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胶质母细胞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胶质母细胞瘤范文1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像;转移瘤;胶质母细胞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46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水质子在组织自由运动的功能MR成像技术, 是现今活体上进行水分子扩散成像的唯一方法[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脑内单发转移瘤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MR资料, 探讨DWI和ADC值在脑内单发转移瘤及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肿瘤的患者共28例, 其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 32~61 岁, 平均年龄 51 岁。2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6例发现原发病灶。胶质母细胞瘤共 16例;其中头痛、恶心22例, 4例伴呕吐, 部分患者伴有精神和肢体障碍。
1. 2 MR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GE 3.0 T超导型SIGNA磁共振。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检查。T1WI轴位TR 2678 ms, TE 10 ms;T2WI轴位TR 4500 ms, TE 109 ms;FLAIR TR 9602 ms, TE 115 ms。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一回波平面成像, TR 4500 ms, TE 70 ms, 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1000 s/mm2。
1. 3 图像处理及ADC值测量 原始数据利用GE ADW 4.3工作站Functool软件处理, 选取ADC图软件。测量肿瘤实体部分、肿瘤边缘水肿的ADC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脑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MR影像表现 12例单发脑转移瘤MR影像表现:10例位于幕上, 2例位于幕下;8例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其中4例囊变、坏死。16例胶质母细胞瘤MR表现呈等T1、稍长T2信号混杂信号, 可有坏死出血, 水肿明显。转移瘤、胶质母细胞实质部分在DWI多见为等或略高信号, 偶而为高信号, 其 ADC均值分别为(12.15±1.32)×104 mm2/s 、(13.30±3.51)×104 mm2/s, 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及胶质母细胞瘤边缘水肿区有差异, ADC均值分别为(16.60±1.28)×104 mm2/s、(13.52±1.80)×104 mm2/s, 转移瘤瘤周水肿范围较大, DWI多见为等、低信号, ADC值较胶质母细胞的要大。
2. 2 增强扫描特点 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均可呈斑片状、结节状、环状强化;其中转移瘤环状强化, 环状强化壁相对较薄, 胶质母细胞瘤强化壁相对较厚。
2. 3 脑单发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 脑单发转移瘤发病年龄相对较大;一般有原发肿瘤病史;其影像学表现一般为小病灶大水肿, 其水肿区的ADC值较胶质母细胞瘤的稍大。
胶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一般>50岁, 病程较快;常发生额颞叶深部白质, 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一般呈花环状强化。胶质母细胞瘤与转移瘤的肿瘤实体部分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肿瘤边缘水肿区的ADC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WI是利用人体内不同组织、不同病变下水分子弥散程度不同而成像的一种MR新技术。通过不同条件下的不同b值, 计算得到ADC图。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 DWI呈高信号, ADC图呈低信号, ADC值越小 [2]。
脑内转移瘤占颅内肿瘤20%~40%, 其中肺癌占40%~60%, 多发生在幕上大脑半球, 约占80%, 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小病灶大水肿常见, 可合并出血等[3]。胶质母细胞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神经胶质细胞, 是星形细胞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12%~15%。本研究发现, 胶质母细胞瘤和脑内单发转移瘤近瘤周水肿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于柯等[6]报道的结果相一致, 认为瘤体实质部分ADC值对胶质瘤和脑内单发转移瘤鉴别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 DWI作为一种新的MR功能成像, 其在胶质母细胞瘤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无疑是常规MRI的有益补充;随着医学影像学发展、随着MR技术的进步, 弥散成像必将更广泛的运用到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为临床提供更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新成, 鱼博浪, 张明, 等. ADC值测量在颅脑DWI高信号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11):2721-2723.
[2] Gulani V, Sundgren PC.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uroophthalmol, 2006, 26(1):51-60.
[3] Tuntiyatorn L, Nantawas B, Sirachainan N, et 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evaluation of pediatric brain tumors. J Med Assoc Thai, 2013, 96(2):178-184.
[4] 黄薇园, 余永强, 钱银锋, 等. MR扩散加权成像瘤周水肿区ADC值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临床放射性杂志, 2010, 29(1):27-30.
[5] 宋莉, 王霄英, 谢晟, 等. DWI以及ADC值测量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3):354-357.
