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1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的管理不仪需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能,还要注意引导和发挥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义务监督机制、举报奖励制度、文化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等。
一、济南市文化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济南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建设步伐,泉城的文化产业取得 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图书出版、电影电视、娱乐、网络、音像、艺术品等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目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30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787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65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30家(其中连锁网吧36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426家(其中连锁音像门店169家)、美术品经营单位1317家、动漫企业116家、其他文化单位2466家,吸纳从业人员9万余人,安置下岗职工3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实现营业收人19.05亿元。
文化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在管理上跟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济南市目前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而如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是确保当前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重要问题。山东省文化厅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全省文化市场建设的通知》(鲁文市「2007]4号)。通知要求全省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以实现全省文化市场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济南市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迫切任务。
但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涉及到文化行政部门、经济部门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由于各部门职能不明确,职能混叉,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中该管的不管,管理当中不免会产生一些疏漏。
鉴于文化市场范围广、布局分散、管理力量薄弱,不可能对所有的地区所有的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因此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各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的监管,形成政府、文化行业、社会公众及媒体舆论共同监管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方位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及时举报查处,净化市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二、当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的社会监管机制
近几年,济南市在以文化局为主体,联合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物价局、卫生局、司法局等建立了联席会议制,统一组成了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等。在发挥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同时,也注意引导社会公众及组织团体的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监督、行业自律、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一)义务监督员机制
义务监督员一般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退休干部等组成,主要是义务监督文化市场中文化经营单位及文化消费者的行为,并及时反馈给有关的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净化文化市场。义务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一些社会监督成本,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监督力量。
济南市文化局于2004年组织招聘了l00名网吧义务监督员,对济南市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据介绍,这些监督员的下作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义务进行的,没有任何报酬。他们的职责包括:向市民和经营业主宣传有关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的法规政策,对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进行劝阻教育,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等违规情况进行监督、举报,并做到“对违规网吧要举报,对合法网吧不骚扰”。
(二)举报奖励制度
为有效发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作用,打击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经营行为,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山东省从2005年8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启用“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山东省17个市的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为所辖区域的统一接听机构。
济南市文化局也相应地开通了24小时由专人值守的12318举报电话,制定了相关的登记、查处、反馈等工作制度。对受理的举报,根据不同情况直接查处或转县(区、市)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查处。群众可以对一些违反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举报属实的给以相应的奖励。这种举报奖励制度弥补了文化行政和执法部门在监管上的疏漏,是辅助管理部门进行文化市场监督,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方式。
(三)评议和公开听证制度
济南市文化局还通过印发“济南市文化市场管理评议卡”和“监督卡”给各文化经营单位,让各文化市场主体对济南市文化局、各县(市)区文化局工作给出评议,并能给予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反馈给文化局。这样,文化经营主体可以对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策和市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使其更好地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另外,济南市文化局还建立了文化经营许可事项的公开听证制度,比如某一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在申请审批事项时,文化局要通知该场所周围学校、机关等单位及公民报名参加听证,可提出意见,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可以监督文化部门审批项目时是否遵循相应的法规。这是文化管理部门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一些娱乐审批项目的批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意见。
(四)文化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属于广义的社会中介组织,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功能,实施具体的服务性行为、执行性行为及部分监督性行为的社会组织”。
