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范文1

关键词:设计管理;概念范围;方法

0引言

日本《设计管理》一书中对设计管理的定义是:“设计管理是为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1]

通俗来说,管理就是管辖和处理,即管人与理事。表现为对共同活动的协调、组织、控制、指挥等的综合作用;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物、也包括人。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来收到预期效果。

1设计管理的起源

1.1中国古代的设计管理

在我国,古人在实践中运用设计管理思想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古人成功的实践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设计管理思想。

古代岷江水源旺盛,岷江洪水无法控制,流域各县更是深受其害。战国初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率领民众基本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和120个附属渠堰工程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体。“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水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相辅相成,获得了任何一项单独工程都不可能取得的效应。尽管都江堰工程是在两千多年前实现的,但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水平和创见,和今天的设计管理思想来比也毫不逊色。

1.2英国的设计管理

1960年,Dorothy Goslett撰写的《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Design》是英国第一部对设计活动管理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专著。书中对如何搭建、注册和经营设计事务所,如何报价和计算设计费,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等进行了阐述。为英国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5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发了设计管理大奖(Presidential Awards for Design Management)。由此,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这个名称被正式提出。

1966年,Michael farr在《设计管理》一书中提到“设计管理的功能是界定设计问题、寻找最适合的设计师、创造一种环境并使他们在既定的时间和预算内解决问题”。Farr的设计管理基本点在设计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上,代表了当时流行的以设计为导向的设计管理观点。

1.3日本及其他国家的设计管理

在亚洲,为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1957年,日本能率协会同20家企业的设计部门主管,历经2年编写了《设计管理》一书。日本设计管理属于效率型,注重的是整体过程的有效性。此后,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相继开始了设计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美国设计管理属于创新型,注重的是设计价值的最大化;台湾设计管理属于实务型,注重的是低成本。

2设计管理的功能

设计管理是指对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源(人员、资金、政策)进行合理转化和整体控制。是“一个事物的标准或特征行为,尤真是系统、机关或动植物的某一部分的行为”,或是“在工作或行动中需要的特殊任务。”设计管理在组织设计行为中起了核心作用,因为设计管理能有效地保证公司设计足够的配置;调节公司各设计领域;提高设计方法,技术和综合设计资源;培训设计人员,以保证他们在生产发展中全力地参与。下图列举了设计管理的功能。

3设计管理的含义

设计管理是以设计活动为对象,进行整体和系统的资源转化与调控的过程。艺术设计活动是设计者根据设计标的物的结构和功能要求,提供一种系统的预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动态过程。设计管理是实现设计的艺术、文化、社会、商业价值的工具。

设计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广泛的概念。一般来说,包括两个层次,即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战略性的设计管理是指在战略的高度上,将设计作为企业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的各项活动贯注相应的企业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功能性的设计管理是确保企业具有一个运转良好的设计部门,作为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智囊,并实施具体的设计任务。

4设计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1984年,Topalian将设计管理分成:设计项目管理(较低层次,带来短期行为)、设计策略管理(较高层次,带来长期行为)。1989年,Chung提出三个层次:操作层次的设计项目管理、战术层次的设计组织管理、策略层次的设计创新管理。美国设计管理高级教程把设计管理分为:设计策略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执行进程的管理。

近几年,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这4个管理的功能己被广泛地接受了。然而,根据管理水平的不同,每个功能的重要性会与其他的不同。举例来说,计划是高级管理的主要工作,组织其次,监督及控制在最后,因为它们提供了全方位的组织工作,长期的计划在这个管理水平上是最基本的;相反,监督和控制在较低水平的管理中是重点,因为它们主要是一些特殊的工作,在这个水平上,计划是短期的,只需少数工人且影响范围有限,组织则不太重要了。设计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设计管理范文2

随着“云”技术与物联网进一步的发展与成熟,各种应用平台及各种终端使用数量急速增加,有效信息散落在海量信息中,专业用户在互联网中对有效信息获取和处理更加艰难,反而增加了设计管理成本。海量信息与信息获取的不对等,产生了更高的成本,而这也制约着专业利用信息的效率。成熟的同步云平台可以针对专业用户对信息需求有着专业性、高效性特点,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流程模式提高广大设计人员整体的信息利用水平,为设计管理提供便捷,缩减设计管理成本。

