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柳永雨霖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柳永雨霖铃范文1
【关键词】 英夫利昔单抗;硫唑嘌呤;克罗恩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035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by infliximab combined with azathiop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DENG Qiu-sa. Guangdong Heyuan Longch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yuan 51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fliximab combined with azathiop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two groups, as control group with 3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6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fliximab alo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fliximab combined with azathioprine.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CDAI) of the two groups was summarized in 24 weeks of treatment, and cura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8.13%, 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6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infliximab and azathioprine provides precise effect in treating Crohn’s disease,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fliximab; Azathioprine; Crohn’s disease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 病情可累及全胃肠道任何部位,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血便等症状, 甚至引发瘘管、肠腔狭窄及梗阻、肛周病变等并发症, 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1]。以往, 针对克罗恩病主要采取急性症状持续控制的办法, 虽有一定疗效, 但对疾病的自然病程改善不大。近年来研究发现, 英夫利昔单抗(IFX)与硫唑嘌呤(AZA)联用治疗克罗恩病, 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可有效缓解肠道炎性反应, 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手术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推荐的CD诊断标准[2], 均为中至重度活动性C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且本项试验均经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32例患者, 治疗期间从未使用过硫唑嘌呤及其他任何免疫抑制剂。单独采用英夫利昔单抗进行治疗, 第0、2、6 周给予 IFX 5 mg/kg 诱导缓解, 随后每隔 8 周给予 IFX 5 mg/kg 维持缓解。观察组36例患者, 采用英夫利昔单抗与硫唑嘌呤联用治疗, 第0、2、6 周给予 IFX 5 mg/kg 诱导缓解, 随后每隔 8 周给予 IFX 5 mg/kg 维持缓解。AZA 1~2 mg/kg, q.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第24 周末统计患者CDAI, 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1. 3 疗效评价标准[3] 临床缓解: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X线或结肠镜检查炎症趋于稳定, 或CDAI计算法CDAI150分, 减少未达上述指标。总有效率=(临床缓解+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治疗后,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发生了不良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及胃肠道反应等), 但并未影响治疗, 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紊乱性胃肠道疾病, 是先天性原因造成的获得性免疫综合征, 主要发病于胃肠道本身, 也可以影响其他器官系统, 为终身致残性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多采取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进行药物治疗, 但部分患者会产生依赖性或耐药性, 疗效有限, 且对疾病的自然病程改善不大[4]。近年来, 随着临床用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英夫利西单抗在治疗中重度活动期克罗恩病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5]。
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合成的嵌合体单克隆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 由25%鼠源和75%人源构成的嵌合免疫球蛋白IgGIK亚级抗体, 可在体内与TNF-α特异性结合, 阻断TNF-α介导的炎性反应, 减轻炎性症状, 使受损的肠黏膜得到愈合, 目前已经批准应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6]。本组资料表明, 观察组36例患者, 经英夫利昔单抗与硫唑嘌呤联用治疗, 总有效率为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3%, 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克罗恩病采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英夫利西单抗。
综上所述, 英夫利昔单抗与硫唑嘌呤联用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h, 朱峰.克罗恩病的治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3): 239-24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英夫利昔治疗克罗恩病的推荐方案2011年.中华消化杂志, 2011, 31(12):822-824.
[3] 郑家驹, 王毓明, 朱凡, 等.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分析.中华内科杂志, 2009 , 48(11):922.
[4] 陈白莉, 肖英莲, 高翔, 等. 英夫利西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及内镜随访. 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10):684-685.
[5] 段泽星, 罗俊卿, 李伟强. 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的疗效研究. 胃肠病学, 2013, 18(4):229-230.
