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鹭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鹭阅读答案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1

一、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1.教学的三维目标被有些教师人为割裂,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的提高。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更为普遍。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授,更优秀一点教师也能够注重方法技巧的训练,但能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教师就更少了。

2.教学内容过于单薄,课堂结构过于松散,将教学内容支离破碎,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或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主次不分,顾此失彼的现象。没有贯穿整堂课的一条线索,教学内容是杂乱的堆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到有价值的知识,更谈不上独到的发现与收获。

3.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问题“面面俱到”。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导致“碎问碎答”现象的频繁出现。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老师提出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教学设计时问题设计“泛泛而谈”。设计的问题层次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么问题过大过空,学生无从下手;要么问题设计过难,又没有必要的启发。这种情况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自然收不到应有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郭沫若先生的《白鹭》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就是找出作者刻画的有关白鹭的画面,并体会白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美。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求学生用直线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然后用几个字概括出课文描绘出了有关白鹭的哪几幅画面,最后体会分别体现出白鹭怎样的美。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考虑到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之后一般能够概括出白鹭形象图、白鹭捕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分别体现出白鹭的适宜之美、淡雅之美、悠然之美、清澄之美。但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由这个反问句可以看出把第三幅画面概括为白鹭望哨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望哨要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以防止敌人的入侵,怎么能够体现出白鹭的悠然之美呢。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应当事先考虑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错误,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性。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果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同学概括为白鹭望哨图,也有同学概括为白鹭停歇图,和我教学设计时预料的情况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再读文本,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入手,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者运用肯定的反问句是为了表达否定的意思,从而否定了白鹭是在望哨的说法。学生也更加明确了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作者对悠然自得的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设计的启发性

这也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否则整堂语文课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不甚枚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它的启发性,教学设计的启发性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影响到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3. 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例如在设计《创造学思想录》教案时,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要求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运用你们的创造性思维,有选择地修改文章的小标题,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提示学生可以从我们所学过的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方面入手来回答。示例:如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是“放松”,我们可以改为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学生用2分钟时间选择其中的一个标题把它改好,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小标题来在全班进行交流。我在教学设计中列出了一下几种答案来供学生参考,当然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第一则也可以把原来的小标题“放松”改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第二则可以把原来的小标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改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或“我行我素”;第三则可以把原来的小标题“多问几个假若”改为:“十万个为什么”或“十万个天问”;第五则可以把原来的标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利用这样一道问题充分发挥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答案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4. 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2

1.用考纲引领讲评,高屋建瓴地抓住核心考点,让学生参与考纲的细化解读,水到渠成地解决答题思路问题。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这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名言。借鉴在这里就是说我们教师心中要熟知考纲对散文的考查点,并能对这个考点做深入细致的解读。这个解读的过程,以前多半是教师来做。教师往往是先自己嚼碎了才拿它来喂给我们的学生。其实,对考纲的解读某些时候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做,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

【镜头一】在讲评《鸟》(梁实秋)的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的含意。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这个题型可以说是散文阅读最常见题型之一。为什么命题人钟爱于此呢?笔者给学生展示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接下来让学生结合阅读鉴赏散文的经验来谈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要的语句”。学生会总结出“重要的句子”多具备这样的特点: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2.使用修辞,内涵丰富。3.能够揭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4.处在重要的位置的语句,标示文章结构层次(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出示 “考要句子”的三种常见出题模式――1.关于句子的含意2.关于句子的作用3.关于句子的赏析。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特点思考一下“句子含意”题怎样答。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把隐晦的句子(词语)用明白的话解释出来(针对特点1);有修辞的要指出修辞,并说明借用修辞想表达的意思(针对特点2);答出作者的观点感情(针对特点3)。而第4个特点很显然更适合于回答“句子的作用”题型。

再看刚才的试题“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这句话中 “锐利的”和“刺”这两个词是来说明“喜悦”的,属于比较隐晦的词语,我们必须用明白的话解读出来。至于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抓住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对这个考查点的细化,学生不是被动地去听老师的一二三定律,而是完全通过自主思考,总结所积累的散文阅读知识,来推导出这类题型的答题要领,这样的讲评是不是更深入学情?更能授予学生以“渔”?

2.试题的讲评应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的信息源(答题区域和组织答案的关键词句)。

古人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散文就是这样一种包孕着个人情感的文学自述。所以对散文的阅读鉴赏也必然要遵从文本本身的情感,不可抛却文本而依主观情感妄加揣测。因此所有的考题必然要回归文本来寻求答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直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文而他求。”“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都直求之于文本,不舍本文而他求”说的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只有结合语言环境多读、多思考,反复琢磨,才能“透彻的理解课文”,找到命题的依据。

【镜头二】回到上面散文《鸟》(梁实秋)的阅读题“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为方便解释,现摘录含画线句子的部分文字如下: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脖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3

一、语文教学要激情满怀

现在都提倡“激情”二字,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教学如白开水,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调动起来,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在新课改实施后,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转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事先准备了许多鸟的面具,让每个学生都戴上一个,扮演小鸟,我则戴着一个画榕树的面具,扮演榕树。学生对这种方式都感到很新奇,都瞪着眼睛看着我。当我读完一遍课文之后,开始读第二遍的时侯,让学生在我身边象小鸟一起动起来,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了。当我看到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我幸福无比,感觉教学的真正乐趣就在这里。

