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1
关键词:约翰・克利斯朵夫;死亡叙事;死亡意识
“艺术的真正的诞生地是死亡,没有死亡, 就没有艺术。没有死亡,人类就会无所恐惧,无所悔恨,无所理想, 也就用不着制造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来弥补人生的遗憾, 来满足自己对永恒的追求和向往。”[1]正因为这样一种情结,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执着的书写着死亡,探寻着死亡的意义。死亡意象从诞生开始,就包含着生与死双重态势,“未知生,焉知死”,生存与死亡紧密联系,构成一种辩证的力量,从混沌蒙昧的生命初始到顿悟的人生终结。西方将死亡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文学命题,千百年来不断探索,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死亡观照。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罗曼・罗兰耗时二十余年所创作的鸿篇巨制,描述了天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成长、奋斗的一生,同时也寄托了罗曼・ 罗兰梦想和希望,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凭借这部宏大的音乐史诗赢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冠冕。在这部磅礴史诗中,“死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叙述文本的一种方式,成为推动文本前进的重要叙事动力,还渗透了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也上升至存在的层次,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向着死亡而存在”,死亡成就了生命的完整,又体现出作家试图修复信仰和永恒关系的努力。
一、死亡叙事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死亡叙事对情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说中十多次提到死亡,亲人之死如祖父、高脱弗烈特舅舅,朋友之死如奥里维,爱人之死如萨皮纳、葛拉齐亚,以及主人公最后死亡。除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和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外,与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命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二线人物都是以死亡告终,几无例外。而奥洛拉和乔治作为克利斯朵夫生命寄托的延续,他们体验的却是克里斯朵夫的死亡。每一个人物悄然莅临他的生命,在克利斯朵夫身上留下绚烂的一笔,在他生命的每一次高峰时又以猝然的死亡匆匆别离,每一次生命高峰中的死亡都带给他一种参透世事的体验――慈悲、信仰、牺牲。而且,这些死亡多半是在每一节叙述的终点出现,而这个终点,恰好是另一段生命开启的起点,从上一段生命中获取的精神的源流也在下一段得到延续。他的作品、他的音乐和他的艺术生命也随着这些人的离开而不断迈向一个新的层次,不断的体悟前进,直到他在走完自己艺术的传奇的一生。
罗曼・罗兰认为,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生活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同静止作斗争;创作就是对旧世界的吸引力、束缚力的永恒反抗。克利斯朵夫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他反抗的一生是以认识死亡、经历死亡、超脱死亡为内隐的线索,而这都是以他小时候关于死亡的潜意识中的恐惧为源头的生发。克利斯朵夫有着克拉夫脱家族天生的结实的身躯,但对于死亡的想象和恐惧持续了他的整个童年。年少时的死亡恐惧像一朵无法散开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在潜意识里有了“死亡”的怖威因子,而后来,当他生命中真正切实遇见死亡的时候,潜意识里关于死亡因素就得到了响应,于是每个亲爱的人的死去成了一次又一次疼痛的体验,同时让他的音乐和人生的图式不断的完善。同时,这种潜意识中死亡的恐惧激起了他想要生存的迫切而如醉如狂的欲望,为的便是剪除暴力,主持正义,干一番大事业。这对于他以后凭借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努力奋斗,宁死不屈地捍卫自己所认定的真理,无疑是一个最初的原动力。
而最有代表性的是祖父之死、奥里维之死、克利斯朵夫之死,这三个与死亡意象的情节,突出表现了克利斯朵夫从反抗到失败到妥协的人生三部曲,成为叙事的关键环节,既使人物有血有肉,对于叙事又有催化剂的作用,使小说的气脉结构浑融贯通。
祖父的去世第一次让克利斯朵夫第一次对“死亡”有了切身的体验。祖父,发掘约翰音乐才能的启蒙者,最早带他进入音乐的殿堂,在童年时给了他独一无二的爱。祖父的突然离世使他惊慌失措,在极度恐慌中昏厥过去。祖父的死,第一次将“死亡”的面目真切的剥开给他看,以前自认为对生活有的一些体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脆弱不堪,理性毫无作为。于是之前想要生存的欲望开始继续膨胀,从那时起,他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与残酷的命运进行斗争,他决不向命运俯首称臣。“在身边有一种毁灭的力量威胁着他,但这些念头反而激起了他的愤怒与憎恨。” [2]
