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路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路丹范文1
网络改变生活,改变了阅读。网络出版的势头,从传统阅读率和网民数目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书籍电视敌不过上网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的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3700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信息产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00万人,其中宽带上网用户达9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2/3。中国网民上网时间稳步增加,其中一天里的上网高峰时段提前到了晚8时,该时段曾被认为是电视节目黄金时段。
随着读者的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结构也随着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这就要求出版行业出版多种图书产品形态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多元商业模式来补充目前传统出版发展的不足。
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版者对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愈加重视,认识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高级阶段,并且将其视为“内容产业”,促使其公共化、市场化、商品化。这就要求传统出版业转型,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有机结合。
网络出版面临发展机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政府对网络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为网络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
其中《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数字出版物等新业态”。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网络出版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我国电子书初具规模
中国电子书产业自2000年开始,经历7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电子书总量已达30万种
截至2007年4月末,我国出版社出版的正版电子书总量已经达到30万种。2006年,采用方正阿帕比技术平台的出版社(合作出版社)出版电子书的数量较2005年增长了15%,上亿码洋出版社(中型出版社)出版电子书的数量较2005年增长了24%,同步出版的出版社出版电子书的数量较2005年增加了65%,出版电子书的总品种数比2005年增加了40%。
销售总数同比增加20%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3000多家图书馆、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采购了中国4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书。2006年,大学图书馆电子书销售数据较2005年增加了20%,中小学图书馆增加了100%,公共图书馆增加了32%,其他行业比如政府、企业等增加了71%,销售电子书的总册数较2005年增加了20%。
电子书阅读率明显上升
以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是2003年提供阿帕比电子书服务的。
从图4可以看出,包括登录次数、查询次数、借阅次数在内,整个趋势都在往上走,除了每年的寒假和暑假为两个低谷以外,其余指标都在增长。每个月下载的电子书册数平均达到16000册,接近于一个中型图书馆的纸书借阅数量。
再看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上海电视大学,它是一个远程大学。上海电视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纸书藏书量是8万册,电子书藏书量是84000多册,在7个月的时间内纸书借了400册,电子书借了2400多册。
其实远程教育不只是电视大学,也包括普通教育,如广州市教育网,都已经大量使用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书提供服务。从越来越多的读者使用不难发现,电子书阅读使用率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复合出版渐受重视
目前,出版单位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出版的重要性,一些出版社、报社已经开始了网络出版战略层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定。由于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并存和融合,故可以用“复合出版”来形容目前的出版形态。
一些出版社已经开始实行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同步出版。目前,大概有近200家出版社同步出版了电子书。如四川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都是同步出版的典范。
复合型图书馆已成趋势
