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实不是童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1
【关键词】室内信号分布;建筑内部;设计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个人便携电话系统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通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建筑大多为钢筋混凝土骨架结构,对于无线电信号的屏蔽衰减特别厉害,比如在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患者的通信信号微弱,通信质量严重下降。为了保障无线电通信信号,解决室内信号固定的问题,采用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是保证通信质量的有效方式。采用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是通过有线的方式,将无线信号引入室内,从而为室内的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室内信号。参考我国“信息产业部电(2000)604号”的文件,无线市话室内信号是固定电话网的补充与延伸,而且使用的频带为1900MHz~1910MHz,载频间隔为300KHz,主要采用TDMA的多址方式、TDD双工方式。
1 无线市话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意义
1.1 无线市话室内系统覆盖现状
随着无线市话的信号发展,室内覆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因为建筑物的屏蔽以及吸收作用,导致无线电波的传输衰耗,从而造成无线信号的弱场强区甚至盲区,而且受到基站天线的限制,会造成无法正常覆盖;(2)建筑物高层空间容易受到无线频率干扰,从而影响语音质量;(3)因为一些公共场所,比如会议中心以及大型购物商场,无线市话的使用密度过高,导致网络容量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1.2 室内分布系统特点
采用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能够有效的覆盖建筑物的盲区,适用于建筑结构复杂和人流密集、话务量高的建筑物内部的信号覆盖,室内分布系统特点表现如下:(1)建筑物的信号分布相对均匀,而且采用分布系统,能够抑制信号弱区内的乒乓效应,能够适应于系统扩容与多网合一;(2)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相对复杂。总体而言,采用室内分布系统,能够适用于大面积和内部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室内信号覆盖,是当前覆盖优化最主要的手段。
1.3 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SDMA和GSM网络相比,无线市话具有基站成本低和手机性价比高的方式,对于室内区域,解决信号覆盖问题相对复杂。而且当前无线市话室内覆盖系统的质量与容量受到影响,所以为了解决当前的信号覆盖的问题,应该将3G网络与PHS网络融合,从而降低室外网络的整体干扰,保证室内通信质量。
2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
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分布系统与天线安装为主,一般而言,室内分布系统的基本流程为:现场勘测原信号覆盖情况、确定设计要求、选取合适信号源、选择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分布系统方案、硬件安装与开通测试,具体的设计工作如下。
2.1 勘测工作
勘测工作是为设计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需要详细的建筑结构图并且进行实际勘测,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做好标注,对于可能会引发信号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该建筑的传播损耗模型。在建筑物的勘测工作中,需要对建筑物的电梯、隔墙材料等信息进行收集,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图进行无线环境路测,从而为设计提供参考。
2.2 设计工作
设计是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析系统的关键工作,对于室内信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完成设计工作,需要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2.2.1 信号源选取
无线市话室内分布系统可以采用PHS系统或3G系统,PHS系统可以再用500mW的lC7T基站,而对于3G系统,可以采用基站信源和直放站信源两种类型,为了保障室内系统的通信质量,需要合理选择信号源,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从建筑物的容量与覆盖两方面进行考虑,为了满足室内的通信质量,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信号源,适当提前考虑信号源机房的预留。
2.2.2 室内分布系统的选择
为了保障室内信号的有效性,需要根据覆盖面积以及不同环境选择覆盖系统:(1)对于覆盖面积小而且结构简单的建筑,优先选择无源分布系统;对于覆盖面积大而且结构复杂的建筑,可以采用分区覆盖的方式;(2)裙楼一般位于建筑物的低楼层,需要考虑容量的问题,标准楼的空间间隔较为规则,主要注意纵深处的信号控制,地下层通常为信号盲区,需要解决覆盖问题,电梯需要满足语音业务的覆盖需求,应注意保持信号连续性,因此通畅采用在电梯井内安装高增益定向天线或敷设泄漏电缆的方式进行覆盖。
3 方案设计的关键点
3.1 上下行平衡问题
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中,需要对干线的增益效益进行合理设置,避免输入信号幅度过大或是过小形成的设置不合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同时需要对链路预算进行计算,根据天线口的功率计算系统设计的衰减,保证合理传输。