奥里维是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出现温暖了克利斯朵夫孤独许久的灵魂。他们两个相互补充,奥里维是法国精神文明的代表, 而克利斯朵夫则是德国纯洁无私的理性代表,奥里维帮助克利斯朵夫接民,完成艺术观的转变,他们之间的友谊表现了人类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价值。然而在巴黎工人举行的示威游行中,因警察和工人发生了冲突,奥里维被人群踩倒,伤势过重而殒命。奥里维的死亡对于克利斯朵夫的精神打击无疑是最严重的,虚无感侵蚀他的心灵,让他复归到深不可测的孤独中。可旺盛的生命力又支撑着他寻找生命的意义,重新上路,步伐似乎与以往同样坚定,虽然他仍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活着。
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誉满欧洲,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般风雷激荡,而是和谐恬静,如积雪的山峰。亲朋伴侣的离去,走过充满抗争与思考的生命之路,暮年的克利斯朵夫对待死亡有了一种平和的态度,他在痛苦中磨砺得愈发坚强。面对自己的死亡时,虽然感受到不可逃避的悲剧性,但表现出的不再是畏惧胆怯,而是一种透彻的坦然。葛拉齐亚去世后,克里斯朵夫也闭门不出,他在弥留之际,脑际回想起临终的:“天主啊,你对你的臣仆不至于太不满意吧?我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微乎其微!我已竭尽所能……我奋斗过,痛苦过,流浪过,创造过,让我在你慈父般的怀抱中喘一口气吧。总有一天,我将重新投入新的战斗。”他知道他的生命虽然终结,抗争的精神却不会磨灭。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即将诞生日子的开始。
“死亡”贯穿在小说的诸多关键环节。在叙事开端出现死亡,有种设置悬念的效果;时的突然死亡,将戏剧化推入顶峰;结局的死亡,既宣告主人公的生命终结,又结束叙事。罗曼罗兰在小说中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来关照人物的命运。通过大量的独白和议论来全方位地展现死亡结果的体验者――克利斯朵夫,在面对死亡事实时的恐惧、对死亡的抗拒和接受死亡事实后的超脱体验。叙事者预知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死亡结局,并努力在叙述的过程中营造这样一种气氛, 来预示主人公最终对死亡的透彻领悟和由反抗到妥协的结局。
二、死亡意识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死亡情结所显现出来的巨大张力,不仅体现为一种文本叙事的方式, 更深刻凝结显现了作者的“死亡意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死亡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3]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对人的现实生命的最终否定,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认识死、沉思死、叩问死的一生,死亡得以上升至存在的层面,死亡成就了克利斯朵夫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个说明,体现出作家试图修复信仰和永恒关系的努力,也蕴含着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现实关怀精神。死亡意识的描写反映了作家的审美选择, 即在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中表达自己对生命隐秘内蕴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
童庆炳先生等编的《文艺心理学大辞典》一书中认为,“人作为自在自为、具有精神层面的存在物, 自我意识使人在面对死亡时反观自身, 产生对死亡的意义、价值、本质等问题的思考和判定。”人类在奋斗、梦想及欲望求得之际, 都必须面对死亡,但无论哪种方式的死亡, 都能够启迪人们选择更好的方式生存,在死亡意识中, 人才能真正了解和感激生命的意义。小说以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和死亡书写的方式将相关的人物一一呈现,借死亡来让克利斯朵夫体悟艺术和社会,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尤其是艺术家的生存困境, 在死亡的裹挟下来探寻生命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所在。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充满斗争的激情,奋发进取,嫉恶如仇,对死亡的认识影响了他在对待宗教的态度或者天主的态度,这也是由反抗到妥协的过程。当克利斯朵夫第一次直面死亡时,他对于天主的态度怀着敌意和恐惧。到最后一次,自己生命衰微时,却是向天主祷告,希望得到庇佑。年轻的时候,“他的宗教情绪相当浓烈,用不着想着天主他就生活在天主心中,无需着意去信仰。”后来遭遇一次次的死亡,在疯狂挣扎与堕入虚无的交替过程中,他用看书来麻木自己,在一个深夜,痛苦的蜕变后,他看见有个天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天主,对于宗教,他的理解逐渐明了。笃信宗教的挚友奥里维的死,让他彻底被宗教浸。到了晚年,克利斯朵夫醉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走过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快到彼岸的他终于明白,彼岸是即将到来的日子。他在临终时感受到天主的至高无上,明白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上帝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对于死亡的认识贯穿着他对宗教的认识, 隐含着作家试图修复信仰和永恒关系的努力。