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过年放鞭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过年放鞭炮范文1

其实不允许燃放鞭炮,也并不影响过年的气氛,只要能够大力营造年的氛围,粘贴对联,小区或农村各户悬挂大红灯笼,舞龙,舞狮子等多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过年还是有意思的。

过年不让放鞭炮了,很多觉得没有意思了,就会呆在家里不出门了,其实小区或者一个村落完全可以在广场上,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趣味游戏来庆祝过年,只要玩得开心,就是有意义的。

过年放鞭炮,只是过年习俗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中国年文化传统有很多形式和涵义,这些年文化应该进行有选择的宣讲,开展活动进行了解,宣传,比如祭祖,拜年等。

的确一下子全面禁止不允许放鞭炮,一时间难以接受,适应不了,感觉过年也没有了感觉似的,就是正常放假几天而已,可以申请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燃放烟花,规定燃放的数量等,这样安全系数也高一些。

(来源:文章屋网 )

过年放鞭炮范文2

鞭炮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汉族人民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1. 大小爆竹的统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老太太忙着张罗送蜡烛鞭炮,虽不十分热闹,却也大家乐了一天。”

沙汀 《呼嚎》:“这是八月二十号左右的事,鞭炮已经放过好几天了。”

2. 特指成串的小爆竹。

洪深 《申屠氏》第七本:“城楼角上,必必剥剥,燃放一串鞭炮。”

由来: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以放鞭炮来庆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会放鞭炮,但不是为了庆祝。各地的习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为了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汉族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习俗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写了快乐的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现未解除。

传说

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于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不信,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穿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独脚山鬼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以竹着火中,火扑哗有声,而上悔惮远去”。这是关于鞭炮的前身——爆竹的神话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李畋先师

唐朝有个皇帝叫李世民,李世民有个宰相叫魏征。据说,魏征权力很大,“日管人间,夜辖阴曹”。一次,一个叫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的,犯了天条,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征去执行斩刑。当时正值炎热夏季的子夜,魏征昏昏入睡后,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来是他正在斩杀犯了天条的罪龙,被累出汗来的。正在这时,李世民用扇子对着魏征连扇三扇。这么一扇,风助魏征,终于帮助他斩杀了罪龙。于是,罪龙的阴魂怪罪李世民,经常兴风作案,扰得李世民坐卧不安,夜夜不得安宁。朝廷只得派大将秦叔宝、尉迟恭守护李世民的寝宫,才算平安无事。但是,一年365个夜晚,夜夜要守护,实在苦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在为难之际,有个叫李畋的人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竹筒内装些硝磺,点燃爆响,山叫谷鸣,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了。这样一来,鬼怪邪魅是吓跑了,可是爆竹发出大声,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寝。后来,又有人想出办法,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李世民的寝宫的门上,一镇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宝、尉迟恭后来就成了门神。李畋除用爆竹守护李世民的寝宫外,他还用爆竹驱岚散瘴。因为当时唐朝征战频繁,疫病盛行,贫民遭殃。李畋使用这个办法后,果然灵验。所以,后来爆竹被广泛应用于辟邪驱瘴了。后人为了纪念李畋,都尊捧他为鞭炮的祖师爷。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师会,在祖师爷生日这天,大办宴席,铳炮齐鸣,叩头下跪,隆重庆祝一番。这种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一宣沿袭到解放初期。2010年上栗国际花炮节4月16-18日在花炮鼻祖李略故乡上栗举行。主题以“科技烟花、神奇上栗” 为主题,展现了现代科技在烟花制作和燃放技术。实现烟花燃放由电脑控制,电子,遥控点火,使现代烟花,焰火燃放更加安全,表演形式也更加艳丽,丰富多彩。

孙隐崖和炼丹台

我国隋末唐初,出了个着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孙思邈。孙思邈才学超群,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炼丹技艺清湛,多次拒绝朝廷的赐封。据传,孙思邈为了专心专意炼丹和行医,先隐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后又迢迢数千里南下避隐到湘东山区,最后在浏阳定居下来。在浏阳县城的东门外,沿河而上,有一条小河与浏阳河相汇,在山岭的树林丛中,有一个岩洞,传说,孙思邈就隐居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着名的医药家和炼丹家,就把这个岩洞叫孙隐崖。孙思邈在这个崖洞中隐栖下来后,经常到浏阳县城动边30公里外盛产硫磺矿的七宝山采挖硫磺,把采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装入丹炉,日夜炼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思邈终于炼制出了火药,成为烟花、鞭炮的奠定人。人们为了铭记孙思邈对烟花、鞭炮的伟大贡献,将他炼丹的地方尊称为炼丹台,洗药的井和泉分别尊称为洗药井和洗药泉。时至今日,历史的巨轮已飞转了一千多个年头,但孙隐崖、炼丹台、洗药井、洗药泉仍保存完好,仿佛在悠悠地叙述着这古老的传说,真令人古思飞扬。

