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数控技能大赛 经验总结 赛教结合 项目教学
1.中职数控技能大赛的特点
1.1.社会关注度高:数控技能大赛参与的人员有企业工人、技术人员;职业院校在校生等,为企业和学校数控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控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了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因此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同时,数控技能大赛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如:企业的广告宣传效应;学校的品牌效应;职工荣誉与待遇;学生就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良好的影响力。
1.2.竞赛项目多:数控技能大赛的竞赛工种包括: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装调维修工;还有以团体参赛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组合、高速多轴加工;在编程方式上,既注重选手的现场手工编程能力,同时也考核软件应用能力;在考核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1.3.技术引领作用强:竞赛项目引领了数控技能人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向。近几年,数控技术的多轴化、高速化发展趋势明显,数控技能大赛起到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1.4.竞赛投入大:数控技能大赛在社会投入、企业投入、学校投入、个人投入方面,从资金、设备、配套资源、人员、时间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大量投入。
1.5.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职业素质方面:刻苦钻研,对专业有兴趣;踏实勤奋,对工作肯付出;认真严谨,对自己严要求;自信坚持,对职业有目标;灵活应变,对环境能适应。
专业素质方面:以数控机床高级工操作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为起点,更加强调软件应用能力、工艺能力、质量控制、操作熟练度等。
人文素质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综合素质等。
2.数控技能大赛培训经验总结
通过对本专业历年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总结与回顾,技能大赛培训的有效方法有:
2.1.提高理论基础:学生的理论基础是技能大赛的根本,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就要重视。
2.2.加强基本功训练:技能大赛中选手比拼的各种技能最重要的是熟练程度。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练好基本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加工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2.3.专项专题训练:每一年的大赛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因此,针对性的培训非常重要。如:软件应用的专题培训,宏程序的专题培训,或针对一些不常见有难度的零件专题训练等等。还可以为了强化某项技能进行专门训练,如:量具专题,组合夹具专题等。
2.4.产品项目训练:以产品或项目为引领的训练在大赛培训中最重要,也最有效。做法就是要求指导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个简单零件开始,对每一个产品或项目都进行全过程跟踪辅导,直到选手能独立、合格、规范地完成这个产品或项目。经过积累,选手逐渐的掌握了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技能,水平能力会稳步提高。同时,选手每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过程,都会有成就感,在这样积极情绪中继续努力去做好下一个,形成培训过程的良性循环。
3.大赛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在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经验,但是中职的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还缺乏有效的衔接,技能大赛的引领、示范作用还没有全面融入到常规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分享到职业技能大赛带来的好处。因此,研究职业大赛与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提高的紧密关系,探索赛教有效衔接的方法途径,对于形成职业技能竞赛“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教学氛围,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3.1.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建设衔接:
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围绕数控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数控装调维修工,校企合作开发主干专业课程《零件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零件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3.2.采用以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基于行动过程导向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的项目或任务类似于独立的一个竞赛题目。教师为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室和实训室融为一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3.4.教学融合竞赛培训经验,因材施教:
3.4.1.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3.4.2.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解、演示、仿真,再到机床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边理论,边实践,加强基本功训练。
3.4.3.模拟竞赛练习:在编程与加工课中,以项目练习模拟竞赛,使每一次课,每一个同学都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收获。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大赛培训中总结出的有效办法,借鉴过来应用在课堂上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多元评价的过程考核模式:
课程评价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行业要求,考核评价过程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都要进行过程评分和质量评分,及时给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法。学生还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分析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5.赛教结合教学经验思考:
5.1.教师认真投入地完成每天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要多和学生谈心,交朋友,从思想和心理上疏导。
5.2.多投入教学设备,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5.3.大赛培训要提早开始,学时要充裕,内容要详略得当,循序渐进。
5.4.增加模拟竞赛次数,让学生增加熟练程度。
5.5.要总结积累经验,努力把握最新的技术进步,多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2
关键词:技能训练 有效性 学习兴趣 训练方法 评价体系 资源整合
“三赛一考”是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技能大赛成果在彰显学校办学实力,加快学校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加专业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专业技能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懈追求学生技能上的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最大化应是技能训练以及其他学科在内的所有教师永恒的目标。
一、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