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宗教衰微的时代,永恒价值被颠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人在物质世界中的被异化、对战争荒诞性的反思、个体人在社会化和集体化中的孤独感、对生存的意义的拷问成为作家探究的重要问题。从少年时代痛苦地发现失去信仰起,罗兰都在以各种方式试图修复与永恒的关系。和克利斯朵夫一样,晚年的罗兰也沉醉在宗教带来的安全感中。罗兰在《我相信,因为这是真理》一文中专门谈到了他对死亡的理解,“因为,死亡就是至高无上的和完善的生活。死亡恢复了我真正的存在。”“对于怀有信仰的人们来说,他们自生命之始,就意识到他们的永恒性;这种意识就成了他们存在的内容。因此,死亡对他们没有任何作用,它一点都损害不了永恒的生命。” 死亡是妥协也是救赎。
约翰・克利斯朵夫寄托了罗曼・ 罗兰梦想和希望,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代人有着莫名奇妙的自负、深沉的忧伤、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为完成非凡使命在沉重负荷下的辛劳。他的死,是为了达到彼岸,为了迎接即将诞生的日子。他直面死亡、承受死亡、超越死亡,终而向着死亡存在。
参考文献:
[1]殷国明:《艺术家与死》[ M ],花城出版社,1990年
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2
很想在网上买书,逛逛淘宝,然后在宿舍里跟同学分享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喜欢大家笑得开怀的样子。
昨天晚上孔孔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地根本停不下来。先是一个人疯狂地唱歌,唱《纤夫的爱》,疯狂地没点形象。后来带动全宿舍一块疯狂,开始唱《冬天的一把火》,大笑个不停。
看着《约翰,克里斯多夫》,看到克里斯多夫和奥多的友情,感觉很悲哀,为他们的友情而悲哀,也为他们自己悲哀。
想想自己,真的已经很幸福了,我还想奢求什么呢?
不谈恋爱,好好学生。平平凡凡地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个梦。
那个梦就在前方的站点,可望也可及。
只是不想疲于奔命了。人一生只能活一次,人生没有彩排,也没有后悔药,所以我们的生活面临的是无数道或难或易的选择题,选好了,这么过去了;选不好,也这么过去了。
我想我真的不能再疯狂地没节制地看电视剧了。月考即将来临,我得对自己负责,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梦里,仍会有他迷离的眼神,茫然而寂寞的神色,总是令我心中一窒。我难以想象,在那么多陌生人身边的你,是怎么度过这一春一秋的。然而你终究还是过来了,终于,你也熟悉了,适应了。所以,我在不在,于你,也不要紧了。
只是,仍会笑着祝福,盼你日日安好。
世间那么多的无奈,我们有太多的东西不能选择,然而既然来了,就要好好珍惜;既然走了,就坦然微笑着送他离去。
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3
布伦纳对战后资本主义利润率长期趋于下降的解释引发了一场争论。在围绕布伦纳的争论中,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调节学派的代表人物米歇尔•阿格利埃塔在其文章《新的增长机制》中,反驳了布伦纳关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资本主义将日益走向萧条和危机的观点。阿格利埃塔认为:“布伦纳对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这并不能代表世界经济的历史。他的书虽然也涉及了德国和日本,但主要还是以对美国的分析来阐述他的全球观点。”[2]米歇尔•阿格利埃塔对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是基于其研究出现了以小见大的问题。本•法因等人则从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方面进行批判和研究,认为“布伦纳的理论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1)布伦纳对资本主义竞争和积累的理论分析体现的是亚当•斯密和主流经济学而不是的本质;2)布伦纳忽视了货币在资本主义危机中的作用;3)他完全忽视了生产和金融的国际化。”[3]
二、西方学者对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肯定与发展
克里斯•哈曼、安德鲁•克里曼、路易斯•吉尔和罗伯特•布伦纳都跟随约瑟夫•吉尔曼和萨恩•马格在20世纪60年代工作的足迹,对利润率的趋势进行了经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形成如下共识:第一,利润率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下降的;第二,从80年代初期起利润率开始部分恢复,但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又出现停滞。虽然以上学者都承认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其研究视角还是有所不同的,本文主要考察上述西方学者对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肯定和发展。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BellamyFoster)和弗雷德•马格多夫(FredMagdoff)题为《金融内爆与停滞趋势》的文章,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战后繁荣结束以来,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和投资一直处于停滞趋势,资本主义就通过使经济金融化的方式来弥补停滞趋势的后果,这使金融泡沫恶性膨胀并和实体经济的表现越来越脱离,这最终导致了当前美国和世界的金融危机。