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环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周围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周围环境范文1

在调查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污染要害:

一、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深圳,不管是狭窄的街道,还是宽阔的马路都少不了那在天空中飞舞的白色“鸟儿”——飘来飘去,没有尽头的塑料袋。还有,纸张的发明使到人类的发明迅速地发展。但是现实生活中,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张让人类的周围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污染。在学校里我经常看到有人撕本子上的纸,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这个不好的习惯,但是现在改掉了。而且我在调查中,发现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块。“混”,原来这就是纸张污染的主要原因!如果人们把垃圾分开来,分门别类进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就会大大减少,那我们生活环境也就大大的不同了。

二、垃圾污染: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美观,危害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的现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构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严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农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气,五是传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虫,如果直接用来作为农家肥料,人、动物吃了施用过这种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传染病。那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就得不到健康保障了。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建议要尽快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

三、水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地球的生物都会无法生存。“清凌凌的河水鱼在游”再也不见了,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也许你会说,不是有桶装饮用水吗?但喝桶装水不是解决水污染的最好办法,喝桶装水一样要用到水资源。而且喝桶装饮用水对人们的身体不是很健康。我们英语正好学到了环境污染,这水可是非常宝贵的。若是我们还不停止往水里扔垃圾或者是把废水都排到河流里、大海里,那么我们将没有了干净的水喝,也没有干净的海产品吃了。所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吧!

四、空气污染:

我们呼吸靠的是空气,没有了空气,地球上的生物都无法生存。我们的工厂越来越多,排出的都是废气。还有汽车,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500万辆,产销分别为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14.11%和15.50%。其中,轿车产量为231.63万辆,增长11.99%。目前,我国汽车已达2400万辆,年消耗油品7000多万吨。汽车在促进经济繁荣、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和环保问题。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随着机动车总量的飞速增长而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机动车已成为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业内人士估计,10年—15年之后我国的汽车有可能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主要是指从排气管排出的废气。废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的化合物及颗粒物。有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这些毒气都对我们人体有害,也对周围的环境有害,如果我们不停止制造这么多的“毒气”,我们将没有清新的空气呼吸,我们就会生病。

五、噪声: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周围环境范文2

1、调节水库周围的大气,具有增湿的作用。

2、夏天降温、冬天增温。

3、改变降雨量的分布。

4、降低水体硬化。

不利影响:

1、使农田次生盐渍化。

2、产生水污染,使水质变坏。

周围环境范文3

这些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们天天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这美好的一切当中。地球妈妈慷慨的为我们提供各种无限而又有限的资源,让我们“丰衣足食”,而人类不但不知足,反而还破坏地球母亲。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一棵棵大树砍下做成木船、一次性筷子等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东西,而这些在人类的眼里总是一闪而过,对于大自然是多么大的破坏。

虽然,现在人们处处在宣传环保,呼吁绿色,但这样仍然没有阻止破坏者的脚步,一棵棵大树仍在倒下,沙漠的面积仍在扩大。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地砍伐树木,所以现在荒漠正吞噬着大自然,吞噬着整个地球,人们啊!难道你们就心甘情愿地看着大片的绿的被破坏?这种塑料很难腐烂,被称之为“白色污染”,用过的废弃物十分难以处理。如果埋掉,会破坏土壤结构;烧掉它,能生产出氟化物,氢化物等有毒或剧毒气体,危害人畜。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周围环境范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pile founda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and the problem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pile foundation is getting worse.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harm and effect of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while pile driving,and elaborates in detail the vibration of the compaction effect to the soil excavation and pile bearing capacity later.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to the harms above.

