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实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实训范文1
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护理教学的重点在于护理实践教学,而护理实训是护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培养护生护理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中职护理教育是护理教育的主体,中职护理教育承担着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任务。但是,很多中职护理学校的护理技能实训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导致护理技能实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护理技能实训进行改革,完善实训条件,修改实训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综合护理能力。
1 中职护理技能实训现状
1.1实训条件简陋 目前,拥有完备、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中职护理学校还仅仅是极少数,护理实训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实训器材陈旧是目前大多数中职护理学校护理实训的现状。如今,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一次性医疗护理操作用品普遍使用,如一次性导尿包、一次性灌肠袋等;到处是方便、快捷、新颖的护理操作器材,如全自动洗胃机、管道式给氧装置、管道式负压吸引装置等;而学校的护理实训器材还在使用传统的无菌导尿包、氧气筒式给氧装置、漏斗胃管。由于实训场地狭小,实训器材陈旧,使护理学生不仅动手的机会少,而且对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护理操作用品缺乏认识,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临床普遍使用的护理操作用品不会用,新技术不会做,那学校的护理技能实训就失去了意义。
1.2实训内容陈旧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让护理技术操作日趋简化,加之大量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很多护理操作项目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要求发生变化,但学校的护理实训内容还在按部旧班地依照教科书进行。如关于“静脉血标本采集技术”,临床护理工作中早已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试管进行血标本采集,但教科书还在讲解传统的注射器静脉穿刺抽血后注入普通试管的方法。这样的护理技能实训内容,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严重脱节,势必影响护理技术实训的效果。
1.3实训方式单一 很多教师采用“示范练习指导”的模式进行护理技能实践训练,这种机械、单一、重复的实训方式,不仅让学生容易疲乏,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利于护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护理技能实训的效果不理想。
1.4实训考核方法不完善 目前护理技能实训的考核方法大部分以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为主,考评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护理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动作是否规范,忽视了学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护患沟通能力及其他能力的考核,如应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等。 转贴于
2 改革措施
2.1实训环境临床化 加强护理实训场地建设,建立仿真的临床护理环境,增设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室等护理环境,配备的实训机械用具要紧随临床护理的新进展。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实际护理临床的感觉,对学生熟悉病区护理工作流程起到很大作用[1]。为了方便护理学生进入临床后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护理技术实训时的器材应注意临床化,尽量使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操作用品进行护理技能实训,让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就能接触到今后在工作中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让护理技能实训与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
2.2实训项目要实用 确定护理技能实训项目时,应首先考虑其临床实用性。以护理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护理专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在对护理实习医院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护理技术实训项目。注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删除陈旧项目,增加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新技术、新项目[2],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技术、微量注射泵注射技术等,避免学生进入临床后出现“实训的内容在临床工作中用不着,临床工作中需要的内容没学过”的状况。
2.3实训方法多样化 突破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的传统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临床问题的真实情境,以病例为引导,将问题的解决与实训目标相结合[3]。采用角色扮演、护理情境模拟、临床护理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训,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在形式多样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2.4 实训考核综合化 改革以操作考核为主的实训考核机制,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护理能力评价。从护生仪表、操作前评估、操作物品准备到操作步骤、卫生宣教、物品处置,全过程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对操作中涉及到的相关护理能力,如操作中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等也进行考评。并且,考核分层次进行,单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以考核学生操作能力(操作程序的完整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为主,在护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考核;综合护理技能考核以评价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主,在学生临床实习前进行护理技能集中训练后进行终结性考核。
本着“以护理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护理专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的宗旨,我校在中职护理技能实训中,通过完善护理实训条件、调整护理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法和考核机制,不仅提高了护理技能实训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综合护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李和林.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2):41.
