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屿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惠屿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惠屿岛范文1

惠屿岛范文2

先生认为,东方的孝道是一种宗教。强调孝道,是为了让人们有所敬畏――你办了坏事,不完备的法律惩罚不了你,但等你死了,你就愧对地下的先人,无颜跟他们见面。这种道德的约束(亦即威吓)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胡博士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最初的孝道,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为抵抗不安全感而设置的。蛮荒年代,自然条件恶劣,物质生产匮乏,人们在年轻时凭着一把子蛮力,尚能混个温饱,而等他们老了,动不了了,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但如何让这种供养顺理成章呢?当然是提倡孝道。在你小的时候,父母养育了你,是于你有恩,你不知不觉中已经欠了父母的债,等他们老了,你必须供养他们来报恩。古时候讲究“养儿防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多子多福”,不过为了将养老风险由更多的人承担,以保证某个儿子出了意外,其他的儿子还可以接上,养老行为不致中断。好在,人都有老的一天,当子女的为了自己将来老有所养,也愿意用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以各种极端的例子进行强化,比如“王洋卧鱼”、“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再加以政治上的引导,比如“孝廉举荐”等,人们以孝为美,以孝为榜样,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孝道便成了一种传统。

孝道有效地解决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父母在年轻时放出的“债”,可以保障自己的未来安全(因为当时的政府机制以及财力无法做到)。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供养机制,使得局面和谐,人心安定,经济有序发展。它显然成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样看来,孝道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那时候,我们这个东方古国一直屹立于世界前列,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孝道作为儒家学说的根基,即使不是奠定了文明的基础,起码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时至今日,社会进步了,对老人的供养已经转化成了社会任务。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谁也无法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一亩田两头牛,就可以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财富是集体创造出来的。表面看上去,人们只用挣来的钱养活了自己的孩子,实际上,他们的劳动却惠及了数不清的下一代。更准确地说,是整个上一代,供养了整个下一代。同时,即使没有孩子为他们养老,他们集体积累的财富也足以养活自己。因此,他们的养老问题就应该由社会(即政府和其他社会单位)来解决。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慈善基金、养老院等等,便是满足这种需求的种种方式。

这样看来,完善的养老机制才能使人们真正尽孝。如果到今天老人们还在担心后顾之忧,还在为养老问题发愁,这就不仅是他们子女的问题了,我们这个社会都该为此反省。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和相应制度来为老人们打包票。否则,就是不文明的,不人道的。客观地说,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们这个社会目前并没有尽孝。尽管我们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惠屿岛范文3

可是,我发现我自己并不是那么地坚强,进入初中以来,我就在承受着种种痛苦,那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我付出双倍的泪水。大概这就是去弥补曾经我的快乐、无忧无虑。

对于我来说,寂寞是我的天敌,被人遗忘是我最讨厌的事,我不希望孤单。可是我却无能为力,因为我已经疲惫了,我无法抵抗别人对我的看法。

我想活得开心点,我不想再勉强自己去满足别人,那不是我自己,那不是我的性格,我就是我,我就是要按自己的个性去生活。那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我想通了,笑过了,也哭过了,要重新振作了,我要学会面对现实,面对我自己。

永远记住:要想快乐生活,就要快乐面对不幸。

惠屿岛范文4

 

在如今的这个技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渗透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受到信息技术的形塑作用,变得越来越智能,人类步入“智慧时代”。最近几年,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中,一个新概念“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应运而生。然而,“智慧教育”究竟为何物?其所谓的“智慧”又有何意?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其本质的把握,也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学理问题。本文在技术哲学视角下,借用“道”与“器”这两个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理解与把握。

 

一、何为“智慧”: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

 

在教育信息化的语境中,“智慧教育”是IBM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衍生概念。该“智慧”指的是“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要把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当中,并且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 [1 ]。新技术迅速影响到教育领域,从智慧地球推演而得的“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议话题:智慧学习、智慧教室以及智慧校园等新名词不断撞击着人们的眼球。总体上说,该“智慧教育”不同于教育领域原有的老话题之智慧教育,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需要对其内涵正确把握。

 

《新牛津英汉词典》对技术的“智慧”(Amart)与人的“智慧”(Wisdom)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该词典Smart的解释为“设备的独立性和某种智能性的功能” [2 ],而Wisdom则是人的“一种基于经验、知识和判断的高级思维品质” [2 ]。可见,两个“智慧”存在截然不同的内涵,一个指向有智慧的技术或可称为“智慧技术”,另一个直接指向人,技术所蕴含的智慧并非人所特有的那种高阶思维能力。在很多关于智慧教育的文章中,将分别源于Smart和Wisdom的智慧不加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智慧教育”认识的争议。可以说,把技术的智能性表述为“智慧”,更似乎是一种“拟人”的修辞,实则有“智”无“慧”。

 

