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两小儿辩日课件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1

一、注意听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味节奏

古人说话语调和我们不一样。“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殊异。”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短文,对《学奕》《两小儿辩日》的助词“者”“也”“与”,连词“使”“虽”等和一些句式的表达把握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通过自身有感情的朗读,或利用一些电教媒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反复地听,多练习,多尝试,不断积累,增强语感。然后再参照注释,借助字典,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前提下,一字一句的读,逐句逐段的听,力求在正音读、识文字、明句读、察语气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韵调节奏,为初步感知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

整体感知是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放声的读,有感情的读,读通读顺,并展开类比联想,将自己记忆中储存的相应的感觉材料调遣出来,使抽象的语言逐步转化为头脑里的一个完整画面,再现出来,从而形成生动完美的审美意象。如学《两小儿辩日》,可以一边读一边让学生闭目凝思,这样一幅幅鲜明的艺术画面就会在他们头脑中展现出来:大学问家孔子看见两个小儿正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过去询问,两小儿说明争论什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孔子想了好久也不知孰是孰非,于是惭愧不已。可能不同的学生想象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但没有通读,就无法找到审美意象,也就无法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自然也谈不上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了。

三、重视研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

要使感知的客观映像真正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还要借助“研读”的力量。如读《学奕》一文,在通读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自主研究,以语言为重点,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时候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会语言内涵。如课文里刻画的两个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此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应该怎么读?只有让学生在研读中体察品味,分析比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才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指导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审美意境

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言短文描绘的艺术境界,就无法获得高层次的美的享受。而指导学生美读,引导他们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融入其中,展开联想进行艺术再创造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学这两篇文言短文时,我们首先可以利用CAI课件,造成一种浓郁的有声有色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成功进入文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以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去打动学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沉醉其中。最后通过学生不同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朗读,最大限度的获得审美上的愉悦。

五、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诵读,即以背诵的方式达到对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更加准确的记忆和理解。学习文言文,只靠典型分析远远不够,还必须多读多背,背诵多了,烂熟于心,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语言的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式等等,就都会在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

教学这两篇文言短文,教师可以先来个“下水示范”,给学生做好表率,然后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背”的指导,如《学奕》一文,让学生理清条理,找出联系,依序而背,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最终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健全其人格特征。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2

一、 尊重学生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评价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有的老师一上课,就只知道让学生尊重,好像自己就是权威,学生的一切就只能围着老师转,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多少学生受压抑。学生还谈何主动地去学习呢?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

二、 学中激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读一读

教师满堂的说教,让学生成了听众。听众是被动地,而且学生真听进去的少。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加强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作者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激动的、自豪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越读越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参与内心的感受。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的敬爱之情。

2、画一画

根据课文内容画画,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画画对学生来说,也是学生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这样学生也就会主动的参与学习。比如:在《林海》一文中,作者写到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是不一样的,到底哪儿不一样,文字比较多,且不好理解,可让学生自己通过画简笔画来帮助理解。云横秦岭的情境也让学生画一画,学生对大兴安岭的温柔也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3、说一说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肯定,学生就会感到有说不完的话。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的参与学习。如:《鸟的天堂》 一课,可让学生当导游,让学生对鸟的天堂的美景进行解说。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鸟的天堂之所以有这么多鸟的看法。

4、看一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示幻灯、CAI课件、挂图、生字卡等,让学生直观感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5演一演

学生是好动的,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课文当作剧本 ,让学生表演。学生为了表演好,就会主动的学习。如:《两小儿辩日 》这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表演。

6、辩一辩

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如:《宇宙生命之谜 》这篇课文,把学生分为两组,即宇宙中有生命和宇宙中没有生命。让学生自己从课文找证据,来证明自己一方的观点。

7、写一写

如:给课文的彩图写上几句简短的话,写自己的读后感等,这样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8、问一问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来问一问。让学生提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非得让学生下一番功夫去领会课文,这样就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了学习。

9、答一答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别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人人都有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欲望,就会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3

一、现代远程教育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优化了教师的备课空间

现在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参考”资源,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同时,平台上还有课文背景、作者情况等丰富的辅助资料,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繁琐的资料查找过程。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比其它资料快捷、方便、直观,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二、现代远程教育给学生提供了逼真的视听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可以访问各种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站,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要想使学生成为“乐知者”使学生从心底里想学、爱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上课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而远程资源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巨大的作用。

三、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功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学生通过听、看、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学生对斑羚飞渡悬崖过程的文字叙述,总是难于理解,形成“意象”,我利用动画演示,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选古文都是名家名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学习起来倍感吃力。多媒体动态效果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我就用具体的动态图像代替抽象静态的语言文字的描述。这比干巴巴的讲解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师制枷锁,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真正唱主角的还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但由于课件的制作同备课一样,往往是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先期设计制作的,而课堂教学却难以完全按照事先设计的程序进行。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问题,出现了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稍有“越轨”就不行,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就荡然无存。