济南市在全省最早成立了网络文化协会,倡导“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共同发展”,加强经营者自律,维护守法经营者权益。协会开展了“网络文化进社区”、“规范经营、健康发展”大型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倡导网吧经营者自律签名仪式等,配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网吧行业经营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社会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
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对文化市场的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曝光,同时也对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及个人、文明经营单位等进行表彰。如2008年2月1日济南时报第6版《济南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光荣榜》。
三、当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市场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内容表述模糊,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出现法律法规滞后于市场现实的现象,这样容易被一些不法经营者钻空子,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出现真空地带。
(二)人们对文化市场的监督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监督力度不够,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举报和处理。
(三)由社会力量自愿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一般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公务员等组成,成分复杂,真正监督市场的时间有限,而且监督员队伍往往因为管理不善而比较松散,难以实现有效、统一地管理。
(四)文化行业协会人员队伍组成呈现老龄化、兼职化倾向。文化行业协会成员大多由机关单位退休人员或由机关单位的人员兼职,办事效率低下,限制了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利于专门有效地进行市场管理;另一方面,有些行业协会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在经费和人员配备上都附属于政府,所以很难发挥协会自律和监督的作用。
(五)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力度不够。较窄的新闻自由度是造成社会舆论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建立健全济南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
(一)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保证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有法可依。法律法规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市场监督员、公民个人等对违法行为进行判定的依据,所以要根据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添加新的条例,让不法单位无缝可钻。
(二)培养社会公众白觉维护和参与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政府除了一方面要继续举行审批项目公开听证制度以及对文化局的评议制度外,还要负责宣传普及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自觉监督和举报非法经营。在全社会倡导监督市场、人人有责的理念,逐步培养社会公众的道德感,树立责任意识,形成人人监督市场、市场有序发展的局面。
(三)加强对义务监督员文化市场知识、管理法规及业务素质的培训,并奖励在市场的监督中作出贡献的人,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义务监督员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的成员担任领导,组织成员定期召开会议,了解近阶段市场状况及分配各自的职责范围,鼓励他们互相沟通,建言献策;文化行政部门还要赋予他们一定的监督权利,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举报奖励制度要注意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另外还要进一步开通网上的举报奖励平台。在文化经营单位集聚的地区,直接设立举报点,由专人负责举报和及时进行查处的事宜,以便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是济南市最大的文化市场,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四大文化市场之一,其中涵盖了书刊、音像、艺术、玉器等产业的各种文化产品。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四周也汇聚了百旺文化市场、新世纪文化商城、山东文物总店等文化产品交易场所。在这些文化市场内,各种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存在着诸如盗版、无证违章经营等非法现象。因此,在这种文化产品汇集范围较大、交易次数较多、人流数量庞大的文化市场宜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单位,并设立举报点。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2
一、引言
从本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在其社会和经济改革过程中,相继为其为数不多的农民建立起社会养老年金保险计划(以下简称农民年金保险计划),从而将农民全部纳入其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这些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社会养老年金保险最早是出现在城市,随后才逐渐扩展到农村。在农村,开始是农业雇佣劳动者,其后才扩展到全体农民。其间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德国在1889年就建立了雇佣工人养老年金保险计划,直到1957年才扩大到全体农民;日本在1941年开办厚生年金保险,1959年建立国民年金保险,1971年才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美国在1935年开办职工养老年金保险,直到1981年仍有25%的农民及农业工人没有享受政府的养老保险保障,直到1990年才全面建立农民年金保险;加拿大从建立雇佣工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到农民年金保险计划相隔了64年(见表1)。表1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的时间及经济发展水平(附图{图})注:人均GDP,接美元现价计算。②a是1978年数据;b是1992年数据。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81,1990,1991,1993年;《社会保障实务大全》,新华出版社。
事实表明,各国国情尽管不同,但建立农民年金保险计划都远远滞后于为城市的
雇员雇工建立的国民社会年金保险计划。其客观原因、规律性如何?对我国建立农民社会年金保险计划有些什么借鉴意义呢?
二、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挑战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很小,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地位已显著降低。农村经济极不稳定,农村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农民收入普遍低下,生活日益贫困;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地无人耕种而撂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加之,西方国家的居民一般家庭观念比较淡薄,往往也不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老年农民一般都依靠自己的土地、房屋等资产养老,但农业劳动力的老化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进而成为各国工业化发展的障碍。西德是最早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的国家,在1957年,西德的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产值份额仅为5.7%,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为13.7%,而工业产值份额却为54.5%,工业劳动力结构份额为47.3%。50年代的德国已是十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完全依靠工业剩余的支援。日本是1971年建立农民年金保险,当时日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低,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0年代初的25.6%下降为8.0%,工农业产值的比例为9.2:1,农业劳动力人数由50年代初的50.9%下降为14.7%。农业生产增长率1951~1961年平均3.6%,1961~1970年平均3%,1971年比上年负增长6%。[1]丹麦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丹麦以生产粮食