我们也看到,“智慧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播能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构建了高度技术化和充满信息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智慧技术提供的海量信息,尽情地享受到个性化、多样化与实时的信息服务,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同时,当今社会也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用数据“量化一切”是大数据时代的诉求。“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3 ]透过数据及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数据的载体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不仅认识事物的当前发展状况,还能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向,而且“随着系统接收到的数据越来越大,它们可以聪明到自动搜索最后的信号和模式,并自己改善自己” [3 ]。所以,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形态,大数据及相关的智慧技术不仅具有原初的工具意义,还具有较高的信息丰富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智能化的色彩。

 

智慧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人的实践能力,还对人的思维过程和传统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智能技术不仅能使得诸多人工物品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还能通过技术的“信息化”和“会聚”作用,使得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界限得以消弭,“技术本身既是客体也是中介,而后还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使得主客体之间具有了流动变换性,一定意义上主体就是客体,客体就是主体” [4 ]。于是,人和技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两者相互融合于彼此之中。技术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工具,更构成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作为一般使用者来说,智慧技术的存在几乎是一个自明的现象,人们习以为常地运用这些技术,而且似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理所当然地生活在这个被技术构建的世界里。因此,因智慧技术推动的智慧教育的出现并非偶然,人们总是渴求各种“上手”的教育资源和“随心所欲”的教学过程,并将这种希望寄托于各种新兴技术之上,试图借助技术之功效优化教育。而信息时代下的移动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物联网等新兴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为教育发展创设了技术化、智能化的环境,使教育过程更富有交互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智能性。

 

至此,智慧教育及其“智慧性”的涵义已经水落石出,这里所谓的智慧就在于教育环境的智能性和相关信息的丰富性,这是对教育环境的一种外在的描述。智慧教育实质就是在于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智慧技术构造智能化教育环境和平台,从而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过程的优化,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实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目的。作为一种高技术化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展现了一幅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美好教育愿景。

 

还需要指出,人的智慧是一种内在的高级的思维品质,它具有“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品质。因此,当下所谓的“智慧教育”之“智慧”(Smart)并非等同于人的智慧(Wisdom),智慧技术的应用与人的智慧行为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智慧教育也不同于传统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智慧教育” [5 ]或“教育智慧” [6 ]。

 

二、智慧技术:智慧教育之器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表现为超然于事物形体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器”是具体的、有形的,表现为事物形体的外在的具体的器物、工具、行为等。“道”具有根本意义,是“所以然”,“器”是“道”的衍生,是“然”。智慧教育作为一种高技术化的教育形态,智慧技术的教育应用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本文先从技术的层面对智慧教育之“器”进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实体性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意向性和关系性的存在。技术的工具价值最先进入人的视野,这是由其实体性功能所决定的。那么,对智慧技术的认识也是如此,首先认识智慧技术教育应用的工具性意义,然后探讨智慧技术与人的存在关系。

 

智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更具包容性的技术范式,通过“交叉、整合、融合从而协同发挥集群效应,产生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用,形成单项或单类技术难以具备的影响和功能”,并“使得虚实两界不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世界,虚界可以取得实的效果,实在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虚化,并且被无限地复制” [4 ]。因此,智慧技术打破了以往物质性技术与信息性技术之间的界限,兼有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构筑卓尔不同的智慧教育环境。

 

智慧教育环境包括实体性的智能学习工具以及情境性的学习资源与教育社群,而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网格计算等技术是智慧教育环境重要的技术支撑。借助这些智慧技术不仅能提供实体及环境资源,还能对物理教育环境和学习者行为进行感知,“在获取环境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同时,自动调节环境条件,从而创设智能的物理环境” [7 ]。而且,智慧技术能对学习过程、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感知和记录,在获取相关数据的同时,还能进行协同和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并利用各种智能学习工具、认知工具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更进一步,智慧技术还能实现虚实结合教育环境的搭建。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既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能实现物与物、人和物的交互问题,并能将从真实环境中获取的学习信息与虚拟教育环境融为一体,这就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全方位互联和智能化整合。

 

智慧教育环境的构建还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世界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成为反映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拟“镜像”。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也催生了“数据密集型”的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而且,学习分析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引领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浪潮,也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教育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秉承“量化一切”的理念和全数据的思维模式,推动了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往的教学分析大多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分析,而学习分析技术则可以全面、及时和客观地挖掘整个教育过程的相关信息,并使得以往无法观测的教育现象得以量化和分析。比如,可以对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风格、行为特征以及学习情绪等心理因素,进行客观的、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说,学习分析技术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经验性教学模式,能更全面更科学地促进教育发展。首先,它能极大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把握能力,帮助教师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而且还能根据学生学习数据的智能分析,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名副其实的个性化教育。其次,学习分析技术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数据智能分析,进行自我评估与诊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有目的的查缺补漏。因此,学习分析技术能根据个人需求和认知风格,有力地促进一种定制化的学习方式,进而凸显学习过程的智能性。