技能实训范文2
【关键词】技能训练;存在问题;方法探讨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到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去一般都是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模式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所以有必要对中职学生技能训练方法重新作一探讨。
一、原有技能训练方法存在的问题
1.技能训练缺乏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当然这包括资金、实践材料、场地、师资等问题)。传统教育的实践(技能训练)都是教师手把手地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校本身缺乏启发创造力的课程,缺乏创造思维的训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不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模式单一,尤其是不够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影响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2.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突出技能的培养。目前,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为《电子工艺》、《电子线路》基础专业课,而后分别进入《视频》《音响》《通信》等各模块学习。由浅到深、由小到大,而且配合了相当多的工艺实践和单元电路实验。按理效果应当很好,但在后期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放大器(单元电路)工作点检测掌握了,但在安装电视时,视放工作点不懂怎么测,既使测出来,也不懂怎么判断正常与否。我们多是批评学生记性差,采用复习方式补救。
中职生扩散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弱,他们将各课程独立,而忽视专业的联系。如何既学好单元电路,又在现实电器电路中熟练应用也是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3.专业课教学时间显得相对不足,技能训练进行缺乏。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一般是三年制,第三学年学生往往离校参加顶岗实习。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电工基础》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而将《电子工艺》、《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等专业课压缩在第二学年,造成专业课教学的时间显得不足,难以将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提高到一个较好的档次,难以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求。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的比例较低,不能满足培养技能的要求。
4.缺乏终身教育思想的理念灌输。终身教育的目的为:为谋求对社会巨变的适应性;为保持对社会巨变的警惕性;为获得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而在技能训练当中,教师只是简单地教学生“匠活”,而学生没有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5.缺乏全方位地提高中职电子类学生技能水平的方法,即主要以学校为基地训练,而无与企业、社会、社区等为基地的训练。
6.没有针对中职学生技能训练及技能水平评价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7.缺乏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子类学生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二、技能训练方法探讨
1.对外应开展社区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加强与各家电维修点的合作,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进行实习、见习活动。
结合电子专业特点的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应是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第一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第二能够把学校所学的技能有效地渗透并提高;第三能够接触到新的电子产品,了解其性能及维修技巧。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定期在固定地点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活动;不定期地开展上门维修活动;不定期地开展大型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办学宣传、三下乡活动等)。与企业联合办学,赴企业厂家实习、见习。与各家电维修部合作,不定期地把学生送入维修部实习。
2.将基础学科的教学融入到专业学科的教学中。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为主体,将《电子工艺》、《电子线路》分解到这两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实践带理论,以理论促实践。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安排采用1:1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导入法”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实践项目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始终。其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践项目引入新知识,以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与理论知识同步增长的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巩固、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对内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学徒制符合人本教育思想,它具备全程教育,以技能为中心、现场学习、师徒关系密切等特点,但它的效率不高,只能带少量的学生,笔者认为可吸取其优点,即以学徒(学生中的技术尖子)为中心带动技能训练的气氛,特别是结合学校开展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而这一部分技术尖子也可作为小指导教师参与与其他学生的技能训练指导。
4.根据电子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结合企业的要求,制定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原来的“单一的技能训练”逐步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导入法”进行转变。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分成基本模块、专业模块、综合模块三个层面。其中基本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有电工、电子基本技能训练,如元器件识别、焊接能力、仪表的使用、简单电路的分析等;专业模块用于训练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各种中等难度小电路的设计、印制电路板制作与电路调试,各种控制电路的分析和电视机、音响功放的组装调试等;综合模块用于训练综合技能,主要是单片机应用实训、PLC应用实训以及中级工技能培训为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既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了一个有宽度(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有厚度(包括基本模块、专业模块)、有尖峰(综合模块)的金字塔形结构,既使大多数同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兼顾少数学生的更高要求。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中,我们将专业主干课程按其功能分为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子CAD、单片机应用技术三大模块项目,每个项目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统一,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5.加强激励机制,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人才需求和生产实际,做到“增、减、补、调”。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增补本专业教材中没有而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减删教材中有而当地实际生产中没有或应用不上的内容;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材的顺序,便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为了解决传统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造成相互脱节的现象,我们鼓励教师编写理论、实践操作两者融为一体的实训指导书,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证明,该方法尤其适合中职学生的实践教学。
