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1

市场经济体制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而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 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 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3、 稳定经济职能。所谓稳定经济,就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就业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协调。这一职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的认识基础上的。在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政府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通过压缩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财政又可以通过扩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扩大社会总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财政上的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劳动争议 处理制度 一裁两审

中国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34(2011)05-080-02

劳动争议由来已久,解决的方式和处理制度也随之形成。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最早来源于法国大革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趋于完善。完备且有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能够使劳资双方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得到及时化解或缓解,这是各国政府考虑并发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而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处理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对于有效解决劳动争议存在诸多不利。

一、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一调、一裁、两审”,其中,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而仲裁是必经的诉讼前置程序;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请诉讼。此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忽略了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并且使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繁琐,不能实现劳动立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仲裁与诉讼捆绑在一起,造成制度设置的重叠,既不利于仲裁制度发挥作用,又拖延了解决纠纷的时间。具体分析如下:

(一)“仲裁前置”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仲裁前置”程序违背仲裁自愿原则,限制了当事人权利救济途径的选择权。在现行的“仲裁前置”程序下,劳动争议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在仲裁机构对争议事件作出裁决,即日诉权的行使必须以仲裁机构对争议事件的裁决为前提。这就排除了当事人对诉讼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设置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如果仲裁委员会出于客观上的某些原因或者主观上的错误认识,将本来应当受理的劳动争议而不予受理,当事人也就无法诉诸法院,直接导致当事人丧失了这部分争议的诉权。而且“仲裁前置”程序也容易导致当事人丧失时效制度的保护。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当事人超过一年才提起仲裁申请的,将有可能永远不能获得司法保护,这与劳动立法的本意背道而驰。

(二)处理程序繁杂、周期长、成本高

按照现行规定,一个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先进行仲裁,但仲裁裁决不是终局性的,一方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程序繁杂,环节多,周期长,不利于及时、有力地保护劳动者。

1、谴成仲裁和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方面由于仲裁裁决的法律效率的不确定性,当事人往往把“仲裁”当作程序义务,劳动案件经劳动仲裁裁决后大多数会进入诉讼程序,这使仲裁程序形同虚设,结果是劳动纠纷没有化解;另一方面“一裁二审、仲裁前置、诉讼终局”涵盖了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两个部门,法律并没有对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程序的衔接作出相应的规定,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系统,处理程序和法律适用上有所不同,劳动争议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后,原先劳动争议仲裁阶段的工作完全无效,所有诉讼活动得重新开始,同一案件重复处理,白白浪费资源。

2、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程序繁杂增加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与劳动法的立法宗旨相违背。在“一裁二审,仲裁前置、诉讼终局”程序下,一旦劳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原劳动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不管劳动者在劳动仲裁是否胜诉,其为仲裁花费的所有成本是无法收回的,所有一切得从头开始。这使劳动者维护劳动权益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护普通民事权利的成本,无形中提高了劳动者维权的门槛。与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相违背。

(三)争议调解功能弱化

劳动争议调解功能弱化,调解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为法定调解机构,在实践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大量争议案件越过“第一道防线”,直接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给各级仲裁委员会和法院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萎缩。健全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通过调解解决争议的组织基础。在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快速增加的同时,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不但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大量萎缩。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截至2003年9月,全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153113个,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56%。一些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或下岗或退休,未及时调整补充,造成人员流失,队伍萎缩,甚至名存实亡。大量新建非公企业成立工会且困难重重,更不用说建立调解组织。企业调解组织的萎缩暴露了传统调解制度的弊端。

2、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下降。在劳动争议逐年快速增加的同时,不仅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萎缩,而且劳动争议调解的成功率也在下降。由于调解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非必经程序,调解成功率的降低必然影响争议当事人调解的信心。可以预见,选择通过调解解决争议的当事人比例将因此而进一步下降。长期下去,将使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处于形同虚设的境地。

(四)弱化了劳动仲裁的权威

仲裁裁决的非终局性,弱化了劳动仲裁的权威,造成劳动仲裁权威不足,影响劳动仲裁职能的有效发挥;一般的民商事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原则,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当然,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而劳动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而原来的裁决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劳动仲裁不具有权威性和快捷性。这既不利于劳动争议的快速解决,又浪费了司法资源。

