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曹刿论战译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1
1、意思是: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2、【出处节选】《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白话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来源:文章屋网 )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2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________
(2)________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3
一条原则即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词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两点意识即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①语境意识。主要是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即从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x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子。②分点意识。主要指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1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三个要求即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的三个方面。那么,如何把它们落实在具体句子的翻译上呢?我们可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八字法”。即“留、删、分、换、调、合、套、补”八个字,其中“留、删、分、换”是针对字词的,“调、合、套、补”是针对句式的。
1.留(原词保留)
保留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法完全相同的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解析]句中划横线的词在翻译是均可保留。
2.删(删除省略)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解析]这里的“夫”可以删省,“也”表判断语气,不译。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3.分(语意分承)
有些句子殊的部分,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解释。
如: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邹忌)早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4.换(古今词转换)
换,就是把古文中的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汉语一般由单个汉字构成语素,而现代汉语一般由两个汉字构成语素),把古代汉语换成现代汉语,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把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语。如:
(1)单音词转换双音词
这种翻译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最常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原字上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组成一个现代汉语的词语。而这个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组成的词语往往就是可以直接用于句子的翻译中。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解析]划横线的词除了“学者”是古今异义,译为“求学的人”。其它均可以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即可。译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古今异义的转换
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官员初上任)等;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用语,如“秋毫”(形容细小的事物)等;形象描绘的词语,如“乞骸骨”(告老还乡)等。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
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解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3)通假字的转换
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颁”通“斑”须发斑白。
(4)词类活用的转换
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解析]这里的“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眼示意;使眼色”。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及一些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这是宾语前置句。划横线部分应按“在安”的语序来翻译。译文:沛公在哪里呢?
6.合(繁笔简合)
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解析]整句可意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套(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
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解析]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恐怕……吧”,可以套用为:恐怕太晚了吧?译文:“现在大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这样然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8.补(成分补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4
现状分析
一、从学者角度看,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每册均涉及一定篇目的文言文,每学期学生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可80%的学生仅仅满足于能疏通字面含义,在原文出作详尽的注释,或买一本《高中文言文释义》,死记硬背译文。这样译文与原文两张皮,从而导致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低下,拿出课文能熟练翻译,给出考题则无从下手。从历年高考阅卷反馈的得分情况看,19分的文言文阅读得分为10分左右,尤其翻译仅4.6分左右,不到一半。
二、从教者的角度看,大多数教师仅满足于能给学生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念译文,学生下面记译文,而真正阅读理解一段文言文的能力远没有达到。这种传统的“授之以鱼而未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远没有达到《新课标》对教者的要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教学理念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能力低下的深层原因。笔者已连续五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对此深有体会。
几点对策
一、掌握古汉语词汇特点,奠定文言文基本功底。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古今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和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词汇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单音节词占主体。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如:“妻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人类能言之(王夫之《周易外传》),这里的“类”单独是一个词,当“相似”讲。
(二)一词多义。由于古代词汇少,有时一个词要表示几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多义词,不能以今推古,而要辨别它们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如:“子”古汉语中就有“儿女”、“孩子”、“女儿”、“你”、“人”等含义。
(三)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一个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其词类的本身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的第二个字,由名词变成了动词,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用、名次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四)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些同形同音的字,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牺牲”故意指祭祀用的猪牛羊这类供品,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未革命贡献出生命或个人利益。第二种情况是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五)通假字。对于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理解,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字的读音去读,按正字的意义去理解。如“大说”,就是“大悦”,“说”是“悦”的通假字,这里的:“说”不但要理解为“悦”的意思,而且要读成“悦”(yue月)。由于通假字比较普遍,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二、过好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所选篇目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吃透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是提升学生文言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中学生必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大都在教材中出现。笔者认为只有扎实积累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些重点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下就结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诵读,提升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化课文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名家名篇必须要求背诵,甚至默写。尽管历年所考篇目是学生未曾见过的,但其涉及到的一些重点词汇及句式大多是学生在课文中已经学过的。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少聪明好学,善属文”,这里的“属”在课文《张衡传》中就有“衡少善属文”,且句式完全相同。
(二)注重积累,触类旁通。复习教材切忌“热剩饭”,仅仅将课文读几遍,这就违背了“复习”二字,耗时低效。笔者认为,对课本复习应重设教学目标,对课文涉及的一些具体知识,如: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也要真正落到实处,且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侧重点应不同。比如《劝学》侧重虚词“而”的不同用法,《师说》侧重于“意动用法”的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三、巧用试题题材,收效事半功倍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5
(一)(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
(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
(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
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2016·长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词作动词,穿戴;D.根本/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A.代词,指“这种景况”;B.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音节助词,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__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__③开放题: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三)(2016·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 少:年幼
(2)无不立对: 对:回答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四)(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整合性开放性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讲得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所在。为此,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的一些转变,谈一谈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常教学,旨在抛砖引玉。
一、设计目标实现整合性
通过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真正兼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设计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去科学设计。如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设计的是: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探究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二、处理教材实现开放性
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文,围绕课本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相关知识处理教材,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这样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而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识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辐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如我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仅仅停留存故都秋的“清”、“静”等特点以及作者情怀等上,而且设计到有关“悲秋”和“乐秋”描写的相关诗文名句,图画欣赏,这样,在教育教学中适时运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义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三、注重模式实现灵活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时空上都是固定的,长此以往,我们感触颇深,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新课改以后,我们深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虽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互助互补性,为此,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时时在语文课堂教学是处处体现,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既有教师质疑、学生解惑;也有学生疑惑、师生解难等。教学形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根据本故事情节简单,字词易翻译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从本文出发,通过诵读、自主译文、小组合作释疑三个教学程序,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我稍加点拨,改变了教师“译文”、“分析”、“总结”的做法,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结构实现活动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是用精心细致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生在课堂只有听、记的权利,很少用心、用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死知识。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改变了包办代替的做法,尽可能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堂。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等自主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悟,掌握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根据本课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等特点,要求学生小组自学后,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上台表演,结束后我根据同学们的表演顺势稍作点拨,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课本的人物性格特征、写作特点、思想内容等方面。这样教师将要传授的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既展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考的过程,又是引领学生共同理解、分析、探讨学习的活动过程。
五、创新教法实现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