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诗范文1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金

    李白,中国文人骚客中最独具风格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中国古诗意象中最能体现诗人其人其性其情的载体。

    提到李白及其诗歌中的意象,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酒”“剑”“月”等。其实,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意象——金。通过“金”这一意象同样可以挖掘出李白诗歌的许多特点,也能窥探出李白情志的倾向所在。

    在李白诗中所选用的色彩字眼中,毫无疑问“白”字独占鳌头,位居榜眼的则是“金”字。《李白诗全集》里所收录的25卷李白诗歌中,出现了371个“金”字,而在所有这371个“金”字中,作为独立意象出现的又占了大多数。

    从“黄金”“千金”到“金棺”“金殿”“金壶”“金樽”“金鞭”“金甲”“金缸”“金窗”“金丹”“金丸”,再到“黄金药”“金剪刀”“金雀镜”“金光草”等等,使得李白的诗歌可谓是金光灿烂、富丽堂皇,“金”无处不在。

    明丽爽朗是李白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如此李白之诗,又怎少得了“金”这一绚丽夺目的色彩?单就一“金”于此,就足以看到李白诗的瑰丽雄奇、流光溢彩。如:“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古风五十九首中第七首)又如:“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双燕离》)再如:“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如此“金”句,不胜枚举,使得李白本就瑰丽的诗歌更加绚烂。

    李白生性潇洒豪迈、挥金如土,而金本就象征着财富、高贵,用金来彰显华贵的生活,用一掷千金来挥洒李白的豪迈狂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李白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挥金如土的场景,例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赠崔司户文昆季》)他饮“斗十千”的“金樽清酒”,食“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不时还“黄金白璧买歌笑”.这把把的一掷千金恰将李白狂放不羁、豪爽潇洒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李白锦衣玉食的生活展露无疑。

    李白天性孤高自傲、志高意远,立下的志愿是“解世纷”“济沧海”“安黎元”,他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是诸葛亮、荆轲那样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武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人物,而又不屑于与那些庸俗权贵同流合污,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固有的清高和志气,在他的诗歌中,他的傲骨大气重过千金,如:“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留别王司马嵩》)“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五十九首其十)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交友甚广,其诗歌之中即有大量“金”言来表现他对亲情、友谊和爱情的执着。“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赠别从甥高五》)“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诗歌中运用了如此之多的“金”意象,绝非偶然,细细探来,自有一番道理可循。

    李白笃信道教这是众人皆知,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赞美崇尚庄子思想的诗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然后便“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了。李白是诗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教徒,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即成为其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吞金服丹是道教修炼的独特方式之一,李白作为一名虔诚的道教徒,当然也会追随这样的脚步进行他的修炼之道,故而在他的诗歌中出现大量的“金丹”“金药”之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前文也已提到,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潇洒豪爽,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掷千金的豪言,挥金如土的姿态也是常理所在,这也恰好与他倜傥不羁好大言的性格相符合。他在《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中也说:“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夸诞”,即浮夸虚妄,言语不实在,也就是说大话。李白见人们嘲笑自己虚夸大言,就感叹知音何在。李白好大言的美学思想与庄子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庄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而他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大的。李白作为庄子的忠实崇拜者,在诗歌中自然会表现出这样好大言的特点。如此好大言的李白,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诗歌中,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诗范文2

关键词:夸张 艺术类型 飘逸诗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就是洒脱不羁,文采奕奕的李白。总有人将其与杜甫比较,后者沉郁顿挫,作为杜甫好友的李白,更多的是在诗酒中书写自己的个性,如果说杜甫之诗更客观的话,那么李白之作更空灵飘逸,“诗仙”之名流传千古。李白的诗作的飘逸除去个性使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他在语言中大胆的使用修辞手法的缘故。本文就文本修辞角度欣赏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一、李白与浪漫主义飘逸诗风成因

李白被称作中国诗歌史上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之一,他一生流传给世人九百多篇光彩熠熠的诗文篇章。他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文诗风一般是由以下各方面的原因造就的。

其一,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李白出生成长在蜀地,自小就与山水接下不解之缘,所以李白是洒脱的,尽管在李白的身上有着儒、释、道等多重思想的影响,可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李白都能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尽管壮志难酬,可是诗人仍然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尽管被赐金还山,可是诗人还是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没有山水般的胸怀是很难做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