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评分离、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状况,将评价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教评结合,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境界。
把技能教学方面的考评分为阶段考评和终结测评两步进行,阶段考评(占60%)以表现性评价法为主。根据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进行“台阶式考评”。如电子整机的安装技能训练可设立如下几个阶段考评,第一,能够熟练分析电路图;第二,能熟练识别、检测所需元器件;第三,正确安装、焊接好,基本上调试好电路;第四,调试好图象或伴音。每一关都是下一关的基础,只有过完一关才能开始下一关,通过这样“台阶式考评”,可确保学生的技能水平台阶式提升,也可确保技能训练的质量。全部内容完成后,还需进行一次终结测评(占40%)。通过测评除检测技能教学效果外,还给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个综合评定,指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为下一步训练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6.加强信息技术在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开设相关课程如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EDA、单片计算机原理与应用、PLC实验等,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建立终身教育、可持续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技能实训范文3
1 关于“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界说
首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会计实训课程“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来自于项目教学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支撑。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必须以构建能激发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从而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项目为前提。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此时,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开发具有真实意义的教学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实现意义的建构。
其次,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还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会计实训课程“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是以学生固化分组为前提,小组成员自主选择任务,通过小组成员间常态化的交流与协作完成教学项目。共享是指学生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绩即为组内成员的个人成绩,以此作为组内成员间学优带学困的保障。该教学模式采用了“自主选择项目、小组讨论与合作、教师启发与点拨、项目完成与评价”作为基本的教学活动程序,将项目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及科学的评价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解决学生差异化及操作主动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解决师资不足及互助学习问题,通过教师启发与点拨解决普遍存在的项目难点问题,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通过评价结果的共享为组内协作互助提供保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实训教学对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发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是指在项目教学法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以激发学生实践动机为出发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会计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化重构,以“自主选择项目、小组讨论与合作、教师启发与点拨、项目完成与评价”为基本教学活动程序,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2 “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构建
对会计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化重构 “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项目。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首先,由于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广泛采用财务信息化处理系统,尤其是制造业,更是将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纳入一体,日常财务数据的记录系统已经逐步成为整个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一小部分,即所谓的“大管理,小会计”的概念。因此,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任务基本涵盖了包括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费用核算与管理、财产物资核算与管理、商品采购销售核算与管理、库存商品的保管与收发、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职工薪酬核算与管理、税费核算与缴纳、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在内的所有会计岗位。其次,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注定了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会计核算知识和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也意味着在这门课程中,会计的核算技能与电脑基本操作技能不再是课程的重点。最后,由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中职学生,因此,相对应的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属于中、初等层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核算软件(比如用友T3会计软件),完成会计账目的建立、基础档案的管理、日常经济业务的处理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工作,同时培养学生对财务软件的自学能力。教学项目的开发按照分段式的结构特点,即以模拟企业一个月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主线,将企业财务会计中所涉及的各类常见经济业务串联在一起,结合相应财务软件的模块将教材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由若干具体任务组成,所有项目的完成也即完成了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个完整循环,最终形成会计报表。
