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4-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77、78页。

1.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意义,教学目标:

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2.能力目标:提高自学、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方法:“以问导学”和“先学后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2.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2)百分数有什么意义?

(3)百分数什么写?

(4)百分数是不是分数?

(5)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6)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探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为以下四个问题并板书出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筛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4.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三个问题看课本第77、78页的内容,在书上边看边圈一圈、划一划,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及第77页出现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意思。给学生的自学时间是3分钟。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在圈一圈、划一划的过程中,自己寻找想要的知识,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限定学生自学3分钟,一是为了节约教的时间,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速度。)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6.让学生汇报自学和解决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1):

学生: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8%、50%、64.2%……叫做百分数。

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有一个符号(百分号)。

教师:百分数后的这个共同的符号叫百分号。

学生: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说明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吗?

学生:不是。是两个数的关系,两个数量的关系。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和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让学生更正错误。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3):

学生:百分数有百分号,分数没有百分号。

师问:百分数与分数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百分数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或一个数量。

教师出示:一堆煤17/1000吨,运走了它的3/4,运走了它的75%。

提问:说一说上面的三个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归纳二者之间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数或一个数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4):

师:(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说出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后)出示如下表让学生计算其优秀率,并说一说哪一个班的期末测试成绩好一些,为什么一下子能得出哪个班最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百分数的用途和好处)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增强师生的情感。让学生汇报自学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并通过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读、写百分数的方法,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点,知道百分数的用途。)

二、练习巩固

1.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2、3题。(第2题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读)

2. 教师出示题目:“一支铅笔长17/1000米,也可以说成“17%米。”让学生思考、讨论此题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3. 说一说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形式。

(1)一块布长89/100米,用去它的85/100。

(2)我国某地六月降水量为351/100毫米。

(3)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100。

(4)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100/100。

4.判断。让学生在括号内打“√”或“×”。

(1)某工厂今年产值是去年产值的108%,说明今年产值比去年多。( )

(2)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 )

(3)百分数的单位是1%。( )

(4)最大百分数的是100%。( )

5.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辨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小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请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今天自己学习的满意度。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今天自己学习的满意度,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

反思:

教学设计上,我融合了“以问导学”和“先学后教”的方法来教学。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1.问。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提问:“我们今天学习百分数,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确定问题:(1)百分数的意义;(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3)百分数的用处;(4)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点。这就使教和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导。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和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这样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一分(一)第53—54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重要性;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比较和观察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会用折纸和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在小组交流中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四、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在头脑中构建起几分之几的表象。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水果刀、正方形纸和水彩笔等。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伸手指表示);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伸手指表示);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个呢?(学生说半个,没法用手指表示了)。“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自由想象,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展开自由讨论。教师继续引导,这个数就是分数,把苹果切开,平均分,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即1/2。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的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怎样分才公平”,为学习新知打好心理基础。

2.自主探究,感知分数。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教师在黑板上贴半个月饼图,这半块月饼可以用分数■表示,“■”就表示平均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用1/2表示。根据老师的话,谁能说说二分之一的写法?(先写横线,代表平均分,在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再写上面的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

师:读分数时,要从上向下读,读作:二分之一。齐读分数。

师:谁能找到另一个二分之一呢?(指另一半蛋糕)

继续演示课件一个没有平均分的蛋糕,问:这个一半也是二分之一吗?指名说一说。(不是二分之一,因为这个蛋糕不是平均分的。)

(2)折一折,分一分。

刚才我们知道了蛋糕和苹果的二分之一,现在请同学们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表示一半的分数,或者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且涂上颜色,突出平均分,正确判断,展示给大家看。黑板上的三个图形,折法和涂色部分都不相同,这几个分数怎么写呢?教师指导写法,指名读分数。

师:二分之一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半块月饼,而且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条绳子、半张纸、半支笔等。)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折纸,突出了学生好动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焕发了课堂活力。

师: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应该怎么分?你能分一分吗?指名回答。

生: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四分之一,用分数表示是1/4。(板书:1/4)

师:你能用纸折出四分之一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

生:(指图)我对折两次,然后打开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么?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取三份怎样表示啊?四份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找的2/4、3/4、4/4等分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1份是“几分之一”,取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把自己带来的东西给同桌分一分,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发展了心智,实现了数学知识的“迁移”。

(3)认一认,读一读。

像我们刚才认识的1/2、1/4、2/4、3/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卡片出示分数,让学生认读:■、■、■、■,能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课本第54页: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2)你会找生活中的分数吗?