3.2 干放使用原则
对于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而言,同一组的基站不能接入太多干放,建议不超过5套,而且所有的干放尽量不要串联。设计中低噪声放大器一般处于接收机的前段,性能对于整机性能与接收灵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控制信号源干放,能够将上行信噪比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3.3 天线布放原则
室内分布系统应该遵循“小功率、多天线”的原则,降低小天线输出能够减少外协信号强度,因此采用多天线小功率方案覆盖效果更好。在天线布放过程中,需要合理确定天线出入口功率,根据模拟测试效果选择天线布放位置,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4 结语
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对于建筑屋内的信号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楼层的增多,当前的信号传输不能够满足室内信号的需求,合理设计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能够保证室内信号强度,使室内信号满足建筑内部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1]万晓榆,管文明.小灵通技术与业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2
关键词 花魔芋;播期;性状;产量;陕西宁强;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6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079-01
魔芋是山区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精准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其种植历史悠久,农户积极性高。近几年来,由于省、市项目资金扶持种芋繁殖、“一村一品”推进及大户引领,魔芋种植面积逐年U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为了深入研究花魔芋播期与产量的关系,设置了花魔芋不同播期对比试验,以筛选最佳技术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安排在宁强县舒家坝镇黄家粱村二组某魔芋种植大户责任田中,海拔为830 m。试验地为砂壤土,前茬为玉米冬闲地,冬前深翻,播前用旋耕机浅耕并打碎土块,捡拾根茬。
1.2 试验材料
供试魔芋品种为当地花魔芋;玉米品种为中金368,采取肥团盖膜育苗,4月29日移栽。
1.3 试验设计
根据播期不同,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播期3月12日、3月19日、3月26日、4月2日、4月9日、4月23日。小区面积15 m2(10.0 m×1.5 m)。
1.4 试验实施
采用双行魔芋套种双行春玉米的模式。按照150 cm带型,2行魔芋占地50 cm,2行玉米占地100 cm,魔芋种芋大小170~200 g,行株距以6个魔芋种去掉中间4个确定,约为28 cm,每小区种植魔芋共72窝。拉绳定距,开深10 cm的播种沟,魔芋播前晒种2 d,播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泡种芋30 min,将魔芋种等距摆放,然后将每小区的肥料等量放在2窝魔芋种之间,每小区施腐熟马粪30 kg、碳铵0.5 kg、过磷酸钙0.5 kg、硫酸钾0.5 kg,然后覆土起垄[1-2]。
玉米采取肥团育苗移栽技术,待玉米苗3叶1心至4叶1心时,在预留的空地中,按照间距60 cm,拉绳定距,开深10 cm的栽苗沟,在沟内定向摆放玉米单株苗,将氮、磷肥施入苗间覆土,然后再在2株玉米间挖1条深15~20 cm的排水沟,保持沟沟相通。
魔芋的田间管理主要是除草、喷药,玉米主要是追肥、除草。在魔芋出苗前7~10 d,即5月25日地表喷施玉米苗后除草剂玉草必杀,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人工拔草2次,魔芋从6月3日起陆续出苗,7月2日全部齐苗。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是以预防为主,分别于7月22日、8月15日、8月31日田间喷药3次,第1、2次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第3次用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将药液喷洒茎叶下渗至土表,试验区内病害发生较轻;玉米前期发生玉米螟,中后期发生蚜虫,用杀虫剂及时进行2次喷施,防效较好[3-4]。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所选种芋大小基本一致,有早播种、早出苗、齐苗率高的特点,不同处理出苗率均达到94%以上,迟播种遇到干旱出苗迟缓,但随着播种期的延后,在苗高、叶片宽及茎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减弱,抗性降低,且发病率增加。
2.2 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3月19日播种的魔芋小区产量最高,为27.3 kg,居第1位;3月26日播种的小区产量为25.9 kg,居第2位,过早、过晚播种,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从膨胀倍数看,3月19日播种的膨胀倍数最高,达4.1,而3月19日以前及4月9日以后播种的,小区产量呈递减趋势,膨胀倍数也随之降低,小区玉米产量几乎一致,没有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月9日之后播种的魔芋出苗迟缓、有缺窝现象,出苗魔芋叶片展开较迟缓;魔芋的最佳播期为3月中下旬,过早播种温度低易受冻,过迟播种干旱影响出苗。由于本年度干旱等气候差异可能出现误差,建议安排正规试验[5-6]。
4 参考文献
[1] 胡彦彪,刘瑛.果园间作优良作物:魔芋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1(7):20-21.
