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中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监控中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范文1

运营监控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开创性的工作,是公司主动变革管理方式、提升自我管理运营水平、整合企业资源的重大创新。台州公司通过深化运营监测业务管理,力争实现公司资源整合,提升公司运营水平,确保公司稳健发展。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发挥互动运营管理在公司整体运营中的作用。

1、当前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传统国网公司运营管理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各专业的管理模式不同,公司内部各专业职能部门按自己业务进行管理,对业务间横向协作难以进行统筹划分,职责不够明确效率低下。部分业务分工交叉,各部门分头管理,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或重复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2、“互动运营”管理机制的实施

运营监测(控)中心依托国网运营监控信息平台开展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建立运营监控业务三大机制,利用PC机及大屏幕等直观设备,进行人机互动模式的交互式运营管理。

3.1协调控制工作机制

3.1.1建立联络员机制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立公司本部联络员机制,16个专业部门分别指定熟悉业务专人负责,与运营监测(控)中心进行业务对接,进行日常沟通联络。

3.1.2闭环异动管理流程

对于监控分析中发现的异动问题,以协同工单的形式发送给各业务部门。各部门专项联络员负责接收工单之后,在双方协商时限内及时解决处理问题并反馈运营监测(控)中心,形成运营异动问题发现--工单派发至专人--协同分析--快速处理的闭环管理流程机制。

3.2周报、月报机制

各专业部门和运营监测(控)中心定期交流运营异动监控情况,运营监测(控)中心着重以趋势类、导向型工作联系单为主,强化异动问题的趋势研判,开展运营异动与问题的通报。

3.3业务会商机制

3.3.1按周开展定期会商

运营监测(控)中心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需要,以公司运营监控各项业务为主导,按运营监控周报分析会形式,定期会商研讨日常业务的监测、分析、协调控制和业绩展示等工作,梳理各项核心监控业务、管理重点和方向。通过定期按周开展会商、协调诊断,定期交流加强与各专业部门之间的互动联络。

3.3.2根据重点工作开展不定期会商

在公司重点、专项工作中,关联监测各运营指标,开展对指定业务、指定事项、特殊领域的监测。不定期召开专业会议,重点针对监控过程中涉及跨部门重要异动及关联问题进行会商,加强相关业务部门专项协作、横向协同,深化细化解决问题,优化业务流程,形成发现问题--会商协同--专业部门处理、运营监测(控)中心督导工作模式。

3.4建立运监人才支撑保障机制

一是依托入选省公司的运营分析专家,通过遴选公司各专业优秀人才,组建分析专家团队方式,确保覆盖全专业,保障运营队伍人才支撑。二是组织运监人员实施“指标跟踪学习计划”,深入各部门、各专业跟踪学习,力争将运监人员打造成精通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对支撑队伍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提升对运监工作的协同保障支撑力。

以上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有效促进了运营监测(控)中心“互动运营”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

4、结束语

监控中心范文2

关键词:企业 运营监控 建设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企业的产品不断丰富,下属企业不断增多,涉及的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集团化、集约化将成为大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也就带来单一企业经营管理向集团化管理的转变。

1.建设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必要性

在集团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运营信息是管理和决策重要依据,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构建,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产,监测和分析公司运营业务的开展情况与绩效表现,从而全面掌控公司运营状况,持续强化薄弱环节、加强分析控制,促进企业整体绩效提升。

2.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目标和功能定位

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利用信息化集成手段,全面监测公司内部运营状况,及时发现经营过程的异动和问题,督促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或下属企业改善绩效,从而提高集团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集约化管控能力。

①是集团内部的信息化资源,对分散在各业务系统、各子公司、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收集和整理,打破专业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全汇总。

②是发现企业运营的异动和风险并快速定位其原因,通过全面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的异动和风险并快速定位其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及时消除异动和风险,使企业运营更加高效、平稳。

③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加快实现,厘清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与各业务条线、各子公司经营目标的支撑关系;明确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促使各业务部门与下属企业围绕整体战略目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确保战略落地。

3.企业运营监控中心核心业务能力的建设思路

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业务能力可描述为:以业务信息系统为数据支撑,以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地为需求,对企业运营要素开展全面监测,促进企业经营风险预控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3.1构建监测指标库