 

但是,对智慧技术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意义上,还应该深入探讨智慧技术蕴含的内在本质,揭示它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智慧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构筑了新的教育环境,塑造了新的教育存在方式。在智慧教育环境中,依据智能化服务以及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无缝接入并沉浸于智慧技术之中,享受到智慧技术带来的独特教育体验。而且,师生也对智慧技术产生了某种依赖感,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相关的教育活动便会受到影响。因此,技术成为师生教育活动的“天使”,并构成了教育的一种新“世界”,使师生“逗留”其中。甚至,师生在鼠标的指引下,沉浸于知识情境与学习体验之中,而忽略了技术本身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技术与师生的关系进入原始的“上手”状态 [8 ],如同长期戴眼镜的人对鼻梁上的眼镜浑然不觉。在这种情境中,智慧技术与师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不再成为一种外在于教育活动的技术实体,赋予教育更灵活、多样的发展可能。

 

智慧技术正是以这样一种“透明”的方式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它先将师生带入一个技术化世界,而后又悄然“抽身离去”。智慧技术所支持的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为有效呼唤教育的人文价值与人性的回归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回望传统教育技术,在声、光、电等物理功效的支持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推动教育的发展,但它是一种单一化的、凸显自我的技术形态,它及其承载的工具理性的张扬,却造成了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对立,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追求和人性目标。技术的运用反而对师生的成长起到某种“限定”和“强求”作用,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教育也因此失去本应具有的个性化色彩,逐渐被加以功能化。因此,“人们对那种原始的、尚未破裂的、直接的存在之渴求就一再涌现出来。当越来越多的生命领域为技术所征服时,‘返回大自然’的呼声也就愈渐强烈了” [9 ]。

 

三、艺术化审美:智慧教育之“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现阶段形式,不仅要关注其技术的应用,还应探讨其独特的存在之道。“道”的原意是“道路”。在中国哲学范畴中,道是抽象的、无形的,表现为超然于事物形体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原则等。《易经·系辞上》指出“道”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赋予了“道”的本体意义。老子也在哲学意义上对“道”做出深刻阐释,他把“道”确立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具有超感觉、超形象与无始无终的特征,并强调“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体现在实际操作活动之中的无形的、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途径或方法 [10 ]。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他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 (Ge-stell),其根本特征就是“限定”和“强求”,从而使自然和人都进入非本真的危险状态。但艺术却能完成这种危险的救渡,艺术和技术本具有亲缘关系,而且“艺术乃是一种唯一的、多重的解蔽” [11 ],人还应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就是说,人的技术实践还具有审美超越性。可见,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两位哲学巨人的技术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透过他们深邃的技术哲学思想,我们可以认为,艺术化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对于饱受工具理蚀的现代技术而言,无异于一剂良药,这为智慧技术的教育应用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智慧教育应践行艺术化审美的发展之道。

 

首先,智慧教育的审美之道在于重塑教育中的人与技术的关系。这是智慧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涉及智慧教育的存在方式。在以往的技术教育应用过程中,人们曾一度盲目追求媒体技术的教育效率,极为重视技术硬件建设,并出现“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现象。这实质上是技术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人与技术的分离,单一的技术图景祛除了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遮蔽了教育的丰富意义。而智慧技术不仅可以将人工物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互联互通,还具有人性化与艺术化等特征,如同手工技术一样,充满美学意味和个性色彩。因此,智慧技术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特征,有助于人们开启人与技术完美交融的审美境界。

 

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教学媒体不单是一种被利用的教学工具,还能把教育建立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关系之中,进而创造一个极富有诗意的教育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上手”技术享受到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因此,技术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化存在,人与技术不再是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呈现出“我—你”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建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智慧技术的教育运用,能创造一种人与技术“和合共生”的教育方式,从而摆脱技术对人和教育发展的束缚,重返“物我两忘”的教育审美境界,实现人、技术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其次,智慧教育的艺术化审美在于克服工具理性的束缚,恪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在技术理性的推动下,教育媒体技术能提高教育效率,优化教育活动,教育的发展条件和存在空间也能得到有效改善。但工具理性的膨胀如果不能得到遏制,会导致其教育应用的“俗化”。当前信息化和智慧化教育的产品和服务可谓目不暇接,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虽然大多产品在表面上是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但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许多高新尖的技术产品依然承载着原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并成为知识灌输和“统治”的教育新工具。

 

智慧教育不能沉醉于技术功能上,应把技术的教育应用置于新的价值视角之中,其价值归宿应指向自由、全面而又充分发展的人,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终依据和根本目的。因此,智慧教育要顺应人的感性和审美性质,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本性,通过优化和提供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教育过程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同时,智慧教育还要面向诗意的技术交往,消除人与技术的隔阂,强调两者的和谐“相遇”,藉技术之力重新“照亮”被工具理性遮蔽的教育本真存在,开启教育发展的澄明之境,从而推动人和教育的完善发展。

