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诗歌

教师的诗歌范文1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老师,您好!

老师,您像一只小船;

带着我们走出了烦恼的海洋;

您像一盏灯,给我们指明成长的路线;

您像钥匙,把我们的知识大门一个又一个打开了。

每当我生病时,

您像一只小鸟把“病虫”杀死;

您像太阳和雨露,

天天照耀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老师,您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我们;

我诚心地谢谢你。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教师的诗歌范文2

目前诗歌教学固定死板,不能发掘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师生都不太重视诗歌,双方都比较排斥诗歌。教师认为诗歌难以把握,不好教,将古典诗词与其它文言文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讲清楚字词含义,学生能将古诗翻译现代白话就可以了。现代新诗只要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看到诗歌就头疼,十分讨厌。就连作文考试说明中都要加一句“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像散文、小说一样分析层次,概括段意,过多、过于琐碎的分析讲解使诗歌变得没有一点趣味,原本是最富抒情意味和丰富意蕴的诗歌,却被分解得不成样子了。整个教学过程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使整个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极富功利性、应试性。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向都有写诗、读诗、评诗的传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使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时变得更加现实,缺少诗意。诗人臧克家撰文分析认为,现在的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响比较大。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李道英教授分析指出,现在的诗歌教育上,古典诗歌因其易读易背性还好一些,而新诗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不能迎合中学生的需求,切合不了他们的兴趣点,更是不易被他们接受。

2.2现行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考虑更多的是应试性与道德说教,过多地分析与讲解,丧失了语文的灵魂

当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还是对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浇灭学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不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样的分析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辗北辙了。

2.3教师学识素养的贫乏

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平时,语文教师对诗歌的阅读也是不多的,有时恐怕比学生还少。他们在教学时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往往套用机械的教学流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精髓、激情和韵味。

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出路

3.1提高教师的诗歌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从孔子讲授《诗经》到“五四”前期,中国一直重视诗歌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诗教”传统实际上难以为续)。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欢诗歌,并能吟诗作词,我们虽不能人人会写诗,但会诵诗,会教诗,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怎样诵诗呢,那就是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这样才有抑扬顿挫之美,诗的感情也会被表达的恰如其分,对学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教师平时要多读诗词。读的方面要广,不只要读诗词,还要读诗词以外的文言典籍,读现实生活的大书,即了解现实社会生活。象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内功夫”,指的是熟读经史,掌握词汇、句法、声律、对偶等的诗法训练。“诗外功夫”主要是养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

3.2重视朗读

学诗歌尤其要重视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朗诵投入强烈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体会其意境。如果毫无变化,平平淡淡的朗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诗歌其它方面的美。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3.3开设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3.4介绍相关背景

虽然我们一般在上课时是不提倡对作者和时代背景做过多的介绍,但诗歌教学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读懂一首诗,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因此,在初次接触这位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比如说,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因此,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学习他的作品,学习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教师的诗歌范文3

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塑造艺术修养和文化品格。诗歌凝练了人类语言运用能力的精华,对于诗歌的研究将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要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断的探究和摸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儿童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诗歌整体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的讲解时喜欢把诗歌拆开来理解,一句一句的为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诗歌艺术毕竟是有着自己的整体性的,诗歌整体的意蕴并不是诗歌各部分含义的简单相加,只有对诗歌整体综合起来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的原意。有时一整节课上完了,所有的句子都已经解析一遍,学生却对诗歌的内容似懂非懂,把握不了中心和重点。

(二)缺少儿童的视角

能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诗歌往往都是从成年人的成熟审美视角来看的,小学学生未必能够很好的领会其中的含义。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是不同的,从儿童的视角来选择和讲解诗歌才有可能让儿童达到充分理解的程度。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儿童不是诗歌世界的过客,而是要真正融入诗歌世界之中,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领略诗歌的魅力[1]。

(三)教师对诗歌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情怀的艺术作品,拥有着巨大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诗歌进行充分挖掘,才能更好的掌握诗歌的精髓。但是许多教师对于诗歌艺术缺乏研究,对于诗歌作品理解不深,对于诗歌的技巧和内涵缺乏思考。

(四)对诗歌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诗歌修养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诗歌阅读才行。但是诗歌教材的容量有限,智能挑选出最优秀的几首作为示例。加强小学诗歌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量,这需要教师在课外为学生们进行诗歌阅读指导。对于教材内的诗歌,也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热,由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诗歌阅读方式,只有对诗歌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熟悉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才能高效的学习[2]。

二、儿童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诗歌资源

诗歌,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是门槛最高的一种,不如其他的文学体裁普及。诗歌在理解上有天然的难度,教育界对于诗歌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导致相关的资源非常缺少。许多人存在着学习诗歌没有用的错误思想。目前在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远远低于叙事文和散文,即使是出现了也没有受到重视。在课外阅读中,诗歌同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师的差异性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诗歌教育的水平。有的教师擅长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讲解诗歌时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有的教师偏重于诗歌之中的优美语言,尝试着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语言运用技巧。还有的教师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诗歌成为了良好品质的载体。不同的教学理念最终让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学习方向,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大有不同。