(五)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案范围过于狭窄

根据《劳动法》规定,仲裁受案范围有两个:一是我国境内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二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这一规定表明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并不宽广。我国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游离在现行法律规定之外的劳动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导致劳动者状告无门,无法得到救济。

(六)仲裁时效过短,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方面存在问题,弱化了对劳动者保护的

我国《劳动法》第82条将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规定为60日。2008年5月1日生效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将仲裁时效延长为一年。虽然时效已经延长至一年,但因为劳动争议发生原因纷繁复杂,此时效规定仍然不利于很好地维护各方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笔

者认为应采用普通民事时效规定即两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同时还应明确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并非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只适用于仲裁阶段,而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适用民法上关于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不受仲裁期限的制约。

(七)缺乏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的监控、协调、处理机制

近年来,集体劳动争议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带有突发因素,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群体性劳动争议在案件数量增长和涉案人数增长的同时,还呈现出涉及面广、当事人情绪激动、争议双方利益矛盾突出、争议内容复杂交织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处理难度相当大。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方式向社会施加压力,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静坐、围堵交通、集体上访等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突发事件。因此,如何预防集体劳动争议,变被动受理为早期介入,特别是建立起有效的监控、协调、处理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制度,并纳入规范工作程序,有效地避免矛盾激化,控制事态扩大,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思考

一个良好的劳动纠纷解决模式应当首先尊重争议双方自主选择纠纷解决渠道的权利,同时应当兼顾考虑到国家对重大法益的必要司法保护和司法救济,并找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因此笔者在借鉴国外成熟立法例子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或裁或审、裁审分离、各自终局

现行劳动争议的调解、“一裁两审”机制,繁琐、冗长的程序已使劳动者维护权利时所厌烦,在某种程度上不但不能使劳动者快捷、便利、高效地实现权利,反而会成为实现权利的障碍。基于此,应尽快修改涉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律和法规,简化劳动纠纷的处理机制,将调解、“一裁两审”的处理机制简化为“或裁或审”机制。这样对劳动争议这一特殊纠纷的当事人,既可选择仲裁程序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救济,也可选择诉讼程序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救济。这既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又能缩短解决劳动争议的时间,减少劳动者实现权利的成本。具体设计为: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争议解决可能选择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两种程序,如选择仲裁程序的,则适用劳动仲裁程序处理,实行一裁终局。因许多劳动争议纠纷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未订立劳动合同,也没有选择纠纷解决方式。针对劳动争议纠纷的这一特殊性,只要一方当事人已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则纠纷即适用仲裁判决,另一方不得以双方未约定仲裁解决纠纷为由提出管辖异议,也不得另行起讯按先受理原则处理。如当事人直接选择诉讼途径解决的,则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实行两审终审制,相对方不得以仲裁前置为由进行抗辩,主张法院直接受理程序违法。但有例外,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后再向人民法院,或是当事人的劳动争议必须到法院,比如说,争议双方可以基于仲裁员在仲裁过程中有或仲裁程序明显违法等事由,申请法院撤销原生效仲裁裁决,对该劳动纠纷重新审判;或者是争议标的数额巨大或涉及人数众多、影响极大的集体争议案件必须法院专属管辖。

(二)拓宽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范围

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范围的宽窄,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救济劳动争议司法力度的强弱。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务部门对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资格设置了较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源于劳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劳动关系偏于狭窄的规定,以及对劳动关系“主体相对性原则”过于机械的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突破这些限制的案例逐步增多,一些地方法院与劳动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旨在拓宽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范围、加大对劳动争议的司法救济力度的规范。很显然,滞后的立法已经脱离了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形势,并酿成了司法的不统一,亟待在考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综合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以统一的立法适度拓宽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的范围。

(三)强化调解功能,拓宽劳动争议处理渠道

调解是整个劳动争议处理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强化调解功能,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网络,有利于劳动争议的及时解决。首先,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其次,行业(乡镇)应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负责指导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作,协调处理本行业(乡镇)内发生的劳动争议。第三,建立行政性社会调解制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具有调解职能,采取行政调解方式处理一些不必或不宜由仲裁部门处理的争议,使案外调解合理化。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外,工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都可承担这一职能。因此,崇尚并运用调解制度的功效是十分必要的。推动建立并充分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原则,尽量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化解在矛盾纠纷的萌芽状态。