其二,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很难实现后,诗人无可避免借据诗歌来长歌当哭。然而

发泄情感的最优方式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浪漫而抒情。李白选择了后者,无论是《蜀道难》,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都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借浪漫而佯狂。

其三,乐观向上的时代风貌赋予李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唐代的中前期,国势强大,在众多诗歌当中多有反映,诗人群体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也不例外。尽管不被重用,但是内心对于国家仍有很强的期待。

二、李白诗歌的夸张手法的应用

诗歌语言上灵活应运修辞可以带给人们以鲜明的画面感,夸张手法尤能如此。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1],同时更显得诗性。李白之作借由情而生文,个人感情的宣泄在他的诗中多由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读者与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沟通,而往往在风格上显得飘逸灵性。

(一)数字化夸张

夸张的类型一般而言有三种,夸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实际上夸张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数字夸张就是其中之一。数字是人类标注事物数量的,然而诗歌天生异象群集,包罗万象,词语的应用不合常理,在加之李白天生就为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文章句的词语应用更是超出凡尘。

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到底是什么东西,时至今日没人能很好的说清楚,它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文人墨客多以比喻、夸张诉说,晚于李白的贺铸曾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一词,只不过它是以比喻的方式从时空的角度诉说什么是愁,而本文李白突发奇想以三千丈长发的长度来表达自己的愁是如何的。很抽象的愁在李白的笔下显得具体,用写意的笔调强调“何处得秋霜”的原因,风格之飘,也只能李白为之。

(二)对比式夸张

对比即两物对比,使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对比式夸张同样是把两个事物相比较,用一个事物的无穷性衬托另一事物的特性,使得作者的观点更为鲜明。而这种手法,李白应用起来也是信手拈来。

在《蜀道难》中诗人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对比式夸张手法的体现。《蜀道难》是李白的压轴之作,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是千古绝唱。天的高度无法以人力测量,相比而言,蜀道还是可以测量的,而作者借无法衡量的青天与蜀道相比,突出了蜀道之难之险。“这种对比式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之性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夸张所必具的超乎寻常的审美质感也凸现出来了。”[2]

(三)动作式夸张

诗歌中,描写景物时,动词要准确、贴切地表现客观事物的情态。但在表情达意用于夸张时,动词则要言过其实,需要营造突兀而隽永的审美意境。[3]譬如李白的《梁甫吟》中所写“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一个“旋”就能把郦食期那种指挥若定、轻而易举力克强敌的从容的大将风度展现的一览无余。又比如“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大车扬飞尘》),一个“干”就能把豪强贵族的嚣张气焰生动的刻画出来。所以有事实根据的适度夸张不仅不使读者感觉诗人在吹牛,反而能使读者与诗人的立场相契合,使当时或后来人能从前人的作品中还原时代风貌。而李白,就是一位善于使用这一手法的艺术大师。

总之,就文本研究而言,李白的诗歌风格的飘逸潇洒与他大量应用夸张的手法息息相关,夸张手法的多样化应用,使得诗歌更加浪漫飘逸。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的就是他的想象和夸张出类拔萃,一枝独秀。他的飘逸潇洒的浪漫主义诗歌与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此说,实是恰如其分!

注释: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237页

[2]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 第22页

[3]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 第23页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选注《新选千家诗》,198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197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绮著《李太白全集》,1977,北京:中华书局

[4]王希杰著《汉语修辞学》,1983,北京:北京出版社

[5]黄晓林、张惠《李白诗歌语言艺术的夸张特色》,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李白诗范文3

关键词 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美人 恋情思念

在浩瀚缥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起了种种情感,泛出了种种遐想,荡开了圈圈涟漪。于是,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其中,“诗仙”李白的咏月诗句更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

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一、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二、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霜来形容月,并非李白的首创。萧纲《玄圊纳凉》中有“夜月似秋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句子。李白的贡献在于,他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却能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月亮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千载以后,仍然引起巨大回响。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因为月,创作主体的浪漫气质散溢着清辉。李白和他的月亮诗将永如空中吴钩,传递着人世间的脉脉情愫。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205.

