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范文1
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自己的感想和建议提出来,谨供参考。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概况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但是,台湾基本上属于旅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目前,台湾正实施“二十一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各旅游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深耕旅游业”,以使台湾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政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但是,台湾长期以来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旅游业实际上一直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实际产业地位。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当局才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列为“国家”发展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为此,当局制定了不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开始实施“外籍旅客购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购物之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二)旅游资源开发
台湾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复杂奇特的地貌景观、变化多端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使得台湾像一座海上大公园,从清代开始便有“八景十二胜”之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主题公园或乐园如剑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继被开发出来。台湾还日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辅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旅行社成长的分水岭是当局1979年开放民众出境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发展,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截至2003年,全台湾旅行社共计1923家,从业人员40740人。但台湾的旅行社存在家数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台湾景气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业的时候。
台湾旅游饭店依规模与设备分为国际观光旅馆与一般观光旅馆。截至2003年底,台湾计有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18776间,一般观光旅馆25家、客房3120间。旅馆业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总营业收入每年约有300多亿元台币,从业人员19853人。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国际观光旅馆,出现了福华、长荣等连锁经营的本岛大型饭店集团。
台湾的旅游景点景区星罗棋布,全岛观光游憩区共计279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处左右。这些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因行政体制隶属不同,分为“国家”风景区(12处)“国家”公园(6处)、“国家”森林游乐园(16处)、“国家”农场、自然保留区和保护区以及县、市级风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景区的开发已具有世界级水准。
(四)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1989年突破200万人次,到2002年达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战、SARS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人数负增长24.5%,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例如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
出境旅游方面,台湾于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到200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2000年以来,每年台湾民众出境率超过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数0.4次左右、停留天数约10天。可见相较于成长缓慢的入境旅游,台湾的出境旅游成长却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况,造成了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和两岸贸易的增长,台湾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经由港澳进入大陆。
台湾岛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依据台湾观光局2001年的《旅游状况调查》中估算,岛内游客人次为974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约台币2417亿元,民众出游率为86.1%,平均每人出游5.26次,平均停留天数1.7天,平均到访据点数1.5个,每人每次旅游花费台币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停留天数和到访据点数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标都是增长的,显示出岛内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相当潜力。
二、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综观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当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施重点扶持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从2003年开始,当局针对60万公务员实行“国民旅游卡”制度,当年即创造了近800亿元台币的岛内旅游消费额。2、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法令法规的颁布,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宏观管理。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近年来当局加大对观光巴土路线、环岛列车、旅游资讯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当局还实行公私并进,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中长期贷款与投资由当局和公营机构执行,较短期投资则多鼓励私人投资,由旅游管理部门给予辅导。
二是科学规划和精心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科学规划,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局就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台考察旅游资源,编制了“台湾地区观光事业综合性开发计划”,将全台旅游资源分区分类分级开发与管理。最近又实施了“套装旅游线路整备机制”和“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3、不断创新,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的种类结构明显优于我省。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当局较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制定“国际观光宣传推广计划”,邀请知名媒体、旅游作家与旅游业者赴台考察、采访报道;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线路、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据统计在讲华语的大中华圈内,台湾旅游业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近年来,台湾旅游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了行业内外部的合作。例如,岛内的航空公司、饭店与旅行社间密切配合,形成共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旅游业与其它行业、部门间的联合,则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由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台湾休闲农场每年接待岛内游客达1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4.4%。
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存在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赶上并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实际,要加快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各个旅游重点发展市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解决目前存在的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点地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上要设立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在旅游公共品建设方面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要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旅游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游集团,真正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间的关系。
(二)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
