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技术范文1
软件技术从理论上应该有两种即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应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特有语言进行软件开发与编制。软件应用技术是指利用已经编写好的软件为工作或生活服务。
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 )
软件技术范文2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已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炙手可热的专业。但近几年面对企业软件人才的供应不足的需求市场,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却遭遇着寒冬般的萧条就业境遇,究其原因如下:1.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进入角色2.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跟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3.学生无法和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4.学生对软件开发、开发工具的应用不熟练;5.学生对行业项目开发经验匮乏,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6.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开发关联的知识点少,不了解企业开发的运作流程;7.学生的团队合作、创作能力与独立思考得不到锻炼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有一定软件开发经验,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并能保证整个项目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的懂技术、素质高的综合性软件技术人才,而现今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均以专业学术的发展和专业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世纪应用的培养,目标更重于学研型和学术型,缺少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日益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优良方式。由此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也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学校只有融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效率意识和用人机制等,创新办学理念,健全精英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实力,提升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专业建设的依据和原则国家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软件技术专业历经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也开创出了一条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理论过硬、实践能力强的校企合作之路。因此,专业建设首先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教学内容应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和人才技能要求,使所学能够符合“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再次,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使其成为在职场生活中独立、协作、创新的高素养的人才。
(二)专业建设方案的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实用性专业。进行专业建设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体系建设(1)以岗位应用要求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让企业全程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对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进行论证,提出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关键技术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实际软件企业各类岗位要求,构建不同软件技术专业从需求调研、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等岗位角色要求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包括校内理论、顶岗实习、模拟软件开发环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组成的教学环境。(2)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第一学期进行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过程中安排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项目开发的实训过程,第三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分类学习,有侧重性的学习相关职业核心课和职业辅修课,推行灵活的课程设置,第四学期进入企业实际项目中进行定岗学习过程,按照专业方向全新体验真正的职业生涯过程,第五学期进行业内前沿技术及国际认证技术的学习,第六学期真正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作为毕业论文的提交。(3)建立建设校内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作为软件技术服务的载体。(4)教学内容应关注、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结合当前软件主流技术和国际认证的情况,在保证学生软件开发知识与技术体系基本完整的情况下,以具体当前主流技术的供应商提供的认证课程来映射相应的技能和技术课程。(5)加强非技术素质的培养。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了解行业信息,和企业文化。(6)将企业项目作为课程,植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实训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和项目开发经验。缩短IT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7)各种岗位适应性课程可映射如游戏程序开发、设别驱动程序开发等。以岗位适应性技能课程作为选修课,增加学生给你就业的针对性。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资格或等级证书,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增强就业竞争力。(8)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据企业对需求岗位的要求定制相关课程体系,综合多家企业专家对该岗位的专业技术要求,进行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学校培养的就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切实解决学生实习和就行也的问题,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招生率。2.师资建设(1)教师和学生以定岗实习的方式到企业中,学习企业开发流程、开发技术、开发工具,对企业的开发、测试技术及流程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为教学设计和定制课程。(2)让开发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中,担任校内职业核心课讲解和实训课程的辅导。校外,企业工程师担任定岗实习的导师,指导行业规范和实践生产流程,实习期间的任务安排,更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融入到项目开发团队,快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3)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定岗培训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增强教师实践技能,了解前沿技术,使其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站在实践的高度讲授实用的技术。3.教学资源建设(1)形成完备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实验实训环境等,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完整实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2)以软件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开发、培训一体化的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平台和自主学习交流平台。联合开发有专业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软件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书、习题试题、电子教案等专业教学资源库。4.教学评估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1)利用先进的测评理论和评价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考核和评估。(2)建立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多维度评价和质量监督体系。定岗过程的实习监控: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负责制定与修订各项定岗实习管理制度,确定定岗实习教师的聘任,进行实习过程监控,对实习教学过程实施总体考核与评价,并对各类问题进行处理。(3)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进行评审,对学生给你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三)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入学年份的不同给与不同的分工,高年级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给每个学生适当的学习和锻炼机会。2.在定岗实习的项目选择上,应该选择难度较低、能够按时完成的小成本的项目上,这样可以降低软件公司的合作风险。3.定期举办各类技术讲座,丰富多彩的讲座可以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对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把企业老总请来作专题报告,讲述如何成人、成才、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从而帮助和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和无缝对接,有效促进就业。5.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共建与共享,教学交流与互动,组织管理规范统一,而且对专业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展示以及师生交流等日常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6.毕业设计室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总结和归纳,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这是对学生给你学习成绩进行有效检验的途径。7.考核认证一体化,学生毕业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以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更广的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软件技术范文3
