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雪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雪的文章范文1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有如下作用:
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欧也妮葛朗台》一文中,正当欧也妮母女欣赏查理留下的梳妆匣时,葛朗台闯进屋的情景: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
“上帝呀,救救我们!”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瞪着金子的眼光”,这是从葛朗台太太的角度看到的一对闪着攫取猎物凶光的眼睛; “纵”“扑”是猛兽(如狮、虎、豹、狼等)扑食弱小动物的动作,作者以之状写已经“跨到七十六个年头”的老守财奴,动作之敏捷、迅猛,看似与年岁不符,实则和本性贴合。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纵”不“扑”怎么成其为葛朗台?因此,“纵”“扑”的细节,既形象展现了葛朗台饿虎扑食、秃鹫擒鸡般攫取金钱的丑态,带有动态的夸张性;又揭示了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思想本质。
二、展示人物内心活动
还是《欧也妮葛朗台》一文,当葛朗台的女儿同意在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上签字时,葛朗台老爹“看看文书,又看看女儿,看看女儿,又看看文书,感到强烈的激动,擦了擦脑门上冒出来的汗”,在我们的印象里,葛朗台是个“不动声色,冷静非凡”的生意人,此时此刻显得如此紧张,可见事关重大;那时又是秋天,气候凉爽,而葛朗台的额头上却满是汗水,不得不一个劲儿地擦着,可见他当时的心情又是何等焦急、紧张。类似的还有公证人克罗旭出自于自己的职责,对欧也妮说,签字后“你自己是一无所有了”,葛朗台担心欧也妮中途变卦,便这样以攻为守:“‘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接着,“他热烈的拥抱她,把她紧紧的搂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一细节描写,绘声绘影,生动逼真。形象具体地展现了葛朗台为由先前的紧张,到得到钱后的欣喜的内心活动过程,可以说,金钱的得失支配着他的情绪。
三、突出文章的中心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作者巧妙的抓住人物描写,突出文章中心,比如闰土和杨二嫂,作者抓住他们二十年的巨大变化,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筛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从闰土脸和手的变化,“老爷”的称呼,“求神拜佛”的行动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中,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封建社会扼杀的这一中心。从杨二嫂年轻时人称“豆腐西施”到在“我”搬家时,总想捞点什么东西的细节描写中,不正有力地说明纯真人性被扭曲了的这一主旨吗?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处细节描写,把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最为生动的是,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可以说是风雪把情节推向了。
五、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描写雪的文章范文2
某一天,安雪拉突然对菠萝产生了极大兴趣,她手拿一把刀,对着菠萝左比划右比划。我知道,她是想搞清楚我是怎么把外皮又硬又刺的菠萝削成嫩黄诱人的菠萝片的。
我没有上过学,我不知道要怎样教才能让安雪拉的学习更棒,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从生活中学习一点东西,比如,削菠萝。我让安雪拉看着我怎么去做。我用水果刀分别截去菠萝的两端,再一点点削去外皮,然后拿来专用的水果刀挖去一个个菠萝眼。半个小时之后,安雪拉削了一个很漂亮的菠萝摆在我面前。她笑了,我也笑了。
此后每天放学安雪拉都来到街上我的手推车旁,帮忙削菠萝。有一天,我看到她忙着忙着突然停止了手中的动作,两眼呆呆地望向一个地方。我很快看出了她的心事。远处,几个孩子正手拿各色雪糕,黄的、白的、紫的,吃得正欢。安雪拉一声不吭。但我知道,此刻她是多么渴望得到一根雪糕。我低头看看钱盒子,只有零零散散几个硬币,虽然够买一根雪糕,但这些钱另有计划――得给安雪拉订一份学习材料。
晚上,安雪拉早早睡了。我想起白天她站在街头看别人吃雪糕时失落的表情,决定给她一个惊喜。我把一个菠萝削成几根方形雪糕的样子,逐一插上竹签,然后放进一个装满冰片的冷冻箱里。
第二天一早,我把自制的菠萝雪糕递给安雪拉。她惊喜地跳了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我问:“味道怎么样?比冰激凌还棒吧?”
她仔细看着手中的自制菠萝雪糕,答非所问地说:“妈妈,我想我会做了。我们应该把它卖出去!”
