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专业

农业专业范文1

农民致富的神奇法宝

虽已入冬,孟州市东田丈村的蔬菜交易市场生意仍然十分火爆: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刚采摘的蔬菜检验、装箱,一辆辆来自周边省市的运货车排成了长队……

这个地处陵区过渡带、人口不足1000、耕地仅2000余亩的“穷村”,从2006年开始,在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引领下,由最初的16个小型日光温室起步,已发展成为拥有186座大型日光温室、57座拱棚、总面积1500亩余亩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2009年总产值达到900万元,社员户均亩收入2.5万余元。

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花明奇告诉记者:“乡亲们想致富,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根本不行,必须抱成团儿来闯市场,专业合作社就是引领我们抱团儿闯市场的‘法宝’!”

采访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记者见识了“法宝”的神奇之处。

霍大利是孟州市南临泉村农民,两年前,致富心切的他贷款购置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总为揽不来活计而发愁,与他同样发愁的还有同村及邻村二十几个购买大型农机的农户。2009年2月,村里成立了鸿泉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人社农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跨区作业。从那以后,霍大利他们就再也没为找活发过愁。

西虢镇落驾头村养鸡专业户贾兵自从加入盛丰养鸡专业合作社后,实行订单养殖,从鸡苗和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到包装销售都享受统一管理和服务,仅饲料和防疫成本就比入社前降低了15%,年收达2万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搭起了畅通、便捷的致富桥梁。

“小农业”做成“大产业”

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迎刃而解了农民在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受到的约束,使一个个“小农业”迅速成长为一片片“大产业”。

槐树乡杨洼村维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外来资金800余万元,治理平整荒沟300亩,用于发展果蔬、食用菌种植;

孟香专业合作社年薪3万元聘请山东高级农艺师常年驻村技术指导,化工镇高桥村以琳养兔专业合作社与省科技大学联手建立“产学研”基地,引进新品种3个,推广新技术2项;

城伯镇吴寨村天宝果菜专业合作社引导土地流转600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30座,每座大棚年效益4万余元,土地产出率是过去种植普通粮食作物的10多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激活了农村投融资机制、土地经营机制,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目前,孟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7.6万亩经济作物种植、3.8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180万头规模养殖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专业合作社同时扩大了农产品品牌效应、增强了规模优势,把农民的“小买卖”变成了“大交易”。在孟州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面积推行标准化生产养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14个、省级无公害产品认证18个,农民的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取得注册商标7个,“孟香”牌果蔬、“呱呱叫”绿色禽蛋叫响全国,进人了国内大型超市。

在产品质量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孟州市形成了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年交易蔬菜23万吨,大型韭菜交易市场,年交易韭菜5万吨,大型花生交易市场,年加工、交易花生3.6万吨,原来“提篮小卖”的农民,现在成了市场的主人。

迈上快速发展通道

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孟州市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市环保局自2005年就开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环境测评报告实行零收费。

市工商局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免费办理营业执照,同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办证时间较过去至少缩短10个工作日。

市农机局每年帮助农机合作社对外联系收播业务,组织跨区作业。

市农村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市农业局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在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做大品牌效应和带动效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孟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在信贷、税收、土地及注册登记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对经认可的、管理和运行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免收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年检费用,免征合作社的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开发扶贫项目等项目的帮扶资金优先用于发展合作社,用水、用电、用地、农产品通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对急需资金周转的合作社优先发放贷款。

这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短短几年的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孟州大地遍地开花,显示出蓬勃生机。

面对这一全新局面,孟州又高屋建瓴勾画了“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孟州市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引导、示范带动”的新思路。

以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全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县)为契机,孟州市依托粮食、苹果、蔬菜、药材、食用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势,很快组建了产业特色鲜明的种植类合作社113家,养殖类合作社91家,农机服务类合作社32家。

生产基地亩均收益达4500元以上的高端岗苹果专业合作社,以优质良种繁育为重点、为孟州粮食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成长为专业合作社中的新星。

农产品认证是占领市场的“通行证”,为此,孟州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目前,全市合作社中,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14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8个、注册商标7个,获得国家技术专利1项、新产品研发1项。建成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3家、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0家,建成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小杂果生产基地8000亩。

如今,孟州“呱呱叫”牌鸡蛋、“强明亮”牌猪肉、“黄河明珠”牌苹果、“老区”牌粉条、“韭瑞”牌韭菜、“孟香”牌黄瓜、苦瓜享誉省内外,畅销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郑州、洛阳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品牌产业如同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拓宽创新的力量之源