为主,到60年代转而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中由60年代的14.0%下降到1976年的6.9%,农业的地位迅速下降。芬兰粮食生产到1968年才自给有余,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各种主要作物产量有所下降,如小麦由1976年的654千吨下降为1977年的295千吨,黑麦由178千吨下降为80千吨,燕麦由1573千吨下降为1023千吨,马
铃薯由948千吨下降为737千吨,甜菜由610千吨下降为560千吨。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也因此大受影响,1975年为0.6%,1976年为0.3%,1977年为0.4%。波兰政府也是70年代中期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的,其农业份额相对于其他各国高些,但也只有14.5%。由此看来,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农业问题比较突出,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甚至严重负面影响。
2.人口状况的变化农业人口状况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很低。如日本当时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为24.1%;丹麦1997年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为20%;芬兰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为40%;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是波兰,也只有42%。这表明各国在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其农业人口远远低于非农业人口,或者说,非农业人口已经超过了50%以上。虽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明显下降,可是各国面临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而导致的农业人口绝对量的增加,以及农业人口的老化,为各国所担忧。根据人口经济理论所确立的人口增长模型(见图1),一个国家的人口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型的转变过程,这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与工业化发展以前的时期相对应,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大致与工业化的初期相对应,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居民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从而引起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地下降,高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的并存使得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人口增长的第三阶段大致与工业化中期相对应,这一时期死亡率仍在下降,但下降的进度放慢,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妇女文化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参与率的提高,以及生育观念的改变,使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要大于死亡率下降的幅度,从而使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的第四阶段大致与工业化的后期相对应,这一时期出生率的下降步伐明显趋缓,而死亡率因趋于极限而难以下降,这样低出生率伴随着低死亡率,人口变动逐渐趋于稳定,且增长率趋于零。
(附图{图})图1人口增长与工业化对应关系模型图注:①发达国家指首批工业化国家,如英国、西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②后起国家指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波兰等。<BR>人口增长阶段与工业化成长阶段的对应关系意味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前期,经济发展一直都面临着人口高增长的压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往往在这一阶段形成,如果农业部门不能供给充足的剩余,则经济要成功地度过这一阶段是困难的。农业人口的高增长严重制约着农业剩余供给的增加。因此,摆脱这一人口陷井的根本办法,就要求尽可能快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积极地对农业人口的高出生率进行必要的社会控制,而社会控制的结果,使出生率急剧下降,由于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死亡率也急剧下降,这个在人口高出生率
时期出生并存活的人在过半个多世纪后成为白发老人,换句话说,在半个世纪后,将有一个老龄人口高峰期,这些老龄人口将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根据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的时间看,正是在老年人口压力最大的时候(图1中的阴影部分)。3.经济发展的水平
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制度的背景是在农村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情况下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尤其是像西德、日本等这些发达的国家,从它们工业化发展所走过的历程来看,当它们充足的吸纳了农业剩余而有了大量资本积累完全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之后,农业的发展缓慢难以与工业的发展相协调,此时,需要以工业剩余
来补充农业。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高度发展,表现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水平化,人均GDP很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国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除了斯里兰卡人均GDP只有386.9美元,波兰人均GDP为1822美元外,其他国家人均GDP都在2000美元以上。但是根据各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看,只要人均GDP达1000美元(按1980年美元价计算),就实
现了工业化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即农业为工业提供剩余的使命结束。这一阶段美国用了80年时间,日本持续了40年时间。相反,韩国、台湾等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业提供剩余持续时间要短得多。在农业为工业提供剩余使命结束后一段时期,常需几十年时间工农业要进行各自的积累,自我发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各国陆续建立工人年金保险制度,为保障工人的生活安全,老后有良好的经济保证。日本是在1941年建立工人年金保险的,而在30年之后的1971年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均GDP达3802美元(按当年美元现价计算),日本便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同年,日本建立了农民年金保险制度。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建立农民年金保险计划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所起的作用给农村居民提供了一种社会福利,而且是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保障措施的组成部分。
三、结论与思考
如果将各国工业化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的话,则大致划分如下:第一阶段:经济起飞时期,工业的发展要完全依靠农业的支援,即以农养工阶段。若工农业的结构比例为6:4,农业劳动力份额不超过55%,人口城市化率不低于35%,人均GNP不少于1000美元(按1980年汇率计算),则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工业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剩余积累,农业和工业平等发展,即工农自养阶段。若工农业的结构比例为8:2,农业劳动力份额在30%以下,人口城市化率在50%以上,人均GNP在2000美元(按1980年汇率计算)以上,则
