固天。可见鳌为了人类的安宁作出的巨大贡献。

那么鳌的重大过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列子・汤问》中有详细的记载: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谷之底,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说居之人皆神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记。帝冯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3]

由于海神禺强的管教不严和巨鳌的失职,致使两座仙山沉于沧海,仙圣们失去家园,鳌理所当然成为仙圣们众矢之的。亦有神话说巨鳌之所以失职,是因神仙们失职在先,他们长久不给巨鳌们喂食,导致巨鳌相当饥饿,而龙伯国大人用牛饵引诱巨鳌,巨鳌当然经受不住诱惑,从而失职。《庄子・外物》也有钓鳌之事的记载,“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弦晕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D没而下,骛扬而奋G,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4]

由此,我们可推测海上钓鳌的故事应来源于此。由于《庄子》、《列子》、《淮南子》三书流传广泛,故海上钓鳌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于是,与鳌的相关词语,如“鳌戴”、“鳌头”、“鳌山”、“钓鳌”就盛行开来。钓鳌的故事随之盛行。

二、谁是“钓鳌客”第一人

最早记录钓鳌客故事的是中唐时期封演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其卷十“犷谲”条载,“王严光颇有文才而性卓诡,既无所达,自称‘钓鳌客’。”[5]此外,唐代自称为钓鳌客的还有二人,一为张祜,一为李白。五代后蜀何远光的《鉴诫录》卷七“钓巨鳌”条云,“会昌四年,李相公绅镇淮南日,……祜遂修刺谒之,诗题衔‘钓鳌客’……”[6]宋记小说《谈苑》卷四载,“王严光有才不达,自号‘钓鳌客’……张祜谒李绅,亦称‘钓鳌客’……”[7]《唐语林》卷五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U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以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悚然。”[8]《侯录》卷六有着和《唐语林》类似的关于李白自称为海上钓鳌客的记录。现将唐宋间记载钓鳌客的笔记小说的相关内容列表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位钓鳌客――王严光、张祜、李白表现出的性格以及笔记小说家对其性格的总结是一致的,均为豪放、狂诞不羁。因此他们三人都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钓鳌客。

《唐诗大辞典》“王严光”条,陈尚君先生谓其“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称钓鳌客,颇有才而性狂傲。安史之乱后任棣州司户。”[9]我们不知《唐诗大辞典》此条说明依据哪种文献。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更多材料。《鉴诫录》、《谈苑》中皆用张v。两《唐书》中亦无张祜、张v传。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了张祜诗一卷。[10]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收有张祜条。关于张祜、张v的辨析,吴在庆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注》有详细论述,最终考证的结果是《鉴诫录》等笔记小说中记录的是张祜而不是张v。由《唐才子传笺注》可以看出张是个真正的“处士”,自放行乐、任侠尚义。如张祜有诗“醉卧扪云扃,狂歌上钓船。”(《戊午年感事书怀三百》),“忆作江东客,猖狂事颇曾。”“粗得狂歌趣,深疑笑病症。”(《忆江东旧游四十寄宣武李尚书》)。这些作品都反映出他“颇有猖狂肆傲之举”[11]的形态。又《唐才子传笺注》载张祜与崔涯、白居易、杜牧交游,而崔、白、杜三人亦是狂傲之人,所谓物以类聚,由此可见张祜亦为狂生一个。关于李白,周勋初在《李白评传》中概括了其特点:天性狂放、谪仙身姿、天仙之词、享乐人生。[12]李白是一个飘逸放达的谪仙人,不论从他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的肆傲之举,还是其诗歌中表露的旷达超脱的情怀,我们都会觉得李白是个当之无愧的钓鳌客。