柳永雨霖铃范文2
要理解这首诗,知人论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这是梁衡在其文章《读柳永》 中给予柳永的评价,可见柳永是一位市井作家,老百姓的这些酸甜苦辣他都能感受得到,所以他才能将唯美的才情付诸笔端,流淌为百姓的心声,挥发成千年的美文。
此时的柳永,在赴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任时已有强烈的羁旅行役之情和沦落飘泊之感,更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所以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因此《雨霖铃》中蕴含的“伤离别”就不难理解了。
理解了这个词眼和中心,再去理解诗歌就简单多了。全词围绕伤离别进行构思,上阕写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进而理解诗歌的意蕴。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有两点特别需要学生掌握,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离别的苦痛融入景物的描写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情况,勾勒了离别的典型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表现了离别时诗人的苦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的无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通过写最具离别特征的意象“杨柳”表现离愁,通过写晓风之凉、月亮之残表现凄凉冷落之感。
柳永雨霖铃范文3
【关键词】理解画面;把握诗意;雨霖铃;画意赏析
诗词中的“画面”,指诗词文字描绘的画面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及其活动;诗词中的“诗意”,指寓于画面的写作意图,或是某种情感,或是某种道理。鉴赏古诗词,必须透过 “画面”发掘“诗意”。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凄婉的画。
《雨霖铃》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都城汴京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全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作者以其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描画了一副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图。
画面的主人公是一对恋人――抒情主人公和自己的心上人。这幅画的题目是:“执手相看泪眼”,这个标题把离别时刻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一对愁苦不堪的情人,四目相对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这一无声的注视将往日千般恩情,万种情爱尽情镌刻在泪眼中,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啊!为了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作者又选取了哪些景和物(意象)作为背景呢?首先是寒蝉,历代文人笔下蝉声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凉悲切呢?因为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凄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外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的“寒蝉”与诗人的心情已经合二为一了。其次是“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长亭这个意象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这儿既交代离别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再次是兰舟(船夫),即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在词中“兰舟”指代驾船的人。“骤雨初歇”既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又烘托出了秋的寒意,为下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即“骤雨初歇”后该是上船启程了,可为何在词人心中又是“催”呢?船夫不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意。
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我们不妨联想一下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行,正当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出了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最后是江水,这一意象即交代了诗人是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又与“千里烟波”相照应。“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这既是兰舟行驶的地方,也暗示这对恋人重聚的希望渺茫,更衬托出诗人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在词的上阙,作者用了大量的景和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送别。景,是深秋时特有的景色,是实景;情,是离别情,是实情。
词的下阙则是推想别后的滋味,情是真实的,但景是虚设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烘托人物此时的心情,作者又在下阙补充了虚写的景。一是杨柳岸;这是寄托愁思的地方。诗歌中有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这里“杨柳”带有感伤惜别的意味,原因是因为它的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 ,再者“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二是晓风:早上清冷令人微带寒颤的风,因为是在“冷落清秋节”。三是残月:月亮在古诗中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着亲友的团聚离散。“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是千古名句,名就名在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抒情主人公与心上人分别后情丝不断。愁绪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可叹“借酒浇愁愁更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杨柳、这晓风、这残缺而不圆的月亮不正是此时诗人心境遭遇的真实写照吗?在词人心目中,所有的美好的节令和景物都会因无人与他欣赏惨不成欢而形同虚设,无数深情蜜意也会因无人倾诉而徒增伤感。在下阙,词人点明了本词的主题。“多情自古伤离别”,为离别而忧伤,并非自我始,自古皆然。在词人心目中,时可以过,境可以迁,但离愁别恨只会随着时令的推移与日俱增。上阙别时已难,下阙别后更惨。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离别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重在描摹人物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渲染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总之,作者描绘的这幅画之所以凄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存在;惟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惟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难怪古人评价柳永:“真丹青妙手,绘离情之至也”。
【参考文献】
[1]范青.雨霖铃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
柳永雨霖铃范文4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柳永雨霖铃范文5
关键词:柳永 《寒样凄切》 赏析
柳永(约987―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州)人。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低微,但名声很大。他流连教坊,从民间歌曲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从乐师、歌女的艺术实践中汲取了宝贵经验,使词变典雅为通俗,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是北宋第一个致力于词创作的作家。在不断的词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对词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古人云:“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乐章集》)提要)。尽管这话对柳永有所偏爱,但是,暂且抛却柳词的思想性不谈,单就其技巧纯熟,语言凝炼,求实,不务虚浮,细致深刻等方面看,柳永与杜甫确实有相似之处。据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任翰林学士时,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柳词与苏词相比,风格迥异。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记载,说明了人们对柳永作品的喜爱,也说明了柳永的影响之广。尽管柳永颇有才学,但为人放荡不羁,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歌伎往来,为她们创制新词,因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屡试不中。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柳永应试时,宋仁宗因他曾写过《冲天鹤》词,内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怒斥“此人好‘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第。在受此打击之后,词人别无出路,不得不远离京师。从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纵游楚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这里介绍的《雨霖铃》一词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这种真情实感。