以“学优学困搭配、考评结果共享”为原则建立合作学习互助组 “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将学生进行固化分组。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前期学习状况以及学生性格特点等因素,本着“自由组合为主、个别调整为辅,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以相对学优者为核心,先自由组合成4~5人的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再进行个别调整,并任命各组的相对学优者为项目经理,负责配合教师组织整个学期项目的实施及评价工作。互助组成员在整个一学期中不再进行人员调整,即从学期初一直维持到学期末,但项目经理可以根据其表现及履职情况在组内随时进行调整。
在建立学习互助组时,项目经理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经教师认定后由其自主招收小组成员,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4~5人,并且尽量保证学优与学困的搭配,使各组之间尽量保持力量均衡。在此过程中,教师对项目经理的筛选以及对项目经理所选小组成员的调整原则及标准不可公开,以免引起学生不必要的误会,若个别同学对筛选结果或分组调整不理解时,教师可单独予以解释。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对各小组的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如何与小组成员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如何填写“项目实施进度表”“项目实施阶段性评价表”以及“项目完成报告”等。这一培训应尽量在学期初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再不断予以强化和补充。最后,教师要时刻关注合作小组的动态,并注意做好协调,包括项目选择情况及实施进度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组内个别成员的思想工作等,帮助项目经理解决其力所不能及的各类突发事件等。合作学习互助组设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至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班级稳定等,因此,教师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前,需认真了解班级的学生状况。
构建以“自主选题-小组互助-教师答疑”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操作流程 “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流程共分四个步骤,分别是自主选择教学项目、互助组成员自主完成项目、教师对普遍性疑难问题进行答疑、项目完成后的评价等。
首先,在每个项目序列开始之前,教师给各个互助组下达项目任务书,对项目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培养的主要能力、达到最终目标以及可以参考的资料等进行扼要说明。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各个互助组成员自行选择项目,即每个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在内都必须选择一个项目,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并形成一式二份的书面资料,一份上交给教师,作为项目评价的一部分,也是监督项目实施情况的依据,另一份由小组内部留存,作为项目实施控制的依据。
其次,日常课堂教学中,互助组成员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根据项目实施计划自行完成所选项目,每次课结束之后,组内成员均要根据各自所选项目的完成情况填写“实训项目进度表”,由项目经理负责监督和检查,并于课后向老师汇报组内成员项目进展情况。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的完成进度有先有后,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要发挥自己的职责,在完成自己的计划之后要帮助组内成员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也要鼓励先完成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实现组内互助,但不允许代替其他组员完成项目,同时教师也允许不同组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和帮助。对于操作过程中组内无法解决的难点或疑点,由项目经理将问题记录在项目进度表的备注中,同时要及时向教师汇报。
最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经理对本组所产生的具体问题的汇报,对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根据问题的属性决定是单独辅导还是由全班一起交流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此外,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互助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项目经理的职责履行情况等,并及时做好相应记录。
建立形式多样、主体多维的评价方式 “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立体分层式评价方式,从纵向角度来看,既对本课程所包含的每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也对本课程最后形成的最终项目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从横向角度看,在对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中,既包括学生的自评,也包括项目经理和教师的他评。具体见图1。
整个课程的考核包括每个项目的形成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三个部分。每个项目的形成性考核(约占该项目成绩的70%)由项目实施计划书、项目实施进度表以及教师课堂观察记录为主要依据进行评定。每个项目的阶段性考核(约占该项目成绩的30%)则以项目难易程度、项目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为主要依据进行评定。每个项目的形成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占总成绩的80%,该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组内每个成员的考核成绩由小组成员共享,即个人成绩平均后作为小组成绩,再以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以此来实现组内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与帮助的目的。
“自主、互助、共享”教学模式的评价,从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各个项目序列的实施过程、阶段性结果以及最终结果,也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流合作甚至文字表达等各方面;从评价形式上,既包括形成性评价,也包括终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上,既包括自我评价,也包括其他学生及老师的他人评价。而且,评价指标、分值比例、操作方法等均在学期初向全体同学公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实现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绪玲.浅谈项目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2]张华燕.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赵健.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教学设计初探[J].职业技术,2011(9).
[4]周亨炉.冯炜锐.浅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3(9).