[2] 张俊英,郭超.林下种植魔芋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1(4):104.
[3] 杨秀莲,梁艳丽,谢世清,等.魔芋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及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44-10246.
[4] 胡寅华,张万国,闫志武.魔芋开发利用和发展前景[J].农牧产品开发,1997(1):9-11.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3
关键词:异步电机 矢量控制 空间矢量脉冲调制 TMS320F2812
1 引言
矢量控制以磁通这一旋转的空间矢量为参考坐标,利用从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量变换到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量,可以将定子电流分为励磁电流与转矩电流进行分别控制,进而控制异步电机的转矩、转速[1],从而使电机的控制效果达到直流电机的控制效果。
本文采用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结合SVPWM对异步电机进行控制[2,3]。以三相对称正弦电压供电时的理想圆形磁通为基准,用逆变器不同开关模式进行组合,使实际磁通逼近基准磁通。以TMS320F2812型DSP为控制核心,进行了数字化异步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
2 SVPWM原理及实现
2.1 SVPWM原理
交流电机的对称三相正弦供电电压所合成的电压矢量Us是一个旋转的空间矢量,以角速度ω=2πf按逆时针方向匀速旋转。
逆变器三相桥臂共有6个开关管,为了研究不同开关组合时逆变器输出的空间电压矢量,定义开关函数 Sx (x=a、b、c) 为:
(Sa、Sb、Sc)的全部可能组合共有八个,6个非零矢量Ul(001)、U2(010)、U3(011)、U4(100)、U5(101)、U6(110)和两个零矢量U0(000)、U7(111),如图1所示。
图 1 电压空间矢量图
2.2电压空间时间作用时间的计算
对于任意的电压矢量,可以通过某两个基本空间矢量来合成,以第一扇区为例:
(2)
其中Ts为参考旋转电压矢量Uref的作用时间,T1和T2分别为电压矢量U4和U6的作用时间,在αβ坐标系下有:
(3)
从上式可以得到,相邻电压空间矢量作用时间T1、T2。为了减少开关次数,加入零矢量。零矢量作用时间为:T0=Ts-T1-T2。
2.3 确定每个扇区内的基本电压作用时间
如果分别用T1和T2来表示同一扇区内相邻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不同的扇区T1和T2的计算可以归纳为下面的3个值的计算:
(7)
表1 不同扇区内相邻矢量作用时间
根据上述得到的各个扇区中相邻电压空间矢量作用时间,送入DSP比较器中,就可得到六路SVPWM信号。
3 矢量控制数字化平台
选用TI公的TMS320F2812为控制器,设计了矢量控制结合SVPWM的异步电机数字化实验平台的硬件和软件[4]。
3.1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控制板电路和功率驱动电路两部分。控制板是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控制电路[5][6]。功率驱动板主要包括主电路、IGBT驱动电路、信号检测电路以及保护电路。
3.2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主要包括主程序和定时器下溢中断程序:主程序主要完成一些初始化程序,定时器下溢中断主要完成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运算。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中构建了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数字实验平台实验。下图为电机线电压波形,可知利用高性能TMS320F2812型DSP芯片的运算能力和快速处理能力,可实现矢量控制与SVPWM调制技术的结合。通过调试,证明了矢量控制良好的运行特性。
图 2 异步电机线电压波形
5 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SVPWM算法和矢量控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数字化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矢量控制方案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并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
参考文献:
[1]李永东.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阮毅,陈维钧.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孙鹏飞,冯晓云。基于DSP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10,44(7):40-41.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4
关键词:中西文化;音乐形式;差异
在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指音乐活动经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的统称,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音乐的最原始的动力是其所属的社会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生命力。生命力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源所在,只有把艺术的创造力扎根于自身的人生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其他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优秀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形式及以遵循何种轨迹进行传播和传承,并做出何种物化表现并得以保留。当音乐及其表现形式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时,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完备的形式体系之后,人们,尤其是各领域的音乐家们,注意力往往会逐渐地转移到单纯的音乐表现形式上来,而不再去考虑它本来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生命内涵。所以本文就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特征,来体现一下它们与文化的深层次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为细致和精致的倾向,他们通常能够在各个领域的学科中推衍出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并构建起繁琐庞大的哲学体系,计算及衡量其微乎其微的误差和区别,并分析总结得出极其科学、严密的定义。
在音乐方面亦是如此,西方音乐调式体系构成的核心基础是“四音音列”。它包括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半音音程既可以处在音列上方,也可以在音列中间或下方,这样便可以得到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三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组成十二个调式,其中包括六个正格调式和六个副格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随后,整个欧洲大陆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洗礼,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流行音乐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以“伊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融合为一组,演变成自然大调”;以“爱奥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融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①的两大音乐体系格局。