指标库是运营监控所需结构化数据的集合,它的功能是集中管理监测分析业务所需的各类型指标,确保各类监测和分析业务中使用的指标的唯一性与准确性。指标库的构建思路是:从企业运营核心要素出发,运用关键因素分解方法,逐级分解成相应的关注维度和关注点,从关注点再落实到具体指标,对指标事先规定定义、数据格式、来源、颗粒度等,最后汇总形成指标库统一管理。

3.2构建监测方法库

监测方法是指对某一监测指标或一组相关监测指标进行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利用设计好的监测方法,能够快速、方便地发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异动和问题。常见的监测方法有:阈值预警、关联监测、比对监测、穿透查询等;针对不同的指标,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灵活配置,组合使用,或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专用监测方法。多种监测方法组成企业监测方法库,以此指导全面监测业务的开展。

①阈值预警

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与采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即时比对,当越限时进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经营活动的异动。

②关联监测

根据业务管理关系和指标体系定义,将多个相关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形成关联模型,或者关联到相关的业务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多维度解析,发现指标间的差异和问题,进行快速预警及定位分析。

③比对监测

通过指标自身同比、环比、趋势、对标等不同形式的比对,查看指标所对应的业务变化趋势,发现异动与问题。

④穿透查询

根据监测业务需要,对具体业务系统进行穿透查询,获取业务明细数据并进行多维度分析,进而发现异动的根本原因。

3.3构建分析模型库

分析模型是指对监测发现的异常或问题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方法开展分析,以查找管理短板。在分析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全面收集、消化吸收先进通用的分析模型,并结合管理实际,构建分析模型库,用于指导分析工作的开展。

①通用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PEST分析:这是对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主要用于综合分析中的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SWOT分析:根据企业自身既定的内在条件,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主要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分析:这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将复杂的企业行为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主要用于企业各种业务组合的战略制定。

波特五力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的五种能力,明确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主要用于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价值链分析:通过对构成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经营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用于竞争能力分析和成本控制分析。

杜邦分析:通过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评价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绩效的好坏,主要用于企业的EVA和绩效分析。

②除了通用分析模型外,针对需要分析的主题,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通用分析模型,构建适合本集团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模型,不断丰富拓展模型库。

指标库、监测方法库、分析模型库的建设构成了运营监控核心业务能力的主要内容,其中指标库是监测和分析的对象支撑;方法库和模型库为监测分析业务提供业务指导。

4.小结

建设运营监控中心,健全运营管控体系,是集团型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运营监控中心的建设也是一个全新课题,是一项管理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一套适合本企业运营管理的最佳运营监控方案。

参考文献:

监控中心范文3

关键词:广播;监控中心;子软件系统;合理维护;技术指标;使用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1-0069-02

1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维护

1.1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组成。当一款软件被开发出来后,并让用户使用了,之后就进入了软件的运行维护阶段了。由于各类系统软件滤出不穷,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改善硬件环境和运行环境而产生系统更新换代的需求。当然,一般为了改监控软件的可靠性和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需要主动增加预防性的新功能,来方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监控中心的软件维护比较复杂。首先,监控中心是通过远程监控,通过网络对远程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监控的软件组成由很多部分,需要基本都监控设备,比如摄像头、计算机等等。监控中心的软件还包含了很多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间的功能也都不相同的。所以,各个子系统的软件维护也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具体的技术实施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来完成操作。

1.2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的升级与维护。监控中心的软件组成比较复杂,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软件类别,升级这些软件比较复杂,需要制定严格的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首先要提出这些设备维护、软件维护、网络维护等等,这些维护需要很高的安全系数,要明确自维或者维护方式,争取维护好想、这些软件设备。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需要做定期的检查,当出现人为或者自然灾害时,能让软件系统及时做到恢复数据的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这才是监控中心的软件升级维护的关键所在,这些都是监控中心软件的升级维护所要做到重点。需要对系统软件常用到的硬件做定期的检查,对软件定期的升级,对系统功能定期的完善,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变动。

当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升级遇到困难时,比如出现代码错误,这就需要进行代码维护了。具体的代码维护要随着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环境的变化,系统中的各种代码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方便及时设置新的代码。这样就能及时的保证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安全性能。

1.3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应用维护。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业务逻辑调整,维护整个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应用程序维护。对系统程序应用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扩充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新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对于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应用数据维护,业务处理对数据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除了系统中主体业务数据的定期正常更新外,还有许多数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新,或者要随环境或业务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来保证整个软件系统应用维护的良性进行。