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阶段: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完全依靠工业剩余积累,且农
业的发展需要工业支持,即以工养农阶段。前述分析表明,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农民年金保险计划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即工业化发展靠自身积累,且其剩余反哺农业时期。依世界各国的经验,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初期,一般所采取的措施都是进行农业价格保护,进行农业投资,之后,才是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美国以工业剩余回流农业为内容的农业保护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日本是60年代初期,开始以工业剩余回流
农业进行农业保护的,同期建立了农业工人的养老年金保险,但直到71年才建立了农民年金保险。台湾省是在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农业保护的,但农民年金保险的建立是在90年代初开始的。根据以上资料和分析,我们对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的其他经济指标粗略推断如下:(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2)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处在人口增长的第Ⅲ阶段中后期(图1阴影部分)。
(3)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按照这一推断,那么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呢?是否具备建立农民社会年金保险制度的条件呢?(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目前农业在国民经济,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各部门中的份额为20.6%,农业劳动力份额为52.9%(1995年统计数据)。(2)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1%,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出生率由1990年的21.6%下降为1995年的17.12%,而死亡率由1990年的6.67%下降为1995年的6.57%,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0.55%,正处在人口增长的第三阶段中期。(3)我国在1995年人均GNP约为1000美元(按1979年的不变价计算)[2]。对照国外的经验,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还不具备建立农民年金保险的经济条件。统计表明,我国工业净产值首次超过农业净产值是在1971年
,这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体转向以工业为主体的临界点,当时农业净产值的结构份额为47%左右。经过约15年的过渡,到1985年,我国净产值的结构份额基本稳定在41%以下,农业劳动力占全国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60%,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36.6%,人均GNP按1980年汇率计算已接近600美元(若按人民币实际购买力计算人均DNP接近1000美元)。根据前述各项指标,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在80年代中期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工业与农业平等发展的阶段。当然,尽管我国工业化水平目前很低,可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那些工业化国家当时的水平。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的势头,1979—1991年GNP平均增长率达8.6%,人均GNP平均增长率为7.5%,1992年、1993年又分别创造了12.8%和13.4%的世界记录。而1965年到1990年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4%,根据有关预测资料1990年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3%,按照该增长速度,中国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等于1990年的10倍,203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等于1990年的19倍。预计中国在2050年前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万美元左右(以1990年美元汇价计算)。依发达国家经验,工业化中期一般所用时间较短,如美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10年,台湾地区用了10年。那
么,我国依目前的发展速度要不了几年就会渡过这一阶段而跃入工业化成熟期或更高的阶段。如果经济确如所预测的速度发展,全国性的、真正的农民年金保险制度要到15—20年以后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不过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相当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苏南地区1993年人均GNP已达到1500美元(,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按当年汇率折算),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只占7.7%,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为26.3%,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大体相当于日本6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70年代后期,韩国80年代初期水平。因此,这些发达地区可以早一些开始建立农民年金保险制度。与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相比,我们在这里所得的结论显得不大协调,观点似乎有些保守。但任何制度变迁首先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尽管强制性制度
迁有其必要性,但也必须认真考察其成本和效果。参考文献:
1.李pèng@①:《农业剩余与工业化的资本积累》,西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
2.田伯平:“东亚发展模式与苏南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国外社会科学情况》
(南京),1995年第4期。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3
课题来源: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RS-2014-801)。
摘要:在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复杂、实时性要求逐渐提高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多部门间信息的高度共享,促使信息系统能够更有序高效的工作,就需要基于智慧城市模式提出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以加快人社信息系统结构优化、调整来提升人社系统信息化的水平。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人社系统 信息化
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拥有庞大信息的数据库,构建起了相对健全的网络化、规模化信息系统。然而随着信息数据规模不断扩大,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执行,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可控制性,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整合现有资源,构建更为有序、更适应人社系统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结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情况,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来解决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值得研究。
一、“智慧城市”模式原理