【关键词】

设计管理;同步;BIM;云计算;设计协同;移动互联;数字信息;私有云

越来越多的专业用户成为协同平台的使用者,平台的涌现使信息收集方式与渠道更加灵活,各类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不同云平台之间无法实现同步的现状也使得用户深受信息分散的困扰,对更加便捷、灵活、有包容力的云平台的愈发渴望。基于设计管理中的同步云平台研究,将大大提高有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效率,同时给予使用者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信息,减少分离垃圾信息的精力和时间,从而提高广大设计人员整体的信息利用水平。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成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市场提供众多的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型侧重点各有不同。条理化的思路,整合应用对于广大设计人员的日常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管理中的同步策略及“云”应用的实现可以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增加信息可用性,提高设计效率,提高公司软实力。本文为设计方法研究与BIM数字管理技术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相关的研究构架体系。这是一个基于系统架构支撑下的建筑信息化组织与运营策略研究。旨在探索BIM设计应用标准和方法,重在优化现有设计应用标准。本文也是我们部门设计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地保证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及方便数据的异地管理,云平台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云平台”是由搭载了云平台服务器端软件的云服务器、搭载了云平台客户端软件的云电脑以及网络组件所构成的。它允许开发者们或是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是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的平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如图1所示。“云平台”这个名词在2006年由Google正式提出,早在2002年Amazon就已经出现了云计算产品。“云平台”这个概念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购买服务器存储空间,然后把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存储空间里保存,需要的时候再从服务器存储空间里把文件下载下来。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并为我们所熟知,比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可获得到大量信息。”———源引百度百科。全球著名市场咨询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制造业视野》(IDCManufacturingInsights)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制造企业将“移动”及“云计算”列为供应链四大新兴技术中最重要的两项。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公司对于设计管理方向的同步云平台还处于初期实践阶段,“云”应用管理主要还是基于局域网邻域的“私有云”管理[1],而基于“公有云”的应用主要还限于数据类的管理及一些市场通用的APP应用,基于“公有云”的安全及权限管理等关键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目前已有一些设计机构在同步云的及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部分的成果,解决了图形类的同步传输,以及基础的软件应用[2]。而在软件研发领域,基于设计全流程的云端应用也已开展了相当一段时间[3](如图2),取得了相应的推进。

2研究项目

2.1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目前我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管理已基本完成了全专业局域网协作,这一方式的本质核心与“云”平台的核心非常相似[4]:设计人员在获取权限之后,可以通过本机连接到局域网,从而共享和获取相应信息。这种平台为同专业的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沟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局域网平台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本文所探究的同步策略以及“云”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在局域网协同管理模式下的进一步深化。已经完成的《基于设计院体系的BIM平台的研究》[4]、《基于协同与替换模式的整体式BIM》[5]等一系列的研究都为本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铺垫。而从外部环境来看“云”平台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所重视。相关的成熟的“云”应用层出不穷,并且有着进一步整合的趋势。当今信息污染、信息饥饿与信息危机共存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发生源的海量化导致信息的极大冗余。面对杂乱无序的信息,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有信息识别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有效排除污染,通过对大量而无序的信息进行精心筛选、整理和深加工,发掘出有价值、可利用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应用,提高设计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与信息的整合应用能力。信息的整合应用能力是企业提高效率,获得客户,赢取利润的最重要因素。高效的信息组织可以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整合能力的提高可以直接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们的竞争:改变运作结构,从而改变竞争规则支持低成本以及差异化战略使我们有机会酝酿全新的业务。

2.2项目的研究重点时代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物联网领域所发生的进步举世瞩目,他们必将会以一种新的形态超越如今的互联网,在目前很多领域上移动互联网已完成了这个超越。人们在使用各种应用的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项研究期待解决非特定产品体系下的云端应用解决方案。重点分析研究多用户登陆,并行和交叉作业,深入研究移动互联背景下的协同机制,充分利用已有的“云计算”和“云存储”平台。把分散式分布式和传统的线性逻辑结合起来,并关联大数据。此外异地管理,资源协同作业,提高效率,提高准确率,使数据流传和同步。轻量化,便捷化,降低产品冗余数据及操作,提升普通设计人员的体验感也是我们研究的关注重点。更多地考虑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日常操作习惯并让其得到延续是本项目推进的核心。让设计师可以以更为熟悉的方式达成以往技术所达成不了的成果,这是管理的目的。我们期待建立一个良好的协同模式,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而在后续拓展上各种移动端与未来的物联网的大趋势也会是本课题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

2.3项目的应用前景与展望凯文•凯利是我们现在数字化生存的鼻祖,他对未来的思辨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在他著名的预言著作《失控》中就这样描绘我们这个世界。“印度街道的车水马龙的画面始终复线在我的脑海,熙熙攘攘的人群,伫立不动的牛群,钻来钻去的自行车,慢慢悠悠的牛车,飞驰而过的汽车,这些乱七八糟看上去乱七八糟的景象,实际上是社会的状态,也是一种生态,看似很乱,有序各个部分在有序活动,按照自己的目标和需要的功能前进。[6]”在我们这个基于数字生存的时代,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去中心化,我们需要用最小的规则手段来改变我们现有碎片化的设计生产模式。有效的协同可以将复杂的项目逐级、分项拆分,简化。项目通过协同设计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在此基础上,所有设计专业及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从而减少现行各自由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及时导致的错误。真正实现所有信息元的单一性。同时,协同设计也对设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快、更好的完成工程项目。[7]而更有效的同步策略及云端的整合则是协同模式最重要的依附平台与生态基础,只有通过它才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操作,最小化个体的无谓操作。