2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网络安全

2.1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网络结构。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是独立的一个局域网络,所以需要对这个局域网络定期的检查,保证监控中心软件系统运行在一个安全、无毒的网络环境中。在这个独立的局域网络中,有很多组成这个网络的设备,包括主机、路由器、交换机、网络服务器主机、数据库服务器等等,这些都需要定期保养和提供相应的配件支持的。还要定期的对局域网络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对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定期的安装更新补丁。

在这个局域网络环境中,要定期的给系统安装防毒软件,定期的更新防火墙补丁,而且要保证病毒库是最新的,要定期的给软件系统进行病毒扫描、木马查杀等工作。

2.2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网络安全维护工作。要定期的测算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网络速度、数据流量等等,要提前做好服务器扩容等准备工作,用来满足访问量、流量逐渐增大的需求。还要对相应的硬件机器部件定期的清洗、等,保证这些硬件机器部件正常工作,进而保证整个监控中心软件正常的运行。要专门的分配技术人员去检修设备故障,易损部件要定期更换,进而保证整个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满足用户的需求。

要保证系统正常而可靠的运行,使系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充分发挥系统的强大作用。所以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用户需求和环境等的改变始终处于最新的工作状态,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用户需求处于最正确的工作状态。

要保证系统安全正常的运行,需要保证服务器的运行环境,需要保证监控中心的网络安全。防火墙的包过滤功能是在网络中的网络层和传输层中,根据过滤逻辑条件检查分组包的源地址、端口号及协议类型等确定是否允许分组包通过,通过检查的数据包被转发到相应的目的出口端,其余的数据包被从数据流中丢失。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网络安全维护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应用到很多新技术,需要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应用防火墙技术是一项前端的技术,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隔离点,通过对每种应用服务编制专门的程序,实现监视和控制应用层通信的作用,将被保护的网络内部结构屏蔽起来,增强网络安全性能,同时可以用于实施数据流监控,过滤盒报告等。

2.3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网络的安全和保密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安全方面要指防止外部对网络的攻击和入侵,保密主要指防止网络内部信息的泄漏。对于普通级别的网络,网络管理员的任务主要是配置管理好系统防火墙。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黑客的攻击,能够加配入侵检测系统对关键服务提供安全保护。对于安全保密级别需要高的网络,网络管理员除了应该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该配备网络安全漏洞扫描系统,并对关键的网络服务器采取容灾的技术手段。更严格的电脑网络,还需要在物理上和外部公共电脑网络绝对隔离,对安置网络电脑和网络主干设备的房间要采取安全措施,管理和控制人员的进出,对网络用户的工作情况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要保证软件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需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对于实时工作级别需要不高的系统和数据,最低限度网络管理员也应该进行定期手工操作备份。对于关键业务服务系统和实时性需要高的数据和信息,网络管理员应该建立存储备份系统,进行集中式的备份管理。最后将备份数据随时保存在安全地点更是很重要。

3 监控中心软件控制系统的兼容性整合

3.1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操作兼容性。监控中心软件运行的平台有特定的操作系统,需要特定的操作,因此操作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监控中心软件的操作兼容性包括很多种,其中与软件无需要采用有别于为该软件准备的活动或手段就可能适应不同的规定环境有关的软件操作兼容性,这种性质可以使软件遵循与可移植性有关的标准来规范操作。

在使用监控中心软件系统时,首先要测试其兼容性效果。兼容性测试之待测试项目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在不同的网络等环境中能正常的运行测试。一般来时,兼容性测试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软件能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面正常运行,包括待测试项目能在同一操作系统平台的不同版本上正常运行;待测试项目能与相关的其他软件成系统的共同协调;待测试项目能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正常运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3.2 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设备兼容性能。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需要特定的设备支持,所以这些设备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设备的操作兼容性能很重要,操作兼容性需要建立在一系列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度量上,并可以期望在此基础上面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环境,包括一组标准的系统接口、编译环境、命令解析工具和其他系统工具等等,将当前的操作系统进行一次加固,从而符合操作系统规范的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这个加固的系统层面上,真正实现监控中心的软件设备完美兼容性能。尽最大努力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为用户创造一款性能良好的软件。

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的设备兼容性包括很多,有属性兼容性、元素兼容性、模块兼容性和系统兼容性,每类兼容性的功能都不尽相同的。一个属性的兼容性情况,直接可以由结果代码反映出来的;元素的所有属性的兼容性情况,由这个元素的所有属性以及属性的类别得到的;而当整个系统的测试完成以后,根据测试结果文件可以得到整个系统的兼容性状况。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根据不同类别的兼容情况判断软件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4 监控中心针对硬件系统的软件控制的升级完善和广播系统

