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曲线运动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曲线运动习题范文1
关键词: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1.前言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与亲密伙伴。如果说体育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那么社区体育则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锻炼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运动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性的体育。在实际实施中主要以老人、学龄前儿童、社区企业、社区组织机构、家庭为主要对象,因此,社区体育运动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全体国民。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社区体育运动具有组织形式灵活、健身效果明显、练习形式多样等诸多优势,成为社区居民身体锻炼的首选方式。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乌拉特前旗的十二个社区。随机抽取其中的八个社区,800多名群众对体育运动参与的调查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现状
3.1.1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的场所状况
目前,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开展所受到限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社区体育活动场地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目前我旗城区房价的上涨,许多原有规划出来的社区体育运动场地被开发商占用,社区拥有体育运动的公共场所数量有限,而拥有体育运动场地的社区以及学校又不对外开放,所以社区体育运动在场地方面呈现出非正规化的特点。
3.1.2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活动的竞赛状况
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既可以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为社区成员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为社区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和技术的平台,最关键的是提高了社区成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体育运动更好更快的发展。
3.2影响乌拉特前旗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
3.2.1影响乌拉特前旗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因素
社区体育运动开展,参与者自身的因素,是影响社区成员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原因。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社区居民自身生活条件、经济条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3.2.2影响乌拉特前旗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客观因素
体育运动的场地与实施是社区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好与坏、多与少直接影响到体育运动能否顺利开展。
3.3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3.3.1场地设施的缺乏,共享性较低
目前,随着足球、网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许多社区并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器材等基础条件。
3.3.2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体育活动闲散
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缺少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只有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更加有效整合社区内部的各类体育运动资源,才能解决社区体育活动的松散、混乱等问题。
3.3.3参与人群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大,开展形式相对单一
3.4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的对策
3.4.1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周边场地
社区体育运动应该考虑体育项目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
3.4.2健全组织管理系统,加强对闲散组织的管理
应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体育资源,实施政府管理部门、体育运动组织的协调互动;应对社区内的体育运动团体、爱好者等情况进行摸底、造册登记,打造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3.4.3利用大众媒介,对社区体育运动进行宣传
伴随着现实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舆论宣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在社区体育运动中,因为宣传不到位影响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时应做好宣传工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沟通,还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运动在乌拉特前旗社区中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低年龄段与高年龄段人群较其他群体更加积极;乌拉特前旗社区居民参与形式与参与动机的多元化满足了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阶段,乌拉特前旗社区体育运动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有:专业技术指导人员缺乏,缺少上级部门以及文体部门的帮助;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够,场地、设施等体育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完善,参与人员在性别、年龄上差别较大,活动形式比较单调。
4.2建议
曲线运动习题范文2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1]这一结果的公布曾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为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早在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阳光体育”是国家近几年来积极号召和倡导的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其宗旨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从2007年开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目标是“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2],2008年,还《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将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完成情况列入评估内容。但是如何使这项活动更好的开展,切实增强学生素质,一直是像民勤县这样边远的西北地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经笔者研究提出一点个人意见,以期为推动像民勤县这样的西北地区的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西北地区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各学校普遍没有形成“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仍旧存在歧视体育教学的观念,他们认为学生到校,只要学好文化课,发展好智育就足够了,至于体育锻炼那是不务正业。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不得不缩短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取消。学生运动积极性也不高,体质下降,耐力、协调力、吃苦精神明显下降,加上学习压力大,学校宣传发动不够,或是活动组织不到位,活动内容单一等因素导致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缺乏,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许多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上学生大都不愿运动。
2.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对阳光体育法规制度的贯彻和监督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少数学校没有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实施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履行职责,分工不明确,流于形式;三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内外不一致现象。主要原因首先是上级对学校的考核和衡量标准,体育所占的比例不算大,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采取应付态度。在西北地区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许多学校认为没有就算了。其次是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条件艰苦,导致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就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担心学生的安全,学校也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都选择一些危险性小、强度不大的体育项目。
3.体育课开课节数未达到国家标准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西北地区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开设的课时不够,多则每周两节,少则一节。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量化指标,主要还是学校的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至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如何,效果怎样,社会上不太关心也不会关心,从而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的开课节数。
