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传播范文1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有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的一种媒介体。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这种“全民DIY”式的信息与思想的传播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彻底颠覆,使新媒体内容传播模式呈现多根网状,原创性日益增强,从而构成了自身的一种传播艺术。
由于实现了个人成为传播主体的大众梦想,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所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广度、对各类问题所讨论的深度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都是空前的,而且已经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并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这种个性化的范围完全可以缩小到单个个体,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分众时代新媒体的代名词。
二、新媒体传播艺术的形态特征
新媒体它的传播方式是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其中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样一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会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所以新媒体的传播艺术内涵,同样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促成了人类个体在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会产生极大的改变。根据这样的传播特点,我们可以大致综合为三个方面。
(一)信息的接受者潜在熟练更庞大,身份多样、自由度较高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改变了民众阅读习惯,让人类真正走进信息交互世界的互联网。民众可以通过数字化模式广泛且深入参与过程的媒体艺术形式。
(二)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更丰富快捷
这其中表现为技术性更高,边界开放,存储容量大,读取方便。这主要表现为多媒体并置、多感官综合的一种体验。在计算机、云存储影音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让大众在虚拟场景中将视觉、声音、触感一并体验。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介带给民众的单一视觉体验。这种多感官的综合体验特点,是传统的传播艺术形态无法达到的。
(三)结构层次多元化、交叉互动性强
新媒体可以凭借有线或无线网络的云技术,将文、图、音、视频分割或合并进行通讯传播,因此具有层次多样、开放性高的特点。这就使得接受者,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后续传播者。这就好比民众共同参与的一个“游戏”,每个人之间都产生了互动,通过接受某一个所传播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会,然后继续的传播下去,从而转化为新的内容创作者。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这种传播结构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国别和空间以及时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传播艺术的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艺术的发展及意义
当前随着科技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首先搭建成了一个公共平台。这种平台如今基本形成的框架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信息公开展示;第二是共享与分享;第三是为社交空间的搭建。这三个方面的构成使得新媒体传播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这写对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机构具有新的促进意义。
(一)传播模式追求多元化
首先是“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这主要体现在节目制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管理理念方面。将来融合型的新媒体将会是自动化、移动化、高度人性化,高科技加传媒终端广告形式。追逐经济利益的根本动力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未来传播市场的关键所在。其次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传媒专业日趋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反映了传播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更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发展。
(二)丰富了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的创作以及教育方式
新媒体传播范文2
