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1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

口算乘法

同步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20三上·龙华期末)

下图是笑笑计算12×3时所用的方法。下面的点子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笑笑的思考过程的是(

)。

A

.

B

.

C

.

2.

(2分)

1只燕子1天吃60只害虫,3只燕子4天吃害虫(

)只。

A

.

180

B

.

240

C

.

720

D

.

60

3.

(2分)

最小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

)。

A

.

90

B

.

19

C

.

909

二、填空题

(共9题;共23分)

4.

(1分)

(2019三上·潍坊期中)

要使2×4的积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________;要使3×3的积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________。

5.

(1分)

(2019三上·江干期末)

学校买来篮球51个,买来排球的个数比篮球的2倍多一些,3倍少一些。运来的排球最多是________个,最少是________个。

6.

(6分)

口算.

32×2=________

44×2=________

13×2=________

21×4=________

7.

(1分)

(2019三上·瓯海期末)

请你在下面图中圈出“2×4”表示的意思。

________

积中的“4”在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个乒乓球。

8.

(1分)

10乘6得________,4个21是________.

9.

(1分)

(2020三上·苏州期末)

________的2倍是12,12的2倍是________,12是2的________倍。

10.

(3分)

(2020三上·余杭期末)

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中,下边是一-道乘法算式的口算过程,这道乘法算式题应该是________。

11.

(5分)

填一填。

________

12.

(4分)

口算32×3时,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3.

(5分)

老师到商店买书。《作文选》每本22元,《趣味小知识》每本11元。要买4本《作文选》、6本《趣味小知识》各需要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填空题

(共9题;共23分)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三、解答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2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掌握方法 数学教育

好的教学是给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建构。教师把学生带到学习任务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多一些学习和建构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一、做好预习,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课堂

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并完成一份“导学案”和尝试练习,这基于:从数学思考的需要出发,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有时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课前的自学例题、尝试练习弥补了课堂内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之后的课堂学习则给予了学生更充分的交流互动空间。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它们的特征。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具体内容为:自学书P10~11页完成以下导学案:(1)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拿一个长方体物品,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分别有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3)拿一个长方体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4)什么是长方体的棱?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这些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5)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6)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7)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8)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9)填写长方体、正方体异同点比较表;(10)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有了课前的尝试,上课时,学生围绕这些自学内容积极展开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生成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向往与期待。

二、小组学习,让学生更充分表达想法

课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能力、性别等将全班学生分为8组,每组6人。第一轮是组内交流学习,先由小组长检查每一位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在小组内将自己课前自学的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汇成本小组的想法。第二轮是全班交流学习。每个小组选派一位学生代表就课前自学的各个问题阐述想法,其他小组的学生听完该组的想法后进行补充完善,也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出示: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即求什么?(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求出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生独立完成)(3)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形成本小组的方法。(4)全班交流。将学生思考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①先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相加。列式为6×5+6×4+5×4+6×5+6×4+5×4。②在计算6个面的面积时,发现计算方法不够简便,改为分别求出3组相对的面的和,再相加。列式为6×5×2+6×4×2+5×4×2。③分别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的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列式为:(6×5+6×4+5)×2。

引导学生比较这3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全班学生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方法不够简便的学生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启发,主动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学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有更多的表达、交流的机会,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时,就意味着学生将学习作为了自己的事,积极投入其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做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思考方法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遇到一个难题时,可让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受到把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得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再运用到复杂的问题中,解决难题。

在六年级数学上册《面积的变化》一课中:出示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10个正方体排成一排,这个长方体同原来的10个正方体相比,什么没变?什么变了?1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表面积有什么变化呢?遇到这样复杂的问题可怎么想?引导学生可以先研究2个、3个、4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的情况,思考:减少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小组合作,摆小正方体,并完成下表: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3

一、运用条件的有机组合来解决问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四年级上册中,概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实如此,学生能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一般的说,结构封闭的题型,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或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然后进行有机组合。