我瞪大了双眼。我很惊讶,她竟然冒出了要自制菠萝雪糕出售的想法。
“让我试试卖菠萝雪糕吧。”安雪拉小声央求。
我答应了。那周周末,我把前一天晚上制好的几根菠萝雪糕连同一个小型的冷冻箱递给她。她把冷冻箱的带子挂在脖子上,背着,然后信心满满地走出去。
我偷偷跟在她的后面。安雪拉来到一个菜市场,一边走一边怯怯地喊。
“要不要吃菠萝雪糕?”
“有人需要一根菠萝雪糕吗?”
她的声音很微弱,几乎没有人注意她。我很心疼,但没有上前。
一个钟头后,她一脸疲惫地回到我身边。她几乎快哭了,她问我:“妈妈,为什么没人买我的菠萝雪糕?”
我俯下身去,认认真真对她说:“我觉得你应该再去菜市场一趟,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卖东西的。”安雪拉听完点点头,然后跑开了。这次我没有再跟。我相信,菜市场里充斥着的那些叫卖声,“卖辣椒啦,一堆五铢,三堆十铢”“又香又软的烤肉,一咬满嘴汁”等等,对她一定有帮助。
果然,一个多小时后,安雪拉又背着冷冻箱出发了。箱子上多了一个她手绘的招牌,招牌上是一根很形象的黄色菠萝雪糕,以及一句话:“菠萝雪糕,每口好滋味,一根五铢,三根十铢。”安雪拉一边走,一边大声叫喊:“好吃的菠萝雪糕,快买去尝尝!”
这一次,终于有人对她的菠萝雪糕产生了兴趣,她终于卖出去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傍晚的时候,她背着空空的冷冻箱回来了。她递给了我一小沓钞票,然后笑了。我也笑了。
安雪拉学得很快,很好,当同龄的孩子满大街疯跑玩闹的时候,她已经学会骑自行车沿街叫卖菠萝雪糕了。
(选自2015年第1期《知识窗》,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文章叙述的是一个日常生活故事,读完故事后你会发现:文章中的“我”在生活中教给安雪拉的方法和《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一文中阿加西斯教授在实验室中教给“我”的方法一样――观察法。这就让我们明白:在学习上、生活中,观察法是何等的重要。
文章叙述流畅,语言质朴。在娓娓叙述中,一个乖巧、懂事、好学、惹人喜爱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在故事叙述的同时,借助多角度的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这使小女孩安雪拉的形象生动饱满而富有生活气息。
读有所思
描写雪的文章范文3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树尖上的雪,把山坡上的雪写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阳光照耀下的山比作害羞的小姑娘……这些恰当的比拟,无不来自敏锐的观察、独到而细致入微的目光,其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本文开头写到: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这个片断开头不仅引出了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这个片断作者抓住荔枝的形状和色彩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荔枝的特点。
(二)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写济南的水时,作者用了澄清、蓝汪汪、清亮、真绿、蓝水晶等词语突出济南的水的神韵,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神韵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采取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顺序。例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在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写景顺序为: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由高到底)。而《春》的第七段“迎春图”则是由物到人。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种植物,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四、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有好多这样的描写,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就是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盛开、互不相让的动态。再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由花色和花香联想到果实累累,可谓春华秋实。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从嗅觉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春风的味道。可谓色、香、味俱全,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如课文开头通过三组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又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等,作者通过优美的意境,表达赞美的真情。课文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六、巧用修辞手法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春》一文,写花的鲜艳,不直接说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又如《济南的冬天》里,把济南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号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恰到好处。