在我国,随着我们祖先各领域智慧的逐渐凝结和历史车轮的滚动及其民间音乐的慢慢推演和广泛流传,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的运用和变化,但它还是常被习惯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它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音乐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我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特征是“五声调式”,其核心是“三音小组”。三音小组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另一类则是由有两个大二度构成的。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的三音小组在我国乐体系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另一种恰好与之相反。另,在我国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或是民间音乐也常常借鉴使用七声音阶,如“雅乐音阶、清乐音阶和燕乐音阶”②,但在中国音乐体系中,仍然多用以五声音阶为主。
二、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首先,在西方文化的宏观体系之中,其更偏重着眼于空间性的构建,故而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必然以现实载体作为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雕塑感、立体感、层次感。这种意识形态的雕塑感,立体思维在西方音乐织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织体,简言之是指多声部乐曲的旋律得以重新组织搭配的方法和规律,也被称为“声部结构”。“织体”二字是“纺织体型”的缩写。纺织体是纵横(经纬)结合的结构,借用这个名词可以说明音乐的写作既有纵向的结合,也有横向的结合,还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
“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更偏向于着眼时间性的塑造,故而其艺术表现形式更自然地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③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音乐领域方面,更注重音乐的横向表现方向进行,并有着强烈的横向旋律思维,即旋律的表现性。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线性的展开,并且大部分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织体是旋律仅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如多声部的织体,并非像西方的主调音乐,而是类似复调音乐,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经过特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这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精髓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更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体现的是“移步不换形”的原则。
三、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节奏,是指各音节在进行变化时的强、弱关系和长、短关系,是旋律在进行和变化时的律动。由于高、低音的不同,并也是长短、强弱音的不同,所以旋律中就必然包含“节奏”这一核心重要元素。通常意义上讲,音乐的节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均分律动,另一种则是非均分的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律的,它是可以用拍子打出来的。非均分律动侧是不规则变化的,打不出拍子,在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上称之为“散板”。这两种不同的节奏方式,也是区分中西方音乐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西方音乐体系中,节奏绝大部分表现形式为“功能性均分律动”。在这个音乐节奏体系中,强、弱拍交替有规律且均匀,强、弱幅度十分明显,并形成了固定模式。而在中国音乐体系中,亦有“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律的强弱拍,同时我国的音乐创作又常常加入其它变化性的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感更富自由,更富变化。这种节奏有强、弱之分,因而有小节线,但强、弱拍在小节中的位置不固定,即并不遵循“首拍强”的规律,而是每拍中强拍的位置忽前忽后、变化多样。
中、西方音乐因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和在传承、创作习惯上的差异,最终在表现形式上的风格迥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本文仅从音乐表现形式中的调式、织体、节奏这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来对比中、西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之间的差异与不同。近而简单体现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使人们在了解音乐的同时,更进一步把中、西文化融合到音乐之中。体会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使自己对中西音乐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注释:
① 伊・杜波夫斯基、斯・叶莆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 《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208页
② 李重光《音乐基础理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74页
③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上海音乐出版社 74页
参考文献:
[1]《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 陈铭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刘再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
[3]《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4]《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刘承华 上海音乐出版社
[5]《黄钟》 1997年第三期
[6]《音乐理论基础》 李重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5
关键词:WCF;分布式系统;能耗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4-0000-02
WCF-based Distributed Petrochemical Company Energy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hen Pengyu
(Petro-CyberWork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Beijing10000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grate the decentralized autonomy and data d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adopting WFC services to design timely,accurate and 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evaluation system,this system realize the extraction,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of subordinate enterprises.
