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就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就业

高职就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专业引导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所有职业技术学院都在努力挖掘该途径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同时仍有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到迷茫和吃力。这种模式在培训学生的技能上是先进、有效的。但它对人才进行着粗暴的批量化生产。高职就业对高职学生如何与社会接轨缺乏研究。学生们一到毕业更加茫然。

一、就业现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时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6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的相关材料2011年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专业人才供应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富余,但专业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高职生的就业应该不成问题,那为什么不是问题偏又成为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1.目标不明确

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生活在美好的梦里。由于对自我、对社会缺乏认知和思考,梦是模糊、混沌的。在整个学生时代,接触的职业基本只有教师、医护、销售以及亲人所从事的行业。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把对职业的思考都留到大学。致使学生们在就读大学的专业选择上非常盲目。很多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家长所选的专业,家长从自己的总结、亲戚的介绍甚至是菜市场中听来的经验中总结的信息。我接触到这样一群学生。由于这几年机械专业很好找工作,在父母的坚持下,有些文科生选择就读机械、模具专业。自然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且后来大部分在就业的选择上放弃从事机械专业。

2.学习导向的局限

十几年的学习目标的单一,使得这些学生入校后由于目标的多样化而发生目标的混沌。在高校一个专业面向一个专业就业群。学生们的学习导向仍沿袭一贯的学习方法:以书本知识为导向。他们的惯性思维是:学习就是掌握既定教材的过程。而某个专业就业群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扩展些什么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等。他们不会去主动获知。

3.自我认同度不强

学校学生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外界:如父母、学校等。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已经深入民心,社会普遍对高职院校、高职生存在遍见。使得学生们很难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不是偏低就是偏高。学生们由于进入高职院校,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又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在面对老师的授课又表现出自负的一面。

4.依赖性强

高职生有很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依赖型人格。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师的决策。没有他人的帮助,很难判断自己的学习需求。由于学习主要是外因引起的,所以他们很难主动去分析自己、分析专业、进而分析市场。这样就不能形成自己人生的方向,因而找不到在大学的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很难确定学习资源、更难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并且不能自我评价学习的效果。他们一旦毕业面对社会,底气不足,更加不知所措。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目前就业指导的职业规划式教育的趋势。目前任何学校面对庞大的毕业学生的就业没有那么强大的就业指导队伍。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只有在高校推行就业导师制。

三、就业导师制的执行

1.就业导师制与论文导师制并行

目前各高校都实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导师制。学生们在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时选择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研究的老师作为导师。而我认为在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完全是可以进行相关专业的就业指导(有些指导老师已经这样做了,只是没有形成制度)。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目前高职教育越来越多地强调工学结合,教师们纷纷走向市场。他们都比较熟悉与课程相关的就业市场,以及非常清楚该专业需要学生们具备的品质、素质、知识、能力等。如果他们能直接参与到学生们就业的指导,学生们的就业相对就会有比较精确的准星。再加上就业技巧的辅导。我想就不会出现企业和学生需求的矛盾。

2.就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

就业不应该是大四或者大三的时候才想的事情。大学生都是为了三年以后几十年的生存而学习。不能把几十年的事情推到一年甚或几个月甚至有些人的几天来做。大学生一入校就应该思考自己几年后应该怎样就业的问题。学校也应该承担起对其就业方向的引导工作。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脑中的蓝图变得渐渐清晰起来。现在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职业生涯规划。既然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职业,那么这个规划应该就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进行规划。也就是在人生真正的专业学习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这个规划有了专业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技巧的辅导,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和市场。

3.就业专业导师与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相互协调、沟通

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在于教育。学校教育就承担着这个责任。学校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怎样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他们走上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非常关键。就业导师制中担任专业引导的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就业中主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对专业就业市场的了解,担当的是专业引导的工作。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必须得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帮忙。学生们的就业技巧提升就得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来承担。三者缺一不可。就业专业导师与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以自己的优势相互协调、沟通、补充为学生的就业打造较为顺畅的通道。