4.师资配备参差不齐,体育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对体育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力,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流于形式。专职体育教师不够,农村地区有的学校几乎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好多学校都是文化课老师兼任。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之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会使学生变得更加不好管理,所以在有意与无意中限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使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流于形式。
三.提高西北地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宣传,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文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纳入工作规划,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变“软要求”为“硬指标”,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并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以及家长对健康的关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构建运行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各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学校要按照“教育引导与养成习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活动与安全相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等五个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为了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和职责,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健全阳光体育活动机制,并强化督查,强化绩效管理。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过相关载体公布检查的情况,并表扬奖励先进。
(三)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1、保证体育活动开展时间:各学校要科学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在制订与安排教学计划时,一方面严格控制学校总体文化教学课程时间的总量,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视学生生活和学习作息时间的实际情况,早晚要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锻炼。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开足、开齐体育课,实行“3课2操2活动”,即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
2、增加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完善必要的阳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满足需要。
3、调配、充实体育师资力量:上级主管部门应该让更多的专职体育教师不断充实到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各学校要在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选聘必要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并组织现有体育专职和兼职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四)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每班每天必须安排体育活动课,要求做到内容丰富、组织有序、计划措施落实到位;假期,布置假期体育锻炼作业,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中小学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锻炼活动的开展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路程。但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把“阳光体育”这项事业更好的开展下来,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曲线运动习题范文3
一、前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1)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3)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 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曲线运动习题范文4
教材先通过实验来介绍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进而得出曲线运动的性质,再进一步介绍判断轨迹情况的方法,从而引入研究复杂问题需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来认识的思维方式,进而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典型的曲线运动的实例:平抛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二、知识框架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不共线.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和合运动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具有等时性和独立性.
三、研究方法
1.将复杂问题应用分解的思想,变成研究简单的问题来研究,这样就将复杂问题的解决轻松完成,这也是我们研究其它问题的主要思想.
2.处理平抛运动类习题时,我们常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必须精通的几种方法
(1)两个分运动的轨迹及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2)小船渡河问题、绳和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的分析方法.
(3)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的分析方法.
(4)火车转弯问题、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的分析方法.
4.必须明确的易错易混点
(1)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2)合运动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3)小船渡河时,最短位移不一定等于小河的宽度.
(4)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其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同.
(5)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由合外力指向同心方向的分力提供,向心力并不是物体“额外”受到的力.
(6)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并没有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四、要点例析
要点1:曲线运动的特征与条件
曲线运动中,至少质点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变化的.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可以是匀变速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不管是那种曲线运动,共同的特征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中速度的方向随时间在变化.若运动中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保持不变,属于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曲线运动的特征,还可以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叙述,就是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就是:运动质点所受外力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方向总是朝合外力方向一侧偏转.若合外力恒定不变,质点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1 一质点在两个恒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其中一个力撤去,则质点将如何运动?
解析
质点在两个恒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这两个力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这两个力的方向与质点运动的速度方向间是什么关系,题中未明确告诉,因此要分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1)若两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必是一力与运动方向一致,另一力相反,若撤掉的是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力,质点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撤掉的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质点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若两力的方向与质点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撤掉任一力后,由于剩下的一个恒力的方向与质点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质点将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总结】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要点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质点同时参与两个运动,比如小船渡河时,一方面相对水面航行,一方面随水漂流.这样,小船同时参与了两个运动,为了研究方便,可求出两个运动的合速度、合加速度――合运动,用合运动等效替代两个分运动,简化研究过程.另一方面的运用是将一个复杂的运动分解为同时进行着的两个较简单的运动,用同时进行着的两个运动等效替代一个复杂的运动.比如将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求出两个分运动的速度、位移,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速度与合位移,就是合运动的速度与位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关键是分清楚哪个是合运动,那个是分运动.
例2 两个相互垂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直线运动吗?