制作:

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炮身

裁纸: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称为“筒”,裁纸是按一定的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

扯筒:将裁好的爆竹纸卷成一个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坚木做成;

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多的是出于装饰作用,褙筒纸多用宝庆(邵阳)产的红纸,或者广红纸、蜡光纸;

洗筒:将纸筒用麻绳扎成一个六角形的饼状,以便于计算筒的数目;

腰筒:扎好的纸筒很长,需要裁短,用阔刀从饼的腰上裁断,把一筒横切成两筒;

上筒:在切好的纸筒里装土、上硝;

钻孔:用铁钎将每个筒子筑紧,再给每个筒子钻孔,以便放引线;

扦引:将每个引孔扦入引线;

扎引颈:引线扦入引孔后,将扦引一头的筒子扎紧,以防引线松动;

结鞭:单个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一挂,因为形状像鞭,鞭炮之称由此而来;

成封、成箱:将结好的鞭炮仔细的封装好。

火药

硝石法

造硝:把硝从泥土里提炼出来。传统的造硝工具很简陋,只是一口大铁锅,原料就是泥土。据说,要用厨房里的泥土最好,因为经常做饭做菜,硝也沉淀得多。把泥土放进铁锅后,不断加入水来熬,一两天后,铁锅边上就会结一层白色的硝;

碾硝(或冲硝):刚熬出来的硝颗粒很大,下一步就是放在碾槽中碾碎,沉重的碾轮开始是用牛拉动,后来慢慢地改为水力,简陋一点的方法就是用舂米的工具把颗粒打碎,称为冲硝;

磨硝:碾碎后的硝依然不能直接采用,还需要用像磨黄豆一样的磨将硝磨成细粉。制作好的硝配上硫磺、泥土,就是鞭炮的火药了。

①配方:硝酸钾3 g、硫磺2 g、炭粉4 g~5 g、蔗糖5 g、镁粉l g~2 g混合,通常情况下如果需要有颜色的焰火,需要加入适量的金属盐来调色,如锶盐为红色,钡盐为绿色,钠盐为黄色,钾盐为紫色,原理是焰色反应。点燃即爆炸。

②反应 反应以1硫2硝3碳的黑色火药为基础(实际质量配比是:硝酸钾占75%、硫占10%、炭占15%):2KNO3+S+3C =点燃= K2S+N2+3CO2

蔗糖作为气体发生剂以增加响度,镁则为发光剂。试验可在一坩埚中进行。如用硬纸做成筒壳,将原料填入并用导火索(30%硝酸钾溶液浸过的纸卷)点燃,则为爆竹。将若干小爆竹用导火索连接,即为鞭炮,是现代炸弹的前身。

红磷法

有部分鞭炮用红磷和氯酸钾混合点燃爆炸,而不是用硝石,通常用于摔炮的制作,其他需要用火点的鞭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氯酸钾作为炸响剂,一律用高氯酸钾,因为氯酸钾不稳定,做成鞭炮若摩擦、撞击容易爆炸,高氯酸钾比较稳定。

铝热法

某些大型鞭炮也会采用铝热反应,达到强光的效果。

铝热剂为金属氧化物和铝,这种反应是放热反应,通常会在高空发生反应爆炸。

引线

造纸:虽然制鞭炮的纸是购买的,但做引线的纸却是自产的,作坊里都会有一个浆池,用木浆来造纸;

割引纸:把制造好的整张纸割成一根根长纸条;

做引:将长纸条的一端固定,纸展开,用一根铁棍沾上硝粉,手一抖,铁棍上的硝粉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出来了;

浆引:这样的引线还是散的,工人要用手沾上湿米浆,手在引线上一捋,引线沾了米浆就不会散了,然后还需把引线一根根地固定在像扇子一样的晾干器上晾干。

烟花从宋朝开始出现,制作工艺就更加复杂。

种类:

