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中秋节赏月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中秋节赏月的作文范文1
【作文1】我家的中秋节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夜晚灯火通明,烟花灿烂的开放在深蓝色的天空之中,人们彼此用传统方式庆祝中秋。
今年的中秋佳节与往年颇有不同,因为值得可庆的是中秋已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人们更有充足的时间赶回家与亲戚、朋友共度这黄金时节。
晚上,夜幕悄悄降临,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来到似乎是广阔无边坐满人群的大草坪上,准备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亮。
十几分钟后,月亮终于害羞的露出了小半边洁白无暇的脸儿。看,那一圈圈金环徐徐的穿过一绺一绺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
就在那一刹那间,月儿亮全部露出来,它傲然地。高高地升起来了。它圆的是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色的光芒似的。
此时此刻,人们正沉浸在花好月圆的仙境之中。望着皎洁而又饱满的明月,细细品尝着传统食物,一切都显的那么美好,那么和谐。
小时候听奶奶说过,后羿有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因偷吃一位道士给后羿的仙丹,从此住在了寂寞的广寒宫内;而吴刚被罚永远砍那看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在广寒宫内为嫦娥捣药。
我,多想去和嫦娥姐姐做伴,客月亮又那么遥远,我想接大雁的翅膀,飞向她的怀抱,可大雁也飞不了那么的高。我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凝望着圆圆月亮,口中嚼着香甜酥脆的月饼,回味着这美好的一个中秋……
时过半会儿,一眨眼就是深夜了,人们也陆续离开了绿坪,刚开始的人海也一眨眼消失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
【作文2】我家的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作文3】我家的中秋节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
写中秋节赏月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 创新教学 积累素材 创设情境 体验成功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的学科,在其听、说、读、写、四大版块中,都蕴含着大量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其中说和写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生说和写的起始和逐步发展的阶段,在学生的说和写中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本人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多途径积累素材
1.多读。多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同时,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报,特别是优秀的少儿读物。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诗歌、童话、寓言、笑话,还是小说,科普读物、名言警句、优美词句,我都让学生读,让他们从中积累优美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学习各种表达手法。
2.多听。作文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动一动耳,听一听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娓娓动听的讲话,相声演员幽默风趣的话语,电视散文,群众中的俗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为写出有声有色,微妙微肖的作文而积累丰富的材料。
3.多记。俗话说得好,“留心生活素材,记录生活成文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丰富多彩的观察体验,如果不及时记下来,时过境迁,往往如隔云雾,即使能落笔成文,也很难具体生动。勤写观察笔记是丰富作文素材的好方法,为此,我经常提倡学生在平时外出活动时,要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及时把它写下来,逐渐养成随时随地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作文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困境。
二、抓好多角度的作文前指导
学生作文前,我都注意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写作知识,提供一些诱导学生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想象,以拓宽其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同中求导,活跃思路,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如写人,要让学生懂得抓住人物性格中的主要特征来写。所谓主要特征,就是你希望在你的文章中着重表现的那一方面。比如:邓敏同学,平时学习很用功,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性格内向,话不多,但劳动积极,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她能歌善舞,常在学校的歌咏大赛中获奖等等。那么,当你决定写邓敏同学的时候,如何选择她的“主要特征”呢?这就要看你对她这些性格中的哪一方面体会最深,了解最多了。毫无疑问,你只能选择她性格中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两三个方面来写。又如写自然景物,可写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色彩、质地、形状、姿态,轮廓以及各景物内部之间的关联等 。写活动过程要特别注意精彩,阶段人们的表现等。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直接描写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此外,让学生明白习作贵在一个“真”。要写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不吐不快的;要写真经历,真见闻,真感受,真体验,真思想,真情感……只有真的,才是自己的,才是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三、拟贴近学生生活的文题
写作重在记录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大多数学生写作无话可说、无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作文命题生活化,不断创设生活课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意识。只有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作文题目要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只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使作文命题生活化,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如设计的作文题有:《我怕 》,《告诉你,我的秘密》,《我喜欢 》,《哈哈,我真开心》……这些具有儿童情趣的文题,诱发了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使他们写出洋溢童真的作文。又如我们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的节日写作系列,如《××老师的故事》(教师节)、《思念》(中秋节)、《赏月所想》(中秋节)、《我家的变化》(国庆节)、《家的变迁》(国庆节)、《盘点2009》(元旦节)、《新年畅想》(元旦节)、《感恩》(感恩节)、《拜年》(春节)、《春节的美好记忆》(春节)等。开学初可写《回首童年》、《感受____年级》等,学期期末可以设置《再见,____年级》等题目。这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写起来就会有话可说。
四、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称赞,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常常利用早读课或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批改中发现的构思巧,角度新,情感真切,语言清丽,叙述生动的习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给全体学生听。如:有时由作者本人读,有时由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声情并茂读,有时由写作能力提高较快的同学读。需要特别表扬的习作,则由老师亲自读。朗读他们的作文时,我着力创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在读他们的习作之前,喜笑颜开地报出作者的姓名,被表扬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盛赞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同学敬佩的目光,报出作者的姓名;或故造悬念,先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羡慕的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