但他们三位是否真的曾自号为钓鳌客,是谁第一个使用钓鳌客的自号,都还值得探讨。从上表所列举的五部笔记小说的文献时间来看,封演为中唐人,时代最早;其次是五代后蜀的何光远;宋代的孔平仲、王因其生卒年不详,只知道孔平仲是1065年进士,而王卒于1088年,还没有其他详细的资料来辨明孔、王二人笔记小说创作时间的先后,只能说他们二人的时代略近;赵令时代则明显靠后。从三位钓鳌客来看,其名气大小恰与其文献记载的时间先后顺序相反。据此可推测,自称钓鳌客的最早应为王严光,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变化,既可能出于无意的讹传亦有可能是有意窜改,而附会于张祜、李白。附会于这两二人的原因很简单,二人的性格及其名声。附会于李白,除了因其天性狂放,具有谪仙之姿,还因李白有“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赠薛校书))、“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的作品。王遂把钓鳌客之名安在了李白的头上。另据《唐语林》1978年版编者在《唐语林原序目》中说《唐语林》是采五十家小说而成,而其中就有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且《唐语林》有不少条目出自于《封氏闻见记》,但在“钓鳌客”这一条目上王却没有照搬封氏,而是将名不见经传的王严光换成了四海皆闻的李白。而其后的赵令则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抄了王书中的李白自号钓鳌客这一条目。《谈苑》里记载的自称钓鳌客的王严光和张祜,显然是依据封氏与何氏。所以张祜、李白二人的自号为钓鳌客的故事很有可能是附会之作。只因李白的名气最大,所以后代在提及钓鳌客时,人们首先联想起的是李白,而不是张祜或王严光。

三、钓鳌的文化意义

从王严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才而不达、性卓诡的狂诞;从张祜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猖狂肆傲、藐视世俗的态度;从李白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放达、飘逸、清高。从钓鳌客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共同点:豪放的胸襟,放荡不羁的行为,行高志洁的品行,藐视世侩卑俗的态度。且因历史上关于钓鳌的神话传说,尤其是鳌和五座仙山的密切关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寻仙、咏仙、归隐。另外,女娲曾断鳌足以补苍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鳌的更多意义――非凡的事业、远大的抱负以及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雄心大志。

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的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后亦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人们现在常称高考考取优异成绩或者成就一番大事业者为独占鳌头。此类说法显然是因袭古代的意义。

文人也常用“钓鳌”这个词抒情达意。《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含“钓鳌”两字的有13首,含“鳌”的有135首;《全宋词》中内容含有“钓鳌”的有7首,含“鳌”的有161首。可见古代文人对“鳌”的钟爱程度之深。李白的《赠薛校书》、《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两首诗都表达诗人欲辞魏阙,归隐山林的情怀。如“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诗人空怀一颗钓鳌之心,却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只能归隐故林。这里的钓鳌之心指的就是诗人的远大抱负。陈陶的“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鳌。壮心殊未展,登涉漫劳劳。”(《渡浙江》),“钓鳌三十年,未见天子巡。”(《续古诗二十九首》),这两首诗歌均是抒写壮志未酬的伤逝之作。僧人皎然《寓言》中有诗句云,“人生百年我过半,天生才定不可换。东海钓鳌鳌不食,南山坐石石欲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颇为无奈之感。“东海钓鳌鳌不食”意思是说钓鳌不成,徒手而归,其中隐含着事业无成之意。南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云“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上阕自写心境,勾勒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以宣泄心中的不平。“举手钓鳌客”,用典不单单是为了表隐逸之意,又把“以天下不义丈夫为饵”之意暗蕴其中。这一点和词人的人生经历有关。词人主张抗金,而秦桧出任宰相后到处打击主战派,于是作者在绍兴年间送别友人胡铨及寄李纲除名。李曾伯《朝中措》“少年随分赋鹦洲。得意桂花秋。今日送君行色,梦和月到南楼。材名仲父,辞华季子,香满南州。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这首词是送别之作,劝勉对方勇敢搏击摘夺鳌头,这里显然是指获取功名,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

概言之,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借用钓鳌的典故,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展示自己的豪迈胸襟、清高的品行以及愤世嫉俗的态度,对神话传说中的龙伯国大人的得到六鳌表现出无限的羡慕。

另外,鳌在传统文化中还代表着长寿。所以不论是婴儿满月或是老人祝寿,宴桌上总少不了老鳖(鳌,一说指老鳖),主要就是取其长寿之意。人们在垂钓中,也把钓得大鳖看作是一件吉利的事。

鳌自从伴随古代神话传说流传以来,便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人们把它看作是一种吉利的象征,不论是在陛阶上镌刻巨鳌还是宴桌上摆老鳖。鳌寄予着远大的抱负、非凡的事业;“钓鳌”则蕴含着更多的人生态度、品行行为。历代文人往往借鳌、钓鳌抒发自己的抱负及情怀。直至今日,它所包蕴的文化意义还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创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3]景中译注.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刘德康撰.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方勇.永品撰.庄子诠评[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5][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1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M].第二编之五.郑州:大象出版,2006.