“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

为了专业合作社能快速而平稳地行进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孟州市创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创新了土地经营机制,创新了投融资机制――新颖别致的创新思维拓宽了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孟州市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人手,严把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关。高标准建成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农产品质量进行检验检测。同时,又分别在黄河蔬菜、孟香果蔬、高端岗苹果等六个农产品交易量较大的合作社建成了标准化生产检测室,配置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仪和相应工作设备,并各选送一名农产品质量检测员到焦作参加培训,检测室在合作社统一协调下于农产品上市前对所有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检测合格的,进行统一包装标识,统一销售,确保合作社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原始的土地经营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阔步前行的瓶颈,为了消除这一瓶颈,孟州市各级政府大力宣传东田丈、吴寨、水运等村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鼓励合作社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一家一户零星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并按照生产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化。

农业专业范文2

关键词:观光农业;专业设置;问题及对策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都市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1 观光农业的产生及发展

1.1 观光农业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形成产业。在我国,观光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因其迎合了城市居民渴望接近大白然、回归大白然的诉求,同时给人们提供体验田间劳动、获取天然农产品的机会,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最初的小规模观光农园起步逐渐向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规模经营发展,形成了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1.2 观光农业分类

观光农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分类复杂。下表将观光农业按结构、功能和形式进行分类。

1.3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发展,观光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发达省市近郊,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婺源油菜花海、四川成都小农庄度假村、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广东中山海上庄园、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北京蟹岛度假村、门头沟灵水村、延庆十里画廊、蓝调庄园、巴菲特城堡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的观光农业基地,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2 观光农业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

观光农业专业顺应社会需求,在亲农、涉农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急需培养面向农业观光企业、生态旅游游景区、基层农业管理部门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够从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特色花卉与果蔬栽培、观光农业园区综合管理等工作,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农学技术和旅游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课程及教材设置、教师建设、学生专业素养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目前,观光农业专业作为新兴的前景专业,有良好的政策依托。观光农业在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已作为特色专业开设,如北京农学院、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这些院校中,观光农业专业依托园艺、园林、旅游等专业进行拓展外延和课程设置,目前并没有观光农业专业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各白设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下面以北京农学院观光农业专业为例。

2.1 课程设置

2.1.1 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分成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2部分。专业教学部分分5大模块:公共课模块、植物生产模块、设计模块、旅游生产模块、综合模块。

公共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具备高等专科文化基础,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具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植物生产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北京地区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管理技术,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育种、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和高科技知识。

景观规划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园区规划设计提出有益建议,能够综合评价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旅游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农业观光和休憩活动的开发、管理、接待要求和相关政策与法规。

综合模块:分为4项,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素质。

2.1.2 专业课程设置。观光农业按照结构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等。在目前国内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观光种植业和观光生态农业。北京农学院观光农业专业,依据北方的气候和生产特点,依托园艺生产进行课程设置,偏重于观光生态农业。主要课程包括观光农业生产概论、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与草坪、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果蔬无公害生产、室内植物装饰与应用、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基础、观光园区规划设计、旅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

2.1.3 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课程施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更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实践课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2 观光农业系列教材

观光农业专业是新兴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白2009年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组织编著观光农业系列教材,经过专家组的策划、编著、修改,最后出版发行,此系列教材既有专业性又有普及性,既有实用性又有理论性。目前观光系列教材已应用于教学当中,并受到学生的好评,这也是观光农业专业首套教材。

3 问题及改革措施

发展的事物必然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改革完善,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观光农业作为新兴的特色专业,在课程组织、实践基地建设、学业评价体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措施,意在使教与学顺应社会的需要,保证学生“进口”与“出口”发展平衡。

3.1 课程设置科学化

观光农业专业设计到很多实践技能型课程,例如: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蔬菜栽培、果蔬栽培等课程与季节和气候关系密切,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尊重植物白然生长规律,整合总论与各论,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按生产季节组织教学,节省材料和教学开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材料的可持续化。另外,加强市场化环节的课程设置,将农业体验、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农业项目经营及物联网、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推广纳入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仅仅注重观光产业链的先端,更要注重产业链后端,更加注重观光体验项目的推广及运营,让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化需求,摒弃原有专业的简单加减法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科学化。

3.2 实践基地建设自主化

观光农业属于技能型专业,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与之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两手抓,校外校企合作,联合建设;校内在有限的资源上进行广泛的拓展,与相关专业合建、共建等方法扩大基地规模,并在基地实行有目的教学。我们在2+1实践教学过程中建设模拟花店、模拟花圃等实践基地,学生白主管理白主经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真切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就业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3 学业评价多样化