[2]李白与月亮[J].古典文学知识.1986(2).

[3]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李白诗范文4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如果盛唐诗坛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这个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这位伟大的诗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长于自我表现的诗人,他纯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洒脱飘逸。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诗歌中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愤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李白的主观感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蜀道难》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景的山水诗。

二、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

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创作动力和目的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感情真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浅,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诗人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抒情性成为绝大多数诗歌的一大特点。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李白的抒情不是涓涓细流、细致委婉,而是井喷式,一旦其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喷薄而出,奔腾而下,一泻千里,且节奏急切,激越铿锵,宛如火山喷发,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因而,在李白的笔下,不管是奔腾的黄河、高峻的蜀道,还是高山明月、北风雨雪,都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深深地烙上了诗人浓厚的艺术感情。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特殊的情感,需要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完美程度。李白为表达其热烈奔放的情感,经常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来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客观细致的描绘,而是善于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作直接的抒情,其思想情感不是回旋掩抑、曲折婉转、缠绵悱恻,而是不吐不快、喷薄而出、奔腾直泻,犹如澎湃浩荡的长江,波澜壮阔,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等艺术手法,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吻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往往是发想无端,想落天外,洒脱不羁。这种奇特的想象常常随其情感的流动而变幻无穷,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带有一种随意生发又意趣无穷的狂放精神,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充分体现其积极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怀,如《月下独酌》。还有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非凡的自负和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独立的人格,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那瑰丽神奇、瞬息万变的想象,那如自然冥一的飘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

2.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由于深受道教思想和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风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自我意识异常强烈,他追求绝对自由,渴望建功立业,蔑视权贵,如《上李邕》中的“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因而,其“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很难得以实现。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与残酷严峻的现实政治的矛盾,使李白经常陷于一种悲愤不平、失望痛苦的情绪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李诗常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如《古风・西上莲花山》,此诗的前一部分写诗人在华山虚幻飘忽的游仙经历,描绘了一幅轻灵飘渺的仙人飞天图,表达诗人当时欲想摆脱现实生活的一切烦恼,飘然世外的思想情感。后一部分是现实纪事之作,“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璎”,写诗人毕竟不能忘情现实之外,在飞仙而去的时候,蓦然回首,从高空俯视人间,发现茫茫洛阳大地到处是烧杀抢掠的安史之乱中的叛军,生灵涂炭,人民的鲜血涂满了野草,诗人的飞仙梦破灭了。此诗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用美妙洁净的天上仙境的描写,反衬出人间战乱的残酷和污秽,表达了诗人不忘人民遭难、国土沦陷的黑暗现实,讽刺了当权者的骄奢逸、昏庸无能,深刻地反映出李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黑暗统治者的痛恨和愤怒之情。

3.善于运用自由解放的语言和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现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这种自由解放的体裁和语言,是李白表现其狂放豪迈性格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最好形式,也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最好载体。李白的这种自由解放的语言和体裁,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感情起伏跌宕,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恣肆豪纵而又流畅自然,这些特点在李白的乐府诗、歌行等七言古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世诗人敢于突破传统的压制,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奠定了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天才作家。他追求自我价值,幻想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准则使他具有独特的思想境界,超凡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以奇丽瑰伟的想象,慷慨激越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自信自负的特点而独步诗坛,为他赢得“诗仙”的美名和历代人士的好评。他的诗歌以朝气蓬勃、春意盎然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谈李白诗歌.光明日报,1955.11.13-20.

[2]历代李白评价述评.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毛水清主编.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1986.9.

李白诗范文5

关键词:《世说新语》 典故 李白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是一个有酒有故事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名人隐士,逸闻帙事,文学思想都激发后世如李白、杜甫等文学创造的艺术甄陶。因此,本文以世说新语为例,论举李白诗中所用典故,一一爬梳李诗[1]创作时《世说新语》[2]对其的影响。

1.仕途失意化归后的通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句显用《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命室酌酒,四望皎然…….”中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之典故,以及“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秋山寄淮雪赠傅\》)等9首,写出名士率情任性的气度与通达豁朗的人生态度,或多或少倾诉其虽飘忽峥嵘的现实遇境亦超脱荣辱,乐观的生命气力与通脱。