 

最后,智慧教育的艺术化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类本质”,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技术的进步与人自由的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智慧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力量,能赋予智慧教育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再造了教育发展新模式和新时空观念,不断突破既有教育活动的界限和束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和可能。

 

同时,智慧教育扩展了学生的交往方式与空间,教师、学生与技术之间在智慧教育环境中能生成主体间的共生与平等关系,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充分地敞开各自的心灵世界、寻求主体间的共在与视域融合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共在有助于个体在共在中超越自身,而且个体与他人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关系 [12 ]。而且,主体间性是对个体主体性的超越,也是个体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因此,通过主体间的智慧教育活动,学生之间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呈现,超越了现实主体的局限性,成为充分发展的个性形式,自由的意义也因此得以解蔽,并获得澄明。因此,智慧教育能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为学生通向自由之境搭建了一座更畅通的桥梁。

 

四、“器”“道”融合:智慧教育的超越之路

 

“器”与“道”是辩证统一的,所谓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只是逻辑意义上的“上”与“下”,并不是两者地位的“上”“下”之分。朱熹曾说道:“道未尝离乎器,道亦只是器之理。” [13 ]也即是说道寓于器中,道与器彼此联结,互为依托。同样,作为智慧教育之“器”的技术,与其艺术化审美之“道”互为表里,相互融合。

 

技术具有主观社会属性与客观自然属性二重性,不但表现为技术的硬件产品,还包含着“如何做”的方式与方法。而且,任何社会实践中的技术都不是作为单一的要素发挥作用的,每一种技术都有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不是简单地‘发生’的,而是为造成特定结果而被选择和设计的” [14 ]。智慧技术既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还蕴含着信息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宜的教育生态系统,不仅要搭建性能卓越的技术环境,还应遵循相应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践行艺术化发展之道。换言之,智慧教育需要协调技术运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的同步发展,才能彰显智慧技术的教育价值,满足信息时代特定的教育诉求。

 

因此,智慧教育要克服鼓吹技术的“唯技术论”和逃避技术的“浪漫主义”两种论调。唯技术论者只强调技术的效率和功能,将技术应用和教育发展的关系简化为一种因果关系,企图利用强大的技术功能来影响和改变教育,却忽视了技术运用和教育发展的其他因素,极易导致教育发展中的技术异化现象。比如,在我国教学课堂屡见不鲜的“黑板搬家”、“人灌变电灌”等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写照,只是把先进的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简单代替,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未随之得以更新。

 

所以说,如果仅强调智慧技术高科技的一面,而忽视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那么,其承载的特有的教育意义势必会丧失,并导致智慧教育变革意义的蜕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浪漫主义者则是沉迷于“田园式”的艺术化教学风格,刻意强化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作用,而否定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然而,技术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度量尺度” [15 ],承载着每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教育价值,技术能有效地优化教育的要素和过程,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智慧教育应注重教育之“器”与“道”的融合,“技术并不是按一种内在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社会的产物,由创造和使用它的条件所规定” [14 ]。智慧教育能变革和重塑整个教育的未来,但它不只是教育工具的改变,还在于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我国的智慧教育发展应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技术和社会发展大背景。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继续提升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急需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构和完善。总体看,我国智慧教育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充分利用、升级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并进行智能化教育应用系统的深度互联和全面融合,这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前提。而且,还可以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和 “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浪潮之中,整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通信网络等新型信息技术,共建共享相关的智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教育环境设施,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运行和发展。同时,智慧教育还应建设、共享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与管理数据的整合运用与无缝共享,并促进各个教育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以促进智慧教育各个部门的协调运行,从而为师生提供可按需获取的智慧性教育资源。

 

其次,还要进一步强化坚实的学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面向世界、追踪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已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还缺乏深入研究。追踪学术前沿不是盲目跟风,还需要相应的分析鉴别与批判;引进也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为我所用,研究国外教育信息化最终是为了发展我国自身的教育信息化。同时,发展我国智慧教育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自觉,吸收我国传统的教育和文化思想精华,其中蕴涵着珍贵的教育理念和审美化的技术思想,这是我们进行智慧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脱离了我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思想,所有的努力将会变成“空中楼阁”。“要想离开中国的传统,一来是不可能的,二来也是不明智的。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与其努力去摆脱它,不如实事求是地去迎接它,从这片土地上吸取营养。” [16 ]因此,智慧教育发展还必须立足于我国自身的文化土壤,从而体现出智慧教育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最后,智慧教育发展还应植根于我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技术与社会的需求越相吻合,就越有价值,就越是一种准确反映了社会需求的社会性产物” [14 ]。智慧教育只有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相融合,才能彰显出其独有的价值和永久的活力。长久以来,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可谓根深蒂固,这种教育理念过于强调知识传承,虽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忽视了信息化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智慧教育却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它不仅能促进高效率的知识教育,还能通过艺术化审美的发展理念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并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服务,进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变革。当然,这就不仅需要远见卓识的理论自信与自觉,还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魄力,更需要对智慧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