目前,图书馆建设已经进入复合型图书馆建设阶段。图书馆不再只提供纸书、纸报服务,随着网络教育和校园网的建立,图书馆已经把电子书、数字报刊的服务作为重要服务内容。由于国内电子书总量及电子书新书数量都无法满足图书馆的需求,因此国外的电子书数据库成为国内图书馆的采购重点。
与传统出版互动营销
韩国的国民阅读率不断下降,引起了韩国政府的注意,因此韩国政府在2006年年初了一项举措:出版社每出版一本新书,都做成精装版(图书部分内容)电子书放在网上,供国民免费下载阅读。这一举措旨在拉动更多的人去读书。
王路丹范文2
解决办法:
1、电脑ip、dns设置自动获取;
2、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192、168、1、1进入路由器,输入用户名,密码;
3、在”设置向导“里,选择”PPPoE拨号“这一项,按提示步骤输入上网的用户名和密码,保存;
王路丹范文3
【关键词】云物联网 微波炉技术 云智能
1 引言
微波炉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时至今日,微波炉已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规模的生产。80年代,主要生产为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自从90年代开始小规模生产微波炉,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最大微波炉规模生产国家。最近十多年,中国又成为微波炉最大的消费市场。
然而微波炉制造业需要时时刻刻努力从生产和技术模式上突破,只有不断供应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保证企业恒久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更新的技术,更强的功能、更好的品质、更优的服务是杀手锏,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
2 云物联网在微波炉菜单中的设计
本项目研究云智能微波烹饪平台,通过WiFi模块或家庭的无线等模式,将使用者、微波炉、云计算三个独立的个体,通过交互型智能机器人系统、物联网技术、单体家电智能控制技术,在微波烹饪平台上实现语音控制烹饪、云资讯搜索、人机交互信息、语音云微波烹饪等一系列高度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微波烹饪平台,达到实现全方位的智能烹调。支持微波菜单在线更新或编辑,获得最潮流的美食体验,消费者的幸福指数得以大大提升。
2.1 全方位的智能烹调平台
本文研究的云智能微波炉控制系统采用闪联或互联网的通讯模块,完善其软件控制系统,兼容闪联和互联网所需要达到的功能,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集中控制、故障报警等。同时增加重量、温度、湿度传感监测装置,实现全方位的智能烹调。
2.2 云智能的自动菜单及按菜单要求智能操控平台
本项目研究在微波炉产品上,通过WiFi模块和家庭的无线路由,访问专用的美食网页,选择下载菜单到微波炉本地的存储器,便于选择使用;或直接在网页上,点击启动按钮,通过云端数据交互,实现网络直接控制烹调,完毕之后还可以选择存储或直接结束,如图2所示。
2.3 基于云计算的人机交互信息智能系统
用户可以使用电脑在浏览专用网页时,下载自动烹调菜单到U盘或SD卡上,再将其插入到微波炉的相应插口,在微波炉上读取卡上菜单执行操作。
使用带蓝牙或GPRS功能的手机或电脑,从网页上下载的菜单资料,可以直接和微波炉通讯,传输给微波炉接收后存储,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手机客户端将支持IOS、Android等智能系统。
2.4 智能菜单的在线更新编辑
为快速的建立丰富的烹调菜单资源,将与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美食门户网站合作,例如:美食杰、美食天下、中华美食网等等。一方面能够通过网站现有的用户资源,加大智能微波炉的宣传;另外一方面,也能在菜单资源上,利用现有的丰富菜单,仅通过一定的软件处理,植入微波烹调控制指令,即可直接在智能微波炉上使用。其资源下载和上传的运作模式,与苹果公司的APP STORE相同,由此也可为企业和资源上传用户,产生价值回报。在很大程度上,更激发了更多的人参与到丰富菜单资源的行列中来。
3 结论
云物联网作为一个应用概念,把物联网的概念扩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从而产生了惊人的应用可能。这些新的应用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在工业方面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率、环保节能、安全可靠。在生活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灵活、丰富多样、个性化的业务体验。另外,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软件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云物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勋,古志民,郑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2):429-433.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力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7-1348.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2562-2567.
作者简介
林用满,男(1975-),广东雷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
作者单位
王路丹范文4
1、打开浏览器,输入192.168.1.1,进入路由器设置界面。
2、然后输入密码登录,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看一下路由器的背面,一般都会有初始密码。
3、进入路由器后,找到路由器设置并打开。
4、打开路由器设置后,往下翻找到重启和恢复出厂设置。
王路丹范文5