在国内网络媒体中“新华网”新闻传播的权威地位无媒体能撼动,曾荣获中国新闻资讯类网站人气指数第一(中国互联网实验室测评),中国“最具影响力网站奖”、“中国网站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等。同时新华网全球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在全球网站综合排名中入选了50强。在2001年10月,新华网承办上海APEC会议官方网站,被世界媒体誉为“迄今为止一个国际会议所能承办的最好的官方网站”。更具转折意义的是2002年2月21日,中央独家授权新华网在人民大会堂对中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等重大活动进行多媒体现场直播,新华网的摄像机第一次与CNN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并排架设,这次直播开创了全球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多媒体现场直播的先河,为中国乃至国际互联网站赢得了赞誉和骄傲。
二、新华网——树立新闻网站的品牌形象
(1)权威性——多种权威信息通道做保证
首先,新华网是由中央直接部署的国家重点网站。受权中央政策、法规及各类重大新闻信息。其“政府在线”平台,整合了中国主要政府机构的权威信息。国务院新闻办授权开通网上直播,对中央各部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重大新闻会、重要会议、重大新闻活动和各类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多媒体、多语种现场直播和滚动报道。
其次,在报道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时也具有权威的报道途径和报道手段。在国内新华网已全部建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频道,同时还建成了大连、无锡、宁波、福州等四个城市频道,新华网的地方频道总数已达到35个。新华网在国际上同样享誉盛名,世界传媒巨子默多克称赞新华网英文页面“是我所见到的中国最好的英文网页”。
(2)高端性——技术平台的强势保障
说起“新华网”的网络平台建设可以追溯至1985年,TRS和新华通讯社就合作开发了新闻资料库检索系统,已经全面应用在新华社的各个业务领域:多媒体数据库,新华网,卫星发稿,APEC图片发稿中心等.新华网BBS自投入使用以来,经受住了包括2000年奥运,两会,中美撞机事件,申奥等热点事件期间大规模并发用户的考验,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另外,新华社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平台,建立了面向国内外用户的全球卫星通信供稿系统.新华社希望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为用户提供包括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图表新闻,报纸版面,多媒体信息等在内的综合的信息服务应用业务平台,同时考虑长远的发展,该应用业务平台应可以支持未来的扩展服务,如股票证券行情服务,宽带网络VOD点播服务等等。
三、传统媒体如何在网络媒介中扬长避短,打造网络新闻传播的强势品牌
(一)以人为本,建立高专业、高素质、高能力的网络新闻工作者队伍
网络新闻工作者需要建立起与网络新闻报道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网络新闻传播具有非线性、多媒体、层次化、开放式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新闻工作者在思维的方式上,改变传统媒体的报道与编辑思维,建立起动态的、层次化、多媒体化的思维方式,以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网络媒体的多媒体传播的特性,要求网络新闻工作者具别运用不同媒体手段(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来记录与表达新闻信息的思维方式,既要长于文字的思辨、明晰与深刻,又要长于图像的直观,视觉冲击与想象空间。网络新闻传播者要想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查询和阅读国内外的网站信息:与国外的采访对象进行沟通,进行环球语音和可视采访;进行对外传播,写作、报道,发电子邮件等,都离不开外语能力的支持。现在很多网站都开设了外语频道,对网络新闻传播者的外语能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二)搭建强大的基础架构管理平台,从技术层面提升新闻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传统媒体的网站除了依托于传统媒介的部分资源外,还依托于INTERNET而存在,网站运营中的新闻信息、用户信息、数据信息、机密文件等大量的信息都通过INTERNET进行传送,使得传统媒体的网站在充分利用INTERNET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由此而来的种种安全问题。据有关部门报道,06年4月,Yahoo,Amzon,E-buy网站相继遭到黑客袭击,随后,国内的亿唐、海信网也遭到黑客攻击,使得网站在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经营形象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网站建设时充分考虑网站的安全性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策略,网站安全性可谓重中之重。
新媒体传播范文3
显示器不是新媒体
自从分众传媒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率先在电梯间安装了液晶电视放广告,并把公司整上了纳斯达克,跟进者们便依葫芦画瓢,纷纷抢占出租车、公交车、地铁、大卖场、大学、火车、医院、药店、银行等人流量大的场所,甚至连厕所里的小便池也不放过。
而投资界也给了这一新发现以足够的追捧,并把它与新兴的各种互联网传播平台统称为新媒体。
对投资者来说,只要是以前没有的机会,都可以称为“新”,但是对营销人来说,如果只是以时间出现的早晚来区分“新”与“旧”,则是缺乏专业视角的。
把电视搬到写字楼里,公共汽车上,就能被称为新媒体吗?难道这台电视与家里的电视有什么不同吗?就因为换了个地方,就麻雀变凤凰了?