[8][宋]王.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游巴蜀李白范文4

江油作为李白出生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留下了众多遗迹和脍炙人口的诗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白民俗文化,它也成为了本地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调研本地幼儿园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有借鉴价值的建设园本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

李白民俗文化;幼儿园课程;四川江油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其中规定了所有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领域和实施原则,各地幼儿园在总要求的指导下,可以依据《纲要》和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意见,自主选择本园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是四川省直辖、绵阳市代管的县级市。四川江油是李白故里,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唐朝伟大诗人李白于公元701年在江油出生,并在蜀生活学习了25年,后成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江油作为李白出生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留下了众多遗迹和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文化成为江油的人文地标,在世界上具有惟一性和垄断地位。

1李白民俗文化的内容

《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民俗文化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李白作为我国盛唐时期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受到当时和后世人民的崇敬和怀念,在巴蜀民俗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了李白民俗文化。蒋志先生认为李白民俗文化的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1.1物质方面纪念李白的祠堂、庙宇、雕塑及其他遗迹。李白在蜀生活了25年,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游踪,后人出于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在这些地方建祠立庙,供李白塑像,撰写怀念诗文。仅江油市就有20余处,主要有李白故居陇西院、太白祠、小匡山读书台、大匡山书院、太白碑林、李白衣冠墓、洗墨池、石牛沟、戴天山、磨针溪、粉竹楼、月园墓、太白洞、窦圌山、长庚寺、月爱寺、普照寺等。

1.2行为方面后人为表达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和庙会。主要有:①李白长寿会,即青莲长寿会。相传李白是正月十六诞生。于是,在李白故里青莲场,每年正月十六,人们要隆重举行“长寿会”纪念李白,祈愿李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祝福青莲文人倍出,文风蔚然。②青莲罗汉洞庙会。相传李白和李月圆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到青莲的太华山罗汉洞踏青,为纪念李白,以后每年的三月初三就有不少人去太华山踏青,这就形成了庙会,届时周围民众会相邀在此买卖百货、农具等。③青莲桃花节。为弘扬李白文化、提升青莲形象、促进江油经济发展,青莲镇从1999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中旬举办桃花节,迄今已有10余年历史。在人们踏青赏花的同时,还可以到距离桃花山3公里的青莲镇去游览太白祠、粉竹楼、陇西院、洗墨池、磨针溪等景点。

1.3语言方面在李白的故乡江油,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传说故事,比如:“太白出世”、“牛踩石”、“铁杵磨针”、“诗镇石牛”、“陨星回故乡”等,这些故事几乎涵盖了李白的一生,其中有些故事是民众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李白进行了重塑,以此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1.4精神方面李白丰富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崇尚自然的精神是中国士人所推崇的,他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正好符合当时文人的心声。因此,民众对李白的崇敬就上升为了一种,把李白从人变为了神,在故乡江油很多的庙宇中都供奉着李白,把他称为“太白菩萨”,认为“太白菩萨”能保平安,能保儿孙成才。

2李白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

2.1什么是园本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作为指导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文件,包括园本课程的建设。《纲要》中强调“: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山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①。”南师大虞永平教授在他的文章《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中也指出:园本课程是在幼儿园之“本”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本”是指幼儿园的基础、现状,涉及园风、教师、园长的状况、社区的状况以及家长的状况,其核心是本园儿童发展的现状、现实的需要、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特点②。可见,真正的园本课程应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适合幼儿的、有特色的课程。

