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累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累作文

积累作文范文1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如:留心生活写周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另外,大自然以其博大的胸怀,万变的姿态,向孩子们展现其无尽的魅力。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有其独具的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又有其无穷的奥秘;花木果实点缀着大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如何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呢?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在各种各样的事物面前,常常被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左右,观察时东看西望,顾此失彼,抓不住事物的特点和事情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外,教师应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认识能力,辨别是非,正确认识事件,人物,培养鉴赏美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教师做有心人,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捕捉周围事物的能力,并逐步使学生做到"观之有法,察之有序。"能敏锐地从繁杂的事件中找到有价值的素材,从万变的状态中抓住事情的关键。第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接触到的人和事看似有些重复和雷同,很多学生的感觉显得迟钝和麻木。他们很少去咀嚼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也很少去关心他们。要他们写写文章,表达感情常常是无病。如写《我的老师》一题,除了多加几个"啊!",就是加几个诸如"红烛"、"春蚕"之类的比喻,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我总是反复例证,告诉学生,从日出到日落,在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并留住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我建议学生建立一本小册子,专门记录生活中让自己产生"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生活片段,取名为"心动一瞬"。慢慢的,在这小本子里,我看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片段:"今天,我一进屋,闻见一股香气,跑到阳台上。呀!那盆兰花悄然盛开了!那花瓣紫中透粉,嫩生生的。一闻,一股香味沁入心脾,真舒服啊!""没想到,同桌竟真的动手撕了我的本子,看着一地的碎纸片,我气得浑身发抖,攥紧了拳头……"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感情细腻了,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容易从更多的身边小事中产生诸多感动,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别人。有了丰富的观察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写作时感到"无米下锅"了。

积累作文范文2

一、关注社会现象,感悟生活真谛

社会生活是写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作文内容离开生活就如同花草失去水份,不会有美丽的风致和持久的生命力。“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陆游教训儿子的名句,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写作文何尝不是?如果只在课堂上谈写作技巧,那只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痒;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闭门造车,凭空杜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从平淡的日常生中采撷有意义的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生学习繁忙,加之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基本上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很难再接受新的信息,对于国内外时事显得孤陋寡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中的有关新闻报道,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平民英雄、草根文化等。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更高更远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生,体悟也会更多。

我常常倡导学生看“百家讲坛”, 例如,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等。我还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并就此组织课堂讨论: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何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受益非浅。

此外,要注意观察生活琐事、生活细节。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个瞬间,只要抓住特点,就是写作的好材料。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的一个微笑,最能表现师生的情感交流;苍老的面容,蹒跚的步履,佝偻的身躯,最能表现父母为子女的无私付出;随手扔一团纸,随地吐一口痰,随手折一枝花,完全可以小题大做,进行道德品位的思考。

法国罗丹曾说:“生活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茅盾也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备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那一双慧眼观察,时时刻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接受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掌握多方面的材料,写作时学生就能站在较高的位置上看问题,跳出自我的狭小圈子,就会写出有鲜活生动内容、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从而避免内容单一,陈旧的弊病。

二、挖掘课文材料意义,丰富作文内容。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足够的吸收,便不可能有准确、生动的倾吐。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汇集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贯穿了对社会、生活、人生、道德伦理的思考,材料既是经典的,又是丰富的,鲜活的。这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的作文素材库。

可是教学中存在阅读和写作脱节的问题,学生不能把“读”的内容转化成“写”的内容,七八年中学了那么多课文,写起作文还是无从下笔。因此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要增强写作意识,渗透写作指导,指导学生梳理课文材料,解决学生写作中“无米之炊”的问题,学会化用课文材料来充实作文内容。

“书到用时方恨少”, 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熟读以至背诵,让课文语言材料烂熟于胸,做到这些,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材料,而用好材料的关键是挖掘出课文内容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意义,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杜甫的博襟和崇高理想还有身处茅屋的济世之情。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学习了《伤仲永》,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天赋固然很重要,但一个人的成才更离不开后天的学习;

《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哲理启迪我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散步》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细节片段对启发学生写亲情作文很有帮助。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指出正是人类制造了环境悲剧,警醒人类要重视环境问题。

《再塑生命》海伦用她的坚强乐观告诉我们,要微笑着面对挫折,要用自己的毅力把困难打倒。无论我们将面对多少成功与失败,我们都应该珍爱我们的生命,珍爱我们生命中的苦辣酸甜经历一次磨难,就是一份积累,就是一份财富,磨难经历的越多,对爱的感受才越深,磨难又给了你一次战胜困难的经验。学生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是引起师生心灵强烈震撼的作品。 教师教学时可结合课内外材料,由阅读教学过渡到写作指导。海伦?凯勒的材料至少能说明如下观点:①幸福是一种感觉(经受过严寒的人懂得得阳光的重要,经历苦难的人最能诠释幸福的含义)②珍惜已经拥有的(包括健康、幸福、学习条件、生活条件)③身处逆境,自强不息(残疾人的例子最典型,包括史铁生、张海迪、桑兰)④心存阳光,学会感恩。