对于现有最流行的BIM其关键技术是数据而不是模型,研究基于云平台的协同设计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合理的“云”技术应用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整合数据资源。传统的办公场景当中,从硬件来看,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投影仪、USB等等无数的硬件设备之间的交互,数据的交换,今天都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加以实现。而软件层级,Office、邮件、浏览器、文档、包括与设计相关的各种应用,如今也在Pad和PC之间完全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实际上目前这个生态已经基本成熟:横向连接办公设备,让所有的硬件办公设备全部是可连接的、可打通的。纵向互通跨设备的不同时间节点上所产生的各类数据。横向设备打通,纵向数据打通,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协同可以真正的落实,成为主流的设计方式[3]。此外从设计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基于“云”的解决方式也可以更好的串联整个设计环节的各个领域。信息和数据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地流动起来。知识与数据的整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改变。与其被动的接受莫不如我们更加积极地去应对,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邓雪原,苏昶,孙朋,王国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3):96-103.

[2]田园.智慧云.科技改变生活.智慧互联.设计创新———北京土木建筑学会2015年会专题报告.2015.09

[3]吴吉明.从构思到实现———移动平台上的设计与云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5):11-20.

[4]吴吉明.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3):45-52.

[5]吴吉明,倪琛,张庆利.整体式BIM_基于协同与替换模式的多平台整合应用[J].DADA2015数字工厂国际会议论文集.20105.07.

[6]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OutofControl:TheNewBiologyofMachines,SocialSystems,&theEconomicWorld.ISBN9787513300711.

设计管理范文3

1、热媒设计温度散热器热水采暖系统的热媒设计温度,一般根据热舒适度要求、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原则确定。供水温度不超过95℃,可确保热媒在常压条件下不发生汽化;适当降低热媒温度,有利于提高舒适度,但要相应增加散热器数量。所以一般经常采用95/70℃,例如:作为散热器“标准工况”的64.5℃,就是水温95/70℃的平均值与室温18℃的传热温差。许多采暖系统的设计计算资料,也按此条件编制。

当然,热媒设计温度也要符合热源条件的可能性和考虑其它因素。例如:以较低温度的一次热媒进行换热所得的二次热媒,或采用户式燃气热水采暖炉的水温有限制,或采用塑料类管材为提高其耐用性时,也有采用85/60℃作为设计参数的。但是,再进一步降低散热器采暖的热媒设计参数,显然是不合理的。以95/70℃为比较基础,热媒平均温度每降低10℃,散热器数量约增加20%.

当前,存在不适当地过多降低散热器采暖热媒设计参数的倾向。原因是某些开发建设单位在提供设计条件时,按照热源的实际运行工况提出热媒没计参数,例如提出供水温度只有70℃。如不加深入分析,就直接采用这样的低参数进行设计计算,会使散热器数量增加很多,会出现同一热源的不同建筑,散热器数量相差近一倍的现象,更加剧了系统的失调度。

多年以前,就曾进行过实态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多数由城市热网或小区集中锅炉房供暖的住宅,即使设计水温为95/70℃,当达到设计室外温度时,运行水温一般只要70/55℃左右,即可保证设计室内温度。如果再按70/55℃的水温设计系统,是否运行水温又可进一步降低呢?似乎不应陷入如此恶性循环的怪圈。

为何实际运行水温远低于热媒没计温度时,也可达到设计室温?主要是由于实际配置的散热面积,均不同程度地偏大于理论所需散热面积。根据理论推导和实际工程运行验证,对于设计水温95/70℃的系统,当散热面积偏大1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90/65℃;当偏大2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85/60℃;当偏大3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82.5/57.5℃;当偏大4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80/55℃。由于设计保守等各种因素,一般系统的散热面积均会偏大30%以上。[1]

2、水力平衡比之散热器数量的多少而言,采暖效果主要取决于系统的水力工况。但是,心中无底又不认真进行系统水力平衡计算的设计,近来常可见到。

位于北京大兴的一幢六层(局部带跃层)单元式普通住宅,室内采暖系统为干管异程的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卫生间和厨房采用高频焊钢制散热器,其它为四柱型铸铁散热器。上一个采暖季就反映室温偏低,曾判断为建筑保温质量不好,普遍均匀增加了散热器20%。本采暖季一开始,在同一热源供暖的其它建筑均供暖正常的情况下,本工程系统末端(尤其是下层)室温仍偏低,引起部分住户向市政府投诉。经现场调查和对系统设计进行水力平衡验算,确实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度。

卫生间和厨房的立管管径一律取DN15,其它立管管径不论立管负荷大小,一律取DN20,入口处较有利的53号立管带六层,散热器27片,阻力损失仅为约580Pa,系统末端最不利的64号立管带七层,散热器63片,阻力损失高达约3700Pa,加上供回水干管的阻力损失,此两根立管的不平衡度约高达800%。远超过《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8.6条关于“热水采暖系统的各并联环路之间的计算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应大于15%”的规定。[2]各层均匀增加散热器,更会加剧垂直失调。根据验算结果,笔者会同几位年轻设计人员对系统进行了调节,并建议运行维修人员进行精细调节,虽已得以改善,但先天性的失调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参与调节设计人员的深切体会是:如果这种粗放设计的系统也能正常供暖,则教科书和规范岂非都得重写。