实际上,“分众们”所创造的新媒体,不过是对电视媒体的细分。这种细分,在传统媒体里本来就司空见惯,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电视领域里有不同的频道,杂志领域有《新娘》、《钓鱼》这样相当专业的媒体,它们都是“面向特定受众人群”的细分媒体,只不过从来没有以新媒体的名义到风险投资商面前兜售过。
当然,不是说细分传统媒体就没有价值,它们的商业价值甚至要高于现在许多还处于尝试阶段的互联网媒体,毕竟,细分是朝着精准在迈进。
新媒体新在哪里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
美国学者Vin Croshie为了定义新媒体,首先定义了两种媒体: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
人际媒体的基本形式是“一对一”的人际对话,比如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技术只是延展了它的速度和范围。
大众媒体最原始的形式则是部落酋长、国王、神父的讲话和演说,随着技术发展,发展出了书籍,报纸、布告板、杂志、电影院、广播、电视、互联网。
在人际媒体中,参与者对交流的内容有对等和相互的影响和控制,而且,交流内容可以针对每个参与者的特定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
大众媒体则是把完全相同的内容传达给所有接受者,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
而数字化通讯技术衍生出的新媒体,比如博客、虚拟社区,则结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同时,每个参与者,不论是传播者还是接收者,对内容拥有对等和相互的控制。因为沟通与反馈的成本非常低,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于是形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
新媒体的力量
BBS、博客、播客、虚拟社区的迅猛发展,似乎反衬出传统媒体的迟钝,呆滞,点对点的直接传播和沟通似乎让传统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显得不痛不痒。在新媒体中,只要你的东西有趣、实用,就立刻有一大堆用户做你的义务宣传员,帮你在一个月之内把产品,服务和品牌传播出去,形成你原来用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口碑效应,
而你所要做的,可能只是搞好研发创新,或拍出一段妙趣横生的视频而已,
相比传统媒体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的广告费,以及不可预知的效果和漫长的等待,新媒体简直就是个天使。
当年淘宝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彻底打败EBAY易趣网,就彰显了新媒体的力量。
当时,EBAY易趣占领着C2C网站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还和几乎所有的主流大型门户网站签署了排他性独家广告投放权,使淘宝网无法在任何门户上投放广告,传统主流的营销传播渠道被彻底堵住了。
无奈之下,淘宝网不得不以口碑和族群传播为主,发动各个论坛有影响的发言者,不断创造各种话题,引导网民注册。
但如果只是靠着一点一点的口碑积累和铁杆顾客的拥护,淘宝网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EBAY易趣的。因为这种以人气为主的集市式网站,本来就是靠一定顾客群基础上的正反馈,也就是说,人越多,人就越多,即所谓的集群效应。照这种模式,EBAY易趣一步领先,将步步领先。
EBAY易趣的先发优势压得淘宝网无法出头。这时,淘宝网推出了支付宝。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在线支付平台真正解决了中国网民的支付恐惧症,淘宝网的用产量和交易量就此雪崩式增长,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就是网络口碑在催化。
好口碑来自哪里?还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于是我们发现,传播仿佛走了一个轮回:
在前工业经济时代,社会形态基本上属于社会学家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那是一个流动性很低的熟人世界,不但以信息的共享为其特征,而且其成员基本上拥有同一种知识,受制于同一种生活逻辑。在这样的社会中,“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产品好,好口碑就能通过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迅速形成。
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加速的生活节奏逐渐切断了乡土社会中的邻里式的人际交流方式,熟人社会瓦解,以前的“远亲不如近邻”,演化成了现在的“远亲不亲,近邻不近”,人们依赖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媒体来发表意见,寻找认同。但是,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能发表意见的毕竟是少数,于是这些媒体平台几乎成了少数人讲话多数人听的准单向传播渠道,大部分受众只是在被动地接收。
而今天的新媒体好像又走回了乡土社会。IT技术把日益冷漠的人际关系又拉回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只不过这个社区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虚拟社区呈现出的特点,居然与“乡土社会”极为相似:熟人世界,信息共享,成员基本上拥有同一种知识,受制于同一种生活逻辑。当然,这里的熟人,只是相熟的一个个网名,现实世界里,他们走在对面可能都不认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虚拟社区里,这个问题不存在。如果有,也是因为你的酒不够香。
新媒体命门
但新媒体低成本形成口碑的这个优点,恰恰也是它最大的命门。因为在新媒体中,企业并不会因为付出了费用,而取得传播的主导权。还记得吗?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的两头对内容有对等的权利。如果从“有可信度的信息量”角度看,企业方还处在弱势――你一张嘴怎么说得过顾客的千张万张?