4.1 监控中心的硬件系统的软件升级。监控中心的硬件系统的软件需要定期的升级维护,这样可以保证软件系统正常的稳定工作。作为监控中心的硬件系统设备,包含了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器等,这些硬件设备也需要定期的检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对这些监控中心的硬件系统的软件升级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可以更加完美的维护这些软件系统。为了保障这些设备正常运行,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环境情况,如设备的动力、环境、安全等进行全面的监控,这样可以保证监控中心的硬件系统的软件升级完美进行。

4.2 监控中心广播系统的软件维护与升级。监控中心的广播系统与普通的广播系统有所不同,监控中心的广播系统需要更精确更高系数的安全性能。广播系统一般包括扩声系统和放声系统,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软件系统加以运行,这样整个广播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如果要对监控中心的广播系统的软件系统升级,要求系统操作简单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维护及扩容简单,成本少,系统运行稳定,并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使系统可以方便的进行内容变更系统的维护。

5 结束语

对于监控中心的软件维护,工作量比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因为监控中心包含有较多的各个子系统,同时分属不同网段,软件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就显的比较复杂、繁琐。由于监控中心的网络是独立的局域网络,所以要保证监控中心的软件系统的网络安全,需要更多的技术性操作,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来做保障,这样对软件系统的维护就更加合理安全了。对于监控中心的软件维护,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的做好每个细节。定期的给主机、设备检测,定期的检查更新软件,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漏洞及时修补,争取保证每个细节都认真做好,真正的做到监控中心软件系统的完美维护。

参考文献:

[1]敖志刚.现代高速交换局域网及其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杨天怡.图像通信与监控系统[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3]张亮.数字视频远程监控[J].现代通信,2001.

监控中心范文4

关键词:监控中心;操作站;集控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目前在我国电力系统内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采用集控站模式居多,少数还采用少人或有人值班模式。集控站管理模式和有人值班模式相比大大减少运行人员的数量,为企业“减人增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自动化变电所数量不断增多,一些不具备无人值班条件的变电站也逐步得到改造,在此状况下,集控站模式正面临着运行人员不足和运行模式发展政策方向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个新的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被采用。

2 集控站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导致运行人员不足

电网不断发展和综合自动化变电所数量不断增多,集控站所管辖变电站的数量和范围也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是集控站工作量增加和人员紧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集控站所辖无人站有操作、巡视工作时,不仅要派出运行人员到变电站,还要考虑留下集控站监控人员及集控站本埠变电所操作预留人员(按有关规定为3人),而预留人员往往是不进行操作的,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大量叫休息人员备班,一方面是集控站内预留人员的资源浪费,导致了运行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

2.2 政策因素的限制

根据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实际,有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电网在变电站管理方面已实施“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而有些地区电网正在实施“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省级电网会要求各地区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组建监控中心技术支持系统,并提出向新系统过渡期间的方案:在新系统建成之前,新建变电所就近接入原有集控站监控系统,在新系统建成后,新建变电所接入新系统,已投运变电所根据原集控站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逐步分片接入新系统,原集控站监控系统自然淘汰。虽然明确要求监控中心、集控站的设置不应受监控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的制约,但是监控中心技术支持系统的建成,为监控中心值班模式打下了硬件基础,也为省公司推广监控中心模式的政策提供了前提支撑,这也是集控站运行模式继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3 “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

3.1 概念

“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是指“集中监控、分散操作”,即由一个监控班和若干个操作班组成,管辖若干座无人值班变电所。监控中心监控的变电所数量以30~80座为宜,操作站管辖的无人值班变电所以10~20座为宜。

3.2 工作职责

监控班职责:负责所辖变电所的监控、远方操作、事故前期处理、监控中心管理等。

操作班职责:负责所辖变电所的操作、巡视、日常维护、工作票许可终结、事故处理、运行管理等。

3.3 优缺点分析

优点:监控和操作职能的分工,符合当今世界分工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使监控职能和操作职能在各自专业上更加完善。同时,在人员的设置上,监控和操作人员可按不同标准合理设置,特别是操作班人员,可以根据电网运行的操作规律来灵活安排,从而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缺点:监控人员对实际设备的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监控的质量。而且调度、监控班、操作班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明确职责和界限,如何在操作流程、工作许可流程、事故(异常)处理流程中理顺关系,都将对管理提出考验,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发生问题。