(湖南省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参考文献:

[1] 贺国庆 田山俊 诺尔斯教育培训思想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高职就业范文2

关键词:有效开发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 就业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剧增,学生的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都会有所考核。这对于刚毕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应更强调实用性。顶岗实习的就业转化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衔接,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运行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项目建设现有基础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办学影响力较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2010年学院会计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高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12月被立项为省级优势专业。我院会计专业的办学,能够主动适应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要求,是突出服务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及项目丰富,可充分利用浙商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品牌辐射作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就业转化提供条件。

二、项目建设思路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在经济面临下滑的同时,社会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适龄生源逐年减少,高等院校将面临空前生源的竞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竞争生存、办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积极适应浙江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要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依托浙商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合作企业,通过“三元共育,分段双轨”,建设浙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聘用复合型会计人才基地,实现“企业用工、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实习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开辟实训基地。学院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把会计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对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聘请企业一线的骨干来校给学生讲学,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同时通过与合作企业合办订单班,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真操实练,提升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 学院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现了对教师能力要求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实训设施设备、氛围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 为最终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会计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实施全真渐进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分析会计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着手,把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采取渐进持续推进方式,突出会计职业特点,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制定实践性教学目标时,以会计岗位群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入手,合理加以编制。注重实训的有效性,做到每个实训项目目标明确、具体,并能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企业认证接轨,提高实训的实用性。

学院通过实施“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具有高素质人文及职业素养、符合会计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满足区域经济特定需求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行业认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实施“三元共育,分段双轨”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共育,分段双轨” 是指在浙江省全省范围内,以浙商职教集团会员单位为主,广泛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行学校、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企业三方共同培养。为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难题,学院在打造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区域性实训基地群的同时,分段双轨(即:安排学生分批分别实习和上课),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会计咨询公司每年上半年工作量大、岗位需求大、锻炼机会多、需要大量的人手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和安排,率先试行分段双轨式教学组织模式,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顶岗实习;而在下半年,由于这些工作量相对正常,不需要过多人手,可以通过这些单位的辐射作用,把顶岗实习的学生介绍到义乌、绍兴、杭州、萧山等中小企业中去就业,对于一部分企业吸纳不了的学生,再回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巩固顶岗实习效果。

通过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调研,发现目前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研究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并找出顶岗实习的有效开发模式。依托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税务师协会、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和各行业协会,全省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深度合作,建成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区域性实训基地群。建成布局合理、专业文化与职场氛围浓厚、实训项目齐全、辐射全省的校外实训基地,破解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难题。关注顶岗实习的课程设计。通过顶岗实习这一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利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来促进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兴趣和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

(四)依托浙商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校企深度合作。2013年3月13日,浙商职教集团理事会财金分会的成立,以及成员单位协议书的签订,标志着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出席的成员在业内极具影响力,这必将为学生今后的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制度性的保证。

由于学院同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等一大批在省内、行业内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都保持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浙商职教集团成员企业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商科类顶岗实习转化就业控制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就业转化的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五)强调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的对接,对学生实施校企双向管理。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开发实习模式,为学生创造专业对口的顶岗工作机会,让学生在实习中提升职业能力,争取留在企业工作,为日后能成为企业业务骨干创造条件。

利用学院制定的毕业生实习协议、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实习生管理规定和实习指导安排,对实习回访登记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指导与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考核,并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习中增长才干,熟悉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学生的认同感和对学校品牌的认知度,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就业岗位。

三、项目开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专业的原因,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一般企业很难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所有学生都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会计类人才,但门槛往往也较高,至少达到本科层次才能进入实习。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是与钱打交道的专业,对于任何一个单位,资金的使用与流动,成本的控制和产品的营销渠道,都存在一个的问题。