1.喷花类

2.旋转类;

3.升空类;

4.旋转升空类;

5.吐珠类;

6.线香类;

7.烟雾类;

8.造型玩具类;

9.摩擦类;

10.小礼花类;

11.礼花弹类;

12.架子烟花;

13.组合烟花;

14.爆竹类,按响数分小型:100响、200响、300响、500响、1000响;大型:2000响、3000响、5000响、10000响、20000响。

危害:

中国人有个传统,过年过节时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可以驱邪,这个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市面上的鞭炮各式各样,很受欢迎。可是,在你享受那噼里啪啦的声音给你带来乐趣的时候,你是否认识到燃放鞭炮给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燃放鞭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例如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尤其是儿童,安全意识差,年年都会有儿童因放鞭炮致使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空气污染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等。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首先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

SO2+H2O=H2SO3

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化为硫酸

2H2SO3+O2=2H2SO4

在云中形成酸雨(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能强烈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酸雨可导致树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鱼虾绝迹,土壤营养遭到破坏,使作物减产或死亡。而二氧化氮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还形成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可见度;并且会形成硝酸小液滴,也产生酸雨。当然,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不止产生这几种有害的气体,还有一些有毒固体粉尘,同样对人有刺激性,像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由此可见,在燃放鞭炮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给空气造成污染。

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

注意事项:

1.部分鞭炮含有活泼金属如镁、铝等,存放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不可暴晒,不可放在潮湿的地方。

镁和铝在有氧化剂如硝酸钾、氯酸钾、硫的情况下遇水会产生易燃的氢气(H2),容易爆炸。

2.燃放必须远离加油站、井盖、电气设备、燃气设备、工厂等,以免发生危险。

尤其要注意不要在井盖上燃放,尤其是污水井、粪井。有些人喜欢在井盖上点燃鞭炮,这是万万不可的,井里通常会含有一定量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和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如果火星与沼气接触会引发爆炸。

3.燃放要注意适当距离

点燃后,普通鞭炮需要撤离5米远,威力稍大的需要撤离10米远。用手拿的除外。

4.点燃方法

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同时要注意包装上的说明进行燃放

5.点燃后的注意事项

鞭炮生产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燃放时不爆炸,此时切忌去看,以免突然爆炸。

过年放鞭炮范文3

1. 仔细看图,这是什么地方?图画中都有谁?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2. 认真读图,从画面上文字的提示,你一定能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儿。

3. 根据画面的内容,大胆想像,把这几个小朋友放鞭炮的过程写具体,注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进行细致地刻画哟!

【词句锦囊】

点燃 迅速 撤离 浓重 碎片

火药味 软软乎乎 密密麻麻

噼噼啪啪 此起彼伏

我早早地把长鞭准备好,挂在院子里的树上,足足有一丈长。

11点55分,院子里静悄悄的,全家人都在看晚会,我便点燃了我的长鞭。在长鞭即将爆响的那短短的二三秒钟里,我的心竟然有些颤抖。长鞭终于炸响了,像机关枪,响得是那样地脆,那样地急。

我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看见一串串的火花,从屋前,屋后,院左,院右,从四面八方冲起。爆豆一样的声音,连成一片,响成一片,已经分不清是谁家放的了。

【写话秘笈】

想前(写起因):今天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这几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放鞭炮?是过新年了,还是谁家有什么喜事要庆祝?请大胆想像,简单写出放鞭炮的原因。

想细(写经过):仔细观察图画,这是什么地方?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并展开想像,把放鞭炮时快乐场面写精彩。

想后(写结果):放鞭炮结束以后,这几个小朋友又会去做什么呢?是回屋和家人一起吃饺子去了,还是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儿去了?

【佳作PK】

过年了,放鞭炮

过年啦,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了对联,在窗子上贴上了窗花,屋前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新衣裳,来热热闹闹地欢度新年。

我透过玻璃窗往院子里一看,有4个男孩儿正要放鞭炮。他们把鞭炮高高地挂在了松树枝上,一个大孩子手拿带火的木棍儿点燃引线后,马上跑到远远的树下,半蹲在树下看着鞭炮尽情地燃放。眨眼间,一串鞭炮伴随着火光和浓烟炸开了花。有一个小朋友两只手抱着松树,伸着脖子往前看,看起来既高兴又紧张。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小朋友还被鞭炮吓哭了,另一个小朋友在哄他。

渐渐地,随着最后一声巨响,鞭炮燃尽了。红色的纸屑厚厚地铺了一地,偶尔还会有几个哑炮炸响。这几个小朋友伴随着鞭炮的余声,回家吃年夜饭了。我仿佛听见他们在说:“过年真开心!”