技能大赛不同于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提高技能训练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①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学习,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提升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②利用假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市及校级技能培训。③通畅学校与企业交流渠道,组织专业教师下厂实习或生产,并加大企业对下厂教师的考核力度,让专业教师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切实提高自身技能水平。④合理配置技能训练教师。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专业特长以及参赛类别等情况,选择责任心强、理论及技能水平高的教师指导技能大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增强技能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技能指导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成功的喜悦及教师对学生的良好评价。首先,教师在指导训练时要始终将火热的激情灌注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喜欢自己,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技能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味求大、求深、求难。第三,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收获,对其辛勤的付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其点滴的进步应表示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
1.及时了解信息,确定训练内容
教师必须明确竞赛项目的内容、参赛的方式、竞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及竞赛细节等。这就依赖于对技能大赛实施方案的钻研、对外界信息的知晓程度。只有熟悉了关于竞赛的信息,才能明确训练内容,才能在技能训练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2.构建完整的训练体系
要想让学生全面掌握所教技能知识,在竞赛中胜人一筹,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本功训练。基本功处于技能“金字塔”的最底层,它是学生进一步掌握高级技能及理论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今后复杂电子产品的装配及技能综合实力的提升。学生基本功训练是技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不仅要做到会,还应熟。
(2)专项训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专项训练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另一有效捷径。专项训练要求教师将技能大赛实施方案中所传递的竞赛内容按其结构、层次,进行技术重新归类,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或专题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有效、快速地掌握理论及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3)综合模拟训练。首先综合模拟训练有利于知识梳理和经验总结。其次综合模拟训练有利于锻炼学生考试技巧及提高心理素质。再次综合模拟训练有助于查漏
补缺。
四、有效的训练评价体系
及时、准确、积极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必要手段。评价的方式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的具体做法可采用提问、小组竞赛、指导和交流等形式,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结果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完成的产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施检测等手段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要做到有练必评,在评价反馈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评价真正得到落实。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都需要制订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五、加强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3
关键词:青年班主任 专业化成长 基本功大赛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班主任占了班主任总数的一大半,他们是怀着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对班主任工作的极大热情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但是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面对几十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仅凭热情和爱心的结果往往是每天忙忙碌碌却又顾不上班集体建设;付出全部的心思对待学生,但是90%的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教师的爱。因此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要专业化。这种专业化要求班主任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班主任专业道德、班主任专业知识和班主任专业技能。
一、深化认知,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
职业学校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班级活动、职业指导工作和沟通协调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较好掌握班集体的创建、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业创业的指导、班级活动的策划和家校有效的沟通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具备较高班级常规管理、学生品德教育、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而很多青年班主任都是依据自己对班主任的书本认知进行工作,处理学生问题时甚至搬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事业心引领下的无限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统领下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更需要专业化引领下的高超的教育能力。作为班主任要养成高度清醒的专业自觉性,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专业自觉性的养成,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
二、理实结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学校向班主任提出的学生德育目标与学生现有的品行水平之间的矛盾。而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是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教科书里没有完全符合某位学生个体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需要班主任将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让理论支撑实践、实践总结经验,努力从经验型班主任走向研究型班主任。