福斯特和马格多夫虽然也从实体经济层面考察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但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实体经济层面,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是造成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从这个视角出发,他们似乎超越了布伦纳仅将当前经济危机原因归因于全球制造业过剩这一实体经济层面。布伦纳的经济危机理论将当今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利润率的不断下降,而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又是由全球制造业生产过剩这一因素引起的。上文梳理的西方学者都是从利润率下降这一角度进行论述经济危机的。以下梳理的西方学者则从布伦纳论述经济危机理论的另一个维度———生产过剩进行阐述其经济危机的理论。
弗朗索瓦•沙奈和路易斯•吉尔(Gil,l2009)都认为,当前的经济危机不是工资不足造成的消费不足危机;是积累过剩与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危机[4]。他们从生产过剩这一角度论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布伦纳论证危机理论的路径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他们没有从利润率下降这一视角出发去论证,没有用更多的经验数据进行阐述,相对于布伦纳用大量数据进行论证显得缺乏更强的说服力。以上西方学者都是从生产过剩或利润率下降这两个视角中的某一个进行论述的,和布伦纳的危机理论相比有一定的片面性。英国著名学者克里斯?哈曼则从这两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发展了布伦纳的经济危机理论。他对发达工业经济体(即实体经济)所做的研究显示,“自上世纪60年代末直至上世纪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润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和上世纪90年代反复出现了突发的复苏。但直至2000年,利润率仍未回升到在‘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那个水平。”[5]克里斯•哈曼承认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并认为“当前危机源于60年代末以来的利润率下降压力。资本主义体系对这一压力的反应就是通过工资和工作条件的恶化来提高剥削率,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破产这样的资本破坏,这些反应不足以维持利润率的原有水平,因此,也造成了生产积累率的长期低下。积累率低下的副作用之一虽然是暂时减缓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剥削率上升期的积累率低下,扩大了资本主义体系生产商品的能力与市场吸收这些商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源于‘消费不足’本身,而是由于不能以增长的投资品需求替代已失去的消费品需求,即积累不足”[6]。哈曼通过用实证分析,考察了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并论证了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差距的拉大最终导致了生产过剩。从这个维度讲,哈曼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布伦纳的经济危机理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对于生产过剩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两者的论述则不尽相同,哈曼认为生产过剩产生的原因是不能以增长的投资品需求替代已失去的消费品需求,即积累不足。虽然布伦纳提出利润率的不断下降造成生产过剩,但其未像哈曼那样进行有逻辑的论证。
三、结语
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4
路遥、实、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艺术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的生态文化价值
贴着老百姓的心窝写戏——论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
催人泪下振人眉宇爽人胸怀——评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
拨动最敏感的一根神经——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观后
陕西洛南方言声母的读音类型
商洛地方特色饮食及其翻译研究
论《孽海花》中的“颓废”美学内涵
论《巨翅老人》所揭示的人性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素心如白雪雅意属清神——林凡楹联艺术管窥
补研究之不足启研究之新境——读赵望秦、张焕玲《古代咏史诗通论》
图式理论视阈下的英语新闻听力理解策略
外籍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作用
论日语汉译中人称代词的加译