4 “监控中心+操作站”模式的实施

要实行“监控中心+操作站”模式,首先要设立监控班,监控班配至10~20人,监控班也可以与调控中心的调度班合二为一,实现调控一体化。操作班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将操作班设在所管辖各变电站的中心,同时还要考虑生活、地域和交通因素(一般上级部门要求操作班人员应在40分钟内到达最远的220kV变电所,1小时之内到达最远的110kV变电所),所以,一般情况下宜在每个县(市)设立一、二操作班个操作班。操作班配至15~20人。

4.1 “监控中心+操作站”模式“减人增效”分析(以一个地级市电网为例)

(1)从运行人员总数来看,实行新模式,可大大减少运行人员,例如:以一个地级市电网为例,它原有6个集控站,配至110人,实行“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后,操作站人员大约在80人左右,减人效果明显。

(2)新模式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有效操作人数。现有各集控站平均监控的变电所数量为6.3座,而新模式按1人同时监控10~20座变电所计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新模式的实施,为灵活排班提高了可能。由于监控职能和操作职能的分开,在人员配置和排班上可以结合各自特点,科学安排。

4.2 “监控中心+操作站”模式所面临问题

问题1:如果考虑有重大生产任务情况下,如某一个操作班有一座甚至是两座新建变电所(所辖范围内)有运行准备工作,需抽调操作班3人甚至是6人,这对于现有操作班的总人数为15人左右和以往集控站模式下总数为20人的班组来说,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电网的发展速度来看,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同样的,还需考虑学习培训、出差等对班组结构的影响。

问题2:监控岗位对现场设备的不熟悉,将成为一个影响安全的重大问题。由于监控岗位人员不再接触现场的实际设备,造成对现场实际设备的不了解。在对一些信号的监控上,可能造成含义理解不清。无法判断情况的严重性,不能分析异常的初步原因,对事故处理、异常汇报等造成影响,将成为一个影响安全的重大问题。特别对地处山区,雷电天气较多,雷暴季节的开关跳闸数量非常多,对于监控中心配置一班4人(按1人监控10~20座变电所计算)来说,这种时侯是完全来不及监控的。

问题3:监控中心的每一位监控人员都必需有足够的能力来担负起同时监控10~20座变电所的任务,这意味着监控班的10~20位人员必需是工区现有运行人员,抽走了这部分人员,对操作班的安全保证力量以及运行管理工作力量将构成极大考验。实际上,监控职能剥离后,对操作班来说,工作量并没有减轻多少,特别是技术骨干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操作班除担任操作、巡视外,还需负责新建、扩建运行准备以及变电所的现场管理等。也就是说,要保证监控中心模式下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运行工区必须加速培养一批能胜任监控岗位或者操作班技术骨干岗位的人员。

问题4:调度、监控班、操作班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监控职能和操作职能的分开,在倒闸操作发令流程、事故(异常)处理流程、事故(异常)汇报分工、工作票许可终结流程等方面,都需要妥善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然会产生工作延误、设备检修后设备状态不清和有些后台信号是否该要派人到现场确认等问题。

4.3 新模式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问题1:可以在运行工区层面上,成立“运行准备班”。运行准备班抽调技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能干实事等人员组成,相当于生技科技术人员,但重点在大型生产任务的运行准备工作上。在没有大型生产任务时,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工区全员技术培训上。这样,既可以打造一批技术过硬、熟悉工区整体技术业务的专家型人才,又减轻了操作班的工作量。

对于问题2: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监控人员事故(异常)处理的监控能力,增强处理复杂局面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分工、科学设置事故处理流程等管理措施,予以解决。比如,在复杂事故、大量开关跳闸的情况下,监控班通知操作班人员至现场后,有关现场的检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由操作班直接汇报给调度,调度在处理事故时也可以直接下令给操作班人员,提高处理效率,减轻监控人员的工作量。

对于问题3:按照成立“运行准备班”的思路,可以在工区层面上成立“运行巡视、维护班”,主要负责运行巡视、定期切换、非设备类设施维护等工作。“运行巡视、维护班”抽调部分年纪较大、业务水平层次不高但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既确保了主体操作人员的精干性,让主体操作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倒闸操作、工作许可、设备管理和班组管理上面,也为一些运行岗位年纪较大、业务水平层次不高的人员减轻了安全压力和思想包袱。同时,工区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大力培养人次队伍,加快工区人才梯队建设,鼓励运行人员立足岗位成才。