MSTP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MSTP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可根据网络需求应用在传送网的接入层、汇聚层。
一、MSTP的特点与优势
与传统SDH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业务的带宽灵活配置,MSTP上提供的10/100/1000Mbit/s系列接口,通过VC的捆绑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②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工作在端口组方式和VLAN方式,其中VLAN方式可以分为接入模式和干线模式。
MSTP的优势体现在:采用MSTP组网, 可以实现IP 路由设备10M/100M/1000M POS和2M/FR业务的汇聚或直接接入,支持业务汇聚调度,综合承载,具有良好的生存性。
二、MSTP的实现
MSTP的实现基础是充分利用SDH技术对传输业务数据流提供保护恢复能力和较小的延时性能,并对网络业务支撑层加以改造,以适应多业务应用,实现对二层、三层的数据智能支持。即将传送节点与各种业务节点融合在一起,构成业务层和传送层一体化的SDH业务节点,称为融合的网络节点或多业务节点,主要定位于网络边缘。
MSTP专线业务的组网模型是MSTP设备放在接入端接入业务,下行和客户端设备相连,上行和本地网SDH设备相连。中间采用已有的传送网作为该业务的承载网。
若开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专线业务,分支点客户端及运营商需协商设置VLANID,以保证汇聚节点识别(例如现在大部分银行企业就采用此类应用);若开通点对点以太网专线业务,则无要求。
三、MSTP电路的测试仪表
VeEX测试仪:TX100M+,TX130M+
安捷伦:Framsco300
EXFO:FTB-200
四、MSTP电路的测试(示例)
MSTP电路的开通与测试可以通过电脑或仪表来实现。主要方法有:
(1)端到端电脑互PING:两端用户端口分别接一台PC机。将两台PC机的IP地址设置在同一网段内,使用PING命令,一台PC机PING另一台PC机的IP地址。
(2)电脑PING对端主机;一端用户端口接一台PC机,另一端接用户主机,使用PING命令用PC机PING对端主机。
(3)电脑与仪表互PING:一端端口接一台以太网测试仪,一端端口接一台PC机,两端IP地址设在同一网段内,使用PING命令PING对方IP地址。
(4)仪表互PING:两端用户分别接一台以太网测试仪,将两台测试仪表的IP地址设置在同一网段内,使用PING命令PING对方IP地址。
(5)还可进行环回测试,即A端在以太口打环,Z端使用仪表测试。
如果是点到多点电路测试一般采用电脑PING对端主机的测试方法,且一定要注意协商好分支点客户端及运营商对VLANID的设置。
下面以某用户开通电路为例,简单介绍MSTP电路的开通测试。
某用户开通两条622M长途MSTP电路至辽宁锦州和葫芦岛两地。在锦州和葫芦岛机房运营商设备均提供千兆GE光口与用户公司微波设备互联共同组网,形成一个全程通信环网,示意图如下:
首先我们进行了葫芦岛至塘沽MSTP专线电路测试:
(1)RFC2544吞吐量测试,具体情况如下
RFC2544 吞吐量摘要:
(2)在葫芦岛及塘沽端同时接以太网测试仪再次进行吞吐量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向发1518字节结果如图: (左为天津侧,右为葫芦岛)
(3) 随后进行了葫芦岛及塘沽各接两台笔记本(笔记本已安装测速软件),同时做收发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双向24线程:878M
双向30线程:945M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锦州至塘沽MSTP专线电路及全程通路测试,测试结果与葫芦岛至塘沽MSTP专线电路的测试结果相近,这里不再赘述。
王路丹范文6
【关键词】铁路;既有接触网;改造;软横跨单边延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经济水平正在大幅度的提高,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在迅猛地发展。为了满足铁路运输高量快速的要求,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线路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革,对原有的接触网进行改建。铁路既有接触网改革施工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铁路研发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找出科学合理、高效方便的改建技术,令改建后的铁路运营更安全、运输能力更强。
一、既有软横跨改造工程施工难点
国内既有电气化铁路大多是繁忙干线,行车密度大,客货运量巨大,由于施工不慎导致中断行车的后果十分严重。接触网封闭作业施工的天窗时间短,停电干扰因素多,尤其在铁路枢纽地区的分片分区域停电施工中安全管理难度极大。站场软横跨改造是接触网改造的难点之一,在施工过程中,故障率最大。
二、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
软横跨在进行改造时并不在纵向移动支柱,而是进行横向整改。
(一)整组更换法
软横跨整组更换是在既有软横跨附近重新组立钢柱、安装软横跨,施工完毕后拆除既有软横跨。具体流程为:测量新型软横跨的各项参数,实地勘察铁路资料,进行复核;将测得的基础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进行受力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预制新型的软横跨;施工中取出既有软横跨,给新的流出安装位置;将预制的新软横跨安装到支柱上;将所有既有软横跨悬挂导入新软横跨,拆除既有软横跨。
(二)局部更换施工法
局部更换指的是整组软横跨中只有部分线路进行更换。