(二)就业专业不对口,顶岗实习就业转化率偏低。根据对往届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跟踪,我们发现存在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顶岗实习就业转化率偏低。专业对口率作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较低的专业对口率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学业规划与就业岗位需要不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极大的浪费。

(三)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受教育者的心智成熟程度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结构相差不大,但并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有各自的独特能力特征和智力优势。因此今后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源特点,加大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分层教育、开展多模式培养会计人才。

(四)顶岗前期,学生难以完成角色转换,影响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在顶岗起始阶段难以迅速投入岗位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实训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角色的突然转变使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并申请退出,严重打击了企业配合的积极性。

四、改进的方案和思路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每年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总结,逐类加以整改。

(一)选择实习单位时,要注意是否专业对口、企业的管理是否规范,同时还要确保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对于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单位,必须严格审核其资格。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率是顶岗实习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循环模式进行分析改进。通过顶岗实习,得到锻炼的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上岗。这一方面减少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又拥有了一批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二)广泛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建设是顶岗实习的最重要一环,在数量上要尽量满足实习和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也要力争达到优质水平。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切实关注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实习基地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不同的会计岗位群,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引进校外的名师和企业的骨干,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在就业前就接受企业工作环境的熏陶,在顶岗实习时就进行真操实练,在职业素养、岗位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全面与实际工作接轨,为将来的就业进行全面的预演,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贴近岗位实际,通过校企共建,按各会计专业岗位群设计实习环境,形成与实际岗位基本一致的仿真职业环境。利用好现有资源,广开渠道、不拘形式地开展校企合作,争取和知名的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会计专业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广泛联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成立会计记账公司,对外向社会提供服务,对内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三)尊重和承认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面对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可以尝试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会计专业不同岗位,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学生资质状况差异及本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情况等因素,划分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目标、配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方法、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实施不同考核,多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切实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可以不定期组织招聘会让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开展顶岗实习。赴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在事先了解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以及各个不同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条件审核,企业再行筛选的方法来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缺位的问题。然后聘请企业骨干进行先期培训,讲解企业发生的日常业务案例,带学生分期分批到企业参观学习,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创造条件,从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仿真实训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时期的表现,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拔,对优秀的学生予以留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或专业培训,为提升师资队伍保持较高的业务水平打下基础。

(五)充分发掘各项条件,做好顶岗实习就业转化工作。学院通过前期大量的工作和艰苦的努力,在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课程设置、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聘请企业知名骨干来校执教讲学、安排教师赴企业学习锻炼等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学习积累专业知识+企业真实岗位业务技能实操+推荐就业”模式,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修订教学大纲,实现了“课堂连通职场、实训掌握技能、实习转化就业”的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三年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业务繁忙的旺季进行顶岗实践教学合作,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努力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真操实练,把实训教学与企业经营、学生就业结合起来,通过企业的真实业务,锤炼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通过“三元共育,分段双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可以大幅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将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由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控制措施研究和实践[J].文教资料,2012,(6).

高职就业范文3

一、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形成。职业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学生思想、意志品质和观念方面的表现,属于关键能力,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也是职业素养的根本所在,其养成过程需要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基础,是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可以掌握的,是显性的职业素养。

在企业的需求中,职业道德被最为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最好体现,特别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爱岗敬业的重要性。企业在职业意识要求中,要求大学生了解所在单位的基本岗位,熟悉企业的运作,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认同企业文化。企业在职业行为习惯上,要求大学生在职场上遵守规则,遵守作息时间,遵守劳动纪律。缺乏守时观念、生活懒散是不会受欢迎的。企业在职业技能上,要求大学生掌握从事本职岗位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完成岗位基本工作。

二、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惑

1.社会认识的误区

随着近几年国家产业的战略调整,高级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抢手的人才。这种现象给人传递出来的一种信息是,高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首先是技术,从而容易忽略职业素养的提高。