胶质母细胞瘤范文2
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在颅内各种肿瘤中最为多见。在神经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其次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占第三位。性别以男性多见,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大多见于20~50岁间,以30~40岁为最高峰,另外在10岁左右儿童亦较多见,为另一个小高峰。
各类型神经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儿童。各类型神经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亦不同,如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成人大脑半球,在儿童则多发生在小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室管膜瘤多见于第四脑室;少枝胶质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小脑蚓部。
成神经细胞瘤,又称为神经母细胞瘤,它是一种由成神经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原发于自主神经系统或肾上腺骨髓中,主要见于婴幼儿中,成神经细胞瘤是四大常见儿童实体肿瘤之一,化疗后经常复发。成神经细胞瘤很难治愈。
其它神经细胞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为血管母细胞瘤,是颅内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血管性肿瘤。可并发视网膜血管瘤,肾、胰腺、肝脏等内脏的先天性多发性囊肿或肿瘤,有遗传倾向。
听神经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是典型的神经鞘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的1894年,世界上最伟大的神经外科肿瘤专家Charles Balance就最先成功地切除一例听神经瘤,在当时诊断及手术照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不得不用手指插入桥脑与肿瘤间以去除肿瘤,病人存活了,只遗留有面瘫与角膜麻木,手术非常成功。直至今日,这依然是一个非常伟大而成功的手术。
胶质母细胞瘤范文3
脑转移瘤1448例临床资料分析牟永告蒋小兵杨群英平(154)
脑转移瘤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合作治疗的回顾分析张宗平曾火勇谭鑫(160)
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张烨肖建平(163)
初诊脑转移癌全脑放射治疗现状与进展欧丹胡超苏(169)
脑转移瘤化疗的研究现状苏君(177)
会议消息
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神经肿瘤分会暨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纪要(153)
第八届亚洲神经肿瘤学术大会(8^thASNOMeeting)第五届韩-中神经肿瘤会议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会议征文通知(214)
神经系统常见肿瘤规范化治疗学习班第一轮通知(224)
国外文摘
StatinsuseandriskforbrainmetastasisfromlungcancerLeighDEkenJBealJRGanti(162)
Stereotacticradiosurgeryassingle-modalitytreatmentofincidentallyidentifiedrenalcellcarcinomabrainmetastasesMarkoNFAngelovLTomsSASu(185)
Radiolabeledcetuximabpluswhole-brainirradiation(WBI)forthetreatmentofbrainmetastasesfrom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RadesDNadrowitzRBuchmann(192)
Increasesinthenumberofbrainmetastasesdetectedatframe-fixed,thin-sliceMRIforgammaknifesurgeryplanningNagaiAShibamotoYMoriYHa(197)
Intramedullaryspinalcordmetastasesofmalignantmelanoma:anautopsy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IshiiTTeraoTKombzeKA(202)
论著
胶质瘤干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体外研究陈银生吴明玮陈芙蓉王运杰平(186)
IS201对GL15胶质瘤细胞FAK、ERK1/2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刘彦廷艾文兵肖宁冯定坤(193)
环咽肌切断术在鼻咽癌及颅脑肿瘤治疗后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张旭文梁发雅韩萍黄晓明(198)
综述
脑胶质瘤的局部化疗进展钟鸣谷平(203)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硼中子俘获治疗研究进展孙婷周幽心(208)
个案报告
尿崩症为首发症状的垂体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周旺宁张新定韩彦明朱冰(212)
颈髓血管母细胞瘤伴广泛脊髓空洞症及延髓空洞症1例报道王旭辉李世亭(215)
脑肿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张沛王建军(218)
腰骶椎管内神经节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蒋小兵赛克罗荣珍平(221)
重视脑转移瘤的多学科协作处理平赛克(151)
脑转移瘤1448例临床资料分析牟永告蒋小兵杨群英平(154)
脑转移瘤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合作治疗的回顾分析张宗平曾火勇谭鑫(160)
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张烨肖建平(163)
初诊脑转移癌全脑放射治疗现状与进展欧丹胡超苏(169)
脑转移瘤化疗的研究现状苏君(177)
会议消息
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神经肿瘤分会暨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纪要(153)
第八届亚洲神经肿瘤学术大会(8^thASNOMeeting)第五届韩-中神经肿瘤会议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会议征文通知(214)
神经系统常见肿瘤规范化治疗学习班第一轮通知(224)
国外文摘
StatinsuseandriskforbrainmetastasisfromlungcancerLeighDEkenJBealJRGanti(162)
