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62

1 引言

现今社会,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术、具有实践能力的多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技术改革适应现代时展,专业的体系改革会使学生们身心愉悦,自我实践能力提升,为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为就业减轻压力。

2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特征

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电子信息行业、生产、管理及服务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领域广阔,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繁多,高职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构建了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具备职业教育特征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职业素质较高,同时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各个方面适应职业岗位能力或者岗位群能力的需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应该具备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技能,同时也要结合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以及岗位素质,大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语等各类通用学科的能力、专业理论运用能力以及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

2.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具备技术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重在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具备技术应用性特征。必须依靠各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才能让使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强,为以后专业方向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具备现代化特征

近些年来,各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急需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所需的人才要求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因此,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

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3.1 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办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技能水平。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具体是:一是高职院校要针对职业岗位群,拓宽学生的知识专业面,让学生一专多能,从而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为学生将来专业方向夯实基础。二是针对岗位知识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打破学科体系束缚,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整合,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三是要针对就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来强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设置的专业针对性。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计划中,设置主修、辅修专业方向。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设置能力拓展模块,为学生拓展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条件。 五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满足岗位群能力为前提,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开设多门实训课,不断加大实用性较强的实践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六是大力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训课,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能力的发展。

3.2 重在产、学、研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办学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让企业与毕业生双方相互了解,有利于促学生到实践企业就业,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渠道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成一体,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学校的科研水平,同时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力提升,增强了就业能力效机制。三是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在学生中实施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四是大力采用“导师制”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个体专业定位,增设一些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选修课。

3.3 重在教学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重在教学内容创新,对学生将来从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的需要,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性与够用为根本,加强各个阶段的课程整合;突出培养岗位能力。

3.4 重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定突破传统的普通教室、黑板、粉笔等教学方式,大力增强专业教室、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强化用电子教案、网上答疑等各种先进教学,为学生工作后能够适应不断发展更新的新技术、新技能的要求夯实基础。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应该体现出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特征为根本,不断增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经过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技术探索发现,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不仅使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多能型的人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社会就业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训超.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2-2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人才培养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电子信息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广东白云学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规格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设置与企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等几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关键词 :CDIO;“3+1”;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3—03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教研教改项目。

收稿日期:2014—10—07

作者简介:龙诺春(1964— ),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技术。

余丽红(1985— ),女,湖北咸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林春景(1963— ),男,福建普田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结构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同时,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来看,“985”高校和“211”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定位模糊,大多采用“985”高校和“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条件的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人才要求,导致出现生产一线人才紧缺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了用人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一、CDIO教育理念与“3+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CDIO教育理念。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愿景、一个教学大纲和12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CDIO的愿景是利用现代工业环境,以真实的产品或系统为载体,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CDIO的教学大纲反映了这个时代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目标的主流要求,对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逐级分别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具体化、可观测的目标体系。[1]CDIO的12条标准分别考察专业培养理念、课程计划的制订、设计实验和实践场所、教与学的方法、教师提高以及考核和评估等最根本的、体现CDIO工程教育特色的要求。[2]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面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它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包括改良)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在学校内进行三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教学,进行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应达到的目标和规格,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构建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即以什么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因此,我们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然后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关键。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地方区域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地方,面向一线,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一线,培养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能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前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厚基础、重素质;另一方面,要突出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方法,具有专业知识基本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电子工程项目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流程,具有掌控和管理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了解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能力。

5.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修养和素质修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门工程学科于一体的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根据专业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广东白云学院的定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理念,基础学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置,相关主干学科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以“能力为本”为原则设置,以“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共由五大模块组成: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法律与德育、语言与写作、体育与心身健康、形势与政策、职业与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2.自然科学知识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

3.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分电子工程和嵌入式系统两个方向。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专业课程有电子工艺、感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电子工程方向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嵌入式系统方向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

5.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经济、管理、艺术类方面的基本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和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属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同时,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是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对工程项目和系统的掌控能力。同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性质要求设置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选修课程主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征和行业需求表明工程性和实践性是本专业的主要特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4]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与应用综合训练两个教学环节。大多数课程有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学时按总分时的25%~50%分配,有些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课程实验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进行设置,重点是设计性、综合性内容教学。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应用综合训练主要是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安排在适当的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综合训练按训练项目和开发项目分类。训练项目主要有电工实训、电子线路CAD训练、程序设计综合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能力;开发项目主要有模拟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电子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学生的小应用系统设计与系统调试等基本能力。

(三)专业课外活动教学项目设置。课外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专业应设置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课外环境下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成才空间,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课外活动教学项目的设置应使实践与理论相统一,赋予课外活动项目一定的学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同时,还应做到课外与课内相贯通,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项目,又要考虑到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开展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课外活动教学项目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可以从语言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拓展和整合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规划运作和操控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

(四)企业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企业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教学体现了在现代工程实际环境下,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场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企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快速、有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新技术、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通过企业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综合素质和技能构成,企业实践教学包括: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六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毕业设计(论文)应按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进行选题,真题真做。

为满足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3+1”人才培养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研究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CDIO 理念的“3+1”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武雄,钟东.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