关键词:桩基施工振动;挤土效应;危害影响;防治措施

Key words: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vibration;compaction effect;harm and effect;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87-02

0引言

2009年暑假在香港中路银座广场施工现场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桩基施工振动对云霄路饭店的影响而改变了设计方案,本文就工程的实际情况就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以论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人口激增,而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住房相对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以及住房等基础设施需要不断更新和改善。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楼层紧密,人口众多,各类建筑以及地下结构的施工都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本文就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简要概述,并就如何减小其影响提出几点建议。

1桩基施工噪音的影响

生物学研究显示85分贝是耳朵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能够容忍的最高噪音,超过85分贝的声音就会使人心情烦躁,影响学习和休息,降低工作效率。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引发健康问题。而打桩时,柴油锤产生的噪声高达120分贝以上,一根桩需要锤击几百次乃至几千次,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国外对噪声控制特别是施工的噪声控制都有明确的规定。表1为美国环境保护署对建筑施工噪声的控制标准[1]。

2桩基施工振动的影响

打桩时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并以振动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但是这种振动与地震产生的振动不一样。在振动传播的过程中,地震所产生的地面加速度可以看作是一个均匀的振动场,而打桩时所产生的地面加速度会迅速衰减,是一个不均匀的的加速度场[2]。打桩时产生的振动会造成地基变形,房屋,管道,公共设施损害,设备及各种精密机械工作性能损害等,居民生活也会造成影响。打桩时,锤击次数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3打桩时挤土效应的影响

预制桩施工中会遇到一种称为挤土效应的现象,这是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而产生的。当桩身进入地下时,桩身将置换出同体积的土。因此在打桩区内和打桩区外一定范围外的地层,会发生竖向和水平向的位移[3]。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在地表附近,桩周土体产生一定的隆起变形,其下部主要为向下的竖向变形及侧向挤压变形;在靠近桩底部,由于桩体贯入过程中的挤压冲压作用,产生挤压应力,形成动态塑性扰动,出现较大的竖向变形。从地表外形来看,紧挨着桩体仍为竖向向下的变形,距桩周2d(d为桩径)左右范围内属于隆起,而在距桩周5d范围外,变形非常小。

挤土效应造成的危害正是基于上述原理,在预制桩打入时造成周围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升高,降低了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促使周围临近土体因不排水剪切而破坏,与桩体积等量的土体在沉桩过程中向桩周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加之群桩的叠加因素,扩大了位移和土体隆起的范围,造成已打入的桩和邻近结构物的侧向位移和上浮。

综上所述,打桩引起的挤土效应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附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危害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常常会对附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危害,致使结构物出现裂缝,煤气管道因土体侧向位移而破裂,引起泄漏等,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3.2 使得桩体抬高,挠曲及折断如前所述,在沉桩过程中,桩要置换相同体积的土,致使在打桩区内地面将会被隆起及抬高。尤其是在灵敏性高的粘土中,桩周土会产生很高的孔隙水压力,使先打入的桩向上浮起。当有邻桩压入时,由于挤土效应与之相邻的已压入桩体除桩顶部位外,在水平方向均受到压力作用;在垂直方向,由于已压入的桩的侧摩阻力与桩体自重应力的叠加作用,其上部将受到拉应力作用,而下部则受到压应力作用。桩体侧向变形在1/2桩长左右处最大。由于地面的隆起,已打入的桩上抬,造成桩尖脱空,现场载荷试验时会发生突沉现象。这种现象使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变得困难。

3.3 在边坡或边坡附近打桩带来的危害在港口工程建设中,常需要打入大量的桩。由于临江面边坡的阻力小,桩位常向江面移动,更严重的是会导致边坡失稳,所以在这种工况下施工要特别注意。

3.4 打桩与基坑开挖互相影响带来的危害在打桩区附近开挖基坑时,由于侧向卸载,常造成附近基坑围护体系移动,以及桩向基坑方向移动。桩越密,相邻的基坑越近,越深,影响就越严重。另外基坑开挖本身的大量卸载,而大量桩打入地下,储备着很大的挤应力,这些挤应力的释放会使工程桩发生位移。位移方向往往与挖土方向一致。最近上海“莲花河畔”住宅楼的倒塌就是典型的例子。

3.5 桩承载力的后期效应对周围土体来说,打桩过程是一个不排水的挤压过程。因此,在桩周围土体中必然会产生很高的孔隙水压力。打桩结束后,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周围土体发生再固结,再固结导致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因此,桩的承载力也会随时间而逐渐增加。另外,再固结将导致桩间土面下沉,使得土面与承台脱离。

打桩引起的这一系列情况,主要是由于桩对土的排挤作用造成的。在饱和软土中打桩,土的渗透系数变小,由桩对土的挤压应力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消散越困难,桩土体积等代效应就越大,因此危害性越严重。