同样,北京某大学的两幢六层单元式普通住宅,室内采暖系统也是干管异程的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采用四柱813型铸铁散热器,卫生间为DN32光管,由小区集中燃气锅炉房供暖。据使用单位和住户反映,自投入使用以来,冬季室内温度达不到市政府规定16℃的最低标准,在严寒期内,一至二层的室温,大多在12℃以下,已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到现场对典型房间进行调查,室温和散热器温度,明显低于由同一热源供暖的其它建筑。据对设计采暖负荷进行验算,散热器数量符合常规计算结果。对系统设计进行水力平衡验算,则同样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度,不论立管负荷大小,双侧接散热器的立管管径一律取DN25×20,单侧接散热器的立管管径一律取DN20×20,而无护结构的卫生间,则采用DN32的光立管。1号楼入口处最有利的7号立管阻力损失约仅为900Pa,系统末端最不利的25号立管阻力损失高达约3500Pa,加上供回水干管的阻力损失,此两根立管的不平衡度约高达700%。而卫生间立管阻力损失约仅为60Pa.加以环路划分偏大,室内系统水力失调现象必然会出现。笔者试图对系统进行调节,但质量低劣的铸铁阀门根本无法转动。除上述因素外,由于室外供暖管网的严重失调,致使1号楼和2号楼采暖流量不足,即使在入口处的有利环路,流量也明显不足。

3、系统补水某供暖建筑面积22万多m2的居住小区,存在水力失调的室内系统末端底层住户,出现以下奇怪的现象:每到晚上八九点钟后散热器就开始降温,到半夜就完全不热,而次日早晨又会逐渐热起来。据深入调查,重新热起来是由于顶层住户在每晚临睡前和次日早晨起床后进行了手动放风所致。经改装了质量较好的自动排气阀后有所缓解,但系统中还是经常因有空气存在。显然,应彻底解决系统进入空气的问题。

据查,系统未设置膨胀水箱,也未设置气压水罐等膨胀容积,只是依靠功率较大的补水泵进行补水定压,而补水泵则由电接点压力表控制启停,当降至下限值时水泵启动,达到上限值时停泵。由于设置在管路上的压力表,指针会发生抖动,上下限值的整定间距不能很小,因此,停泵后重新启动必然会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在此时段内,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和不可避免的系统泄漏,总会有空气进入系统,并积存于流量较小的系统末端顶点。

由于该工程已无条件增设膨胀水箱和足够容积的气压水罐,采取了增设一台略大于系统泄漏量的小功率补水泵(0.75kW)的方法,使之连续运行,当流量大于系统泄漏量时,通过限压阀回流至软水箱,基本上解决了问题。由此可得到启示:用合理容积的膨胀水箱或气压水罐进行定压,是十分必要的,如无条件设置,则应采用不间断运行的变频补水泵,或像本工程所采取的简易方法。

4、竖向压力分区与“分环”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3.9条规定:“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条文说明作如下解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散热器及配件所承受的压力,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暖通规范作上述限定十分必要。近年以来,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的热水采暖系统因渗漏而使家装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除散热器或其它构件的质量和施工安装队伍素质等因素外,主要由于承压过高。

某二十五层高层住宅,原室内系统设计系是按竖向分区设置的,但由另一单位设计的热源,却为同一系统。在第一个采暖季,开发建设单位就因渗漏向住户赔偿家装破坏损失的费用高达十几万元,不得不进行了困难的改造。

有些设计在热源处设置分集水器,对高低环分别接出供回水管路,将“分环”当作竖向压力分区,这是概念上的错误。“分环”可能有利于水力平衡和调节,但不可能对高区和低区分别实施定压,并不能克服低区所承受的较高静水压力。

竖向压力分区最好能从热源上就分别设置。不宜分设时,一般采用间接换热的方法。间接换热虽比较稳妥,但换热后二次水的温度将有所降低,致使散热器数量增加。

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有采用加压和减压的方法,即:热源系统按低区定压。高区系统供水经加压进入,回水则减压接回低区系统。从理论上分析,高区热媒循环水泵的工作扬程,要附加高低区系统的几何高差,不利于节能,但从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可能仍有可取之处。但采用此种方法,要特别注意减压阀的“动静压差特性”,即:当高区系统水泵停止时,减压阀后的设定压力会升高一个动静压差值,此值在阀的额定流量条件下约为5m,造成低区开式膨胀水箱的溢流,并同时使高区系统亏水和空气进入。虽然性能较好的减压阀动静压差较小,但最好还是采用闭式膨胀水箱,或采用不间断运行的变频补水泵定压。

5、散热器的选择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有针对性地提到散热器的选择问题。规定“应采用体型紧凑、便于清扫、使用寿命不低于钢管的型式”。目前,散热器品种繁多,市场竞争剧烈,有从容选择的余地,但也要看到各种散热器在应用实践中都出现过不同性质的问题。关键是要针对系统的特性,较为适当地应用,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系统的运行、保养和水质控制等环节水平的提高,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有生命力的产品,应该提高其适应客观条件的性能,而不是对客观条件的苛求。

