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1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

一、 深圳高级中学

1. 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 学校建筑特色

(1) 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 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 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 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 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 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 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 借鉴之处

(1) 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 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 深圳实验学校

1. 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 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 办学特色

(1) 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2) 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

(3) 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4.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

(2) 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 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

2. 建筑特色

(1)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3) 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

(4) 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

3. 办学特色

(1) 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 教研教成果显着(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着作)。

4. 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

5.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

(2) 校园网络建设。

四. 中山纪念中学

1. 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

2. 建筑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2

商业电视以盈利为目的,而盈利又是以能否吸引足够多的电视观众为条件的,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电视观众才能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因此,想方设法以最小的投资来吸引最多的观众是商业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逻辑。这一运作逻辑导致了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商业电视台的节目表中总是充满着肥皂剧、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娱乐类节目,而新闻、时事类、政治以及公共事务类报道等严肃节目被降到最少并被边缘化。这是由于娱乐节目成本低廉,而且能吸引最大数量的电视观众,而严肃类的节目成本较高,且收视率不高。娱乐类节目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电视竞争战中威力强大的氢弹。在以商业电视为主的美国,电视节目完全娱乐化,电视成为庞大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我国电视在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后,节目也呈现出过于娱乐化的特征。充斥我国当前电视荧屏的是不时被广告打断的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秀以及诸如歌曲大赛、模特大赛、选美大赛、体育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比赛,唯独缺少新闻时事类严肃节目。40多个卫星频道,竟然很难看到新闻时事类节目,几乎在任何时间打开电视所看到的都是没完没了的娱乐节目。甚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往往根据“新奇、吸引人”的标准来制作所谓的新闻时事类节目。因此在该台,很少能看到关于重大公共事务的深度报道,重大公共事务往往以新闻简播方式处理(政治宣传类除外)。李希光认为在当前中国媒体的商业化浪潮中,金钱在吞噬公众的话语空间。各种媒体都在回避重大新闻,转向娱乐新闻。①为了吸引观众,商业电视甚至趋向于把严肃类节目娱乐化。珍・辛顿注意到,在英国,商业压力使得节目制作人在记录片中更突出人性化和人们感兴趣的方面,一些社会结构性问题也被错误地当成个案来处理和探讨。②而阿兰・奈特也在美国媒体对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看到了“战争的好莱坞化”③。波兹曼甚至认为电视使美国正在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民族: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④

不过,作为麦克卢汉的信徒和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波兹曼没能找到美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真正原因――商业力量的驱动。他认为美国电视上严肃话题的娱乐化是电视本身的原因,因为电视适于表达娱乐节目(以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形式)。这显然是错误的,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只是对电视画面技术的滥用。

商业电视节目整体上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新闻时事类节目边缘化和半娱乐化)使得电视公共领域从根本上被消解了,在电视上进行公共事务的严肃讨论已不再可能。事实上在以商业电视为主的美国,电视公共领域就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过。

市场压力除了导致商业电视节目整体上的娱乐化之外,还导致了节目受到广告的结构性制约。这在实行赞节目制度的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广告商只赞助有利于销售其产品或能大量吸引观众的节目。即使在不实行节目赞助制度的地方,广告给节目所带来的结构性制约作用也会表现出来。广告主选择在一些节目中做广告而不在另一些节目中做广告的做法,决定了商业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的偏好。广告主往往选择在收视率较高的娱乐节目上做广告,而不选择在收视率较低的新闻时事类节目和某些特定的节目中做广告。比如,航空公司不会选择在关于空难的记录片中做广告,而农药制造商不会选择在环境保护类节目中做广告。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节目的大众化和娱乐化。为了促销产品、服务的需要而制作特定种类的节目也成为经常性的做法。这一类节目往往与汽车、旅游以及烹饪等产品和服务有关。商业电视在节目上所受到的这种结构性制约使其无法根据公共讨论的需要来制作节目,节目的制作只是为了制造大量的或特定种类的可以出售给广告商的观众。因此,现代大众传媒批判者认为,商业电视仅仅把观众当成了消费者而不是民主社会的公民。

广告除了对节目产生间接影响外,有时还直接成为节目的一部分。这尤其体现在企业为了改善在公众中的形象而选择电视媒介做形象广告上。这类广告具有宣传的政治性质,往往和人为制造的新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私人利益的展示带有公共讨论的色彩,宣传和讨论无法区分清楚。在商业媒体最为发达的美国,公关人员的数量(20万)已经超过记者的数量(13万)。据业内外人士估计,美国人在报纸上读到的和在电视上看到的报道中,有50%至90%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印刷或录像新闻稿形式出自公关人员之手。⑤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的联邦政府是美国的基本广告主之一,平均每年要支出1亿美元用于政治广告。哈贝马斯认为,这类公关实践的宣传技术已经逐渐主宰了西方社会的公共领域,成为诊断公共领域的一个关键现象。哈贝马斯得出的结论是,在公共关系宣传中,原来分开的私人利益的展示和公共领域重新融合在一起,市场利益开始入侵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又重新带有了封建的形式特征。⑥

广告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无疑导致了市场利益向公共领域的直接入侵,哈贝马斯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哈贝马斯没有认识到,对大众传媒所构筑的公共领域的真正威胁来自现代大众传媒由于商业性质所受到的结构性制约。商业压力所导致的电视节目的整体娱乐化、新闻时事类严肃节目的边缘化和半娱乐化以及广告对电视节目所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将导致现代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消解,它趋向于把电视公共领域从整体上铲除,而不是仅仅导致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受到经济利益的入侵。哈贝马斯错误地认为,广告不会影响公共领域。他认为广告可以和公共领域并存而互不影响,他举出的例子是19世纪的报刊。显然,哈贝马斯对19世纪报刊的整体状况并不清楚,19世纪后期的黄色新闻浪潮就已经在消解报刊所构筑的公共领域,其消解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商业报刊。商业电视和商业广播以及商业报纸一道正在消解现代大众传媒所构筑的公共领域。