商洛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策略
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及其趋势
从影视传媒中教师形象的变迁透视受众心理
《白鹿原》小说叙述语言的自觉实践
贾平凹散文语言风格演变及其特征
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
个人·地域·先锋·历史——对贾平凹诗集《空白》的解读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
1950年代以来商洛考古工作综述
方言宝藏的广采深钻——张成材新著《商州方言词汇研究》评介
刘体仁窃书辨诬兼及其它
元杂剧结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兼论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情节结构
《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
《御览诗》诗人选录简论(二)
《围城》中的两性关系探析
论约翰·克里斯多夫形象的悖谬性
死亡与重生——艾略特《荒原》的再解读
大学生的现状及其对策
近代陕西商会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从文化角度看海外华人遭袭
论传媒文化对晚清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略论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说的难度
方英文写作的轻与重——《落红》与《后花园》解读
《秦腔》: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
论贾平凹《秦腔》的独特叙事艺术
论文化传承的地方激励与劝诫机制——以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为例
商洛特色饮食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知识分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哈耶克与弗里德曼货币思想之比较
论日常交往中的主体非中心化及其限度
现代化对土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冲击
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文化之探讨
近十年寒山研究综述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消费模式探析
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配偶权立法完善刍议
汉语恭维语中的性别语言实证研究
从《敦煌变文集》看“了”的用法
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5
魔术上演暗度陈仓小牛叫苦不迭骇客来投
特科格鲁加盟枫叶国度 科比布泽尔留守
太阳续约纳什、希尔
7月21日,纳什和太阳队达成了续约协议,双方正式签署合同,这次续约的合同将是长达两年价值2200万的合约。由于纳什现有合同还剩1年130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纳什将为太阳效力到2012年,与此同时,太阳还用2年600万续约了老将格兰特・希尔,此前希尔已经拒绝了尼克斯的报价。
另外太阳还用两年280万签下了联盟边缘人钱宁・弗莱,事实证明这是一笔超值的签约。在送走奥尼尔,留下纳什之后,太阳又将重回跑轰轨道。
小牛大动干戈
由于2009年自由市场人才稀缺,老而弥坚的老将反而成了香饽饽,比如希尔,还有基德。基德在2008―09赛季打得不错,小牛也缺乏主力控卫,再加上尼克斯的竞价,结果基德的身价暴涨,36岁的他竟然拿到一笔3年2500万的养老合同。
搞定基德后,小牛又通过一笔四队交易签下了肖恩・马里昂,小牛送出杰里・斯塔克豪斯、德文・乔治、安托万・莱特以及部分现金,得到马里昂、巴克纳、汉弗里斯和贾瓦伊。猛龙则先签下马里昂,再将其送走,得到希多・特科格鲁、乔治和莱特,魔术和灰熊则扮演了路人角色。小牛用5年3800万收下马里昂,是希望他能在基德身边重回巅峰。
另外小牛还用1年450万美元签下了德鲁・古登,之后又签约了蒂姆・托马斯,库班一口气签下7000万支票,志在东山再起。
洛城风云
湖人夺冠成功,但他们面临一个续约难题,为总冠军立下汗马功劳的阿里扎和奥多姆都要续约,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阿里扎在和球队交流不顺后,最先和火箭达成口头协议,而湖人也很快找到了替代品:罗恩・阿泰斯特。在自由市场启动后,湖人第一时间和阿泰签下了5年3400万的合同。
对阿泰而言,这是一笔意外之财,几乎没有球队愿意用这么长的合同锁定这位问题球员,但对湖人而言,当务之急是筹划2010年卫冕大计,阿泰在短期内将对湖人卫冕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位自由人奥多姆则和湖人打起了拉锯战,由于奥多姆的举棋不定,甚至把东海岸的热火也给引来了,最终经过几番讨价还价后,湖人几乎用和阿泰相同的价钱续约了奥多姆。
休斯敦告急
7月初,姚明在和医生的商量下,决定接受手术,并宣布将会缺席整个2009―10赛季。消息一经曝光,震惊世界,导致姚明报废的是他的左脚骨裂,火箭也立即展开了自救行动,失去了姚明,麦迪卧病在床,阿泰远赴洛城,火箭立即利用姚明伤病申请下来的伤病特例签下了阿里扎,合同为期5年,总值3400万美元。之后火箭又紧急联系6月份买来的大卫・安德森,双方最终达成了一笔3年750万美元的合同。
两大交易
格里芬入主快船,几乎所有人都想到快船会拿卡曼,兰多夫和坎比三人之一开刀,果不其然,7月18日,快船和灰熊达成一笔交易,用兰多夫换来了昆汀・理查德森,快船借此摆脱了兰多夫两年3300万的合同,而灰熊则因为这笔交易丧失了攒积多年的薪金空间,令人困惑的是,早知会招来兰多夫,当初为何因为薪金问题送走加索尔呢?