铸铁散热器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它的主要弊病是:体型不紧凑,如铸铁四柱或铸铁长翼型等陈旧型号,显然与节能的、装饰要求较高的建筑环境很不协调;由于价格竞争,偷工减料,常达不到额定散热量;内腔粘砂成为系统堵塞的重要原因;落后的铸造工艺和加工粗劣,组对接口容易漏水。一些发达国家自己不生产但仍乐于采用,并看作为高档产品,当然不是这样粗陋的品种。如不开发新的品种,必然会陷入困境。可喜的是,外型可类似于高档钢制散热器、内腔无粘砂的铸铁散热器,已开发成功并已形成生产能力,由于它对各种系统及运行管理水平的适应性强,可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钢板材质的钢制散热器体型较薄且较美观,国外较多采用,引进并广泛应用以后,由于材质、生产工艺、运行水质等因素失控,八十年代后期曾发生大量腐蚀而造成过很大损失,至今,仍有过头的商业宣传误导用户,不断造成此类腐蚀现象重复发生。引进国外材料或生产工艺生产的一些高档散热器,在发生腐蚀现象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于较大的集中供暖系统几乎无法达到的苛刻要求,例如:严格控制热媒含氧量、限定采用隔膜式膨胀罐定压方式、非采暖季满水保护、检修时只能局部放水、塑料管设阻氧层、内挂镁棒即采用“牺牲阳极保护”等。说明其形成腐蚀的主客观因素并未能根本解决,因此仍应慎用。但是,它还是可以应用于以燃气热水采暖炉或电热水采暖炉等分散热源的户式系统中。

按寿命不低于钢管的耐腐蚀界定标准,早期开发的钢管材质的钢制串片管式散热器和后期开发的绕片式(包括高频焊或强绕)钢制散热器,仍是钢制散热器中可放心选用的主体品种。但此类散热器水阻较大,但又常不能提供准确的水阻特性数据,在单管系统中应用,尤其是采用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做法时,会发生散热器进流量过小的问题。此外,此类散热器的热工性能和特定形式的外罩有关,外罩的成本占其价格的相当比例,但外观难以满足用户的装饰要求,“罩外加罩”十分常见。

铝制散热器是一种高效的散热器,同样也发生过腐蚀穿孔问题,除材质外,碱性水质和超量的氯化物都会对铝产生腐蚀,虽对此种散热器提出了内防护要求,但工艺上难以实施,也不便于检验。因为热水锅炉水质标准要求锅水的PH值应为10—12,说明此种散热器不能用于以锅炉为直接热源的集中供暖系统,但可在热网集中供热、用户侧为经热交换的二次热媒系统,也可以应用于以燃气热水采暖炉或电热水采暖炉等分散热源的户式系统。有些产品改进为采用铜铝复合,可能是铝制散热器的主要出路。

6、关于分室温度控制无论是实施分户热计量的住宅户内采暖系统,还是其它建筑传统的垂直单管或双管系统,从节能和提高热舒适度出发,分室温度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分室温度控制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手动的。在这方面的商业误导表现为:将分室温度控制等同于采用散热器恒温阀,并认为采用恒温阀就无需进行水力平衡计算。这种误导造成了一些系统的失调和对恒温阀的负面影响。

采用质量较好的手动两通或三通调节阀实施分室温度控制,可能更适合于投资条件受限和供暖不足的普遍实际情况。即使有条件采用恒温阀时,也应该在弄清楚其水力特性基础上,正确地加以应用。

散热器两通恒温阀的高阻水力特性,适合于双管系统。为适应我国市场的需要,国外又推出了针对单管系统的三通恒温阀和低阻两通恒温阀。因此,我们要面对三类恒温阀,而不是不加区别。

用于双管系统的高阻两通恒温阀,又按不同的预置设定功能分成若干型号,其口径一般情况下应采用DN15,少量需采用DN20,无区别地采用较大口径不利于水力平衡。而用于单管系统的三通恒温阀和低阻两通恒温阀,则必须有DN15、DN20、DN25甚至更大的口径,以根据串接散热器的负荷适当选配。

双管系统高阻两通恒温阀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极易堵塞,因此对总体供热不足和运行管理粗放的系统,似利少弊多。

恒温阀在单管系统中应用,则发生问题较多,最突出的是采用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做法时,不适当地用了高阻恒温阀。

单管系统即使采用低阻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做法,也应该核算散热器的进流系数。散热器的进流系数,取决于散热器通路和跨越管通路的阻力比,与恒温阀、散热器和两个通路的管径匹配有关,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有些工程因散热器的进流量过小,不得不在跨越管段上再加阀门,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处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北京市分户热计量试用图集中,提出了一个界定标准,即进流系数应不小于30%,已被许多方面包括恒温阀生产厂所接受,有些国外的低阻两通恒温阀新一代产品,又降低了水阻力。

