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效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染效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染效应

感染效应范文1

一、教育感染力培养的内部因素

小孩子未接触过英语,对英语充满了想象与憧憬,而对英语教师更是佩服与敬重。如果小学英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品格、学识和智慧去影响学生,就会形成强大有效的教育感染力。

首先,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使自己拥有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

同样的英语教材,一般的英语教师只能“灌溉式”地将知识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能否接受或者是否乐于接受。孩子对英语的热爱就慢慢地被扼杀,英语老师的地位与印象也在孩子心中渐渐消退。而专业知识深厚的老师可以把它处理得简单易懂,并能用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使孩子在游戏中,在歌声中,在比赛中掌握了知识。孩子就会因此爱上英语课,爱上英语教师,从而英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让学生感到信任与佩服。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感染力。

其次,除了拥有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小学英语教师还必须拥有其他科目的基本知识与才艺。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老师,孩子们更是喜欢与信服。而教师的才艺,比如舞蹈,文学,诗歌,唱歌等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渴望拥有的,更何况这些才艺在英语课上特别需要。学校有个老师毛笔字写得特别好,许多学生都很崇拜,纷纷求他指导,最后他开展了一个兴趣小组,学生非常欢迎。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歌声也好,舞蹈也好,这都有助于自身教育感染力的培养。

再次,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要获得真正可靠的影响力,就要用自己的人格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只有利用人格效应产生教育感染力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最后,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做到“严而有格,爱而有度”。严,要用规则管理学生;爱,要把握好分寸,过了便是宠。俗话说:“宠儿不孝,宠鸡上灶。”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是爱岗敬业的表现。生活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尽量多找机会与学生接触,了解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真心实意地给予帮助,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就会信服地接受你的“严”。教师要对自己说的话言出必行。这样即使你对学生严格要求,他们也会信服、尊重你。反之,对学生一再地忍让宠爱,感染力再强,学生也只是三分钟热度。

二、教育感染力培养的外部因素

1.借助“光环效应”

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感染力的培养还离不开外部因素的积极影响。领导的表扬夸奖,不但能激励教师本人积极上进,而且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效形成学生敬重、信赖教师的情感氛围,提升老师的感染力。学校领导既要树立教学成绩良好的“老牌旗帜”,也要关注扶持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年轻教师。要满腔热情,充满希望,经常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难。要努力捕捉发现每个老师工作中的长处,要努力挖掘老师教学中的优点,要放大这些值得学习的特点,在教研会上夸奖,在学生会上大力宣扬,借助“光环效应”来帮助年轻老师建立起教育感染力。当然,老师们自己也要不断历练,扬长补短。当我们把一些老师“捧到”一定程度时,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才华和“先进”时,学生定会油然而生敬意,绝不会等闲视之。这样,他的教学秩序会趋于正常和谐,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效果,教育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2.培养教师能力

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相对来说都服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让英语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能引起家长和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也可以让平时除了上课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有更多相处的英语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更有利于英语教师教育感染力的培养。教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下,在每一次的班队会上,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育感染力,并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三、教育感染力的培养与提升

教师的教育感染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反复接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与学生的最初接触,如第一次见面和上第一节课,对教育感染力的实现起着较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初次接触前,必须作好各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对学生的了解,力求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小学英语教师在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在学识方面,应让学生感觉渊博;在穿着方面,应得体,有朝气;在语言表情等方面,要显得从容不迫,充满自信,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你了,你才能更好地去感染他们。

感染效应范文2

资料与方法

2006~2007年收治AURI患儿198例,全部病例均无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均符合胡亚美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年龄3个月~7岁,其中男110例,女88例。就诊时病程1~3天。全部病儿均有发热,体温37.5~39℃ 160例,39.1~41℃ 38例,外周血WBC(3.5~24.5)×109/L,N 0.28~082,L 0.18~0.72。其中普通感冒76例,急性扁桃体62例,急性咽炎47例,感染性喉炎8例,急性中耳炎5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间病例数、性别、年龄、就诊时病程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抗病毒、吸氧、镇静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常规给予退热药,对乙酰基氨基酚10~15mg/(kg·次),高热者临时肌注或静脉推注赖氨比林10~25mg/kg;退热药用至体温正常停药。两组患儿由专人统计病程,病程指发病到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的时间(天)。

统计学处理:两组病程比较采用大样本均数U检验。

结果

观察组平均病程8.87±2.23天,对照组平均病程5.55±1.34天,两组病程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U=12.7,P<0.01)。