2.山河梦碎,物是人非的喟叹。《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晋代原都长安,永嘉之乱南渡,此时晋元帝改都为金陵,才有了“不见长安”之叹,而唐因安史之乱与此情况相似。因此,李白引用此典,触景伤情而喟叹佞臣挡道,报国无门之殇。

3.壮志一身消解后的逃避心态。《世说新语・识鉴》“谢公在东山蓄妓……”此句被李白化用最多,包括“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忆东山二首之二》),“谢公自有东山枝,金屏笑坐如花人”(《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余9首。皆借用谢安东山养歌妓,聊娱作乐的同时也能入世做官为民解忧,其以谢自比,虽遭奸佞馋毁,离开长安,但仍怀济苍生的凌云心志。如“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然而总体来看,李白自比谢安,他因此也选择了一条逃避之路。

4.《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一时醉,径造高阳池。……”李白诗中“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襄阳歌》)“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江夏赠韦南陵冰》)“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秋浦歌十七首》)等等。魏晋时期是一个风度与酒秉存的时期,于此,李白诗是一个不尚离酒的特性,诗人用直率的笔调,勾勒出天真浪漫的醉汉形象,达到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生动活泼的一面。[3]

5.《世说新语・言语》中“澄以石虎为海鸥鸟”该句化用《列子・黄帝》中“鸥鹭忘机”的典故,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而李诗“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借物言志。

6.《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李诗“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赠宣州灵源寺》)“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别山僧》)用典此句。

7.《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恒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写到谢安与孙兴一行人到海上游玩,适遇风起浪涌,孙等人十分惶恐,但谢安兴致正高,神色悠然。时人敬佩其气量,认为他能够镇抚,安定国家。李诗“安石泛溟拢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则用此典。李白常以谢安自比,希望像其一样,能够有气魄济世安邦。同时,李白对谢澹然隐居也予以赞赏,表征在其诗“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则借用《世说新语・巧艺》“谢安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但恐不免耳”,谢安有隐居之志,无出仕之心。

8.《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大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表现谢灵运隐居诚心诚意,不慕世俗之心。同时,李白有大量刻画谢灵运的诗句,虽不能直接指出其引用此典故,但是,从其诗的内容与表现来看,或多或少与此有联系,诚如:“谢公宿处今尚在,h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性格的形似,对谢的吟诵,更多的是对时代的不满和悲凉。

9.醉汉的眼光,自身的向往。《世说新语・容止》“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江崩”为山涛评论嵇康人格高俊之句。李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则用典此句。李以醉汉眼光看世界,沉浸在潇洒与惬意之中。

10.壮志未酬,壮心不敌暮年。《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李诗“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用典世说新语,表现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然壮志未酬,似有美人迟暮之感。

11.时光流逝之悲凉。《世说新语・雅量》“恒公伏甲设馔……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表现谢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气度和品质,李诗“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东山吟》)以谢安自况。全诗贯穿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12.嗟予落魄江淮久,内心的解脱。《世说新语・容止》“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孙兴公评支道林威严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僧伽歌》)用典此句,表现僧伽心意清净则外貌凌徇,为其“嗟予落魄江淮久”达到内心的通解和解脱。

13.为友人送行时的嘱托。《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句,李诗“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用典此句是给故人的嘱咐,为临行的好友指点当时王孙公子的喜好与唐王朝崇道的思想风气。

14.临别赠诗。《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被“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赠裴十四》)以晋之名士裴叔则喻裴十四,称赞裴十四容仪之俊美,颂美友人,引为知音。照见自我。

15.共同的志趣。《世说新语》“何平叔注《老子》……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李诗“著论穷天人”(《赠叁寥子》)表达共同的志趣。

16.《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没一相,千里命驾”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每当想念对方的时候,那怕是远隔千里,也要乘车前来相会,李诗“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赠崔侍郎》)表达此理

17.处境的不顺。《世说新语・忿狷》“桓宣武与袁彦道樗蒲。袁彦道齿不合,遂厉色掷去五木”意思是桓温和袁彦道赌博,袁彦道掷五木的采数不合心意,就把五木扔掉。李诗“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赠别从甥高五》)暗指自己穷途末路,真想像赌博一样奋力一掷五木。