7月29日,黄蜂同山猫正式完成一桩两大榜眼内线之间的交易,前者送出2001年的榜眼秀泰森・钱德勒,换来了2004年加盟NBA并且同为榜眼秀的埃梅卡・奥卡福,黄蜂在这个交易中小赚一笔。奥卡福虽然进攻不佳,但在这个联盟中恐怕没几个比钱德勒进攻更差的,虽然山猫交易的理由是钱德勒合同更短,但奥卡福实际上年薪更少。
活塞进入重建
活塞在一年前就说要重建,于是杜马斯搞来了艾弗森,双方又是不欢而散,同时走人的还有拉希德・华莱士(凯尔特人),于是活塞瞬间多出了2000多万的薪金空间,不过底特律人的“富裕”没有维持几天,他们在自由市场开启第一天就签下了两位:本・戈登和维拉纽瓦。
戈登在2008年和公牛谈崩续约,无奈接受一年报价留在芝加哥,2008―09赛季戈登是公牛唯一表现稳定的老队员,于是在尚未开市之前,戈登便拿到了活塞的报价:5年5500万美元,这位公牛得分王第一时间投靠了杜马斯。维拉纽瓦同样在2008―09赛季迎来大爆发,但雄鹿却出人意外地选择让维拉纽瓦成为完全自由人,不过谜底很快揭晓:原来无毛男早就和杜马斯暗度陈仓,维拉纽瓦以5年3500万加盟活塞,活塞同时还在7月份任命约翰・奎斯特成为球队新任教练。
三大暴发户
2009月7分,有三名上赛季还只拿底薪的球员分别签下了价值不菲的新合同,他们分别是马辛・戈塔特、克里斯・安德森和丹塔・琼斯。
戈塔特在2008―09赛季一直给“魔兽”霍华德打替补,在有效时间里表现非常出色,于是小牛丢出了一份5年3400万的中产合同,不想七天之后被魔术匹配,戈塔特不得不从首发美梦重回魔术打替补,但3400万的白纸黑字不失为最好的补偿。安德森曾因为服用禁药遭禁赛两年,但在2008―09赛季一举成为联盟封盖效率之王,远超霍华德,这也为他带来了一份5年2500万的合同。琼斯则依靠防守起家,此前几乎无球可打的他也从步行者捞到一份4年合同。
猛龙的一亿美元
波什留在猛龙的时间只剩1年,于是为了挽留“龙王”,猛龙在2009年休赛期格外舍得花钱,特科格鲁原本已经和开拓者谈妥了签约,但猛龙硬是给出了更优越的报价搞定土耳其人,最终以5年5400万美元签下土耳其人,要知道特科格鲁已经年满30岁,且只在最近两个赛季才爆发,用作短期投资尚可,5年5400万实在太奢侈。
约翰克里斯多夫范文6
回顾与展望——2000年惠特尼艺术双年展甘一飞(6)
日本新泻大地艺术三年展纪实潘力(10)
柏林墙拆除十年之后的东欧乔晶晶(14)
新现实下的新艺术——点评波兰当代艺术陈明(19)
2O世纪最有影响的25位艺术家(3)宋晓霞(37)
非洲的经历——南非画家哈塞、奥迪塔和兰格罗里·贝斯特劳里·弗斯坦伯格 吴蕾(23)
威廉·肯特里奇的图像世界吴自立(26)
在当代世界艺术中寻找一席之地:尼日利亚美术家杜义盛(30)
白色的原型代小蛮(41)
在性的涅槃中漂流琳达·诺彻林 高蕾蕾(45)
建筑空间中的雕塑——理查德·塞拉的装置雕塑张鹏(48)
记忆的持续苏滨(51)
伦敦超级画廊之战西达·利维松 阿德瑞尼·海奥 淳如(65)
冷眼观潮——谈郑强的画易英(70)
马松:暴力的面孔劳丽·莫纳汉 梁润城 田庆轩(58)
黑色圣母的起源与信仰马杉宗夫 王贵胜 邓渝珩(62)
塞尚的苦行及其图像之秘马忠贤(67)
外国美术史图录包浩斯(77)
《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国家广电系统专辑》(光盘版)征稿启示(66)
何香凝美术馆第3届雕塑年度展(66)
艺术基础(16)奥克维克 斯丁森 威格 坡恩 卡伊顿 芷子(72)
他者与自我——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艺术、欧洲前卫艺术及来自全球的灵感安德里亚斯·胡内克 侯小婧(译)(2)
国际影响下的文化熔炉波茨坦萨斯克亚·胡内克 李双志(译)(8)
“视线2006”中德当代艺术交流展作品选(13)
在世界上创作——与“艺术伙伴”的对话克里斯多夫·法兰西 林枫(译)(17)