Stereotacticradiosurgeryassingle-modalitytreatmentofincidentallyidentifiedrenalcellcarcinomabrainmetastasesMarkoNFAngelovLTomsSASu(185)
Radiolabeledcetuximabpluswhole-brainirradiation(WBI)forthetreatmentofbrainmetastasesfrom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RadesDNadrowitzRBuchmann(192)
Increasesinthenumberofbrainmetastasesdetectedatframe-fixed,thin-sliceMRIforgammaknifesurgeryplanningNagaiAShibamotoYMoriYHa(197)
Intramedullaryspinalcordmetastasesofmalignantmelanoma:anautopsy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IshiiTTeraoTKombzeKA(202)
论著HttP://
胶质瘤干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体外研究陈银生吴明玮陈芙蓉王运杰平(186)
IS201对GL15胶质瘤细胞FAK、ERK1/2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刘彦廷艾文兵肖宁冯定坤(193)
环咽肌切断术在鼻咽癌及颅脑肿瘤治疗后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张旭文梁发雅韩萍黄晓明(198)
综述
脑胶质瘤的局部化疗进展钟鸣谷平(203)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硼中子俘获治疗研究进展孙婷周幽心(208)
个案报告
尿崩症为首发症状的垂体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周旺宁张新定韩彦明朱冰(212)
颈髓血管母细胞瘤伴广泛脊髓空洞症及延髓空洞症1例报道王旭辉李世亭(215)
脑肿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张沛王建军(218)
腰骶椎管内神经节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蒋小兵赛克罗荣珍平(221)
mTOR信号通路调控CD133阳性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付军刘晓梅平(75)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李明武牛朝诗高歌董永飞梅加明李静傅先明(82)
PI3K、AKT、PTEN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邓如明孙春明冯鸣王君祥周幽心(88)
DKK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刘芳许期年左剑玲王秀云周幽心(95)
MGMT、TopoⅡα、Pgp在人星型细胞瘤Ⅱ级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冯鸣周幽心王君祥曹广辉孙春明(102)
大型嗅沟脑膜瘤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钱忠心赵鸿朱景伟赵明珠叶树铭龚良丁勇(105)
应用锁孔技术显微镜下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3例临床经验刘承勇冯文峰黄理金漆松涛(109)
胶质瘤的同期推量调强放射治疗:26例经验李健张秀萍何海涛黄翔(113)
脑胶质瘤与脑膜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何杏勤罗利平林小燕(117)
国外文摘
LackofEfficacyofBevacizumabPlusIrinotecaninChildrenwithRecurrentMalignantGliomaandDiffuseBrainstemGlioma:APediatricBrainTumorConsortiumStudy(81)
RapidandRobustTransgenicHigh-GradeGliomaMouseModelsforTherapy-InterventionStudies(94)
Thegrowthofbraintumorscanbesuppressedbymultipletransplantationofmesenchymalstemcellsexpressingcytosinedeaminase(123)
讲座
抗癫痫新药左乙拉西坦张湘衡平(120)
综述
MRS与脑胶质瘤代谢边界的相关性研究沈晓路俊峰朱凤平吴劲松(124)
CD133作为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应用的局限性谢蕊繁万锋雷霆(129)
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进展杜兴龙江浩(135)
病例讨论
复发难治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杨群英沈冬赛克牟永告张湘衡平(142)
胶质母细胞瘤范文4
【关键词】脑肿瘤神经胶质瘤肿瘤转移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expressionpatternsoflamininα1、α2、α3、α5subunitinthehumanbrainglioma.MethodsTheexpressionoflamininα1、α2、α3、α5subunitin77brainglioma,8normalbraintissueand10metastatictumorspecimenswereanalyzedbyimmunohistochemistryandimageanalysistechnique.Results1.Therewerenegativeexpressionoflamininα2、α3subunitandpositiveexpressionoflamininα1、α5subunitinthehumanbraingliomas,whosepositivestaininglocatedintumourcellmembrane,plasma.Thepositivestainingintensitywascorrelatedwithpathologicalgradeofglioma(P<0.001).2.Therewerealsopositiveexpressionoflamininα5subunitinbloodvesselendothelialcellsandbasalmembrane,whichintensitywasnotcorrelatedwithpathologicalgradeofglioma(P>0.05),butwasstrongerthanexpressioninmetastatictumor(P<0.05).Conclusion1.Theexpressionintensityoflamininα1、α5subunitintumorcellswascloselycorrelatedwithpathologicalgradeofglioma.2.Theexpressiondifferenceoflamininα5subunitinbraingliomaandmetastatictumorwasprobablycorrelatedwiththemetabasisbehavioroftumorcells.