对于问题4:一方面需要根据新的运行模式,量身定制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分工,精细化管理,参照其他局已有的监控中心管理经验,进一步梳理调度、监控班、操作班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通过对集控站模式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发展,集控站模式将不适应电网的运行,监控新模式的实施势在必行。而“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监控和操作职能的分工,使得监控职能和操作职能在各自专业上更为完善,还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监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将会被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监控中心范文5

【关键词】质量监控;区间估计;正态分布

呼叫中心为服务客户而生,服务质量是呼叫中心的生存之本。因此,几乎每个呼叫中心都对质量监控非常重视,对质检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然而,面对庞大的录音样本,质检人员显然不可能听完所有的录音。而且,随着呼叫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任何一个呼叫中心都不可能不计成本的对质量监控进行无限投入,怎样的质检指标才能对服务质量做出科学的衡量,如何才能通过少量样本对服务质量做出评估,是所有大中型呼叫中心质量监控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依托统计学原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1 呼叫中心质量监控的主要问题

1.1 平均值的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呼叫中心是以监控样本的平均值来衡量坐席的业务水平的。然而仅凭“平均值”事实上是无法对坐席人员的真实水平做出准确评估的。平均值所解决的是准确度问题,但却没有解决精密度问题。不论工业生产,还是电话服务,首要的目标都是生产合格的产品,只有准确度和精密度双高才是真正的高品质。

打个比方,A和B两名员工生产同一产品,该产品的耐磨度不能低于2.5,否则为不合格品,同时耐磨度越高越好。A和B各生产了5件,A(2.4、2.3、2.7、2.8、2.8)、B(2.5、2.6、2.6、2.6、2.5),A的平均值为2.60,B的平均值为2.56。可见,虽然A的平均值要高于B,但A有2件不合格品,B却是全部合格,哪个水平更高呢?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当然是B。

我们再继续刚才的例子,如果A(2.4、2.4、2.5、2.6、2.6)、B(2.5、2.6、2.6、2.6、2.5),A的平均值为2.50,B的平均值为2.56,单看平均值,我们会认为A是合格的,因为平均值没有低于2.5,而且与B的差距也很小,只有0.06。但是我们需要看到A有2个不合格品,也就是有40%的不合格率,而B是全部合格,差距还小吗?

另外,一名坐席正常情况下每个月至少要接听1000通电话,以监控30通电话而言,根据排列组合公式可知,在不重复抽样的情况下,能够产生2.43×1055种组合,仅以其中的一个组合来判断坐席的业务水平,显然无法让人信服,因为管理人员无法回答如下问题:这一组合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这一组合结果的可信程度到底为多少?

1.2 如何确定监控数量

既然受成本限制,监控力量是有限的,那在确保随机抽取录音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位坐席每月至少应该监听多少通录音呢?有科学的公式可供计算吗?

2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1 获知准确度

前文提到,在不重复抽样的情况下,从1000通录音中,随机抽取30通录音,将产生2.43×1055种组合,那这30通录音的平均值当真就没有任何意义吗?当然不是。这30通录音的平均值包含着整体1000录音平均值的信息。事实上,用这30通录音的平均值当作整体1000通录音平均值的做法在统计学上叫做点估计,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这30通录音的数据,来估算出整体1000通录音的真实情况,这在统计学上叫做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双边估计和单边估计,单边估计又分为上限估计和下限估计,在这里暂先只讨论上限估计。

在具体介绍上限估计之前,首先要引入两个重要的概念:上限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

用较为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这1000通录音的真实平均值最高不会超过多少分(记作μ),而且这个“μ”的“可靠程度”有多少。这里所说的“μ”就是上限置信区间,“可靠程度”就是置信水平,置信水平是用概率来度量的,习惯上把置信水平记作1-α,这里α是一个很小的正数,称为显著水平。

根据μ的上限估计公式可知:

其中,是指已监控的30通录音的平均值,s是指已监控的30通录音的标准差,n是指监控数量(在本例中即为30),tα(n-1)是指t分布的反函数。

假设,置信水平为99%,

计算可知,t0.01(30-1)=2.462,μ=90+2.462× =93.596

也就是说,这1000通录音的真实平均值最高不会超过93.596,并且这一结果有99%的“可靠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一般情况下要求n≥30。