将自然融入艺术——艾米莉·本·布热津斯基访谈芭芭拉·罗斯 张英杰(编译)(21)
戴维·史密斯:自由和神话米歇尔·布伦森 吴杨波(编译)(25)
艺术中的电子研究——麦格劳-希尔指南(15)黛安娜·罗伯特·维恩伯罗[美] 威廉姆·艾伦[美] 张鹏(译(29)
丹·弗莱文的灯管装置莎拉·唐吉 陈琦(编译)(30)
土路上的雕塑——萨尔瓦多·斯卡皮塔詹姆士·哈里泰斯 王春辰(译)(34)
遗珠之憾——华裔抽象表现绘画先驱陈荫罴彭捷(37)
老版新花里·博尔维克 高超(译)(40)
异质的涂鸦——巴斯基亚与画家们的合作与交往史峰(42)
仿真与现实——柯秉飞雕塑创作漫谈易英(46)
平面设计中的可持续性意识王淮梁(49)
小恐龙诞生记吴雪莲(译)(53)
2005年度百佳招贴——德国、奥地利与瑞士吴雪杉(译)(57)
上帝,你太苛求了苏珊·莫尔 刘丽丽(编译)(61)
当代雕塑(17)安德鲁·考西[英] 芷子(译)(65)
20世纪艺术史上100位大师的作品(17)(71)
美国人在巴黎,1860—1900埃里卡·E·赫希尔 H·芭芭拉·温伯格 代亭(编译)(74)
17世纪荷兰室内绘画陈明月(82)
与神共舞——卡朱拉霍雕刻的线条之美雷淑娟(86)
观看符号/解读绘画——运用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米克·巴尔[荷] 常宁生(译)(90)
迈耶·夏皮罗:主体的存在马歇尔·伯曼 李嫦英(译) 许春阳(校)(101)
当代艺术的批评与写作——2006“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综述景晓萌 陈迟(106)
环球艺讯(109)
陈荫罴作品(F0003)
《本港·特拉华和哈得逊运河》西奥多·多宾逊(F0004)
从伴娘到皇后——与卡塞尔文献展漫步现当代美术史黄梅(2)
走向东区——纽约下东区画廊业的崛起鹿铀(编译)(11)
海地之魂罗尼·范斯坦 陈迟(译)(18)
拉美雕塑的新视界科莱特·查托帕迪亚 景晓萌(译)(22)
艺术中的电子研究——麦格劳-希尔指南(16)黛安娜·罗伯特·维恩伯罗[美] 威廉姆·艾伦[美] 张鹏(译(25)
能量的形状——马克斯·金布利特的抽象绘画鹿炳君(26)
喷溅番茄酱,投掷莴苣戴维·加洛韦 何桂彦(译)(30)
智能设计:卡萝尔·罗斯的艺术加里·印第安纳 刘海平(译)(34)
缘于对马的热爱——劳里德克与黛博拉·巴特菲尔德的对话杨先艺(编译)(38)
豪尔赫·奥泰萨雕塑巡礼科伦·威尔金 常洁(译) 林子杰(译)(42)
天籁之声——塔拉·多诺万访谈科莱特·查托帕迪亚 郑英锋(译) 李临艾(译)(46)
马修·罗内吴雪莲(编译)(51)
金子淳:规模和外形里克·科利尔 黄继谦(译)(54)
精神的自然——谈王文生的画易英(103)
伫立的碑铭——解读李险峰的《石头风景》方志凌(106)
华沙第20届海报双年展绿雨(译)(59)
广告与全球化的渴望琳内·乔凯托 尤春雨(译)(64)
审美仪器晓玉(译)(69)
有韵律的线条:凡高的素描查尔斯·斯塔奇 孟春艳(译)(73)
十大最有影响的现代艺术作品本纳德·帕尔曼 杜义盛(译)(78)
上流社会的后台——与德加和图卢兹-劳特累克在舞台背后马库斯·韦尔哈根 沈莹(译)(82)
欧洲之行叙画——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审美取向的差异高飞(86)
当代雕塑(18)安德鲁·考西[英] 芷子(译)(89)
20世纪艺术史上100位大师的作品(18)陈卉(译)(94)
女性主义怎样介入艺术史?——波洛克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初探李建群(98)
环球艺讯(109)
“当代艺术与批评”有奖征文(111)
