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1
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10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10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10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10年6月15日至2010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教育报》、《**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教育报》、《**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师范学院《希望》、《**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有效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93-02
1.前言
人类的文明精神和优秀文化,大多积累在了优秀的作品之中,小学生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能对这些优秀文明进行充分了解。但是由于一些经济条件和父母个人文化素养的影响,很多农村小学生不能够有效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针对农村小学生们课外阅读,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小学生们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因为经济条件和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养的影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农村小学生所处的环境中大多数人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同时学生们父母的文化素养也不够高,家庭方面对于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小学生不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开展课外阅读。第二,学校的阅读经费较少。农村地区的学校在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们提供的课外阅读经费较少,学生们真正能够阅读的图书较少。第三,农村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较为单一。农村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多是听从教师们的推荐和介绍,从而选择一些书籍进行阅读,忽略了学生们自身得出阅读兴趣,同时学生们在自己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多是选择一些休闲性较强的,而文学经典著作较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思维方式[1]。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培养途径
2.1积极给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农村小学生们想要有效提升自身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需要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作为支撑。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们不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课外阅读机会,主要原因就是阅读材料较为缺乏,针对这个问题,需要积极发挥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作用。第一,在学校方面。学校需要积极扩大自身课外阅读书籍、材料的经费比重,这其中学校可以依靠政府、社会力量,不断增强学校书籍的购买量,同时社会人士还能够积极进行捐赠,这样在每个学校都建立起良好的图书室。学校自身需要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重视,保证图书室中的图书种类丰富多样,满足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需求。第二,在家长方面。农村小学生们的家长需要重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自觉主动的培养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针对家长不够重视课外阅读的情况,学校可以积极有效的联系各个学生家长,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样家长们能够给小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费用用于购买书籍[2]。
2.2激发农村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十分重要。通过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能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自觉参与到课外阅读当中,从而汲取更多的知识。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注意着重培养,能够采用的有效培养方式主要有:第一,积极开展一些有益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3]。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好奇心较重,对于活动十分向往。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针对刚开始阅读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向学生读故事,让学生们复述,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同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已经掌握了较多字词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较为浅显的阅读书籍,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已经能够独立阅读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比如说讲故事比赛,首先让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充分阅读,其次组织一个专门的活动,让小学生转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再者,小学生讲完故事之后,其他的小学生还能够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小学生们在讲故事活动过程中,能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阅读成效。第二,使用激励肯定的方法。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充分的肯定,积极鼓励小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教师的评价能给小学生较大的触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良好作用和效果[4]。
2.3指导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积极指导小学生一些良好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们掌握积极有效的方法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比如说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方法,让小学生学会判断书籍的价值,从而采用一些合适的课外阅读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教授小学生选择书籍的方法,给学生们推荐一些真正适合学生的书籍,让学生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和书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产生情感共鸣的话,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阅读兴趣[5]。
3.结束语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有效途径,对于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小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当中,有效增强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在培养农村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时,通常能采用的良好方法主要有积极给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让小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同时教师还需要激发农村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指导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志浪.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 2012(2):57-58.
[2]何春华.浅谈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4):233-234.
[3]冯小利.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J].祖国:建设版, 2014(7):103-104.
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3
一、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后,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4
【关键词】语文学习;互动效应;策略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如果再机械地接受很难适应未来学习乃至于建设的需要,作为我们老师必须去充分地打破常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与老师、同伴等打成一片,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向着一个个推进。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探究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优秀文化真实意义上的熏陶感染。笔者从教于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对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感触颇深,现拙笔于此,企求得到方家之教正。
一、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未来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命题,主要来自于自身语文教学的感悟。平时的语文教学,也许同仁与我的感觉相似,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是不尽理想的,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一是小学生好热闹,他们的互动学习一般都建立在颇具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他们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上的互动学习的兴趣可言。二是小学生毕竟年幼无知,他们根本上还不知其互动学习的意义,也未曾悟出互动学习对自己学习的深度影响。由此而知,我们小学生的互动学习仅仅停留在我们口头上的叫叫喊喊而已。所以,要想把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去落到实处,窃以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小学生去初步感悟到互动学习的意义所在。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是不便于言说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去让他们尝到其甜头,或者说是让他们去感知没有与他人的有效配合,即使自己有天大的能耐也是达不到根本目的的。譬如教学《荷花》,不少学生被叶圣陶的荷花的香气熏醉了,似乎也跟叶老先生一样与荷花共舞起来。这应当说是文本内容中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所起的作用。然而学生在言谈却错把荷叶的柄看成为茎,引起部分人的笑话。这笑话并不稀奇,谁能什么都懂。而这简单的笑话引起我的深思,让我去做好了这篇文章,平时的教学总让学生去努力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学生去初步领略未来对他们的需求,这样学生在平时便会比较自觉地互动起来,而且越是互动其兴趣会越高,质量也就无需言说了。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同伴
窃以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不高或者说是不得够较为理想的提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小学生对小学生之间总不是那么的十分的了解,进而致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去心碰心的交流互动。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互动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同等的,有些学生是茶壶里下的饺子有得到不出,这些学生往往同样是受人瞧不起的。有些学生能够急中生智,可有些学生则正好是相反,情急之中反而根本也说不出一点点所以然来了。当然也有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都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残疾,对于互动学习有其存在就等于是没有一样。应当说这些学生都可以算得上是互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每个学生不去正确对待这一部分人,互动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而且有着极大的可能性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提高我们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必须切实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同伴,理解自己的同伴是十分需要的。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十个指头虽然有长短之别,但各有各的作用。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但他也是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当同样去受到阳光雨露的沐浴。再次要告诉我们学生的是,大家一起学习,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些同伴的难处,尤其需要找到他们所需要帮助的地方,向他们伸去援助的小手,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同伴给以的温暖。这样,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互动效应才有一定提高的希望。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文本