技能实训范文4
一、当前中职院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实训场室条件差,实训设备技术落后
实训场室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室建设规划水平低,与企业生产车间相差甚远,仅可勉强满足低水平的实习实训,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实训都难以保证。此外,实训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职业院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很难获得持续的大额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即使采购了一些新设备,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操作技术水平不高。
2.缺少企业参与,实训与企业生产脱节
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多是由院校根据课程要求独立开展;实训的内容也是依照课程大纲要求,围绕教学任务设定,而不完全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实训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也因为学校实训耗材投入大、废品率高、学生难以管理、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缺少参与校内实训的积极性。
3.实训教师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实训指导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师来源单一,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的,没有接触过生产一线,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在技能教学上,适应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接触实践的机会偏少,对实际生产缺少了解,对实训教学缺少探索,实训指导能力不强。
4.实训成本过高,学校难以支撑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训的成本普遍较高,尤其是工科专业。据测算,普通车工实训每人次(每人8小时)实训成本(耗材费、工具费、设备维护费、水电费,不含实训教师工资,下同)为100元左右;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每人次实训成本为160~180元。对职业院校来说,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实训成本都是一项不小的支出。这必然导致一些学校无力或不愿支付实训费用。
5.实训管理落后,与企业生产管理差距太大
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训的管理多沿用学校班级教学的管理方式,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差别很大。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学生感受不到企业真实生产的氛围,也无法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思想。
二、解决职业院校实训难题的办法――生产性实训模式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高训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是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训基地,位于东莞职教城,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基础建设投资2亿元。高训中心根据东莞产业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设置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计算机高新技术、汽车技术和工业自动化5个实训中心、130多个实训室,各类实训设备资产超过2亿元。2014年3月,高训中心正式面向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和社会个人开展高技能公益性技能实训。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发现职业院校开展的校内实训存在前文所述的问题。中心组织专业人员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探索出新的实训模式――生产性实训模式。
1.生产性实训模式的内涵
生产性实训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学校内部的一般实训模式,是指在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内,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变消耗性实训为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
2.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一是企业化的真实生产环境。高训中心按照现代化制造业企业生产车间的建设布局方式,在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为实训学员创设了一个与制造业企业生产车间完全一样的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高训中心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拥有高端的制造业生产实训设备,各类实训设备种类齐全,从国产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到进口五轴加工设备,从车削加工到电加工,从卡尺、量规到三坐标测量机;既有适合开展生产性实训的机床设备,又有可实施产品品质检验的测量设备,可以实现零件加工从粗加工、精加工再到产品检验的全过程,完全满足学员实训和企业生产的要求。其次,设备的布局完全按照学员实训和企业生产的要求摆放。再次,实训室的宣传布置也是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安排的。生产性实训车间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让实训学员一进入实训车间就能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气息,在实训中心真实的企业工作情景中生产实训,并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生a性实训省略了学生毕业后首次进入企业的适应过程,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角色的无缝过渡。
二是企业化的实训管理。东莞高训中心制造业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车间还引入了制造业企业“6S”现场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全面参照ISO 9002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实训学员在实训过程中严格遵守企业生产管理制度,营造公共实训中心工厂化元素的环境,实现和现代制造业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三是企业师傅全程参与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进驻企业的员工从企业一线员工角色转换为实训指导师傅,亲自带领实训学员参与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与学员分享自身积累的生产经验,让学员既能直接学到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又能学到企业资深师傅的生产经验。
四是实训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完美统一。东莞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引入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配备真实的产品图纸和真实的产品生产要求。实训学员在实训过程中紧跟企业生产步伐,边生产边学习,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的产品精度要求和企业制定的成本要求,实训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完美统一。
五是产品化的实训作业。与传统消耗性的实训不同,生产性实训的操作对象是来自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每一件经过检验合格的实训作业都是合格的产品。这既能让学生现场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加工产品报废对企业整体生产过程带来的影响,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三、东莞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的实施
在做好生产性实训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之后,东莞高训中心制造业实训中心便着手开展生产性实训。为做好生产性实训,制造业实训中心研究制定了生产性实训合作企业的准入与退出制度,遴选入驻企业;严格管理实训过程,确保企业生产服务于学员实训;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员实训服务。