(四)健全和完善集体劳动争议预警监控机制

发挥行业和企业调解组织作用,建立健全集体争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控制度,使之纳入法律轨道解决。同时要完善集体劳动争议的特别审理程序,保证集体劳动争议的妥善及时解决。

(五)完善劳动仲裁机构建设,强化劳动仲裁内部监督机制

现行的劳动仲裁行政色彩浓厚,弊端多,劳动仲裁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朝自成体系方面发展,削弱其行政性,增强其司法性。必须将仲裁委员会建设成为相对独立的办案机构,设立相对独立的常设机构。应借鉴人民法院在探索公正审判方面进行的有效改革,在内部按立案、调解、裁决、监督、综合等不同职能分设机构,分工协调、互相监督,不断完善公平办案机制。并通过立法确定仲裁系统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上级仲裁委对下级仲裁委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增强仲裁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主要对案件的受理管辖、裁决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建立错案追究制度,从而确保案件处理的及时与准确。完善劳动仲裁员的聘任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仲裁员专业素质,提高仲裁员聘任标准,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仲裁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的仲裁员队伍,确保劳动仲裁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六)建立专门的劳动法庭受理劳动争议

各级法院改变劳动纠纷由民事法庭临时组成审判庭审判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或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官(劳动争议较少的基层法院)专门处理到法院的劳动纠纷。因为劳动争议涉及到的劳动法规和政策比较多,而且有些劳动争议涉及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专门法官才能够保证劳动争议得到快速和公正的解决。人民法院应依法慎重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件逐渐呈现出数量大、涉及当事人多的特点,且劳动关系双方以利益冲突为主,矛盾较为尖锐,涉及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上访等不稳定事件发生。因此,人民法院要选派业务知识较强、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法官,相对固定组成合议庭,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人员一方面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吃透精神,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审判能力,对复杂疑难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另一方面要找准双方争议的焦点,积极会同劳动部门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再调解。对调解不成的案件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及法律文书充分扎实的说理来说服双方,既公正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使劳动者过分要求得以遏制,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注释:

①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00

②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02―203

③中国劳动咨询网.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EN/OL].(2011-2-10)

④徐智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学评论,2003(6):26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检验医学;举证倒置;医疗事故

什么是举证倒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对原告诉讼请求所指明的事实,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就叫“举证倒置”。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举证倒置通俗的讲,是指患者将医院推上被告席后,首先要由医院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法院将判医院败诉。

一、确保检验质量是面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策中的关键

临床检验医学是对临床的标本,在仪器、试剂、质控品、检测方法的共同作用下,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大价值的实验检测信息,得出一份尽量准确的检验报告,供临床医生得出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医院的主要职能在诊断、治疗上,故正确的诊断显得愈来愈重要,也是避免医疗事故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搞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讨论如下。

1.标本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前提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患者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妊娠、运动、 餐前、采血时间、月经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在给患者采血时,应注意采血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正在输液的患者千万不可同侧采血,更不能用原有的输液针采血。 注意在标本贮存、运转、离心、温度对标本结果的影响,更应注意人为因素造成的张冠李戴,还要注意标本质量(溶血、脂血、黄疸),在此过程控制不当也会造成错误的结果。标本完成后,在4 ℃冰箱放置1周,并声明检验结果只对此标本负责。

2.提高临床检验分析质量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四要素是:试剂、仪器、方法学、人,其中人是作好检验分析的前提。

2.1 试剂质量是做好检验分析的一个基本因素 检验科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在临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带动试剂的商品化。新试剂使用前,一定要做以下几个实验:试剂的稳定性试验、线性回归试验、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试剂的选择同时还涉及到方法学的问题,不同试剂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参考值也就有所变化。同时使用试剂时,温度、波长的选择、测定时间以及样品体积分数等,厂家都做了精确的测试,一般不需要改动。除非检验人员亲自做了相关实验,否则将引起检验工作的紊乱。