KEYWORDS:brainneoplasms;glioma;neoplasmmetastasis;laminin;immunohistochemistry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42卷第4期梅文忠等:层黏连蛋白α1、α2、α3、α5亚基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层黏连蛋白(laminin,LN)是一族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糖蛋白,它们参与基底膜构建,对维持基底膜的完整结构起重要作用,还在细胞黏附、生长、迁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研究表明,某些LN分子在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增高,且与肿瘤病理级别相关,参与胶质瘤侵袭性生长而罕见颅外转移行为的调控[23],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针对LN蛋白分子或某些LN亚型分子的研究,如LN5,LN8,LN9,LN10/11等。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Nα1,α2,α3,α5亚基在不同病理级别的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人脑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人脑胶质瘤标本77例,其中星形细胞瘤4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混合型胶质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髓母细胞瘤3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77例中,男性49例、女性28例,年龄(35±5.9)岁(3~70岁)。参照2000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Ⅰ级10例,Ⅱ级34例,Ⅲ级23例,Ⅳ级10例;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取1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非神经系统来源的脑内转移瘤标本,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4±2.8)岁(45~72岁)。8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取自颅脑损伤行内减压术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7±4.3)岁(13~61岁)。所有组织标本取后立即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研究时选取典型蜡块作2~4μm连续切片。
1.2方法
1.2.1主要试剂
羊抗人LNα1,α2,α3,α5亚基多克隆抗体(浓缩型)购自美国SantaCruz公司;超敏SP试剂盒购自福州MaixinBio公司。
1.2.2免疫组织化学
使用柠檬酸盐(PH6.0)高温高压修复法进行抗原修复,免疫组织化学使用超敏SP法,具体参照说明书进行。抗体工作浓度(1∶100)。
1.2.3结果判断
定位于脑胶质瘤细胞质及细胞膜上根据染色程度及染色细胞百分率进行分析评分[3]:着色缺如者为0分、淡者为1分、适中者为2分、深者为3分;着色细胞占细胞记数百分率<5%为0分、5%~25%为1分、26%~50%为2分、>50%为3分;每张切片着色与着色百分率得分相乘为其最后得分:规定0~1分者为阴性(-)、2~3分者为弱阳性(+)、4~6分者为阳性(++)、>6分者为强阳性(+++)。
在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膜及血管基膜染色阳性的指标,利用ImageProPlus6.0软件测定阳性染色的血管内皮及基膜的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opticaldensity,AOD)和阳性染色的微血管管壁厚度(microvascularwallthickness,MWT)。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endall’s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方法。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LNα1,α5的表达
LNα1主要定位在肿瘤细胞膜上,病理级别越高染色越强;阳性染色的细胞呈巢状分布或散在分布,在少数高级别胶质瘤标本中还可见阳性染色的瘤细胞围绕着血管分布,而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无染色(表1~2,图1)。表1LNα1,LNα5在胶质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的关系(略)表2LNα5在血管内皮及基膜中的阳性表达强度与脑内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略)