再如课文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

上述课文或是人物或是事件或是包含哲理的语句,都可以作为作文材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得法举一反三,会使学生在读中受益,写中见效,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三、扩大阅读范围,开阔知识视野

美国斯迪劳?德?克拉森教授说过:“学生自由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事实上真正的作家一生离不开读书,应当说书读的越多,写作才越有灵感。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作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历史地理、天文地质、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稻菽麦菜等等都有广博的知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所以前人告诫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写作也一样,阅读面越宽,知识积累越丰富,占有材料就越多,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运用材料才会游刃有余。因此,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确立大语文的意识,指导学生广读课外书。像科技科幻类、历史类、童话类、天文地理类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读时注意仔细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随时摘抄优美词语及精彩片断,广泛吸收,大量储备。可以是一段文章、一条新闻、一则寓言,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典故等,都要分类摘抄,形成自己的“备料库”,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或许那就是最精妙的一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面广了,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积累作文范文3

对少年儿童而言,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再创新再创造的过程。要完成这一创新的过程,一定离不开平时语文知识、作文素材、写作能力及写作方法等的积累。积累是基础、创新是升华,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写出满意的作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搞好语文教学,让自己的学生在作文方面有所突破,就要处理好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下一些心得,特于此提出,以与广大同仁交流切磋。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我认为教师应严格把握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统筹计划安排

作文就是处理平时积累与写作创新的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明显具有“慢”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这种慢的认识,切不可操之过急。正确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认识到作文就是生活的写照,自己怎么做的,怎么看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还要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为自己而写,为生活需要而写,写出个性的我;不东摘西抄,不为应付考试而写,不堆砌辞藻,不急功近利,当然就不能快了。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二是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要重在“练习”,可以通过书信、留言、随笔、日记等的实用形式,多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三是要充分认识由“说”到“写”这一技能跨越的重要性,重视多读多说,坚持我口说我做,我口说我看,我口说我想,我口说我写。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尤其是初写作文的低年级学生进行广泛的参与和练习。这样练习得多了,写作文也就自然流畅了。

基于上述认识,语文教师在对待学生作文这件事上要心中有数,在学期初乃至学年初,就要依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令季节等具体情况,提前做好计划安排,统筹规划,勤练习,多积累,才能事半功倍,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重视并把握好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学生把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和创作能力综合地发挥出来。其中作文素材的积累无疑是最重要最见功力的。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首先,重视在学校生活中发现素材。学生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教室的新布置,学校的新变化,还有诸如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兴趣活动等,都是学生最熟悉的。这些素材很广泛,可以说俯拾皆是,也最具生活化。如以《下课了……》,《我班的读书角……》等为题,作文便易于言之有物,也便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等。

其次,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课堂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材料和机会。有时师生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活动的过程,甚至一幅画,一个小故事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再者,重视在大自然和社会活动中发现积累素材。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燕子飞舞;夏天,天气炎热,知了声声;秋天,果实累累,丰收在望;冬天,大雪飘飘,寒风刺骨。这一切现象是那么不同和鲜明。还有大自然中的山地、平原、河流、湖泊、花草虫鱼,社会生活中的高楼、公寓、村庄等等,写作的素材太多了。语文教师要学会统筹安排,依据学情引导学生积累使用这些素材,以完成作文练习。

另外,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学生的家庭生活、特长培养、课外阅读等,也同样是丰富的写作材料,况且这些活动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如以《为老人洗一次脚》为题,在参与这些活动和写作文当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谐理念以及完美人格,一举数得,更体现出作文即做人的道理。

三、关注作文中的创新特质

作文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就是把素材、认识、情感等通过书面语的形式书面化的过程。只要不是照抄照搬,这一过程无疑是创造的、个性化的。创新是作文的特质。既然如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是大有帮助的,和素质教育原则也是和谐一致的。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主要体现在想像、联想、逆向、发散、求异等几个方面。而现在的少年儿童,他们在与同伴、社会、家庭、电视、互联网等的接触中,思维格外活跃,见识格外广泛,认识有时也很独到。老师再因时、因地、因情施以引导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很快的。例如大家都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的同学就依据现在的移民安置,联想并提出愚公不用移山而搬家,岂不是省时、省事、省力,观点颇为独到。再比如课本上出现的看图作文,就是培养学生想像、联想、发散思维、求异等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的教学和作文辅导中,发现、利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是很多的。只要坚持不懈,做好积累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学生就能乐于并写出个性化的好作文。⑤①

