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垃圾分类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垃圾分类考察报告

农村垃圾分类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45-02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在他的《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一书中提出 “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但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我国传统农区的经济腾飞应以农业为主,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应是在农业产业化完成之后再考虑的问题。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传统农区在落后中奋起直追,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是无法绕过工业化之路的。

一、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经工业化之路

首先,在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一个历史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赖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体的繁盛是极其困难的。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低,只是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口众多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极低。如果不能大量减少农业人口,无论农业达到如何高级的产业化与现代化,都无法使传统农区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所以,传统农区的农业不必放弃,也不需放弃,它和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并不冲突。但农业现代化不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最终武器。

其次,我国传统农区的地少、人多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不断强化,解决传统农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工业的总体规模不像农业那样存在一个相对的极限,是可以持续扩张,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传统农区本区域的工业化是解决传统农区富余劳动力的最快捷的途径。

第三,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仅包括在农区发展工业,还包括农民收入来源“工业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工业化”。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趋势和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宽泛意义上说已经是历史的现实。

二、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工业以乡镇企业的形式经过1984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7年、2001年至2007年三轮超常规的发展,到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9,6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6,603亿元、利润总额17,643亿元、上交税金7,366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5亿人,比上年增加409.6万人,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3,7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440元(资料来源于农业部网站。)乡镇企业的发展贡献了GDP增长的三分之一,转移了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同时,我国已完成的和正在推进的大部分农区工业化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近年来,在全球产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浪潮中,部分传统农区无视项目本身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实现经济大发展,不加选择的盲目承接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给这些传统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部分传统农区的地方政府以招商论政绩,强压指标,而对项目本身的价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08年撰写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我国乡镇工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农村水体、大气和土壤,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全国乡镇企业中,制砖、铸造、水泥、炼焦4个行业能耗占整个乡镇企业能耗的比重超过50%,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城市将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迁往农村地区,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我国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的工业化,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理论界的共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尚处前工业化时期或工业化初期的传统农区而言,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又好又快地推进传统农区现代化。

三、传统农区利用其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传统农区有自身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比如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技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外资水平低,对外开放度不够;融资困难,资金缺口较大;教育落后,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巨大;农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但同时,农业对经济增长本身就有四大贡献,即产品贡献(包括粮食和原料)、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收入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首先,传统农区进行工业生产的农产品原料丰富。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始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区拥有充足原料和广阔市场的绝对优势。

其次,传统农区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转换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三,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农业主产区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

第四,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对营养、健康、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相对较少,这使得传统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传统农区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进入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第五,有支农惠农政策。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多项涉农补贴,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六,知识经济虽然一般会弱化后发优势,但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同于较高工业化水平基础上的后进国对先驱国的赶超,由于传统农区的工业基础非产薄弱,最初阶段所需的工业知识信息的获取成本非常低廉,获取方式相对却更加便捷。

四、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

但有人曾提出,国家的工业化尽管是全方位的,但并不一定要求一个国家的农村地区都要实现工业化。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许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却是一种谬论。首先,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不能将工业和农业完全割裂开来。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人口的大幅下降,比如美国,1994年其农业人口仅占其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我国在农业逐步现代化,农业人口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其余的非农人口要分享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很难全部在城市实现。通过农区工业分享这一过程成为相当比例人口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传统农区,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相对闭塞,原本就处于劣势。所以必须把传统农区的新型工业化纳入我国整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中。其次,我国乡镇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其完成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艰巨。但如果农村已有的这些“工业化成果”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则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也将是不完整的。

同时,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传统农区多为欠发达地区,如果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改善,则必会增强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传统农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型工业化,将在保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利用大量富余劳动力保持住中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在新型工业化原则指引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品质优势。为我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再者,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使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时农村人口收入增加,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有助于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