18.《世说新语・赞誉》“孙兴公,许玄度公在白楼亭”李诗“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赠僧崖公》)描写僧崖公手持玉拂尘,修道高深。

19.《世说新语・赞誉》“谢太傅未冠,始出西,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如尊?’长史曰:‘向客,为来逼人。’李诗“微言注百川,信可听”(《赠僧崖公》),僧崖公精深微妙的言辞如水流注入百川,娓娓动听。是对其的赞誉。

20.《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因为恒公被母猴爱子心切所打动,悲悯母猴失子之痛,厌恶捕猿者的冷漠无情,所以下令罢免了那人。李诗“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赠武十七谔并序》)为“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21.人生不畅,宵小作对。《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李诗“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用典指总有宵小做对。

22.烦闷诵书吟诗予以排遣。《轻诋》“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据刘孝标注是指洛下书生咏音重浊。而这里李诗“闷为洛生咏”(《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指自己说心情烦闷时将诵书吟诗,加以排遣。

23.人生苦短的感叹。《世说新语・简傲》“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李“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留别西河刘少府》)表达自己虽像流水萍踪,随波逐流,但仍享受享受美好清明的生活。

24.留别感慨。《世说新语・简傲》“谢中朗尝著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李诗“时乘平肩舆,出入畏人知。”(《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引典此句,是其留别感慨。

25.留别之慨叹。《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自会稽经吴门,闻顾辟强有名园”李诗“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留别龚处士》)表达龚处士的栖闲隐居地,没有人世间的喧哗,竹径幽幽。

26.把酒食蟹赏景话乐事。《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李诗“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及“蟹螯即金液”(《月下独酌其四》)一方面,李白和朋友们一面饮美酒,一面食蟹螯,话离别。另一方面,除了知己之事,还有国家的事,这一切好不惬意。

27.山川的壮阔美。《言语第二》“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曰:千岩竞秀,万合争流。”李诗“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送友人寻曰中山水》)可以看出李白对自然深深的挚爱,其笔下的山川也具有动感与质感。

28.对族弟的美好祝愿。《世说新语・假谲》“因下玉台镜一枚……”李诗“玉台挂宝镜,持此意何如”(《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表达李白对族弟的美好祝愿。

29.对北征的人赞美和祝愿。《雅量》“郗生可谓入幕宾也”李诗“入幕推英选”(《送梁昌公》)化用此典,表达对梁公的赞美,希望其能快捷频传。

30.对赴西京的二从弟的赞誉。《赞誉》“平舆之渊,有二龙焉”李诗“复羡二龙去”(《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表达对两位从弟的赞誉。

31.与友人的愉悦之境。《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起佳景清”李诗“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陪宋中丞》)表达此时的愉悦。

32.悼念亡友。《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奏《广陵散》”李诗则在“琴存人已没,谁传《广陵散》”中引用,借此来悼念亡友。

33.排忧解难之地。《任诞》“便令种竹,……王啸良久”李诗“爱竹啸名园”(《题金陵王》)表达此地能够消除郁闷和排解忧愁。

综上所述,李白是一个用典的大家,其实不仅旁征博引《史记》《太平广记》《诗经》,而且其天才型的文学才华将其变成了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玄言清谈,任情通脱,对李白诗及个人浪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诗对《世说新语》用典也是一次对文化的再创造和继承,使得《世说新语》不仅仅局限在魏晋的特定时期,更对唐代,乃至今天的文化塑造有不断的生成力,因此,李白不仅是用典的高手,更是文化继承与创造的能手。

注释:

[1]本文引用李白诗歌时均引用[清]王琦注,刘建新校勘:《李白诗歌全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本文在引述《世说新语》时,如无特别注明,均引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李白诗范文6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与其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相联系,李白诗歌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景象。李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风景秀美的祖国山河的描绘与歌颂。他走过很多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观奇遍诸岳”;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无比热爱,他善于用艺术的笔触来表现那些美丽的景物,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喜爱,那些诗篇读起来都非常动人。他所喜爱的自然景色也并不是那种引导人远离现实栖遁山林的悠闲静谧的“图案”,而是那种像“峥嵘崔嵬”的蜀道,“势拔五岳”的天姥山,“登高壮丽”的庐山,等等,他喜欢那种雄伟壮丽,令诗人胸襟开朗的广阔的景色。他说:“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自然景色的壮丽也影响了他的诗歌特色的形成。例如下面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用单纯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写出了壮美的自然景色,“银河”的比喻也是非常新鲜具体。坡称赞这首诗:“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这首诗的确是将飞流直下的瀑布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了。