我省旅游业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好旅游规划和开发两大环节。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旅游,着力解决我省规划滞后问题。旅游规划要全省“一盘棋”,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我省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分散状态,缺乏大型化、综合性、高档次并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建议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具体讲,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中心”和“五区两带”有选择地扶持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大手笔的重点旅游项目,力求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品牌,带动我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充分重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营销
开展区域旅游整体营销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省应集中力量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知名度。要创新市场促销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行整体联动营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旅游促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使之成为宣传推介福建旅游业,对接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平台。
(四)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和大联合的战略
我省今后要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解决我省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消费偏低的问题,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区域联合的战略,拓展省内、省际、国际三大旅游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福建旅游业还要逐步联合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区,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这种联系既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也客观上促进了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
正如福建省领导所指出的,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突出优势,要把对台旅游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是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的呼应,对促进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台湾当局未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两岸间也尚未实现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闽台旅游主要以台胞的来闽旅游为主,呈现的是有限的单向旅游特征。但是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和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在岛内调研时,体会到台湾旅游业者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着迫切期待,他们正在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早日开放大陆居民台湾游,同时也已开始与大陆同行频繁接触,进行先期布局。例如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旅游同业联谊会活动。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业界人士前来参加。因此,我省应对闽台旅游合作区尽早作出实质性的规划、布局和分步骤建设,努力促进闽台旅游业双向互动发展。
闽台旅游业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实现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荣目的。
(一)战略协作
战略协作是闽台旅游合作区的高级形式,是更具长远和实质意义的协作关系。加强闽台旅游业的战略协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一是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把福建建设成为对台旅游双向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苏沪,下连粤港澳,携手海峡对岸,构筑两岸四地区域性旅游合作体,使之成为大中华旅游圈重要的组成板块。三是在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建立大陆与台港澳间旅游资源共享、旅游投资优势整合机制,突破人员进出障碍和贸易壁垒,构筑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区,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
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着重体现在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合作建立适应于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角度,为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台湾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对沿用多年的对台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台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巩固寻根探亲旅游和宗教旅游名牌产品。通过二度开发深入挖掘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内容更丰富些,形式更活泼些,促销上针对性更强些。二是发展度假旅游产品。近年来,台湾外出旅游者的构成中,度假旅游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岛这两个在台湾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着重建成适合度假的大型休闲娱乐综合配套设施,关键是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充实,档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开发多元化的对台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台资投入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引进台湾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
(三)客源市场协作
首先是闽台两地一级客源的互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周边市场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要争取的重点。我省总人口数3470多万,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总人口数2300多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上血缘亲情和区位上的临近,十分有利于互为目的地双向旅游流的形成。其次是闽台两地二级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游者)的互送。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闽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第三,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闽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一步,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四)业内交流与协作
一是继续开展闽台旅游互访考察,加强闽台旅游企业界、行业协会间的民间合作,争取互设旅游办事机构。二是成立闽台旅游联谊会,定期在两地间轮办会议,建立稳定的业内联系渠道,达到加强联谊。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建立“闽台旅游资讯网”,互相交换旅游资讯,包括闽台旅游的基础资料、电子地图等,营造共同的宣传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交通介绍、酒店预定、票务预定等便捷服务,为今后实现旅游电子交易打好基础。
当前合作的重点应是争取尽早实现福建与金门、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双向旅游,以闽港台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每年轮流举办一次的“闽港台旅游推介会”为契机,进行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业内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作者单位: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参考文献: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贵州 民放民间美术 旅游经济 发展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坡,与重庆、四川、广西、湖南、云南诸省接壤,是一个旅游气候适宜,岩溶地貌发育,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省区,省内碳酸盐岩占全省总面积的73%,形成神奇秀丽的岩溶自然景观;世居边远山区的48个民族,有着自己古朴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对外界具有奇妙的神秘感和强烈的诱惑力,特别是近年来传媒界对贵州丰富的风景资源和民族风情的多方报道及其各种旅游推介活动的开展,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贵州神奇风貌,贵州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名声大燥,引发了贵州观光旅游的热潮。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贵州省已将旅游业作为龙头和支柱产业来进行规划和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必将迈入一个新纪元。
一、贵州旅游经济现状