具体步骤是: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可以“罗列条件组合条件解决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可以“罗列条件组合条件衍生新的解题条件再将衍生的条件和原有的条件组合解决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组合条件时,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的,如果教学时有难度,教师要针对性的进行启发诱导。

二、借助画图来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寻求到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很重要。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隐性为显性……画图解题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能开拓学生思维,看线段图编题,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画图方法广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之中,是教师教好数学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工具。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与体育”,教材中采用“列出表格找规律”和“画图找规律”的方法,教学中,我发现表格的建立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建立像书上所用的表格。画图找规律也采用表格的形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起来耗时费力。我在教学时直接采用了画图的方法,并由此而推出此类问题的规律,结果真的是简便易行。具体步骤是:

1.引导画图。画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并将线段七等分,等分点计八个(A、B、C、D、E、F、G、H)代表8名同学,每两名同学比赛一场用曲线相连。

2.探寻规律。A同学要与其余的(8-1=7)7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7场;B同学要同自己还没有比赛的其余的(7-1=6)6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6场;如此类推,C同学要赛5场,D同学要赛4场,E同学要赛3场,F同学要赛2场,G同学要赛1场。类推的场次就没有必要一一画出来的,因为都画出来会使图形太过复杂。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总共要比赛的场数:7+6+5+4+3+2+1=28(场)。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课本上的要简单,教师讲起来方便,学生接受起来容易。画图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一些看似简单但学生却极易出现错误的题目,一目了然。

当然,画图解决问题,也要因题而议。但一个好的画图,确确实实的能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晦为明了,有时候确实能“画”出数学问题答案的。

三.建立公式并借助公式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前特别熟悉的应用题不见了,起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但问题与应用题是严格的包含关系,不能用问题取代应用题。应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似乎不必回避。我们反对的是过去小学数学中那些“矫揉造作”的、远离现实的、使学生得不到什么教育的应用题。新的应用问题,其情境更有真实性,方法上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特定类型的特定模型是为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所决定的,并非主观臆造出来的。例如: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用率

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

百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

教学中,我秉承“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的原则,认为应用题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但不能对过去的方法全盘否定,教学中绝不矫枉过正。不要认为建立特定应用问题的公式,就是回到过去的老路子上去了,就不符合现行课程改革的理念了。像上面所列举的特殊的应用问题,可以建立解题模型,让学生理解掌握,但绝不要求学生解题时拿去套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心理特点;养成教育

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而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有关班主任和德育课老师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作为数学老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大纲中要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教育三者摆在同等地位。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只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忽视了德育教育。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除了开设德育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下面就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进养成教育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此时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激发学习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其学习的动机逐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再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就行不通了,那么怎样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索的习惯、动手研究的习惯等。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课,课堂教学做到结构紧凑、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活跃状态。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到了高年级,要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研究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当然这已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不管学生能否有能力单独解决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索、研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二、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的德育教育也在于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挖掘和补充,利用生动形象的图表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及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的教育。苏教版数学课本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如:六年级下册第15页的第4题,通过认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分别与世界人均拥有量相比较,说明我国水资源匮乏和人均耕地面积少,却养活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已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唤起学生的爱国心,树立学习志向,激发爱国学习的强烈情感。

三、结合数学活动课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课堂的改革”和对学生的“解放”。现在,我们全县教育系统都在学习“有效课堂改革”。那么,这个“改革”和“解放”的内涵是什么呢?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玩吗?首先,我们认为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之一!学生不遵守纪律,教学就无法进行。若任其自然下去,就会使学生目无法纪,甚至破坏社会治安,导致违法犯罪。所以,一定要利用数学学科的优越条件,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深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新教育思想中“改革”和“解放”的内涵。“改革”不是放手,“解放”不等于“放羊式”;结合学科特点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不改变学校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各学科专业授课的内容预先进行巧妙设计,在所要讲授的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如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方程》例1:“西安大雁塔高64,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时,教育学生在外出旅游和游览名胜古迹时,不要随便乱仍垃圾、不要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画,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等。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的、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其它各学科的发展,对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培养;思维启迪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84-01