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数据科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打造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这种新型的城市模型,其成功构建离不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动态监测、整合分析城市相关数据,掌握城市生活实际情况(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已有的资源、城市各功能区分配状况、城市交通、城市人们之间的和谐度等等),以此构建新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模型主要分为六个核心功能模块。其中“社会网络”系统功能模块的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以及政府管制下的商业社会这两种网络,运输、通讯、水和能源构成城市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的成功构建,要求这六大核心功能模块及其相应的子功能模块,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无论是建设核心功能模块,还是建设子功能模块,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而不能将之看作独立的工程。
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前,应该综合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确定智慧城市构建:行政、基础、行政、智慧城市运行与服务管理这四个基本业务架构。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最基础的应用功能模块就是基础业务。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及时获取城市相关信息,做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通过管理城市网格化,推动城市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同时优化配置行政服务职能,形成政府部门高效管理格局。针对智慧城市服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综合性智慧城市系统的运行,需要由智慧城市综合指挥指令中心来指挥协调完成。
二、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
智慧城市业务模式都是面向服务的,服务的实质为函数,在精确定义后,可对这些函数进行独立封装,并与其他服务功能相区别,这与之前人社信息系统主要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不同。所以基于智慧城市面向服务的模式来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发展,就要研究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这样可以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集成度不高的问题,提高软件的复用率,增加业务编制的灵活性。
面向服务的架构,其关键在于“服务”。面向服务的架构在本质上是各种服务的集合。不同的服务业务可以借助定义方式实现有效连接,并借助各项协议实现成功通信。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服务协助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简单数据传送来实现。
从现阶段的业务出发,面向服务的架构可实现以下作用:第一,在应用集成中,适配器服务是基础组成结构。可以借助适配器的底层服务,实现已有应用模块和现有组织封装后各服务系统的复用。第二,服务总线作为连接各项服务的桥梁,在面向服务架构中发挥着中心枢纽的功能。它集中了所有的服务功能,形成服务统一接口,同时提供多项额外功能,包括查找路由、保障服务质量、注册服务等等。第三,交互服务状况,通常会对实施面向服务架构的效果产生影响。顶层的交互服务是与用户取得直接联系,它为用户提供门户集成和友好交互等功能。
三、面向服务系统架构的应用
要提升现有人社系统信息化的水平,就要广泛地应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各类系统基础数据、业务信息、需求功能,全面支持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建立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高效、实时、安全、可靠的统一数据中心,对单位与个人信息、人力资源服务与保障业务进行一体化管理,构建起健全的功能系统,包括业务管理、基金监管、公共服务以及宏观决策系统等等,实现数据接口、业务流程、服务管理的高度统一,同时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促进生产交换与公共服务区的数据同步,实时联动业务逻辑。
参考文献
[1]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市建设局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共同见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那份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坚强与责任,共同聆听奔赴灾区一线城建人的亲身经历与心路历程,共同感受大灾面前那份互帮互爱、心手相连的真情与大爱!首先我提议,向四川地震灾区遇难的同胞们集体默哀1分钟。全体起立(计时1分钟)。请坐下。
同志们,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局党委积极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爱心。截至5月28日,全系统已募集捐款53.2万元,上交特殊党费18.75万元。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场面和动人事例,难以一一表述。这些充分体现了全体城建人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特别是5月21日,省政府召开解决四川地震灾区群众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会议,下达我市完成6000套过渡安置房(最近新增2000套),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米,同期配套完成小学6所、中学3所、诊疗所6所、商业网点6个、公共卫生间120个、垃圾收集点120个。市政府将此项重任交给建设局。灾情就是命令。局党委紧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过渡安置房有关情况,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小组,具体负责安装房的生产、运输、安装、质量等。当天,市建设局副局长、过渡安置房前方指挥长刘柏林从石家庄出发,立即奔赴四川崇州地震灾区第一线,与当地有关部门对接、沟通,勘察、选择建设场地,协调安置房建设工作。十几天以来,柏林局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团结协作,不辞辛劳,克服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余震不断等重重困难,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奋战的优良作风,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河北、为*、为城建争了光。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向抗震救灾凯旋归来的柏林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欢迎柏林同志给大家做报告。
刚才,柏林同志向大家作了精彩的抗震救灾报告,这是一场报告会,也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我们再次用热烈掌声感谢柏林同志所作的报告。
同志们,截至6月9日,我市已累计发运2000套安置房,提前超额完成了发运任务。两个援建点正昼夜加紧施工,保证板房随到随安装,6月15日前,可全部完成第一批安置房的安装任务。第二、第三批援建点也均已确定,分别是都江堰市和广元市。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我们抗震救灾的队员们临危受命,不怕牺牲,不怕疲劳,无私无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连续作战,以自己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品德出色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艰巨任务。
距离完成所有援建任务,时长还很长,许多同志还在一线日夜奋战,努力让灾区人民早日搬进新家。
援建队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城建人的高尚情操和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凝练了城建人心系祖国、共济时艰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城建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彰显了城建人大爱无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怀。
援建队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了灾区人员抗震救灾的信心,激励了全系统干部职工投入抗震救灾,赢取最后胜利的斗志和热情。你们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赢得了荣誉。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你们经历的人生历练,不仅是你们个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全体城建人需要去学习、去体会,去共同感受、共同升华的精神情怀!