2.2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质

2.2.1园本课程不等同于特色课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民办幼儿园为了生存,常常打出“特色”的旗号来宣传自己。而“特色”并不是为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加贴的外在标签,而是幼儿园在规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力量或特点,是由他人感悟到的。因此,在幼儿园之“本”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园本课程并不是一个课程的简单增减,而是以国家颁布的法规、文件等为指导,从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出发,通过幼儿教师和家长及幼儿一起参与构建的课程。这种课程在逐步完善和逐步建设中,就不断彰显出了自身的特色。

2.2.2园本课程不等同于自作主张园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其有关文件为指导,绝对不能随心所欲,自作主张。有的幼儿园在建设园本课程时,认为获得了课程建设的自,因此无视《纲要》和《指南》中的总目标和内容要求,为体现自己幼儿园课程的特色,随意调整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造成内容出现过度的重复和扩张,使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遇到障碍。比如,为体现幼儿园的早期阅读特色,每天都安排此类课程。这种做法不是国家倡导的园本课程,它既违背了国家的政策,同时又剥夺了幼儿接受教育的适宜权。因此,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理论得以发挥的过程,是国家政策落到实处的过程。

2.2.3园本课程不等同于盲目跟风有的幼儿园在开发园本课程时,常常秉承“外面的东西都是好东西”的观念,去寻找一些其他发达地区幼儿园、甚至是国外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作为自己的园本课程,认为“一切向外看”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获得发展。比如,有的幼儿园把幼儿礼仪教育、幼儿英语教育等作为自己的园本课程大肆宣传。若是一味地崇外,不考虑幼儿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再先进的经验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2.3园本课程建设的策略园本课程是以国家的法规为指导,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以幼儿教师为主体,以幼儿园及当地文化为背景的课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提出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本地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3.1帮助教师形成园本课程意识教师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为此,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关系到园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调研的江油幼儿园利用每周三的教研会,组织老师学习讨论有关专题,或请高校专家开展讲座,并用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每周交一份学习心得。通过类似的理论学习,帮助教师理解概念,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

2.3.2构建李白民俗文化的园本课程环境《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③。为此,我们调研的江油幼儿园充分利用走廊、外墙、楼梯、地面、区角等空间,创设出了富有李白文化特点的环境,让孩子随处可见李白的诗词,随处可见与李白有关的遗迹图片。同时,该幼儿园的早操、午休后的音乐等都是老师们刻意选择的、与李白有关的、又适合幼儿特点的作品。老师们也会利用散步和餐前活动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读一读、认一认幼儿园环境中的李白诗词,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都畅游在李白文化环境中,为整个幼儿园营造了浓厚的李白文化氛围。

2.3.3分层次设计教育活动该幼儿园针对不同年龄班特点来分层次设计教育活动,比如,在语言领域的园本课程中:小班开展以实地参观为基础的谈话活动,认识李白、了解李白,知晓江油是李白的故乡,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中班开展以“铁杵磨成针”,李白游窦圌山、读书台等故事为主的故事讲述活动,进一步熟悉李白、热爱李白;大班开展李白作品中具有童趣的、浅显易懂的诗歌为主体的诗歌欣赏活动和诵读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李白的认识,并感受李白诗词的语言艺术的美,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挖掘这些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形成彰显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也让幼儿园课程走进当地文化,贴近社会现实,有利于拓宽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增强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

[2]虞永平.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2,(8):6.

[3]蒋志.李白与地域文化[M].四川出版集团,2011.

[4]邹洪伟,谭颖.灾后江油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创新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游巴蜀李白范文5

关键词:《明末忠烈纪实》 谬误 纠正

《明末忠烈纪实》(以下简称《纪实》)是一部重要的史料著作,作者徐秉义(1633~1711),字彦和,号果亭,江苏昆山人。在撰写此书过程中,与黄宗羲、钱澄之、万斯同、胡渭等人讨论经史,广搜博采,撰成此书,该书对研究南明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虽小心谨慎,然亦有失实之笔。本文拟就所载吕维祺、马扩、焦源溥、吴源长四人史实谬误之处。试图予以纠正,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流传过程中,该书只有抄本流传,198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作为“明末清初史料选刊”之一,由张金庄点校出版。所引原文均为张金庄点校本,为方便查寻,在原文后括号内直接标出所在页码。

