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淮阴侯韩信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淮阴侯韩信者范文1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知识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68-02
笔者引用今年高三联考卷文言文阅材料来说明: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蘖孙也。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五年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后为匈奴将兵往来击边。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太史公曰:韩信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皆山东人,望而归 :抬起脚眼
B、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竟:最终、后来
C、疑信数间使,有二心 间:秘密的
D、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 偾:奋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跟随汉王到汉中后,曾劝说汉王,一旦这些山东的士卒有了强烈的东归的意愿,那就可以用来争夺天下了。
B、项羽攻占荥阳,韩信投降了项羽,不久又寻机会逃走,又归顺了汉王,汉王就又一次立他为韩王。
C、韩信接到汉柴将军的信后,回信说自己身犯三罪,不可饶恕,虽然思归如“盲者不忘视”,但情势不允许“自归”。
D、韩信回复了汉柴将军不能“自归”后,双方交战,柴将军先杀了匈奴的参合,然后暂了韩信。
读这段文字,第一个疑点,是“韩信”。许多人认为他就是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其实不然,他就是“韩王信”。“韩王”是爵位名,“信”是人名。文中称“韩信”处,是姓名全称。在查阅史料以前,仅凭本段文字推测:(一)“韩襄五”是战国时期的朝国之君,姓韩。(二)史记体例,给人物写传时,专写“传主”的事迹,刻画传主的形象。结论:韩王韩信与淮阴侯韩信是同代同姓名的两个人。(在《史记》中,有《准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分别记二人事迹)。
要解D项,如果联系伍子胥的相关史实,根据上文内容就可推出“偾”(fèn)的词义大致是“跌倒”“灭”,与“奋起”截然不同。(学生学过《勾践灭吴>)这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我对陛下有三条罪状,却想在世上贪求活命,这就是伍子胥逃亡投靠吴国,又在吴国毁灭的原因。
另外,说说“夫种、蠢无一罪,身死亡”。
①修辞家把这一句分析为“共用兼分承”的语句。解作:“种无一罪,身死;蠢无一罪,身亡”。
②这一句的准确理解,源于对文种、范蠢这两位历史名人的了解。勾践得到文、范二人的得力辅助,终于灭吴。范蠢看清了勾践的本性,不愿在朝做官,到陶地经商,富可敌国,世称陶朱公。后人抱不平,说他是逃亡”。文种没听范蠢的劝告,留在朝廷,后被勾践杀害,是“死”。
这些是说历史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简要说说文化常识的例子。
先看联考文言文阅读题A选项:“一旦这些山东的士卒……”“山东”这个地理学名词,都知道古今所指的范围很不相同。命题者是用现代汉语转述原文内容,理该将“山东”译成“崤山以东”。否则,学生抓住这个古今异议词.选了本项,该判对还是错?(命题人在D项中,故意把地名“参合”错作人名,也是错项)。
关于文学常识方面,我觉得文体知识很重要。不同的文体,分析方法不同,使用的术语也很不相同。在现代文阅读中,文体知识对解题思路更加重要。文言文阅读,一般多是记叙文,这里举一个诗歌的例子。
《木兰诗》开头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有注“织机声”,有注“叹息声”,也有注以上两种说法的。我试图从文体知识的两个方面加以推敲。
①叙事诗的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
“唧唧”理解为叹息声。本诗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从木兰见到军帖后的思想斗争起笔,如奇峰突起,也很有特色。 “唧唧”理解为“织机声”,本诗从介绍人物起笔。描写木兰平日勤劳的品质。接着写见到军帖后的木兰,思想斗争激烈,以致无心思织布。表现手法上也有悬念。不仅如此,有些赏析文章还注意到,诗歌结尾木兰战功卓著,功成不居,回乡再过平民生活,正是出于她一贯的勤劳善良的美德。也就是说,诗歌开头一句在塑造木兰形象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木兰和平时期的形象概括,又是她战后回故乡的思想基础。有这一句,木兰的形象才全面、丰满、可信。
②诗歌的结构富于跳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