LNα5不仅在所有胶质瘤的瘤体及瘤周肿瘤细胞膜与细胞质上有染色,且病理级别越高染色越强;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也出现阳性染色,表现为靠管腔的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呈连续、完整的阳性染色,但染色强度在胶质瘤各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然而,LNα5在正常脑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无阳性染色,在脑内转移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也仅见弱阳性染色,但染色基膜呈不连续,染色强度低于胶质瘤组;不过,胶质瘤和转移瘤标本血管腔中红细胞膜上均可见LNα5强阳性染色(图1,2)。
2.2LNα2、α3的表达情况LNα2、α3亚基在胶质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中均无阳性表达。
3讨论
研究发现,LN能增强胶质瘤细胞活动性,促进胶质瘤细胞粘附和迁移,促进肿瘤的侵袭[1,3]。陈菊祥等利用含13939种人类基因的BioStarH40S型芯片筛选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与侵袭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结果发现层黏连蛋白、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等8条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基因均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显著上调[4]。研究也发现PDGFRA和LN可以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增强[5]。最近,Kawataki等在体外实验中发现含α3的LN5和含α5的LN10可强烈的促进胶质瘤细胞迁移,含α1的LN1作用较弱,含α2的LN2和α4的LN8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迁移无促进作用[6]。本研究发现,LNα1、α5在胶质瘤的瘤体及瘤周、瘤细胞质与细胞膜均有表达,表明LN可由瘤细胞合成、组装、分泌;本研究发现LNα1、α5在胶质瘤细胞浆膜的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而表达增强,提示它们可能与瘤细胞恶性程度有关,促进瘤细胞之间或瘤细胞与ECM、血管基膜之间的黏附和迁移。
临床病理发现,脑组织虽是身体其他器官原发癌转移的好发部位,但颅内原发肿瘤却很少颅外转移,其原因也被认为与LN在脑胶质瘤中的分布特征有关[3]。本研究发现,LNα5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上表达增高,且LNα5在基膜上的表达是连续的、完整的,与之前的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而在脑内转移瘤中见LNα5在血管内皮和基膜的表达较弱,且不连续、有断裂。提示LNα5可能影响胶质瘤细胞侵袭血管向颅外转移。
基膜上的LN除了可抑制瘤细胞穿越血管壁而发生转移外,还可通过与瘤细胞表面存在LN受体(整合素类和非整合素类)的结合,诱导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7]。Lugassy等用内皮细胞形成类管腔结构并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发现,胶质瘤细胞可沿着管腔外表面前行,并包绕在血管基底膜成分LN的外周[8]。提示本研究中的LNα5可能在影响胶质瘤颅外转移的同时,还诱导胶质瘤细胞沿着血管基膜向正常脑组织迁移。此外,在临床和不同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脑胶质瘤细胞还常沿有髓纤维(束内、束周及束间)侵袭,研究表明虽然脑胶质瘤细胞系能特异地粘附到中枢神经系统髓磷脂提取物,但比粘附到纯化的LN上明显要慢[9]。
吕德兰血型糖蛋白(Lu),也称为基底细胞黏附分子(BCAM),是表达于红细胞膜上的一种LN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研究表明它与LN的高亲和力结合有助于器官发生、血管形成、红细胞生成,研究还表明它在一些疾病和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和其它的黏附受体一起涉及到肿瘤的恶性转化和转移[1011]。Kikkawa等研究发现在ECM蛋白中,仅仅含α5链的LN是Lu/BCAM的配体[12]。本研究发现LNα5除了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表达外,还在红细胞膜上呈阳性染色,胶质瘤和转移瘤标本中红细胞膜上染色远强于正常脑组织,胶质瘤与转移瘤之间染色无明显差异。提示高表达的LNα5结合到红细胞膜受体上,其来源有可能是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LNα5与Lu/BCAM相互作用在红细胞运输、肿瘤营养、血管内皮增生/新血管生成等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不过,要确切地搞清楚是哪些LN亚基在脑胶质瘤的那些生物学行为中起作用?作用如何?分子机制何在?还需要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敲除,基因转染、RNAi干扰技术等)在体内外实验(黏附、迁移、侵袭实验)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lognamH,YurchencoPD.Formandfuncation:thelamininfamilyofheterotrimers[J].DevUyn,2000,218:213234.
[2]江常震,陈锦锋,何理盛,等.层黏连蛋白,MMP2、MMP9及TIMP1在人脑原发性胶质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35(1):49.