讨论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对人体入侵的病毒或细菌的反应和重要病生理过程,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也是机体的抗感染机制之一。研究表明,有些致病微生物对热敏感,一定高温可将其灭活,中等度发热可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促进多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发热还可使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增强,T细胞增殖旺盛,以清除或杀灭病毒和细菌病原。如果盲目给予退热药,则抑制了上述反应的发生,消弱了机体抗感染机制,进而使病情延缓,病程延长,甚至导致严重感染的发生。当然,发热对于人体也有有害的一面,临床也不可忽视。由于绝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而是感到恐惧和焦虑,特别在基层医院,迫切要求医生强行降温,医生为达到患者家长的要求不得不应用退热药暂时缓解症状。但本文资料显示,应用退热药对AURI患者的病程较未用退热药的病程延长,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于退热药的应用,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切忌盲目滥用。

在MS各组份中,IR是MS发生的核心因素[4]。近来研究发现IR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的病因之一。高胰岛素血症可影响Na+-K+-ATP酶与其他离子泵,促使细胞内钠、钙浓度升高,引起血管阻力增加;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和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加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水钠储留;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使小动脉阻力增加。上述一系列结果导致血压增高。本组实验发现二甲双胍有降压效应。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葡萄糖生成,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IR,降低高胰岛素血症从而降压。

二甲双胍缓释片采用羟丙甲纤维素为缓释材料,具有与二甲双胍普通片同等的效能,但作用时间长久,1次/日的作用,可覆盖24小时,方便患者服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且不良反应轻微[5]。

通过口服二甲双胍对不合并糖尿病的MS的干预治疗,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二甲双胍具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谱、降压及改善IR等作用,其使用剂量偏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价格便宜,患者能长时间接受,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不合并糖尿病的MS患者不满意时,如没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加用二甲双胍能收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71.

2Alberti KG,Zimmet PZ,Shaw JE.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 from the Intermationa IDiabetes Federation consensus[J].Lancet,2005,183(4):175-176.

3Pare A,Dumont M,Lemieux I,et al.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ipose tissue and waist girth altered by weight loss in obese men[J].Obes Res,2001,9(9):526-534.

感染效应范文3

【关键词】 抗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学;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PK/PD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的疗效评价,通常采用药效学指标如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 icidal concentration,MBC)来反映药物抗菌活性的高低,但对药物抗菌活性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和药物是否有后效应(post antibiot ic effect,PAE)及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却无法了解[1,2]。所以近年来就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进行了整合, 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与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的相关参数为依据,来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对获得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产生了重要作用。

1 应用PK/PD的相关参数选择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能否达到有效浓度和清除感染灶中的病原菌。一定剂量的药物在血液、体液和组织中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所涉及的一系列体内过程即为PK过程,而在感染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同样要求药物达到相应浓度和维持足够时间,就是PD的内容。由于抗菌药物的组织体液浓度通常低于血药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10~1/2,因此为确保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血药浓度应达到MIC 值的8~12倍。所以在制订给药方案时可将抗菌药对某细菌的MIC、MBC和药物的血药浓度 (Cmax)作为主要依据,将宿主、病原体、PK/PD联系在一起,预测临床和病原菌治疗效果及预防细菌的耐药, 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

2 应用PK/PD 原则制订给药方案

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根据抗生素的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型等类型,所以在根据PK/PD参数制订给药方案时,也有较大的不同。

2.1 浓度依赖性 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此类药物通常具有首剂效应(The first ?exposure effect,FEE)和较长的抗生素后续作用,即抗生素PAE。PAE 是指抗生素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3〕。PAE产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因药物持续存在于靶细胞作用部位和抗生素引起细菌的非致死性损伤所致。抗生素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后,破坏了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生成无细胞壁的球状体,PAE 就是球状体 再合成细胞壁所需的时间。另一种可能是抗生素从靶位解离及酶恢复活性所需的时间。抗生素促白细胞效应(PALA)也可导致PAE。当细菌与高浓度的抗生素接触后,菌体变形更易为吞噬细胞识别,使细菌修复再生的时间延长,而产生 PAE。PAE 的存在提示药物在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药物的有效性并未消失。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药效学参数是:24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MIC,即AUIC>125~250时不但起效快, 且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 临床有效率可达>90%,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免疫健全患者要求AUIC>25~30,免疫抑制患者要求AUIC>100)。以及血清药物浓度Cmax/MIC的比值>8~12。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1次,喹诺酮类为每日1~2次为宜。因为当革兰阴性菌暴露于氨基糖苷类时,在给药后2h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耐药,6~16h耐药性最高,24h细菌的敏感性部分恢复,40h左右完全恢复,耐药性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4~18t1/2(β)。传统的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第二次给药间隙时间通常为8~12h,此时细菌正好耐药性最大。所以不仅起不到杀菌作用,而且会加大细菌耐药性的发生[4,6]。另外,氨基糖苷类的毒性是耳肾毒性。当药物进入耳肾细胞的浓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并不会随药物浓度的增加 耳肾细胞的摄取量再增加。所以氨基糖苷类大剂量1次使用, 不仅使Cmax/MIC的比值>8~12,临床有效率达到90%,而且可显著减少耳肾毒性。