贵州旅游业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档次低,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贵州旅游业已今非昔比。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1990年~1999年贵州旅游业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的1990年海外旅游者人数为24112人次,到1999年达到166995人次,增长6倍;外汇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100万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5501.54万美元,增加了50多倍;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1989年为399.23万人次,1999年增加至1510.17万人次,增长约4倍;人民币收入也大幅度增长,1990年人民币收入仅为0.2761亿元,1999年猛增至43.75亿元,10年增加了近200倍;2001年1月~3月份,共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25316人次,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18.82%,外汇收入949.85万美元,增长16.28%。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持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 元;接持国内游客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拔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把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了解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的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地域差异较大,各地区民族在各自的栖息地,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贵州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1.贵州民族服饰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彝、土家、仡佬、水、回、瑶等17个主要的民族,具有二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特别是苗族服饰,工艺精美、种类繁多,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着装,同一支系因地域的差异不同也有几种不同样式。
苗族服饰总的特点为头冠银饰及上装对襟栓于腰上,襟边刺绣彩色花边、大袖口、袖口有刺绣花边,下装为裙,有的长裙,有的短裙,全身多着银饰。
布依族在贵州是少数民族中较多的一种民族,分布于黔西南镇宁、安顺等地,上着对襟宽衣,大袖、襟边、袖口以蜡染主花样,头戴包头布,向后达,下装为蜡染花裙。
水族的服饰艺术独具特色,特别是服饰上的刺绣堪称一绝,这就是著名的“马尾绣”。侗族有南侗、北侗两种类型,北部侗族多着衣裤,南部多着衣裙。贵州民族服饰丰富多彩,有的偏远村寨原计原味的古老装束粗犷、神奇,刺绣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它记载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
2.苗族的银饰
银饰是苗侗族特有的装饰品,除了男人少量佩戴外,主要是妇女佩戴。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衣饰、颈胸饰、手饰几种主要类型。头饰如“凤冠”,由多层银饰组成,上有繁茂的银花、蝴蝶、螳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生动的造型和纹样,下层逐一排刘海式的吊穗。银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头上的银角,银角仿水牛角,是标志性的造型,银饰已成为贵州苗族代表形象。
3.贵州民族蜡染
贵州民间蜡染分布区域广泛,大部分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蜡染主要在苗族、布依族、水族、革家等民族中盛行。传统纹样主要是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但又经过夸张、取舍。几何纹多采用四面均齐,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点、线、面变化有致,主次分明,求得整体效果的统一。总体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蜡染既多姿多彩,个性突出,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4.贵州民族刺绣
贵州民族刺绣分布地域广泛,各地刺绣风格及工艺技法争研斗奇,各有千秋。贵州民族刺绣主要有苗绣、水族的马尾绣、花溪的苗族挑花。
苗绣,从刺绣的技巧来分有平绣、锁丝绣、破线绣、绉绣、辨绣、打籽绣、锡片绣、数纱绣(即挑花)。传统刺绣纹样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具象性纹样,接近写实效果;第二类为半抽象具象纹样,即由几何形线条组成的实物形象;第三类为纯几何形纹样,描述形象有动物、人物、花草及几何图案。
三都马尾绣制作工艺首先是在马尾上缠绕白色或有色丝线,然后用缠绕好丝线的马尾在制好的布料上,按花纹图案缠钉,再在固定好的马尾轮廓线内用织、绣、绞等手法进行配色填充而成。马尾绣图案多用一些虫、草、花卉纹样。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挑花是挑绣的一种,又称数纱绣,也有称“十字绣”,挑花图案形成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结构严谨,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挑花图案色彩使用同类色较多,对比色少,显得素净,淡雅,别具韵味。
5.贵州的泥土工艺品
牙舟陶器,传统的牙舟陶器风格独具,以玻璃为基础釉,以黄、褐、红为基调,色泽古雅浑厚,十分耐看,在火烧制过程中,釉色表面出现自然裂纹,有如蜡染的冰裂纹,十分耐看。
黄平泥哨,是著名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玩具,泥塑造型千变万化,有飞鸟走兽,有家禽六畜,有鱼虫蛙蝶,还有神话人物,黄平泥哨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夸张变形,处理方法繁简得当,特征突出,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以自然烧成的黑色为底,着以强烈的红、绿、黄等颜色描绘而成,很有民族风韵。
6.贵州石雕
思州石砚,又名“金星石砚”,简称“思砚”。石砚石质优良,呈黛色,内含金星,砚面金光闪烁,具有水石珠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贮墨不易干涸,呵气可以磨墨,隔夜不生怪味等特点。
紫袍玉带石雕,是梵净山的一种天然石材,其结构紧密,硬度6级,色彩鲜丽,层次分明,光泽柔润,手感温和,细腻如脂。主要产品有砚台、墨盒,笔筒、屏风、茶具等。
7.贵州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是大方县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经40多道工序才得完成。纹饰有山水、花卉、人物、飞禽、走兽、虫鱼等,还有少数民族图案,形成了贵州的独特风格。
8.贵州傩戏面具
“傩”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逐渐演变成固定的,用以驱疫病魔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并逐渐演化为傩仪、傩舞、傩戏几种表现形式。傩戏中广泛使用面具(也称脸壳,脸子),在傩戏里有特殊的位置,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面具种类有很多,不同的族别和地方的面具也各有特点,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促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注意综合性开发,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作手,并通过政府支撑,市场运作,建立起“一个市场,三个中心”,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旅游购物,促进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1.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贵州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赏歌舞,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丰富了旅游的兴趣,同时在返回之余,见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家庭增添一些民族味浓厚的工艺品,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贵州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之中,贵州的民族民间美术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又推动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收入一大经济来源,世界许多著名的旅游区旅游纪念品收入都占了其旅游总收入的相当比例,如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著名的购物中心,在其每年的旅游收入中250亿是购物收入,占其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民族旅游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又是旅游纪念品中最主要的一个部份。因为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纪念意义。目前贵州旅游纪念品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品种少,大同小异,品质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少有收藏价值,由此而造成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2.加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贵州民族特色,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多渠道引进资金,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生产高品位,上档次,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促使贵州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几性。