[3]林志雄,张鹏飞,江常震,等.人脑胶质瘤中LN、FN及p53基因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与其侵袭微生态系统的相关性探讨[J].解剖学报,2002,33(4):360365.
[4]陈菊祥,卢亦成,骆纯,等.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与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相关的基因[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2):9395.
[5]LjubimovaJY,LakhterAJ,LokshA,etal.Overexpressionofalpha4chaincontaininglamininsinhumanglialtumorsidentifiedbygenemicroarrayanalysis[J].CancerResearch,2001,61(14):56015610.
[6]KawatakiT,YamaneT,NaganumaH,etal.Lamininisoformsandtheirintegrinreceptorsingliomacellmigrationandinvasiveness:evidenceforaroleofalpha5laminin(s)andalpha3beta1integrin[J].ExpCellRes,2007,313(18):38193831.
[7]RuosatathiE.ControlofcellmotilityandtumorinvasionbyextracellularmatrixinteractionsBrit[J].JCancer,1990,9:289292.
[8]LugassyC,HarounRI,BremH,etal.Pericyticlikeangiotropismofgliomaandmelanomacells[J].TheAmericanJournalofDermatopathology,2002,24(6):473478.
[9]AmbergerVR,PaganettiPA,SeulbergerH,etal.CharacterizationofamembraneboundmetalloendoproteaseofratC6glioblastomacells[J].CancerResearch,1994,54(15):40174025.
[10]KikkawaY,MinerJH.Review:Lutheran/BCAM:ALamininreceptoronredbloodcellsandinvarioustissues[J].ConnectiveTissueResearch,2005,46:193199.
胶质母细胞瘤范文5
【关键词】 放疗; 化疗; 恶性胶质瘤; 临床效果
胶质瘤是常见的脑神经瘤,源自神经上皮的肿瘤,恶性胶质瘤是分级在III~IV级的胶质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1-2],主要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出现逐渐加重的头痛,早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头痛,而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逐渐出现持续性头痛,其恶性程度高,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危险[3]。这类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手术存在术后生长较快,复发率高,患者生存率低。近年来,随着放化疗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恶性肿瘤的预后得到显著的改善[4],目前对于恶性胶质细胞瘤术后采用放化疗治疗效果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疗配合化疗应用于恶性胶质瘤术后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合理治疗提供相应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09年2月-2012年11月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恶性胶质瘤患者79例,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24~59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各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手术病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手术方式,手术切除后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45例,占56.9%;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4例,占43.1%。
1.2.2 放疗化疗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化学治疗,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在手术后3周左右时间开始接受替莫唑胺胶囊进行化疗,4周为一个化疗周期,每周用药5 d,口服药剂量为150 mg/m2,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6个周期的化学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疗效及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调整患者用药量,用药期间监测患者血常规;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化疗基础上进行放疗治疗,DT60Gy。
1.2.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采用颅脑MRI检查,判断患者实体肿瘤情况,在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进行常规体检,评价放化疗存在的副作用,并且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治疗后每个月对患者进行颅脑MRI检查判断肿瘤生长情况;评价指标:肿瘤无进展,肿瘤的最大直径不超过放化疗前的25%或无新的肿瘤形成;记录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平均总生存时间,计算至随访结束时患者生存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平均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0.9±6.27)周、(57.32±8.36)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78±1.42)周、(44.79±5.72)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其中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显著减少,经减少用药剂量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出现。
3 讨论
胶质细胞瘤是脑神经常见的肿瘤,大多数属于良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手术及其器械发展迅速,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显著,但是由于这类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复发率高,患者生存质量差,术后生存时间缩短[5-6]。随着放化疗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显著改善,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命[7]。
在本研究中,采用单纯化疗或联合放化疗,观察发现,采用联合治疗者,其无进展生存时间、平均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至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随访结束时生存率为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恶性胶质细胞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恶性程度高,术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在放疗的基础上采用化疗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朱海峰,耿晓增,尤永平.脑恶性胶质瘤术后联合放化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4(4):157-159.
[2] 王跃伟,刘建波,李会荣,等.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适形放疗联合不同形式化疗的临床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3):367-370.
[3] 纪文元,梁平.儿童髓母细胞瘤术后放疗、化疗的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1):884.