喹诺酮类推荐每日1~2次给药,与其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有关。所以临床上限制喹诺酮类使用较高的剂量,也不建议日剂量集中使用。 应用AUIC参数,可有效的预见喹诺酮类的临床治愈率。如环丙沙星治疗肺炎患者, AUIC<125时,细菌清除时间>32天, AUIC>250, 细菌清除时间少于2天。应用环丙沙星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当AUIC为125时,临床治愈率为69%,当AUIC为250时,治愈率为80%。患者每天留取培养液也提示,当AUIC为125~250时,可达到有效的杀菌作用,细菌清除需要6.6天,当>250时,杀菌效果明显加快,细菌清除平均为1.9天。应用环丙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时,当AUIC>100时,20天后只有9%的患者出现耐药细菌,而当AUIC≤100时, 82.4%的患者出现耐药细菌[5,7,9]。研究表明,当喹诺酮类的AUIC>100时,细菌即使未被清除,其对药物的敏感率仍维持在90%以上;倘若AUIC<100,则耐药菌会逐日增加,最终细菌几乎全部耐药。

动物感染模型研究也表明,在AUIC<30时,死亡率>50%,当AUIC<100时,动物感染模型几乎无死亡。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AUIC≥100或Cmax/MIC>8时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AUIC的相关性更好;应用洛美沙星治疗粒细胞减少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脓毒血症模型的研究中发现,Cmax/MIC和AUIC与大鼠的存活率均相关。当AUC保持不变,增加Cmax/MIC至≥20时,疗效显著改善;吉米沙星对于粒细胞减少鼠股部G-菌感染,AUIC达到100时,可获得90%以上的生存率。对于免疫正常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鼠,要达到90%以上的生存率,AUIC只需>25,且不受对青霉素或红霉素是否耐药的影响;在一项用奈替米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葡球菌的实验研究中,当Cmax/MIC≤8时,可观察到细菌在24h内再生长,而且再生长的细菌的MIC是原来的4~8倍。说明Cmax/MIC不但可用来预测临床效果,而且对抑制细菌耐药有重要意义。

2.2 时间依赖性 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 的4~5 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 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 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此类抗菌药通常无明显PAE。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等亦属此类。此类抗生素的Cmax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对预测杀菌力更为重要。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T>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这类药物用药方案的目标是尽可能增加药物和细菌的接触时间。当接触时间大于给药间隔时间40%时,细菌学治愈率就会增高。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达到最大活性所需要的浓度后,其高于MIC的时间因病原菌的不同而异。如T>MIC的时间大于给药间隔的40%时,可达到最大抗葡萄球菌的作用,而对肺炎球菌和肠球菌则需T>MIC的时间为给药间隔的 60%~70%[7,8]。有一项对中耳炎和鼻窦炎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敏感的还是中介的或耐药的细菌,当β-内酰胺类药物的T>MIC达到40%~50%时,抗菌活性都达到了最大化,对细菌的清除不仅时间加快,而且清除数量明显增多。另外,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以通常剂量给药,血清药物浓度达到MIC值的4~5倍,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再增加给药剂量一般不能改善疗效。如头孢他啶,分别给予1g和2g, 每日3次,后者的血清药物峰浓度成倍增加,但药效并没有增加,其原因是T>MIC的比例并没有增加。此类抗生素没有或很少有PAE,维持其血清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即T>MIC为50%~60%时杀菌率最高,药效达到最大化,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T>MIC为40%就可以达到最佳疗效,之所以存在这种细微的差别,与抗生素和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的高低差异相关。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佳疗效为T>MIC 60%~70%,青霉素为50%。目前临床上将青霉素给药剂量提高到每天1次1000~2000万U静脉滴注, 以减少给药次数,这种用药方法是错误的。因青霉素的半衰期<1h,推荐用药时间为每4~6h 1次。随意延长给药间歇时间,达不到T>MIC和持续时间超过给药间期40%~50%的要求。所以,时间依赖型抗生素需要每日多次给药,或持续滴注,以维持MIC在间隔时间的50%~60%内。实验证明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治疗肺炎球菌感染动物,当血药浓度T>MIC不超过给药间隔的20%时,死亡率为100%,如达到40%~50%或更长时间时,细菌学清除率可达90%~100%,动物均存活。但也应注意,此类抗生素的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疗效也不会增加多少[10]。