4打桩影响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防噪声的措施打桩施工时,应将桩架用隔音板或布蓬围起,不在规范规定以外的时间打桩,尤其是不在夜间打桩,以保证居民的生活不受干扰。

4.2 防振动的措施对在打桩受影响的建筑物周围可以设置防震沟,既隔断了打桩产生的振动波的传播,又缓解了地表土体的侧向位移。而对周围建筑物内的精密仪器、仪表或机床采取隔振措施,了解打桩干扰频率,使保护对象的固有频率避开干扰频率,防止产生共振。

4.3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控制打桩速率打桩顺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打桩进度和施工质量,甚至危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打桩的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挤土方向。由于先打入的桩对后来打桩产生的土移,能产生阻挡作用,故打桩顺序对不同部位土体的位移量也能起到控制作用。在迎着和背着打桩顺序的方向上,与打桩距离相等的两个地面土体的隆起和位移相差可达一倍至数倍。我们可以通过安排不同的打桩顺序来有效地减少土体在不同部位的位移量。在空旷场地上,先中央后周围,由里及外的打桩顺序可以有效地减少挤土效应,不至于使中间桩桩难以打入,甚至使外侧各桩被挤压而浮起。跳打可使区域大建筑场地的邻近建筑物变形趋于平衡,有效地减少不均匀沉降,防止建筑物倾斜。区域小的建筑场地,采用间隔打桩,减少土体的侧向挤压力。两边跳打的工艺则适用于场地两边均需要保护的情况。

打桩速率决定着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而超孔隙水压力对土体的变形又有直接的影响[4]。打桩速率越高,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也就越快,影响也越严重。因此对打桩速率的控制尤其是打桩初期和后期速度的控制影响着其对周围建筑物的危害程度以及施工进度。打桩速率的控制和调整就显得格外重要。

4.4 防挤土的措施基于挤土效应产生的原理可以通过设置垂直排水通道以及在群桩周围布设应力释放孔的方式来加快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减轻土体挤压产生的位移。预钻孔打桩及开挖防挤沟,可以隔断打桩引起的挤土压力及超孔隙水压的传递途径,起到减少浅层土压的作用。

4.5 加强监测在打桩作业范围内的建筑物设置观测点,时刻注意建筑的变形情况,做到信息化施工。

5结束语

(1)打桩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打桩的数量,桩间距,土质情况以及桩距离建筑物的远近程度等等,因此施工前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合理有效地施工方案,并对可能发生地情况做出预测,从而减少打桩对环境的影响。

(2)打桩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状况,因此施工前充分了解周围建筑物的原有结构及基础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3)合理安排打桩顺序使各种防治措施中最经济可行的措施。打桩顺序应背离被保护建筑物,由近及远进行。当四周都有被保护对象时,宜从往中心打。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及测量方法》.

[2]王永良.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4,3:65-66.

周围环境范文5

关键词 深基坑;环境影响;监测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061-02

1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尤其在软土地区开挖基坑,土的流变性影响也非常显著,基坑底部土体的隆起、支护结构失稳破坏、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等变形现象引起基坑周围地层移动。

1.1 基坑底部土体的隆起影响

基坑开挖的过程是基坑开挖面上卸荷的过程,由于卸荷而引起坑底土体向上回弹,基底土体回弹后,土体松弛与蠕变的影响使土隆起。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向坑内移动,在基底面以下部分的支护结构也向基坑内移动,挤推其前面的土体,造成基底的隆起。

1.2 支护墙位移影响

基坑开始开挖后,支护墙便开始受力变形。在基坑内侧卸去原有的土压力时,墙外侧受到主动土压力,而在坑底的墙内侧则受到全部或部分的被动土压力。由于总是开挖在前,支撑在后,所以支护墙在支撑以前已发生一定的先期变形。墙体变形不仅是墙外侧发生地层损失而引起地面沉降,而且使墙外侧塑性区扩大,因而增加了墙外土体向坑内的位移和相应的坑内隆起。支护结构变形产生的地面沉降和引起的结构失稳破坏,对基坑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严重的。