(三)来自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比较活泼好动,缺乏自主性,容易被其他的东西吸引,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同一件事上,需要教师不停的吸引注意力。儿童的思维也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缺乏理性思维,但是形象思维特别发达。这让他们在诗歌的理解上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方法。

三、改进学校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对策

(一)补充诗歌教学的内容

利用图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搜集诗歌资源,同时要组织教师培训,让小学语文教师的诗歌艺术功底快速提升,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诗歌教育。

(二)把握诗歌教学的综合性及整体性

教师的诗歌范文4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章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在此,我想谈一下对诗歌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 咏诗

咏诗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钥匙。是学习诗歌的第一要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咏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只有多咏诗、咏好诗,才能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诗歌要领,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读诗不能拘昵于形式,只要对理解课文有利,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多重化的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吟咏并熟读诸多古今诗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诗歌打下基础。

二、 感悟诗歌,

感悟诗歌,做好诗歌的入门工作。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性文体,它是以简单的笔调,勾勒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寥寥几笔能描绘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文、生活等,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以及人生所持的态度,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孕的哲理、流失的音韵、跃动的情趣。经过初步的阅读感知,学生对诗歌中的某些句子的理解,就此一通、畅所欲言,有利于个性的发挥和发展。诗歌本身就无定法,在学生感悟和大胆猜想的同时,教师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拟一些小问题,引导他们作更深入的思考,为后面的赏析做好准备。

三、 启知诗歌

启知诗歌,把握关键环节。通过学生的感悟,并非能达到理解中的效果,不能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式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教师要精讲,使学生掌握诗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作者的作诗意图以及时代背景。

四、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诗歌的重要环节。教师教诗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对比分析,得出不同。从结构上、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同时,多运用辅助材料,让学生欣赏诗歌教学光盘,以直观的形式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接触、赏析诗歌,进而比较分析,也能使读者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培养表达能力

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

七、抒发内心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把作者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诗歌情感轨迹。欣赏诗歌时,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引导感悟通过学生的深情朗读、体会、情思的延伸体现出来,是一件教学的幸事、学生学习的幸事,他不但会使课堂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对学生体验诵读美、感悟意境美、在学习中逐渐的聪慧起来、学以致用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五、 提炼升华

教师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学生成长 审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87-01

1 目前中学语文在诗歌教学上出现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即使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做了一定的修改,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书店里,诗集几乎是最不受欢迎的读物。有“写诗的人比读书的人多”的说法,指的就是诗歌不被重视的现状。还有一个严重现状是大部分的老师都不懂诗和不爱诗,对诗歌的修养不够。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如今诗歌教学的问题。

1.1学生方面分析

1.1.1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很难改变

阅读,是人的大脑在书面语言符号上获得意义的一个心理过程。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需要经历五个过程,即掌握工具、熟读诗歌、读书解疑、刻苦背诵、知行合一这五个长期的过程。

在语文的学习中,其它文体是朗读学习,而诗歌需要涵咏学习,其它文体是抓住材料来归纳中心思想,诗歌是要在意向中抓住情感流程;其它文体对学生的语言、感情、技巧学习的要求没有诗歌的要求高。中学生从小学习的是拼音和图画读物,从小就喜爱电脑游戏和动漫等学习直观性比较强的作品。但是学习诗歌作品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弃难就易,所以就造成了学生不喜欢学习诗歌作品。

1.1.2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解程度也对他们理解与鉴赏诗歌有不利的影响

与诗人的比较上看,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学习能力也较低,没有太多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都比不上诗人。很多中学生因为有很多的功课,所以很少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者乡村,而且现在的家长都过分关心与呵护自己的小孩,造成了他们没有太多的见识和阅历。再加上时代的转变,很难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也造成了中学生很难和诗人引起共鸣。

1.1.3学习好数理化,踏遍天下都不用怕的影响很深。

中学生不喜欢诗歌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时间去喜欢它。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数理化作业,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欣赏诗歌,而且由于考试的分数上诗歌的比重不大,让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去喜欢诗歌。而且社会上的高校中,理工科类的高校比文科类的高校多出很多,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人们几乎都重理轻文。

1.2教师方面分析

1.2.1教师的诗歌修养不够高

目前有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诗歌的认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一些还只是在大学里面学过的《文学概论》上。然而传统的文学史对诗歌学习的要求只是重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品评上,不重视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由于被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诗歌的修养限制。而且部分教师由于本身就不喜欢阅读诗歌,平时也不读和写诗歌,对诗歌的悟性不够高,造成教师很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1.2.2现实中高考的客观现实,造成了中学语文中不够重视对诗歌的教学

语文和其它学科想比,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但是为了在中考和高考中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很多语文教师也只是针对高考来教学,考试要求的就教给学生,考不到的就不教。而且传统的中考与高考题型一般都围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来出题,很少诗歌鉴赏的题目,而且作文还要求诗歌除外,这一方面说明了改卷的老师在诗歌修养上参差不齐,作文的得分很难体现公平,所以才要求作文不能写诗歌,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考和高考中不怎么重视诗歌教学。

