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人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叹人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叹人生范文1

2.有时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离开是为了带最好的自己回来。

3.曾经以为,离别是离开不爱的人,有一天,长大了,才发觉,有一种离别,是离开你爱的人,有一种离别,是擦着眼泪,不敢回首。

4.无数次的擦身而过装做不经意

5.酒般的思念,一饮就醉,醉时就用全部的热情读这忧伤的月色。于是,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6.单调而沉闷的空气窒息着我幼小的心灵,缠绕着我飞翔的翅膀。

7.一个秋风萧瑟的寒夜,当天边那弯孤独徘徊的月儿轻轻告诉了我该如何描绘心中最美的风景之后,我便不再抱怨为什么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不再感叹生命的尽头总是轻烟。

8.夜夜难眠,天天泪痕,泪水淹没日月,混淆乾坤,也无法挽回流失的岁月,重返最初之净泊。

9.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10.到了一定的时候,我身边的人纷纷离去。当一个个熟悉和离去的越来越快的时候,我发现已经很久没有遇见以前朝夕相伴的人了。

11.人生,有时轻似风,淡如水,有时浓如油,烈如酒。

12.是你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

13.随着时间的围困,我的步伐越来越沉重缓慢,时间仿佛把我逼到了死角,让我陷入了绝地,我无力挽回些什么,只有忍着痛,步履维艰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4.春暖花开的季节不该属于离别

15.秋日的午后,暖暖的,人有些慵懒,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断,斑斓的树影下,岁月斑驳,来来往往的人,谁与谁相识,谁又与谁相逢。

16.当我一个人独自走在大街上,才发现自己的世界是如此的凄凉,人来人往,无数的背影与我擦肩而过,红尘滚滚,在这个烟雨朦胧红尘路上,会有几个人与我一起看朝霞晨露,看潮起潮落,看世界红尘熙熙攘攘都市繁华,夕阳落下的一刹那,会有在云朝云海里,和我一起看南迁的雁群;与落叶随风飘舞,也许都是寥寥无几的无稽之谈吧。

17.忽然之间,发觉一个人,好孤单;想看电影,却无人陪伴;熙攘的大街上,霓虹灯下,人来人往;原来过久了,一个人就成了孤单。

18.离别的雨唤醒了我们悲伤的过去!

19.不喜欢离别却总面临离别,没有选择对不对。

20.在人来人往中只见你,我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多看你一眼,任凭爱意汹涌

21.安安静静的听着歌,看着车窗外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甚觉困意。晨间路边灯,暮里街角风,皆入梦,皆如梦。

22.有时候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会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那么嘈杂那么多人在说话,可是没有人认真在听。

23. 赠别只有七字诗,千万珍重慰相思。

2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原本就聚散无常,但愿每个人都不要过于悲伤,留住相聚时的美好片段就足以。

25.我常常以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里,它会一团团的淡去。而中学生活的一日日枯燥的翻转,也慢慢淡去。刻骨的,只有那么几个回眸,牢不可破地粘在了记忆里。

26.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

27.怎么牵过的手可以随便放空,那些温柔,被你带走 。

28.有时候 闭上眼睛、才能看见最干净的世界。

29.隔着泪眼看世界,整个世界都在哭。

感叹人生范文2

人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美好的风景却在终点,在通往美好的道路上处处充满着荆棘,经受一次次的磨难,可能会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但在每次挫败中,总有一种力量会推动你前进,它告诉你:如果你不逼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所以为了最后的美好,你要不断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勇敢的朝前方走去……

现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漫,在大千世界中的形形“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只有你自己经受过、亲身体验过,你才能够真正的知道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慢慢地你就会懂了,在经历一次次过后,你的人生阅历也丰富了许多。有一些人或物吧,一开始你可能不习惯不喜欢,但是经过时间的冲刷你会觉得慢慢就好了……

那些曾经的美好也仅仅只是回忆而已,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无论是好是坏,好的就当作“典范”吧,坏的就让它随着时间一起流走吧!现在所回忆的美好想用在现在或以后,那是不可能的,现在应努力为今后创造更美好的回忆!这个社会很现实,不能有活在梦境中的想法,要脚踏实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不要去想一些缥缈毫无边际的东西。

曾经有人说过:性格这种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你很难改变它。无论怎样,自己的性格就是个性的。其实你可以去改变,外表要很强很强,要具备攻击性,要好好地保护自己,内心的强弱不需要表现出来。你不能总那么软弱,在某些时候,软弱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宽容和忍让并不是会感动每一个人,所以当别人对你不讲理蛮横霸道时,你不应该不还击,又不是你的错,对待那些“自娱自乐”的无聊人士,你没有必要迁就。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人可能的……算了,一切的一切都会烟硝云散的,何必想太多,自己愁自己!人就应该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间万物!