2.学生认识的不到位

在课程学习上,大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注重课程实践。在校学习期间,对于专业课、实践操作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在学校安排的人文素质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上不是很热情。

3.学校认识上的偏差

高职院校在认识上往往把职业素养等同于职业技能。职业技术院校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地方,在课程安排上容易得到落实的是技术教育,而职业教育应该包含的职业素养教育较难具体落实。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目前高职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之一。企业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最好场所。通过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实习,把握企业的用人标准,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和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利用好企业的现场资源,通过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如学生在汽车4S店实习,对于各项操作上的规范要求,操作工具的摆放,工作着装要求等行为习惯都可以得到提高。

2.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积极拓宽新生入学教育、常规教育、毕业离校文明教育的内容。日常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风采节,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同时,要精心设计校园景点,校内宣传标语,校内道路命名,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氛围,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得到感染和教育。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体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计划制定上要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采取模块化、综合化的原则,全方位整合现有课程,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综合目标。在两课教学上,组织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职业理想,明确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是指个人和组织向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风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结合社会需要、明确发展目标。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素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模式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和体系,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陈伟民.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王红岩.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浅议\[J\].世纪桥,2011,(6).

高职就业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

拓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渠道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多管齐下,发挥合力。本文主要侧重于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寻找拓宽学生就业途径的渠道和方法。

一、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速发展,没有人会经过一次选择,乃至终身就业。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其持久型就业能力。

(一)增强专业的实用性。在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的过程中,需要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从岗位标准入手,分析、归纳专业能力和素质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在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等领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为高职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更广泛的空间。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能。高职院校必须把课堂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中,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就业能力的最佳阶段,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让学生提前进入“准就业”状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也由于顶岗实习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重视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立足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注重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技能性就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对于一年级新生,侧重于入学的引导教育。对于二年级学生,侧重于修炼内功,塑造和完善自己。对于三年级学生,侧重于培养就业的自主和决策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友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宝贵的社会经验,帮助高职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完善就业教育的途径、丰富就业教育的内容、提高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二、 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就业渠道

(一)服务区域经济,稳定就业基地。针对服务区域经济专业的毕业生,校方可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对口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针对与高校专业相符合的骨干企业,校方与企业之间建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这种与本地企业合作的嵌入式关系不仅能解决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就业问题,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建立一个稳定的就业基地。

(二)扩大校际间合作,拓宽就业市场。根据调查,一方面地方企业的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是多元的,所以针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地开拓对外地、外省的就业市场也成了高校努力的方向。其中,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可以是建立校际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合作过程中,要健全机制,促进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实训基地的共享、学生的交流培养等。这样才能为毕业生进入外地、外省的就业基地打好基础,促进学校与外地学校、外地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三、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一)发挥当地人才市场的作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人才市场开展紧密合作,通过当地人才市场这个平台,利用人才交流会、企业招聘会员年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等途径向企业宣传学校和毕业生,也使高职毕业生更加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举办校园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必须进一步密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特别是专家、学者的作用,能够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情况;定期邀请企业在校内举办招聘会,尤其是小型专场招聘会,使本校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提高求职成功率。

(三)开发网络就业市场,疏通就业渠道。首先,高职院校自身建立就业信息网,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开展网上人才信息、网上求职招聘、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信息服务。其次,通过就业信息网,可以使毕业生了解就业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求职指导等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及早做好就业准备。最后,高职院校信息网站还可以与公信力强的政府或社会专业性网站实现互联互通, 有效提高网上就业信息的利用率。

四、挖掘校友资源,开辟就业渠道

校友资源的利用逐渐得到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重视,“校友育人” 已成为高校教育新的理念,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校友在社会资源各方面的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一方面,通过健全和完善毕业生追踪调查渠道,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信息,建立起人才培养的信息路径,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客和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因此校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能提高学生在社会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校友在社会上的发展,一部分校友靠着自身的努力,逐步成为了单位的核心或领头人,有些成为了实业家,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促使所在单位来母校招聘,从而为在校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高职学生的就业检验着高职院校办学成果,也关乎高职学生切身利益。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方位、多途径、多渠道开拓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就业、就好业。