Keywords:WCF;Distributed system;Energy consumption evaluation
目前石化行业面临很大的节能压力,原因是石化行业是能源的生产大户,也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其能耗水平在我国各耗能行业中仅次于冶金、建材、化工、电力,居第五位。为了做好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下属石化企业及总部对企业能耗的实时监控和评价分析,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迫切需要设计并开发一套建立在石化行业基础上的能耗评价系统,备总部及下属石化企业使用。
一、系统分析
石化企业能耗评价系统是一种总部监测下属生产企业实时用能情况的系统,系统采用B/S架构。它依赖于企业的MES、ERP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在总部系统中实现某一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各种耗能指标以及装置能耗的横向对比分析,从而找出该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节能潜力);通过对统计平衡前后的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可以发现能源数据平衡情况的变化,找出企业能量计量方面出现的问题,为节能优化方案的实施提供方向。
由于石化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各企业的工质编码、装置编码各不一样,各个企业的数据结构也各有差异。这就使得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跨地域、跨平台性,并要设计一个统一的规范来提取数据、计算数据、分析数据、汇总数据,最终以统一的规范将所需数据向总部提交,使总部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信息可视化,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科学化决策,以优化企业资源利用,降低工厂物耗能耗,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二、系统设计和结构
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CF的分布式企业能耗监测系统,系统采用B/S架构,以WCF作为通讯介质。整个系统由一个总部信息处理系统和多个企业信息处理系统及若干个WCF服务组成。WCF服务又分为总部WCF服务和企业WCF。企业WCF用于接收总部下发的各种基础信息和各种耗能指标,总部WCF服务用于接收企业上报的能耗数据。通过对多家企业的数据进行系列处理、汇总,最终以列表、曲线图、柱状图、报表等形式分析对比各家企业的能耗情况。
(一)WCF数据通信方式
WCF体系架构是基于一种拦截机制来实现的,负责传递和拦截信息的组件为通道,在客户端发出对服务器的调用时,首先会通过一个服务对象,将调用方提供的对象序列化到消息中,然后该消息则通过通道传递。通道有多个,多个通道可以对消息进行处理,包括传输、消息编码、管理会话、传播事务等。最底层的通道总是传输通道,这些通道的构成形成了一个通道堆栈。由于对象已经被序列化,因而通道传递的消息可以跨进程和跨机器进行传递,利用传输通道传递到服务器。服务器端的构成与客户端基本相似,仍然是通过通道栈中最底层的传输通道接收消息,然后解析消息编码,一层一层的往上传输。在服务端的通道栈之上,则是一个分发器(Dispatcher),它会首先对消息进行检查,然后选择一个客户端要调用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消息会被反序列化。图1说明了整个WCF框架的运行流程:
(二)在总部和企业之间建立WCF服务
总部和企业的数据交互主要有:总部向企业下发能耗计算的基础数据类型(如:工质类型、装置工艺等),企业向总部提交一定时间粒度下的工质消耗数据(如:装置工质消耗数据等)。总部和企业数据传输架构图如图2所示:
由于各个企业的数据来源不同,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从MES获取实时数据,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通过页面手工录入数据。从MES获取的数据可能与手工录入的数据存在数据结构上的差异,因此WCF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基于这些设计需要,建立了一些存储转换表,用于存储各个查询所需访问的数据表以及各表的列。当要进行某项数据查询时,程序首先访问相应存储转换表,读取与当前查询对应的节点信息,然后再根据获取的信息生成能耗计算需要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不用考虑数据来源有差异的问题。上传到总部的数据,将以规范的形式输出。
(三)建立中心信息处理系统
中心信息处理系统分为总部中心信息处理系统和企业中心处理系统。总部中心信息处理系统负责与总部的WCF服务进行绑定,负责获取各个下属企业的能耗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汇总和对比;企业中心信息处理系统负责与企业的WCF服务进行绑定,负责接收从总部下发下来的基础信息、指标数据。中心系统功能结构如下所示:
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是定义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同时对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进行管理,以维护系统的安全性。
2.能耗计算。
能耗计算主要是根据企业一段时间内消耗的能源数据,通过计算,得出企业的各种能耗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
3.数据同步。
数据同步就是利用WCF服务,实现数据从总部到企业,企业到总部的传输。其中数据又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指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一般由总部下发给企业,如为能耗计算服务的基础数据,只有当数据有变化时才会再次下发;动态数据指企业每天,每月、每季、每年等消耗的能源数据,根据总部的要求,可以按天、月、季、年等不同的统计粒度上传给总部。
4.能耗展示。
能耗展示用来将企业的能耗数据以柱形图、折线图、饼图、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
5.报表展示。
报表展示用来将企业的能耗数据以报表的形式输出。
(四)系统优点
一个总部系统,多个企业WCF服务,解决了企业的分散和数据差异性等问题;各个企业数据独立同步处理,解决了因企业动态数据过多而造成的查询延时问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数据查询效率;由于各个企业的WCF服务相对独立,因此,单个企业的数据错误或服务中断不会对其他企业的数据查询造成影响,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系统的分点维护;由于WCF提供跨平台的接口,适用于不同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三、结束语
将WCF技术引入Web系统开发,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可扩展性、稳定性和运行效率,B/S架构更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浏览查看。基于WCF的石化企业能耗评价系统,快速高效的实现了总部对各个企业能耗情况的查询、监视、指导以及预警功能,为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分析及科学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张逸.软件设计精要与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
[2]Craig McMurtry,Marc Mercuri,Nigel Watling,Matt Winkler.WCF揭秘.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9