五、尊重学生作文的原创性
写中秋节赏月的作文范文3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作文源泉
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起作文来就难免空泛。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不是一般的“看”和“听”,通过观察,学生可发现生活的奇光异彩,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
观察的对象要选择,应观察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例如:要观察春天的景色,就不只是把孩子带出去,随意地走走看看。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最能反映春天特点的景物。如:春天的田野有青青的麦苗,小河的冰雪融化了;路边的小草从泥土里冒出来了,柳树发出了嫩绿的芽;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春天的蒙蒙细雨像牛毛、像针尖……可以说,大自然为孩子的观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事物。
观察客体选定后,如何指导孩子一步步去认识,教师须在孩子观察前进行细致构想,合理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和想象,使他们的“看”上升到“观察”,使他们对眼前事物的反映变得深入具体,只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才能带来学生具体的描写,才能从不同角度的有序观察产生出不同的形象创造。
二、体验生活,激发作文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应把它安排在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作文欲望不单单在作文指导课上,它是一个全方位、连贯的,不断推进的过程。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自然,创造生活实践的广阔空间。如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观察大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如写一次拔河比赛活动。教师在写作前可以组织班级同学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观察比赛时的氛围,参赛同学的表情、表现,运用点与面、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描写整个比赛过程。经过真实的体验,学生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自然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创造想象,打开作文思想
乌申斯基曾说过:“语言乃是思维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只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注重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1.激发联想
联想是探索和创新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小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2.展开想象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性作文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有效。笔者曾经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次想象作文:“一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多小时的作业,难题仍无半点眉目,他急急地跑到阳台上玩去了。”这是开头,继之是结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健步回到房里,拿起笔,心平气和地演算了起来。”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在阳台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写出来与上述“开头”和“结尾”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各式各样。这种作文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作文各具个性而千姿百态。
3.多角度思考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全面地观察事物。即开阔思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发现。就作文立意来讲同一题材,如果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也会得出不同的或相反的立意来。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观赏月亮”写作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有写月夜的美丽景色,有写望月思念友人的,有写关于嫦娥奔月神话传说的,也有写赏月忆中秋节的,还有写联想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由于立意不同,作文迥然不同,很有创意。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常思考,勤训练,多积累,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写中秋节赏月的作文范文4
1.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和利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毋庸置疑,城市中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条件比农村中学优越得多,但农村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古老神奇的风土人情和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是现代城市所匮乏的,大自然犹如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例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农村学生有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便于理解课文。如农村野花到处开放,山上树木繁茂,山泉长流不息等自然景象,正是课文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直观写照,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材料。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时,海边学校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海,去领略海潮的魅力。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就清晰易懂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是生活的写照。
2.要因地制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饶平地处粤东沿海,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工农业生产发展,素有“岭南佳胜地,瀛洲古蓬莱”之美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令人神往!名胜文物繁富,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文化源远流长。这些自然资源都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生动材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可贵的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了解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例如,除夕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春节醒狮拜年;元宵节闹花灯、放烟花;清明节扫墓挂纸;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冬至节吃汤圆等。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写作。透过这些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2)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饶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集寺庙、摩崖石刻于一体的石壁山风景区;有风光迷人的柘林金狮湾海水浴场;有“北湖”———汤溪水库;有新丰温泉浴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饶道韵楼,等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指导学生写游记。
(3)组织学生了解革命事迹和文化名人。如:黄冈丁未革命、饶平山区游击战争、张竞生博士,等等。我校的所在地是张竞生博士的故乡,我校是张竞生博士创办的。我们组织学生采访、收集、整理张竞生博士的生平事迹,布置学生写作题为《时代的先知———张竞生博士》的文章,收到良好的效果。