惠屿岛范文5

一、制造业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沿革

在工业社会乃至以前的社会申,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企业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信息系统。它的这种唯一性决定了它在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中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系统,在过去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积累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和成型的财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体系。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起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改变了会计系统用以处理信息的工具纸张、笔墨和算盘,但并未触及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方法和规则的变革。然而,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革命,在客观上便提出了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要求。这种信息集成,一方面有赖于网络通讯技术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其他生产与管理领域的自动化或信息化程度。。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在这两个领域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就制造业企业而言,人类不断解放自身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生产和管理自动化的过程。手工业时代的产品,是由生产工人亲手做出来的,我们称之为手工产品或手工艺品。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产品不再是由手工而是由机器来生产。工人只需要站在机器旁边,产品的加工制造便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我们称这类生产为机械化生产。由机器而不是手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工业产品。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的出现和使用,第一次引入了生产自动化的概念。它不仅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更容易控制,而且也使得产品的加工可以比机械化生产更为复杂和精确。但这时的自动化还仅限于单台的机器而不涉及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所以,我们称这类生产为半自动化生产。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的合并使用开始使得企业生产过程变得无人化,而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卢管理领域的广泛渗锈,则把企业的各个部分都集感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得企业的许多甚至全部生产与管理工作都可以在完全无人工介人的情况下完成,我们可以称这类生产为智能化生产。在智能化生产的环境中,产品几乎完全是由智能化的机器生产出来的,不仅生产工人已勿需站在机器旁边,而且,从理论上说,整个企业都可以实现无人化,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应当怎样来描述这类产品,但也许只有"知识产品"的称谓最合适,因为它是用人类既有的知识而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用人类已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出来的产品。

由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或智能化能够带给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节约和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所以,它便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不断自动化或信息化,难以避免地把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管理活动集成在一起,通过信息这个神经系统来配置企业的所有资源(不仅仅是财务资源)和协调企业各个方面的作业。因此,在这一环境下所构造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环境中的地位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rgrated manufacturing)是现阶段企业生产与管理自动化(或信息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它通常由四个部分的信息系统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简称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M)、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MRPII)、和电子数据互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其中,CAD和CAM技术也许更多的是侧重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方面,而MPPII 和EDI技术则更多的涉及到企业的管理领域。

(l) CAD系统。CAD系统可以说是产品设计发展史上的广次革命。这一技术最初只是

何于60年代早期的航空工业,但随后便迅速扩展至其他工业领域,并且进一步向新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与评价领域延伸,从而导致了工作过程和步骤的具体化。高级的CAD系统可以同时用于设计产品和程序。"经理人员"借助干CAD系统,可以评价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并进而确定"制造可行性"。由于CAD技术有效地缩短了产品设计时间,从而使企业能够迅速对市场化作出反应,并且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当CAD系统与外部通讯网络(EDI)连通时,生产企业便可与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其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

(2) CAM系统。CAM系统主要用于监督和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它通过程序控制、数字控制和机器人装备的使用,实现生产工艺过程的无人化。信息技术时代以前的企业自动化,通常所寻求的目标只是采用具有通用目的的机床,如钻床、车床、刨床等,旨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工力的劳动效率;而如今的CAM技术则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不仅使产品的实物生产程序变得更为精确、高速和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化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

(3) MRP和MRPII系统。MRP也称原材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或物料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探索单个的工作定单以形成二个BOM,然后提前确定存货需求。其目的旨在缩小批量生产时的存货占用量。而MRPII不仅仅局限于存货管理,而是将好几种甚至企业所有的商业活动集成在一个系统内,所以,它也可称之为壬种再工程技术 (Reengineeirng Techique)或再造技术。它是协调整个企业活动的一个系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该系统包括执行生产计划,提供反馈和控制的全过程。

MRPII将自动为所要生产的产品产生材料定单、同时把产品的生产安排到主要生产计划中,并根据机器和劳动力情况形成一个粗略的生产能力计划;然后根据适时制(JIT)标准,自动生成包括原材料供应时间表在内的材料需求计划,为工厂设计最终的生产能力计划,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MRPII集产品设计、按顺序进入的工厂生产程序、会计信息、ABC成本系统于一体,从而使得能够在控制成本和保持尽可能低的存货水平的同时,建立、沟通和有效地执行生产计划。当MRPII与外部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时,企业便可自动地收到销货定单和现金收入,自动发送购货定单并向供应商付款,以及收发相关的运输凭证等。 (4)EDI系统。很多公司为协调销售和生产经营并保持原材料流动的不间断,通常都会与其顾客和供应商签定贸易伙伴关系协议。通过这些协议,公司便为再造商业程序或使其完全