[4] 常萍,刘孜, 王娟,等.顺铂对Hela细胞辐射增敏的体外实验观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4):462.
[5] 段宝奇,李海林,樊练,等.替莫唑胺在恶性胶质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9,30(3):194-195.
[6] 马文斌,郭旭,王任直.美国NCCN神经系统肿瘤诊疗指南(2008)的介绍与解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6):323.
[7] 邓美玲,吴少雄,平.脑恶性胶质瘤放疗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8,6(4):265.
[8] 郑瑞锋,尹继云扪,杨波,等.脑恶性胶质瘤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剂量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2(6):303-304.
[9] 翟小明,顾科,王建平,等.成人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疗同步替尼泊甙联合司莫司汀化疗疗效分析[J].中国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54-157.
胶质母细胞瘤范文6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黄连素;胶质瘤
【中图分类号】R2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192-02
1前言
胶质瘤作为一种颅内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见,占颅内肿瘤的比例约为45%,尽管现代医疗水平已有大的提高,但由于胶质瘤侵袭性高、增殖速度快、复发率高,使之无法全切,胶质瘤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不能应用有效药物针对性治疗。患者预后差,随着对致病机制深入理解,人们开始注意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中医药,而三氧化二砷和黄连素则是其中之一。
1.1三氧化二砷目前研究:
三氧化二砷在体外体内都能有效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凋亡[1,2],2000年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APL的治疗。三氧化二砷在临床实验研究中已被评估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3],不同的类型的肿瘤细胞敏感性的不同使得其在在更大范围的血液及固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4,5,6]。三氧化二砷的对固体肿瘤的抗增殖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而其的抗侵袭昨用的研究更为稀少。最近,有报道显示三氧化二砷经由上调caspase 3来诱导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凋亡。而与此相矛盾的是,砷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人类的致癌物,在相对高的浓度和暴露次数下导致人多种组织的肿瘤[7]。
1.2胶质瘤产生机制的当前研究:
相对于正常胶质细胞,高级别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重要特征是呈现蛋白激酶C的大幅上调。蛋白激酶C代表一类脂质依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由至少12种哺乳动物亚型,并被分为三个亚家族,包括传统或经典的蛋白激酶C,非经典或最新蛋白激酶C、非典型蛋白激酶C[8]。多数蛋白激酶C异构体的激活需要其从细胞质易位到亚细胞结构如细胞膜的过程[9]。蛋白激酶C水平在胶质瘤中表达的增加是胶质瘤高增殖能力、抗凋亡及细胞侵袭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用金丝桃素治疗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T98G使得细胞侵袭受到明显抑制,而这种效应包含了下列因素,应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人结肠腺癌细胞中蛋白激酶Cα的高表达与结肠癌细胞高度迁移活性相关。因此,特异性抑制蛋白激酶C被认为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与发展[8]。蛋白激酶C α/β抑制剂Go6976能阻止膀胱肿瘤细胞的侵袭,蛋白激酶C反义寡核苷酸LY900003现在作为抗乳腺癌药物在临床发展,并与化疗协同应用。
肿瘤的侵袭包括高级别恶性胶质瘤通过过度产生的组织消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如MMP-2(IV型胶原酶或明胶酶A)及激活物如膜1型金属蛋白酶[10]。抑制人人胶质瘤细胞系U87 MMP-2导致细胞侵袭的戏剧性降低,而D54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通过激活数个金属蛋白酶包括MMP-2诱导蛋白激酶C激活则则侵袭性得到增强。
1.3黄连素目前研究成果:
黄连素已被广泛的研究并呈现出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菌、抗氧化、抗癌及抗炎能力[11]。体外实验中黄连素也可以使得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更为敏感。最近,黄连素显示对非小细胞肺癌发挥抗转移的特性,对人类肿瘤U937和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有有细胞毒性,抑制人类表皮癌A431细胞生长和诱导G1期细胞周期停滞进而凋亡。
1.4三氧化二砷治疗的不足:
虽然三氧化二砷会使APL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而无严重的毒副作用,但三氧化二砷耐药细胞仍会复发,另外在相对高浓度和高暴露下仍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7]。
2黄连素联合三氧化二砷的优势