教育反思是促进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的有效方式。很多青年班主任都认为高大上的教育理论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这其实是一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为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处理一件件接踵而至的事件,而较少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选取教育方法的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班主任存在重实践做法而轻理论学习的问题。教育反思是班主任基于日常的教育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内化并结合实践的思考将经历变为经验。教育反思可以让班主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提高教育格局和教育能力,消除职业倦怠感, 从而形成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青年班主任应该养成教育总结和教育反思的习惯,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这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学校德育,专业化成长的环境孕育
学校的德育管理和德育环境对于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新班主任需要老班主任的点拨和帮带,学校可以通过“老带青” “青蓝工程”等方式点对点地为青年班主任提供帮扶,引导其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尽快适应班主任的角色,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正确处理,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另外,学校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有利于提高青年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走上班主任岗位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践的过程所以并不能引起共鸣。但当青年班主任在遇到各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困难时,这种专业的培训会是雪中送炭。对青年班主任进行系统、成体系的培训,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使之更加切合班主任的需要。学校的德育管理,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环境孕育。
四、基本功大赛,专业化成长的有力助推
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带动辐射作用下,各省市都在举办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大赛。班主任大赛的开展,既为班主任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为德育管理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更是班主任自我比对的镜子和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力。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例,该大赛分为相关知识测试、主题班会设计、情景模拟答辩和教育故事演讲四个赛项,全面考察中职学校班主任建班育人能力,解决班级建设疑难问题的能力,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原理、方法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大赛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形成了以赛促训、以赛促思的良好氛围,为各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指引了方向,大赛的命题主要围绕职业学校班主任的五大工作职责,旨在通过大赛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方向。班主任大赛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作用,参赛班主任在备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强学习和思考,所以这种比赛具有反哺班主任工作的功能,使参赛选手回到班主任岗位上能更具备教育智慧。在情景模拟答辩项目中,情景都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情况,如对学生品德考核量化的问题,以前只是按照要求去做量化考核,不会去思考这么做依据是什么?优势是什么?缺陷是什么?如何科学构建品德评价体系?比赛时选手既要讲解自己对学生品德评定的认识,各种评定方法以及方法间的比较,还要阐述自己在班级管理中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对于随机抽取的一个题目进行作答,答题过程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实践深度;既要彰显教育理念,又要凸显教育智慧;既要有逻辑性,又要有可行性。所以,选手在备赛过程中需要对建班育人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体系。班主任大赛也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各个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充分展示自己在建班育人方面的创新做法,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想法,为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青年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确认识到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看做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更是一种追求、一种激励,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4
在所有比赛内容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评委打分占比赛权重的20%,部分学科更多。按照“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规程”的说明,“课堂教学”项目的比赛可以按常态教学的方式组织,也可以按模拟教学的方式组织;比赛时间可以是整堂课,也可以是教学片段。考虑到“大赛”选手多、项目杂、时间紧,大多数学科采用说课、片段课或模拟教学的方式。如小学、初中和高中英语,都为说课,时间10分钟,回答专家提问时间为3分钟;小学、初中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中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为教学设计中的20分钟或25分钟片断课。更多的学科采用模拟课堂教学方式,由于各自学科情况不一,模拟课堂的用时有长有短,如小学语文、高中历史等为30分钟,小学科学、小学数学等为25分钟,其他学科大多数为20分钟或15分钟。也有个别学科为常态教学的方式。
在采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形式的学科中,对模拟课堂比赛的说明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无学生,选手面对评委上课,但不与评委互动;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中,体现教学设计,展示教学课件。选手按指定的课题备课,用统一提供的教材和电子素材包独立备课。选手课堂教学的课题需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的课题一致。本文重点对模拟课堂作一番探讨。
模拟课堂教学,也可叫模拟上课或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教师、专家)上课。上课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要求教学环节要完整,只是省略了学生活动的过程,但学生活动的内容和结果还要上课者用语言表述出来。根据开展“模拟上课”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两类:教学研究型和选拔评比型。教学研究型“模拟上课”,指通过上课研修教学实践,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反思、诊断技能等,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中;选拔评比型“模拟上课”,是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在选招“新”教师或进行教学评比时,为了全面考核参加者的教学能力所采用的一种上课方式,常与课堂教学设计(写教案、制作课件)结合进行,有的还会安排一定时间的教学答辩。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采用的“模拟课堂教学”就属于选拔评比型模拟上课。
模拟上课、无生上课教研活动与常态教学、有生上课教研活动有何不一?除了有无学生这一最明显的区别外,其他的不同主要在于:
一是教学的场所、对象不同。“有生上课”时,教师是在真实的课堂上上课,“模拟上课、无生上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比较灵活,避免了场所的局限性。“有生上课”时教师面对学生,“无生上课”时面对的是同行或专家。