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有明显的PAE。这类抗生素的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也很重要。由于PAE 的存在,允许药物浓度在剂量间隔的相当大部分时间低于MIC,属此类型药物有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氯林可霉素、链阳性菌素类等见表1。

表1 几种抗生素的PK/PD 特性 略

总之,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Cmax和AU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其Cmax/MIC及AUIC是此类药物的重要PK/PD参数,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而T>MIC是β内酰胺类的重要PK/PD参数,是体内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南抗链球菌的浓度几乎需要持续超过MIC才能获得最大的效能。碳青霉烯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只需较短的持续时间,大约是剂量间隔期的50%。既属时间依赖性,又有较长PAE的药物,AUC/MIC是与疗效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

对浓度依赖性的抗生素,推荐大剂量每日 1次给药,如氨基糖苷类使用已取得成功。但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所以不能采用此种给药方法。另外还需注意:浓度依赖性药物1日1次给药的治疗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感染患者。例如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需1日多次给药[4,11,12]。在动物感染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也证实,氨基糖苷类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时,对赘生物中活菌数的减少,1日多次给药优于1日单次给药;虽然组织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但由于药物进入组织内需经穿透过程,因此组织液药物高峰浓度较血药峰浓度滞后到达,组织液内药物谷浓度亦滞后于血药谷浓度,因此基于血药浓度获得的Cmax/MIC值可能被估计过高,而T>MIC值则估计过低,在制订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对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应将组织中抗生素浓度超过病原菌的时间(T>MIC)增至最大作为目标。在根据抗生素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时,除了半衰期外,还需注意病人的临床症状、病原菌等综合因素。如半衰期短、免疫功能低下和高MIC病原菌的病人,可采用持续静脉点滴的方法给药;如果药物对致病菌极度敏感,就要减少给药次数(能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超过MIC 时间)。如头孢噻肟,对常见致病菌的MIC值都很低,只需每隔12h给药就足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1,4,13]。反之,那些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类t1/230~60min), 则需通过每日3~4次给药或连续滴注才能使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达到最长。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如头孢三嗪,半衰期为8~12h,但对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杆菌具有相当高的疗效,所以每日只需给药 1次,1g的剂量,就足以在 24h内维持超出这些致病菌的MIC的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 Nightingale CH, Murakawa T,Ambrose PG,et al. Antimicrobial pharmacodynamics in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Marcel Dek ker,InC,2002,385-408.

2 许景峰.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35.

3 Odenhold-Torngvist I,Hohn SE, Gars.Phannacodynamic effects of Subinhibitory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97,74: 94.

14 Mcdonald PJ,Wetherall BL,Pruu1H. 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bacteria pretreated with antlbitics to activity of leukocyte. Review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81,3:38.

3 Hyatt JM,McKinnon PS,Zimmer GS,et al.The importance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surrogate markers to outcome. Clin Pharmacokinet,1995,143-160.

4 Moore RD,Smith CR,Lietman PS.Clinical response to amino glycoside therapy:Importance of theration of peak concentration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J Infect Dis,1987,155:93.

5 许景峰.根据PK/PD参数使用抗生素即关闭或缩小MSW可有效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999-1001.

6 VogeLnan B, Craig WA. Postantibiotic effects.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1985, I5:37.

7 梁蓓蓓,王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4,13(4):310.

8 Turnidge J,Bell J,Biedenbach DJ,et al.Pathogen occurr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 amo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solates in the Asia-Western Pacific Region:report from the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1998-1999.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2,20(1):10.

9 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new quinolones.Drugs,1987,34(Suppl1):21225.

10 卫京平.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天津药学,2001,13(1):8.

11 张菁, 胡瑾瑜, 郁继诚, 等. 去甲万古霉素临床药代动力学及血药浓度监测.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3(4): 202-205.