7、关于塑料类管材在实施住宅分户热计量的户内采暖系统中,已大量采用塑料类管材,与金属管件接头处漏水成为一大公害,尤以交联铝塑复合(XPAP)管和交联聚乙烯(PE-X)管为甚。XPAP管由于其良好的阻氧性能,相对于其它塑料类管材,本来更适合于采用钢制散热器的户内埋地管道。

有一种说法:接头处漏水是由于管道的纵向膨胀所引起,这是不确切的。管道受热后纵向膨胀形成的膨胀力,是伸长量、管材的弹性模量和管道截面积的乘积。钢管的线膨胀系数是0.012(mm/m.K),而塑料类管材线膨胀系数的概略值,按从小到大排列如下:XPAP管0.025;PB管0.130;PP-R管0.180;PE-X管0.200,当然,线膨胀系数大的管材受热作用后会有较大的热伸长量。但塑料类管材的弹性模量远小于钢管,钢管的弹性模量为20.6×103kN/cm2,而例如PP-R管,在20℃时仅为80kN/cm2,95℃时又降低为25kN/cm2.因此,在管道截面积相同时,塑料类管材的膨胀力会远小于钢管。

接头处漏水的主要原因,是管材与金属管件的配合和施工安装人员的操作经验问题。根据北京市标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对金属连接管件的要求,耐拔脱力应不小于3Mpa,因此是可以通过改进解决的。

塑料类管材的纵向膨胀特性,则应在敷设方式上有所考虑。塑料类管材在地面内埋设时纵向膨胀受限,会转化为内应力,在管道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中可以消纳,而明装时则会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且易受划伤而影响使用寿命。根据实际工程的问题和经验,北京市分户热计量试用图集中,只推荐在直埋(包括地面内或嵌墙敷设)时采用,非直埋的所有管道(包括明装或管道井内安装),仍推荐采用热镀锌钢管和螺纹连接,是很有必要的。

8、户式热源的匹配水泵问题在采暖能耗得以严格控制的节能住宅中,采用燃气或电热水采暖炉等,作为户式采暖系统的热源,采暖费用甚至有可能低于燃气或电热的集中供暖系统,本采暖季是暖冬,与北京市集中供暖上调后的集中供暖采暖费相比,更显示出其实际采暖费用低的优势,因而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户式采暖系统存在问题之一,是循环水泵与系统的配合。对于燃气或电热水采暖炉所配带的水泵,笔者曾询问过许多生产厂家,例如:流量、与流量相关的炉外剩余水头、排烟温度等,大都提不出明确的技术指标。由于住宅单户的套型面积和采暖负荷会相差较大,在同一容量循环水泵的作用下,会出现与设计条件不同的运行工况而造成失调。尤其是当采用地板辐射供暖或作为空调器的热源时,更容易发生流量不足而影响采暖效果。因此,应深入地协调系统、户式采暖炉和配带水泵的匹配问题。

设计管理范文4

[关键词]设计与管理系统性科学性社会性艺术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Michael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DesignManager),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Gorb(1990)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也是手段(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态度管理”(调整公司的观念)。

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通过这四方面和谐使用,达到对设计任务的完美整合。

一、设计管理的科学性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都会造成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二、设计管理的系统性

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举例来说,如果有某一个设计项目6月1日必须完成,项目经理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找3位设计师,要求他们在设计案截止日之前贴出5个设计构想,如果设计师在期限前完成,案子就算结束,如果没有完成,则系统就会自动举发。

三、设计管理的艺术性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不管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是客户的角度,对好的设计品质似乎没有争议。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这就是设计管理;文化被作为基础的东西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下方,其用意似乎不言而喻。应该说,正是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场和客户,进而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包括设计师本身。文化成了系统中最顽固的形态,其特征还表现在它的隐藏性(更多的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被体验)、广泛性(几乎涉及行为的每个部分)、基础性(积淀特征决定的作用体现)。这也成为设计管理指导实践需要完成的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市场和客户位居左右,大概是因为二者也一定程度上“左右”设计管理的缘故吧。

四、设计管理的社会性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设计是以人为本,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五、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

1.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企业社团各方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设计针对性产品,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

2.有利于正确引导资源的利用,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关系,创造出健康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设计队伍,解决人员流动过频的弊端;有利于创造清晰、新颖和具备凝聚力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范乐明:《设计管理辨名》

设计管理范文5

关键词:产品设计;管理;企业;实例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85-01

一、设计管理概述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成长于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已经渐渐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及社会的发展。

由于企业对设计理解的不完整性,就造成了设计上的无序化。在这些企业中,设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为产品、包装、展示或宣传品所进行的零散性工作,相互之间以它们与企业的其它任何事情毫无关系。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也缺乏沟通,各部门设计人员以本部门的设计观念及方式工作。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如何合理利用全球的设计资源也摆到了人们的面前。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对企业而言设计管理是价值很高的东西,只有管理得好,才能发挥设计的力量与价值,只有抓好设计管理,企业才能真正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前进。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二、产品设计管理概念