私人所有是导致商业电视消解公共领域的另一主要因素。由于准入的高门槛和激烈的竞争,现代商业媒体已经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媒体的高度集中和垄断行为大大降低了能通过媒体表达其意见和观念的人的比例。商业电视更是如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上,商业电视只能反映少数业主和编辑的个人观念,绝大部分民众则失去了表达自己观念的自由。哈钦斯委员会希望商业媒体通过自律来克服这些弊端以担负起公共责任。指望靠媒体自律来克服媒体垄断和私人所有所导致的弊端,无疑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哈钦斯报告发表以后的美国商业媒体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⑦对此,哈贝马斯写道:

这样,传播机构最初的基础被彻底颠覆了……按照自由主义公共领域模式,这种具有批判精神的公共机构应当掌握在私人手中,不受公共权力机关的干涉。但是,过去100年来,由于商业化以及在经济、技术和组织上的一体化,它们变成了社会权力的综合体,因此,恰恰由于它们保留在私人手中致使公共传媒的批判功能不断受到侵害。⑧

总之,市场压力和私人所有使得商业电视具有去公共领域化的内在本性。商业电视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不但自己具有去公共领域化的本性,而且还消解着整个大众传媒的公共领域作用。这是由于商业电视的娱乐性已经塑造出一种大众娱乐文化,这种文化使得公众由文化批判者转变为娱乐消费者。因而大众开始回避公共事务类新闻,迷恋娱乐节目,在大众媒体上进行公共讨论变得非常困难。英国引入商业电视以后,观众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英国传播部对地面电视的考察发现,观众正逐渐远离专业艺术、宗教和时事节目类节目而去。⑨商业电视的引入,使得BBC的公共领域作用受到了严重削弱。同样的原因,商业电视的引入使得欧洲的公共电视纷纷衰落下去。

注 释:

①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英国新闻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③阿兰・奈特:《战争的好莱坞化: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处理》,收入《全球传媒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④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⑤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231页。

⑦【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一章、第二章及附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⑨《英国通信办公室对公共广电的考察报告(摘要)》,《世界广播电视参考》,2005(1)。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3

一、基本情况:

考察期间,以巴西、智利如何利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解决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得环境保护工作、生态保护的问题为考察重点,先后访问了巴西环境保护部、巴西国家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相关部门及官员对来自于中国山东的环境保护考察团表示了热烈欢迎和周到的接待,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提供了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府行动计划,专项环境保护项目规划在内的各类资料近20套(盘);参观访问了圣洛克市政府及环保局,并以城市化带来得环境问题,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工业污染与医用垃圾的处理技术等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同时了解了巴西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参观访问了**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位于里约市的会址,进一步了解了世界环发大会的宗旨和主要内容;考察了两国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医疗垃圾与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森林保护现状。针对有机食品发展,先后考察了巴西、智利有机食品市场,并与巴西有机食品贸易公司进行了交流与合作的会谈,在此期间,中国住巴西商务领事参加了该交流,并表示出了进一步促进该公司与山东有机大蒜贸易企业的合作意向。

考察期间,在团长张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考察成员利用机场侯机、参观考察、房间座谈等时机与形式,先后多次进行总结、交流和谈体会,每到一地首先明确考察主题和任务,采取了“听、看、访、问”等形式,获得了大量关于生态、环境、有机食品发展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同时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市建设以及有机食品发展目标进行了专题讨论和调研。

在考察期间,利用各种交流和访问机会,介绍了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现状和重大事件成为了华人和华侨的骄傲,成为当地人羡慕和询问的热门话题,同时重点对我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地方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制定,特别是生态省建设,生态市建设,济南市、聊城市环保模范城创建以及烟台环保模范城群创建等举措以及我省有机食品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兴趣和注目。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法律法规的制定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实施法律、法规更重要

巴西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在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农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大量出口、城市化速度过快等过程中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中发展起来的,其环境法律、法规的体系也是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巴西的法律、法规以联邦立法与地方立法两级立法相结合,除具有法律法规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强的特点,在注重农业、矿业带来得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历史背景下,更加重视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越来越严格和法制化,例如制定和颁布了《环境犯罪法》(ENVIRONMENTALCRIMESLAW),对任何引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灭绝,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将被罚款外,还将被诉逐法律程序,定为环境犯罪,同时对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除受到经济重罚、勒令停产外,环境承担恢复生态原貌的责任,在巴西的《刑法》中,具有对公众、法人等量刑的具体条款。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以及在会议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虽然不是巴西的环境法律法规,但是对巴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巴西环境保护的行动准则,影响巨大。

2、重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得社会和环境问题

巴西向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着力推进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犯罪率和恶性犯罪率增多的现象,同时无业者和无居房者“开山建房,开山建城”,形成了巴西所特有的大片山岭、山区建成了穷人区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大量的山林和植被被破坏的现象。以圣堡罗市为例,警察着防弹背心、穷人区年年扩大、穷人城不断增加的社会现象和环境破坏现象尤为严重并且仍在持续。因此,加快城市化速率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控制,发展与科学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和兼顾社会和环境问题。

3、经济高速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4、发展有机食品,培育本国市场尤为重要

在考察中,先后多次考察了巴西、智利超级市场的有机食品专柜和市场,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巴西和智利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税收优惠和减免有机食品进店费等措施,鼓励有机食品进入超市、鼓励超市设立有机食品专柜、鼓励消费者消费有机食品。

5、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中,体现了环境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巴西的城市建设中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中“可渗透性铺装路面”处处可见,许多城市将绿化率纳入到地方法规内容予以约束,公交车网络密布、专用车道醒目,科学的调控交通信号管理,提高车辆平均速度和通行量,提倡和鼓励使用乙醇为燃料,提高燃油标号,减少尾气排放量,无障碍性路段和建筑,尊重妇女、儿童的行为。