因此,企业在做新媒体传播的时候,将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让顾客给自己盖棺定论,这在习惯了给顾客洗脑的企业界来说,简直就是卖身为奴,要知道,在传统的概念中,营销就是一种对潜在顾客群的干预――通过干预顾客的意识和行为,让他购买我们的产品,而在新媒体中,你想干预网民是很困难的。因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大部分广告主都愿意听到用户对自己产品的意见与建议,但没有几个人愿意其中的不良信息被扩散出去,引起客户群的怀疑与震荡。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强制性的传统广告,因为在那个领地,只有他说话的份,顾客只能被迫地接收信息。
大部分厂家很清楚,如果把产品的评价权完全交给顾客,那么顾客很快就会发现,其实那些产品根本不像广告中吹嘘得那么好,与竞品之间的区别也根本没有厂家自说自话得那么大。
新媒体传播范文4
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1.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传媒组织机构,其具有广泛的信息采集渠道、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专业的机器设备,在多年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步形成既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相较于个体或者非专业组织具有较高的受众认可度。特别是在深受争议的公共事件上,主流传统媒体的态度更具权威性,类似马航失联等跟踪报道、国际报道方面往往也只能由传统媒体才能实现,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资源优势地位。传统媒体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和专业解读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影响力,在信息生产传播上的严格把关,也使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功能方面更为有效。
1.2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单向性是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最主要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缺乏信息沟通,社会公众只能被动接受传播主体生产加工的新闻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和看法无法反馈给传播主体。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更新速度慢、不及时的问题,例如报刊,从新闻采集、编辑到印刷出版要经过一套严格的流程,信息更新速度方面严重受阻,特别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信息报道必然滞后,电视、广播的信息传播速度相较而言要快一些,但是也会受到播出时间、播放载体的限制,无法及时向公众送达信息。
2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2.1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新媒体大众化的信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为主动和平凡。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借助网络开放性平台,社会公众可以自主的编辑新闻信息,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新媒体环境下,50%的新闻内容是由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源和话语权的垄断,社会受众可以借助网络与新闻传播主体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此外还进一步增进受众间的横向互动,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转发、分享、评论加强交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受体可能成为同一群体,他们经常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兴趣偏好,生产出的新闻信息也更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喜好和需求。新媒体还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4G网络技术、通讯设备的发展让社会公众随时随地采集新闻信息,特别是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上,新媒体避免了人员设备调度带来的延时问题,牢牢把握最佳新闻报道时机。
2.2 新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新媒体使得人人都成为新闻报道的信息源,但同时也造成信息平台上海量数据的存在,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信息生产的随意性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问题。新媒体因传播主体的个体化导致传播信息的情绪化,缺乏权威性,社会公众易受片面化信息的影响,例如抢盐风波事件中,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信息引发了社会民众的恐慌,导致了超市抢购食盐事件。同时,社会公众缺乏必要的新闻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新闻传播内容把关上存在一定难度,虚假不实的新闻报道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危害了社会和谐。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探究
3.1 传播主体互补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由编辑、记者等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组成的新闻媒介组织。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更多的是社会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没有新闻专业知识背景,但其个体数量众多且分部广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主体上形成了互补,普通民众的加入壮大了新闻传播者的队伍,弥补了以往单一结构传播主体带来的信息源不足、视角局限的问题,更多隐匿的新闻信息被社会公众挖掘出来,他们以事件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还原重塑新闻事件,新闻内容更具真实性,广泛的关注度进一步激发社会民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使新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有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3.2 内容涵盖面互补
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是由新闻专业从业者采集、编辑、报道出的代表官方意见的信息,更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内涵。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大多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的,更多的夹杂个人情感,代表着个人的意见和观点,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事件过程。二者在新闻内容上形成互补,使得新闻事件的展示视角更为全面,同时也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3 受众群体互补