目前设计管理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一支新兴学科。该学科在国外虽然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但是也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至于国内这一学科的研究也是到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就设计管理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对设计管理作这样的概括认识:设计管理是企业发展策略和经营思想计划的实现,是视觉形象与技术的高度统一的载体。以开发、设计为龙头,正确调整企业的活动与组织机构,创造出越来越具体化的属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从而逐渐形成企业技术与文化的形象。

因此,设计管理就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企业中的设计管理分三个层次:战略、经营、设计部门的管理。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把握,管理实施就成为设计管理的具体化表达。

三、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和实例,找到一条高效、便捷、流畅的产品设计管理方式。

1、重视产品的研发和设计;

2、设计和品牌没有分离,使设计与企业的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拥有设计领导力,即设计师的作用已接近决策圈,他们在企业的中心发挥作用,使工业设计脱离了以前的单个产品开发的后期行为模式,成为企业系统设计中的一个核心环节,这有利于设计师作用的高效发挥和设计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中国从来不缺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当我们稚嫩的手在洁白的纸上写下第一个汉字的时候,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件绝妙的设计。设计管理也许不是灵丹妙药,拿到中国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样一套方法系统来进行设计管理在中国的实践。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早就有了设计管理的实践,因为我们有设计,就必然涉及到管理的问题。但是,面临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全球规则,补充新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上升我们的“土办法”到指导未来设计的理论高度,借鉴先进的设计管理理念正是一个好的时机。

设计管理不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对于现在面临全新形势的中国设计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期待变成现实之前,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国余.设计管理[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丹纳.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邓成连.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4]德鲁克P F.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德鲁克P F.管理前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丁松丽.设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企业研究,(12).2006.

设计管理范文6

关键词: 精装修设计管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al estate market becomes mature, each big estate business in all fields of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title. "Fine decoration" this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s not new term, has become the hot real estate sales competition, fine decoration in the room of the quality and effec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basis of the person that buy a house to buy a house, the fine decoration design management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up an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design management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real estate sales, or even influence the gold-lettered signboard of real estate. Effective fine decoration design management will be to the whole of the residential quality play a decisive role.

Keywords: fine decoration desig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精装修设计管理的概念

精装修的设计管理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包括了两个方面内容:精装修、设计管理。

1.1精装修的概念

2002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颁发了由有关单位和专家编写的《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就是专门针对精装修房而定的,细则首次明确开发单位为精装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住宅装修工程质量责任,负责相应的售后服务。而且,住宅开发单位必须向购房者提交装修质量保证书,其中包括装修明细表、装修平面图和主要材料及部件的生产厂家,并执行有关的保修期。在装修中,住宅开发单位负责装修工程的全过程,不允许购房者个人聘请施工单位自行装修。其基本含义是房地产开发商将房屋交付消费者使用前,房屋的水、电、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硬件配套设施已施工完备。

1.2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其后,Turner(1968年),Topahain(1984年), Oakley(1984年),Lawrence(1987年),Chung,Gorb等学者都各自从设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3精装修设计管理

精装修设计管理就是:“根据购房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设计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院(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住宅产品中,以更合理、更科学、更环保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自身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装修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

2、精装修设计管理的过程

房地产精装修的设计管理一般分成五个步骤: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过程的监督及审定阶段、样板房的评审阶段、大范围精装房施工时的配合阶段、竣工后的验收阶段。

2.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管理过程主要有如下事项:

2.1.1整理项目资料

熟悉设计有关的规范和定额标准, 联合营销、成本、工程等部门收集分析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对现场的调查踏勘以及对同类型项目实例的参观等。形成各方面相关数据,为项目定位做足准备。

2.1.2项目任务书的制定

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如室内设计任务的使用性质、功能特点、设计规模、装修标准、装修设计控制价,根据任务的使用性质所需创造的室内环境氛围、文化内涵或艺术风格等。从而保障正确的项目定位,能够最大限额的满足购房者的需求。

2.1.3室内设计单位的选择

在精装修设计管理中选择适合项目的设计单位是重中之重,它将决定项目任务书的完成情况,目前市场我们把设计单位的级别分成三大类: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港台知名的设计师、国内知名的设计师。设计单位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通过各渠道搜集优秀设计师资料,如有条件尽量整成设计师专家库,把各类型的优秀设计资料分类归档,资料需尽量全面,不限于成功案例、擅长风格、收费标准、设计周期等。

根据自身的项目特点及预算情况选择适合项目设计的设计师,设计师的选择中,我们不否认知名度高的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但他们的设计收费及设计周期相应的都较高和较长。因此这个阶段设计管理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分析能力,从众多的优秀设计师中选择适合的设计者来承担项目的设计。例如项目原建筑户型紧凑,想通过户型改造来改善空间的使用,可选择以“空间魔术师”著称的台湾设计大师史南桥先生主笔。

考察设计师成功案例的配合度,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会因为设计案子过多,经常会遇到设计师无法及时变更图纸或是进行现场指导,所以在确定设计师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设计师的档期及其它成功案例的配合情况,如果选择境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语言沟通等会影响项目设计的因素,从而才能应对项目设计过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2.1.4合同签订