二是观察、研究的对象不同。“有生上课”的课堂上,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以学为主。“模拟上课”的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即教师如何教,如果是教学研究型“模拟上课”还要考虑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改进教。因为学生活动的过程已省略,所以对学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但上“课”者仍然应精心设置问题,并预测学生活动的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好应对的策略。
三是目的不同。常态教研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也为管理者评价教师、制定校本教研计划等提供依据等。“模拟上课、无生上课”活动的目的,如果是教学研究型“模拟上课”活动,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培训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等。如果是选拔评比型“模拟上课”活动,则直接目的是通过考察选手的外在的能力素质,包括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板书板画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等,来区分选手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当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此看来,作为选拔评比型模拟上课,既不同于教学研究型模拟上课,也不同于常态教学的方式。那么作为青年教师要在各级各类的评比中秀出自我,要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就要在新、巧、演、秀、实等方面做文章。
一、新
模拟上课在无生的情况下进行,在唯有评委老师的环境下,无生上课是极大的挑战。为了获得评委的好印象,导入是关键的一步,所谓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你独一无二的导入。由于组织方统一提供电子素材包,选手都面对相同的文字资料、音频、视频等,这就要求选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力求秀出不一样的导入。为了导出特色,在统一提供的电子素材外,选手还可以“寻找”合适的故事、诗歌、名人名言、社会热点等作为导入的素材,这对选手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文化底蕴要求非常高。选手只有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才能在上课之初就抓住评委的眼球,引起评委的兴趣。
二、巧
组织方统一提供的电子素材,往往内容非常详实,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如何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完成对材料的再加工凸显你的优势?这就需要选手对资料重新整合,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表现选手深厚的学科素养和独到的眼光。由于评委不能看到学生的现场表现,所以容易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老师的课,所以讲课时不宜“过细”,可以适当挖掘教材深度,关注重难点的把握,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选手通过对教材深度的巧妙挖掘,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递进和展开,来紧紧抓住评委的关注点,这或为“讨巧”。
三、演
模拟上课、无生上课又可称为“演课”。选手要同时扮演截然相反的两个角色:老师和学生,实现在两个角色间的完美转身。在预设时,选手就要把学生的参与作为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考虑。学生的答案通过角色转换由自己说出,可以通过语速、语调和自己的点评适当区分,但也不能惟妙惟肖,因为“演课”毕竟不是表演。由于没有学生,“生成”无法谈起,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适时犯错,在疑难处犯错,在思维节点犯错,一来活跃模拟课堂气氛,并充分调动评委的注意力,二来通过选手对“学生”犯错的处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弹性和张力,从而演出模拟上课的“真实”。选手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包容性评价,对生成性资源的即兴再开发,对学生思维误区的顺势利导,必定能够得到评委的好感。当然,这一切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四、秀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情景下展开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认为有学生,甚至可以把评委当作假想的学生。要注意眼神,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眼神能让人看出你的自信。提倡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做些动作,通过目光、表情、手势、姿态等态势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表达要规范、清晰、流畅、生动,只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要处理好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关系。美观、规范、直观的板书既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是学生知识的建构图。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漂亮的板书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舒服和佩服。由于“大赛”选手众多,参赛老师既要比出课堂精彩,也要秀出个人魅力。一个能够在无生上课中“秀”出自己的老师,我想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也会“秀”出学生。
五、实
如果说现在学校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有作秀的嫌疑,那么,模拟上课、无生上课更像“课堂秀”。参加“大赛”的老师,在模拟课堂中既秀出自己又避免作秀,要抓住一个“实”字。要把模拟课堂当作真实的课堂,眼前虽无学生但心中自有学生。为此,无生上课同样要体现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倡导探究性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保持良好情感氛围,重视情感渗透等等,这些在教学设计中都要有真真实实的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上,要做到“点”“线”结合,既要知道本节(框)内容在本章、本册、本学段中的地位、前后联系和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又要把握住本节(框)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读懂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力求重现真实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学生的各种活动,如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转述”。对于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可以通过教师自己(或转述学生)的语言和动作,给人以真实课堂亲临其境的感觉。老师所设计的情境、素材、教学活动也必须符合实际,这些设计在真实的教学中必须是可以完成的。总之,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模拟上课,才能秀出课堂精彩。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5
1、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由于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在发展中,特殊教育教师力量不足,有许多特教教师之前是学习其他专业和从事普教等工作,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教学期间,靠自己点滴摸索,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学校应该聘请知名特殊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培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引专家入校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学校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培训、学习,使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学校校还努力应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有效促进了他们个体的专业化成长。