1.制定标准,严格遴选入驻企业
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是有效开展生产性实训的重要环节。为了挑选合适的企业,东莞高训中心首先制定了《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使用单位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准入评估,遴选依法成立、合法经营、技术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合作企业,通过招标进驻高训中心,将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引入学员的实训中;再通过试运行、年度考核等环节,对企业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优胜劣汰,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真正适合与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严格管理,确保企业生产服务于学员实训
为了确保学员的实训得到有效开展,东莞高训中心对生产性实训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对学员采用院校带队教师和企业师傅双重管理;对企业生产项目的技术和环节等进行控制,使其在实训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员开展系列技术活动,拓展学员视野。
首先是企业师傅与带队教师的双重管理。为了确保生产性实训的顺利开展,东莞高训中心对实训学员采用学校带队教师和企业师傅双重管理的方式,由实训带队教师负责实训学员的日常纪律、生活管理、理论指导和实训成果汇报;企业生产项目技术人员负责对学员的实训进行指导,指导学员完成从产品设计、制图、原材料毛坯选择、数控加工、产品检测等全部生产流程。在实训过程中,学员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直接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保证学员能够学到每个生产环节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与企业生产直接关联的,也是学员在学校实训室难以学到的。
其次是生产过程服务于实训教学的需要。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服务于实训教学需要,这是生产性实训区别于企业生产的重要方面。为确保企业生产服务于实训,东莞高训中心对带项目进入的企业有明确的要求:企业项目必须以完成实训教学为前提,技术要求与学员实训达到的目标水平相一致;实训初期必须放慢生产节奏,让学员可以更好地学习;同时,企业向学员提供加工所必需的图纸、程序资料等,用于学员自学;企业师傅现场解答学生的问题。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者。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按企业的要求生产合格产品,他们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学徒,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结合。
最后是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引入。东莞高训中心为实训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的环境,实训管理引入企业“6S”现场管理模式,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实训学员严格遵守企业生产管理规定,营造实训中心工厂化的环境,实现和现代制造业企业“零距离”接轨。
3.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技术活动
为了让学员了解行业更多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展学员的视野,东莞高训中心特别重视挖掘企业的实训资源,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已经常态化开展的技术活动如下。
一个是“企业教师”大课堂。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技术人员既是学生管理者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在实训过程中,东莞高训中心会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企业教师”大课堂技术讲座,课程内容为一线生产技术或授课者个人学习心得。“企业教师”大课堂已经开办了70期,参加学员达3500人次。
另一个是“高训智造”公益性技术论坛。“高训智造”是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首创的高端公益性技术论坛品牌。东莞高训中心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平台,本着技术分享、服务社会的精神,联合当前国内外领先的装备与制造企业,共同举办“高训智造”技术论坛,与全社会分享制造业领域最新的前沿技术成果。从2015年10月至今,“高训智造”技术论坛已成功举办四期,每期设定不同的论坛主题,涵括现代制造业的各个范畴,为企业技术人员及学校教师提供提升自身水平、接触前沿技术、对话世界级企业技术人员的平台。
4.双向的教学过程评价模式
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质量,东莞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项目采用学员与企业指导教师双向评分的模式,即企业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学习态度、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分;同时,学员对企业指导教师的辅导态度、答疑能力等进行评分。东莞高训中心定期对双方的评分结果进行汇总,企业指导教师的被评分祷峁布出来,以警示没有认真教导学员的企业及其员工;而学员的被评分数则作为其实训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保证了学员从企业指导教师身上学到技能,又防止了学员在实训过程中走过场。
四、实施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意义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东莞高训中心的生产性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4年6月正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以来,东莞高训中心与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不断深化合作,改善运作模式。截至2016年8月,共与包括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市技师学院、横沥模具培训学院在内的11所院校、培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先后接受超过1600名学员进行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产性实训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和创新高技能制造业人才实训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为探索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实训模式提供了借鉴
生产性实训是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对接的实训,学员能学到企业的一线生产技术,了解更多专业技术背景和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开拓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接受与企业完全一样的生产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员形成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这为学员进入职场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和职业素养基础,这是学校实训无法企及的。
2.为探索政府主导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
东莞高训中心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公共资源,打破传统校企合作的限制,建立起由东莞高训中心主导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实训平台,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了生产企业、实训院校和参训学T各方的积极性。