双方经过充分的沟通之后,接下来便需要为了项目设计能预期完成并保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必须签订设计合同。合同的签定主要控制如下几部分:设计取费、设计周期、设计成果的内容、各阶段设计费的支付、施工配合的程度(包括现场配合的次数)、合同的违约处理及其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2监督及审定阶段在设计合同签定后,进入正式的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按项目设计的流程分成四个环节:概念设计阶段、深化设计阶段、招标、施工图阶段、软装设计阶段

2.2.1概念设计阶段管理需要对设计师提供的概念方案进行论证,需要组织建筑、营销、策划、成本等部门进行会审,确认概念设计的可行性,然后出具项目概念方向确认书,从而进行下一阶段设计。

2.2.2深化设计阶段

在此阶段,需让设计师安排深化家具布置及室内陈设品,固定装置并提供最终设计概念表述书,供审查确认。内容包括家具布置的楼层平面图,同时提供彩色家具平面图及透视图表达整个设计概念。

为了保障项目设计的实际可行性,这一阶段需要大致确认楼面,墙壁和天花的主要饰面,并明确总体的初步风格,已确定主要空间的总体室内建筑概念,并要求设计师提供主要的饰面材料,地毯,木质装饰,织物的样板,主要家具的选择,装饰灯具的图片,以明确每个主要空间的室内设计概念。同时组织营销、成本及项目施工相关部门进行会审,最终确认深化设计的可行性。

2.2.3招标、施工图阶段

通过多方论证认可深化方案设计成果后,需要求设计师提供招标施工图,在此阶段,必须包括所有的主要装饰点缀品的尺寸位置及选择。此阶段需审核设计师提供的设计成果包括:

总平面图;

各楼层平面图及天花面图;

主要地区之大样图;

标准室内设计节点图;

更新的电脑立体效果图及/或整体透视彩图;

材料及饰面的最终规范纲要包括材料展示板及饰面颜色选定;

公共室内位置,室内卫生间及厨房及文娱设施设计图。

并且要求设计师与开发商聘请的相关顾问(建筑师、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的顾问)进行协调和联络,从而保障项目施工图有效的实施。

2.2.4软装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在精装修项目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项目个性化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及样板房与交房标准的重要区别。这个阶段需要对如下内容进行审定:

a软装陈设概念示意

b陈设情景

c主要物料材质

d陈设平面彩图

e各空间陈设布置(包括活动家具、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

f详细物品清单(包括所用区域、物品名称、示意图片、详细尺寸、数量等)

2.3样板房的评审阶段

在项目设计完成后,通常对于精装修项目,开发商会选择有代表性的户型制作样板房, 以实物样板房进行设计评审,以确保大面积精装施工的方向性和总体效果。样板房的施工通常在30-50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一阶段需要组织设计师与项目相关部门进行图纸会审及项目交底,以保证样板房施工的可行性及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样板房施工。在这一阶段需要控制如下环节:

2.3.1图纸会审

组织建筑、项目部、施工单位、设计师进行现场核对,并对图纸的所有内容进行审核,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优化施工图纸,解决施工的可行性。

2.3.2施工协调

a、配合成本及采购部门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及采购,在符合设计总体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

b、配合样板房施工单位,制定样板房施工进度,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并定期要求设计师到现场指导施工,不定期召集相关单位(包括水暧电等专业)进行施工配合。

c、在施工各阶段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阶段质量验收。

2.3.3软装配置

配合采购及成本部门进行软装配饰的选购,以保证样板房的个性化效果。

2.3.4样板房效果的审定

这一阶段是为了保障大范围精装修房装修效果及可行性,需要对完成的样板房的效果做一系列的评定。主要有如下环节:

a整体风格的审定,需要评定是否能够达到购房者的要求。

b、装修造价的审定,需要评定是否按限额设计的要求,控制装修的总价,是否满足房价的标准

c、施工过程及施工材料的优化,这是设计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从而能更好的提高装修品质,并且降低施工成本。

d、制定精装修房的交房标准。

2.4施工配合阶段

在对样板房进行了可行性评定后,优化样板房中的不足,便进入大范围的精装修房的施工,这个环节,设计管理的主要控制方向应该放在如何为精装修设计方案有效地执行上,需要设计管理有统筹能力,对如下方面进行控制:

a、协调室内设计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包括与外墙的整体结合、效果的呼应、环境健康住宅的创造

b、按交房标准有效的对施工项目进行审核 ,有效的执行设计概念。

c、配合项目部及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把关,有效的精装修房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施工

d、总结项目设计在施工中的不足

2.5竣工后的验收阶段

在所有精装修房完工后,参与项目的竣工验收,从设计的角度对项目施工情况做客观评定,从而不断的提升设计管理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精装修项目设计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计管理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保证项目成果的最终效果,才能为购房者创造更加合理、更环保、更加舒适的使用空间,精装修设计管理也将成为房地产业不可或缺的重磅领域。

参考文献

张曼主编. 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骆中钊,张仪彬,兰雪兰编著.质量监督.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骆中钊,张仪彬编著.住宅室内装修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