2.2 仪器稳定性及维护也是做好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已用多年的检验分析仪,应注意样品/试剂加样注射器、温控系统、光电比色系统、光源系统、定时器等工作质量,并应注意平时的保养、定期的校对、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检测。

2.3 人员的因素是做好临床检验的前提 从患者的检测前准备到检测报告的发出,仪器的正确设置与保养,试剂的选择,人的因素贯穿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始终。

2.4 各种自动分析仪参数设置和质量保证 自动分析仪参数正确设置是保证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主要要素之一,包括方法学的选择、样品体积分数、温度、波长、反应时间等的设置,还有试剂或样品、反应线形范围、最大或最小吸光度值等限额参数的设置。参数的正确设置是仪器分析质量保证的前提,一台性能良好的自动分析仪,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确输入参数,熟练操作仪器,合理使用试剂盒才能保证实验质量。

3 临床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

3.1 对检验结果应进行实时监测 在检验结果发出前应从仪器记录中观察实时反应曲线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底物耗尽,样品或试剂吸光度限是否超过设置范围及线形范围等,如能及时发现可避免假性报告发出。

3.2 应认真核对避免添错报告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添错报告同样可以造成错误的结果,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应在报告发出前建立核对制度。

3.3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 对异常结果应多方面查找原因,特别是与患者症状不相符、超出生命极限值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检验科为临床服务应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参加疑难、危重患者的查房、死亡病例讨论等,及时发现差错并予以改进是提高诊断质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对减少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1 掌握医疗事故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各医疗机构纷纷学习《条例》,制定对策,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医院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知什么是能做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第二款“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而要得出上述结论,加强诊断是必要的手段[3]。

2.2 对检验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ISO15189号文件对检验人员要求至少应具有中等专业学历并接受岗前培训人员取得考试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关键

3.1 做好检验科档案(检验单、检验报告等)的管理 检验单(检验报告)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重视检验科在医疗事故举证倒置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要有明确、清楚的管理制度,检验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养成有收集和保管证据的意识,任何时候有据(证据)才有理,这是举证倒置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的。

3.2 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装备水平 购买和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选用合法的、高质量的检测试剂和校准品、质控品,正确收集和处理标本。

3.3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临床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检验医学专业知识、仪器设计原理、统计学知识、试剂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知识并能有机的结合,因此,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检验科面对临床提供的标本,要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数据、分析报告,如果由于检验分析数据有误,导致医生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引起医疗事故,将难辞其咎。此外对证据(检验单、检验报告)的不正确记载、不正确保管,或者有违诊疗的操作常规都将因此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4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是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政治知识的学习方法。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和理论知识背诵下来就能够接受考验的。在思想政治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驾驭思想政治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想要正确熟练地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就需要在学习中多下工夫,多用心去理解和探索,从而提高政治知识学习的效率。

一、重点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效率的高低,除了教师正确地引导和学生的刻苦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因此,教师在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起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来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结构,在宏观上能够主观地驾驭知识。我们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应用性,因此我们一定要运用课本中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一个实践过程。思想政治知识的实践过程并不能局限于试卷中的“纸上谈兵”,一定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那些政治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学生,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多积累知识。

其次,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强调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不但要知道是什么,怎么回事,还要知道其中的原因和道理。要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最后,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死板地将知识记录在脑海中就可以的。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相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辩证能力。确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做成正确的选择。

二、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在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这门学科知识很抽象,离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遥远。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打消这一念头,让学生把思想政治知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来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和联想,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学生的问题非常简单或是常见,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很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是源于质疑的开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就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教师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过程,才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知识是最有实效性的一门学科知识。想要顺利地学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当下的新闻事件,掌握近期发生的重要事情。思想政治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平时经常关注国内外大事的学生。特别突出的表现在实事考试中,这些学生的答案都比较简明扼要,是最前沿的观念和想法。这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储备了很丰富的知识,掌握了最新鲜的思想和观念,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分散。