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批评专题研修班”招生简章(112)
走向东区——纽约下东区画廊业的崛起(F0002)
豪尔赫·奥泰萨作品(F0003)
《玉米山丘》爱德华·霍珀(F0004)
政治图像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汉堡瓦尔堡图书馆的艺术理论研究乌韦·弗莱克纳 李双志(译)(2)
十四幅照片的自反卡尔海因茨·吕迪卿 谢震宇(译)(8)
奈良美智与村上隆祝铮鸣(编译)(18)
坚守与突破——鲁迅美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易英(23)
艺术中的电子研究——麦格劳-希尔指南(17)黛安娜·罗伯特·维恩伯罗[美] 威廉姆·艾伦[美] 张鹏(译(27)
曼纽尔·内里:浮雕中的人像代亭(编译)(28)
曾我贵志:关于重力的沉思谢里·查亚特 吴雪杉(编译)(33)
美丽与荒诞安·兰蒂 张子谦(编译)(37)
作为见证者的雕塑——斯蒂芬·戴利迈克尔·科克伦 吴雪莲(编译)(39)
缤纷的仲夏夜之梦——妮基·德·圣法尔的生平与艺术肖振中(44)
麦金托什的画王豪(编译)(49)
让自然指引艺术——从王琰的艺术创作方式谈起邹跃进(56)
阿讷西2006动画节于尔根·科伊内克 景晓萌(译)(59)
亨德森布拉德布鲁斯泰德艺术陈迟(译)(64)
电视小子陈昱(译)(68)
如何培养艺术同道佩顿·斯基普维茨 甘霞明(译)(72)
当代雕塑(19)安德鲁·考西[英] 芷子(译)(78)
20世纪艺术史上100位大师的作品(19)陈卉(译)(83)
艺术作为自传——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玛丽·M·盖多 许春阳(译)(86)
18世纪英国民族画派的形成与英国的艺术公众葛佳平(96)
康德的形式概念沈语冰(103)
环球艺讯(109)
曾我贵志作品(F0002)
麦金托什作品(F0003)
后柏林墙时代——中德表现主义及当代美术高级研讨会综述初枢昊(2)
2005——“桥社”百年欧洲纪念系列活动巡礼埃尔·赛义德(6)
威尼斯双年展戴维·加洛韦 沈莹(译)(8)
时间和声音的建筑师——奇利达的雕塑与音乐克里斯塔·里希滕施泰因 王豪(译)(10)
在沙漠和天空之间多蒂·英迪克 刘丽丽(译)(17)
艺术中的电子研究——麦格劳-希尔指南(11)黛安娜·罗伯特·维恩伯罗[美] 威廉姆·艾伦 李宁(译) 张(20)
卡斯汀·尼古拉:数理空间中的晶体之美斯蒂芬·贝克尔 丁亚雷(编译)(21)
球磨的雕塑:超雕塑剧场罗伯特·C·摩根 翟晶(译)(25)
在时间中漂浮——约兰达·古铁雷斯访谈约翰·K·格兰德 高超(译)(29)
珍妮特·埃切勒曼——改变波尔图的雕塑公主罗伯特·C·摩根 薛菁(编译)(33)
野性的力量——杜布菲的艺术史峰(37)
阿尔弗雷德·莫勒再认识陈晴(编译)(41)
约瑟夫·彭内尔的纸上作品伊迪丝·加默兹 祝铮鸣(译)(46)
安格尔绘画中的形式主义元素承杰(49)
物化的美丽——张国超的画易英(52)
啊,古巴人!张志华(译)(55)
海盗与美苏珊·沙勒 吴雪莲(译)(57)
难以置信的优秀马永建(译)(59)
当代雕塑(13)安德鲁·考西[英] 芷子(译)(63)
20世纪艺术史上100位大师的作品(13)陈卉(译)(67)
机械文明的礼赞——费尔南·莱热壁画中的现代化诉求张静(71)
女性主义弗农·海德·迈纳 李建群(译)(75)
现代原始艺术与涂鸦郭锐(78)
视觉转向与资源转换——当代绘画对图像资源的利用桂小虎(81)
谁埋在奥尔南?克劳德特·迈因策尔 吴雪杉(译)(87)
波提切利作为画家的社会地位乔晶晶(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