以学生为本,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多样化评价,建立考核方式灵活、恰当、合理的评价新模式。例如对于常规课程学分制,对于实践课程以成活率、发芽率、实践收益等量化积分多种方式作为考核重点等,摒弃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

3.4 学生的专业教育素质化

农业专业范文3

在这充满收获与希望的美好季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了,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农业局副局长*、副县长*、县有关部门领导、各乡镇分管领导,以及全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籍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农业局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有关部门、各乡镇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今天的会议上,市、县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合作社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一是回顾前阶段工作;二是正视存在的问题;三是部署下阶段工作)

一、回顾前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较快,质量逐步提高,形式趋向多样,增收作用明显。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势头猛。从2001年我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以来,现已发展到85家(今年新增2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17家,注册商标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镇蔬菜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板栗专业合作社、*田鱼专业合作社)。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涉及面广。合作社组织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31家,林特业25家,畜牧业21家,渔业4家,其他4家。在种植业中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居多,而粮食等比较效益不高的产业较少;在畜牧业中,以鸡、猪和兔业为主;渔业中,以水产养殖为主。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目前,全县共有合作社社员5386个,带动周边农户14267户,联结基地5.2万亩;全县各类合作社共代销农产品总量2.52万吨,代购饲料、化肥、农药等农用资料总量1.43万吨,共培训农民0.96万人次,为推广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提高合作社社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农业主管部门主要是负责搞好辅导、培训和咨询工作。一是到乡镇实地指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解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登记注册流程、组织优势和发展趋势,引导有关专业户创建合作社。二是开展培训。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合作社培训班10多次,培训500多人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分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政策法规汇编》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摘编》300多份,提供他们学习,提高骨干人员的政策水平。三是实行科技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专人挂钩联系,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四是组织合作社负责外出参观取经,学习外地合作社先进管理经验,开阔工作思路。如今年2次组织重点合作社负责人到温岭、乐清等地参观,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管理,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合作社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于新成立的合作社,帮助和指导其建章立制,开展业务;对于不符合《条例》规范要求的合作社,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对于己规范的合作社,要重点引导其不断拓展业务和提升实力,做大做强。为此,今年我们以规范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抓手,开展了“百社五化”创建和“5?10兴农示范工程”的合作社规范化创建活动,实行定点挂钩联系帮扶制度,组织本局工作人员对挂钩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本着“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通过规范和完善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了的合作社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地补充了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成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今年7月份,我县成立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对今后我县合作社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促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实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从合作社内部环境来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品牌还不够响亮,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发展规模看,大多数成员只有十多个、几十个,超过一百个的较少,规模普遍较小;从区域布局看,大多数合作社社员的分布仅限于本乡(镇),跨区域发展的比较少。同时,大多数合作社自身实力弱,服务和业务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以及初级产品销售的层面上,合作意识不到位,产销联接不紧密。各社员单独生产,自行营销,合作社只起到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作用。很少能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业务;合作社普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一些合作社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日常运作主要由少数人控制,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服务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二次分配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再如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立帐册进行核算,同时在资金收支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从外部发展环境开看。

虽然这几年,我县出台了不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与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但从我县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扶持不大。虽然各地的财政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所扶持,但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扶持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扶持重点主要放在少数示范合作社上。在扶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发展与提高、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二是负担过重。一些合作社年审收费较多,负担较重。此外,合作社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电量比较大,在用电价格上,目前我县普遍是按工业用电价格核算,不能享受农业用电的优惠价格,合作社在用电方面支出较大,负担过重。

三是融资困难。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但合作社兴办收贮服务设施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造成目前不少合作社产品有销路,手头有订单,但没有能力组织生产。

四是用地困难。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一般需要有加工或收购产品的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等。但目前许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办法获得用地,从而无法顺利开展业务。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阶段,我们要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在内部运作上,要规范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八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健全自我发展机制;规范股金设置,壮大自身实力;规范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治理机制;规范会员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推行民主决策;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范盈余分配,完善分配机制。各合作社要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

(二)在服务水平上,要强化统一服务和销售功能,做到“四个统一”。能否使农民增收,是合作社有没有凝聚力、生命力的关键。各合作社要积极组织社员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通过创建品牌、质量安全、加工包装、市场开拓等提升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社员增收,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一要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引导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也可以统一开展运输、储藏等服务。

二要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引导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要积极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统一技术辅导和培训。