一、案例

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看望老人》时有“小兔送信”这么一道题,如图:

此题需解决两个重点问题:一是路怎么走,二是总长怎么算。

第一步:先“试一试”,让学生们独立探索,大都选择一封信一封信送的方法。殊不知这不是本题的目的所在,更不符合实际操作。

第二步:让学生用彩笔将送信的线路描一描,并开始思考“小兔子这一路蹦蹦跳跳的送下来,也够辛苦的,你能帮它算算一共走了多少米吗?”起初有人提出把三段路加起来的方法解答,在肯定之余我追问“小兔一共走了几个5m呀?”生“12个5m”,我穷追不舍“那这12个5m能不能列个乘法算式呢?”有人沉默,有人说“12×5或5×12”我继续问“谁会算?”要知道他们最多才学了9个5的乘法,但就在30个人深思之时,李洪鑫站了起来说“12个5可以分成6个5加6个5,五六三十,30+30=60”,说的多好,我在表扬之余将他的想法写在了黑板上。......从不会算到会算,从分成两部分到分成三部分,由繁到简,学生们的思维彻底发散开来。

二、教学反思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教学更富有激情。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因为不挖掘教材,教学就不会有深度,不拓展教材,教学就不会有广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真正的“研究性”教师而不做“教书匠”,才能达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才会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生机、教学更富有激情。

2.把握学生思维的脉络,及时发觉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课堂上,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常会擦燃双方智慧的火花,当然,也会将学生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善于捕捉那些有教育价值的事件,并注意引导,使教学活动蕴涵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尊重学生的思维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张扬便是创造性的开始。而这时教师更要用心去聆听,用眼去观察,用脑去分析,及时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在启迪中开展教学,在个性中深入教学,在和谐共鸣中完成教学。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6

【关 键 词】 数学;作业设计;多样性

做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协调发展。同时,作业成效如何是反馈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尺,也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依据。目前,数学作业现状是“书本有什么,就做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所有学生“一起作业”“做一样的作业”,完成“无设计”作业,不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体的需要,不适合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日渐降低。

新课程改革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也应是多样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多样性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趣”激趣,设计富有童趣的作业

(一)图案妙用――美术式作业

数学本身就隐藏着美,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等,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们就会呈现出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如在学完“圆的认识与画法”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圆或圆弧”图形的美术作品。第二天,学生的作业让我大开眼界,如梅花瓣样的组合图形、铜钱式的圆中方、美丽的“雪花”图案;还有可爱的雪人、“北京奥运”到五环、钟表等都用圆来表现……作品无不显示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将枯燥的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妙趣横生――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正如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所说:“玩耍和娱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位有效方法。”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可根据实际把某些作业转变成“玩”,让孩子拥有愉悦的心情,从而更有效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五年级学生学完了整除内容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猜电话号码,联系老师。”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

【案例1】 猜电话号码,联系老师。

( ) 8的最大因数。

( ) 3的最小的倍数。

( ) 是质数又是5的倍数。

( ) 最小的合数。

( ) 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

( ) 6的最小倍数。

( )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

(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学生根据条件,猜出“83541692”这个号码。当晚接到近40位学生的电话,我都给予了肯定及鼓励性评价,学生就会觉得十分有趣。第二天我将这份作业推广,要求学生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同学猜。学生都能主动地把课内知识应用起来,非常乐意去完成。这样课业负担比每天布置定量的作业要轻松许多,既有趣又高效,让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

二、以“用”促学,设计现实性作业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数学就有多广。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不应把数学作业的内容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为数学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跳出了机械繁琐的作业圈,充分感受现实生活中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产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提升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折扣”后,我设计这样的作业。

【案例2】 一个家庭(5人)外出旅游,中国国旅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3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春秋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3000元。

1. 如果你家(5人)去,你准备选择哪家旅行社呢?

2. 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些什么建议?

