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1
一.巧妙设疑导入,高效组织课堂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涉及人和事较多,叙事的线索和表达的感情也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轻松导入并高效组织课堂。
第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 在你眼中,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用“我眼中的鲁迅先生(藤野先生)是_____的形象,因为_____(文中事例或细节)”的格式告诉我。
第一问解决对课文的初步理解问题,梳理了散文的材料,相当于捡起了一颗颗的珠子。第二问解决是线索理解的问题,相当于找到了穿起珠子的金线。第三问指点揣摩散文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导入,有效控制课堂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过程中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控制了课堂。
第一步:抓住文眼中“悲”分析课文。你认为,“悲剧”是什么意思?跳读课文,看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题目中的“伟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等人的肉体、生命,而他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找出斯科特一行感动你的地方,朗读一下,并归纳出他们的“伟大”之处。
教学导入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在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趣味故事引入,加深理解文本
《陋室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在设计导入时我讲述了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特殊过程: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
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显得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住处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住宅也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怒从心来,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在我这样的介绍之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
四.影音渲染导入,立体感受文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它凭借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引起共鸣。《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引导: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进入新课。
五.实验活动导入,激活探究兴趣
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先让学生准备两只玻璃杯各装半杯水,准备一勺盐和两只鸡蛋。一上课,就让学生先把鸡蛋放入两只水杯,观看沉浮现象,然后从一只杯中取出蛋,将一勺盐放入,搅拌溶解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比较两只杯中蛋的沉浮现象。学生就会作出回答,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升了阅读文章的兴趣。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2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创新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
1、加强诵读——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朗读方式,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2、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文言文教学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引用诗词、格言警句,描绘情景、渲染气氛,也可简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
3、多种感官并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同时也使学生的兴趣大增。
4、百花齐放——开展竞赛、表演、辩论等多种活动,引发兴趣
①背诵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新教材中背诵量加大了,怎么办?我采取了定时背诵、限遍背诵、小组抢背、背诵接力、男女对抗、个人抽签、默写比赛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背、识记的效果也特别好。
②教授《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把文中的父亲、儿子、友人三者的关系分辨得清清楚楚,同时我又让学生评定友人和元方各自的做法。有的说:元方是不讲礼貌的孩子,因为他在友人面前是晚辈,他既然不理睬友人,就是不对,有的说友人更错,因为他不守信用,还当子骂父,更是无礼。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了思维空间,训练了思维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四、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3
一、 积极应对,认真学习“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承蒙徐飞老师关照,我欣然接受开课任务。但我对“和融语文”了解甚少,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与同行教师一起深入学习了“和融语文”理论知识,努力在我的公开教学中充分体现“言意共生、生命共振、道术融和、读写贯通”的主张。在磨课之前,我广泛涉猎名师大家的教案、课件,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还好,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自己乐不思疲的执著钻研,又吸取了同行的智慧,经历了三番五次的磨课,我真正认识到上好一节课就像是打磨一块美玉,只有经历无数次磨炼,才能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 精益求精,“磨”你千遍也不厌
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艰苦、耐心、细致的过程。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语文组教师一次次帮助我,给我提出最宝贵最中肯的建议,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使我感觉到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和蜕变。我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从激情导入到自主导学,再到拓展导结,甚至到每个问题、每句话,为了能呈现较完美的效果,我不断修改教案、课件,直至深夜,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欣喜,有彷徨与希望。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充实、快乐。
记得第一次备课,我力求面面俱到,搜集了大量的备课资料,感觉到捡到筐里的都是菜,什么都重要。结果第一次试讲,老师们指出了我这堂课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几处教学内容交叉出现,教学意图不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达到层层推进的效果;拓展延伸的题目设计不合理;课件过于随意、■唆等诸多问题,并且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环节设计得越简单越好。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调整。可第二次观摩课后,从老师们的反馈中,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整堂课都是预设好了的,老师干涉得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学思路依然模糊,课件篇幅太多等。修改重点是要琢磨怎样让自己“闭嘴”,把舞台留给学生。
第三次试讲,思路终于清晰了,学生也有机会读书、讲话了,而且讲得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大家又给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应该用简练、恰当、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注意点评的艺术;写作背景最好以讲故事的形式放到课文归纳时介绍等。经过老师们的帮助,我从这些课堂细节方面进行了润色。
第四次试讲,我请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胡春燕及吴淑敬等区内知名老师来听我上课。这一次课后,两位老师说我上课流畅,教态优雅,但该释放激情时也应洒脱一些;上好《陋室铭》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学生要比我们想象的优秀;如果老师、学生都能融入课堂,都能感受教与学的满足和快乐,这课就成功了。
因此,我执教《陋室铭》,试讲了四次,每次教案、课件、试讲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精细化,不粗枝大叶、随意化,每次都对“和融语文”有新认识,有新收获。这要感谢同组老师帮我把“和融语文”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他们帮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我再从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诊断,吸取大家的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课中求得进步。
三、 坦然开课,努力践行“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3月20日下午到别校借班开设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
第一,始终把分层次诵读放在首要地位,并贯穿整节课。通过自由读、个人读、个读互评、老师点评、听读、跟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陋室铭》的内容,感受铭文的音乐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立足于文本,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交流,真正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第二,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和谐融洽气氛。课上,我大胆放手,启迪学生智慧,彰显学生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读议思演结合。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相互解答,对于重、难点我适当点拨、强调。
第三,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正式上课前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意在营造古雅的课堂气氛;在幻灯片中展现刘禹锡故居图片,意在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形象性;在听读、跟读时,配上动画图文朗读,意在给学生直观印象等等。