2、开展特教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有压力就有动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无动力的现象,学校要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坚持手语、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的训练。详细的布置基本功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将手语、三笔字等学习安排到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期末进行单项的基本功验收考核或竞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3、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均有待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创造条件,学校给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走出去、走进去。安排有一定特殊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更新专业知识。让教师们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方法与技术,提高特教实践与研究能力,成为特教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一支特教骨干教师队伍。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学校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培训,有计划的培养教学骨干。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带任务学,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内容,达到一人学习多人提高的目的。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特教专业领域上立足和发展。
4、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狠抓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切实提高我们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加强“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针对性的总结指导。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组织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优秀教学资料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课题研讨会、读书汇报会,承办省、市各类大型教学活动,接待参观、调研等人员,从活动中加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引导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使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发展愿望,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追求。
5.加强教研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新《国标》 外研社英语演讲大赛 英语演讲 课程改革
1.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介绍
1.1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背景
仲伟合(2012:13)指出:“目前,英语专业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专业标准的挑战。原来的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有13年的历史,滞后于现在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现在国家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就是一个,要‘change’。在新形势下,迎接外语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还面对教学理念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教学队伍建设的挑战、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这些挑战都是我们要去深深思考的重要问题。”新国标的制定就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2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意义
新国标的出台继承并发展完善了之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首先在学科分类上,把英语归为人文学科,其意义在于改变人们以往对英语是工具学科的认识。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功之外,还应具备全球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新国标较之前的版本,更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关注和培养。
从课程框架的维度上谈,新国标更突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特色。其反复强调英语专业必修课旨在强化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学习能力,这对新时代新背景下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相关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方向。
2.“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2.1“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赛事介绍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公益大赛,于2002年创办,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已成为全国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英语演讲能力是国家未来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端人才外语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比赛环节设置包括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回答问题等部分。此项赛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高端外语人才,更为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改革方面提供了风向标。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良好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2.2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命题演讲部分命题
“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开办以来的命题演讲题目如下:2002年为:My Virtual University;2003年为:The Future Is Now;2004年为:Man and the Internet;2005年为:The Greatest Invention in My Eyes;2006年为:Unity and Diversity;2007年为:Global Citizenship Begins at Home;2008年为: 1+1=2?; 2009年为: Cultural Smart or Science Intelligence? ; 2010年为?摇?摇?摇?摇 Is My Top Concern;2011年为: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2012年为:What We cannot Afford to Lose;2013 年为: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2014年为: Change the Unchangeable; 2015年的命题演讲题目则是一段视频,内容取自《庄子-大瓠之种》,视频内容引用其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肴淮笠玻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萁_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萁_,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萁_,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命题开放,题目自拟。