临床试验和动物模型系统中的研究证明,黄连素具有抗微生物,抗创伤,心血管疾病[12]等特性,以及选择性地压制一些细胞的生长,而不会造成在肝脏中的细胞毒作用。控制实验用大鼠原代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与5μM三氧化二砷或20μM小檗碱,或5微米As2O3联合20μM黄连素治疗未造成任何可观测到的毒副作用。然而黄连素在低浓度下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作用的效果是惊人的,尤其是在三氧化二砷应用时。黄连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对脑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增强效果,10μM黄连素浓度阻止人类神经胶质瘤细胞扩散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三氧化二砷的暴露量。而且就是这种低剂量之下所拥有的效果,在任何一个应用黄连素或三氧化二砷治疗肿瘤的研究中都不能达到。
三氧化二砷被认为对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很有效,诱导恶性早幼粒细胞的部分分化和促进细胞凋亡。细胞内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对于三氧化二砷敏感性是具有特征性的机制。这项发现强调了理解细胞类型的差别及细胞环境对三氧化二砷的疗效的影响很大。在先前的研究中,人们观察到细胞在组织内的运动在肿瘤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其中肌动蛋白骨架作用很大。这些进程包括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连接,肿瘤细胞相关蛋白酶[13]对基质的降解。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一种或更多的蛋白激酶C亚型影响F肌动蛋白骨架的形态,过度表达或高度活化的蛋白激酶C是中央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最为显著的特征。细胞毒作用需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δ来诱导细胞凋亡。将C6胶质瘤细胞暴露于三氧化二砷和黄连素中显示出细胞形状的改变和肌动蛋白骨架的变化。另外蛋白激酶Cα和蛋白激酶Cε的细胞质―膜转运受到三氧化二砷轻度抑制,而联合应用黄连素治疗24小时后抑制作用加强,而黄连素仅抑制蛋白激酶Cα和蛋白激酶Cε活性而不会抑制蛋白激酶Cδ的活性。
3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黄连素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胶质瘤具有极大的潜力,而更需要对蛋白激酶C信号途径的更清晰地认识,才能针对性的设计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尽快实现应用临床,为治疗胶质瘤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Wang ZY. Arsenic compounds as anticancer agents. Cancer ChemotherPharmacol. 2001;48:S7276. doi: 10.1007/s002800100309.[PubMed]
[2]Miller WH, Schipper HM, Lee JS, Singer J, Waxman S.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rsenic trioxide. Cancer Res. 2002;62:38933903.[PubMed]
[3]Berenson JR, Yeh HS. Arsenic compounds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a new role for a historical remedy. Clin Lymphoma Myeloma. 2006;7:192198.[PubMed]
[4]Li YM, Broome JD. Arsenic targets tubulins to induce apoptosis in myeloid leukemia cells. Cancer Res. 1999;59:776780.[PubMed]
[5]Akao Y, Yamada H, Nakagawa Y. Arsenic-induced apoptosis in malignant cells in vitro. Leuk Lymphoma. 2000;37:5363.[PubMed]
[6]Zhang TD, Chen GQ, Wang ZG, etal,Arsenic trioxide, a therapeutic agent for APL. Oncogene. 2001;20:71467153. doi: 10.1038/sj.onc.1204762.[PubMed]
[7]Ratnaike RN. Acute and chronic arsenic toxicity. Postgrad Med J. 2003;79:391396. doi: 10.1136/pmj.79.933.391. [PMC free article][PubMed]
[8]Hofmann J. Protein kinase C isozymes as potential targets for anticancer therapy. Curr Cancer Drug Targets. 2004;4:125146. doi: 10.2174/1568009043481579.[PubMed]
[9]Mackay HJ, Twelves CJ. Protein kinase C: a target for anticancer drugs? EndocrRelat Cancer. 2003;10:389396. doi: 10.1677/erc.0.0100389.[PubMed]
[10]Rao J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lioma invasiveness: the role of proteases. Nat Rev Cancer. 2003;3:489501. doi: 10.1038/nrc1121.[PubMed]
[11]Kuo CL, Chi CW, Liu TY. The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berberine in vitro and in vivo.Cancer Lett. 2004;203:127137. doi: 10.1016/j.canlet.2003.09.002.[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