第二,东施效颦,追求形式,盲目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于体现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深刻性与艺术性。我们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将“力气要用在刀刃上”。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选择课件时盲目使用动画,而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结果给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另一现象是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这种缺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4

一、课文教学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时多注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师在进行《童趣》一文的教学时,将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丛草(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虫蚁、土砾、癞虾蟆想象成群鹤、树林、野兽、丘壑、庞然大物制成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将作者把癞虾蟆在草丛中吃蚊子的过程想象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过程制成PPT动画;再将融入作者神态、情感倾向—“观之,兴正浓”时,“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贵的情感变化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口头交流互动的人机交流白板课件。那么,这样的文章、词句把儿童的天真、淳朴,对世界独到的观察和体味写得传神之至的精妙之处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领会和感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紧紧围绕人物对司空见惯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挖掘出人物观察后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想象、描述,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某个季节(时间)、某个环境(场景)等情况下曾经有过的类似想法说出来或在白板上简要地写出关键词来,学生一定会表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并能在相互表达中实现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启迪。这样会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培养。

再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把那些画面感、意境氛围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制成便于学生观察的多种情调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情境下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课堂理解与感悟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图像、音视频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观察图画、欣赏音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课前按照课文中主要体现景色特点的内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绝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内容,搜集相应的景观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观察图片入手,通过深刻的、多角度的对图片的分析、体会来反观课文内容。在个人对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与别人的交流、互动,逐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要比按照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体会的单向思维要深刻、牢固得多。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反映的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充满原始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融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教师如果在朗读课文时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画面或视频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语句,认真欣赏、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对文中震人心魄的场面描写的排比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体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的画面或视频,会带动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寻安塞腰鼓内在的魅力、思考

(下转页)

(上接页)

黄土高原这方水土孕育出这种文化艺术的渊源。此时,课堂已不再需要教师的讲解,这种手段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听说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5

【关 键 词】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已经渗入到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转变教师自身理念,充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对手中掌握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争取每节课都利用课件来上课,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作者生平、背景材料、重点词句、语段的分析等内容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

二、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将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操作电脑、阅读文字、倾听声音、欣赏画面、揣摩情境、能够触景生情,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利用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等信息,能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后,多媒体能够以其功能强大的交互性,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将学生牢牢地吸引。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都要求学生进行咀嚼鉴赏,细细品味美的意境。要品味美的意境,就必须有美的氛围和背景。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所需要的声音和图像,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链接,就会令文本的意境全出。

三、启发创新思维,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想象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语文教学中采用了能够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带到了课堂中,让学生自行运用网络资源,独立去查找有关课文的文字图片信息。通过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资料,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通过激发想象,再现情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作者马致远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了九种景物,展现出了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深秋黄昏图。如果教师在教该课时,仅仅满足于把字词句分析讲解一下,那么学生就很难真正体会该曲中作者的情感、画面的内涵、作品的意境等。即便学生能够把作品倒背如流,也很难在脑海中闪现出情境,在心中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幅秋景图进行情境再现,最多也只能听到一小段没什么新意的翻译或扩写。这种尴尬,不仅仅是我们曾经遇到的苦恼,许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语文教师也会深有同感。但是现在,如果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将平面的视觉感受转化为立体的视觉感受,将静态的储存转化为动态展示,课堂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于一体,采用动态显示,声像并茂,文图兼美,生动感人,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入到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认识活动中去,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中,其中一项是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这个单元的《两小儿辩日》,课文很简短,内容通俗易懂。教该课时,我们参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制作成Flash课件。精彩、动感十足的画面立即刺激了学生们的神经。学生们主动进行思考:究竟谁说得对?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自然界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学生针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尝试进行探究活动,他们主动上互联网搜索资料,进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或者找其他学科老师问个明白。由此可见,在网络情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只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将发挥积极作用。

尽管目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不够完美,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作芳. 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6

新的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倡导自立、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一改往日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即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师促进和引导的得力助手。语文教学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而且应有很强的学科方式,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其俱全的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才能加快学生对语言新知从感性认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

一、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情生情,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况是其作用之一。教师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生动、新颖的教学氛围中,能事半功倍地理解课文内涵及韵味。如课文《开国大典》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CAI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自豪感不言而喻。CAI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迅速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为学习课了强有力的铺垫。

变“话”为“画”的多媒体教学还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课文《索溪峪的“野”》中,运用CAI变话为画,为学生创设情境,有效地表现了索溪峪的野性美,伴随着轻柔悠扬的音乐,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索溪峪,走进了较“野”的景点。

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能很好地把握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

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直观性差的缺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利用多媒体多功能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教材内容广、含量大,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借用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可感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知识,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内涵,如教学《猴王出世》,为了让学生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导入时我播放了《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断,让学生回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的积极性、思维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学习效果是传统教学望尘莫及的。

创新思维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力。如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在教学时传统地讲解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会学得索然无味,但要用了CAI演示,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还能想出许多良策以解决这类问题,运用声、像、文结构的教学手段,既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多媒体让语文教师不再为上习作课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