积累作文范文4

一、加强积累

第一,积累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优秀的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方法。在广泛阅读书籍、报刊的基础上,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成读书卡片。二是生活。平时说话是对储存的“语言资料”的一种使用。在说话前,不断灵活地向“资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改进。例如,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我每次都开展课前三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不但能促使学生阅读相关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一石二鸟之功。

第二,积累材料。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好文章需要好材料,好材料的关键是多积累。多积累需要我们善于观察,这是一种长时间培养的习惯,因此我们教师不要怕麻烦,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开始,就是好作文成功的起点。我学生的材料丰富多彩,无奇不有。比如:(1)两只大黄狗坐在路中间,我们走过去,它们看都不看我们,根本没把我们人类放在眼里。(2)雨中的校园好像披上一层薄纱,我们跑呀跳呀,都成神仙了。(3)王老师拉长者脸,气冲冲走进来,原来袁××又惹祸了……

二、多动手练笔

第一,天天练笔。我让学生都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日记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新闻报道、读后感、自己最想说的话等,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兴趣盎然,否则日记便成为累赘,失去了写作兴趣。经过一学期日记,笔头熟练了,材料积累丰富了,写作水平就提升了。

第二,随时随地练笔。当你听别人谈话时的只言片语,突发感想有顿悟时,或看到一段散文诗,听到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看到一个场景让你感叹时,都可以写下来。灵感总是转瞬即逝,你及时地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列夫・托尔斯泰善于把观察到的事物、听到的有趣的事随时记录下来,为以后写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积累作文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99―01

笔者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育长达22年,这里大部分是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学生,学前教学几乎是零,在校期间基本上是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交替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差,尤其是汉语写作能力差。由于本民族语音语法与普通话的语音语法差别较大,民族学生组织出来的语言,组成的段落与汉语的语法不同,写出来的作文语言不流畅,语法严重错误,不符合逻辑。大多生活在牧区的学生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几乎没有课外书,阅读量和词语积累量很少,语言表达不准确,写起作文无从下手。另外,这些民族学生一上汉语写作课就头疼,有些民族学生私下里把汉语作文课称为“头疼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民族学生不喜欢汉语作文是因为他们缺乏作文素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学生写作文头疼、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虚假造文的现象,笔者从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一、体验家庭生活,丰富作文素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各不相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值得记忆的瞬间。哈萨克族以纯朴、勤劳、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他们身上还有许多传统美德。为了让民族学生发现并传承父辈们的传统美德,在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等几个重大节日时,笔者都会给民族学生布置体验任务和写作任务,让民族学生看看长辈们是如何热情待客、勤俭持家的。另外,笔者还让民族学生主动关心父母,感谢父母对这个家庭的贡献,帮助父母解决难处,协助父母做家务,感受家庭共同劳动的快乐。与父母一同去购买生活用品,到菜市场、超市、商场等了解商品的价格,去农贸市场与商贩讨价还价等,这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生活体验,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二、参与学校活动,收集学校素材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应利用学校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在活动中增加自己的经验,增强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团结协作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等。学校开展活动的目的不一样,活动种类更是多种多样,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一样,学生们对活动的感受也各有各的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民族学生记录下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内心感受也全部记录下来,作为作文素材。

三、体验特色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笔者所在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娱乐活动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姑娘追、叼羊、赛马、阿肯弹唱和摔跤等,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喜庆日集体举行,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每次赛马会前,笔者都会鼓励民族学生积极参加,还给他们安排一个观察点,或观察骑手的表现,或观察马匹的跑姿,或观察看台上观众的反响。民族学生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自参加了活动,能很轻松地把盛大的场面和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到写作的时候就不怕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四、经常亲近自然,记录生活瞬间

积累作文范文6

笔者一脸讶异,“你们平时不是一直在阅读,也一直在做摘抄、写感悟,怎么就没有材料了呢?”学生接下来的回答,更让笔者哭笑不得,“我们积累的材料都用不上,我们也很痛苦。”我反问道:“那你们积累的材料,都是什么方面的,为什么总是与老师出的题目擦肩而过呢……”

通过这件事,笔者意识到,学生F在的问题,不是不阅读,不是没积累,不是不勤奋,问题在于,他们做的是形式化阅读、应付式积累、低效率勤奋。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在作文素材如何有效积累上狠下功夫。