(二)运用对比,突出特征。例如《石榴》一文把石榴与别的树木对比,如将别的树木在夏日“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与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进行对比,突出它“可爱”的特征;将石榴与人们赞颂较多的梅、杨柳进行对比,突出石榴的“奇崛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从外形到内在的风骨都描写得很生动。
(三)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春》一文里,写花多,写春雨,还有课文结尾赞美春天时,都用到了排比,既强调了内容,加强了气势,又给文章增色添彩,真是一举两得。
(四)综合运用,魅力倍增。如《石缝的生命》一文就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描写雪的文章范文4
细节描写与场景烘托
在人物通讯中,与主人公事迹相适应的环境烘托是必不可少的,它往往体现着人物所做事件的重要、紧迫、艰难或危险,如果把这种烘托用细节描写出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境,有着很强的震撼力。
如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一段这样写:“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记者通过对风雪铺天盖地、北风尖利、积雪半尺厚的恶劣环境的细节描写,衬托出了焦裕禄同志拖着被肝痛折磨的枯瘦身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踏着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的顽强坚毅精神,更为后文的“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做了最好的诠注――一个心里装着群众疾苦的好父母官。
再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产后第五天的深夜抢救蒋大娘的外孙已经十分感人了,然而通讯不以此为满足,还在蒋大娘母女夸李医生之后接上一个细节――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了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雪花飘盖新旧脚印的细节,把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又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人物通讯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要在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上下工夫。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精彩的细节,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能使人物通讯吸引读者,强化读者的印象和记忆。
人物心理刻画
由于通讯描写的直观性,很多人认为在通讯中不应有人物心理刻画,这是不对的。翻看发表过的优秀人物通讯,不论是新老作者,绝妙的心理刻画比比皆是。这些人物心理刻画不像文学作品中那样,用细腻周详的大段文字进行描写,而大多是用简洁明了的几个字,画龙点睛地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
《中国青年报》1985年10月2日发表的通讯《四季如春的雕像》有这样一段:
一天,孙毅陪着桂荣到医院复查,回家途中路过103路沙滩车站时,王桂荣停住了脚步。她仰头注视着站牌上每一个熟悉的站名,北京站、崇文门、台基厂……轻声地念着。忽然她对孙毅说:“好几个月都没摸票夹子了,我好想售几张票。”一辆103路车驶进站台,桂荣上车后便对车上的售票员说:“师傅,您报站,让我来售几张票吧。”尔后拿起了票夹子。她纯熟地一笔一笔地划着,一张一张地撕票,并用低哑的声音轻轻地说:给你票,请拿好……她用手松动着缠在脖子上的纱布,脸上带着微笑。
这是已被癌症判了死刑的王桂荣最后一次登车售票。作者用平白的描述,细致地刻画了挚爱着自己平凡工作岗位的王桂荣此时此刻看似平静实则不平静的心理活动。
人物通讯有了心理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人物在读者心目中更加丰满、细腻、生动。当然,这种心理刻画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杂沓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和转弯抹角。
人物语言
大量使用对话,是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最常用的方法。使用人物的语言,不仅可以跳跃式地推进事件发展进程,避免过多的使用叙述性语句而使文章陷于呆板,而且能形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给人物下定义式的结论,让读者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去判断和理解人物的崇高所在。同时,文章行文简洁明了,读来轻松自然,目净心清。
《海南日报》2004年9月10日发表的通讯《他用生命书写新闻》,就是使用人物语言的一个范例。5600字的文章,共分了104个自然段,其中引用人物语言的有53个自然段,这其中又有35个自然段是用对话直接开头的。
该篇通讯没有章节之分,简短的自然分段顺势而下,一气呵成。但细分起来,文章描写了主人公甘远志六个方面的事迹,而且都是用人物的语言引起开头的。
“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以下的19个自然段列数了甘远志爱业敬业的忘我工作精神,最终倒在了采访岗位上。
“我第一次去,吵架了;第二次还去;第三次就和吵架人成了朋友。”用人物对一次艰难采访的讲述,描写了一个优秀记者凭着敏锐的新闻触角,发现了众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的不懈追求。
“每次调整跑口部门,我最为难的就是小甘。”廉振孝说,“他跑得好好的,又去换人,真有点不忍心。”作者用17个自然段描写了甘远志是个可以把“冷门”跑成“热门”,把“贫矿”跑成“富矿”的优秀记者。因为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甘师傅’不是甘远志的惟一绰号。”阿甘、甘记、甘头条、工作狂、拼命三郎……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由来。作者列举了甘远志的六个绰号,用了14个自然段,每个绰号都由当事人自己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作者用19个自然段,描写了甘远志恪守新闻道德的6件事情。