指导教师 崔 岩

迎新年,放鞭炮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我一吃过年夜饭,就高高兴兴地找来我的好朋友,一起去后院的空地放鞭炮。我们拿着一挂鞭炮,来到我家后院的大树下,把鞭炮高高地挂在大树上,我拿着一炷燃香去点鞭炮,我的手一直在颤抖,好一会儿才把引线点燃,只听见鞭炮引线吱吱作响,冒着白烟,瞬间响起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鞭炮的碎屑散落了一地。我飞快地跑到树后面躲起来,生怕鞭炮炸到自己。其他的同伴儿胆子更小,都躲在大树的后面,有的捂着耳朵,有的半搂着大树掩护自己,有的还被吓哭了,身边的同伴儿还在哄他呢……

不一会儿,鞭炮燃放完了,我们在红色的碎屑上踩着、跳着,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指导教师 祁 敏

【畅所欲言】

韩月同学:陈涛同学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把自己在画面上看到的小朋友放鞭炮的情景有声有色地写了下来,我很喜欢这样写作的方式。

过年放鞭炮范文4

所以,在这里本刊主张,2014,让我们从不放鞭炮开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净化我们的空气作出一点努力。其实不放炮的好处有很多。

实惠省钱 别看几挂鞭炮,其实花费并不少,但是由于我国过春节的历来传统,每家每户过年一定都会买。与其花钱破坏我们的环境不如花钱净化我们的空气。今年,您可以不买鞭炮改买一些鲜花放在家里,既美观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举两得。

不影响他人休息 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除夕夜当晚肯定是休息不好,对于年轻一族的朋友还好,身体还吃得消。但是老年人、婴幼儿、疾病缠身的朋友们怎么办?我们只知道放鞭炮来庆祝,却从没有仔细想过他们是如何在鞭炮声中如何度过的。从2014开始让我们一起还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夜晚。

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放鞭炮的确是很多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意外事件最容易发生的时候。过年期间,经常会有小朋友被鞭炮崩伤、或玩花炮不小心扔到他人身上等意外事件发生,甚至会有火灾等重大事件发生。而只有不放鞭炮才是最根本最直接最安全的防范措施。

过年放鞭炮范文5

“砰――乓!”

轰鸣时,孩子是欢蹦乱跳的,更多的人是眉梢舒展的。

无数个“砰――乓”中先是来自眼睛和耳朵的给力冲击,像阵雨前的闪电和雷鸣,只见黑眼珠白眼仁儿上火光一闪,然后就是劈劈啪啪轰轰烈烈的爆炸,此起彼伏,永无休止。那情景,真是让人兴奋和享受。

轰鸣过后一幅美丽的景象诞生:大地一片五颜六色的花纸,在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密密麻麻的带有吉庆佑才的通红碎屑铺满大地,到处是燃烧未尽的火药味,阐述着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更新。

一瞬间,让记者觉得这“鞭炮声声”意义何其重大。

很多人认为放鞭炮仅仅是为了热闹,其实热闹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敲锣打鼓,为什么一定要用鞭炮呢?

鞭炮声声,图得是过年的喜庆热闹。度过的是快乐无忧的童年,送走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寄托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最美好的愿望。

婚礼要放鞭炮,新店开张要放鞭炮,建房仪式也要放鞭炮,其实这些都是由春节放鞭炮引申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放鞭炮是象征新事物、新生命的诞生。

爆竹又被人们称为“爆竿”,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是将一支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它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就这样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描述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谓之端日,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赶走妖魔鬼怪,使人类的生命得到保证。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鬼怪,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真情年味爆打仗张

又过年了,耳边就响起了鞭炮声,就不禁为之雀跃,欣喜之状溢于言表,心中的“冰山”无形中也被“炸”裂了:惊雷响起火光绽,纸屑白红雪花扬,硝烟眷恋欢乐象,童稚蜂拥遍地寻