《雨霖铃》的词调,相传来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故事,所以后人多用它来表现离愁别恨。柳永的这首词,反映的就是他与所爱的人离别的痛苦。由于作者把爱情之深和离别之痛交织在一起来写,因而显得格外动人。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幕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开头,是写送别前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呜。”“寒蝉”二字既点出了时间是在秋天,又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凄切”是写声音的悲伤。这是词人所听到的。事实上,词人所听到的,并非只有蝉声,为什么单写寒蝉呢?因为,词人就要和所爱的人分别了,凄凉的心情正好与这“寒蝉凄切”合映,寒蝉的长鸣便成了为自己吟唱离别的歌曲。“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天色已经到了傍晚。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人所见,肯定不只有长亭,但为什么只写长亭而不写其他?这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地方,也是离别的象征。不愿听到的偏偏噪入耳鼓,不愿见到的偏偏出现在眼前,这怎能不使人黯然神伤呢?时间,却渐渐趋 “晚”。天黑了,鸟要归林,鸡要上窝,人要回家,而自己却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别,这怎能不令人愁肠百结呢?不仅天色“晚”了,且又“骤雨初歇”,船家就要起锚开航,就连多说几句话的机会也没有了。词人通过凄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无情的时间,用极凝炼的文字,映衬出了内心的痛苦。
接着直写离别的情形:“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指京城(今河南开封)的门外;“帐饮”,设帐宴饮,为远行人饯行;“无绪”,心意烦乱,理不出头绪。亲人的眷恋,别后的痛苦,前程的渺茫,后会的无期;千种离愁,万种别绪,怎么能理得清呢?正值难舍难分的时刻,“兰舟催发” ,就要开船了。细品这后两句,我们不得不为词人用字之妙所折服。一对恋人,离情难舍,只觉着时间过得飞快船家乍见大雨初停,正好开船,只嫌其儿女情长,留恋缠绵,总觉着等得时间太久。一方“留恋”难分,一方屡屡“催发” 。“留恋”、“催发”四个字写出了不同人的诸种复杂心情。
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因而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紧紧地握着手,热泪汪汪对着汪汪热泪;竟然彼此抽抽噎噎,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把男女双方的悲痛之情,眷恋之意,无奈之心,写得绘声绘色,深刻具体!的确,纵有千言万语,此刻已被极端的痛苦淹没。词人的高明,就在于未发一言,而胜过千言。因为从紧紧相握的手上,泪水横溢的脸上,硬咽难言的情态上早已说明了一切。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深刻具体,内蕴丰富。
词人就要走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就是想到。是谁想到的呢?是词人?还是对方?在词人的笔下,卿中有我,我中有卿,卿卿我我,情同一人,心如一人;只能说他们都想到了:去了,去了,船就要开向“千里烟波”的深处,开往“暮霭沉沉”的远方。这几句表现了男女双方无限惆怅的情绪。从词的结构讲,这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送别情景的总结,也是为下阕描写词人心情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一着笔便写别后的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没有不对离别伤心的,但作者却比古人更甚一层。因为他经受的不单是亲人离别,境遇零落,且又西风萧瑟,季节冷落;更甚者还有前途渺茫,身世冷落。这虽然是词人的想像,但也是处境的必然。所以词人作了更进一层的想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景不堪想,那么,暂且置之脑后,就拿“今宵”来说,一醉醒来,身在“何处”?是在空旷无边的江岸,那里有几株衰败低垂的杨柳、阵阵凄冷的“晓风”和一弯暗淡失色的“残月” 与我作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本词中的名句,它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景中含情,蕴意丰富,耐人寻味。具体地说:第一,词人虽然没有明说,但从“酒醒” 二字,已使人想到,词人登舟之后,比“执手相看泪眼”时的痛苦更加深切而不能自拔,于是他想借酒浇愁,企图一醉解百忧,但是醉入梦乡,岂能久长?酒醒之后,却陷入了更加孤独、忧伤的境地。第二,同前面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相映衬,恰似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气氛阴沉,烟波浩淼,楚天空阔。第二个画面则是时间由傍晚推移到了凌晨,气候由阴转睛,景物由虚入实,出现了真实可感的杨柳、晓风、残月。寒光闪烁,柳丝飘飘,气氛上显得更加冷落。这两幅画面,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虚有实,交相辉映,富有诗情画意。第三,这幅画面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词人梦回酒醒,只身孤影,已属冷落不堪,再加上一钩残月,几株衰柳,阵阵寒风,薄薄凉雾,岂不使人悲生寒心,寒增悲意,更加痛苦难忍?
词人也总想抑制住忧伤的感情,从痛苦中挣脱出来。譬如秋冬过后,便是春天,春夏来临,会不会给人带来一些快意?然而结果却差强人意:“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去便是经年累月,不知何时才能相会;离别愈久,思念愈切,那时,即使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无人共赏,这“良辰好景”岂不等于虚设?又有什么心思去观赏它呢!即使强打精神,面对美景,情深意绵,但心中的感受又向谁去诉说?这几句写得低回缠绵,情思往复,进退为忧,左右逢愁,这就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从这首词组织结构来看,它具有主线分明,层次清晰,前后照应,自然流畅等特点。全词以 “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无论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地围绕着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以及“良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笔锋始终不离“离情”。把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词人表现“离情”,写得层次井然,重点突出。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遐想,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的侧面,层层揭示,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引人入胜。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达到了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全篇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在写景和抒情方面,作者达到了情景融为一体的境地。柳永很善于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以景传情,或因情设景,从而使得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雨霖铃》表达的是离别之痛。上阕,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恰似水融,很好地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颜水色便披上了阴影。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之后的词人,孤独冷落,所以选取的景物也是孤单单、冷清清,令人望而生寒的。在这些句子里,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如何苦闷,但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却深深地窥察到了词人心灵深处的哀伤凄凉。词人这种借景抒情,因景设情,点染气氛的手法,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出来,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字字抒情。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柳永雨霖铃范文6
1、释义: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2、出处: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诗作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