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是很简练,口头禅比较多;对学生的点评不是很精练,有时未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多方式诵读和翻译耽误时间太多,以致延时5分钟;课文分析还不深入,拓展练习还未完成,整个课堂把控还不严密等等。
四、 总结反思,力求“和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公开课虽已结束 ,但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整个磨课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和融语文”的教学主张。
第一, 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着眼于文本的细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我在平常教学中浮躁偷懒,不肯深挖教材,大多凭直觉经验进行想当然地理解,有时直接搬本参考书来备课,势必直接影响到我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有时还借用别人的课件来上课。
第二, 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舞台。老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得到发挥。因此,语文课教学应以生为本,更多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只作适时点拨引导,而不能着重于自己教学技能的展示。“和融语文”教学捍卫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的作用,努力创造活泼有效的和融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较少,所以导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就是懒得说。通过这次磨课,我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其实,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上进心倍增,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并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经验
一、文言文教学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文言文教学要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作品内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同样是以较丰富的语言材料与语感积累为基础的。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理解、领悟、升华转化为习惯。所以,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与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阅读操作,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过程。
一、正确朗读,在诵读中感悟作品内容
朗读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的停顿,这与对词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乃至文章内容的理解都有紧密的关系。如:韩愈的《马说》,就要特别注意句子的停顿。如:“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这样就能把食马者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读出来;“才/美/不外现”,这样读千里马的才能和优势就显不出来了。如:《狼》中把“其一/犬坐/于前”读成“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读成“以/刀劈狼首”;《大道之行也》中,把“选贤/与能”读成“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读成“使老/有所终”。这样前两句意思就不通了。其次,要指导学生读准句子的语气。句子的语气读得准不准,其实质反应了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把握得好不好,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感情把握得好不好的问题。在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句子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结构脉络和主题。《马说》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感叹。作者笔下的马,遭遇是不幸的,在朗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对千里马的同情,文中有十一个“不”字,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读时要读出作者心中的不平与愤慨。
二、准确诵读,体味文章中的文字节奏美
宋代文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准确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来进行朗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予/云:何陋/之有?全篇以“德馨”统领,“山”“仙”“水”“龙”均可作为重音,以类比来点明主旨,托物言志,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最后一句引用孔圣人的话作结,宜用高声调。这样就能使学生体味文章的节奏美。
三、指导朗读,教会学生掌握诵读技巧
对文言文的朗读,教师可以进行范读或多媒体播放录音带。学生在认真听规范的朗读中可以提高朗读的兴趣,还有助于理解课文,并从中学会一些朗读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改正误读与落读。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正确的反应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例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其中对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急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应该做到灵活多样。
四、培养语感,让诵读与作品产生共鸣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诵读是学生获得语感的途径之一。通过诵读,语言中的隐含意义与多种语言方式就会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对大脑的语言器官形成反复的刺激,从而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便形成了语感。诵读的作品越多,次数越多,语感就越强。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涵?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韵角等,是提高朗读效果、培养语感的重要前提。例如,《沁园春・雪》一文,学生通过激情朗读后,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气韵,这首词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磅礴的气势?词人借描绘的形象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中的词句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研读,赏析词的具体内容,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准确地把握词的意境。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不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进行“立体”的学习,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文言文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俞萍蓉.有效诵读: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2010(3).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6
第一,学会积累,增加文言知识的储备。文言知识的积累到底要积累什么呢?应该包括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就该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要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以文本为载体,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古汉语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二要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三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四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二,学会记诵,具有敏锐的文言语感。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要真正地领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前人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炼”出来的。指导学生读背要提出要求并明确方法,读要读得准确、流利;背要背得正确、熟练。朗读训练,要注重教师或名人名家录音的范读,让学生在规范、优秀的范读中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指导背诵的方式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是角色对话、名句填空、特征记忆、学生同桌之间互背互默互改等等。通过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从中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会品味,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还应学会体味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通过品赏语句来体味文中之情,领略文中之道,领悟文中之雅,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故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就得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方能体昧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意。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要体味出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教者应指导学生以漫不经心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细细地品味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体现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之雅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如此,“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