二、力求“导”“学”互动

老师包罗一切那是以前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导”“学”互动说是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在教学《鸟的天堂》中,在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情景感兴趣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语言感兴趣。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相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让学生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让生“展示自己 ”

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应该让学生“展示自己”。正如央视广告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优美舞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是巨大的:我在教一组形近字,“喝”的“渴”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学生潜力是无限的,关键的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在语文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开空中心情翱翔。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调动他们形象思维,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的欢鸣,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4

一.鉴赏意象类

  1.分析意象的特点

  一般问题:诗中意象表现出什么内涵?

  变式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首什么诗?请结合诗歌说明。

  答题对策:了解古诗常见意象的特点

  例1.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抒写的是征人的戍边生活。

  2.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答题步骤:(1)描绘画面(2)氛围特点(3)思想感情;二要掌握基本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2.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2) 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3.分析形象

  一般问题:简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变式问题: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何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形象(品质)?

  答题对策:一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2)分析基本含义(3)指出作用或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江苏高考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这个类型,因此,要予以特别关注并注意强化训练。

二.鉴赏内容和情感类

  1.分析层次内容

  一般问题: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析之。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概括出层次的内容。

  例3.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合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分析主旨情感

  一般问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变式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对策:一要掌握答题步骤:(1)表述观点(2)原诗证明;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例4.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心情。

三.鉴赏语言类

  1.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一般问题:诗中某词或某句是什么意思?表达出什么情感?

  答题对策:知道基本答题步骤:(1)字面意义(2)景象或情感。

  例5.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炼字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题: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歌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知道答题步骤:(1)字面意思(2)句中景象(3)情感作用;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例6.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3.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问题: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变式问题:诗以某词开头,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内容上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2)形式上在结构、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例7.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2)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4.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变式问题:诗中有一联写得很感人,请作分析。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点明特色(2)结合分析(3)表现情感;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情感。

  例8.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6)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激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鉴赏表达技巧类

  一般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熟悉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这三大类表现手法;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手法(2)具体阐释(3)分析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9.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诗见例6)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五、对比鉴赏类

一般问题: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问题: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确认角度或找出相关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分别分析,分条做答。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创新思维 培养

Chinese teaching middle-school student innovative idea raise

Mo Feng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must base develops the student intelligence, raises the student ability, does everything possible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idea, us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 ways and so on union to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training to the student, stimulates the student wisdom the spark, then the accomplishment has an innovation ability generation of new person.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Middle-school studentInnovative ideaRaise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重要途径便是丰富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使用电脑、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以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大脑提供更丰富的表象,使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在教这首古诗时,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欢鸣的叫声,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映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班门弄斧”“异想天开”

目前,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 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 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啊。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第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 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 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6

一、寻找出中心句

一个语段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总要说明一个问题,而语序是由中心决定的。因此,首先要确定中心,寻找出表达中心的中心句。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一切( )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

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③经济发展了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人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去的是:。

先确立首句,即“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其他都是“推进”后的结果。然后,注意其他三句的顺序,即由浅入深,由经济到交往到思想观念。答案:(1)④③①②;(2)而,又;(3)“彼此息息相关”或“同呼吸,共命运”。

二、抓住标志词语

句与句之间,往往有衔接的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开头、接着、一方面、另一方面、例如、同时、换句话说、反过来说、与此相反等,另外还有指代词以及关联词。这些词语能够明显地表现出上下句的勾连,表明句间的层次关系。抓住这些词语,就能较容易地把一些句子连在一起。如: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③句中“这即是说”表明③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文段开头摆出了“象形”这个话题,能紧承这个话题且与文段衔接最紧密的就是以“象形”开头的②句,与②句中“模拟写实”这个语意承接的是④句。答案为②④①③。

三、着眼词语的呼应

语要有意,句要有序。每个句子由不同的词语构成,词语之间前呼后应,才能使语句前后贯通,语意畅达。如:把3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方括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 ],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净业湖”对后文“两岸”,“荷塘”对后文“绿荷丛中”,“南风”对后文“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由“两岸”可推知第一空当填②;由“绿荷丛中”可知前面一句与“荷”有关,那么与之衔接紧密的语句就必须是③;而由“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一句可知有风,答案为②③①。

四、分析句间关系的疏密

一个语段先说哪句,后说哪句,做到合理安排,才能前后贯通,语意畅达。分析句与句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并根据这一联系推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做好排序题的关键。如: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第②句为中心句且提示要先从门的作用谈起,第⑤句排在第二位,第③句紧承“出进”话题而谈,①④两句又紧承⑤句话题,从“不仅仅进来进去”谈到“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答案为②⑤③①④。

五、注意语境中语意的表达

在语段中,每一个句子都是为语意的表达服务的,因而要注意语境中语意表达的前后关系。如: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

①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②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脑后。③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

午夜走出帐篷,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时明白了《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

上一篇高空作业

下一篇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