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可以利用公共设备和实训学员完成生产项目,降低生产成本;利用高训中心平台推广品牌,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交流;在实训中发现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合作院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实训成本,尤其是水电和实训耗材成本,有效解决实训教师技术水平与企业不对接的问题,解决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离的难题。据测算,每人次实训的实训师资成本为150元左右,实训耗材、水电、设备维护等的成本为160~180元,两项合计为310~330元。东莞高训中心2014年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训15114人次,2015年为17050人次,两年合计为32164人次。也就是说,东莞高训中心2014年、2015年为参加实训的职业院校节约实训成本约1000万元。同时,通过生产性实训,实训学员可以学到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还可获得企业付给的劳动报酬,提升学习技能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3.为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有效运营探索新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无论是公益性运营还是市场化运营,在高技能人才实训方面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纯实训的方式,导致实训成本过高,实训单位积极性不高,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实训整效果也不理想。东莞高训中心的生产性实训,发挥国家资源优势,主导建立政、企、校合作的公共实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公共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营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技能实训范文5
关键词:高职 中级维修电工 技能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M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是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训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深造有着积极的意义。《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是我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通过4周的集中实训,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强化维修电工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规定的维修电工中级技能标准。针对2012年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中级维修电工鉴定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改革,结合我院实际实训条件,机电一体化教研室对相关的考核项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
1 实训考核项目改革
自2012年起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中级维修电工的考核鉴定内容实行了较大的改革,经改革后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考核试题包括四大类,分别为:电机控制系统配线并通电试运行;电子控制线路安装、测试、调整;PLC与变频器;机床故障分析及检修。其中,内容改革较大的是电机控制系统配线并通电试运行项目(在旧标准2个子项目基础上新增了2个子项目)、PLC与变频器项目(全新增加的项目)以及机床故障分析及检修项目(由原来的3种机床设备改为2种),而电子控制线路安装、测试、调整项目内容未作改动。经改革后新的技能鉴定项目、选考方式、鉴定比重、以及考试时间如表1所示。
根据技能鉴定新的考核要求,结合我院实训条件情况,机电教研室对实训项目进行了改革,最终确定了我院的中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项目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机床故障分析及检修项目采用X62W铣床、T-68床两种设备。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的考虑:一是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设备资源(X62W铣床、T-68床为原中级工排故考核项目)。二是X62W铣床、T-68床相对于新的考核内容M7130、C6150、Z3040、行车等设备电气控制线路较复杂,学生掌握了复杂的机床设备的故障排除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其他较简单的设备排故应该就能迎刃而解了。
2 合理调整教学次序,提高教学效率及效果
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项目很多,合计共有12个子项目(由表2可见),而每个子项目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技能考核时抽签决定具体的考核项目。目前,因我院现有的PLC实训室改造尚未完成,暂时不能满足PLC与变频器项目的培训与考核要求,因此目前该项目在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苏州万里培训中心进行,因在两地训练,若按原有的实训安排(逐个项目进行),4周已远远不能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而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已不可能再增加课时,为此,经机电教研室的老师讨论,最终决定根据具体项目及学院现有实训条件对教学次序进行调整:第一周(5 d),全班集中进行电机控制系统配线并通电试运行;第二周
(5 d),全班集中进行机床故障排除训练。第三周(4 d),一半学生在校本部进行电子项训练,另一半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PLC与变频器的训练,第四周
(4 d),电子项与PLC项学生进行交换训练,最后预留1~2 d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将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实践证明,此项调整缓解了实训资源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实训课时紧、内容多等问题,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3 采用灵活的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训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果。通常在指导过程中,笔者采取“三结合”的原则。其一,讲练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诸如万用表、示波器等前序课程中已学习讲解过,但很多同学仍不会使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系统训练实训中用到的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其二,集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即在集中训练的同时,要注意一些项目的分散练习。如在进行电机控制系统配线并通电试运行项目训练时,必须采用集中练习,并且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有些项目需分散进行,如学生在进行排故练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需要进行个人指导,对于在指导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再进行集中讲解,如此将集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相结合使实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训练与考核相结合原则。在指导的过程中,采取阶段性练习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可综合提高实训效果。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安排阶段考核,营造考试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且学生平时练习时,心态比较放松,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往往认识不够。通过阶段考核,教师给予点评指正,学生往往记忆更为深刻。
4 因材施教、创新学习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改进成绩的评定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训效果。经过探索尝试,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有2种考核方式:①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②采用“阶段考核和专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所谓“以证代考”是指有的学生之前已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进行实训,已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书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该课程的培训与考核,即可获得该课程的成绩,取得相应的学分。