(1)民族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贵州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不尽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象千姿百态,异常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图腾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对于民族性的代表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否则,对民族性的突出也就平平如是。象苗族的银饰银帽都犹如一顶美轮美奂的“凤冠”,不管是雷山式、黄平式、革一式都如此。但银冠上的牛角数雷山西江式银冠模仿水牛角的大银角,是标志性的造型。这也是图腾崇拜的体现,这样的银饰银冠最具有民族性。还有傩面具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绿色,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象黄平泥哨夸张的变形,古朴的色彩,正是旅游者所向往的旅游纪念品。还有刺绣中很多的鱼、虫、花、鸟的变形图案,古朴而典雅,也正是旅游者所希望得到之物。
(3)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因为实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如思州的石砚和民间蜡染制品及牙舟陶等。
(4)纪念性
纪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商品有旅游地的纪念意义外,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正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贵州的石板寨、小七孔等,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达到几性合一。
旅游商品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几点外,同时要注意它的精制性,因为旅游商品要有它的精制性,才是有收藏价值,再者就是注意它的经济性,在价格上不要过高,过高也影响到商品的销售。作为旅游者他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赠送亲友,如价格过高他们买不起,如适中,这样他们一买可能就是几件或一批,这样就增加了旅游商品的销售量,增加了旅游经济的收入。
四、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贵州旅游资源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贵州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使贵州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07-06-10
[2]贵州省年鉴编辑室:贵州省年鉴1990―200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若干问题分析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作保障。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语言交际能力,掌握旅游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实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都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但因其产生的时间不长,缺乏相关理论及实践的支撑,加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采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其自身特色的缺失,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于2007年11月,以“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为课题开始了研究,并对全国7所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以及4家旅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研究,基本了解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1语言交际能力的内涵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在其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它是对传统的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学说的进一步拓展。他认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心理因素、社会文化知识、语篇理解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在内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则是指交际者运用语言手段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标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语音能力、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口笔译能力等。通过进一步分析,语言交际能力应该是以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为基础,以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主要形式,加上与该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而构成的综合际能力。它既包括语言知识又包括语言技能,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既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认知能力、文化水平、文体知识、非语言交际知识、情感因素等,又涉及到语音、修辞、社会、文化、文体、语用、教育、心理、认知等诸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见,语言交际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个人的口头交际能力,应该理解成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因素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本课题中主要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则是该专业学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工作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它是衡量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该专业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应该是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2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英语语言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胜任涉外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的导游、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调整、改革和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根据对全国7所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师生及4家旅游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2.1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
2.1.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不足;知识性课程偏多,技能性课程偏少;基础性课程偏重,专业性课程偏轻;单一性课程较多,综合性课程不足。教材体系总体上仍存在针对性不强,职业性不突出,实用性不够,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较为陈旧的问题。
主要原因分析:首先是对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认识不清,导致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差异不大;其次是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课程设置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基础,轻专业,重单一,轻综合的现象。教材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的编写者对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不够清楚,对旅游业的行业特点认识不足,对职业规范了解不够,从业经验缺乏,以及对涉外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2.1.2对策建议
(1)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编写和选用教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课程,将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旅游英语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技能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原则。教材编写和选用上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学生的语基础,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地说,针对高职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差,学制较短,就业岗位层次不高的特点,教材编写应体现语言知识低起点、教学数量少而精、教学内容专业化的原则。
(2)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主线,在课程体系中及教材编写和选用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体现地方特色,体现旅游行业的职业性。针对资格证书,开设旅游汉语类课程和英语类课程。开设与饭店管理和涉外旅游密切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如“饭店住宿管理”软件、“旅游资源选择与对比”软件等。可根据各地就业需求和师资条件,适当开设多语种课程,如日语或韩语课程,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方向,提升就业空间。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合旅游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针对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选用实践性突出的教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实践性教学课程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