三、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要认识到生态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要确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生态省的建设。

2、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依法行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执行好国家和省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加快环保立法的步伐,同时要加强和强调有法必依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发展服务。

3、加强有机食品发展力度,使其成为生态省建设的亮点。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省、市区域性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编制,建设有机食品示范基地,推动我省有机食品发展。

出国考察报告(二)

一、日本韩国城市规划建设

日本城市规划立法较早,而且法制体系较为健全,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基本规划的审查是由城市规划审查委员会来进行,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主要包括大学教授、市民代表、企业代表、律师等等,但政府部门人员不能参加审查。审查通过后,由市长签批通过,最后向市民公布,稍有变更又得重新进行调整,重新审议。在日本,城市开发从立项到动工,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一旦项目竣工,要对建筑物进行改造或者拆除,又需要一个复杂的论证过程,人为的因素很难改变现状。因此,很少有新建的大楼没过多少年就被爆破炸毁的现象发生。

日本城市化水平很高,沿高速路一路上你分不清楚哪是城市,哪是农村,到处是高楼、商场、饭店、自动售货机等,基础设施很完善。

日本的城市建筑看上去比较随意,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建筑、道路、景观浑然一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东京的高层建筑结构以立方体为主,强调实用性,建筑形式不求奢华,建筑色彩东京以橘红色为主格调。大阪的建筑很高很大,路也宽一些,而且有很多很多的大桥,感觉就是一个海上的城市,挺漂亮的,风格以冷色调见长。京都和奈良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也有明显的模仿洛阳和长安的味道,因为现代建筑风格与古都风格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少有高层建筑,窄窄的道路,悠长的街巷,灰色的屋顶,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觉。到了京都、奈良,好像走进了遥远的江户时代,走进了历史的回忆中,接触到了浑厚古朴的生活。

日本城市建设很注重景观设计,20**年日本出台了《城市景观法》,主要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本城市道路和社区道路路灯不求豪奢,朴素大方,简单实用,多是单臂灯,灯罩设计也考虑到了如何避免污染;夜色下的日本城市可以说灯火通明,日本要求临街的商户,夜间必须开启临街的橱窗灯,最著名的大阪道顿堀,夜晚明亮的电子招贴画街景和造型人偶吸引了不少的行人驻足观赏。日本的城市绿化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环境,做一些点缀,从造型到四季花卉的搭配,都独具匠心,真正做到四季有花,终年有景。

日本城市道路建设水平较高,给人的感觉是每条道路都是精品,都是精细施工、精心管理的典范。道路施工用料很讲究,路上石子一粒一粒清晰可见,渗水和防滑功能较好;为区别道路性质,在路口还专门铺上颜色不同的路面。道路的排水设施不似国内道路边不远一处的排水孔,而是使用纵贯道路全线的长条篦型的不锈钢制品,排水效果很好。日本的地铁和电车的车站建设也有特色,几乎所有大的节点都设在著名建筑物里面,不出站就可以直接购物、餐饮、娱乐等,出了站台就可以搭乘公交车、出租车,生活极为方便。同时,在整个行程中,我们没有看到道路施工的,也很少看到道路警察。

可以说,日本城市建设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日本城市便道砖尺寸偏小,地板材质防滑功能特强;在城市所有道路上都铺设专用盲道,过街天桥的栏杆上都有盲文指示;在大型公众场所,设置手拉环,铺设斜坡,增设残疾人电梯;公共厕所设施齐全,设有残疾人专用座位。在城市的社区内,配套功能完备,就近可解决生活所需问题,所有社区都设有群众议事中心,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等。名古屋市的荣商业街异常繁华,交通、娱乐、餐饮、购物等设施完善,其间乘电梯到天井,天井上建造了一个很大的水面,水面上有喷泉,专供游人赏玩休憩,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奈良东大寺前面广场的环境设计非常具有亲和力。广场草坪间穿梭的小鹿,它一会驻步凝视,一会追逐人群,一会低头寻食,憨态可掬,给游人带来了许多乐趣。

二、日韩综合交通及管理

日本运输工具种类繁多,现代化程度极高。东京的交通由地铁、电车、高架公路组成立体格局。东京的交通系统可形象地用“网”来形容:地下一张网,地上一张网,共同承担着繁重的“消化”任务。主、次、支路干道一目了然,道路虽不宽,交通流线图尺度小,但路网线密度大,中心区是开放式,道路管制划线清楚,路标功能分明。

日本交通车辆运营率高,地下空间利用率高。东京地下大约有50多条线路,全是公共交通系统,由地铁和电车组成,延伸到几乎所有角落,是承担东京交通的主力。城市内多采用立体地下停车场和空中停车场,地下至少三四层,空中还利用楼顶,道路循环畅通,就连地面自行车停车场也是双层停车。

日韩交通管制严格,民众守法意识强。在到过的城市,我们看不到行人横穿马路现象,看不到行车压黄线和闯红灯现象,看不到乱停乱放车现象。韩国为严格限制小汽车拥有量,对于使用率不高的小汽车驶过首尔的各隧道路口,要增收交通拥挤费。车主就餐时,饭店服务生负责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如果车主饮酒,则有人负责将车帮你开回家。

三、日本开发区建设考察恳谈情况

为深入了解和学习日本在园区规划设计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20**年1月18日,我方与日本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东京银座召开了新桥恳谈会。我方汇报了马头生态工业城园区规划情况并听取了与会日本专家的建议:一是马头生态工业城行政区建设要尽快落实详规,不仅要考虑硬件措施,还要多考虑软件环境的优化;二是东京迪斯尼乐园规划启示--工业用地也可用作商业娱乐用地,中国要转换思路,保持规划的灵活性,工业用地规划方向多功能化;三是将工业园区和生活区体现马头工业城特色的点亮化起来;四是西南工业园区上班族住宿问题要妥善解决,职工安置要合理化、科学化。会上,双方就马头观光农业带的节点--中鲤湖的详规建设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