新闻受众群体对新闻媒介载体的偏好经常会受到其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年龄较大的人对新兴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在了解新闻信息时更愿意通过阅读报纸、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而年轻人热衷于新鲜事物、赶潮流,不愿意阅读形式呆板的报纸、杂志,他们更愿意通过互动性较强的微博、微信等来获取新闻信息。媒介载体的多元化让新闻受众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增强影响力。
3.4 传播效果互补
传统媒体在采编内容上的严格把关使得其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了权威,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但单向的传播方式导致互动性的缺乏和活跃度的降低,话语权的缺失引发公众的不满。新媒体刚好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超强的扩散性和互动性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表达意愿的平台,民众可以更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个体片面化的信息阐述和意见表达还需要由官方权威意见加以佐证。
新媒体传播范文5
(一)新媒体的内涵特点
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互联网覆盖范围的增大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为新媒体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平台。以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时效性、灵活性与互动性,普通市民可以真正参与到新媒体的新闻播报环节中,这改变了报纸电视等单方面的信息传播格局。市民从单纯的观看者变成直观参与者,并将其主观意见直接表现出来,使舆论的走向更加直观明显,也方便相关媒介对讨论热点进行后续报道。以广西电视台官网为例,网络平台上不仅有按照频道内容进行划分的各个板块,也有着电视栏目上所没有的,以广西新闻、第一书记、新闻夜总汇、快乐挑战星等栏目为内容的热点节目板块。与此同时,其网络平台上还有春节晚会的报名入口,线上活动的链接以及部分讨论板块等。简言之,广西电视台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信息量大、传播范畴广、综合性、互动性、时效性较强的新媒体优势,通过将网站打造为融电视播报与互动平台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电视新闻与网络平台的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
不可否认,以网络为信息平台的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也开始朝着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交互性更强的方向不断发展。新媒体为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传统纸媒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始建立官方网站与微博,并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化,实现新闻传播范围的扩大化。在广西电视台创建的广西电视网上,我们不仅能实时收看电视直播的新闻内容,也能点播自己喜欢的栏目的录制视频。这种传播方式避免了受众因错过节目播放时间而错过信息接收,也通过保留原始的新闻资源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进而将电视媒介与网络平台紧密结合,实现新闻传播领域的多元化。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关注群体自发进行的信息或网页链接转发,也能使新闻以更快的速度传递至更远距离,同时也扩大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新媒体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通过受众阅读、观看的方式得以传播。然而,这种单方面的信息接收很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失误,从而导致新闻无法被受众及时得知。首先,新闻传播的单调性很容易令受众群体在长期收看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而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的电视频道也会因为与同类栏目缺乏区分度而丧失宣传优势,进而导致受众群的流失。其次,传统媒介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诸如购买报纸困难、上班时间与新闻栏目相冲突等现象都可能导致部分观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新闻内容的接收,从而错过重要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问题通过传播方式的丰富得到解决。此时,新闻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完成了在网络上的二次传播,并通过传播形式的综合运用实现新闻在网络上的反复播报,进而实现其影响力的扩大。以新闻在线的微博为例,其微博内容多以近期栏目中探讨的热点话题与实时发现的民生问题为主,通过网友对相关微博的转发,使新闻内容得以被反复提及,从而增加普通市民收看到相关新闻的可能性。新闻本身也得以在微博平台中被保留下来,从而使今后进行的相关新闻信息的搜集工作变得简单。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一)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新闻主体包含了在传播环节中起着不同作用的新闻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新闻传播主体则是指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的新闻当事人与新闻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即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它们通过专业记者采访获取新闻内容,成为新闻消息的独家方,通过参加记者会,采访政府部门相关领导,约见新闻当事人,基本实现重大事件的深入与跟踪报道。然而,新媒体的冲击使普通市民和一些机构也开始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促进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就职业新闻主体而言,他们依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主要者,依然掌握着主流的媒体声音。他们始终遵循新闻传播所必须遵守的路线、方针,所以职业新闻媒体在采访政府机关、企业名人、热点敏感话题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资源优势。纵观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电视栏目与网络平台、官方微博,不难发现那些就热点话题采访政府、企业负责人的新闻基本只出现在电视栏目,而较少见于新媒体平台。对普通受众来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新闻的可能,使得市民的身边事能为更多人所关注。简言之,新媒体较强的交互性使普通市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能够完成信息的意见反馈与新信息的工作,使者与受众角色产生融合,进而使新闻传播变为一种社会化、平民化、普遍化的大众传播活动。与此同时,以群体为主体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因为与部分专业媒体展开合作,也能够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并提供给受众一个更加轻松、活泼的讨论平台。