(设计意图)用分数表示身边的事物,巩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

4.回顾内容,评价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

(设计意图)梳理分数知识,及时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1.本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注重了学习方法的熏陶。教师运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把课堂向课前延伸,使学生终身受益。

2.合作学习,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部分的延续,而与有丝分裂部分的比较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是必修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两大遗传规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质进行阐明,同时也为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及遗传病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包括选修三胚胎工程部分的学习都要以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为知识基础。可见本节的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比较多,在教材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2、重、难点分析

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及形成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难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概念的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理解;配子中染色体减半原因的解释。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形成过程的学习理解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以及更好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模型构建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图表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培养同学间互相协作的精神。

4、教学方法

借助flas演示减数分裂过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画面;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索相关知识;用不同颜色卡纸裁剪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借助模型构建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过程。

5、教具准备

形成过程的Flas;不同颜色的成对卡纸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哺乳动物形成过程挂图;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6、课时安排:三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课:课件播放雌雄果蝇体细胞及配子染色体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问题:

a.比较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异同点。

b.比较配子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不同。

学生归纳:果蝇有四对染色体,其中三对在雌雄个体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只有一对在雌雄个体中不同,配子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而配子中四条染色体不是随意取体细胞四条,而是体细胞每对染色体各取一条组成。教师在对学生归纳能力肯定的同时对常色体,性染色体相关概念进行补充。通过课件展示问题:为什么配子染色体数会减半?配子是通过什么分裂方式产生的?配子怎样从体细胞中获得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串进入本节的学习。

a.让学生阅读减数分裂概念并归纳以下几个要点:减数分裂发生的范围、时间、特点、结果、场所分别是什么?在学生自主归纳的减数分裂概念的相关要点后,与学生一起探讨:果蝇性原细胞有几条染色体?为什么它的遗传物质及染色体数跟其他体细胞是一样的?(提示,从性原细胞怎么形成的角度思考)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答案,并强调,性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量,当个体性成熟生部分性原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性原细胞,另一部分则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后经过变形形成。

b.形成过程。在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播放Flas展示形成过程,首次观看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胞名称及细胞数量的变化,再播放时引导学生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有了初步印象后,借助挂图分解形成过程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同时借助挂图讲解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及交叉互换相关概念。引导学生找出,四分体数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数、着丝点数、DNA数、染色单体数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利用卡纸染色体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最后强调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细胞都叫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部分,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后再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染色体行为变化特点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学生从中发现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与有丝分裂完全相同,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同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精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故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的话,只产生两种类型的。同样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细胞都叫次级精母细胞。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分析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本文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一、“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材内容分析

“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出发,经过拓展延伸以及层层变形来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并且这种拓展与变形体现的是纵向思维的深入.二是将划归思想融入解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问题中,并将其进行变式,从而带领学生们回到数学的本源上去.三是将变式与初始问题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去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本质,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收敛.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中,学生必须认识和了解系统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及其内部存在的联系,同时还需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连接相关函数、几何方程以及三角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由变式法以及对比法来阐释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而难点内容就在于如何正确讨论以及分类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参数.

二、“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分析

(一)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的目标,首先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以及熟悉相应的解法和步骤.其次就是经过正确的讨论和分类其中的参数之后,硖嵘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疑难问题的能力.最后就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转化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解法与过程

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本质出发,通过使用字母来代替不等式中的系数,从而探索出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还可以通过变式来找出问题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参数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掌握参数分类的正确标准以及讨论的正确方式.最后通过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来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5

关于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研究,就是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与以往重视技能不同,当代美术教育对于“美”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形、色这些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有新的认识。至于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进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则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低年段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还没有多少积累,思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弱,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较短,在美术课堂上难以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鉴于低年段学生美术学习的这种特征,笔者近几年开展了分段式教学法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所谓分段式教学法,从教学的呈现上来看,它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教学导入与讲述—学生练习—课堂评价”),而是根据主题内容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将教学流程设计成更多的板块,并针对每一板块设立分目标,在教学中逐个击破,逐层深入,直至完成作品。为便于读者对其操作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现以《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分段教学的段落呈现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17课,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鱼文化、鱼的变化美的同时,建立大小对比的概念。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设置了以下几个段落:

第一段有趣的新画法

1.教师设问:你们平时是怎么使用油画棒的呢?怎么拿?怎么画?