在日本专家带领下,我们考察了日本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海滨幕张与东京湾临海副都心台场。

两个开发区都是采用填海造田建起来的,其中台场是由垃圾填海造田建设的。在千叶幕张新都心属于填海造地开发区,我们重点考察了城市中心区、住宅区、文教区、公园区。在面临东京湾、碧水绿荫环绕的住宅区,装饰典雅的楼群底层配有各式各样的商业设施和停车场,充满个性化的居住空间和街景设计,体现出安居乐业、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色。在东京都临海副都心台场,我们主要参观了台场海滨公园、丰田汽车会馆、船舶科学馆,为建在“垃圾堆”之上的著名建筑赞叹不已。

四、韩国新农村建设

据介绍,韩国政府对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大。村中的中小学、医院、敬老院、警察所、文化活动室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由政府支持建设;农业生产方面,农民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大棚塑料、煤气、汽油等,国家补助50%。我们参观了老年人活动室,有的在玩纸牌,有的在跳老年健身操,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中的温室大棚,**年建设,总投资23亿韩元,其中政府补助了一半。

作为全国第一个信息村,社区服务功能齐全,配备的电脑设施可供村民免费使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可以远程看病、接受远程教育。我们到村内的公务大厅参观了电子指示屏,群众需要办理的所有手续表格,都可通过这里打印出来,只不过要交打印成本费。在红辣椒玻璃温室,现场一边品尝着又脆又甜的大辣椒,一边听着社区会长介绍当地农副产品如何网上销售、网上订货、送货、采购等情况。

五、借鉴日韩经验,构筑邯郸城市发展新格局

在东京银座公务晚宴上,日方的浦野光央先生无限感慨地说:“邯郸要想腾飞发展,光靠邯郸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不行的,人们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借鉴日韩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大手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外为我用,突出特色,务必走自己的路。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几项工作:

首先要完善我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对违反者要严查,追究法律责任。在园区建设上,要坚持规划先行。

其次要突显城市建设特色。既要汲取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精华所在,又要秉承传统,一定要摒弃那些贪大求洋的旧观念,要立足实际,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走出一条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形象表现空间。针对马头生态工业城的城区建设与园区建设,二者应注意相互协调发展,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突出体现莲藕、鲤鱼、水稻三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主题。

第三要构建和谐城市交通。一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效控制票价,给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卫星城,完善卫星城内部各种功能;三是必须对小汽车的使用加以限制可增收交通拥挤费,建设立体停车场,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当然,因为时间紧,深入不够,更加上知识储备少,水平有限,看到的和接触到的也许只是外表性的现象,还需要我们去进行更深的研究,以上意见只供借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出国考察报告(三)

20**年9月2日至9月22日,我作为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成员,前往瑞士、法国、德国参加了为期20天的学习考察。此次培训听取了三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的20余次讲座。重点考察了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现结合所从事的环保工作将考察中的主要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几个理念

瑞士及德国、法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世界闻名,被称为“欧洲的公园”。但是做到这一点不仅靠“天生丽质”,而是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保护自己的天然家园的重要性,采取相关措施,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学习考察中感受到了许多先进的环保理念,至今仍记忆犹新。

1、“我们不会砍掉长苹果的树。”

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在瑞士、德国和法国,节约资源和能源,转变消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建立在现行的各项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策及计划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具体行动过程。学习考察时,无论在政府、在企业、在研究机构还是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无处不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从一种理念转化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债而付账,为滞后的体制而付账,为加重的社会矛盾而付账。因此当前中国直面现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顺其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这是瑞士及欧洲各国自然保护工作者的理念。他们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不要规划自然”是其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自然保护的定位不是使自然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去改变,而是认真去做一些研究和恢复工作。

德国在19世纪曾因航行、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在莱茵河上修建了各类工程,如河流两岸的水泥护坡、引水工程以及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使莱茵河河道缩减了80多公里,导致水流加快、冲刷加剧,加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威胁,并且使河道的蓄水能力与生物量大大降低。后来德国认识到了恢复天然河道的重要性,认识到河道人工化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陆续开始逐步拆除一些河岸的水泥护坡、砖石护坡,还原于灌木、草本等植物。并且对曾经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恢复自然弯曲的原貌,让我们在考察中看到了今天充满天然生机与活力的美丽的莱茵河。

在德国巴法利亚州,国家公园的保护目标是使森林逐步自然化,努力恢复森林的历史特征。国家公园内,培育森林的经济目的已经消失,狩猎绝对禁止,树木的生长和死亡完全按照自我的规律运行。国家公园将6000公顷最有科学价值的森林划为核心区,置于严格保护之下,杜绝了一切人为的干扰。另外一些遭受过破坏的森林地区,就采取谨慎的措施使其向半自然化转化。1983年一场雷暴,在几分钟内摧毁了数以千计的大树。如果以通常的价值观念来衡量,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德国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认为这是森林自然化的一个契机。

巴伐利亚州环保局官员在讲课中谈到,在他们国家公园内,枯枝、枯树和落叶掉落在河中,不会去人为清除,即使是一棵巨大的树木横倒在道路上或河流中央,也要顺其自然,因为那些拥有枯枝、枯树和落叶等众多自然之物的河流,正是各种生物生存的最好栖息环境。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当前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定位,如何定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把保护的主观愿望变为大自然所能接受的客观效果。

3、“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不能指望企业主动增加环保投入,也不能仅靠强制手段,而要让企业自身从环保中受益,感受到环保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

