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作文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作文范文1

关键词:心理学;言语知觉原理;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87-02

一、认知心理学的言语知觉原理

言语知觉speech perception 人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能力。既受语音的物理特性的制约,也受言语环境的影响。语音的成分有元音和辅音,汉语还有声调。

1、听讲的理论原理

大脑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了相应的反应。听讲的过程是一个语言理解、语言融合、利用已经获得信息了解不理解信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中介层,他们把已经的知识和学习的知识融合、整理成自己的、可利用的知识。又以新的知识反应了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课本第五册《风筝》中,有一个词叫“千呼万唤”,这个词中,“千”“万”“呼唤”学生都理解,当出现这个词时,学生理解为“很多次的呼唤”这就是学生是利用已经有的知识,理解了词的意思,总结出新的知识,如果能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

2、基本阅读过程

阅读过程是语言文字进入大脑后,在大脑思维的“加工”下,通过自己经验、思维等综合处理后,通过动作、语言等形式反映了出来的一个过程。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通过与阅读文章的交流,体会揣摩文章的用词用句,进而达到与理解作者文章的含义,更高层次的达到作者对话、与作者交流的境界。我们常说的《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香菱读诗,读到王维的《使到塞上》时,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太阳当然是圆的,而烟怎么是直的呢?合上书,像是见到了这种景色一样。若再找两个字换,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个故事说明,阅读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也是一个吸收过程。而现在语文的学习及阅读过程,更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3、语言的理解原理

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认知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语言的理解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例如在三年级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只能粗浅的理解为“思乡”,到底“思乡”是什么,学生地理解是不够的。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六年级学习《梅花》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前些时候,我的一个学生在新加坡读书,他在微博上这样写道:“一直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今年的中秋,我才真正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小学生在讲到“高兴”时,常常会用“欣喜若狂”“兴奋”“快乐”等词语表达,而对于“喜极而泣”却用得很少,因为学生对于这样的场景见得较少。当教师播放了中国女排夺冠的画面后,教师问学生她们为什么哭了的时候,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个词语。这两个例子说明,语言能力在人的心智中并不自成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依附于一般认知能力。

二、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语文的学习,受学生环境的制约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在语言的表达上,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所以表现也不相同。对于古诗《秋天的雨》一文的理解,城市的孩子认为它是美的,但对于在农村的孩子,他们则认为秋雨最好不要下,因为成熟的水果会烂掉的。这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于同一种事物引起不同的见解。

2、语文的学习,受学生智力的制约

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这是科学的事实。所以,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一些孩子,理解力、判断力较强,对于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就较容易;另一些孩子则不同。特别是在作文方面。王安石的《伤仲永》,作者的用心是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说,也表面方仲永小时智力非同一般。所以小学生语文的学习也受智力的制约。

3、语文的学习,受习惯的制约

这已经是我们不用再争的事实了。好习惯成就大业绩,好习惯会带来一生的幸福,好习惯……这些名句说上几百句都不多。但在今天,我们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好点的培养了习惯,但大多数父母早被孩子的可爱、聪明蒙住了双眼,已经分辨不出好与坏了,也分辨不出美与丑、对与错了。学校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是合力,但现在却是互不相让的两鼓力量。语文的学习,还受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当前教育体制等制约。

三、语文教学中言语知觉在现实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应用

1、解教材特征,恰当的选择方法

(1)恰当的选择图像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图像的放映要注意与文章的衔接与相合,不能让学生感到图像的不真实,闹出笑话。而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图像是辅助,不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在讲授《草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一自然段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一句,教师采用了画面带文字的方法,图画中草原的美景只是让学生看了一分钟左右,而文字却反复的出现,学生的理解达到了应达到的效果,读起来也很有感情。

(2)适当的运用音乐

从现在的教学中看,每一节公开课必要运用到多媒休,音乐、图像力求美之又美。这恰恰是教师不懂得认知过程中怎样理解、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在讲《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教师选择了《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在放美丽的大榕树的图片时,配上这首曲子,不能说不是匠心独运,而教师恰恰忽略了宁静的力量,大榕树安静安生命的力量是不要任何音乐的。而另一教师就在放图片是,加入了自己的朗读,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合理的运用文字

在教学三年级《风筝》一文中,“憧憬”一词是全文的难点,又是全文的题眼,也就是突破口。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憧憬”一词的意思,学生查字典后是“向往”,如果到这,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又让学生查“向往”的意思,那就是“对未来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到这时,教师已经完成了突破,而为了刺激学生的记忆,教师在讲后面“放风筝”“找风筝”时,不断地让学生说快乐与哭的原因,并与“向往”与“憧憬”这个词不断联系,达到了理解文章的要求,更达到了运用文字的要求。

2、解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方法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由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儿童第一次的角色转变。而他们也进行了一个以学习为主的年龄阶段。他们把幼儿园的玩耍、好动、注意力持久性差也带入了小学,这是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这也引起他们在认知中大多是自下而上,要本没有自上而下的能力。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和不全面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较为全面的引导,这在新教材语文教课书中已经有了认识。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语言理解有了进一步地提高,他们不再是只有自下而上的理解,也有了自上而下的理解,对事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认识能力的提高,注意能力的集中,加之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中年级儿童已经完成了两种过程的同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只是后者还要弱一些,但是是逐年增加的。表现在概括能力的提高,意义识记也渐渐发展起来,这时候地评价,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如“你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这类语言,让学生体会到被别人认可的快乐。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进入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注意力都有所加强,特别是经过几年的语言训练及思维训练,意志品质教育,高年级学生表现出了稳定性强。同时,高年级同学对于教师的评价不再喜欢直接的、或是夸大的,他们喜欢的是切合自身的评价,他们更注重与人的交流,更注重班级、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认可。在学习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理性的、推理性的知识更热爱,他们更愿意意义识记,而机械性的、重复性的记忆他们非常反感。所以,高年级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知识的归类、推理等方面的知识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