参考文献:

[1]李忠艳 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4):94-95

[2] 华玲.《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实现体面就业的机制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0(1):217-218

高职就业范文5

Zhao Zhumei;Yu Jing

(Yunnan Jiaotong College,Yunnan 650101,China)

摘要: 在高校扩招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就业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比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多就业困惑,其就业心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进行探析,对不良的心理进行诊治,有助于高职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就业。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crease enrollment and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the competition for jobs becomes more fierce.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face more employment confusion than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their employment psychology is also facing mor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mak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hich can help the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to set a good attitude of employment.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不良就业心理现象及问题 诊治

Key words: vocational graduates;adverse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in employment;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75-02

0引言

就业是毕业生接触、认识社会与社会交流的一个双向过程,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就业中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然而难免在就业中遭遇挫折与困难。因为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存在不同的认知程度,企业、政府扶持高职教育的力度不一样,不同的高职学生对自身也有不同的肯定,因而在就业时,高职毕业生就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挫折,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问题。

1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现象

1.1 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职业规划有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常常比较多的考虑到一些外部条件,如工作的收益、地点、条件等,却很少考虑内在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价值、自身的发展等,所以就导致频繁的跳槽,很少长远而稳定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只注重对眼前的短暂利益的追求,忽略了自身长期的发展。

1.2 角色定位模糊,现代职业观念缺乏与社会的需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定位高职院校培养人为:高级技术性人才,一线的“蓝领工人”。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把自己定位在本科生的角色上,甚至把职业分为若干等级,不愿意去到车间、工地从事一线的实际动手工作,错失就业的好机会。

1.3 就业期望值高,职业创新精神缺乏在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大形式中,许多高职学生仍对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值,传统的一次到位的求职观念渗入他们的心理,仍然钟爱福利保障好、清闲、稳定的工作单位,期望一次性找好理想的职业,而对于有挑战性有风险性的职业却不愿意去选择,对于自己创业更是缺乏勇气。

1.4 太过强调专业要对口,实际动手能力缺乏在求职时,专业对口是多数高职毕业生所强调的,这就人为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培养技术性人才。用人单位也首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学生的工作经历,期望教育和就业能够零距离接触,这也正是目前高职毕业生最缺乏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高职毕业生诸多的不良就业现象,归根到底,体现出高职生毕业生存在很多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就业心理问题可为高职毕业生目前出现的不良就业现象提供适当的解决途径。

2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及具体表现

2.1 迷惘心理在求职择业时,大学有各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要面对,所以就有了不同矛盾心态的产生:愿意去自主择业,可是又不想有风险的承担;期望竞争,然而竞争的勇气又不足;有理想,但又不愿认真严肃的对待现实;对专业能力发展比较重视,然而又相互攀比、爱慕虚荣;注重才智发挥,注重事业,但对物质利益比较看重;充满自信心,然而一旦受到挫折,又容易自卑;崇尚自我实现,但同时又存有依赖感,这在职业目标方面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在自我认知方面体现出自傲和自卑同时存在,在职业选择方面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感的错位,就致使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困惑感与迷惘感。

2.2 焦虑心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刚进入求职期的大学生来不及应对,手足无措。新闻媒体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大量报道,使他们的恐惧感更为剧烈。他们面临毕业离校的雨来越近,他们普遍感到焦躁烦恼,对形势的沉着观察及理智的思考不足,经常是找不到入手点。他们忧虑能不能找到对自己成长发展有利的单位与工作环境,担心用人单位不让其进入等。忧虑用人单位录用条件及参加竞争的人数等。尤其是能力平平而在自身的展现方面又不擅长的学生,焦虑的表现就更为严重。一些学生埋怨时间过得太慢;又有的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至到离校时,仍没找到单位;甚至有些学生对学校老师、父母亲朋心生不满,怪其办事不力等。这样的焦虑心理常常造出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的缺乏,甚至会因为焦虑的心理致使最后结果事与愿违。