瑞士、法国、德国各级政府均制定了全面的环保法律和法规,并且建立了有利于环境生态的市场经济体系。政府强调企业要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实际上严格的环保立法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负担,因为严格的环保立法使工业企业在早期就被迫适应总的环保潮流,使之在后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并着力采取了富有生态效益的解决办法,最终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从短期看成本较重,但从中长期看,则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竞争力是基于对资源更有效的使用,和在全球市场上对质量的分辨。因此在欧洲这些人工成本很高的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在于质量而不全在于价格。

瑞士及法国、德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经济手段包括增加能源消费税、颁发消费许可证和补贴等方式。引入经济手段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污染大,花钱多”的原则,使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环境保护置于其成本中,从而达到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在法国圣戈班企业的考察中,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环保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的环保政策直接影响其股票价格。他们不断研究和采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最近为工人降低噪声的防护项目投入就达每人1000欧元。圣戈班的经验告诉我们,严格的环保措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反而能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考察中我深切体会到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环境保护是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不能只靠部门、企业和民众在环境和经济利益之间去权衡、去取舍。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效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进行主导和调控,使得工商企业和民众积极投身环保并从中受益,进而成为环保的鼓吹者和积极参加者。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4

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大课题,是政府为保障城市高效运转和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必要行为,关系民生,关系发展,关系形象。加强城市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学习城市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开拓工作视野,更好地服务贵溪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年11月22日-23日,市政府 带领城建口相关单位人员,赴玉山、婺源学习考察城市管理相关工作,实地参观了玉山县菜市场、居民生活小区、城市街道以及工程施工现场,参观了婺源县城市广场、居民生活小区、城市街道以及绿化景观,所听、所看、所谈深有感触,倍受启发,整体感觉两县的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意识超前,水平很高。所到之处城市市容整洁、有序、靓丽,环境优美宜人,人民安居乐业。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收获不少,认为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两县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考察中,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县领导亲自抓城市管理,带动了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空前好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婺源县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每个县级领导挂片包干,一包到底;小区物业费收缴存在困难,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亲自调度等。

2.专项整治有力。在参观的过程中,考察组沿途主要道路无流动摊贩、沿街店面无占道现象、没有发现乱贴和乱涂,在主要街道没有发现一条乱挂的跨街横幅。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和管控能力。此次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三项整治的力度,一是户外广告的整治。二是工程车辆抛洒的整治。三是城市“牛皮癣”的治理,给专业清理公司承包治理,既节约成本,又效果明显。这些做法体现了强有力的管控能力,给我们很大启发。

3.营造与管理投入多。两县在城市公共环境营造和管理方面舍得投入,使我们考察组感触很深。据了解,玉山县在去年绿化、亮化、环卫保洁、道路平整等城市管理方面投入了  元。婺源县在去年绿化、亮化、环卫保洁、道路平整等城市管理方面投入了  元。正是其巨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部门配置高规格。两县在城市管理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单位都是高规格配置,如设立了正科级的综合执法局、环卫处、市政局、园林局等,还设立渣土中队、路灯所等。

5.督查质量到位。由县委县政府督查组、纪委督查组、创建办督查组、组织部督查组四个督查组针对各个不同侧重面进行督查,就某一个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专题调度。

二、几点建议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思路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为我们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照两县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建议下步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规划方面的建议。玉山县、婺源县在规划上注重标准、注重品位,注重特色(如玉山教育、婺源徽派建筑),城市框架大;新建道路绿化到位,建筑距离退让大,为以后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建议:一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要把城市外环路的建设早日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在规划中要注重城市的发展标准和品位。三是在城市规划中要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四是在土地出让前要坚持先完善基础设施,再出让。

2.关于注重大项目带动的建议。两县非常注重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带动,如玉山通过教育园区带动周边发展,注重大项目周边功能布局,凸显城市特色。

建议:要注重大项目的布局,以大项目带动片区发展的思路,将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统筹考虑,整体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品位。

3.关于绿化方面的建议。两县绿地休闲公园多、城市绿化率高,行道树套种合理,特别是婺源,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  

建议:在规划上要预留、布局绿化空间,进一步加大城区绿化力度,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加强建流动绿地建设,积极开展全城造绿活动;市园林所出台精细养护方案,加强园林绿化的养护,实行精细化管理,如加强苗木土质、肥力管理,切实管护好树木。

4. 关于广告清理的建议。两县所有主干道无灯箱广告,市容市貌清新,其他道路的广告管理规范。

建议:进一步规范广告管理,做好广告清理的加减法,市城市管理局尽快拿出意见,明确从那条路开始,启动主干道广告的清理工作;充分结合人防宣传等,做好广场屏幕的广告经营,在重要道路、节点设置高品位广告,提升城市形象。

5. 关于整治牛皮癣的建议。两县看不到牛皮癣广告,治理成绩突出,均从浙江请专业公司管理(第一年40万,以后每年20万承包给专业公司);执法力度大,玉山坚持严管勤罚,通过集中整治加日常管理办法,婺源对贴牛皮癣广告人员抓到后通知公安先进行24小时拘留,要求家人清理后再罚2万元。

建议:学习玉山、婺源方法,实行社会化管理,请专业清理公司来管理;加强和法院沟通获取支持,建立城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重拳出击,常抓不懈。

6.关于渣土运输的建议。两县渣土运输均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扬尘少。

建议:严格按照渣土运输百日整治办法,规范、标准化管理,在施工场地内,由建设局负责对全市项目建设现场出入口做标准场地(含清洗池、水泥路段、喷洗轮胎),一周内分别在开发项目、公建项目各选2个做示范;施工场地外,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规范操作、加强管理。

7.关于卫生保洁工作的建议。两县卫生好,清扫力度大,保洁人员作业每天不少于10小时;垃圾处理费收取科学合理,单位办公区域采取单位代扣方式,有物业的小区采取和物业签订合同;两县洒水车每天洒水都不少于3次,夏天重要路段4次以上;婺源县07年成立了8人的河道保洁组,确保河流干净整洁。