三要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引导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合作社要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统一销售社员产品的程度。

四要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引导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桥梁作用。合作社联合会要及时收集、农产品产销方面的政策性、动态性、预测性、价格性及供求性信息,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设立营销窗口等形式,为会员提供销售服务;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的合理要求和愿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沟通合作社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增进会员与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建立一个上连政府,下连市场、基地,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纽带,从而有效弥补单个合作社生产规模小、服务领域窄、市场竞争弱的不足,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农业专业范文4

关键词:职中教育 农业专业 教学思考

一、职业中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而言之,职业中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两方面功能: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实用技术性人才;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为以后提供实用技术性人才准备生员。从这层意义上讲,职业中学教育必须在稳固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强调劳动就业,在学生没有升入高等学府的情况下,能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不少职中教育却基本上是沿用普通中学的教育模式,虽然“专业性”极强,但“职业技能性”的特点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从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从单纯的学术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对职中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学术性教育”与“技能性教育”的双投入。既做到对学生基础文化的教育,又必须坚持“能力本位”、“能力中心”以市场标准为主导。

二、改善农业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改善农业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必须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目前,职中农业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具有“专业性”,但“职业技艺性”特点未能体现出来。总的说来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公共基础课所占学时比例偏大,结构不合理;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调,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比重大、技能训练课程选择面太小。根据上述情况,中专农业类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以一定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保证的课程体系。

三、新世纪农业的主题是发展知识化农业

中专学校也应像高职、高专学校那样,抓住知识化的关键领域,培养、造就和储备大批适应这种变化的应用型人才或为高等学校提供一批坚实有力的后备军。知识农业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知识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农业可稳定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投入农业并起决定性作用;农业高度产业化、市场化;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一些专家认为世界农业在迈向知识化以后的进程中,将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向高科技农业的方向发展,并将展现“基因农业”、“精准农业”、“网上农业”、“太空农业”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面对不可抗拒的知识农业时代的到来,变革中的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将是一次世纪性机遇和抗战!

四、抓好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坚定学生学农信心

职中学校学农学生越来越少,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学生入学军训后首先应该利用学生周会、上课、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在农业发展上方针政策;其次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到到农业高新科技园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采用高科技种植但风味独特销路不错效益可观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学生们参观回来之后对农业学习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认为学农依旧光明前途,尤其科技园品牌农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使同学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农积极性并坚定了专业思想,认识到学农照样可成才。

五、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

六、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业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按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对各目标课程进行认真编制,编写各学习单元资料,实施教学计划,课程组合上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把某些专业基础课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按照职业目标和生产季节组织专业教学。

七、更新观念,实施信息化教学

农业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中职农业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教、学、做一体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评价

一、中职农业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农业专业实训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文化理论课教学,也不同于实验课教学,它是为了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农业专业实训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就业或就业以后能否胜任本职工作。

二、中职农业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专业实训设施陈旧落后,先进的设施数量不足

现有的实训室设施简陋,先进的设备设施数量不够,造成实习实训课上一些学生操作,一些学生围看,一些学生聊天,一些学生溜号的无序状态,或者造成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操作训练,前一组学生技能尚未熟练,下一组学生又前来接替的状况。

(二)少数学校为节省经费开支,在实训课时和内容上“偷工减料”

部分中职学校为了节省有限的经费,尽量压缩专业课实训教学课时和内容,“蜻蜓点水式”的象征性的开展实习实训,这种“偷工减料”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差距较大

许多学校因为受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的限制,某些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造成不能学以致用的尴尬局面。

(四)农业专业实训管理与考核不严,实训效果较差

由于理论教学较之实训教学操作简单,教学效果见效快,教学评价直观;实训教学投入大,见效慢,评价复杂。所以学校对教学效果的考核采用结果评价方式,对技能教学的评价大多采用专业技能等级证的获取率是否达到规定的比例来作为评价的参数。这种重理论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制度造成教师注重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理论会考,注重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证书的通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课质量的提高。同时实训课堂评价制度不健全,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实训课特点不相符合,学校以理论课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上实训课的好坏,误导了实训教学。

三、提高农业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专业实训计划

具体包括:(1)要有明确的实训目的、具体的实训要求。(2)明确并优化实训内容。实训内容是教师示范指导和学生操作训练的重要凭借,是专业技能形成的载体。所以在计划中不但要有明确具体的实训内容,而且要对实训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优化整合农业专业实训课内容要以人才市场和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实训大纲为依据,遵循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规律,建立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呈现递进关系的实习实训内容体系。(3)合理安排好实训进度。具体到课程实训内容的课时安排。