解析 A、B两车(质点)沿水平面的运动(实际进行的运动)是合运动,根据实际效果,A的运动一方面使右边的绳变长,小车与绳的连接点具有沿绳斜向下的运动;一方面右边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大,小车与绳的连接点有随绳绕滑轮向右转动的运动,具有垂直于绳斜向上的运动.因此,绳子速度vA可分解为垂直于绳斜向上的速度vA1和绳斜向下的速度VA2,如图3所示;同理,B的运动速度VB可分解为沿绳斜向上的速度VB1和垂直于绳斜向下的速度 .则:
.运动中绳不伸缩、不断裂,故有
解得B车的运动速度为:
【总结】运动的分解,关键是分清合运动与分运动,实际进行着的运动是合运动.
要点3:平抛运动问题
对于平抛运动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常涉及到高度、水平位移、速度、位移等.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但有时也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及解题的需要,分解为其他方向的两个直线运动.
解析 如图6所示,可将小球的平抛运动分解为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沿斜面向下的匀变速运动,初速度v0沿垂直斜面方向上的分量为:V1= vosin θ,加速度g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上的分量为:α=gcos θ.根据分运动各自独立的原理可知,球离斜面的最大距离仅由垂直斜面方向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决定,当垂直于斜面的分速度减为零时,球离斜面的距离最大.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式V2一V2/0= 2αs及v=0可得:
【总结】对运动的分解,通常是从合运动的实际效果确定分运动的方向,但有些问题中,依据问题的特殊情形,结合解题需要确定分运动的方向.
要点4:类平抛运动
物体被沿某方向以一定初速度抛出,抛出后只在与初速度垂直方向上受到恒定的外力作用,这类运动就是类平抛运动.和平抛运动不同的是,在合外力方向上的分运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其加速度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一般也是将其分解为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合外力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6 如图7所示,光滑斜面长为α,宽为b,倾角为θ.一物块沿斜面从上方顶点P水平射入斜面,而从右下方顶点Q离开斜面.求物块入射的初速度.
解析 由于斜面光滑,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以初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沿斜面向下方向,对物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α,解得:α=gsin θ.由此可知,沿斜面方向,物体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α= gsinθ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抛出时的速度为v0,运动时间为t,对上述两个方向 的运动分别有:b=
【总结】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平抛运动相同.
要点5:圆周运动问题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如周期、线速度、角速度等,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向心加速度.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恒定的物理量是周期、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是大小恒定,方向时刻指向轨道同心.向心力由作用在匀速圆周运动物体上外力的合力提供,它和向心加速度间满足牛顿第二定律.
例7 如图8所示,直径为d的纸制圆筒,以角速度ω绕轴O匀速转动,一子弹沿直径穿过圆筒,若子弹在圆筒旋转不到半周时在圆筒上留下α、b两个弹孔,已知αo、bo夹角为ψ,求:
(1)子弹的速度;
(2)若题中“在圆筒旋转不到半周时”去掉,子弹的速度又如何?
例8 如图9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B、C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A、B两轮用皮带传动,A、B、C三轮的半径关系为TA=rc=2rn.若皮带不打滑,求A、B、C三轮边缘的α、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及线速度之比.
解析 由于皮带不打滑,A、B两轮边沿α、b两点的线速度相等,即vα/vb= 1/1,由关系v=rω可知,角速度之比为ωα/ωb=rB/rA =1/2;由于B、C两轮固定在同一转轴上转动,边沿上的b、c两点角速度相等,即ωb/ωc= 1/1,由关系式v=rω可知,vb/vc=rB/rc=1/2.由以上几式可得:ωα:ωb:ωc=1:2:2,vα:vb:vc=1:1:2.
例9 如图10所示,长度为0.5 m的轻质细杆OA,A端有一质量为3 kg的小球,以O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为2 m/s,取g= 10 m/s2.则止匕时轻杆0A将(
)
B.受到24 N的拉力
C.受到6N的压力
D.受到54 N的压力
解析 小球过最高点时,轻杆处于竖直方向,它对小球若有作用力,作用力的方向肯定也在竖直方向.设小球过最高点时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对小球过最高点时的运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mg+T=m .代人数据解得:T= -6 N,负号说明轻杆对小球作用的是竖直向上的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轻杆作用的是向下的压力,大小为6 N.本题选C.