局党委感谢你们!
同志们,今天,我们举行这场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不仅仅要宣传表彰先进事迹,更要学习弘扬先进人身上凸现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激励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并且使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和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四种团队"精神,永远成为激励城建人迎难而上,百折不饶,勇攀高峰,推动城建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结合城建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简要回顾前五个月工作
今年以来,城建各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上半年实现"双过半"和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五个好":一是精神状态好。针对城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二是创建推进好。在工程建设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迎接全省城乡生态文明工作中,都能按计划较好推进,如两座下穿铁路桥、环卫、园林、小街巷、雨污分流等工程取得突破。我局大拆迁促大建设活动正积极推进,南出口收费处于6月8日全部拆除,与此同时,市政处、投资公司、热力公司、勘察院等责任单位讲政治、顾大局,积极做好拆迁工作,6月12日前可完成全部拆迁任务;三是坚持"两手"好。在注重中心工作的同时,能切实加强党风、行风、效能建设等项工作;四是和谐建设好。干部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维稳工作态势良好;五是保障措施好。积极抓好建设资金筹措,抗震救灾、奥运安保有序推进。
我们讲成绩的目的是要使大家信心更增,好中求进,但同时要充分认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客观上讲,存在着资金难、用地难、拆迁难、维稳难等;从主观上讲,城建干部职工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不足",即主体意识不足、攻坚意识不足、赶超意识不足。对此,大家要必须认识更清,难中求进。对于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我们从目标、工作作风、措施、管理、氛围等六个方面加以整改。
一是目标要讲一个"明"字。要进一步指标化,制定好科学合理的刚性分解指标;要进一步分时化,按季、按月、按周,细化制定各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定期对照检查。二是工作要讲一个"责"字。要矛盾不上交,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要大胆决策、放手工作,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要责任不下推,各级干部带头抓棘手问题的解决,带头抓具体事情的处理。三是作风要讲一个"转"字。要向"深"转,大力倡导情况一线掌握,问题一线解决,绩效一线考评的工作氛围;要向"硬"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碰硬、敢于负责;要向"紧"转,雷厉风行,凡是已经定下的事,一定要抢时间,争速度,能立即办的立即办,该什么时间完成就在什么时间完成。四是措施要讲一个"实"字。要牢固确立办实事、出实绩、求实效的工作导向,多施落实之策,多取落实之效。五是管理要讲一个"效"字。要抓"人",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确保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干部在廉政问题上不出事;要管"事",不推、不拖、不搁、不误,做到份内事尽责管,份外事协助抓,急难事努力帮,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消极等待,要主动沟通,主动协调,主动解决;要强"督",凡是确定了的事情都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特别是对事关发展大局的重要事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都要跟踪督查、跟踪管理、跟踪考核。六是氛围要讲一个"和"字。横向要"和",必须在全系统营造和谐和睦、团结协作、配合补台、宽容理解的工作氛围;班子要"和",各单位领导班子带头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尊重不拆台,互相配合不推诿;团队要"和",单位、处室领导要竭尽所能地创造条件,为干部职工创造宽松、宽容的工作环境。同志之间要做到相互尊重、支持、体谅、补台,携手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总之,一定要措施更力,实中求进。
二、努力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
上半年工作即将结束,各单位都要回头看,找差距,找问题,制定措施,明确目标,努力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抓紧工程建设。对已经开工并正在顺利实施的工程,要抓质量进度;对实施中遇到困难的工程,如西出口、郊区快速路等,要抓问题的协调处理,加快进度;对已办妥手续尚未动工的工程,如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供水、垃圾发电等要抓开工启动。
大家要进一步树立紧迫意识,一是从时间上看,上半年即将过去。工程建设一旦上半年没有大的推进,势必会影响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从工程进度看,各单位工程推进速度不平衡。有些工程提前完工,有些如期实施,但有些工程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开工时间还不确定。为此,各工程建设单位一定要增强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抓紧工程建设。在工程推进中,尽可能地把工作做细、做深、做透。要时刻牢记教训,做到警钟长鸣,在抓好工程的同时,管好队伍,确保工程优质,队伍优秀。
②抓早防汛工作。我市已进入汛期,建设局作为城市防洪的主要部门,一定要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做好防汛工作,即完善一个预案、组织一次检查、配强一支队伍、抓好一次整改、疏通一遍管道、严格一个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③抓深重点创建。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总体目标,切实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要集中力量攻克创建中的难点,要尽快做好各种文字资料的汇总整理,加强工作衔接,确保一分不丢。
④抓快援建安置房工作。在圆满完成第一批援建任务的基础上,安排好第二批安置房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输和安装等等。合理安排运输和施工工序。前方指挥部加紧地基基础处理工作,做到边运输边施工边安装,按期完成任务。同时,合理调整房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周密考虑安置房的配套设施,让灾区人民满意
⑤抓细大拆迁促大建设活动。按照全市大拆迁促大建设活动,各责任单位进一步细化方案,做好企业和个体户的思想工作,确保6月12前完成全部拆迁任务,打好这场硬仗,当好排头兵。
⑥抓严各项管理。要围绕精细化目标,城市管理重点要围绕"路平、灯明、水清、地绿、景美"的十字方针,切实做好市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城市广场、公园绿地、路灯亮化、公交候车亭棚、施工现场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同时要积极做好迎接"十一"黄金周和农洽会的环境整治工作;安全生产重点要抓四大环节(设施、施工、公用、行车)、抓责任与制度落实、抓日常监管与整改;队伍建设重点要抓正面、典型、反面三大教育,深化"四种团队"教育活动,开展"用心想事、踏实干事、规范做事"主题活动,抓好深入学习、铭记"三个告诫"、算好"三本帐"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反面典型的警示意义,增强队伍廉政意识。
⑦抓实行风效能。着重要围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抓好几项工作:召开一次行风监督员会议,全面走访一次联系单位,组织一次明查暗访。此外,要进一步树立行政成本观念,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做起,切实降低各项消耗性支出。
⑧抓好维稳工作。要集中精力,加大力度,以领导包案、主动下访等有效形式,想方设法做深做细工作,逐个解决老户的相关问题,实现老访调处的有效突破;要切实重视初信初访,妥善处理好日常的来信来访及"12345"市长公开电话的受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重复、越级的产生。加强奥运期间的安保工作,及时查处各项安全隐患,把安保工作做细。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5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
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
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
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初步构建了团的服务体系。一是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加强了基层青年思想状态的调研并建立了硚口共青团网站,初步形成了青年社会调查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上级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了渠道。二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宗旨,以团干部培训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为载体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与劳动部门联合建立了区青工职介所及街(乡)青工职介网络,帮助了下岗失业青年再就业;采取借用、合用、合建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服务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阵地,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形式。