2.引导并示范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使用油画棒的方法,想不想学?

①教师示范,将油画棒截断,在纸上作画,并提示要注意选择比较明显的颜色。(图1至图2)

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油画棒的侧面在纸上轻轻地擦,可以横着,可以竖着,也可以圈。我们要用很自由、很放松的方式来画画。这种方式是不是很有趣?请你们也来擦擦看吧。

3.学生练习。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造型方式都是以线为主的,甚至还有的在已知形象或有明确意图的前提下,先用铅笔造型,再用勾线笔勾画一遍。这样的造型在常人看来会是严谨工整的,但对于美术表现来说则少了太多的稚趣和生动。擦画的表现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特别是在老师强调了擦画时,方向既可以上下、左右,还可以圈着画以后,这样的表现是在无意识、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似乎找到了随意涂鸦的感觉,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样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着色方法,激励他们大胆表现,丰富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认识,也容易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来。

第二段 把它变成鱼

1.教师将擦出的形状变成鱼。(图3、图4)

问: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2.提问交流:老师添画了什么,才把它变成一条鱼的呢?

小结:把握住鱼的基本特征,就能把任何形状变成鱼了。

3.欣赏学生作业,分析怎样添画。

①看看这几位同学擦出的形状,如果想要把它们变成鱼,鱼的嘴巴可以画在哪里,把尾巴画在哪里呢?

②请用擦画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变成一条鱼。

4.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将自己擦出的形状变成一条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发现,只要抓住鱼的基本特征去添画,即使原本的形状不像鱼,也可以将它变成一条鱼。通过这种“无意变有意”的添画表现,增加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和学生的成就感,在许多低年段课程中都可以运用,如《漂亮的房子》《圆的世界》等。这种方式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并运用基本原理创作新的形象。

第三段谁画的鱼最大

1.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请学生讨论: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

2.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画一条大鱼?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的鱼画大?

①用擦画的方法将鱼的身体画大。

②添加其他比较大的事物,如潜水艇、潜水员、鲨鱼等,通过大小的对比,使鱼看上去似乎很大。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情况进行添画,使自己画的鱼显得很大。

【设计意图】比较和讲解大与小的相对对比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把鱼画大的基本方法。

第四段 谁画的鱼最美

1.欣赏自然界中的鱼

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种鱼的图片,重点感受鱼的颜色和花纹。

2.教师示范运用色彩叠加的方法添画鱼身上的花纹(图5、图6),边示范边提醒学生:在添画时应当注意色彩的对比,适当地加大上色的力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鱼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找出看到的花纹和色彩,设想要画的鱼的纹饰。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将鱼形、大小和纹饰一并讲完后再开始画,这样学生关注的东西多了,思考的效能反而会降低;其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只关注纹饰就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成果。

第五段 说说我们的鱼

1.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互相赏析和评价:

①哪条鱼最大?

②哪条鱼的颜色最漂亮?

③哪条鱼的姿态最美?

2.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农民画《戏鱼》,分析大小的对比、色彩与花纹的表现方式,思考并讨论以下2个问题:

①画家是如何让鱼看上去显得很大的?

②鱼身上的花纹除了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添画什么?

3.教师总结、拓展本课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擦画的方法来画画,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画更多形态各异的鱼或其他的物品,看看效果和以前画的画是不是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总结与拓展,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审美状态,激发个性思维以及课程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作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无意中的表现能赋予形象新的特征,如最大的鱼、最可爱的鱼、最凶猛的鱼、花纹最漂亮的鱼、形状最奇特的鱼等,以此来强调学生在创作中应关注内涵意义的主观表达。

二、分段教学法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细化段落让美术活动更丰富

当图画课变成美术课时,我们就知道了,美术这门学科,绝不是教学生画一幅画、创作—件作品那么简单;这个学科承载着更多的成人教育的因素,诸如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有意识地把美术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细化,让观察和思考、体验和感受、想象和表达、表现和创新成为作业或创作的一个部分,在边体验、边思考、边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一件有想法的美术作品,这样就能让每个活动段落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活动的实施。