高一:绵绵jfly

感叹人生范文3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有些事,经历过,有些人,相遇过,那些深深浅浅的人生痕迹,是残留在沧桑岁月里的精美诗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经典。

3、乍临人生,你在哭,爱你的人在笑。生命终结,你在笑,爱你的人在哭。

4、如果百感委屈仍不能求全,如果呼喊了千万遍依然得不到回应。那么聪明的你应知道,是该走的时候了。

5、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有可能是烦恼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6、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经过多少年才能走到终点。梦想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慢慢实现。只要肯期待希望就不会幻灭。

7、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了出一口气,“吸”是为了争一口气。

8、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9、有智慧的人总是把嘴巴放在心里,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里。

感叹人生范文4

季老闻名已久,却一直没有深入接触的机会。随手翻阅季老散文集,无意发现此篇佳作,内心种种得以释怀。

季老深刻地知晓,人生不是用文字能叙述得完的,故力求精简。

人生的主题必然是人性。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季老毫不避讳的引出此言。再者,谁又可否认?“食”,解决人生存的问题,“色”,解决人发展的问题。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存在不变的主题。对于入世极浅之人来说,如我,这个答案无疑是现实而确切的。

万物皆通人性,这便有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说。

同样是生命,或缺水少光而死,或忍辱负重而生。这便是植物的“人生观”。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何去何从,均由自己掌控。

入世,有些人善始善终,处变不惊,任外界环境对其产生任何影响,始终坚持着既定的道路。从此便又有一道分岔:一种人果不其然地到达了终点,他可以理由充分地向世人宣告,见证自己的明智,但他不会这么做;另一种人鬼使神差地偏离了航向,甚至不知所从,最终将被人唾弃、耻笑,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且人性的发展必须有所终止。万物得以有规律地生存与发展,正应验了这一道理。从细微处讲,凡事都须有个“度”。一类人人生一世无所不为,张张扬扬地度过了一生,到头来却发现忽略了不少致命的细节,遗恨终生。另一类人,与生俱来的退缩性,使得他一生碌碌无为,虽平安无事却缺乏几分激情,同样遗恨终生。此上两例虽为极端的状况,只为说明本性的发展不可无度,无度则不成大器。

季老能有这样的觉悟,完全体现在他自身的为人处世上。自其对语言着迷,就一心钻研梵文等,终有所就。老来平心静气,却依然为事业奋斗着,即便在抗击病魔的病床上,其顽强的毅力依旧展露无遗。把持有度,便能尽善尽美!

中国哲学史上,曾争论人性善还是性恶,其实大可不必。“人”和“生”绝对都是被动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它不尽相同的色彩,实现最高的价值。

感叹人生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认同感;归属感;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28-02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是人生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他承载着莘莘学子美好的未来,承载着父母殷切的希望。进入大学的学生也以自己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感到自豪。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从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市场化。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学生心理构成和价值取向都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化。他们面对着高额的学费,面对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这跟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校的规模持续扩大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学校的发展和大学生适用学校的能力都面临着危机。同时,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日益不断激化,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积极的归属感,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一、学校认同感、归属感的含意

(一)认同感

在刘建军《认同感》一书中,认同感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1]这主要是因为组织中各成员心中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之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尽管有时群体人员认识不符合事物的真实面貌,但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始终相信。认同感尤其是在个人对外界事物本质认识不清,信息断裂,心理情绪不稳时会强烈地影响个人的认识。同时,根据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辞典》,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于认识的植入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己可能被别人同化,别人也可能被自己同化,这两种都称为认同”[2]45。研究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认同危机和认同状况发现,他们都强调的是组织中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和看法,并指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主观感知、体验,以及他人对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

