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文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文朗诵

古诗文朗诵范文1

关键词:朗诵;促进;古诗文;感情;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87-2

师:一提到诗歌,人们自然想到“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诗人中,李白永远是一座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丰碑。李白与三样东西紧密相连:诗、酒、剑。他是“诗仙”,杜甫评价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又是“酒仙”,杜甫写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又是剑客,他曾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和“酒”,来接触这个嗜酒成瘾但又诗才横溢的李太白。

师:大家说,对于一首诗歌,是朗读好,还是朗诵好呢?

生:迅速查字典。然后说朗诵好。

师:查字典的习惯很好。说一说朗读与朗诵的差别。

生: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朗诵是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那么如何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还应该走进作者。

师:对。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朗诵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作者的感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这时会产生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也就达到了朗诵的最高境界了,自然也就能理解作品的感情了。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自由朗诵这首诗歌。

生朗诵;师朗诵。

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感情。记住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师:请大家依据诗歌的内容思考宴饮时的李白的形象。

生:激动的、豪放的、自信的但又有点怀才不遇的。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让人特别激动、热血沸腾。

师:很多文人面对流水,都会诗兴勃发。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李白也一样。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水不复回,暗示人生短暂。所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陡然让人心生无尽苍凉。

师: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这儿有一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生:李白确实很“悲”,但我感觉他的“悲”又不太悲。他的“悲”是一种很壮阔很豁达很开朗的悲,而不是小儿女的哭哭啼啼。

师:非常有道理,证明你读懂了李白。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入其中。

生:李白是“酒仙”,所以他开始纵酒狂歌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其中两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师:这里还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什么?

生: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注意“材”的写法。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这是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悲壮转成了欢快。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是李白在劝人喝酒,点明了这是一首劝酒歌,看不出有什么感情。

师: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还劝他的朋友继续喝。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在咄咄逼人,非得让人喝酒。

师:对呀。旋律在加快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什么心情?

生:非常激动。

师:这时的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这是诗歌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生: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所以他无所畏忌了。他还“歌一曲”,表面上他很豪放,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句话让人感到一种浓重的苍凉,有点像老师你曾经讲过的“文章憎命达”。

师:联想很准确。谁能说说李白的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

生:李白特别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他经过“曲线”终于见着了皇帝。但是没多久,他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所以李白只能借古人酒杯来浇自己胸中块垒。

生:曹植这个人也特别不得意,处处受他哥哥曹丕和他侄子曹睿的气。李白借曹植更能抒发得不到重用的愤慨。

师:这是李白在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又开始喝酒了。“五花马,千金裘”这些贵重的东西在李白的眼里只值一碗美酒。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这就出现了诗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生: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让人再次感受到李白的愁思之绵长。李白虽然恣酒了,但“愁”仍然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

师: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古诗文朗诵范文2

今天上语文课时,我们举行了一次古诗朗诵会。老师先在屏幕上打出“古诗朗诵会”这几个艺术字,然后,又选出几位小评委,再宣布比赛规则:以歌咏春天为主题,要求不但会朗诵,还要朗诵的有感情。

首先上台的是李若嘉,他大方、得体、有声有色的朗诵了两首古诗,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是张雨韩,她看上去一点也不紧张,她的声音如百灵鸟在歌唱,她的姿态像跳舞,真是精彩绝伦,声情并茂,她朗诵完了,同学们还陶醉在优美的古诗里,过了几秒钟后,台下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后来是李宗林,他伴着音乐,有慢有快,有高有低,抑扬顿挫,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老师的表扬。然后是“霄健组合”,他们一人一句,绘声绘色,让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到我了,我走上讲台,心里咚咚地跳个不停,手心里都是汗,我自己给自己加油,才有所放松,然后我鼓足勇气,流利地朗诵了《春夜喜雨》和《绝句》两首诗,也得到了大家认可的掌声,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有好多同学都上了台,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棒。评委们手忙脚乱,不知道谁才是第一……

这次古诗朗诵会真令我难忘!