自动化处理奠定了基础。这种完全自动化的商业程序通常是借助于被称为电子数据互换(EDI)的系统来实现的。它通常的定义是:计算机可处理商业信息按标准格式在公司间的交换。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EDI是一种公司间相互努力的结果,一家单个的公司是不

可能自己使用EDI技术的。第二,交易是由贸易伙伴的信息系统自动处理的。在一个纯粹的EDI环境中,完全不需要人的介人去授权或批准交易的发生。第三,交易信息是以标准格式传送的。所以,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系统都可进行接口并执行交易。

EDI系统的关键点主要在于EDI标准,也就是以标准的格式传递信号。EDI技术在过去的发展之所以显得比较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单一的标准体系。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国 家标准协会的(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ANSI X.I2;另一个是行管、商业和交通系统通用的 EDIFACT(EDI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

就目前的发展而论,EDI技术在处理购销货定单方面可以说已表现得非常成功,但在收付款项方面还略显不足。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的收付款项需要借助于银行这个中介来完成。由于在购货与销货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运输毁损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使收款额度与付款额度之间出现差异,"而要转换有关付款的解释通常会导致大量的记录产生,目前有关E由标准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这在二定程度上影响了EDI技术在电子钱款转移EFT,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上述对彷M系统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如下三个初步印象: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已经可以使一个企业实现拿自动化的生产和经营,也就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工厂。所不足的虐,无人工厂的存在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还取决于企业运作的整个外部环境,也就是说,无人工厂还难以在周边企业尚未实现无人化的情形下单独存在。但除EDI系统之外的其他几个子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则可以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二,全自动化工厂或无人工厂是一个实现了高度计划化的工厂。当一个又一个企业实 现了高度计划化以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度计划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并不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经济制度安排。但它实现的前提必须是以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我们以前的计划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之所以说是失败,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从而使计划经济制度的优点受到局限,而其缺陷和漏洞却暴露无遗。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也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马克思早在100年以前的预见。

第三,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再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因为在很多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几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技术差距而言/信息技术在目前是最没有差距或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

三、网络时代的财务与会计变革

计算机集成制造不仅使企业生产领域里的分工开始失去其严格的界限,而且也使管理领域的分工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由此可见,网络化虽然不是使个体失去个性化的特点,但个性化的特点却只有借助于与整个网络的协调才能够体现。因此,如上所述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自动化的概念;它对企业商业活动的组织;职能机构的设置、各部门、岗位的人员配置与职责分工无疑都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没有适应高度信息化或网络化要求的革命性变革,就不可能赢得网络时代的竞争优势。

工业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得企业的岗位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而网络时代的要求则是使过细的分工得到不断的综合和集成。因此,网络时代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正在朝着一个与工业社会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就会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如果对我国现有绝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做一个比较仔细的观察,也许就会发现,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还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根据工业时代的大机器生产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要求而设立的。在我国经济过去20年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不适应。但也许我们至今仍未意识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还只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而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管理要求的企业体制改革才是我们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要面临的更为艰苦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西方很多企业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改革它们的旧体制,不过,它们更多的时候是把这种改革称为商务程序工程或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它们通过企业再造,来重新赢得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在一个高度计算机集成化的企业环境中,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究竟居于何种地位?粗略地看,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企业财务与会计也许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如果细加分析,它正面临着信息日益集成化的严峻挑战。如果用网络的概念来理解,21世纪的企业财务与会计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受到网络技术的严峻挑战。

(1)网络时代的企业会计系统不再是企业的一个信息孤岛。当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时,各种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划的随意状态。企业应用某种技术的目标通常在于去解决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把该项技术融人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致使企业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相互融合的孤岛,即技术孤岛。这种情形,不仅晋遍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方面,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方面。

企业信息系统是最早使用计算机的系统。会计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信息系统,当然也不例外,综观过去20年的发展,企业使用计算机的目的通常只在于去解决个别特殊的会计、财多或其他商业问题,而很少从网络的角度去进行总体规划。从现象上看,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在企业已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已拥有了很多很好的计算机设备,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网络构思与设计,致使计算机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中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各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多都各自为阵,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于计算机去满足手工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要求,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当以纸张为载体的有关凭证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时,该凭证上的信息便在各部门的计算机上录入、再录入,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重复处理。从本质上看,这样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现代化",企业的整个管理架构与工作效率,与手工状态并无多大的不同,甚至更为低下。因为买把算盘要远比买台计算机便宜得多。所以,很多企业在管理现代化的背后不仅没有赢得任何竞争优势,反而是吃了大亏。