1、《殉豫传・吕维祺》天启四年告归,与关中冯从吾论学,从吾深许之。(P9)

按:《纪实》所载吕维祺与冯从吾讲学事,时间不确。吕维祺与冯从吾讲学事在天启天启二年(1622)的十二月,而非天启四年。事实上吕维祺从天启元年二月就告归,据其门人所编《吕明德先生年谱》卷二所载:“熹宗天启元年辛酉先生三十五岁,在京师,正月给假省亲,举苏继欧代。……二月归新安。……天启二年壬戌先生三十六岁,在新安,立芝泉讲会。……十二月与冯恭定讲学川上书院。冯少虚先生讳从吾、归里过新安相晤,因讲学于孟云浦先生讳化鲤川上书院,作《川上书院会纪》。”年谱编于康熙十五年,据吕维祺去世不是太远,所载应比较准确。另据吕维祺所撰《明德先生文集》卷八《新安两会语录引》载:“新安会自盂云浦先生始,而修复之者吕介孺氏及先生诸门人也;兴学训士者,解侯也;过化者,则关中冯仲好先生也;所至卑比而大倡者,吉水李本晦先生也。此两会语录所以作也。两会者,壬戌(1622)十二月七日,仲好归里过此为会,介孺氏为会纪,又手籍记若干言,明年癸亥冬阳月五日本晦行部复为会自记若干言。”亦载是天启二年十二月与冯从吾论学。

2、《殉秦传・马圹》马圹,山西蔚州人,崇祯七年,以参将镇德州。大盗贾邦焕攻劫王官店诸村,扩率数十骑直前,左右驰射,毙贼三十八人,遂引去。官延绥总兵,从孙传庭死潼关。(P27)

按:《纪实》所载马圹事有误。考诸史皆载马扩死于和甘肃巡抚林日瑞同守甘州之战,而非潼关之战。如《明史》卷二四《庄烈帝本纪》:“(十六年)十二月壬戌,张献忠陷建昌。……甲申,贼陷甘州,巡抚都御史林日瑞、总兵官马期“等死之。”以及卷二百一《马芳传》、卷二六三《林日瑞传》、《崇祯实录》卷一六、《小腆纪年》卷一、《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国榷》卷九一九、《罪惟录》卷一七、《平寇志》卷七、《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一六、《绥寇纪略》卷九《通城击》、皆载是马圹和林日瑞同守甘州而死。《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李白成遣贼陷甘州。……巡抚甘肃林日瑞。总兵郭天吉、同知蓝台等并死之。杀居民四万七千余人。”则关于甘州失陷事未载有马灯。

另外乾隆《甘州府志》卷二《世纪下》对甘州之战和马圹事有详细记载:

十六年十二月甲申。流寇李自成遣其将贺锦攻陷甘州,巡抚都御史林日瑞、总兵官马圹、副将郭天吉、抚揉中军哈维新、姚世儒、监军纪同知蓝台及里居总兵官罗俊杰、赵宦王汝金皆死之。

同卷有关马刿事云:

马圹,山西蔚州人,故总兵马芳孙也,以天津总兵移镇甘肃,十五年,督兵破叛番,斩首七百级,抚安三十八族而还。其冬,督师孙传庭召之不至,疏劾之。比至军,复以逗遛掠再被劾,皆宥之。寻使屯商周防寇北犯,传庭师覆,还镇。至是与巡抚林日瑞协力共守。城陷死之。

《甘州府志》和《明史》等皆载孙传庭曾召马圹同守潼关而不果,和孙传庭同死潼关,更是不可能。

3、《殉秦传・焦源溥》十六年十二月,闯贼入西安,召诸邑缙绅授职。源溥自三原胁至,以大官,不屈,则令属金赎死。源溥日:“我方求死,而出货以求活乎?我生不能食尔肉,死当啖尔魂耳!”须髯上指,骂不绝声。贼大怒日:“不杀小焦,何以威众?”命拔其舌,肢解之,年六十三。(P35)