喜欢鞭炮,却一直抱有纠结的“慌”、“喜”情怀;小时候,过年放鞭炮时那种复杂激动的心情,就像是现在喜欢奢侈品一样――“又爱又怕”。记得“憨胆大儿”的哥哥会拆下一个小鞭炮放到手心里让它炸响,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可是不小心炸了手,手掌顿时乌青黑紫的,几个手指也是肿的像香肠一样;尽管痛得倒吸冷气,吓得胆颤心惊,可还是经受不住鞭炮的诱惑,没几分钟就顶着妈妈的疼惜责骂,换另一只手继续接着放,心有余悸却其乐无穷。胆小的我总是在一脸的战战兢兢中佩服的五体投地。

放鞭炮时最受不了的是妈妈“注意安全啊,小心炸手啊”之类的唠叨,特别是放烟花时,看着一个比一个绚丽多姿,我们都笑得兴高采烈,她却在一旁边看边小声地抱怨:“一会儿一百块钱就没了,买什么不好呢?!”我和哥哥就一起相互做着鬼脸,吐着舌头,摇着“尾巴”跑开了。

倘若谁家成串燃放,噼里啪啦声刚停,小孩子蜂拥而上,在满地硝烟碎红中,寻捡那零落的没有爆炸身亡的“幸存者”。胆小的女孩子很害怕放鞭炮,但又抵挡不住刺激和诱惑,点炮时不敢靠近,尽量将手伸得长长的去点炮。也有根本就不敢放炮的孩子,站得老远,两手捂着耳朵分享别人放炮的过程。

我们就这样在鞭炮声中享受着欢乐、享受着童年。

这么想着的时候,似乎看到一枚焰火在巨响中腾空而出,绽放出美丽的花样,眼前满目炫耀;这个春节,浓浓的年味儿也开始弥漫。

大年初一,鞭炮的闪电和雷鸣先是零零星星的,接着是万炮齐鸣的,对世界的整体“炫耀”就开始了!炮火连天、满目璀璨,震耳欲聋、火光耀眼,一副开天辟地的伟大壮观景象。

放鞭炮的年俗隐含着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象征宇宙万物生命的开端、人类文明的开端、时间的开端、文化的开端,象征着一切生命开始的意义。这种年俗活动模仿开天辟地的过程,鞭炮的形状、声响和结果都与混沌神话宇宙开端一致。

这种意义一直深藏在民众的潜意识之中。它是中国人的心结,是中华民族“抹不去”的文化情结,是最能够牵动全民族人民心灵的文化要素,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辞旧迎新、企盼五谷丰登、欢庆国泰民安的狂欢喜庆中,烟花爆竹充满文化色彩和文化震撼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节放鞭炮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淡忘。童年时那放鞭炮的乐趣也一去不复返。没有了放鞭炮过程中那些好玩的小一儿,也没能够长久留下的记忆,一年一年的时光,也许就在震耳欲聋和流光溢彩中悄然消逝了,像散落在地上的片片纸屑,无论如何也拼不回来原来的样子。

北京在禁放许久以后开禁了,央视燃放了40万的烟花;元宵节,各地都办烟花晚会,满世界的烟花装点着夜空,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可好像也没能点燃人们心中的激情……

单纯的热闹根本不足以长期支持放鞭炮的习俗传承。只有守望这充满团圆、祈福的浓情和开创未来的豪情,在心中燃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激情,放鞭炮的习俗才不会沦为“热闹过后的乌烟瘴气”。拾起心中的中国结,放鞭炮才有了它激动人心的张力,才有了其增添年味的真正意义。

过年放鞭炮范文6

不敢放鞭炮、不敢过年的诱因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恐惧心理。虽然恐惧心理的出现在年幼的孩子中比较常见,但它确实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由惧怕伴随而来的退缩和逃避将促成孩子胆小和怯懦的个性。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爸爸妈妈多希望宁宁和小伙伴们一起庆祝节日啊!妈妈应该如何引导宁宁走出恐惧的阴影呢?