要想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必须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范围具有充分的了解。计算机系统由软件及硬件两部分组成,其中,软件主要是对控制程序执行的方案、相关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程序进行研究,同时还包括计算机操作过程以及资源管理的实现技术,其中主要有:①实现技术和软件工具;②数据库技术;③操作系统和实用程序;④编译技术;⑤程序设计语言。从概念上来讲,计算机在运行时的数据、计算机规则方法以及程序的文档就是所谓的计算机软件技术。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人工智能、过程控制、数据处理以及科学计算等。为了能够使计算机对某类具体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就需要编制应用程序、提出解决方法,并且能够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立足于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而言,计算机的灵魂就是计算机软件,在软件技术的指挥下才能够发挥计算机强大而神奇的功能。
2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研究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对软件的属性质量以及性能进行评价和描述的标准,也就是说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以及时间下不会导致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这个概率是衡量软件有无故障的重要指标。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所以尽管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设计体系对软件的设计和流程进行规范,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研究工作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2)硬件材料是硬件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硬件材料是否容易老化损耗对于硬件至关重要。硬件失效通常表现在物理故障。而对于软件来说,它不存在磨损现象,但存在陈旧落后的问题。(3)软件行业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预防性维护技术预防故障,采用断开失效部件的办法对故障进行诊断,采用对被损坏的系统进行更换或者修复的方式实现软件功能的恢复。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出现损坏的时候很难通过这些措施进行修复,只能重新设计失效的软件。(4)由于目前我国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开发水平整体属于低级水平,特别是具有较低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导致我国严重缺乏核心技术。而且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我国的软件产业处于中下游的地位,在软件市场中我国所生产的产品的品质和层次也处于最低端。尽管我国的软件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软件产业发展结构等问题。我国近年来一直存在着忽视软件而重视硬件的问题,因此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的软件开发市场仍然处于正在不断成长的阶段。
3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解决途径
要想使软件不可靠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首先要在软件研发的初期就要对软件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将软件的研发工作扎实认真做好。(1)软件的不可靠性主要由于软件差错而导致出现软件故障;而软件差错则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人为错误。因此要想有效地提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首先要致力于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软件定义进行充分的理解,真正地掌握将用户提出来的需求。其次,工作人员要对语法错误以及变量初始化错误等各种技术层面的错误给予高度的注意。再次,在避免错误的同时要认真思考,保证内容、文档和版本达到一致,同时还要以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切实的考虑,最终能够将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软件设计出来。(2)计算机软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计算机开发人员并没有认真地将开发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计算机硬件维护以及各阶段的评审等工作做好。为了使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能够与相关的要求相符合,必须严格规范地依据流程进行软件技术开发工作,坚决避免发生跨越阶段开发的现象,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必须要及时实施软件评审工作,从而将各个阶段的软件开发标准明确下来。在此过程中,软件评审人员在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评审人员通过审核设计师提交的软件文档是否执行了上一个阶段软件文档的标准来衡量软件开发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软件评审人员还要配合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以提高评审质量。因此对一批软件行业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样才能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更好的维护,从而推动计算机软件技术朝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3)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一系列的规范,然而由于没有将科学的技术质量监测机制建立起来,同时也缺乏核心技术,因此现在还缺乏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实施技术改良、评价修改以及质量测试的有效途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三检体制”,保证计算机系统开发的规范性,提高软件设计的整体水平。同时在软件技术开发配置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软件配置体制,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软件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对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促进整个核心技术的全面提升。
4结语
软件技术范文4
关键词:插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技术
0引言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不断普及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只有不断提高性能、创新技术应用,才能紧跟时展脚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插件技术作为一项广泛流行的常见技术,能够有效拓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空间,提升实用性。插件技术能妥善处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类计算机继承问题,有效拓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功能[1]。插件技术不仅可解决计算机应用时不必要的操作问题,而且可满足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多元需求。
1插件技术
插件技术指在统一规范下编写的程序。因为此程序应用时通常在一些接口规范可调用插件,所以称之为插件技术。应用插件技术,可有效拓展应用程序功能,进一步科学实现应用程序的一系列特定功能[2]。插件技术旨在应用软件使用时,引入应用软件原本不具备但必须具备的相关功能。插件技术无法独立运行,必须依附于对应的应用程序才能实现运作,即必须在程序规定下的系统平台才能正常运行。
2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原理及类型
2.1插件技术原理
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原理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插件设置原理。计算机软件中可以将插件调整为动态形式,通过动态形式实现应用。基于此,可增添相应的基础功能。在计算机软件中加入一系列插件,能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优化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让计算机软件变得更加实用。另外,插件可以为计算机软件提供相应接口。基于该类接口能够推动主程序调用行为的实现,精准识别主程序调用行为第二,主程序设置原理。主程序主要用于启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工作中,插件可以进入相关进程地址,且各插件可通过主程序实现有效管理,以此确保各插件的有效应用。
2.2插件技术类型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成熟应用,有力推动了插件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插件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插件类型日益丰富。当前常见插件技术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组件对象模型插件。该类模型插件能够完全定义计算机主程序接口,不需要掌握高超的插件应用技术,只需通过固定流程便可直接为主程序插件提供接口,进一步实现主程序与各插件间的有效交互。第二,动态函数库插件。该类插件技术基于动态数据库实现主程序功能。主程序利用相应工具,能够调整优化函数库插件中的函数,可进一步借助函数使用动态函数库插件。但是,动态函数库插件存在部分缺陷,即主程序运作该类插件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导致插件无法正常工作,对其他计算机软件程序造成消极影响。第三,批处理式插件。批处理插件技术是计算机软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操作人员不需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即可完成操作。批处理式插件的属性基本为文本文件形式,即使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操作人员,也能在计算机软件中应用批处理式插件。批处理式插件的自由度较低,相对于动态函数库插件和组建对象模型插件,其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步骤,严谨调整软件中的相应程序。
