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和谐社会;精神家园;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32-01
十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在我们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建设和谐文化。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确把握传统文化建设方向 广泛开展和谐文化创建活动。
一、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以及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不管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涵义和标准做怎样的理解,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二、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人们多从现代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从传统文化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谐”与“和”古义相同。从此来看,“和”也就是顺。和谐社会应该是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的社会。最早将“和”与“谐”联系起来的文字资料是《左传》:“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意思说八年时间,九路诸侯,像一曲美妙的乐曲,和谐动听。由此可知“和谐”的本意是指音乐的合奏旋律。各种器乐与声乐,在同奏同唱时创造出来的美好动听的共鸣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称之谓“和谐”。由此又逐渐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等诸多事物协调共处,相融一体、创造美好的状态,就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用“和”与“同”相对立,否定了单一排他所造成的发展机能萎缩。所以“和”又有反对绝对同一,反对简单服从,主张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义。
根据“和谐”的涵义,我们可以对和谐文化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 协调共处、相融一体、创造美好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成果。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思想活跃,包容万芳,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
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2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寻根;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127-03
Seeking the root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PAN Zhi-gu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044000,China)
Abstract: In producing and living practic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nations across the world have created diversi-fied, uniquely charming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 all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ach nation are unique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specimens of that nation, containing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al depos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China has shown signs of cultural confusion and path dependence, lost the certainty of self valu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versified objectives, endogenous power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s seeking a cultural breakthrough, while elite groups and state forces are becoming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seeking the root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cultural root;globalization
中华民族地域地理单元内的自然条件差异形成了具有内向凝聚力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分布格局,成为体育全球化的重要观照对象与参与力量[1-2]。体育的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引发体育研究者和决策者的警觉,在各民族国家形成了一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寻根思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寻根实际上是指各个民族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对各民族自身传统体育文化历史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符号体系、价值观念一整套认知体系重新进行定位评估,加强对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掘、传播和尊崇。
1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寻根的动力
1)多样性旨趣。
历史悠久的西方体育文明是现代体育的生长土壤,在运动技术层面和运动组织形态上更具科学性。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最盛大的文化活动,也是最权威的全球性体育符号和体育仪式。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否能成为奥运会项目,而在于它能否将人类身体运动类型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表达。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活的原始生态的体育文化可以矫正现代体育的异化,提高体育文化基因的丰富性。”[3]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只是体育文化类型的一种,不能代表全球体育文化,只有在体育文化多样性生态下才能更好生存。
2)精英觉醒。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 中小学 德育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时光已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意识等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我们意识到没意识到,我们的经济发展超前于德育,德育滞后必将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中小学教育中,怎样提高我们的德育质量呢?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仅就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与中小学德育谈谈浅见。
为什么要提出用“传统”教育青少年呢?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与求知、办事、健体都有关系,而与做人关系尤为密切。我国有着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有许多能够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维系并激励民心的东西。例如,我们对家庭、友谊的重视,对民族、乡情的认同,忠诚、信用、礼仪、同情的无所不在,和睦、安宁、淳厚、富强的同心渴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积极入世的责任意识,克勤克俭、居安思危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历代所讲究的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和、平的余绪或变异。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承受了即使是大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负担,在属于他们的那小小空间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多是“灰太狼与喜洋羊”、“网络游戏”、“手机短信”到各类歌星、球星。很少听到民族英雄、古代贤哲的事迹和过去流传于民间的富有哲理、催人向上的故事。他们是民族传统的饥饿者和贫血者。
怎样用民族传统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呢?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目前的现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我们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与我们民族能够抵抗外来侵略,始终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言和诗句,应当永远是中国青年的座右铭。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感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两句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过不同的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曾记得2005年有幸参观了纪念馆。刚进去就看了到这两句话,并不觉得特别,参观结束重新看到这两句话时,我的感触太深了:城破之日,三十万民众……。同胞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呢?当时不准录像,要是能录下来放给学生看多好。
第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自古以来讲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精神在今天应当特别地加以强调。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承受了过多的爱,以“我”为中心的环境最容易滋长“个人第一”、“唯我独尊”、“我是祖宗,不知谁是爹”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小培养他们对父母、对同学、对人民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三、遵纪守法的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发展。前不久,某校学生食堂由于没有持证经营,卫生监督部门给予罚款,工商部门要求停业整顿,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校长写检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件?食堂承包者和管理者认为,设备、卫生、消防等条件都具备了,就可以营业了,持证经营的“证”不就是张纸吗?说穿了,食堂承包者和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差是导致这种事件的直接原因。我们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法律意识不强能行吗?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既有强调以德治天下的孔孟学说,也有强调以法治国的韩非子学说。我们现在仍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著作中吸取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认为,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而孩子们却不理解创业之艰难,父母之不易。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孩子们的消费却往往超前于家庭经注的发展。