4、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融资机制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按照“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服务基地。按照“社会化运作、事业化推进、品牌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与新华书店联建新华博克书屋,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二是通过青教办、青联、关工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资源,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
三、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运行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为我们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了一种依托。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1、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第一,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需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组织要从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优势。第二,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趋上升,要求团的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为实现其政治职能服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作用,赢得社会地位。第三,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优势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所拥有的资源足以影响青年的成长发展,因而对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仅靠行政手段获取资源已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种手段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青年获取资源的途径多样化,不仅可以从团组织获取资源,也可以从市场和其他方面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推进工作、服务青年,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整合机制。
2、形成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的同时,应努力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联系。一是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新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二是密切与社区青年的新联系。社区是青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共青团要通过与社区青年的广泛联系,既了解青年的所想所需,又保证团的组织在社区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服务经济社区发展。三是密切团组织与团员的新联系。着眼于保持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直接、经常、便捷的组织联系,逐步形成适应团员流动,易于确认身份,便于团员参与团的工作和生活的组织联系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形式,对团员实行多重组织覆盖,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设置团组织,并通过互联网、青年卡等手段加强与团员青年的联系。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6
关键词:社会文化建设;科技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57-0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作为主旨,其目的是在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实的国情和形势来深刻理解文化强国的内质。党的十更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即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以此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的发展直接关乎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因为它将决定着我国文化强国的大趋势。所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域下加强科技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科技文化的内质
科技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1]这就表明了科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将自身自然对象化,即人把自身投射到自然对象上,在自然对象上实现人的价值,这既是一个人化对象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象世界又作用于人而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科技文化的形成是人把自然世界塑造成人的世界,同时人按照自然环境所造自身世界的结果。简言之,科技文化是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产物。”[2]
由此可见,科技文化的内在特质是建立在科技知识、活动和体制基础上的对于其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人类在其观念上对于外部自然世界把握后所形成的思想化结果,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由这些观念所形成的科技实践应用的技能和艺术则是人类独有的,它是建立属人世界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重要构造。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恒久存在的,它依托着人类对于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逐渐认知而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于科技文化的认知理解大体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并形成三种逐渐深化的理念。第一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是将科学技术理解为一种独立于文化之外的社会现象,它将科学技术看成一种“真正的、方法的目标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3]第二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则是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就认证了科学技术内在地具有文化属性,它不仅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相对于前两个理念,第三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就更加深化,它将科技文化同文化自身有机融合并认同其是社会文化系统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表明科技文化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着社会科学的功能,所以,这一阶段对科技文化的理解已经认知到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全方面渗透和干预。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文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将促使人类形成一种内化为思想观念的科技文化理念,它将改变人们思想文化的认知,同时也会促进科技哲学在建构方式上的完善,以便为科技文化学的建立提供着实际化的理论架构。
二、科技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高级表现形式,科技文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进要求,还彰显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巨大的时代价值。