建议:对路、小区实行划分区片,由市领导对每个片区挂点负责,采取网格化管理;市环卫处要加大清扫力度,主干道每天不少于3次洒水,其他道路不少于2次洒水。

8.关于市政建设工作的建议。市政工程管理科学;市政基础设施质量、品位高,如路灯的造型、材质等;投入大,每年市政养护经费财政预算高达270万。

建议:对于市政工程需要开挖的,要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并及时告知相关单位;要采取精细化管理,如路灯的开启、更换,品种的选择等。

9.关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建议。两县封闭式管理小区多,如婺源县有40个,并且采取县领导挂点;物业管理费收取上升到领导层面、法院层面,对经常不缴物业费且有单位的,先告知业主单位,有相应单位领导出面,仍然不缴的,通过法院追讨。

建议:由房管局尽快拿出我市一年整体提升计划(意见),对当前6个试点小区进行具体细化,形成我市物业管理“领导挂点、单位出面、法院追讨”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10.关于停车秩序问题的建议。硬件条件好,如婺源县四车道道路有11条,停车位5000多个,社会停车场2个;城管、交警密切配合、高度合作,停车秩序管理到位,基本上看不到乱停乱放现象,尤其是玉山菜市场的汽车停放、人行道非机动车的停放秩序井然,婺源步行街专门驻扎步行街城管中队,整个街面无任何车辆停放。

建议:建立城管、交警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宣传,加大乱停乱放打击力度,研究制定完善停车收费方案。

11.关于亮化工作的建议。城市亮化主次突出、层次鲜明,色调选取科学(以白黄蓝为主,凸显徽商的儒雅、恬静)。

建议:对亮化重新规划,色彩重新定位;根据三座桥不同特点进行特色亮化;在铁路、高速、国道等城区出入口布置能彰显贵溪特色、文化内涵的亮化航道标志。实行全面亮化,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12.关于店面招牌问题的建议。玉山、婺源都对店招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要求,店面简洁大方,城市街面清新。

建议:加强主要商业街店面招牌的规划、管理,适时选择一条或几条街进行规范,重点打造示范,逐步推开,提升品位。

13.关于市场服务中心工作的建议。玉山菜市场蔬菜食品摊点布局规范合理,干净整洁犹如果蔬食品超市。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农贸市场功能,科学布局、加强管理。市场服务中心要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对禽类市场的管理,做到让市场更干净、更有秩序。由市场服务中心负责尽快拿出在城东选点增建农贸市场初步意见供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管理体制 法律体制 监督机制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建设主体,无论是在参与社区建设、地方治理、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区域公共事务方面还是在参与国际决策,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日本、英国、美国都属于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这四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至今不论是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还是政府对其建立的各项制度,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对四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情况及其法律体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监督体制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从它们的管理经验中探寻规律。

一、德国、日本、英国、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德国有着悠久的结社传统,是当今世界上非营利组织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发达的非营利组织成为今天德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在德国各级司法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种类型的社团共有55万家,财团共有10000家,大约另有50余万家没有在司法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德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和国家人口比值为1:75,不仅高于英国(1:250)和日本(1:260),更是远远高于我国(1:5400)[1](p28-29)。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常常被称为“志愿部门”或是“慈善组织”。它的形态框架兼具欧洲和美国的特征,活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教育研究等领域,其组织的形式和规模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大型机构也有“迷你”的小型草根组织。根据英国全国志愿联合(NCVO)出版的《2008公民社会年鉴》对其“公民社会”的整体统计数据显示,2005/06年度的公民社会团体的总数为86.5万家。[2](p47)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人民的结社精神是根深蒂固的,并有着深厚的慈善传统和庞大的捐赠资源,在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里培育发展了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非营利部门。根据美国国内税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3月,在国内税务局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总计156万家,其中包括了近100万家慈善组织和近10万家私人基金会,即每1万名美国人就拥有34.2家501(c)(3)非营利组织,以及近50万家其他类型的非营利组织。[3]美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庞大,专业化分工高,拥有众多的就业人数,使得其对美国的经济贡献也不容忽视。

而作为亚洲代表的日本,其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早期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严格的限制,发展缓慢。1995年1月的阪神地震成为日本非营利组织的转折点,这次地震受灾严重,但政府救援行动缓慢,而全国各地方的非营利组织中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却迅速前往灾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这引起了全国公众的极大关注。继阪神地震之后,1997年俄罗斯油轮在日本海域搁浅,大量原油泄漏,日本国内25万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对海面原油进行清理再次发挥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此后,整个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度不断飙升,要求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的管制,最终于1998年3月19日通过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于同年12月1日实施,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进入了繁盛发展时期。

二、管理体制经验总结分析

(一)法律体制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极为庞大和精细完整的体系,包括联邦非营利组织法律、州非营利组织法律、与法院的判例三大块。每个法律板块都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非营利组织的各种行为进行规定,如联邦税法第501(c)(3)条对美国的25种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规定。世界上较早专门规范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行为法规的法律是1601年英国出台的《慈善法》和《救济法》。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和十多年的修改,在《慈善法》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对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规定和协调。并通过已有80年历史的《理事会管理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制度约束。在德国,从宪法、民法和社团法等多个层面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法律制度区分并配以相应的法律框架。而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虽是一个“舶来品”,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在吸收和借鉴了国外非营利组织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保留着亚洲文化的特点,使得日本非营利组织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它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分类细致严密,与德国非营利组织法结构相似。尽管各国根据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实力对非营利组织建立不同的法律框架,但是其作用都是要明确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将其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以确保它们的合法性、自主性和自治性,给予更好的法律环境和更大的法律发展空间。