(二)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即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以做为重点

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知识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指导,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农业专业实训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创造真实或仿真职业化环境的校内农业专业实训室

职业教育是一个全员、全程、终身的教育,要实现专业教学与未来专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首先要解决的是中职学校职业化思维的养成和职业化环境的营造。要做到学校像工厂、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员工,就必须创建真实或仿真职业化环境的校内专业实训室,用企业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校。

(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农业专业实训基地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依托于行业和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训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农业专业实训教学评价,加强管理与考核

完善实训教学评价办法是加强实训管理,促进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实训过程优化,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师生平时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练的导向问题。一是建立实训课评价制度。从实训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法、效果等方面入手,制定实训课量化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随机听课、片段式听课等方法,对实训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促使教师上好每一节实训课。二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以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为重点的考试改革。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还要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考核。考试形式应随着考试内容的改革发生相应的变化,采取笔试、动手实操、产品制作、作品设计、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问题等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建立教师评价与学生评教相结合,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引导师生重视农业专业实训教学,提高实训质量。

参考文献:

农业专业范文6

[关键词]植物保护;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

1前言

《农业昆虫学》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的最为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是以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害虫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以及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监控、预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农业昆虫学》不仅是一门强调农业害虫防治理论知识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典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随着中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招生数量的持续走高,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不少调整和改变,为《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学生来源不一而程度良莠不齐,总体学习兴趣较差,课堂教学客观干扰增多,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不佳等等,因此,《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势在必行。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及实践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课程改革内容

2.1适度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仵均祥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昆虫学(北方本)(植保专业用)》为主要教学参考书。该书全面阐述了北方地区主要作物的各类害虫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具体防治技术。该书编写也极具特色,首先以防治理论为先导,以为害特点对害虫进行分类介绍,最后以作物类型为主线,阐述了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及果树的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这本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其编写主要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实用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弱。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其中许多内容要结合当地特别是华中地区的主要害虫发生特点进行优化,并且需要适度调整。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在总论部分增加农业害虫发生状况的最新知识点,在各论部分针对对口生源和非对口生源的招生情况,主要讲解华中地区的重点发生昆虫,对于对口生源因其高级中学阶段有专业基础而对河南地区的某些害虫发生情况进行详略调整,同时结合标本馆馆藏的农业害虫和生活史标本材料,对多年发生严重的害虫和近年发生为害的次要害虫变主要害虫的典型种类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些害虫各个时期的形态鉴别特征、重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发生动态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让学生学有所用。根据培养要求,强调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使学生能够把握近年来农业虫害防治的新趋势,了解新出现的虫害新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2.2应用多媒体、数字成像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画面生动、信息传递量大、来源途径广泛、便于获得与传播等优点,经过近些年的逐步演替,已基本替代传统板书挂图式教学方法而成为当今高校教学活动的主流方式。农业害虫不但种类繁多、相当一部分种类虫体小,通过各种音像处理软件(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处理,将原本个体微小的昆虫形态特征、行为学及重要生物学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播放虫害防治的影片、自制录像等,较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互联网+创新时代的来临,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拓展了教学活动的深度,使学生以低成本和便捷方式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

2.3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地点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实践地点,除了传统的实验室,还有试验田、农场、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公园、小区,在感受不同病虫害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记录有相关的农业昆虫、病虫害,积极主动查找资料,这种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2.4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根据《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内容偏多而逻辑性弱、重点分散、难点较多及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选择笔试、随堂测试、专题论文、有害生物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实验报告、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分组辩论及实习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期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业进步的目的。我们通过改进教学大纲,重视教学实习环节,细化了粮食作物生产中的虫害种类调查和防治方面的教学实习,同时兼顾蔬菜和果树方面的内容,加大了相关考核指标的比重,将其成绩单独核算。此外,为了更多地了解虫害的综合防治理念,实习中我们还增加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的药效试验。通过开展小课题、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实习活动,促进学生在理解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观察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验证假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农业虫害调查和防治等实习活动,教师的教授实践知识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以不断的巩固和提升,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方式和选择多样化的实习地点、完善考核方法等多种渠道和手段的尝试,《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月芹,董钧锋.高校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4-15.

[2]仵均祥.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刘兴平,李东.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农林高校“昆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1(2):60-62.

[4]姚永生,冯宏祖,王兰,等.《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联合教学实习模式的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2):93-97.

[5]陆秀君,何运转,董建臻,等.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