2.多一些“从无意到有意”,让表达轻松起来

第一学段的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中,特别强调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等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运用各种表现媒材,不断地变换表现方式,通过媒材和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美术活动。通过看似简单的涂抹、撕裁,在丰富多样的造型表现活动中随意创造形象,并借助观察和归纳找到事物的基本元素;通过添加来创造出新形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松的表达过程和美术学习的成就感,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表现活动在常规的“三段式”教学中是较难实现的。

3.让观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

但丁说过:“一个人常常由这个思想引出那个思想,而远离了他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第二个思想往往会削弱第—个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好的,但在这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大多数都是做不到的,而且有些会偏离我们想要的答案。再加上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想象的空间也还是有限的。所以针对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观察了大自然中的鱼,归纳总结鱼身上的图案以后,再来想象各种点线的组合,这样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让思考过程本身变得真实可见。

4.凸显学生作品的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没有唯一.“答案”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作品呈现差异性、凸显个性是教师们一直以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分段教学的每一个段落中,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并给予多元的选择与变化。起点不一样,路线不一样,运用的元素也有可能不同,到最后一定会呈现多种多样的结果。就像英文单词一样,基础的字母就只有26个,可组合出来的单词却不计其数。

小学低年段分段教学法的研究,是以美术创作为主线展开的包括无意表现、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分析归纳、赋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玩乐、交流、表达、思考的过程中边做边思考、边做边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过程。对于认知能力较低、造型能力不够好、思维品质和观察习惯还未形成的低年段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6

复习课不是“炒冷饭”,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展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主要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所以,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复习哪部分知识,更要关注用什么策略掌握这部分知识,什么策略最有优势。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适合“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除了已经学过的方法,能否根据需要利用、开发新的方法?本堂课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因此,这节课不仅要精心进行宏观预设,设计出层层推进的几个重点环节。更要促进学生积极生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暴露真实问题。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对话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学生掌握了新的方法,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2 教学背景分析

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和书写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有机试题中的难点。我校学生有机化学复习到最后,其他内容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合成推断、反应类型等均能做到胸有成竹,唯独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总无十分把握,总担心会有遗漏现象。事实上最后阶段有机试题也基本上失分在此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不够有序、不够全面、不够灵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呢?

通过对各种网络、教辅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本人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基团插入法”在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1)该方法只需要考虑骨架的碳链异构、苯环上相应基团的位置异构而不需要考虑官能团的类别异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它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有效避免重复和遗漏问题,提高高考得分率;(3)这种方法判断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更加方便、快捷,而近几年高考基本上考查的都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含苯环的居多;(4)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醇、醛、羧酸、酯等主要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鉴于以上分析,我决定在教学中引入“基团插入法”,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红色基B同分异构体书写,认识“基团插入法”。

(2)模仿“基团插入法”书写C5H10O2(含-COO)的异构体,掌握-COO的2种插入方法。

(3)通过托品酸3种条件下异构体的书写,体会含苯环碳骨架上基团的相对位置。

(4)灵活选择“插入基团”和“碳骨架”解决高考试题中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基团插入法”从认识完善灵活运用的过程,在充分交流、讨论中学会“插入基团”和“碳骨架”的选择方法。

(2)学会提取“限定条件”所含信息,并运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融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3)在“基团插入法”的认识和运用过程中,建立有序思维,并逐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受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的魅力,感叹“小分子”与“大世界”的有机联系。

(2)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在合作与对话中彼此分享智慧,感受尊重,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

4 教学过程

4.1 初识“基团插入法”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呈现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题型,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出作业中红色基B(图1)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问题。

问题:-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同分异构体一共有多少种?

A. 2种 B. 4种

C. 6种D. 10种

正确答案10种。课堂调查发现,全班41人中第一次写出10种的只有9人。请学生A表达其思维过程,教师板书。学生A在-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基础上改变-OCH3在苯环上的位置,得到2种不同的结构;将-OCH3改变为-CH2OH,在苯环上也得到2种结构;再将-OCH3换为一个-CH3和一个酚羟基在苯环上有6种相对位置,共得到10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

学生B表示有不同的方法,固定基本骨架(图2),将-O-原子插入骨架上苯环与甲基之间、甲基的碳氢键之间以及苯环上3种碳氢键之间,得到5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然后将甲基挪至硝基邻位又得到5种相应的异构体。