另外,tα(n-1)的计算较为复杂,但可以通过EXCEL轻松获得,EXCEL函数为TINV(2*α,n-1)。

2.2 获知精密度

对于精密度的度量,我们采用一个指标,叫做“每千件不合格率”(Part Per Thousand,简称:PPT),工业企业一般用“每百万件不合格率” (Part Per Million,简称:PPM)。要对PPT进行计算,首先要对总体标准差(记作:σ)进行计算,以上例为例就是要对1000通录音的真实标准差进行下限估计。为什么在这里要进行下限估计,而不是进行上限估计呢?因为对于PPT的计算,μ越大或σ越小,PPT就越低,相应合格率(记作:η)就越高,作为KPI指标而言也更有说服力。我们继续以上例为例:

根据σ的下限估计公式可知:

其中,α是指显著水平,s是指已监控的30通录音的标准差,n是指监控数量(在本例中即为30),是指χ2分布的反函数。

根据上例已知,

计算可知:

同样,χ(n-1)的计算也较为复杂,但可以通过EXCEL轻松获得,EXCEL函数为CHIINV(α,n-1)。

现在我们可以进行PPT的计算了,假设合格线(记作:TL)为85分(低于85分为不合格),根据正态分布概率统计公式可知:,即求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EXCEL函数为NORMSDIST((μ-TL)/σ)。

根据上例可知,μ=93.596

经计算,η=92.00%,PPT=(1-η)×1000=80

也就是说,这1000通录音中至少有80通为不合格的录音,并且这一结果有99%的“可靠程度”。

至此,我们已经从数理上解决了准确度和精确度的问题。

2.3 最少监控量的确定

最少监控量是有科学的统计公式可供计算的,具体如下:

①重复抽样情况下:

最少监听数量=(概率度2*标准差2)÷(极限误差2)。

②不重复抽样情况下:

最少监听数量=(全部录音数量*概率度2*标准差2)÷(全部录音数量*极限误差2+概率度2*标准差2)。

其中,“概率度”是由置信水平(1-α)确定的,可通过EXCEL函数NORMSINV((2-α)/2)计算求得。“极限误差”是人为设定的数值,通俗而言,就是人们希望将误差控制在多少分之内。

在实际工作中,当(n/N)

2.4 正态性检验

上文在介绍如何计算PPT的过程中提到了正态分布。事实上,上述PPT计算公式是以样本服从正态分布为假设前提的。虽然正态分布广泛存在,并且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可知,当样本数量足够大(n≥30)时,样本将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但出于严谨,如果条件允许,对正态分布进行检验是有一定必要的。

对正态分布进行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已经专门制定了国家标准GB4882-85正态性检验,其中介绍了国际上采用的先进的检验方法。在各种检验方法中,根据奥野忠一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大量模拟计算的结果,认为正态性检验方法中,总的来说,以“偏峰检验”和“夏皮罗-威尔克法”较为有效,前者以样本数量大于100为宜,而后者仅适用于样本数量大于3小于50的情况。因此前者适用于对整体进行评估,后者适用于对坐席个人进行评估。

另外,当大数据下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有可能是抽样或评分标准的执行出现了问题,正态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抽样是否随机,以及质检人员对评分标准掌握是否统一的一种预警。

3 结束语

运用统计学无疑可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地改进。但是由于统计学较为专业,一般只有质量监控人员才会去关心和予以运用,其他人员很少会去学习了解,运用更是无从谈起。

呼叫中心的管理人员必须了解,21世纪的质量管理,已经进入了全公司(组织)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时代,研究并运用统计学知识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绝不仅仅是质量监控部门的事情,只有全公司(组织)各部门共同关心、重视、积极参与其中,质量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栗方忠.统计学原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许乃威.从统计学看呼叫中心质量管理[J].客户世界,2007(12).