一、教师层面

(一)学霸引导、分组分工

2016年高考,北京二十中的杜美欣以144分的高分摘得北京高考语文单科状元桂冠。在她的经验谈中,她指出:“要学好语文,就要先热爱语文,因为你只有爱她,她才会给你回报……”

在学霸经验的引导下,同学们对于语文、对于语文素材的有效积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提出我们可以在素材有效积累方面做一些探究,但需要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在课代表的协助下,我们以自愿为原则,成立了“作文素材的有效积累研究社”,把参与的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并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都要拿出至少三个素材积累的类型,如:人物类、地名类、书籍类等,老师审查通过后,各小组搜集材料,认真准备,然后做好PPT,在课上汇报讲解。

(二)亲身示范、规范要求

高三的时间非常珍贵,为了防止有些同学在讲解时偏离方向,笔者在学生作积累之前先给他们作了一个示范,并对同学们的PPT提出一些要求。笔者给同学们示范了一个“关键词”素材的积累方法。积累维度是:关键词、与之相关的名句、可以设置的观点、相关材料、相近概念等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要求:提前给老师审查、控制好时间、PPT背景淡雅、字号尽量大一点等等。

(三)预设主题、改进形式

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我们预设的主题有:

人物介绍:钱穆、季羡林、实、杨绛、黄宾虹、施今墨、葛川、彭于晏等;

地名介绍:开普敦、周庄、苏州、同里、西安等;

书籍、文章介绍:《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白说》等;

诗歌介绍:泰戈尔、顾城、海子、雪莱、卞之琳、徐志摩等;

传统介绍:京剧、昆曲、剪纸、糖画、蓝印花布等;

音乐介绍:代表人物、典型技法、著名作品等;

绘画介绍:代表人物、典型技法、著名画作等。

(四)竞争评选、表扬鼓励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为了能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既让小组成员,也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和启发,我们准备在学期末,评选出“素材积累展示最优小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学生层面

(一)博“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对于一直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来说,我们学习的有效途径,当然是阅读。北京二十中的杜美欣说:“阅读不仅仅是在书本上,有时素材的积累更倾向于碎片化,高三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素材积累,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央广新闻’、‘人民日报评论’、‘环球人物周刊’等,都有大量的好例子、好文章值得积累,我后期的作文素材和一些观点也大多来自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这些文章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因此,我也要求学生阅读一定要广泛,报刊杂志要读、名家散文要读、名著小说要读、逻辑推理要读、哲学历史要读……

(二)多“思”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痕迹,做好圈点勾画,适时地提取、概括,写点旁批或感悟。如:有学生在读了付秀宏的《芦苇花》之后,不仅在文中圈点勾画,而且还做了摘抄:“芦苇心虚,无一点渣滓;芦苇花爱无边,无一丝欠缺”;写了感悟:“蒹葭苍苍,当微风轻拂过绵软如絮的芦苇花时,一种恍若新生的感觉在丝丝中摇醒了芦苇湿润的梦。那个梦,虽空灵但厚重,那是因为不论何时何地,芦苇都用它空旷得如一片天的心灵去慢慢沉淀,待到风吹来,便将它那深得似一片海的花撒向各处,无边无际。做人亦如此。怀抱一颗旷达的心灵,酝酿一个厚积薄发的梦境,播撒一段无边无际的旅程。”

(三)善“理”

善理,就是善于归纳、整理。要求学生要有多维度的整理。如:除了要按照人物、地名、书籍、诗歌、传统、音乐、绘画等方向的整理外,还要善于把同一主题的材料放在一块,如:创新主题的、智慧主题的、理想主题的、坚守主题的、童心主题的等等。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在反复整理中,熟悉材料,多角度分析材料,能让学生在作文时,碰到一类主题时,能快速想到大量的材料,解决材料贫乏或缺少的问题。

(四)勤“写”

我们素材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写作,因此,也只有在写作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也才能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在紧张的高三阶段,我们可以把片断练习和完篇训练结合起来,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多进行一些片段训练。如:

人物:黄宾虹

观点:独开水道也风流

片段:“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看着屏幕中花白胡须的黄宾虹,倏地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迷蒙之中,看得,西子湖畔,一张藤椅,一杯香茗,一支毛笔,一点墨色,挥洒于纸间,不管门外绚丽的油彩,只醉心于黑白之间。

站在艺术潮流的对立面,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孤独、寂寞的道路。注重传统绘画,醉心于实与虚、黑与白之间,以自己对艺术的一颗赤子之心,建造起自己的绘画世界。纪伯伦说:一粒珍珠是围绕着一粒沙子建造起来的庙宇。黄宾虹的艺术,是围绕着别人的不屑、生命的漂泊、无限的痛苦建造起来的。在现代艺术流行的时代,他坚持走着传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