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社会文化建设中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提供积极有效的方法。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国家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构。所以,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提升科技文化建设的层次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能够从本质上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能力,提高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竞争实力,形成良性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当今时代,国际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人才实力的竞争。所以,人才培养也就成为了各国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是,少数的高尖端人才并不能真正地将国家整体实力提升一个质的变化,它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科技文化的普及才能够达到目的。所以,只有依靠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才能够切实地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之中,从而使得市民在科学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自我科技素质的整体发展。
科技文化在提升民众科技素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客观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建构。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需要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同时也需要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科技文化恰恰就起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推动器作用。科技文化既现实地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内化人的精神财富以提升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所以,通过科技文化的全面建设以塑造科学文化,坚持先进性文化发展方向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基础,它也是中国化的最近成果,因为,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要在理论和现实中积极地寻求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并在这一基础上来满足时代所赋予其的要求。只有这样,科技文化才会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地形成一种有助于科技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文化形式。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无时无刻不体现其巨大的创造性并以此改变着每个时代下的世界面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对于科技文化的需求尤为明显。作为社会现实化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已经达到主要性地位,所以,科学技术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也将成为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第一文化形态,并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力量。虽然它不如经济和政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大,但是它依然是科技进步所必需的一种平台和载体,积极地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和发展。而作为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形式,科技文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思想观念上的改进和创新作用。因此,科技文化已经成为了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大力量,同时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予着积极的智力保障。
三、社会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建设路径
(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科技文化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科技文化体系要有中国特色。多年来的文化强国实践进程使得我们越发地感觉到对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学习过多到已经开始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所以,在社会文化建设的视角下来看科技文化的建设就要求我们“特别需要的是下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真正补救我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科学技术文化不足的缺陷。这才是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基固本,从基础上下功夫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切实的道路。”[4]所以,中国的科技文化体系要秉承着中国式的文化传统以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在这基础上来满足时代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使得科技文化成为一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形式。因此,加快中国特色化的科技文化体系的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积极加快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
我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既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理想。它更多地应将其放在一种战略化的高度上给予看待。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融合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两者及其延伸不可分割地构成了人类文化。正是这种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使得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都是可能的。”[5]这就表明,科技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人文文化则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保障。依托着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会充分地发挥出社会文化建设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力量。而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要想将两者有机的融合,不仅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有机融合的契合点,还要在教育方面促使科技教育同人文教育积极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作为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性方式,而这些最终的落脚点是要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最终目标。
(三)创造科技文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优良的文化氛围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先决条件。只有形成和谐化的文化氛围,才会真正地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人的物质文化满足也才会不断得以体现。传播科技文化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来加强科技文化知识、科技方法以及科技精神的宣传,以此力求科技文化能够实现生活化和大众化,从而使得人民群众可以更为容易地接受科技文化,让人民群众切身实地感悟都科技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利益,进而自觉地参与到社会科技文化的创新活动中来,推动社会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在社会文化建设的视角下看待科技文化,就是要在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倡导着科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而科技文化的弘扬则是以民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标志的。只有当民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以后,科技文化才能够切实地得到广泛弘扬,这才可以说科技文化的内在价值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怀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7).
[2]高建明.论科技文化发展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