[3]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浙江大学,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监控中心范文6

【关键词】空管系统 系统监控席 设计与实现

系统监控在空管系统中的作用包括针对空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关硬件结构、软件系统、信息通讯以及整体性能发挥等相关内容,进行实时的监视和控制工作,系统监控能够全面细致的分析出当前空管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并且及时的告知工作人员以提高空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空管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以空管系统分区管制中心系统监控席为例,其具体的设计以及实现内容如下所示:

1 空管系统系统监控席的软件设计

一般来说空管系统系统监控席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图形板人机界面程序以及操作系统支持下的控制程序两项内容,其中图形板人机界面程序主要是使用滚球来为用户提供交互操作的功能,而操作系统支持下的控制程序则主要是为监控系统完成底层控制工作,使监控系统能够具备与其他计算机设备以及智能设备的信息交换功能。

1.1图形板人机界面程序的设计

具体来讲,图形板人机界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雷达显示功能:雷达显示功能是监视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多个雷达设备的信息接收后经过RFDP处理,综合完成对雷达航迹信息的转换和显示工作。一般来说雷达显示功能主要使用链表形式完成对雷达航迹数据的接受、存储以及转换和显示工作。

(2)地图生成以及加载功能:地图生成以及加载功能也是监控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来说主要是综合雷达航迹地图信息的收集和显示以后,采用脱机编辑以及联机读出的方式完成对飞机飞行过程中背景地图的生成工作。此外,系统监控席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还能够通过对背景地图相关文件的读取,通过双口区RAM接口完成对背景地图图形板人工界面程序的加载和阅读功能。

(3)系统运行状态显示功能:系统运行状态的显示功能主要是通过控制程序完成对空管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设备以及相关结果的运行状态参数的收集和转换方式,并且通过双口区RAM送往人机界面程序完成加载以及阅读工作。系统运行状态的主要组成包括对雷达飞行情报处理及双机状态、管制员席工作方式及分配区段、飞行情报编辑席、主人值班席、系统时钟、内部通讯信息、多规程数据分配交换器等诸多设备的信息以及系统时间信息等等。

(4)命令窗口显示以及操作功能:命令窗口显示以及操作功能主要是利用滚球来完成对空管系统组成结构中各个设备运行状态的查看控制工作,这一显示和命令功能也是系统监控席通过公共窗口来完成的,同时如果系统监控席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操作错误或者命令错误的现象时,系统也会直接将错误提示显示在公共窗口中。此外,公共窗口的操作菜单包括综合和单雷达航迹选择操作功能、RFDP双机人工切换功能、X。25线路测试功能、打印系统当前运行状态功能等相关命令。

1.2操作系统支持下控制程序的设计

操作系统支持下的控制程序的设计内容比较简单,其主要如下文所示:

(1)网络接收处理功能:系统监控席中的网络接受处理功能主要是RFDP设备来综合负责,同时RFDP设备还能够针对网络上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及监测,针对其出现的变化情况实时的通知到系统监控席上。一般来说系统监控席主要采用数组存储方式来完成对相关信息的按类分别处理,处理结构则通过双口区RAM传送到图形板完成加载和阅读工作。

(2)双口区RAM处理:双口区RAM处理是监控系统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系统席运行过程中程序交换以及程序控制都是通过双口区RAM完成相应的信息交换工作。一般来说双口区RAM区域可以分为上传区和下传区两项内容,其中上传区主要负责将控制程序信息传给显示程序、下传区则主要负责将显示程序信息传给控制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程序按照相关命令完成对控制信息的传送过程中,控制程序的信息编号是不同的。

2 空管系统系统监控的体系结构

空管系统系统监控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管理者、监控、监控信息库以及监控协议四个组成部分。

首先管理者事实上就是系统监控席,其主要负责对相关监控命令的传输以及间孔结果的接收工作,一般来说监控结果的传输都会采用图形化或者表格化的描述方式,同时也负责整体空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记录、处理以及打印工作。

其次监控主要指的是在整体监控系统的组成中,被设置在空管系统的不同结构内容中完成相关监控工作,完成监控信息的交换以及监控命令的传输工作的介质。BITE、软件控制程序、SNMP等等,都属于监控的类型。

同时监控信息库主要是针对空管系统中有关监测对象的监测数据的存储,一般来说每个Agent都有自己直接的管理信息库以完成对监控数据的存储和应用工作,Manager对监控对象的访问都是按照其标准MIB的标识(ID)来实现。

最后监控协议指的是在监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Manager和Agernt通信过程中使用的标准协议内容,只有通过该协议的信息内容才能实现Manager和Agent之间的监视信息以及控制信息交换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空管系统分区管制中心系统监控席的主要功能和体系结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相关单位应该按照其功能需求以及结构需求完成对系统监控席的设计工作,实现系统监控席相关功能的全面发挥,保证空管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获得更加安全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峰.空管系统分区管制中心系统监控席设计与实现[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