这样现实性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

三、以“异”促同,设计“因材施教”作业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必须承认学生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学习数学时是有差异的。作业设计应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展示。设计“因材施教”的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同样得到提高。如五年级学生学习小数除法,在布置同一份作业时,针对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

【案例3】 三选一。(要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中等生可选择,稍差生可选择。)(课题组成员洪卿老师提供)

(1)9.6×55+9.6×45 (2)(1.25+2.5)×8

(1)9.6×99+9.6 (2)9.6×10.2

(1)9.6×5.5+9.6×5.5-9.6 (2)9.6×5.5+0.96×0.45

四、以“思”促能,设计合作、探究性作业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片面强调独立思考,导致做作业活动陷入了单调封闭的误区。认为学生独立思考越深,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学生还是“错得那么多”。

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获取信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设计以探索与合作为主的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与人交流,进行有效合作,在做作业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作业印象深、效果好。如学生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

【案例4】 A、B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货车,从A地开往B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照这样的速度,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4人一组合作、探究后,学生呈现了以下7种解法

解法一:200÷200×÷3或1÷÷3

从倍数关系考虑可得

解法二:3×1÷

用列方程的办法得

解法三: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

200∶x=200×∶3

从时间÷路程=单位路程所需的时间,可得

解法四:3÷

如果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则可获得下列解法:

解法五:(3÷2)×5

解法六:3×(5÷2)

解法七:=(课题组成员张顺斌老师提供)

通过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多角度、多渠道、多式样的尝试,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探求出不同的解题途径,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培养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广”促悟,设计学科整合作业

新课程理念注重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应把各门学科完全割裂开来。学科之间是息息相通的,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门学科的契合点,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与艺术相结合作业

六年级上册学习了圆的认识、周长、面积后布置学生完成《走进圆的世界》探索作业。学生通过上网找资料、观察生活中的圆来解释“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二)数学与综合实践结合作业

五年级上册学了“数字编码”,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案例5】 (1)去向邮局或上网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仓山小学学校的邮政编码是350002,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

35表示:____________,00表示:____________,02表示:____________。

(2)用同样的方法调查。

①如家快捷酒店的房间号是5217,5217表示:______。

②南台实小学图书馆的某图书的编号是G62552,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

这样的作业学生做得开心,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化。

(三)数学与“习作”结合作业

在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等有关数学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单元练习评讲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案例6】 针对练习中的“错误”,结合做练习的体会写一份数学小日记。

学生数学日记:题为《又被“0”给整了》。在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选择题:如果x×=y÷3(x、y都是自然数),则( )。(A)x≥y;(B)x=y;(C)xy。这题的正确答案是(A),可我却选(D)。解这道题时,我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利用倒数知识,假设x×=y÷3,算出x=4、y=3,所以x>y。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到0,0也是自然数,0×=0、0÷=0。该死的0,又被给你整了,使我与满分失之交臂。(六年4班石星欣同学提供)

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用有广度作业方式,促使学生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以“动”促能,设计实践性作业

当前,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长于计算、善于推理,但疏于操作。经常看见学生画平面图形的高时,拿着直尺、三角板移来摆去,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学生对动手操作缺乏深刻认识和应有的训练,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意识簿弱。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的。因此,应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如在学生学习了《正反比例》后,基于学生运用比例知识不太熟悉这一实际情况,我设计的作业是: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案例7】 要求:1. 成立4人小组,先制定测量的方案;2. 小组分工,可分为收集资料员、计算人员、仪器准备员等;3. 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4.利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制定的方案如下(部分):

在旗杆旁边竖直插一根木棍,地面以上木棍长度是x米,在某一时刻测量出木棍投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y米,旗杆投影长度是z米,列比例式有:=,所以旗杆高度L=z×米。(六4班林欣提供)

动手实践的作业,是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致很高,把“学”融于“做”中,在“做”中加深理解,学生学得轻松,又提高了多种能力,以“动”促能。

总之,数学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用“不拘一格”的作业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3)[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王培峰. 面对新课程,作业怎么做[N]. 中国教育教育报,2003(4).

[3] 李仁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初探[J]. 甘肃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