3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实践应用
3.1依托插件技术满足计算机系统运行需求
计算机软件中,计算机系统程序可以使用接口传输的方式使用插件,完成数据传输与处理。插件完成数据传输与处理后,可进一步将数据处理结果由接口反馈至宿主程序。此外,各插件可自主完成计算机系统处理,并结合实际功能,切实提高计算机软件和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3.2优化计算机软件系统功能
基于尽可能发挥计算机软件作用的目的,可运用多种类型插件。利用多元化的插件组合形式,能够使计算机软件中的各项功能各司其职,不同操作任务通过不同插件开展,进一步提升计算机软件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始终保持计算机软件高效性的同时强化专业性,是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另外,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算机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不同软件会定期更新。插件应用在计算机软件中也需要定期更新,以满足用户对插件的使用需求。
3.3设计思路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应用不仅涉及了计算机软件处理功能和加载程序,而且关系到计算机动态链接库对插件功能的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是插件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插件实现自身功能的重要基础。其中,主程序最重要,是插件功能实现的基础。主程序不仅能够直接管理、加载插件,而且可记录插件运行时产生的错误,便于用户开展查询,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应用计算机软件创造诸多便利。此外,有效连接主程序与插件的接口至关重要。这三者构成插件的重要主体,各环节相互协作,为插件的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确保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体验,推动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有效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
3.4接口设计
接口是插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在主程序与插件间传输信息数据的功能,为计算机软件日常应用的稳定性、可靠性提供保障。接口存在一定局限性,即接口需要结合主程序和插件的相关信息数据协议实现有效交互。为了确保接口的适用性,应尽可能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使用体验,满足用户对插件的多元化需求,并设计覆盖所有类型插件的信息数据处理结构。
3.5插件技术的其他应用
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可以显著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实用性,使计算机软件拥有更加丰富的功能。插件技术可以在不影响计算机软件主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计算机软件的作用和功能。计算机软件接口公开后,所有用户均可通过软件接口设计插件,并使用插件技术调整软件功能,同时,优化软件中使用频率不高、功能不实用的接口,保障计算机软件的顺利运行。定义接口时,需要适当配置扩展平台接口实现相关功能,从而合理调用插件。
软件技术范文5
根据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判定软件技术是否难学。
软件技术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软件人才要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向。高校一方面保证课程设置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另一方面坚持利用转、合、撤、拆的原则,降低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合理的、科学的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强调其技能培养,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可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软件技术范文6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学以致用,实践性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已经建设有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近几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学院的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承担着实践性教学任务,培养了在校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实现零距离与企业对接,一毕业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提升了学院在企业界的口碑,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校外实训基地承担着实习教学的重任,。学生在校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按时完成实习任务。校外实训基地单位对学生实习满意,就促进了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学院的声誉。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不管是校外实训基地还是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中,可以较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实际上就是“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实训基地承接了项目时,学生可以在真实的项目中锻炼,获得项目的实战经验。
3.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
在实训基地的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在实践性教学中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承接到项目,在企业工程师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真实项目实战,大大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经验。教师达到一定水平,可以承担项目的某部分,在经济上得到一点补贴。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实施
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于2005年正式开设,并于当年与国际信息技术学院(简称NIIT)进行两年制嵌入式合作办学。现为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开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全国79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简称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院级教改试点专业;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本专业拥有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软件开发工作室1间,单项技能实训室2间,综合技能实训室2间,基础技能实训室3间,能满足本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本专业与武汉美斯坦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印度NIIT有限公司、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资源整合
以省级计算机软件职业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建设期内在现有8间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改造3间,与企业共建3间,自建6间,校内实训室规模达17间,创新校内实训平台和体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条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创建工作室,面向社会服务
利用实训基地条件,创建软件技术专业工作室.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承接的项目,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承接项目,实际上就是为社会服务,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同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周边区域的培训工作,实现工作室的运营.
(3)深度校企合作
软件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教师固有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的充电,学习专业的新知识。先培训专业教师,再发专业教师去教学生,这是一个事倍功半的做法。与同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企业把项目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的开发,培训了专业教师,实惠了企业,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了共赢和长期发展局面。
2.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实施
(1)实训基地的有效管理体制
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管理体制。由地方政府指导,企业配合,学院大力支持,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下设软件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工作组、人力资源工作组、科学技术合作工作组以及基金设备工作组五个职能机构。各个部门相互支持,实现统一管理。从而保证实训基地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
(2)课程开发
实现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包括实训项目开发和实训教材开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积累。在取得一定的成果时,组织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开发教材和教辅资料,适应本专业的发展。如,我们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成功申报并建设了院级精品课程《JAVA项目实战》、《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参考文献
[1]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
[2]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