生活每天都在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会使教材中内容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现实内容,造成了知识和现实相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使学生特别关注生活中的改变,及时把最新的思想补充到课本知识中来。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观念能够紧跟前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加关心国内外的大事,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谁能够最快地得到最新的信息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加工,谁就会有希望获取最后的胜利。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习惯,让学生习惯用网络查询和搜集资料,突破书本和课堂的限制,能够用各种方法和渠道来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极大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量。通过网络的信息平台来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动态,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见识,并且能够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选择适宜自己的,能够帮助自己理解思想政治知识的信息,并且有机会和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5

党员个人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在中心党支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吉利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下,我结合学习和工作,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力求把问题找实、找深、找透。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思想境界、思想作风及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边学习、边查摆、边整改、边提高。现将自查状况做自我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薄弱

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学习不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精神和政策不够关心和重视,也没有认真的学习和领会,缺乏一些基本的政治素质,不善于用政治的头脑思考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认为自己只是一般同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用全新的思路和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所以看问题和做事情比较片面,也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自身工作的提高。

(二)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

对待工作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开拓意识还不够。缺乏知难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职责感.

(三)业务能力不够扎实

在工作中经常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业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和业务联系起来,业务能力的提高速度跟不上工作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今后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端正学风,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纪律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克服“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的思想;以高度的职责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单位的各项任务。

2、自我加压,改善工作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加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快节奏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求真务实,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科学性,工作想到前头,想细想全,克服盲目性,变被动为主动。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19-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认为,互动式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其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互动教学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只有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课堂高效运行,达到预期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互动教学的意义

互动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在20世纪初提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象征符号基础上的行动过程。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把这一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从而形成了互动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使互动课堂理论得到进一步地发展。互动课堂理论认为在课堂情境下,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可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互动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被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高校掀起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中,原先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法逐渐被互动式教学法所取代。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互动教学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一)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很容易独自主宰课堂,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理论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很容易过多地解释概念、原理等,造成学生被动听讲的情况,久而久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就极易变成“满堂灌”课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互动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旧知识的不完善之处和使之进一步完善的途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身行为改变课堂单纯由教师主宰的局面,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堂建构,从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枯燥、沉闷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

(二)构建师生平等地位,创建和谐课堂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讲授者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及其仪表神态、言谈举止等影响和陶冶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四有”公民。而目前的高校学生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厌烦、抵触的现象,对此,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让学生重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互动式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较好途径。互动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同时纳人互动的情境之中,学生与教师可以平等地对话,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将人类社会的思想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创生出新的智慧。

(三)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教学,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力,因此教学实效性相对低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突出学生是教学主体前提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中产生共鸣,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四)完成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80人左右一个大班会出现教学过程管理困难的现象,如学生到课情况、学习的专心程度都难以掌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关系表现为一种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是否讲授完成、教学进度和方法是否适当,而很少关注学生发言的丰富与多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受到教师权威的束缚,在情感、语言等方面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课堂气氛比较紧张,师生关系比较冷漠。这种机械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往往出现学生被动应付现象,只关心考勤和考试,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互动课堂教学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学生被动学习情况的发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实施不同的互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在互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给其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好成绩,不但要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而且要在互动课堂中有良好表现。教师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可以适当扩大互动课堂表现成绩的占比,从而增加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互动式教学的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影响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互动课堂的前提是师生都要对将要讲述的内容有知识准备和较为深入的思考,如果只是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学生未做到,则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单方面灌输,互动教学的课堂效果难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课堂往往是对当前的热点、难点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讨论有时立足现实,有时史论结合,需要较多的知识积累。教学实践中发现,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视野较为开阔,他们对互动教学有较高的积极性,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在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积累有限,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兴趣不浓或学习过程困难的现象,互动效果较差。为了使互动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或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社会背景,这有可能会耗费课堂的大量的时间,影响互动的实施。另外,高校学生需要学习很多课程,在每门课程上花费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刻意创设互动教学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应付教师的情况,或者拿出老掉牙的问题反复谈,或者只是肤浅地谈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从而使互动课堂变得徒有虚名。