感染效应范文4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控制;全面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对医院来说是重中之重,其不仅供应医院所有科室的医疗器械,而且对医院感染率和患者安全有重大影响。为了能够探究对消毒供应中心实行手术器械全面质量管理的感染率情况,对此将我院2011年~2012年内500手术器械(未实施)和2013年~2014年内500手术器械(实施后)的感染率和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基本情况:我院每月就诊人数在1000~1500次,床位160多张,每月手术150次,消毒中心工作人员有5位,设备包括:3把高压水枪、为3把高压气枪、1台全自动器械清洗机、1台脉动真空灭菌器、1台冷灭菌器。器械来源:200个为产科;250个为手术室;150个为其他科室;100个为口腔科,300为妇科。

1.2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括手术器械台账和全程质量控制制度。

1.3观察指标观察两阶段不同干预措施的合格率、感染率、逾期率。

1.4统计学分析在统计方法上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Solution)统计软件,数据用`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合格率在合格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合格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带*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感染率和逾期率在感染率和逾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带*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任何手术要想获得成功,前提必须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洁、无菌、无功能损害,若手术器械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如出现细菌,那么在对患者行治疗手术后,患者极易可能出现感染,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可见对手术器械的质量控制将显得非常重要[1]。我院在2013年后开始进行手术器械全面质量管理,相比之前,在器械感染率和合格率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该方法具体包括:(1)建立手术器械台账。1建立手术器械全程信息登记制度,包括:器械的名称、规格、、来源科室、清洗日期、清洗者签名、灭菌者签名、检验者签名、包装者签名以及使用有效期限,只有这样才能够方便快速了解手术器械的总体质量,若出现问题,则可找出环节所在,高效快捷。2消毒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对上述进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存档[2]。(2)建立手术器械全程质量控制制度。1在每个操作单元(器械收集、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等环节),都必须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检查,只有每项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环节。2具体检测内容包括:器械包装是否完整;各项记录是否完备;手术器械是否干净、无菌、无血渍、有无挂水和死角出现;在进行灭菌时[3],灭菌调节是否符合相关温度、时间、压力要求;进行无菌检验时是否合格且过程是否规范。

在对手术器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后,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降低院内感染机率。由于实施在每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检测服务,提高了器械消毒过程的严密性和规范性[4]。(2)利于资源共享。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有利于对使用机率较高的器械进行集中管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和人工的投入。(3)利于提高信息化水平。在整个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信息的详细资料,因此在无形中增量了信息技术的使用率,提高了信息化水平[5]。

在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复用器械全面质量管理后,各个科室将不再需要承担器械的准备、消毒等复杂性工作,因此将会有更多的实际投入到临床护理和工作当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工作质量、器械的使用年限。

综上所述,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复用手术器械全面质量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合格率以及医院医疗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友积,王晓渝.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实施与成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1(15):2060-2061.

[2]张文娜,史冬梅,王牡丹,等.集中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11(6):188-189

[3] Zheng Shuming, Jiang Hui-hong, Jiang Youfen Centralized central sterile supply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anagement to. Effect [J]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4,24 (1): 224-225

感染效应范文5

关键词:消毒供应;医院感染;措施

预防医院感染是医院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到医院就医人数的不断增多,医院感染的发生人数也在随着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1]。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我院开始实施消毒供应服务。因此,本文中为进一步研究在预防医院感染过程中应用消毒供应的措施的临床效果,特对两年间的200例患者治疗资料进行研究,先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未实施消毒供应服务时接受治疗1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在34岁至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12.4)岁;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实施消毒供应服务时接受治疗1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35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11.1)岁。确保两年间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统计学没有意义(P>0.05)。

1.2方法

消毒供应服务的主要方法为:①对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的强化:有专业人员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消毒供应的相应制度,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等[2];②供应室内的感染控制方法:合理摆放供应室内的物品,对于医疗器械的清洗应严格仔细完成,并且对灭绝物品需定期的检查是否处于有效期内等[3]。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年间来我院就诊的200例患者进行观察,比较其出现医院感染的人数情况,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年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人数情况

分别对两年间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出现医院感染的人数所占百分比(6.00%)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出现医院感染的人数所占百分比(35.00%)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来,临床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为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医院感预防方法的研究中,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4]。本研究中显示,分别对两年间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出现医院感染的人数所占百分比(6.00%)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出现医院感染的人数所占百分比(35.00%)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供应措施是近几年来临床上新兴的一种用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医院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消毒供应制度等进行完善与管理,并且对消毒供应室的整体布局、物品摆放以及相应器械的清洗整理等进行严格的要求,达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使患者的就医过程较为安全可靠,提高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程度,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具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消毒供应服务是医院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重点,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是医务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中采用的消毒供应措施,不仅降低了感染的发生,更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促进患者的康复[5]。

综上所述,应用消毒供应的措施在预防医院感染过程中,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较大程度的降低了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几率,提高了患者在医院就诊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远玲. 浅谈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4,(6):92-93.