“他也总是一边写稿,一边听音乐,神情愉悦。”赵红说。最后的10个自然段,从4个方面,刻画了甘远志是一个性格开朗、心存阳光、知礼孝顺的人。作者也得出了由衷的感叹:他是记者,记者太累,他得好好歇一歇;他是记者,记者,在路上。
描写雪的文章范文5
一、段落结构
1 开头。用直接描写开头。(略写)
2 主要部分。先写物品的外形特点(详写),再分别介绍物品的各个部分(加上合理的想象)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比如摔坏等),继而介绍自己与物品的联系。
3 结尾。用总述性的话说明物品对自己的作用。
二、写作技巧
1 给物品取一些有特点的名字。作文时给自己所写的物品取一些有趣的名字,除了便于叙述,也能使文章充满趣味。比如,一个同学写他的动物玩具,小象叫冬冬,长颈鹿叫多多,小狗叫雪雪,猩猩叫大大,小猴子叫皮皮……这些像小孩子名字一样的重叠字的运用,使文章无意中便具有了节奏感和音韵感,一读便充满趣味。
2 在细致的描写时加上合理的想象。写物品,用得最多的应该是描写。如果在描写时加上合理的想象,文章就会生动精彩许多。比如:一个同学在描写小瓷鸟灌水吹出声音后,接着写道:我好像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黄莺,在空中飞着,身上的羽毛鲜艳夺目,不停地在柳树上唱着悦耳的歌,让人们听后感到无限的欢乐。这里的想象合情合理。
描写雪的文章范文6
我走进一个盛产香蕉的村落,就像走进一个美丽的公园似的。珠江江上吹来的暖风,清新的香蕉气息,太阳蒸发着的菜花味儿,都使人深深地感到亲切可爱。(陈残云《珠江岸边》)
写法出击
写景中作者抓住了“珠江江上吹来的暖风,清新的香蕉气息,太阳蒸发着的菜花味儿”等独具地方色彩的景物特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冬景图,写出了江南冬天象春天般温和芬芳的特点。此段写景启示我们写景时要抓认真观察,抓住独具特色的时令色彩并具体描绘,这样才能给人以生动真实之感。
死样的冬天
连刮了几阵西北风,村里的树枝都变成光胳膊。小河边的衰草也由金黄转成灰黄,有几处焦黑的一大块,那是顽童放的野火。
太阳好的日子,偶然也有一两只瘦狗躺在稻场上;偶然也有一两个村里人,还穿着破夹袄,拱起了肩头,蹲在太阳底下捉虱子。要是阴天,西北风吹那些树枝叉叉地响,彤云象快马似的跑过天空,稻场上就没有活东西的影踪了。全个村落就同死了一样。全个村庄,一望只是死样的灰白。(茅盾《残冬》)
写法出击
本段景物描写极有特色,作者紧紧抓住了“死”字,写村里都变成光胳膊的树枝,小河边灰黄的衰草,还有阴天时稻场上没有活东西的影踪,处处都展示了村庄的死气沉沉,给人一种极为沉闷的感觉。作者这样描写景物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自己作品的主题。这段写的是在西北风下村庄死样的寂静的破败景象,映衬出旧中国农村的破落荒凉。
上述景物描写启示我们在写景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一定的目的,景物描写主要应当为表现文章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离开了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为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或者不加选择和提炼,自然主义地去描写景物,那势必淹没了文章的主题,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庭院里的冬景
风完全止了,空气还是跟先前一样地冷。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上面是灰色的天空,下面是堆着雪的石板地。一个大天井铺满了雪。中间是一段垫高的方形石板的过道。过道两旁各放了几盆梅花,枝上积了雪,变成白色,像玉树一样的美丽。(巴金《家》)
写法出击
作者在写这个庭院的冬景r,突出写了梅花,使人感到阴暗中透露着一丝光亮和美丽。选段的景物描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在写景时不必面面俱到,见什么写什么,而是要抓住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两处景物来写,这样既能突出景物的特征,又能给人以全面完整的印象。
秦岭之冬
一九五五年的最后一天。
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巍峨挺秀的秦岭消没在浊雾里;田堰层迭的南塬,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东北风呜呜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黄尘蒙蒙,混沌一片,简直分辨不出何处是天,何处是地了。就是骄傲的大鹰,也不敢在这样的天气里,试试它的翅膀。
风里还夹着潮湿的海洋上的气息,这是大雪的预兆。(王汶石《风雪之夜》)
写法出击
本段写满天的浊云和呜呜的北风把大自然搅得迷蒙混沌一片,对大风雪即将到来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选段写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写景时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如“厚厚的”“低低的”“呜呜的”“黄尘蒙蒙”等,这样读起来既朗朗上口,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又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景物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愁惨的冬天
夏季过去了,冬季又来了。日子短,工作也少些。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完全没有中午,紧接着早晨的是夜晚,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整日如坐地窖中。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愁怪的季节!冬天把天上的水和人的心都变成了冰。她的债主们紧紧催逼她。(雨果《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