2.3 自卑心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环境中,用人单位对学历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有一些工作,明明高职生也能够胜任但却只要本科生。甚至一些单位在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可以应聘。一些高职学生觉得自己所受到的高等教育是低层次的,比本科生差,在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方面的自信心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就业时遭受了挫折,这些学生就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竟争面前不战而败,进而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失败和愧疚。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丧失前进的动力,采取消极逃避的行为,放弃一切求职的努力,只是听天由命,消极等待。严重的学生更是会引起抑郁等病症。

2.4 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高职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有“天之骄子”的自我肯定,认为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必须是“高起点”、“高职位”、“高薪水”的,不然就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亏负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家人的期望。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鹜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自负的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夸大了自己的优势,设定目标通常会高于实际能力,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这种心理一方面既给毕业生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面临无处去的就业,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找不到人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

2.5 攀比心理在选择单位的过程中,相互攀比是多数高职毕业生常有的误区,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别人之间的差距不加考虑,而是和周围同学盲目的攀比,具体为工作地域、职位、环境、收入待遇等的攀比。总觉得 “我成绩第一,我找的工作一定要最好”、“过去我一切顺利,今后我也必须顺利”等。尤其是在学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那些同学,他们更加觉得自身应该有比别人高的起点,理所应当该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好单位。这些学生常常把自己工作岗位、薪酬与其他相对更好的同学作比较,就算某单位或是某岗位对自身发展比较有利,但由于其见习工资较低或者起步岗位在公司的最前线,从而不考虑自身条件、能力与水平而徘徊甚至放弃,放弃了就业的好机会。攀比的求职观,不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往往将对他们的择业产生影响,对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及长远发展不利。

2.6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随大流,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容易忽视自身所学专业和特长而盲目从众,在招聘会上表现为看到哪边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哪里凑合;在择业单位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千方百计拥向行政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单位,形成公务员招考的炽热,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血拼局面。由于从众心理的驱使,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不能够分析自己特长、优势等,也不去了解所要应聘的单位,无论岗位与自己是不是相适合,无论所谋职位对自己的发展是不是有利,他们均采取随大流的态度。存在从众心理的人往往对权威比较迷信,不去独立思考问题,说违背自己意愿的话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择业面变窄,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这样在就业时就会错过适合身发展的单位与岗位。

2.7 依赖心理现代的毕业生大部分从小娇生惯养,在独立方面能力比较差。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不是想办法去积极的争取就业机会,而是完全依赖老师、亲人、朋友特别是父母亲,采取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着学校、老师把工作送上门;依赖家人利用通融社会关系就业;坐等就业,即使有了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对是否选择一个单位,往往不是依靠自己的决断,而是依赖父母师长。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

3根治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形成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毕业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问题,必须毕业生、学校、社会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3.1 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心理诊治著名的应激研究专家、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所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他。可见,高职毕业生要诊治不良就业心理,需靠自己改变对就业困境的认知评价。

3.1.1 不要好高骛远,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高职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高职毕业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或者基层工作,锻造自身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3.1.2 正确认识自我,掌握就业主动性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基础。高职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专长、知识和能力等,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另外,高职学生从一入学起就要注重不断积累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3.1.3 学会面对挫折,积极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适。求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前,就业路上更是充满了荆棘。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应该用静和坦然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对就业的总体环境有所认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就业面临严峻考验的形势下,本科生找工作都比较困难,不断用这种心理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高职毕业生有自身的优势,如实际的动手能力较强,就业的期望值相对较低等。