(二)归属感

心理学上,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3]187。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层次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这种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常常会感到不安、孤独和寂寞。而归属感即个人的归属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个体能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同,个体在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与群体中其他人产生情感交流。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4]。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个体在特定的校园区域里能够并愿意把自己当成该区域里的一分子,并对这一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气息、管理制度表现出认同、服从、喜欢和依恋,愿意在该区域生活和学习,并主动融入其中希望让该区域接纳的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经过该区域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洗礼,从而表现出三种强烈的归属感;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和精神归属感。以此表达个体和这一区域之间密切的关系。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学校和谐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因素

至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批高校开始合并整合为一所综合大学,导致一所高校出现多个校区,同一所高校不同校区的学生很难有统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高校独立学院的出现使得高校的建设和教学资源分配问题、就业问题面临挑战。在这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所就读的学校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学校的满意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最重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如下。

(一)学校的影响力

学校的影响力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历史气息、学校的全国排名、学校类型、社会的认可度,学校在社会的口碑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湖南大学我们就会想到这样的标签: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教育部直属全国性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本科一批招生。又如武汉大学的标签:有“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的美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大学,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①高校有这样的标签意味着一个组织被大众知晓,被了解的程度,那么他在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就是公众对高校评价知名度大小的客观尺度。大学生为自己是其中一分子感到骄傲自豪,他们会积极主动融入这个团体参加各类活动,沉浸在这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这样大大地强化了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学校地理位置的影响

或许你在决定去哪个学校就读时,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方面的优势会是你首先考虑的要素,尽管这也是一种评估选择学校的方法,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和父母亲们在选择学校时会把学校的地理位置考虑进去。因为地理位置会影响大学生生活经历,同样也影响着学生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他的发展水平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来自自身特点的影响,同时还受其从事的活动影响。那么我们归纳起来大学生的发展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环境的影响。第三,所从事的活动。大学生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同样也可以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外部环境包括该学校所处的城市地理位置,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该城市的交通是否方便,经济是否发达,文化历史是否浓厚,工业技术是否先进,人口素质如何?城市差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自然而然就业面就会很广,平均工资水平比较中小城市来说偏高,就业机会自然比小城市多。不同城市地理位置差异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也会有影响,大城市开阔眼界,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为他们自身塑造提供了机会。大城市的人文环境,城市环境与风气、文化、交通这些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会导致大学生无法适从,从而影响对自身的要求和期待削弱了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起初的选择学校再到进入学校学生都是通过学校的影响力和校园环境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由浅入深从原来的影响力和校园环境转移到现在的管理制度上,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学校的管理目的是通过管理者组织协调好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高效的实现管理目的,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接地气,让学生切实感到温暖,和谐、友善、民主平等。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更要管理好自己的学生,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减少学生之间的隔阂,学生之间互相关心更加凝聚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无障碍沟通和交流。这样友善的校园氛围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学校办学条件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高校的办学条件是否与扩张规模保持同步,基础设施是否全面,这些对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场所,更是学生的生活所在地,他们将在学校度过至少三年的生活。学校的办学条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同时学生也带着学校的烙印走向社会。学校有好的办学条件那么势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态度,一个有着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人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那么间接的为自己的母校树立好的形象。一所学校那么应该具备怎样的办学条件。首先是否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13个学科门类。其次,师资力量是否和学生数量成一定的比例。最后,校园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图书馆拥有藏书数量、校园网络、科研实力和运动场地、学校的对外交流情况。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所有的教学资源和完整的教育设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有利于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五)知名校友榜样力量的影响

一所学校拥有众多的知名校友,无疑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归属感强的毕业生会反哺学校,给母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设立奖学金,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来回报母校。在校大学生会引以为豪,强化了对学校的责任感、荣誉感,大学生会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制度和工作。客观公正地认识学校,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有利于提高自身对所就读学校的认同,从而强化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前来报考,为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对在校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思考与建议