2.3“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命题演讲部分命题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自赛事开展以来,命题涉及的话题从最初的关注学生生活、大学校园(2002年),逐渐发展成关注社会发展、 民生动态,例如2004、2005年的命题,都说明了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关注时事的要求,近几年的命题还涉及了哲学范畴,例如2013年的“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的题目设计,题目越来越开放,例如2010年的辩题是半开放的,而2015年则完全是开放的,除此之外,2015年的命题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极好的提示,即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注重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模式,而忽略自己本族语和其背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才可更好地了解别人,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总而言之,这些题目的设置都以国际化人才要求为标准,融入了人文精神、思辨性、拓展性和创造性等关键要素,这与新《国标》的要求恰好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3.高校演讲课程的现状及其改革措施
3.1英语演讲课开设现状
英语演讲是训练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综合课程,学生通过演讲,不仅仅锻炼提高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具备判断、分析、调研、推理、思考和总结等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有效传播和交际的目的。根据之前的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演讲课程大多数在高年级阶段,多为选修课,大多数仅仅为一学期,形式也大多为“I do,You watch”即“教师做,学生看”的初级阶段,而一学期的时间限制,最多只能涉及 “ I do,You help”即“教师做,学生辅助补充”的初级阶段,距离“You do,I help”即“学生做,教师辅助补充”和“You do,I watch”即“学生做,教师看”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根据课程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设计,教师很难对英语演讲所涉及的技巧、策略,以及内容上信息的采集、汇合、整理和输出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学期的时间只能对英语演讲从最基本的形式上形成粗浅的认识,很难从演讲方法策略上和信息量上达到提升,更不要奢望学生从演讲课上在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层面有所转变和突破了。此外,在教材的使用上,目前还没有形成类似精读课等成熟课程体系下的教材使用体系,无论是从系统性还是时效性上来说都受很大制约。最终的评估系统往往止步于“终结性”的考核,而忽略的“形成性”的评价(文旭,夏云,2014)。综上,很多高校现在开设的英语演讲课程总体呈现出“时间短、层次浅,不规矩、不系统”的问题。
3.2英语演讲课改革举措
英语专业学生在之前大纲的要求下,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程设置的主攻方向是语言基本功,提高目标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主攻方向为语音语调的模仿训练、语篇的复述、单词的背诵积累等语言学习的机械训练,而非独立思考下形成的创造性活动(任文,2013)。在课堂内外,学生和教师投放在针对目标语学习下新的思维模式的习得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有限。2008年,英国学者Annie Fisher强调了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从“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转向“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表达”(Fisher Annie,2008)。正如《入世与外语教育》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毕业生思维逻辑性的条理性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张艺琼,2010)。思辨能力作为当代社会对优秀人才需求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应该并必然成为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同,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可以一蹴而就,不是通过相对机械的模仿、背诵而获得,更多情况下是种相对漫长的点滴“渗透”过程。所以英语演讲课程的开设,可以尝试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连续开设到高年级阶段,从思维方式、逻辑安排和语言形式训练几个方面保持连贯,不同阶段设定不同话题和目标,真正把演讲作为一门学问和外语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来认识和系统地传授。对于任课教师的选择,也需要侧重连贯性和团队建设的宗旨,学期和学期之间在话题广度和深度上的承接、教师与教师之前在各自特长上的承接都需要成为此门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除了在语言基本功夯实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活跃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持续的学习精神等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课堂不需要灌输,而更需要启发和引导。
4.结语
英语演讲作为课程创新体系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下的代表课程,是践行新国标中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上的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最佳代表。作为全国最权威的英语演讲赛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举办,以其高度的业界认同也为高校英语专业演讲课程的建设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和发展方向,其举办十余年内所涉及的命题均呈现出维度广、热点多、实效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映射出对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对高校英语专业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迫切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国标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的命题趋势在强调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面相得益彰,完美契合,更为高校英语演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战场。
参考文献:
[1]Fisher Annie. Teach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literacy: Investigating guided reading in three primary classrooms [J].Literacy,2008,42(1):19-28.
[2]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辩能力:“缺席”还是“在场” 兼论将思辩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10-17.
[3]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届,2014(5):76-82.
[4]张艺琼.英语辩论与英语换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英语辩论规则为指导思想[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6):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