崇尚勤劳节俭,反对懒惰奢侈,鼓励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内涵。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正面或反面典型,均有生动的记载。正面的典型有“卧薪尝胆”,反面的典型有“王谢斗富”。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机地利用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总之,现代是从古代到未来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进步文化,这是德育的重心所在。因此,有必要把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联系起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 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 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是“火”与“血”的同义, 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 morning! ”,祝愿时说:“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绥化师专学报,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5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慢慢地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变得很陌生。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会影响社会、学校的发展,随着教学的改革,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这不仅对于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民族体育的文化性
民族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繁荣,不同地区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不同,导致各个民族体育的地域性差异和思想差异。民族体育的文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运动项目,它们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二是内在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当代学生正需要一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因此,民族体育的文化性决定了其融入学校的重要性。
二、当前民族体育面临的困境
(一)群众认同感薄弱
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如果不解决认同的问题,文化之路就不会走太远。现如今我国教育已经被西方教育冲击,很多学校崇尚西方教学模式,落寞了我国本土的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已经被西方教学形式掩盖,以至于抛弃了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群众对民族体育的认同感不强。
(二)缺乏理论与制度支撑
无论那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和制度支撑。与我国竞技体育投入程度相比,民族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受到制度层面上的相对冷落,在践行方面更是表现失信。由于竞技体育与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挂钩,因此当前我国更为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忽视了对于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创新,在民族体育的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方面还是有所缺乏。
三、文化学视角下民族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校体育是传承民族体育的最佳平台
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需要一种渠道进行传播与发展,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渠道是继承民族体育的最佳平台。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一切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进步。为了不让民族体育文化流失在我们这一代,将民族体育与学校教育很好的融合是继承与发扬民族体育的最佳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民族情感的增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来证明这一点。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民族中小学就把高脚马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了发展这个项目,湾潭民族中小学还专门摸索了教学方式。
(二)民族体育的文化性离不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它的教育理念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民族体育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并不同于西方文化,它的内在精神价值与学校教育的理念一致,但是民族体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是学校教育中缺乏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有必要讲民族体育融入学校教育。有些民族体育项目甚至需要在学校里更进一步地推广,成为学校体育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三)学校教育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规范的发展模式
无论哪项体育项目教学都需要良性的发展机制与科学化的规范模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不同的民族为了求生发展、放松心情,在松散的、紊乱的环境下随之产生的,这些项目还不具备一定的规范模式,因此需要借助一个基石去巩固其发展,学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它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个规范的发展模式,能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科学发展的集聚地。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放置在这样合理的管理模式下,一定会将其宣扬光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6
1.1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有义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而且将民族传统文化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将更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塑造,比如在戏曲表演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二十四孝图就是典型代表;另外音乐的学习也有很多歌颂伟大的祖国的曲子,其中《祖国你好》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些内容都能很好的起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1.2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传统民族文化凝聚着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而且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所以说在中学艺术教育中,学生能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能给他们带来很好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所蕴含价值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审美观念。
1.3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和教师越来越看重成绩,忽视了文化成绩外,学生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学习以及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说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贯穿于艺术教育中,能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比如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音乐,美术或是戏曲等课程,而其中像音乐又分为管弦乐,合唱等种类,由此这些丰富的教学体裁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艺术课程的技巧和知识,也能了解到传统的民族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就间接得到了全面发展。
2、中学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将这一传统文化科学合理的贯穿到中学艺术教学中,并得到较好的效果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措施两方面进行改进,能将这一举动得到实践。
2.1中学艺术教育者加强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素养。
由于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向导。因此,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能为学生学好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较好的素材。一方面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要多留意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通过上网查询或是实地考察等来丰富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像学习特定的苗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以及讲述舞蹈在当时所代表的意义等方面,让学生能了解苗族人民的文化,也能对舞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跳舞的过程中能将其韵味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教师展现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对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能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师的水平会让学生有朝着这方面努力的动力,因为他们也想像教师一样得到其他人认可和肯定的目光,所以教师私底下提高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有很有必要的。
2.2在中学艺术教学中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策略。
2.2.1重新确定艺术教学的具体目标。
无论是哪门学科都不是简单的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传输,而是要将人格的塑造以及其他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尤其对于艺术教学而言,更加应该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艺术相结合,不要让学生只了解现在,畅想未来,忽视文化的沉淀过程和历史,比如中国画中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特点之一,这就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
2.2.2传统民族文化教学的氛围营造。
虽然艺术教育本身就含有民族文化知识成分,但由于教师和学校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技巧和运用上,对民族传统文化宣传较少,也就造成了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效果不佳的现象,由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是将这一举动实现的基础。比如在学校的走廊或是宣传栏中张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像山水画,民族服饰特点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宣传题材。除此之外,学校开展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是舞蹈,音乐等形式的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2.3穿插结合的教学策略。
由于在艺术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有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因此,无论是学习舞蹈,管弦乐,还是合唱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相关联的扩充,以达到能让学生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苗族舞蹈时,芦笙舞是其极其既有代表意义的舞蹈,这教师在讲解芦笙舞的由来,所代表的含义时,就能穿插着讲讲类似的其他民族的舞蹈,像傣族的鼓舞也是可以在祭祀场合运用的。
2.2.4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自然为主动的去接触它和了解它,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进行描述,必定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比如在讲解民间艺术时,讲述与当下比较流行的十字绣差不多的民间刺绣,根据历史的发展顺序用故事的形式进行介绍,并通过刺绣说明当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的魅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