网络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单个信息系统。由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交换信息,从而使得企业任何二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资料。某一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部分来自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不同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可能降低最终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仅仅是收集这些信息而花费的成本也会是非常昂贵的。这在客观上便显示出了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首先就需要模糊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传统分工与界限。但这种碟糊不是没有统一规划的模糊,而是有目的的模糊。通过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最终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目标。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有多种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中心数据库或称信息中心。而各信息子系统或终端用户既可以根据交易的执行情况补充、修改、更新中心数据库的资料,同时,也可根据申心数据库资料提供满足各种特定用途的信息需要。这一中心数据库也可以设置成类似于企业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一样,我们姑且称之为信息中心。它在网络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致胜作用。

(2) 建立会计频道是会计在信息集成化环境中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企业如何在信息高 度集成的环境下去体现会计的特点和实现内部控制的要求,是网络时代财务与会计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工业社会中,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处理交易信息的类型上。在企业没有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和除财务交易以外的其他方面还不够信息化的前提下,会计系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但当其他系统也足够信息化以后,保持不变的财务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对地位不可避免地就会随之而下降,即使它已实现了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也会如此。如何避免会计系统的地位不致于迅速下降?唯一的出路就只有不断创新或革命。

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便这一局限不再成其为只提供最低量信息的籍口。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便成为一种必然。

会计频道,这也许是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的新名词。因为当您在看只有一个频道的电视时,你根本不会有换个频道的概念。但当您在看一个拥有上百个频道的电视时,你就不得不使用频道的概念了。所谓换个频道,它并不改变电视机本身,而只是在改变它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不同内容、风格、情调的节目,旨在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如果会计信息的用户也有不同需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用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品味和要求呢?这就是会计频道一词的初始含义。

会计革命既需要兼容传统,又需要实质性变化,这也许只有会计频道的思想才能够很好的做到。会计频道为会计革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信息很难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要求,那么,同时提供两种不同属性的信息多元模式也许便不会出现相同的困难。当然,多元选择与传统会计的思维框架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两个不同数字的利润,人们便不知道是应当以哪个数字的利润来进行分配更好。但是,如果利润数字并非只是完全用于财富分配,那么,其情形也许便会有所不同了。

在财务会计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利润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的,清形。例如,新上市公司提供的前3年业绩的模拟财务报表,其所提供的利润数字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而是用于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跨国投资而使用不同的会计标准,从而产生不同数字的利润也并非只是一些极个别的现象。也许,这些情形都是会计领域的权威机构和职业界人士所不情愿看到的结果。但事实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仍然在不断的生产模拟财务报表,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也仍然需要不断的生产越来越不相同的利润数字。因此,是否接受多元报告模式只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并非是一个市场需要的问题。

(3)网络时代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制度 安排。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N0.78)的定义,内部控制通常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管和控制活动。企业控制环境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实现有效控制的首要因素。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会计频道只是解决了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报告问题,而没有解决对企业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的控制问题。我们知道:会计系统的职能除了反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会计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呢?

交易授权。交易授权的目标就是确保信息系统处理的所有重大交易都是真实有效的,而且符合管理当局的目标。在工业社会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下,;交易授权通常可分为三类:一是借助于经办人员来实现,二是通过程序(不是计算机程序)控制来实现,如利用最低存货水平对购货的控制,三是通过对非正常交易的个案控制来实现。由于网络环境对信息处理的高度集成性,因此,几乎所有交易授权都可包容到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模块中,从而减少人工的介入。例如采购系统模块可以确定应当在什么时间、向哪个供应商定货,以及定多少等,这些交易都可以在完全没有人工介人的情形下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

职责分离。所谓职责分离,简单地讲就是管权的不管事,管理帐的不管线,管物的不管帐。由于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由不同的人来履行不相容的职务,所以,其岗位设置通常便具有某些特定的含义。网络环境中的职责分离与手工环境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计算机程序既可授权某项采购,也可处理定单,同时还可记录应付帐款。换言之,手工状态下必不可少的职责分离和需要由多人来完成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完全依赖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因为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仿真人工环境下的职责分离(计算机程序完全可以做到)与提高效率的自动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人工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之所以要求有职责分离是为了防止人类行为的某些负面影响,例如人总会有开小差出错的时候,而且偶尔也可能有寻求舞弊的想法等等。计算机虽然也有出错的时候,但在本质上这种错误还是由于执行编程的人员所犯的错误。如果不是人为的原因,计算机不可能自己执行某种舞弊程序。所以,在缚粹的计算机环境下实际上己没有手工状态下的职责分离的必要。当然,计算机环境也有计算机环境的职责分离问题。例如,一旦某种软件被安装并用于执行某项功能后,它的编码、运行和维护职责就必须相分离。

四、结束语

事实上,有关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置与内部控制安排是复杂的,而且也是广泛的。它涉及到财务与会计学科所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出于对本文篇幅的考虑,我们将不再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但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的是:在工业社会中,申国因为没有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而落后厂,希望我们在信息技术时代到来之际,不会再与命运之神失之交臂。 注释:

1、作为工具的计算机还只走人类社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与纸张、笔墨、算盘华传统的信息处理工具只是一种简单地替代关系。

2、根据传统分类方法,企业文另通常可分为财务交与和非财务交易两类

。所谓财务交易是指彤响企业资产和权益,且能够以货币计量并计入有关帐户的经济事项。而非财务交易则是指不能满足上述狭隘定义的所有其他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处理企业财务交易信息的系统。由于财务交易定义的狭隘性,从而也限制了传统会计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冲。而管理信息系统则主要是处理企业非财务交易信息的系统。

3、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将会计系统的这种变革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或电其化会计。

4、自动化与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企业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上其信息化程度也就越高。

5、它又可进一步区分为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加。

6、通常意义上,我们称这类工厂为无人工厂。

7、"智能化生产"和"知识产品"这两个概念是作者首次提出并在本文中首次使用的。这种提法是否妥当,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8、如果把利润最大化看成是企业最高的财务目标,那么,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或智能化便是企业最高的技术目标。没有技术目标的保障企业便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也不可能妓大化股东财富。

9、在这里,是指历史成木计量属性。枣实上,经过不断修正和调和的历史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成本,其好处也许是避免了历史成本会计的部分不具相关性的局限但其坏处则是便会计信息产生了严重的信息混淆。可以说,现在巳没有人知道会计信息究竞走什么性质的信息了。离开了会计规范的解释框架,会计教字在经济学上已交得垂无素义。

10、传统会计的思维框架是非此即彼的,要么先进先出法,要么后进先出法;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通讯技术则为多元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惠屿岛范文6

今天我们能齐聚一堂,是因为各位领导、各位乡贤达人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本次的龙美村奖教奖学基金会的筹募大会现场,大家的莅临可见你们支持教育、热爱乡里的拳拳之心,也足见淑华学校振兴有望、龙美村发达可期。

龙美村人口众多、位置突出,自古以来,龙美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各领域中涌现出的人才举不胜举、大咖云集,这是龙美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取得的喜人景象,沧桑岁月,风雨沉浮,历届村领导班子钦仰先人,牢记哲思,高瞻远瞩;乡贤达贵,始终情牵故里,献谋划策,成就了誉满远近的大龙美形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是,近十年间,我村每年考上一中和就读本科以上的人数急剧下降,一些少年过早迈进社会、踏上漫长的打工之旅,更有甚者染上了不良的习惯,错失美好的读书生活,甚至丧失了似锦前程。龙美村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小学教育发展滞后的现象已经显露无疑,这和龙美的大村形象极不相称,急需进行大力的改进。

众所周知,让孩子受教育才是最有远见的投资。教育更是推动社会文明、文化和提高民众素质的强力杠杆。然而,一个村落若教育落后,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将影响到村落的人才培养、社会风气、整体形象,甚至导致提前遭遇村落经济发展的瓶颈、民心民风日渐变形、家庭幸福指数逐渐走低……这些就是教育落后的综合反应。

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想在充满竞争的丛林里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培养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条路子。人才在哪呢?其实他们就在你我身边,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那些嗷嗷待哺、牙牙学语的婴幼儿。假以时日,他们将替代我们成为正式的接班人,成为各条战线的新生力量,把握我们家乡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力棒都得交到他们手中,看着他们站在舞台中央大展拳脚,这就叫薪火相传。而接班人们将把龙美带向何处,则完全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准,而这些素养的孕育的起点正在于小学阶段,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人一生的发展走向,小学阶段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的开拓、品行的熏陶……是其人生大厦的奠基石,所以我们该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小学教育这件大事上,就像今天大家一样把焦点聚集到商讨如何提高淑华学校的办学效益上来。为这一目标,大家不辞劳苦,可钦可敬,更是可喜可贺!

一所学校的振兴同样需要人才、需要优秀教师。如何让全体教师安心从教、用心从教,竭尽所能、心无旁骛的服务龙美的教育事业,如何让优秀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需要全村上下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需要我们理解体恤每位教师的辛勤付出,还需要建立一种优绩优酬的奖教奖学机制,让在龙美从教的老师们精神上有荣誉感幸福感,物质上有获得感、满足感,如此,龙美教育腾飞有望、龙美村续写辉煌指日可待!

各位乡贤达贵、仁人志士、领导嘉宾、父老乡亲,今天我们在此筹划成立龙美村奖教奖学基金会,旨在奉献,旨在造福桑梓,旨在泽荫后人,正所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了龙美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延绵福祉,请伸出你们的仁爱之手,为奖教奖学基金会的顺利设立倾心尽力!

在此,我也代表六鳌中心学校的全体师生郑重承诺:

1、我校将在管理调配上对淑华学校给予倾斜支持;

2、基金会的资金将交由民间第三方管理,具体细则另行商议;

3、实行专款专用,全部资金的使用对象只限于淑华学校师生,其他项目不得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