[3]Michael Blaha,James Rumbaugh.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95-03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些职业技能课中应用效果非常好。《综合布线系统》是高职电气类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程,非常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及表现特征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以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设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最明显的特征是: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围绕着各个任务进行探究和解决,情境设置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团结协作,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则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上的帮助者、促进者。
2.以任务为引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设定的任务来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培养、强化和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以实操为手段。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设置教学情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更加牢固。
二、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1.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要能够指导学生、有效教学;同时还要预先分析学生的状况,做好分组,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导、考核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材。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材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新教材应以典型的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为背景,以综合布线系统的七个子系统为单元编写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学中做,做中学。
3.足够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要求较高,场地的大小要满足学生分组的要求,材料、设备、工具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
三、课程项目的设置
1.理实一体课程项目的设定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项目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实操性。项目的大小、难度适中,成果便于展示和考核。
2.《综合布线系统》理实一体项目设定方案。项目的设计基础是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具体路径为:从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技术),对应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典型教学项目。《综合布线系统》设置了10个课程项目,其中包括7个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和3个综合能力训练项目,31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单项训练项目是基础,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包含了综合布线工程的主要工作(施工除外),每个项目、每个任务结束时,学生都有阶段性成果,便于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考核,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一考定成绩的弊端。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通常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来组织学习,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小组内部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较为均衡。教师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任务目标来查阅资料,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提出技术路线,解决方案。依据《综合布线系统》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教学流程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和指导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竞争和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操作比赛,同时,对干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对干得差一些的学生加以鼓励,还可以将学生的工作成果存档展示,这样既可以收集相关档案材料,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的考核评价
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采取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任务完成性评价与工作创新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与答辩相结合,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0个训练项目、31个工作任务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要针对各个任务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先分别考核,再统一评价。评价内容要从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素质能力三方面进行,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教师自身素质、配套教材、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材料等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项目实施过程、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也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相应的规定,以便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
在高职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但并不是全能的,它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如《综合布线系统》课程的各个教学阶段是否都适合,还有哪些课程适合采用,这都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宜康,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方水平,等.综合布线实训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与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EB/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