[2]顾佩华,陆小华.以设计为导向的 EIP-CDIO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3]周晓辉,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建设;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33-00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步由无线电专业发展起来的,该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与其它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路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以及计算机类课程。长期以来,该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能够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制造和应用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就如何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许多同仁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较快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总体来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有两方面问题要注意的,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基础,重视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作为工科专业,必须紧跟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新技术、新内容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加强基础培养、突出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一定要加强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除了所有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应具有的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外,还应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应该在本专业开设发展方向课程,比如可以分成电子设计方向、信息通信方向以及计算机应用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一系列该方向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强化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减学时数,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逐渐将学生引导到图书馆、实验室、各实习基地等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加创新学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精心挑选愿意承担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责任,研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培育基地,通过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打造企业与用人单位均广泛认可的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形成人才培养输出的品牌效应。

三、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搭建优秀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引进NI公司的虚拟仪器教学实验平台ELVIS,将数字电路,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鼓励高校教师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实践环节的基础。

提倡以项目驱动实验的方式,将教师自己科研项目分解成相关教学课程的实验环节,带动学生参加项目实践,把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新内容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伍丰.高校工科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56-5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岗位分析;就业状况;课程体系;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3zcj028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职业院校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从而构建更加完善、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事该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然而在毕业生就业和企业需求之间却出现了许多矛盾,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为了探求矛盾产生的原因,使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行业能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以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近四年的就业状况作了一下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就业率的确整体呈现了升高的趋势,但是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的适应度较差、预期薪酬存在差距、就业初期的离岗率较高、创业意识薄弱、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较低,而这些正是反映出了职业院校的就业状况的质量不高。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机制不健全、学校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低、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方面引起的。其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核心问题。

2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2.1 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本课题组从职业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形成“行业企

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行业企业“调研”形成典型岗位,岗位“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归纳”实现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归并”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通过“转化”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2 确立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

课题组通过调研山东省电子信息及高新技术方面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

2.3 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广泛的调研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群、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领域的思路,并结合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同时根据教学规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确定学习领域需要设置的课程,重构课程体系。

打造以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为重点,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构建 “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一个平台”是以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平台,“两个融合”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三个贯穿”是素质教育、创业能力、个性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后,按照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及专业分层培养的模式,对这些课程的展开顺序进行编排,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第三、四学期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第五学期通过开展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让学生能更顺利的拿到双证书,以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学期通过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将创新创业融入课堂,构建“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在校三年不间断,与技能核心课程形成“立体交叉”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 结语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各高校应当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建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以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波.面向职业岗位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61-64

[2]陈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1,(4):26-29

[3] 陈军,陈怡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0):55-59

[4]黄亮.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课程观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33-36

[5]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育,2007(8):23-2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定义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对信息的收集传递以及处理的一项工程,其包含了对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应用和相关设备的研发等。如今电子信息工程已近普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的通讯、汽车导航甚至国家的军事体系,这些产业都涉及到对服务人员的保密信息,而信息工程便是对其信息进行保密的唯一技术手段。现今信息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及时地融合和产业的分化整合已经越发完整,行业的界限也越来越清晰,因此需要基于信息工程对相关产业进行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一条全新的具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体系。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及现状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人类社会无论是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工程及相关技术成为推动时代和发展的极具影响力的因素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因此21世纪也成为信息时代。(1)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前景电子信息工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的新的产业,其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为其发展带来促进因素,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互助型产业。而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现代化是电子信息工程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和体系向现代的信息模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其发展所需的现代化技术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2)电子信息的发展现状在1997年7月1日,美国通过《全球电子商务纲要》对因特网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意见的发表,其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的调节为主要的发展导向,倡导政府组织引导鼓励民间企业全权负责对其进行相关交易规则的制定。而信息产业真正的发展扩张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而信息产业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剧联合国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3770亿美元,并持续每年以200%的增长率持续递增,仅三年其全球交易额就达到了总交易额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电子信息工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信息处理网的建立更是值得期待;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处理传统技术是将每条高速公路的信息进行单独处理,对交通的综合调节能力不够强;将高速管理系统由单条高速公路扩展到整个高速网络中去,不仅能够对高速交通信息有整体的了解,也能够在宏观方面对高速的交通进行调解,缓解高速交通压力。至200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一举突破了7000万大关,若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互联网用户将与移动通信用户总量持平甚至超过移动通讯的使用人数,电子信息产业也将在未来三年创造相当于我国全民经济生产总值的0.7%的经济价值,并解决我国150万个社会人员就业问题。新型的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对传统工业进行革新,使其完全信息化、自动化。

三、构建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的方法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随着网络的普及而遍布各行各业,其对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高效化和有效化,搭载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的仪器设备越发的小型化和智能化,越来越适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使用,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也因其方便快捷而成为了人们日常购物的首选。由此可见,经过我国人民30年来的不断努力,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涵盖了我国的各行各业,并与医疗、工业、机电、信息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了融合,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方向也趋于饱和,因此,建立一个新的具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迫在眉睫。现在的电子信息行业竞争越发越激烈,特别是电子商务,早已经形成了阿里巴巴一家独大,众多购物平台分庭抗衡的局势,其所包含的商品类型也已遍及电子,生活用品、汽车在内的各个行业。若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电子商务行业吸引更多群众的目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信息工程体系,如将新的电商平台“做精”,或做“全”。近期比特币病毒的传染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结语

时代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转眼间从互联网出现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电子信息工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遍布到我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虽然如今电子信息行业体系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也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因此,结合信息工程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前景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体系进行创新,建立起一个具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完善其应用的缺陷,是新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l]符永贵.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东方企业文化,2013(16)

[2]刘延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