1.2.3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足够鲜明的色彩

诗歌不像戏剧一样有激烈的矛盾,不像小说一样有曲折又生动的情节,不像散文那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诗歌由于自有的凝练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而决定了它不同于其它文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都只是简单的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然后讲解诗句、归纳中心、最后分析写作的特点,很少会分析诗歌的意向和意境,使得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不够深入。

2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策略研究

2.1反复地朗诵吟咏,感受诗歌当中的音乐美

诗歌当中充满了情感丰满的意向并包容在格律当中,但是建设和转化在格律押韵上的美,重要的是要有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我们都知道,从先秦直到清朝,我们国家的古诗词曲大部分都能够用来歌唱,比如李煜写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到现在都被广泛传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和岳飞的《满江红》,把它们谱成曲后,唱起来既音韵婉转又铿锵有力。即使不能够歌唱的当代诗歌,也包含了音韵美。

2.2咬文嚼字,认真欣赏诗歌当中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和其它的文学语言相比更加准确、生动、精炼、优美和形象,往往是一字千韵,每个字都震动人心。语言简单意向丰富。特别是古典诗词,最重视炼字炼句。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等等。所以,鉴赏诗词作品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分析与理解关键的词句,把诗眼与词眼一一挑出来深入透彻的讲解,有些时候,还要达到“咬文嚼字”的境界,这样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积累。

参考文献:

[1]隋本吉.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教师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意境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绚丽多彩的瑰宝,而唐诗则是这一瑰宝之中不可替代的明珠。”(王立群《唐诗的魅力》)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中的璀璨瑰宝。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节奏明快、诵读易记是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读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诗词鉴赏历来在语言教学和考试中显得非常重要,担负着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任务和使命。多年来,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把古典诗词的记诵和鉴赏直接作为语文考试考查的必备内容和环节,而且比重也越来越大。基于以上原因,中学诗词鉴赏教学自然成为中考教学和复习的重点,而且必须不断加强。

学习古诗,如果不懂和不去体味意境,就如同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赏析的魅力之所在。而如何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读懂古诗意境,则又是古诗教学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要将古诗意境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使之能跨越历史文化的时空,感受古人千载以降的呼吸,体会古人的独特心境,除了在分析诗歌意境前,教师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作必要介绍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外,根据多年的诗歌教学,我认为教师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和突破。

一、以读绘文,营造意境

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来勾勒诗歌意境。宋朝大文豪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清代文学家和学者孙洙也有两句妇孺皆知的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名家叶圣陶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的诵读效果,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美读”境界?本人认为,在已深入了解作者和透彻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一般而言,朗读有四种语言技巧:即重音、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是起强调作用的,它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根据表达的内容而定。如诵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把划横线的字读成重音重读,就便突出强调了山间景色的清幽明净和溪水的空灵澄澈。停顿不仅影响语音的清晰,而且还关系到作者感情的变化。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通过适当而确切的停顿,使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更加明晰而透彻。节奏就是指朗读的快慢。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读时,语速可以稍快一些,这样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

二、以物译文,再现意境

找一幅画或放一幅幻灯片尽可能让诗歌的意境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丰富的美感经验和体会一再提醒我们,人们在感受美的时候,往往首先感到的是它们的形式,诗人和画家以不同的形式创造美。而画家勾勒的美更直观、更形象。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当遵循人们的审美和认知规律: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首先借助于诗歌或幻灯,使学生对诗歌表现的美产生感性认识。

三、以美释文,顺延意境

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是以摅已,而外是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古诗往往用几十个字,通过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表现一种意境。当教师诠释诗歌意境时,必须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同样要用一种优美的诗化语言来展示古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流畅、准确、形象、生动,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有听其言如现其形,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熏陶。

让我们以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展开简单分析。此诗的意境是随着诗歌画卷的铺开,情与景的交融,心境的物化而产生。读之令人有神清气爽、回肠荡气、潜心入腑、余味悠长、醇香回冽之感。我在课堂上分析《山居秋暝》的前三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就运用了这样的语言来描摹诗中展现的情境:一场新雨过后,傍晚空旷而寂静的深山中,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宜人。皎洁的月光透过如盖的青松在山野洒下斑驳的黑影,一泓山泉从圆润的山石上淙淙流过,清澈、晶莹、闪亮;翠竹成林,忽然传出阵阵银铃般的欢歌笑语,原来是三五成群的洗衣姑娘踏着月色从河边归来;小河里,青莲玉立,忽见莲叶纷披抖动,原来是顺流而下满载而归的渔舟。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阐释古诗,并加以确切的判断和赏析,就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辨析,也就更加有助于对古诗意境的延伸与升华。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种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审美活动。有些诗歌作品的内涵相当丰富,其言外之意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积极进行鉴赏和艺术的再创造,从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并拓展他们丰富而新颖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