(二)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理念上,政府对国家事务、公共福利的提供具有“统治”地位,是唯一的提供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政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摒弃官僚制,呼吁新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治理”理论认为,治理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也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在治理方式中善治是最佳的一种治理方式,“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4](p8)而英国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代表共同签署的COMPACT协议趋向于最佳的治理方式。在COMPACT协议中英国政府始终坚持视非营利组织为伙伴,给予其强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扶持和资助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美国,政府将大量的社会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有20%的非营利组织,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的收入90%都来自政府。[5](p25)日本非营利组织大多数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其主要运用于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领域的资金有45.2%来自公共部门的财力支持。英国政府每年向民间组织提供33亿英镑,德国民间组织64%的收入都来自政府资助。对于政府的资助是否会削弱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主要取决提供资助的方式,而目前以政府采购方式对非营利组织提供资助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既向非营利组织提供了资金支持,又避免了对非营利组织内部事务的干涉,保障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三)非营利组织内外监管机制

美国的政府监管模式是比较经典的过程控制,对非营利组织的组建与退出给予很大的自由,但从非营利组织组建之后它的行为就要遵守美国各项相关法律。统一的管理主要是靠联邦税法,非营利组织需要向联邦税务局报告其财政情况,联邦税务局通过年度报税监管。如果组织申请获得了联邦税法501(C)(3)条款的免税资格,那么会有联邦税务局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再通过公开透明的机制对其开展的活动、运行方式等的整个过程进行社会监督。英国的监督管理相对统一,通过慈善管理委员会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综合的管理。而日本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职责比较分散,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依据各自的法规进行管理监督。在德国除了对免税团体的税务管理之外,政府及其他公共职能部门并没有对民间公益机构形成一个复杂的监督制度,对民间组织的监督主要是将交与一些社会机构,如捐赠任理事会、社会事务研究所。

社会监督机制和组织内部监督是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中是不可替代的。非营利组织因其非营利性特征,接受社会的捐赠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形式获取营运资金,因而其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组织财务、开展的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使每一个对该组织关心或做出贡献或有任何疑问的人对其进行检查、监督。而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自律更是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制度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

美国、英国、德国都是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民主传统浓厚的国家,它们在政治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就给予公民自治组织较大的生存空间,并逐渐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制,将其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确保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起步时间与我国的大致相同,但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相比现在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较为成熟,这得益于日本完整细致的各项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可见,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环境,正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所说“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非营利法是决定非营利活动及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6](p197)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法律制度环境建设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非营利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的管理中,地方民政部门在处理一些事务中还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窘况。所以,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实际逐步为非营利组织制定系统配套的不同层次法律法规体系,使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衣,违法必究。中央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相关基本法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质性进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明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英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共同签订的COMCAPT协议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两者之间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互作协作,权责分明,为努力构建公平和包容性的社会而共同努力。而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正从管理和被管理向彼此合作的关系发展。非营利组织要明确自立、自治、自强的独立意识,明确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公众的需求,而不是隶属于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与政府部门是平等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改变原来的“统治”观念,由“统治”转向治理,优化管理,明确分工,努力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治理国家公共事务。

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四个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看,尽管各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或多或少的依赖政府的扶持和资助。对于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是一种互益的合作关系。在英国,政府每年向民间组织提供33亿英镑的资金,民间组织每年通过募捐活动也募集到33亿英镑。另外,慈善组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又可获得33亿。这样,政府的33亿财政投入,实际上就获得了将近100亿的公共服务,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7](p24)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非营利组织扶持和资助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提供资金、购买服务和减免税等不涉及干涉非营利组织内部事务管理上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政府也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间接的实现公共事务有效处理。

(三)完善非营利组织内外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不法经营,的事件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致使广大的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这些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监管控制不到位;另一方面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自律机制。借鉴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在加强政府监管控制力度的同时还要借助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力量,实现非营利组织外部监管主体的多样性。非营利组织内部应该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行,形成组织的自律机制。将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财务状况、组织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向公众公开,建立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社会公众可以随时监督非营利组织,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美国的监督机制中,为弥补政府监督机制的不足,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常见的是同类组织一起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由外部专业人员对非营利组织内部工作进行评估。这样的一种评估机制,不但能促进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的建立,还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名,李勇,黄浩明.《德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8-29.

[2]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47.

[3]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0.9:8.

[5]王劲颖,沈东亮.美国非营利组织运作和管理的启示与思考—民政部赴美国代表团学习考察报告[J].《社团管理研究》,2011(3):25.

[6]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7.

[7]王名.国外民间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学会》,2006,(2):24.

公共文化服务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1认知城市社区

1.1社区与城市社区

社区原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源于德文gemeinschaft,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1887)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Gemeinshaft ungese Uschaft)-书中提出,英文译作Communityand Society。1930年代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提出“社区”的概念,后由众多学者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将community译成“社区”。

从社区的基本内涵来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居民的居住生活为中心,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则是由城市基本建筑物、人等要素所限定下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有较大的开放性,它的内涵也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变迁和城市科技进步等进一步发展变化。在我国,“城市社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兴起,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1.2城市社区的构成要素

城市社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一般具有5种要素:

①人口:按照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人口;

②地域:按照一定地域界线确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区域;

③组织:有一套适应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制度,自发、互助的社会团体;

④心理:具有本地文化特质、情感上可以相互沟通、有认同和归宿感的社会心理;

⑤设施:能维持社区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设施。

1.3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功能,剥离了它们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也从政府中分化出来。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被剥离或分化出来的社会职能必须落实到社会最基本的载体。因此,城市社区作为基础层面上的社会单元,必须承担多重社会职能,主要包括8个方面功能:①管理服务功能;②经济综合功能;③社会交流功能;④社会服务功能;⑤教育培训功能;⑥文化娱乐功能;⑦医疗保健功能;⑧市政公用事业服务功能。

1.4城市社区与住宅区、居住区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住宅区、居住区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在概念表述上有一种包涵关系,但并无本质的不同,可以通称为“住区”。对比住区与社区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以居住为主的地域空间,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