1.3 地下水影响

地下水位下降、流砂和涌砂现象均会造成基坑失稳,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1)降水使原有地下水位降落,邻近建筑物基础下水的浮托力减少,亦使地基土的荷载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附加荷载增加而使土固结,产生地面沉降,从而造成周围建筑物的下沉;

2)当基坑以下的土为疏松的砂土层时,受向上的渗透水压的作用,当产生的动水力坡度大于砂土层的极限动水力坡度时,砂土颗粒就会处于悬浮状态,在渗透力作用下,细砂向上涌出,造成大量流砂;

3)在软土地区,由于粘性土层和含水层相间分布,当止水帷幕失效或降水未达到要求时,含有粉细砂含水层的地区,会因过大的水压力,而发生基坑大量涌砂。

1.4 影响周围地层移动的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有支护结构系统的特性;基坑开挖的施工顺序;基坑内土体性能的改善;开挖施工周期和基坑暴露时间;地面超载和振动荷载;雨水和其它积水等因素均会影响周围地层的移动,从而造成周围地面沉降、支护结构失稳破坏等现象,严重影响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2 安全监测与环境保护

基坑工程是土体与支护结构体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监测工作既是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和发展设计理论的重要手段,又是及时指导正确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对基坑周围地层位移和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的变形及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将取得的数据与预测值或计算值相比较,能了解工程变化的态势及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能较准确地以量的形式反映这种影响的程度。

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实测数据表明,基坑开挖对周围有较严重的影响范围约为基坑开挖深度的2倍~3倍,故在此范围内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首先要考虑采取积极性保护法,即在施工前详细了解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基础类型、埋深等情况,提出减少地层位移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采用超前预测的方法,预测基坑施工对周围影响范围的程度,初步确定周围建筑物和管线的保护措施,在施工中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改进施工措施和应变措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保护要求。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应采取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必要时也可采用工程保护法,一般有:基础托换、地基加固、结构补强、隔断法等方法。无论采用何种保护方案,都要考虑地下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必须根据保护方案对坑周土移的控制要求,进行必要的、严格的监测。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洛阳市美伦凤凰城6#住宅楼位于联盟路与天津路交汇的东北角,场地长54m,宽21.2m,占地面积1 069m2。主楼为框剪结构,基础埋置深度6.0m,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采用桩基,场地地形平坦。基坑开挖从2004年7月2日开始施工。

本工程四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场地西面人行道下有电缆、上下水、煤气管线和人防设施,这些设施离基坑边3m~10m不等;西北角人防入口距离基坑约2.0m;东北角基坑外2m处有一栋二层楼房,该楼房天然地基,条形基础;东侧有一栋七层综合楼,距离现基坑约4.5m,该楼中部有一楼梯向基坑方向伸出2.5m。

水文地质条件,本场地地下水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贮存于杂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另一类为贮存于下部砂性土层中的孔隙承压水。

场地周围无不良污染源,根据有关规定,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3.2 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设计

考虑本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情况、开挖深度、工程工期和造价等因素,结合本工程特点,按二级基坑标准,对6m左右基坑支护的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论证,最后确定采用分段设计。具体如下:

1)东西两侧IJ、KJ段有一栋二层办公楼,IF段有一栋七层综合楼,AD段人行道下有电缆、上下水、煤气管线和人防设施,为确保该两侧的安全性,采用重力式水泥搅拌桩挡土墙。采用该方案既能挡土又能止水,经济合理,有利于开挖和基础施工,有利于确保工期。

重力式水泥搅拌桩挡土墙设计2~6排φ500mm的水泥搅拌桩排列在一起,相互搭接150mm,桩心距350mm,桩长7m。水泥采用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掺量为15%。为了克服搅拌桩抗弯刚度小的弱点,采取在桩内插筋,墙顶C20钢筋混凝土盖梁,盖数宽度为墙厚加200mm,高度500 mm,桩伸入梁内不少于50mm。

2)南北两侧(AK段、DEF段)无特殊建筑,因此选择了造价相对较低的喷锚支护来保持土层稳定,防止土体滑动剥落,保证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的稳定与安全。

锚喷支护设计5排锚杆,梅花型布置,排距0.9m~1.0m,水平间距1.0m,坡脚加2排超前锚杆。锚杆头部采用2φ16钢筋横向焊接,再与网片焊接。锚杆采用φ48厚3.5mm的钢管,打入角10度向下。面层钢筋网为φ6@250×250,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锚喷网厚度为10cm。