(二)目前的就业趋势影响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随着就业竞争的白热化,学生在校学习的功利性特点更加突出。学生在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课方面花费的时间会远高于其他课程,如果课堂上所学与就业关系不大,其兴趣就会大为削弱。尽管社会一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相当部分学生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与其他功能课程、专业课程同等的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普遍存在偏见。错误的认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被动,开展互动式的教学难度很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握互动课堂的难度更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重视程度比较低的学科,互动教学的效果就差一些。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授课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授课老师不但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必须是一个教学的“艺术家”,能生动、灵活、恰当地把握课堂进展。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面对的现实往往是:教学对象对所学课程不重视、大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繁重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较好把握互动课堂的难度不小。

(四)互动教学效果难以评价。教学效果难以评价是实施互动教学的内在缺陷,几乎是所有的学科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面临的难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人数多,课堂互动的时候无法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因此就出现勤快学生表现机会多、小组代表成了全权代表、奖优罚劣的机制难以执行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互动课堂上或积极或消极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违背了互动式课堂的初衷。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课堂高效运行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认识互动教学的重要性。互动教学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内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的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蕴涵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内容,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就要通过互动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作出自己的思考,能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从而澄清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之初就要把这些道理传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本门课程主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只有帮助学生认识互动课堂的重要性,互动课堂的顺利开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以问题的创设和探讨推动互动教学的开展。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是与对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有价值、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追问和思索,才能成为优秀的理论学习者。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互动课堂的预期目标之一。因此,以问题的创设和探讨来促进教学的互动效果,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课堂高效运行的有效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每次上课都以问题开始,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的问题。问题选取的素材可以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也可以取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来自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也可以从学生认识上的盲点切入。教师应善于创设,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的现实问题,并且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有说服力的回答,以此增进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为了解决因学生知识准备不足而影响互动式教学开展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提前学习,查阅、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为即将开展基于问题的互动式教学做好准备。

(三)以灵活恰当的方式开展互动教学。首先,差别使用不同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必修课程由于教学的基本内容不同,课堂互动的情况也应该有差别。教学实践表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适当加大互动课堂的分量,因为这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所蕴涵的道理和思想与学生的自身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较好地采用互动课堂的方式,就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教师在这门课上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理论层面上拔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正确引导,就可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门课程是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的,此门课程互动教学的成功也可以为后面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保持参与的激情和期待感。另外的三门必修课或者理论相较强,或者史论结合,互动课堂的难度相对来说大一些,在教学时教师应对互动课堂做一些调整,如可以多一些讲授;可以观看视频资料,然后师生分享观看的感受;也可以通过专题研究、实地调查访问的方式,丰富互动课堂的教学。

其次,区别对待不同学生。教学实践发现,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互动课堂的认可程度不同。基础知识较扎实、表达能力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班中有较多的此类学生互动课堂效率高,效果也较好;反之,互动教学就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组织互动课堂时面对不同品质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对互动课堂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不仅要鼓励,而且要使他们起到带头表率作用,进而逐渐把对互动教学持中性或者负面态度的同学转变为对互动教学持积极态度。对互动课堂互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对这类学生进行了解和对自己互动课堂的开展进行反思,查找导致他们消极对待互动课堂的原因,再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因学生信心不足引起的互动冷场,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他们以肯定和信赖,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增加其互动的勇气;如果是因教师的互动方法不当,难以吸引学生参与,那么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不同素质的学生出现在同一个教学班中,教师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解决各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同需要。教学班中对互动课堂持积极态度人数较多的,那么教学中教师可以强化互动教学,弱化传统教学方式;反之则弱化互动教学,强化其他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权衡,可以使互动课堂在所有教学班中顺利开展。在互动课堂效果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并结合实践成果、期末考试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达到对互动课堂的客观评价。

(四)以多样的课型开展互动教学。“90后”大学生的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渴望新知厌恶老套。如果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也许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满足程度会渐渐减少和下降。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实现教学的实效性,除采用新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外,应该多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互动课堂教学是各种课型灵活、交叉使用的过程,其课型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形式:

质疑解惑式: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解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反馈交流式:师生、生生之间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以获得正确认识。

活动式:首先确定主题,然后通过实际观察、信息搜集、参观访问、专题研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寻求答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从而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沟通协作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泽文.互动教学: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相关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2]吴倬.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南昌航天大学学报,2010(3)

[3]孟祥林.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基金项目】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0JGB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