李白写过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这些诗都是富有那些景物本身的具体色彩的,这就要求作者不仅把握他所描写对象的具体特点,而且用动人的形象和诗的语言来加以表现。在表现手法上,他也是多样的,并不重复的。例如另外一首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前面一首是远望景象,写出了在阳光下面,满山烟雾,瀑布直下的壮观。这一首却是登峰近看,对于水流的急湍更容易领会了;从近处举首仰观,瀑布显得尤其壮伟。

他也常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所写的景象,例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这和我们所熟知的“白发三千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诗句一样,都是属于一种夸张的表现。这种写法可以使他所写的对象非常突出,特别在写雄伟壮丽的自然景物时,可以使景物有开阖动荡的效果。这种夸张的写法又常常和他的丰富的想象联结起来,有时还运用一些神话传说,这就形成了一种“壮浪纵恣”的多彩的笔锋,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构成他诗篇的一种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

他还常常把描写的对象加以“人格化”,赋予感情的机能。例如他的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只人在看山,敬亭山也在不厌地看人了。此外,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这类例子。创作中,他没有把自然景物只当做描写或刻画的对象,而是把丰富的想象和诚挚的感情结合起来,读来就更富于感染的力量。沈德潜评价时说:“太白落想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舒卷,从风变灭。”这是形容李白诗的豪放飘逸的风格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当然和他的思想性格,遭遇经历都有极密切的关系,但他把诗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也赋予了与之相应的优美的语言和结构,丰富的想象和动人的形象,这就使他的诗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成功,具有感人的力量。

除了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的描绘与歌颂外,李白的诗中表现最多的是一种对于自由和摆脱社会羁绊的渴求,一种对满足与既成秩序的庸俗人们的藐视和一种对于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的得不到应有尊重的愤慨。这些思想常常借饮酒高歌的行为或游侠求仙的向往表现出来,而且这种表现常常是非常强烈的。《怀仙诗》说:“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器器直可轻。巨鳖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他看不惯世间的庸俗和污浊,因此才以神仙为寄托。“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这说明他有忧愁,而求仙的目的正是为了“挥斥幽愤”。

但神仙毕竟是一种幻想的存在,并不能解脱他日常生活中的忧愁和愤懑。“求仙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贤圣既以饮,何必求神仙”。求仙只给他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期望,而饮酒则可以直接寄托他的傲岸情绪,使他得到一种豪纵的。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不愿意沉浸在忧思中,于是一方面饮酒行乐,慷慨怀古,叹息人事的无常,为自己解怀,一方面他仍有高度的自信,像他自己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也同时说明了李白的饮酒行乐并不完全是一种颓废享乐的态度。他的“忧思”中当然含有他个人的成分在内,但也绝不是专为自己而发的;他看不惯那种是非贤愚不分的昏暗的现实。在诗中,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如下的描述:“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古风》第五十首也说:“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氓!”对这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实在无法容忍,这就是他忧思的主要内容。他虽然想“济苍生”,但在当时来讲只能是空话,于是就更沉湎于酒了。他的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经过长期现实生活的磨炼,他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认识得比较清楚了,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上面。因此,我认为,李白诗虽然在风格和表现方法上都是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但因为他根本上是从现实出发,所以也鲜明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面貌。可以说,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古典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很好典范。

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歌行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明朝胡应麟《诗菽》说:“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喜爱写乐府歌行。他是一个性格豪放的人,他不能容忍诗歌形式给予内容表达的任何约束,他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是这样,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这就形成了他诗篇中的那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单纯的风格。

这种自然单纯的风格,与他所用语言的朴素平易是分不开的,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像这种明白如话的句子,在他的诗中是很多的。这也是构成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李白诗中也有许多运用典故和比较难懂的地方。他吸收了自诗经以来的古典作品的营养,从而构成了他艺术特色的有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