理解宁宁的恐惧心理。恐惧作为一种情绪,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然地出现,因此,幼小的宁宁会像他的同伴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恐惧,如日个月之前,很大的声音会使他从梦中惊醒大哭:9个月左右,陌生的面孔会让他哭闹;两岁多的时候,妈妈的离开会让他害怕抽泣2岁之后,他仍然不敢独自在黑暗处走动,而且他认为让人害怕的鬼怪真的会出现……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若特定的害怕内容。但随着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他们对外界控制能力的增强,他们会不断地战胜害怕。因此,在不影响宁宁生活适应性的前提下,父母不妨顺其自然,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宁宁就敢放鞭炮,也不再惧怕“年”了。

安抚宁宁的情绪。当宁宁因不敢放鞭炮而躲藏在爸爸妈妈身后时,父母要安抚宁宁的害怕情绪。

安抚与拥抱。直接的身体接触将带给宁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成为宁宁战胜恐惧的强大支持。但父母必须注意,这种安抚是建立在父母力量的基础上的,如果父母也表现出害怕、不耐烦、无所适从的样子(因为孩子的害怕而产生慌张、焦虑),反而会增加宁宁的害怕程度。

转移注意力。如果宁宁反应比较激烈,家长可以带宁宁离开这个使他感到恐惧的环境,或者转移宁宁的注意力。如果宁宁只是害怕这巨大的响声,妈妈不妨抱着宁宁,让他捂住耳朵,和大家一起感受放鞭炮的快乐。

对症下药。引起宁宁害怕的原因可能既有外部的刺激因素,也有宁宁自身的田素,父母可以通过仔细的观察,从根源上改变宁宁恐惧心理的产生。

如果宁宁的害怕是因为自身的气质类型比较敏感脆弱而造成的,家长可以带宁宁进行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带宁宁走亲访友,增加他人际交流的机会,增强宁宁的适应能力,帮助宁宁建立战胜害怕的信心与勇气。

依恋问题专家安斯沃思的研究表明:依恋安全感决定幼儿感到安全的程度。具有安全感的儿童能够毫无惧怕地离开母亲自如地到处探索,他们相信可供他们信赖的人不会丢弃他们,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保护他们。而未建立起安全感的儿童则相反,他们缺乏单独探索的勇气。如果宁宁害怕和小伙伴放鞭炮是由于他和父母之间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那么家长就要注意和宁宁间的交流,增强宁宁与父母之间的纽带联系。但是要注意,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是一种亲子感受,它来源于亲子交往的质量而不是亲子交往的时间。

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幼儿恐惧情绪的产生与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密切关系,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过度限制,孩子就会由于缺乏锻炼尝试的机会而变得胆小。如果家长平时就经常通过恐。下孩子达到使孩子听话的目的,那更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

教给宁宁控制恐心理的方法。如果宁宁掌握了一种战胜害怕的好方法,那么他就可以灵活地应对不同的环境。父母可以教给他的方法有:

鼓励宁宁将引起恐惧的对象说出来或者画出来。宁宁的害怕,例如对“年”的害怕,很大程度源于他丰富的自我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他越发感到害怕。如果父母鼓励他把自己的想象现实化,然后再针对这种现实的害怕加以引导,那么宁宁的害怕可能就变得容易控制,宁宁对害怕的想象空间就非常有限了。

帮助他进行有效的语言暗示。在宁宁害怕的时候,妈妈可以引导宁宁说一些自我鼓励的话。这样做既可以转移宁宁的注意力,也增强了他战胜恐惧的信心。

营造战胜恐惧的氛围:情境的积极暗示作用可以帮助宁宁缓解恐惧的情绪状态,激发宁宁战胜恐惧的内部动机。

榜样的力量。妈妈可以让一个喜欢放鞭炮的孩子跟宁宁说说放鞭炮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说得宁宁的心痒痒的,然后再鼓励宁宁一起放鞭炮。如果电视里有放鞭炮的场景,不妨经常让宁宁看看,告诉他,放鞭炮没什么可怕的,这种不在现场的场景对消除宁宁对鞭炮的恐惧感具有一定作用。

以家庭游戏进行示范。爸爸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给宁宁示范放鞭炮的技巧,还可以给宁宁讲讲自己小时候放鞭炮的快乐经历,鼓励宁宁和自己一起放鞭炮。

如果宁宁害怕“年”是因为妈妈在讲故事的时候将“年”渲染得太可怕了,那妈妈不妨重新讲一遍。这一次,妈妈不妨刻意渲染白发老人为民除害的英雄气概。而且,妈妈不妨告诉宁宁,“年”不过是个传说的故事,那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是真的,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生 安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