说出这样的话或者说是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有些荒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有人会这样去认为:学生如果读懂了文本还有什么需要互动呢?就是我们学生没有读懂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以为,要想使得学生在某些意义上实现高效互动,十分需要学生去读懂文本。因为没有读懂文本的基础,学生的互动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所以,要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定要花大的气力引领学生去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应当说,以往我们也有预习的,只不过没有这么称谓。但是,那种预习也称不上什么前置性学习,因为我们大都布置学生去抄写生字、生词之类的东西,比较机械。对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学习产生不了多少效果的。窃以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们教师也是需要认真预设的,就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要简单的让学生就去读书,或者说强调学生去读几遍,还要读给家长听,搞些叫什么家长签字之类的木头邪儿,那是极为不妥的。应当说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的教学革命为我们开了前置性学习的先河。我们则完全可以去把小学生的前置性的语文学习搞好,这样可以为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去增添后劲。譬如我们的语文前置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去读的,但不要就是光让学生读,要设计带有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循着问题读,或者说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也能在一定的提示下学会把文本读懂。有人反对小学生使用课课通,说是那样制约了我们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还可以去加强学生阅读辅导材料的能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祁智主编《剥开教育的责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5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不歇”。通过此句名言可以知道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作为作文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以此为学生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奠定基础,使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情感。生活阅历越丰富的学生,所见识的事物也会更加宽广,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感受也会更加深刻,由此便会文思泉涌,不会再将作文写作当做一种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校中,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文体活动、课堂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嬉戏;在家庭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家务活动中、亲人的交流互动中;在社会中,可以观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体会到社会的气象万千,上述种种内容均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的材料。所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对于学生作文中细节描写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在于促进学生分析事物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观察是作文写作的基础,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缺乏有效的观察,学生无法写出完整具体的文章。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展开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注意留心身边的人物、事物、和景色,感受实际生活的脉络,在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体系,陶冶情操,提升自己,以此使作文细节描述更加真实和饱满。
二、注重阅读领读,从阅读中摄取营养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据经典,组织学生在学习优秀文学著作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描述,增加自身的感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真正为自己所用,逐渐由仿写到熟练运用,独立写作,真正实现提升作文细节描写的目标。第一、感悟文本。在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的时期,普遍对作文写作比较盲目,不知如何开始创作。一般来说,小学生作文写作开始于模仿。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资料,同时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非常多的细节描写片段,所以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述内容进行品味,深刻的揣摩、反思和解读,以此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自学的空间,在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知识印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动作描述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此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想法和写法,以此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用词表达习惯。其次,品味经典,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课外阅读同样有利于学生作文细节描写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延续,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非常多的课外书籍中,均详细的进行了细节描述。比如说: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于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的描写;在“变色龙”中契科夫对于奥楚蔑洛夫几次穿大衣、脱大衣的刻画等,都非常的经典,富有神韵。此种精彩的人物形象细节描述不胜枚举,还希望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精挑细选课外读物,切实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作文细节描述。
三、及时交流,学会修改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不同的学生在观察时,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进行,由此受到片面、粗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体效果不够良好。所以,教师有必要注重学生之间交流和修改。对于小学生作文细节的描述,并非是短时间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希望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修改,组织学生交流。一方面,选择学生中比较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和传阅,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修改和指导学生作文中细节描述不成功的部分。教师可以将不理想的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首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及文章上下文,对相关情节内容进行拓展,最终综合比较,了解细节内容修改前后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学生均会发现经过修改,作文细节内容更加生动和饱满。通过长时间的此种练习,必将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细节描述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优秀文章范文6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 经典诗文;诵读;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之一,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过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能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诵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腹有诗书气自豪。”从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小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2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方法措施
2.1 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时,检查落实诵读
(1)老师为班级学生推荐每周吟诵的内容,每周一主题,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春天的诗歌、宋词周、三字经诵读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能背诵教师指定的必背古诗文,参与面100%,达标率95%。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
(2)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开展诵读活动。
(3)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分小组竞赛和每周教师检查相结合。
2.3 开展活动,激发诵读兴趣
2.3.1 竞赛类
背诵小能手评选:利用班会午会,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背诵比赛。
古诗文知识竞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等。在知识竞赛中,学生既走进古诗文,也走进了流芳百世的诗词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诗文朗诵比赛: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或慷慨激昂、或思乡怀旧、或欣喜欢悦、或抑郁忧愁……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类:学校的橱窗、每个教室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2.3.3 活动类: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来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专门开设了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许多学生都说这样的中秋节过得才有意义。
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在母亲节的那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文并制成贺卡,组织一次“送贺卡赠诗词”的特别行动。一首首普通的诗文,因为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为无价之宝。这一举措,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成效
3.1 学生获益多: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学生在近一年的古诗文诵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文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家长反映佳: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
3.3 学校换新貌:经典诵读掀,文明儒雅换新貌。通过诵读活动,学校师生形成了读书学习的文明风尚,推动广大师生形成了“想读书、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了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