笔者粗略探讨了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大学阶段对人生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认同学校的文化,那么他才会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学术活动和科研实践,学校才能为国家塑造栋梁之材。反之,如果学生不认同学校的文化,那么他在学校无法找到想要得到的归宿感,更谈不上好好学习及服从学校的管理,轻则影响自己的学业,耽搁自己美好的前程,浪费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更是枉费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重则影响集体的和谐和他人的学业,破坏整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研究得出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低层度与学校文化、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学术氛围、校内人际关系等有密切的关联。同时笔者建议高校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正确的制度建设理念改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与服务水平,丰富校园文化重视学校人文气息培养,营造多元化的学习学术氛围,着力完善教学设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开展校园互动交流渠道,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平台,加强学校学生相互支持感的培养和谐学校学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认同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费穗宇,张潘仕.社会心理学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感叹人生范文6

一、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激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情感的激发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情感通过情通而理自达的环节,能对道德认识起到调节作用,并直接促使人们去理智地做出道德判断。笔者曾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结合“关注生活”和“自信――从接纳自己开始”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这些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对自己和生活的关注。每个大学生通过写出感想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普遍反映这些活动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们能够情真意切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老师们发现学生们懂事了。在细小的环节做得很好,如,大学生们能够做到守时,上课迟到现象少了,到课率高了,且能尊重老师并和老师进行交流。后来部分大学生自发组织了感恩教育活动,如和父母交流,去孤寡老人家献爱心等活动,并写了心得体会,他们要“让社会充满温暖,让欢乐传遍世界”。

2.“大学生研究者行动”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采用了“大学生研究者行动”这一活动形式,鼓励大学生作为研究者参与到实践性的研究中,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探讨生活并反思生活,培养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大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选择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方向,这四个问题分别为计算机、手机、图书馆和大学校园消费问题。这个活动表明大学生所研究的都是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通过引导他们成为对自身所处境遇持严谨态度的研究者,希望能以此提高所收集的关于学校教育信息的准确程度并让对学院最有发言权的大学生在相关的教育行政决策中也有自己的声音。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学生应备的责任感。最初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太小太空,但最后他们却从细微的事件中培养了自己的感受能力,他们开始对问题的处理具有了责任和义务感,这些都在他们的对策和建议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3.“走向社会”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情境。专业是大学分科的标志。其中专业态度是导致大学生和社会需求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大学生要具有开放、豁达的专业态度,要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在学习中做出应答的专业态度。要具有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调查,许多大学生都渴望了解社会并深入社会,从而为他们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打下基础。笔者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和企业相互联系的交流平台,如聘请企业有关人员来学院讲座;带领大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如去商场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深入社会,通过实际工作来锻炼自己,部分大学生经历了“零报酬”的工作阶段,部分大学生还通过打工挣来了零花钱,但他们共同换来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们才真正意识到学习和工作的差距,意识到了职业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真实生活情境。

五、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建议

1.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蹶而就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继续不断进行滋养的过程;它需要依靠一种潜移默化的情境,单纯依靠人为地组织活动去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这样下去,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习惯就会丧失生存的土壤。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摒弃单程依靠活动的方法,要求大学生学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加强自身体验,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大胆质疑,学会处理享受与奉献、个体活动与群体协作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并大胆解决社会问题。

2.挖掘大学德育资源的教育潜力。大学的课堂教学要将知识教学和品德教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法,让课堂教学成为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殿堂。

各学科教师要协同作战,关注专业前沿,注重挖掘专业教材的情感因素,使思想感情和专业态度与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具体化,让大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在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中永远处于核心的位置,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教师的引导存在正向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内外一切教育资源,把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放在首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由富有责任感的教师个体组成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力保障。

3.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的时刻,很多家长都感到如释重负。可能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责任感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素养,是一种可以补救的东西,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就业和前途。家长要积极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坚持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引导大学生参与家庭管理,重视孩子的建议,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和机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能用冷静的态度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家长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给他们提供劳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家长要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使他们增加责任意识。家长要激发大学生尊重他人的责任心,要尊重和爱护别人的东西(包括时间),要帮助孩子拥有善良的习惯,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家长科学地参与大学生的生活能起到榜样作用,家长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正确的人生态度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4.从高处着眼,共建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区创造条件,保证大学生拥有合理、富有弹性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全社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狭小的心理空间,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

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德育自主政策,并要求大学以引导激发为主,把责任感的培养体现在教育教学目标中,尽力调动上下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求大学、家庭和社区建立“友好伙伴”关系;政府通过大量的物质支持与合理的政策,挖掘全社会的德育潜力,各种举措能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动力和物质支持。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