按:《纪实》所载焦源溥被李自成从三原带到西安,只载李自成杀焦源溥事。出于对农民军的偏见。省去李自成曾释放焦源淳一事。这关系着李自成战略转变的问题,崇祯十六(1643)年正月初二日,李自成兵克承天,农民军在人城时,李自成宣布“杀贤”者“死无赦”的约法。从此时开始吸纳晚明有威望人士,以安民心。

诸史对此事所载与《纪实》略同,如《明季北略》卷十九《焦源溥骂贼》:“癸未冬,自成人西安,召诸邑缙绅授伪职,仍以总督官衔延公,胁之去见自成。公骂日:‘尔为贼,吾恨不手刃尔,乃欲诱我耶?吾朝廷大臣,有死无二。幸速见杀。’贼闭之室中三日,骂益厉,公美须髯皆上指,目眦尽裂,贼稍近,公举手击之。将杀公,公詈不绝声。贼拔其舌,支解死。为十二月十九日也。按臣霍达为请恤于朝。”《明史》卷二:“十六年冬,李自成陷关中,从与兄源清同被执,勒令输金。源溥_目大骂,贼拔其舌,支解之。”《石匮书后集》卷二三所载亦略同。皆省去释焦源溥一事。

屈大均对当时农民军虽亦持仇恨态度,然却能如实记载。在其《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四《三原泾阳死节二臣传》云:

自成方欲伪行仁义,胁用二三才望以收人心,……自成故知源溥有文武才,遣骑要之,欲授以三边总督,源溥日:“吾纵不能起兵恢复,亦终不与诸逆俱生,不然非但有愧冯巡抚,王兵备。亦何以见从周一小掾乎?”贼强舆至西安,自成见其方面美髯,仪观壮伟,特起加礼,源溥谕以逆天子不祥,……群贼欲杀之,自成不可,闭之一室三日,旋纵之归。源溥欲东走蒲州号召旧旅,西走西宁连结祁、李二土官,兼羌戎之众,以保河西而图全陕。耐贼防关甚密,弗得往,慷慨嘘唏,有‘百二山河尚可全,八千子弟今何在’之句,自成闻而执之,……源溥盛怒髯尽张,以笔掷自成日:“瞎贼奴,吾安得银?且汝独不闻王家印、紫金梁之事乎?我杀汝渠时,汝始为贼厝草扫马矢耳。”贼怒肢解之,年六十有三,十二月十八日也。自成令日:“有敢收尸者族,公子之雅持刃行哭于市日:‘若不许吾收父尸,我则自刭。”自成许之,之雅字大夏,骁勇善射,乙酉与布衣郭雄丽举兵于耀州。

另外吴伟业《鹿樵纪闻》卷中《关西二烈》云:

自成伪行仁义,胁用才望之士,以收人心。先遣兵劫源溥至西安,见其修髯、方面,仪观伟甚;特起加札,欲重用之。源溥日:“吾纵不能起兵恢复,终不与诸逆俱生”。因说自成以逆天不祥,宜翻然改悔,归命天子,立功自赎,可致封侯;词气恳切。贼不忍杀,纵之归。……及归自西安,谋东走蒲州收召旧旅,叉欲奔西宁,结羌戎以图恢复。而贼关防甚密,终不得去。每愤激欷敷,形之吟咏。有‘百二 山河尚可全,八千子弟今何在’之句。贼闻而恶之,复执之西安。……源溥张髯嗔目,以笔掷自成日:“瞎贼!吾安得全?且汝不闻王嘉胤、紫金梁之事乎?我歼渠时,汝始为贼锉草、扫马矢耳!”自成大怒,立磔之。

所载与屈大均所载相似,可见李自成在西安确曾释放焦源溥。

4、《效死传・吴源长》吴源长,广德人,太学生。起兵梭山,与裘君量等攻广德,破之。至湖州,被执,磔死。(P338)