3.1.4 培养爱好兴趣,定时释放心绪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尝试用以下心理调适法释放心绪。常见的有:适度宣泄法、情绪转移法、自我激励法、自我慰藉法等。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既能帮助自己排解不良的情绪,还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你的一大亮点。

3.2 学校方面

3.2.1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更要不断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2 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就业、成才观念抓起。为此,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校内、校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实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细致和系统的指导,实行个性化就业指导。

3.2.3 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首先,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适的方法,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要引导毕业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要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其次,学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学生入学起就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遇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就业心理。

3.2.4 主动出击,拓宽就业渠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不能等待用人单位上门,应该主动出击,拓宽就业渠道。高校应该加强学校就业市场的建设,根据行业情况,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充实学校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到地方人才市场和企业集群区,了解就业形势,主动介绍本校毕业生,积极邀请企业上门招聘。要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校企关系,加强沟通联系,把好推荐关,保证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3.3 社会方面社会方面的分析相对复杂,相关职能部门应尽量出台相关的高职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氛围;企业方面也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陈旧思想,本着“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招聘人才,以实现更好的企业资源配置。当前,要在社会、学校及毕业生本人的积极配合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学历论人才,不以岗位论成败,不以收入论人生”的就业理念。使三百六十行的各个层次,都有大学生的身影,更有高职毕业生的身影,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8,(3).

[2]李平.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9,(2).

[3]施伟.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

[4]孙隆智.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J].科教文汇,2009,(2).

[5]阙明坤.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须加强[J].中国教育报,2009-2-18.

[6]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7]王燕,白翠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8]郭宁安.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08(3).

高职就业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保险;就业发展

1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析

本文的笔者通过实地的走访调查,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文献后,针对近几年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局面进行分析。在下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近几年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形:在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我国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良好的,这也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金融保险专业教育奠定了就业的基础。

1.2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分析通过对近几年的2009、2010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的化,可以说大部分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从事的与金融保险专业相关的职业。可见未来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金融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还是没有处于饱和的状态。

2现阶段对于金融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2.1金融保险行业人才数量需求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正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金融保险行业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再加上金融行业的行业性质的相通性,所以即使是在其他的行业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也是非常需要的。根据有关的数据现实,我国的每年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成每年三十个百分点上升。所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都有很大的缺口。

2.2金融保险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正处于一个发展变革的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传统的金融保险行业有着一定的区别。首先就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稀缺,目前对于金融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掌握综合的经济知识对于金融保险产品的设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对于高精尖人才的稀缺,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需求高精尖人才的领头作用,所以专业素质较高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十分受到金融保险企业青睐。

2.3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很关键的阶段,所以对于金融保险教育行业而言,未来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的任务会更加的艰巨。不仅仅要进行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对于学生的金融保险的实践能力的教育也必须到位。

3高职院校和金融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对称的问题的分析以及发展建议

3.1从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高职学校来看

目前我们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现阶段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是脱节的,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去进行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机制的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没有契合现阶段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所以未来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对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内容,要积极的参考金融保险行业的最新发展的动态,积极的为企业培养优质的符合时展的金融保险行业人才。

3.2从金融保险行业企业方面来看

目前很多的金融保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由于过分的重视公司发展的短期的效益,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并没有很强的重视。在企业的人员的聘用上比较青睐于有经验的金融保险行业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聘请并不积极。而且对于企业的金融专业的学生的聘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积极的与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做好基础工作。

3.3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方面来看

现阶段大部分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是十分积极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发展在就业过程中,一部分的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对于银行等薪酬水平较高、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就业的青睐度非常高,相反的对于一些比较冷门的工作环境较差的、薪酬水平较低的财产保险就业不太追求。这样的就业观念是非常不对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引导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仅仅着眼与薪酬水平、工作环境这些条件,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在有效结合自身的性格能力,选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有利的职业,积极的磨练自己,才能够称为一名优秀的金融保险的从业人员。所以,引导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和金融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对称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红.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