[2] 李超英. 消毒供应工作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406-1407.

[3] 曹建亚.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体会[J].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568-568.

[4] 李万玲.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 医药前沿,2011,01(22):99-101.

感染效应范文6

关键词:手术;抗生素;切口感染;满意度

切口感染是临床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对切口愈合及患者病情发展有十分大的影响作用。随着近些年临床抗生素广谱应用,导致耐药菌大量出现,降低了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效果,且术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客观因素等等会导致切口因为不同原因感染[1],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深入研究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同对患者切口感染产生的不同效果,我院就对4200例患者分为术前与术后使用抗生素,获得显著研究成果,下面将本次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普外科需手术治疗的4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100例。对照组:男性1230例,女性870例;年龄13岁~81岁,平均年龄(45.2±3.5岁);需要进行手术分别为:腹部手术442例,表浅组织外伤手术417例,表浅软组织肿块手术389例,颈部手术277例,软组织感染手术268例,血管方面手术214例,其他手术93例;观察组:男性1350例,女性750例;年龄12岁~79岁,平均年龄(46.1±4.7岁);需要进行手术分别为:腹部手术460例,表浅组织外伤手术423例,表浅软组织肿块手术407例,颈部手术255例,软组织感染手术251例,血管方面手术198例,其他手术10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自身存在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比。

1.2 方法

4200例患者均根据手术具体情况与患者情况选取克林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等[2]。对照组按照常规使用情况,术后使用抗生素3~5d,1次/d;观察组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前1~2d开始使用抗生素,2次/d,术前0.5~1h使用抗生素,术后继续使用3~5d,1次/d。所有患者抗生素均采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

1.3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门医政司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切口感染诊断[3]。切口周围及局部出现红、热、肿胀、痛,筋膜组织上有脓性渗出物,或者是在拆线后局部渗出脓性物质,即判定为切口感染。

1.4 满意度调查

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评价表采用我院数据中心统一制定的调查表,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1.5 数据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情况

对照组有318例出现切口感染(15.14%),观察组有92例出现切口感染(4.38%),观察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感染率比较χ2=7.0369(p=0.0080),详尽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n,%)

注:两组间感染率比较p

2.2 满意度情况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手术满意度分别为89.43%与72.14%,观察组手术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χ2=9.2053(p=0.0024),详尽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n,%)

注:两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对比比较p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其致感染因素较多,主要有:手术污染、患者自身因素、切口类型、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后处理等等[4]。临床上对于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主要为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还能够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等致感染菌有良好预防效果。随着临床抗生素广谱应用,抗生素效果日益降低,各种新型耐药菌出现,需要使用超过正常剂量的抗生素或者配伍使用才能起到效果,因此,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抗生素的选取需要根据患者手术种类、部位、手术情况等等多因素来进行考虑。抗生素的选取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5]:①对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菌有良好治疗效果;②手术局部组织中能够达到足够浓度,具有足够半衰期;③单剂量使用即能够起到良好作用,且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前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提前1~2d开始使用抗生素能够让药效在手术部位浓度达到,从而将抗生素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抗生素的科学使用能够让患者术后感染率降低,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仅为4.38%,而对照组则有15.14%的感染率。切口感染会导致患者伤口愈合延迟,严重者会导致全身出现感染,会加重患者病情,延误住院时间,增高治疗费用,让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6]。从本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9.43%与72.14%,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χ2=9.2053(p=0.0024),说明术前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并发症出现,从而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

综上,术前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减少患者不必要地痛苦,对于提升手术预后与满意度有积极作用,应积极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石洲,余剑雄,徐小芸等.外科手术术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干预研究[J].齐鲁药事,2012,31(6):365-366.

[2] 令狐恩强,翟亚奇,李惠凯等.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感染的临床效果[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5):15-18.

[3] 张晓东.术前抗生素及术中碘伏冲洗对阑尾炎切口感染的防治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13-3814.

[4] 贺亮,田伟军,王鹏志等.术前应用抗生素对急性阑尾炎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3):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