按:此事所载是清顺治二年(1645),广德太学生吴源长起兵梭子山反清,占领广德,后攻打潮州失败的事。诸史皆载吴源长至湖州被清军所执磔死,如《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一:“源长举兵梭子山,与君量等鸠众攻破广德城,至湖州,战败被执,俱死之。”《南疆绎史・列传十九》:“吴源长,太学生。举兵梭子山,民人裘君量等破家鸠众,合攻广德城,破之。至湖州战败,受执俱死。”另外《小腆纪传》卷四六、《续明纪事本末》卷一五、《清史纪事本末》卷十等都持此说。

而事实上吴源长并没有被清军抓住,更没被磔死,而是隐居起来。《南天痕》卷一七:“吴源长起兵梭山,与裘君量等攻广德,破之,至湖州而散。”另据明末清初余怀所著《江山集・石湖游稿》有《海涌峰歌赠吴源长》一诗,其原文为:

海涌峰前千尺月,寒光鳞鳞照须发,树头树底多烟霞,幼子住山如住家,竹竿维维可垂钓,剑池之水不鱼跃,深松密竹盘蛟螭。洞壑精灵谁知之。昔年相逢古桥畔,湖波飘渺加餐饭。别来悠忽已三秋,江南江北始欲愁,今年相逢虎溪石。横岚归鸟翔空碧,晨钟暮鼓声相闻,药炉缭绕旃檀云,岐伯之子须有用,古今特特征奇梦,青天闪电难收藏,神仙间笑英雄忙。一声玉笛万山晓,杵臼盐梅苦不早,愿君珍重夔龙躯,南枢星斗如贯珠,愿君洗却巢由耳,鹦鹉蹴翻东海水,愿君此心无所移,铁树终有花开时。

《江山集》是余怀诗文总集一种,内收有《三吴游览志》、《五湖游稿》、《七歌》等。其《石湖游稿・自序》中有言:“今垓死矣。”垓,即姜垓,字如须,余怀好友。据清吴荣光《中国古代名人生卒・历史大事年普》记载:姜垓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于清顺治十年(1653)八月,据此可推《石湖游稿》编订于顺治十年(1653)之后,在攻打潮州之后,可见诸史所载吴源长和裘君量同被清军磔死,盖系误传。

参考文献:

[1][清]施化远等编,吕明德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591

[2][明]吕维祺撰,明德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33

[3][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333,6824

[4][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1362

[5][6][清]锺庚起纂修,甘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第561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245,275

[7][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9

[9][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四库禁毁书丛刊6辑,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37

[10][清]吴伟业,鹿樵纪闻,中国野史集成,第31册,成都:巴蜀书社,602

[11][清]徐鼐撰,王崇武点校小腆纪年附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431

[12][清]温睿临撰,李瑶勘定,南疆绎史,中国野史集成,第3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384

[13][明]凌雪,南天痕,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23册,成都:巴蜀书社,2000:818

游巴蜀李白范文6

关键词: 古今诗词 谚语 民谣 地理知识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民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为课堂增彩添色,其中隐含的地理知识更是值得我们推敲揣摩。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区别气候)

3.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上游地区。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的是我国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江淮准静止锋)。

5.“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及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气温日较差大。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夏季风(东南季风)。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一种地形类型:丘陵地区。

11.“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的是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从不同角度观赏到的庐山景色。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的四川盆地。

14.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5.“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1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山地东西两侧由于属于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此两侧的降水情况不同。

17.“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的昆明的气候特征。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的是我国的东岳泰山的自然景观。

1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20.“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我国的庐山瀑布。

2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草原和一望无际的地表特征。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

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月相中上弦月的变化情况。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暖锋形成的。

27.“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29.“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点。

30.贵州民谣“天无三晴日,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受华南准静止锋影响的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又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形状况。

31.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32.民谣“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生动地反映出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33.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34.李白的“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中的“赤壁”位于湖北省。

35.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

36.谚语“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位于陕西省,描绘了其“险”的特征。

37.“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3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是我国的杭州西湖。

3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句考察的是对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的选取,对山峰的观赏,应该是远眺,欣赏其雄伟气势。

4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明了该地区黄昏时月亮升起的情景,此时的月相为满月。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倘使三百首鉴赏辞典.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

[2]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