3.3 监测方案设计

1)基坑周围土体的水平位移

基坑周围土体的水平位移通过预埋于连续墙体中的测斜孔中进行,测斜管采用φ72有定向槽的PVC塑料管,仪器为CX-3型测斜仪。在基坑四周布置了测斜管11根,埋深20米左右。

2)沉降监测

在基坑周边布置9个沉降观测点和水平观测点,以此监测墙体水平位移的发展。由于离基坑3m~10m处有两栋楼房,加强这些部位的监测十分重要,为此对两栋建筑实施沉降监测,监测指标采用最直接反应建筑物安全的指标即房屋各个角点的沉降及相互之间的沉降差。

3)地下水位监测

为了了解基坑内的水位情况及降水效果,在基坑内布置了2个降水井,井内设水位管进行水位监测。

3.4 监测结果与分析

1)周围建筑的沉降变形

周围建筑的沉降监测可以看出,基坑在第22天开挖完成后周围建筑物沉降持续发展,出现突增情况,其后开始回弹。并且二层办公楼(条形基础)的沉降量明显大于七层综合楼(桩基础),这是由于两者的基础形式不同造成的,因条形基础的持力层为软土层,而锚杆钻孔施工对土体的反复扰动破坏了软土原始状态,此时建筑物会发生明显的沉降,故二层办公楼的门窗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和裂缝增大的情况发生。当土体扰动完全停止、基坑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成(第32天)形成基坑封底,水位有所回升时沉降才趋于稳定。

2)周围土体的水平位移

通过试验数据可知,2号和4号处的水平位移较大,其原因是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连续降雨,致使西侧墙体变形发生突变,几天中墙顶位移增加了几十厘米,基坑地面位移达30cm,地面产生明显裂缝,后采取应急措施,将斜支撑直接撑在基础垫层里,并调整基础底板施工进度,尽早浇筑靠近墙体的基础底板,使该处墙体变形得以控制,在此后施工期间,墙移变形速率缓慢。

4 结论

1)基坑施工造成的地下水大量流失、锚杆钻孔施工对软土的扰动、建筑物基础形式是影响基坑邻近建筑沉降的几个主要因素;

2)坑周土层位移大于支护桩的水平位移,因此估算坑壁位移时,应考虑桩间帷幕位移的影响。坑外软土位移有流变特性,基坑不宜暴露时间太长,沉降发展对基坑稳定性不利。基坑对周围建筑的影响距离约为2~3倍开挖深度;

3)在粉质粘土、粉砂与粉质粘土中的基坑开挖,应特别注意坑壁的渗水,坑壁渗水会引起周边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孔隙水压力减少,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稳定坑壁和保护周围建筑安全;

4)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天气的变化,降雨等不利天气对基坑的变形影响很大;

5)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应力在远未达到一级基坑的安全控制值情况下,基坑开挖仍能明显地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和土层,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周围环境范文6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明确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意义与任务。

我校接到通知后,组织学校行政及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该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提高教职工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认识,明确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意义,同时,还对此次整治的工作任务与整治重点进行了学习、讨论,并结合我校实际,还对我校的整治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二、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1、成立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各教师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召开会议讨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确定工作任务,整治重点,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布置,做到任务落实到人。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岗位责任制。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教师值班制。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安全培训,强化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三、落实文件精神,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1、收到文件当天校领导集体学习文件。及时安排部署。

2、学校组织专人对全校校舍安全、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进行了专项检查与整治。

1 2在这次整治中对校内建筑进行安全排查,对食堂与小卖部的食品卫生进行了突检查,重点检查有无过期、三无、裸露食品,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并对今后的食品卫生提出了要求,学校将长期做好食堂及周边饮食摊点的整治工作,保持整治成效;此次检查与整治还对消防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

3、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了整治。

为加强集会、课间操、放学楼道的安全管理,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学校经常利用广播、升旗仪式、集会,班会等形式强调学生不准乘坐无牌无证车船、非客运车船、超载车船、报废车船,学校还多次强调不允许全体师生乘坐无牌无证的摩托车,确保学生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