具体流程为:将既有软横跨的各个部分都进行现场尺寸测量,将能够调整或是本身尺寸相同的部分保留下来,将需要调整的尺寸标注出来,不能调整的部分要设计出适合的更换方案;将既有软横跨更换范围之内的承力索和接触线倒出来,松开固定绳用的斜拉线,临时固定起来;将旧设施拆除出去,安装好预制的新软横跨;将需要更换和增加的节点固定起来,需要拆除掉的节点则进行临时固定;将既有节点中需要调整的部分按事先设计好的调整方式进行调整。
(三)增加节点改造法
增加节点的改造施工方法指的是,将既有的软横跨中的电分段绝缘子串进行改造或增加。
(四)单边延长改造法
单边延长改造法是近几年来用的比较多的改造技术,下文进行具体介绍。
三、接触网软横跨单边延长技术
(一)单边延长改造施工方法
车站曲线半径改造或增加股道时,经常会占用既有接触网支柱的位置。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并通过与软横跨计算数据作对比,软横跨未延长侧各部分尺寸变化较小,可通过调整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设计校核软横跨支柱容量,当既有软横跨支柱能满足软横跨延长后的负载要求后,未减少软横跨更换对运营的影响及更换工作量,采用软横跨单边延长的方案。
单边延长的改进方法是将预先设计好的单侧软横跨的其中一端安装在既有软横跨的直线延长线上的新增加的支柱上,另一端则仍留在既有支柱上。具体流程为:将新增加的软横跨的各个零部件的尺寸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并将需要进行更换的部位单独设计计算,将既有软横跨需要调整的部分设计好尺寸标注;将设计好的单侧软横跨安装在新增的支柱上,拆除掉需要更换的部分,调整好既有软横跨的保留部分,令新型的软横跨各项参数满足实际要求。
(二)单边延长技术的优缺点
单边延长技术可以利用既有软横跨进行定位,快捷方便,成本适中,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一个封锁点内完成拆除不需要的支柱、悬挂倒接以及调整工作,保证正常行车,时间比较紧迫(建议天窗点时间不小于120min),压力较大,安全系数也比较低。
(三)单边延长技术的改进
在实际施工中,上下部固定绳往往计算的尺寸与实际尺寸一致,但横向承力索的几何尺寸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为了避免材料报废,通常预制时,预制的软横跨比计算所得的长度较长。为了减少对计算软件的依赖,降低施工难度,采用辅助绳代替需要更换横向承力索,这样可根据上下部固定绳的节点位置调整横向承力索的尺寸,对不需要更换的软横跨影响较小。施工方案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注:如图所示,由于车站扩能增加一股非电化股道,需将接触网软横跨延长,拆除既有钢柱。建议在施工过程中,节点11处采用?100钢绞线作为辅助绳,将既有软横跨临时连接,新预制软横跨横向承力索比照上下部固定绳上节点位置安装。)
施工方案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测量既有软横跨各节点的尺寸,如果具备条件可在CAD中进行模拟,预制需要改造的半边软横跨。
第二步:在新组立的软横跨钢柱上安装上下部固定绳,更换需要更换的上下部固定绳。
第三步:采用100钢绞线作为辅助绳,辅助绳的一段在需要更换横向承力索前端采用紧线器固定,另一端支柱侧采用5T手扳葫芦固定使辅助绳受力。
第四步:安装提前预制横向承力索,根据上下部的节点位置调整横向承力索,使绝缘子和其他节点组成材料的安装位置满足设计及验标的要求。
第五步:调整各个节点及与软横跨间线岔、分段绝缘器、吊弦,保证正常行车。
(四)单边延长改造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1.保证电气绝缘
施工中任意步骤完成后,带电体和接地体必须保持规范的电气绝缘距离,各个设备之间保证电气绝缘,相同相位的带电体,安装好等位电线,防止出现电位差腐蚀。
2.施工现场的防护
软横跨改造施工,通常为垂直天窗,封锁范围较广,插设的移动停车信号牌非常多,为了方便管理,移动停车信号牌编号,各防护员明确防护数量和位置。施工作业时,必须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列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通知给现场的防护人员;防护人员接到通知确认无误后,要马上告知作业人员,随时监视来车;防护人员要带好防护用品,站在视野开阔,便于联系的位置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不东张西望,保证精神高度集中。
3.施工后的安全监测
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负责人承担起检查竣工线路,组织对相邻软横跨间所有节点、线岔、分段绝缘器、吊弦调整,检查线路上、网上没有任何会妨碍列车正常行驶的异物,确保行车安全,排除掉一切安全隐患后,申请送电。
四、结语
铁路既有线接触网软横跨的改造技术一直在进行改进,其中单边延长技术正是我国铁路部门的技术人员着重的改造方式,工作人员要在现场施工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现有技术,提高工程质量。本证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缩小影响范围、提高天窗点的利用效率的原则,采用多方案进行计较,完成既有接触网改造施工。
参考文献
[1]刘俊荣.既有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案的认识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3(07).
[2]乔利峰.电气化铁路既有站场接触网软横跨安全改造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8).
[3]张建.既有线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案浅析[J].电气化铁道,2008,02:37-39.
[4]宋威.高速铁路既有线接触网改造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
[5]陈刚云.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探索与认识[J].西铁科技,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