图2

教师介绍学生B的方法,引入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基团插入法”。

4.2 模仿“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模仿“基团插入法”在学案上书写任务1中C5H10O2(含-CO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生疏,再加上-COO有2种插入方式有的学生没有想到,所以学生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出7种,有的写出9种,少数学生写出13种。小组之间自发进行交流。

教师请学生C(写出13种结构)表述其思维过程,肯定学生C发现了-COO的2种不同插入方法。根据学生C的描述,教师板书如下(图3)。

图3

4.3 完善“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书写任务2中托品酸(图4)3种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

图4

限定条件Ⅰ:1,3,5三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甲基、含-COO的基团;

限定条件Ⅱ:1,3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含-COO基团;

限定条件Ⅲ: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CH2OH、含-COO基团。

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很快不少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请学生D表述思维过程,教师板书。然后请将亚甲基(-CH2-)作为插入基的学生E讲解他的方法,强调“插入基团”可以灵活选择。

4.4 活用“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任务3和4:

任务3:扁桃酸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2010年北京高考题)。

任务4:化合物E(C7H7OBr)有多种同分异构体,1H核磁共振谱图表明,其中某些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这些同分异构体中任意3种的结构简式(2010年浙江高考题)。

此时,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能应用自如。任务3想出了插入“-COO”以及固定“-OOCH”插入“-CH2-”2种方法;任务4想出了插入“-O-”和“-CH2-”不同的插入方法。

4.5 课堂小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图5显示了上述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5 教学环节间的关系

5 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

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见表1。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对“基团插入法”是否能领悟、会模仿,观察书写速度的快慢、正确率高低、是否能灵活改变“插入基团”以及能否优选更简单的插入方法 任务1,C5H10O2(含COO)同分异构体书写属于学生模仿阶段,用时长、答案不统一(7种、9种、13种等);任务2,含苯环限定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虽然难度有所加大,但是学生对该方法已经找到了感觉,正确率大大提高(几乎每组答案都对,个别同学开始有问题,经过小组交流后自行解决);到了任务3、4,学生已能较熟练变通地运用这种方法,灵活选用“插入基团”,能够初步评价方案的优劣

课堂小组自评 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两根键(二价基)”、“思维有序”、“快速”、“不容易漏”、“含数学思维”……

课后问卷调查 1.你以前是怎样书写同分异构体的?

2.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3.这节课你感到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4.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更容易还是更难 1. 72%同学先写出一个再观察或先想类别,然后改变碳链

2. 90%同学认为“思维有序”,不用一个一个写出

3.“神奇”、“缜密”、“一种新方法”、“快速”、“实用”、“连续而有逻辑”、“拓展了思路”……

4. 41位同学,39人认为更容易,1人认为更难,1人未作答

6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上成一节高三复习常态课,没有“大动干戈”,只用到了每节课最常规的PPT和板书。主旨是想在常态下把最经济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手头教辅资料”用足,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

教师资源:本人的亲和力创设了一种富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明确的任务驱动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激起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课堂交流非常充分,对话不只是“一问一答”。“大家同意吗?”“其他同学也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我随时都在关注全班同学的表情、反应和随时生成的问题,及时鼓励不同意见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看似“跑题”的观点。

学生资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例如:教学预设由教师介绍“基团插入法”,而在展现作业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出了这种方法。我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我把这位同学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对该生是一种赞赏(整节课该生举手3次),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COO”的2种插入方法也是学生“发现”的,我及时予以肯定,并沿用了他的“正插、反插”名称。课堂实录显示,该生的脸上笑容荡漾。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思维有效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例如,书写C5H10O2同分异构体时,某个小组有2个学生意见相左,经过交流,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2人都有收益。

作业资源:作业中的问题具有共性,而且经过了学生的深思熟虑,利用充分思考过的作业作为资源,可以最大范围内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本堂课以红色基B引入,课堂结束时又要求学生课后改变插入基团重新审视该物质,充分挖掘了作业资源的价值。

高考题资源:高考题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科学性强,是非常好的复习资源。面对高考题,学生大多会眼睛发亮,产生一种征服欲。本堂课使用了2004年高考中的托品酸并进行了变形;使用了2010年北京和浙江的高考试题,富有时代气息。在迎战高考试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插入基团”与“碳骨架”的灵活选择达到了较为熟练的程度,达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王路丹

下一篇青玉案贺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