①从地域概念上来讲,社区一般有明确的行政或管理界线,而住区则只有地块界线或物业管理范围线;

②从功能上来讲,住区的功能比较单一,是城市功能区划之一,而社区则比较综合、复杂,强调功能混合;

③从规划上讲,住区更多关注是物质环境,而社区则不但考虑物质环境,还要考虑更多社会、经济、文化等非物质因素。

2国内外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2.1美国――基于社区中心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在美国,社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它的划分没有具体规定,可大可小。每个社区有个社区中心,通常社区把学校、公园和娱乐场所共同体或者YMCA(Young 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作为社区中心,供社区开展活动、居民交往等。社区中心必须满足一定标准:有足够地方开展活动,布局要合理,足够设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每1000人社区中心用地10亩,公共娱乐和开放用地不能少于用地的10%,设施必须在小区和社区范围内提供。所以,学校的政府公益性特点和良好的设施并且位于社区中,成为社区中心的最佳选择,一般公立的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作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学习、健康、娱乐等场所而对外开放。每个社区中心有一个管理机构。

2.2新加坡――以选区为单位的政府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小的岛国,国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但是其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它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多元社会。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对社区进行直接管理,并在社区设有许多派出机构。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许多多民族国家学习的成功典范。

新加坡根据地域范围划分社区管理层次,在全国层次,人民协会(People’s Association)统一协调管理全国社区工作。在区域层次上,划分为中区、北区、西北、南区、西南区。每个区域建立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本社区工作,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范围基本是80万户居民。在社区发展理事会下面,以选区为单位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管理范围大约是1.5-2.5万户居民。选区内还有最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和邻里委员会,管理范围是1500-2500户居民。在新加坡社区中,还有一个特殊组织: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它是与选区对应的社区服务设施,经费90%来源于政府。基本上,每个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服务1.5万户居民,并由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组织文化、教育、娱乐、体育以及其它大型民众参与的社会活动来促进民族的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沟通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同时还管理财务。

2.3日本――基于地域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类似我国街道办事处。这种地域中心体制是为了更好满足大城市对居民管理的新需要。地区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除了地域中心外,还有一个与之平行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即住区协议会,它由居民自愿参加,建立在原来町片基础上。住区协议会主要任务是对区政府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讨论,把居民意见反馈给区政府,对区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提供对策,它是居民参与地域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非政府自治组织。由此可见,日本大城市是基于地区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4上海、杭州、天津――基于社区居委会的党政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时间还比较短,社区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深入探索中,上海、天津、杭州等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社区管理体系。

上海市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上海实施新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区建设与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结合,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明确提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构建四大系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

杭州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先进城市,分为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四级,市和区设有社区建设委员会,指导协调社区建设工作并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街道办事处设有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社区建设的督促和落实工作,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它以原有居民区和居委会为基础,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基本要求,全市五个中心城区划分272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规模1500-2000户,平均1760户。

天津市实行“分类式”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以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把城市社区分为完全物业管理型社区、部分物业管理型社区、非物业管理型社区三类,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社区职责,实施分类管理。

总结这几个城市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发现,尽管不同城市把社区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上海是落实到街道一级,杭州是落实到居委会一级,但是由于制度背景的影响,它们都在社区管理体系中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都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又都在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共同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中。

2.5小结

综合比较国内外不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行政等特点采用社区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社区管理模式,同时形成了不同城市社区管理空间体系,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美国是落实到社区中心,新加坡是落实到选区,日本是落实到地域中心,而我国则落实到街道或居委会。

3中心城区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3.1现状及问题

某市从1988开始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到200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它标志该市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根据文件精神,居委会改称为社区居委会,并开始大力开展“村改居”和“镇改街”工作。截至2006年底,该市中心城区共有街道35个,社区居委会272个。

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这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规划建设中,规划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完全对接,在管理层级、配套标准等也没有完全统一,因此也就带来了社区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两张皮”现象。

②对“村改居”和一些原来单位管理的集中居住区,在社区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

③建设与管理方式还是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社区活动、治安管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等依赖政府的管理和干预,社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④由于住宅零星开发带来社区空间布局不均衡,社区服务设施零散,社区配套设施共享困难。

3.2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经验基础上,为了适应该市现行行政体系,满足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按照“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要求,确定市中心城“两级政府,两级社区”的“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层级体系。

“两级政府”即市、区两级政府,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相应成立城市社区管理机构,负责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两级社区”即街道社区和基层社区。以一定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对每个区辖范围划分若干个街道社区,对每个街道社区划分若干基层社区。

“网格化”管理缘自计算机网格技术思想,后被国外城市管理者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引入到城市街区管理中。在这里,“网格化”的含义就是把城市社区空间作为网格对象,以基层社区为基本网格单元,以街道社区为次级管理单元,进行层级化、全覆盖式管理,如下图所示。

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体系构建图

4不同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4.1与城市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该市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政府分市、区两级,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虽然法律上是居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机构处理行政管理事务,办公经费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拨款,所以,它也是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而理论上,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目标是实现民主自治,所以,从城市管理角度看,两者应该是同一个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主体。因此,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基本单元的地域空间一致性,即每个基层社区就是一个城市行政管理基本单元,每个街道社区就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是城市次级行政管理单元。每个基层社区设置一个社区居委会,每个街道社区设置相应的准政府性质的社区建设管理机构,协助两级政府来开展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4.2与居住区规划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居住区规划层级体系划分着眼点是人口规模、城市各级道路以及配套设施,这些要素也是社区的基本要素,但落脚点是配套设施。因此,两个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是各级配套设施完备性。

三个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个体系契合关系图

【参考文献】

1、 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 倪集崇.美国“社区建设”的考察报告.温州论坛.2002(4)

3、 刘君德.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2(3)

4、 黄文云.社区变迁:基于城市规划的透视与策略.经济地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