(4)布置学生搜集整理饶平民间传说故事。如:《黄冈姑嫂桥的传说》、《张琏称帝》、《柴房会》、《百花公主》等;还指导学生搜集整民谚及俗语,如:“平安当大赚”、“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等等。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写作水平。
(5)组织学生撰写介绍农村特产的文章。饶平农村的特产十分丰富,如:高堂菜脯、单丛茶等。我校地处“中国岭头白叶单丛茶生产基地”。学生熟悉茶叶生产和制作过程,茶区的学生一提起“单丛茶”就娓娓道来,让人仿佛闻到茶香。写作起来,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写中秋节赏月的作文范文5
一、以情感带动阅读,省去繁琐分析,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所谓的“情感”,指的是学生在读文以后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引发对文章的看法与思考。以“情感”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思路,不仅可以省去繁琐的分析,还能令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因为在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来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很多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都可以省略。以六年级上册课文《老人与海鸥》为例,课文分别从“老人爱海鸥”与“海鸥爱老人”两个方面来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以“情感”为主线的问题引导学习:1、“老人爱海鸥”的部分:“这是一个……的老人?”;2、“海鸥爱老人”的部分:“海鸥的心情多么……啊!”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中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一片深情。又如《月光曲》课后的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如果以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必然还要问很多的问题:“贝多芬在小镇散步心情怎么样?听到琴声贝多芬会有什么想法?当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时贝多芬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的心情又怎样?当盲姑娘认出了自己时贝多芬却没有回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要记住都嫌费力,更何况是听的学生呢?但如果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抛出“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这一明晰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思考,以上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教师只要在交流贝多芬心情时加以点拨就能明白贝多芬两次弹琴的不同原因了。可见,以“情感”为主线,设计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涵盖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能令课堂告别繁琐,同时也令学生的思维更有方向了,尤其是那些思维反应相对较慢的学生,不用再疲于奔命地去追赶一个又一个追赶不上的问题,教师的教无形中也朝高效迈进了一大步。
二、以情感带动阅读,披文入情,在情感碰撞中升华主题
当我们懂得以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去贯穿课堂的教学以后,梳理点拨,披文入情,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升华主题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正是这样思考的过程,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体悟了作者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仍以《月光曲》为例,在探讨贝多芬两次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的原因时,教师的问题是:“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默读课文2—7自然段,写出你认为能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词语,并说明原因。)学生读文以后写出了多个词语:有“惊讶”,因为在这样的小镇上贝多芬居然还能听到有人在弹奏自己的曲子;有“同情”,因为这对兄妹因为贫穷而无法购买贝多芬音乐会的入场券,贝多芬十分同情这对兄妹俩;有“激动”,因为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以后居然认出了自己,贝多芬认为自己找到知音,心潮澎湃……等等。学生每说出一个词,教师就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词语进行分析、筛选:贝多芬第一次弹琴与第二次弹琴时的心情肯定不一样,那么分别是什么呢?经过一番分析、筛选,学生们似乎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与贝多芬产生着情感的碰撞与交流,选择了“同情”与“激动”两个词语,并说明了原因:贝多芬第一次弹琴是因为他同情这对贫穷的兄妹俩,他们热爱音乐,却无钱购买音乐会的入场券。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则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在听完贝多芬弹奏之后居然认出了贝多芬,贝多芬认为找到了知音,知音难觅,怎能不多弹一曲?以一个明晰的主线“情感”问题来推进阅读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与文本的交流,披文入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对话,与文章产生情感的碰撞,在火花四溢的碰撞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升华主题。从语言文字到语言情境,再到语言情感,这符合了阅读感悟的进程。
三、以复现带动积累,通过不断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现行的语文教学,由于基本框架是“阅读”,重分析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到了高年级,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以“情感”带动阅读,避免繁琐的分析之后,课堂上将会留有更多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骗”着学生不断地去朗读,通过不断地朗读,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笔者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教材《爱如茉莉》一课,于老师就非常善于骗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课文。教师首先指名分段朗读,相机纠正几个读音;之后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范读过后,学生评议老师朗读的优点,教师强调读书要用心去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情;接着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检查学生再读的情况,当发现学生读得仍不够时,又让学生继续练读课文;最后,教师指名学生与其合作朗读文中女儿与妈妈的对话(一处是妈妈嗔怪女儿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时的对话,一处是妈妈在病床上与女儿的对话),再次强调读课文时必须读谁像谁,在于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渐渐地读出妈妈嗔怪孩子时的语气以及在病床上说话时那种有气无力的状态。综观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高明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于老师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生硬的朗读技巧指导,而是反复告诉学生:读书要用心去读,要体会作者的心情,必须读谁像谁;他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十分耐心地“骗”着学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读得不好就点拨。学生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心情,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了,又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对课文内容没有繁琐的分析,但几遍落到实处的朗读过后,学生却已经知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心情的体会也基本到位了。这正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要力求达到的境界,这样的教学行云如水,简明高效,在一遍又一遍的语言文字的复现过程中,学生已将文本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用大量的朗读代替繁琐的分析,为学生语言的积累腾出更多的机会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