如此,该部分学生可充分利用时间参加其他工种的培训与考核,掌握更多的技能。而对于未参加过培训且未取得证书的学生以及曾参加过培训但未取得证书的学生,则实行“阶段考核和专项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的课程成绩 =阶段考核成绩×40%+专项考成绩×60%。其中阶段考核为每个项目实训过程中组织的考核,主要采用学生当场操作现场打分的方法。同时创造性地提出由实训技能较好的优秀学生与实训指导教师组成成绩评定小组,按照评分标准(苏州市的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考核鉴定标准)进行评分,最终取小组平均分。若学生本人觉得成绩偏低,可以继续加强练习,申请再次参加考核(为了便于操作,申请不超过两次),而专项考核则为最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选派的考官进行的考核(即学生取得的职业技能证书上的成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感觉,能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有了学习的紧迫感,课堂充满活力,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学生感觉评分方法公平合理,学生“劳有所获”,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间的激励竞争意识得以强化。
5 积极总结交流经验,强化教学相长的作用
实训结束后,实训的总结交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要采用口头交流与书面报告两种方式,口头交流采用先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要求。而书面报告则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总结自己实训中的体会、收获、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措施等。教师可通过此次交流和书面报告,了解学生对实训的建议和意见,并进行分类总结,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
6 实训成效
经过近几年对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院中级维修电工考核的一次性通过率均达到了95%以上,远远超过了苏州地区其他兄弟院校的通过率,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职业素质得到了监考人员的一致好评。通过技能实训与考核,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
人才。
参考文献
[1] 解后循,宋卫东,赵世婧,等.汽车维修电工(中级)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2] 李广兵,吴兴锦.电工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 罗庚兴,宁玉珊.高职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4] 黄革勋.中职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5] 唐文荣.提高维修电工实习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技教育,2008(5).
技能实训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人才;实训教学
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基本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实训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仪器设备使用能力、故障处理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中职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中职实训课教学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学设计实训课的目标和内容
中职实训课教学要根据专业性质和课程特点,按强化技能、突出创新的总的指导思想,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关系科学、准确地制定出实训教学目标。按照“模块——任务——问题——知识点”的思路实施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全盘考虑,设计具体的实训内容,细化量化课程实训教学的内容。从形式上讲,每个单元实训的教学内容、步骤、时间、地点、材料、实施方式、监控手段与措施、实训成绩的评定、学生能力培养检测的手段、预期的目标等,均应该在实训方案的设计中体现出来,使得课程实训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训的内容符合实训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结合教材,将实训课程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训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确保实训教学的内容具有明确性、针对性、目标性,结合实训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确保实训教学内容适度,真正做到学生听得明,学得会,做得到。
二、科学设计教学计划
首先,深入社会、企业调查研究,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培养体系,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一些宏观背景及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第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等。其次,根据“有效需求”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以便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再次,进行有关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构成。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建构必须要考虑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的编写必须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相关领域的理论课程和通用性技能课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规范实训教学的过程实施
组织好每一次实训课,就必须规范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任务、项目以及实训过程。规范实训教学,既要从形式上规范实训教学,也要从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中规范实训教学。首先。认真写好实训方案,课程实训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要规范,每一次实训课都要设计好步骤,时间安排,材料设备使用,重点和难点、小组分工,出现问题的应急预案,小结;其次,认真组织好实训课教学过程,课程实训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训的内容符合实训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
五、强化操作指导,全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学生在实际操作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极为重要。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讲课形式,与中职学校有根本的区别,中职学校重点突出的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尽量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进入到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的教学形式中去,让他们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时老师一定要巡回指导。由于学生的悟性不同,在实验实训课中采取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个别悟性差的学生要采取于把手地教,达到既培养尖子,又共同提高。
六、实施“双证书”制与教学相挂钩
实行“双证书”制。“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即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实训课教学应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相挂钩,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实训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使实训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沟通,实训教育与劳动就业相衔接,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七、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认真研究和探索,以动态市场为导向,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素质强能力的中等职业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