(二)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加速了传播主体转变的进程,也促进了传受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与广泛交流。不再固定的传受关系建立在媒介传播方向的流动性上,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是从传播者与受众界限模糊化开始的。以政府、新闻机构为主要信源的传统媒体一方面强调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通过寻求微博、网络平台的帮助,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多渠道信息。这一过程中,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登录微博、微信等APP终端实现新闻的实时收看,反之也能借助网络平成新鲜事的第一时间,或对新闻发表评论意见。信源范围的扩大化一方面使捕捉新闻、及时反馈重大事件的难度降低,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公众与记者之间的界限。以发生在广西医科大学“学长扮女装替学妹考试,两人均被开除”事件为例。由于一份开除学籍处分的决定在网上备受热议,所以引来众多网友围观,然后有网友开始对“校方处罚是否过重”“学长也是蛮拼的”等话题进行讨论。接着,以人民网、新华网福建频道、南国早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才参与到事件的报道中来。不难发现,这一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人们在阅读新闻的同时通过移动终端发表个人意见,并将事件相关内容与个人评论予以,从而突破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完成了普通民众向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三、传播主体转变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传播范文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基于数字技术而蓬勃发展的传播形态和手段日益受到传者和受众的关注。在这个传授一体的时代,分享、共享成为传播的新风向标,用户中心论和形影不离的移动传媒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生活。而借助新媒体媒介平台而出现的新人际传播形态又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带来了心的区别于传统的传播特点和问题。新人际传播的传播特质是怎样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他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家庭问题又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新媒体;人际传播;分享;共享
0 绪论
根据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已经开始影响甚至决定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生存的重压下进行蜕变,他们相互进行融合,并同时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而在电流肆蹿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来实现人际间的传播。这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和传统的有何不同,它是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个媒介平台对传统进行发展和革新,而面对因为i变革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用户中心论”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并如何填补缺陷。
1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1 交互性
首先,从全局的角度看,新媒体的价值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传统的覆盖率和信息量决定的,而是有其交互能力决定的。而是否可以交互,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较为本质的区别。
1.2 可定制
可定制即个性化服务,传统电视用户的接收方式为实时接收,而新媒体IPTV用户既可以实时接收,又可以进行点播。点播接收具有个性化,接收的内容和时间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具有实时交互的特点。
1.3 调解能力
新媒体的无缝式传播形式和其不可估量的用户都有能力调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1.4 超时空
新媒体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时间和空间是交错交织的,信息的须知方式超越了原有大众传播的时间性媒体和空间性媒体的对立,从而使所有的信息固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时空。
1.5 综合性
从传播形式上,很多人强调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实际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新媒体传播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传播形式的特点,但同时,它是对人际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摒弃和革新。
2 新媒体中的人际传播
2.1 新人际传播:双向的、借助媒体的人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信息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人际传播的形式传递,而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情等也将换一种形式通过各色屏幕直接表达。因此,传统的人际传播是:我说你听、我传达你接受,而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是“我说给你,你复制给他,他上传给更多的交互者。信息在人际传播的网络里增值和孵化,每一个参与和交互都回通过分享来提高决策参照、普及概率和反馈量。”
因为,新媒体时代中的人际传播可以定义为:双向的,借助媒体的传播。而这种有别于传统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被称作一种新人际传播。
2.2 “新人际传播”是对“人际传播”模式的进化
新人际传播的范围具有广泛性,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人际传播过程中,一个人所能延伸的人际关系广度、所能结成的关系数量都有相当的局限性。相反,无线开放性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带来的是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在理论上增加了不同的种族、国家和地区及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的机会。
2.3 新人际传播的优点
2.3.1 信息可以永久储存和查阅
你的个人电脑一般会帮助建立一个针对不同的交互对象的交流记录缓存专区,以及一个专用的“收到的文件”文件夹。这样你的聊天记录不特意进行删除处理,他将永远存在你的电脑中。
2.3.2 覆盖面广,复制信息的能力强,不限一时一地
新人际传播不一定要求及时回复,不一定要求指定方向......它像大众传播模式一样,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同时向许多人传播信息。
2.4 新人际传播的缺陷
2.4.1 使用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大众传播媒体能适应社会的普遍需要,而且十分迅速;其效率之高,适应面之广,是人际传播无可比拟的。
2.4.2 短信的另一面催生情感的隔膜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忙于“拇指传情”的人们,这种符号的符号没有了感情的接触,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是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这种主观的理解可能是和说话者的意思不尽相同,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使传播内容部分传通或传而不通,从而使人际传播丧失了最基础的意义。
2.4.3 海量并不断增长的垃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