2.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2.2.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技能;重书面,轻口语;重基础,轻专业;重传授,轻训练;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重点仍然是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语音、语法规则和词汇),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严重不足;书面语(阅读、写作等)教学耗时过多,口语(听、说)教学不足;基础英语教学抓的很紧,而专业英语教学明显不够;课堂上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技能训练活动不够。由于教学设备设施等条件限制,大部分教学仅在教室进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广泛或效率很低。
主要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认识有偏差,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二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适当,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三是教师本人的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不足;另外还有教学设备设施、学制、学生语言基础等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
2.2.2对策建议
(1)充分重视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端正对语言教学本质的认识,将学习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培养语言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由此,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充分重视英语听说能力,尤其是旅游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每学期都应开设听力课和口语课。听力课和口语课应分开设置,口语课程由外教担任,听力课程由中国教师担任,中外教师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或电教设备,设计出逼真的模拟旅游,饭店交际背景,提供听说操练的配套练习,提高口语操练的质量。
(3)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必须与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与旅游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用英语来系统讲解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介绍最新国内外的旅游管理理念;引导学生把旅游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相结合;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以旅游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口语训练可以围绕介绍旅游景点、接待外宾、订餐订票等和旅游业相关的内容来进行,使学生了解在旅游业中的语言习惯、相关表达等,培养学生在这一特殊服务领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4)英语语言训练必须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开设《中国历史文化》、《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从而使学生胜任将来的工作。用英语讲述中国主要的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和地理地貌,使学生对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然后通过进行模拟导游训练,让学生自己能够充当导游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
2.3.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设置不规范;实训实习内容和方式比较落后,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满足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需要。
主要原因分析:一些院校受传统的办学方式影响,对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学院办学经费紧张,对这方面投入不够,导致实训设施规划不科学,设施不完善,设备质量低劣;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且分布不合理;实训实习的内容单一,方式落后。
2.3.2对策建议
(1)学校领导必须提高对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对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完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室、模拟实训室等实训设施;对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起点要高,设置要尽量规范和配套,尽可能接近或达到国内旅游行业现行的基本设施要求。
(2)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尤其是本地和毕业生就业集中地区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
(3)实训内容与方式:有效的实训内容应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中心,包括英语语音语调实训、英语听说实训、读写能力实训、翻译实训、旅游英语专业能力实训等。要采取多种有效而灵活的实训方式,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实训课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尽可能与相关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衔接。学生实习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和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目的。
2.4师资队伍建设
2.4.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够,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不强;专业实践经验较少,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能力较差。
主要原因分析:旅游英语专业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其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英语教师、专业旅游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而且还要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与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旅游教师相比,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师的智能储备应更全面,相关知识面应更宽广,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亦应更强大。而现有的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原有的英语专业教师或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人都缺少从业经历,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教学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能力较差。由于学校与旅游企业和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还没有建立起密切合作、协作的关系,缺少优秀的兼职教师的现状仍普遍存在,这对实践性教学更是雪上加霜。
2.4.2对策建议
(1)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具备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学习进修。如选派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时,采取1+1的方式,既每组实习指导教师都由一个旅游专业教师加一个英语专业教师组成,每月定期到实习单位蹲点、考察,写出书面考察报告。组织学校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各部门进行实际操作,安排教师到协作企业考察、挂职进修。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指导企业经营,既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获得了实习环境,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2)兼职教师应是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如资深的涉外导游,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等。学校把他们请进来,聘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以案例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这样,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才能逐渐成长为一支过硬的、名副其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旅游产业和旅游英语专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它将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巩固国际旅游市场,建设一支高水准的行业队伍起到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应不断完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调整、改革和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职研究,2006(07)
[3杨群.构建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旅游报[N],2006-2-24(6)
[4]谢先泽,郑贤贵.旅游英语实践能力培养之载体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03)
[5]彭志韬.浅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J].科教文汇,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