古诗文朗诵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鉴赏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43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任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古诗文自身所传递的作者的人文背景及情感,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从而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任课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对初中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加强朗读和背诵,增强语感

古诗文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富含韵律美,古诗文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就充分考虑了古诗词的韵律美,通过对字词的审词酌句创造出精彩的诗句。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学习到的古诗文都具有一定的韵律,可以让人很轻易的朗朗上口。

朗读是一项可以把耳、眼、口三个感官协调起来一起运作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起全身神经,集中精神领悟所朗读的古诗文。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来自广告的力量,比如说曾经的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只要提起上一句,很多人都可以自然的跟出下一句。朗诵古诗文的魅力就在这里,通过诵读朗朗上口的句子,不必费心记忆,只需要对古诗文加以诵读,就可以很轻松地将古诗文记忆下来。学生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朗诵的美妙感觉,投入到古诗文的情景中,加强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不同特色。

现在有很多教育学者对让学生背诵不理解的古诗文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强加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古诗文加强对古诗文的记忆,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只有学生能够将所记忆的古诗文铭记于心,学生才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对所记忆的古诗文进行理解、消化。这种方式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还会帮助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古诗文的基础。

二、介绍背景教学,加强联想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特的特点,根据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不同影响,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并不相同,不同的时代特征影响下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其时代的独特风格。因此,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以我们最熟知的唐宋两个朝代为例。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繁盛时期,城市不断发展,促进文学作品的不断发展、繁荣,宋代政治上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文人阶层不断扩大,同时宋代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理学的不断兴起,使宋代的古诗文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境无法的创作理念。唐代则是政治繁荣发展的时期,政治统一、民族融合与对外交往频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法度与社会规范逐步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需要,科举制度的确立使更多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三教合一”使文学艺术受到宗教的影响,从而影响古诗文随着唐朝的兴盛与衰败分别呈现蓬勃向上、国破家亡、批判现实、同情民间疾苦等特点。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会反映出不同的古诗文的特点。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古诗文的背景加以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古诗文的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同时期的文化,从而加深对不同风格、不同特点古诗文的理解技巧的掌握。

三、安排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之所以认为古诗文难以理解,是因为学生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整个古诗文存在的意义。如果希望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考虑整个古诗文存在的意义和背景,那么学生就会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因此我建议可以根据不同古诗文所涉及到的背景故事、文学情景等编排成课堂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会用心钻研每一个角色存在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了解每一个角色的背景故事,并对该角色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内容,从而加深记忆。

没有参与到课堂短剧的同学则可以通过短剧中所呈现的情景加以欣赏,从而身临其境的领悟和感受作者的意图,进而理解古诗文存在的意义,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总会有学生因为感受到学习古诗文的难度,从而对古诗文学习丧失信心,进而丧失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如果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堂短剧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古诗文学习的理解能力。

四、进行诗歌分类教学,巩固解题方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纯依靠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将所有的古诗文都讲解给学生的,任课教师就需要考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对古诗文进行分类教学,每一种类型的古诗文筛选重点篇章进行讲解,其余的重点古诗文留给学生进行课后训练,进而帮助学生增进理解,提高能力。

古诗文的分类方式有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可以根据朝代进行分类之外,还可以根据作者的个人成长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古诗文自身的风格进行分类。

古诗文朗诵范文4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实施起来比较有效:

一、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在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上,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既要读本专业书籍,又要读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读中国古典名著,又要读外国优秀经典著作。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古文学功底,才能在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入选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但是,我们发现这汇集了民族精华的古诗文,今天的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升学压力不大,认为学不学没关系,因而读来索然无味、了无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古诗文。在古诗文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自信激励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信心是获得阅读成功的首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西索洛维契克搞“满怀信心去学习”的实验,试验获得成功,我也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学习比较短的古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资源短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只能在“串讲课文”这一模式上徘徊不前,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同往往是一句空话。记得课改刚开始时,课本薄了,内容少了,却让教师做得更多了。农村的语文老师可犯难了,他们感到一片慌乱,无从下手。比如很多课文后面给出与课文相关的很多的网址,可农村教师压根都没有上过网,还能谈什么呢?现在多媒体教学功能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许多的外延资源都得以走进了课堂。短时间里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了,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记得以前上《口技》这篇课文时,笔者光花在板书上的时间就用了一个课时,而讲解只是把课文翻译一遍而已。课堂容量少,却耗时多。可以说我们往往教得很辛苦,而学生也学得特痛苦,“高耗低效”现象严重。多媒体教学则打破了这种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把很多耗时费力的教学环节给简化了。这不仅加快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而且也优化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们应结合所学的古诗文的内容展开各种有趣的活动。(1)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于课余时间播放经典古诗文。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教材上的古诗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消闲”的方式巩固所学的古诗文,又可以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健全学生的人格。(2)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班级内可以经常开展此类活动,语文教师还可以申请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3)出版与古诗文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以及个人小诗集,开展古诗文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重视古诗文教学的民俗化、生活化

古诗文朗诵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诗文;意义;现状;措施

经典古诗文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吟诵经典,可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广泛阅读能充分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用。经常阅读和体悟,会使小学生增强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养成斟词酌句的好习惯。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

一、目前现状

目前农村的古诗文教学依然大都陷入僵死的模式中,主要表现为:

1.教师掌握的量少。2.教法古板而单一。3.拓展资料推荐少。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或重内容、轻意蕴;或重传授、轻感悟;或重默诵、轻朗读,如此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二、改进措施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自身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同时,要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多读、多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从自身、从本质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多彩课堂

1.突出主体、活泼开放。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并融入学生之中,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朗诵、吟唱、绘画、小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既感受到主角的魅力,又体会到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的语言精粹,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欲望。

2.诗画相融、意味深远。很多诗歌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3.直面经典、心灵接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自己面对经典,自己解读,自己领悟,自己体会。能自己学懂学会的自己解决,即便是疑难点,教师也不要急于说明,而应巧设引子,帮助学生或者小组合作,使他们自发地逐渐领悟。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须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亲自示范、引导,譬如读、诵、解等,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去体验、去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4.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教师可以示范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修正、改进、融合,形成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春水新生不满塘——课外拓展

1.环境建设。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恰当的古诗文作品,并且按时进行更换;校园广播或班级广播可以时常播报朗诵一些古诗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古诗文朗诵活动等。

学生置身其中,亲身参与,会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及熏陶,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培养了学生反复斟酌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

2.大量积累。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师要指导、引领学生收集信息,查询资料,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去读、理解、想象、感悟。久而久之,自身鉴赏与作文能力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地提高。

师生间、生生间多交流、探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共同思考,发表见解。学生可与同学共享成果,从中互补,形成自己完善的成果。

3.激励创作。教师可适当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或儿歌、或散文、或散文诗等,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肯定,欲望自会膨胀,能力便会得到充分展现,以良激优,不断反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古诗文朗诵范文6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信息技术运用 整合教学资源

以前读书时,凡提到古诗文,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背诵”、“翻译”。只因考试时必须考,于是,凡上到文言文、古诗词部分,便开始了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细致翻译、分析,时刻督促学生把该背的背得牢牢的。而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多考一点分数,课本上是满满的笔记,在早读时又是朗朗的读书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上的古诗文教学也在迅速而又悄悄地发生着诸多变化。我记得去年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时,当时的提法是“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提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整合”。这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提法的不同,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古诗文教学中,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和生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课程标准》还深刻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鉴于此,笔者总结出如下浅见,以供同仁参考。

首先,过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是老师先将教学内容经过提炼加工制作成课件。而现在,不仅仅是制作课件那么简单,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古诗文知识在网络中制作成相关的栏目,建立资料库。这个网络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互联网等等。当然,仅靠45分钟是不可能把这么多知识呈现出来的。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把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适当呈现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弥补“缺席的古典场景”的部分遗憾,且更能让缺乏形象思维的学生“触摸”到那些离我们远得多的古典场景。而制作出来的相关栏目及资料库则采用超链接的方式让学生去课外阅读,这多多少少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