例10 如图11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被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的O点,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中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细线长度为l.求小球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解析小球运动中受重力mg和沿细线斜向上的拉力T的作用.由于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具有沿水平方向指向轨道网心的加速度,在竖直方向则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在竖直方向对小球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有:Tcosθ-mg =0,
在水平方向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曲线运动习题范文5
近年来,多媒体的虚拟实验因其安全和便利而被广泛采用,渐有取代演示实验之趋势.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偏重理论,在日常教学环节中索性省略了演示实验.但笔者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演示实验有着虚拟实验所不具备的优势.先就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相关依据阐述如下:
1.1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理论依据
物理学一词的英文physics,早先来源于希腊文Φυσιζ,意为自然规律,可延伸为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现在指研究物质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即物理理论绝不能脱离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此处所指的实验是近代科学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实践,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科学家提出某些假设或预见,为对其进行证明筹划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根据由此产生的现象来判断原设计假设或预见的真与否即为科学实验.从认识主体所起的作用来看,科学实验同被动的经验、单纯的观察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仅仅停留在观察试验上还不能称为科学实验和方法,还必须使观察试验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可以说科学实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推动力之一.因此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物理实验自然也雄居要位.
1.2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课程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依据这一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利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正是支持、鼓励和满足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验探究的方法,尝试自己解开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谜团.
1.3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现实依据
物理实验教学,在创设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课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体会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实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验技能等均得到发展.在实验中,同学之间配合、讨论、争议、融合,因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信心、意志等.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演示实验的现实意义非常丰富.
2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实践
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理解,并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引入课题的演示实验,形成概念、寻找规律的演示实验,深化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应用物理知识的演示实验.
现从四个方面,分别就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情况加以举例说明:
2.1引入课题的演示实验
根据教学的要求,可以在讲授新课之前安排一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要研究的问题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或者在建立某些抽象物理概念之前,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类演示实验要力求“新异性”和“惊险性”,制造新鲜感和紧张气氛,刺激学生心理,以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如必修2的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学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在进行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用绳子将一个铅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下,实验前告知学生实验情景,如果让一位同学靠在墙壁前,然后将铅球拉到他的鼻子前释放后,铅球摆动起来后,再次摆回的时候,让学生们进行猜测,铅球会不会将这位同学的鼻子撞出血来?然后让猜测答案是“不会撞到”的学生上来参与实验,但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生不能闭眼睛.由于在实验前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带着悬念去观察实验,并能主动参与课堂实验,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加强.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效率也是相应大幅提高.
2.2形成概念、寻找规律的演示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很抽象,直接传授给学生会显得很深奥,而且很难理解,那么应该设计一个演示实验,提供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的材料,帮助学生降低对概念、规律理解的难度,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抽象概念,甚至得出物理规律,以达到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如必修2中《曲线运动》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曲线运动的方向”,在过去教学中,对曲线运动的方向,大多数教师是通过多媒体从理论上讲解,砂轮上摩擦掉下的炽热颗粒或转动雨伞时水滴的方向,来认识曲线运动的方向.这样得到的结果,学生实际上还是不太明白.笔者在这节课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自制曲线运动的方向演示仪:在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然后用PPR管做成曲线运动的路径,管子的水平部分是由一节一节连成的,再将沾过红墨水的小球放入管子中,小球离开管子的方向即为曲线运动的方向,将小球在白纸上的径迹方向延长刚好与管子边缘相切.拿掉管子水平部分的一节,重复再做,这样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到曲线运动的方向为曲线运动上某点的切线方向.
又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选修3-2《电磁感应定律》中的“楞次定律”,学生对“楞次定律”的概念和规律同样会遇到困难,感到很抽象,一头雾水.我们必须设计好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层层深入,在实验的辅助下建立概念,得到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方法――楞次定律.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若学生对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困难时,就可多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以提高课堂实效.
2.3深化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新课时会做一些实验,对于一些知识的拓展类和延伸类课,一般都采用习题的形式加以深化和巩固,很少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强化记忆,比反复做题目更有实效.
下面是笔者在选修3-2《变压器》拓展课教学中的一个实例:“多人尝试电击滋味”的演示实验.如图1,取一个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砸数比为12∶220的升压变压器.先将初级线圈触点P搭接在干电池正极上,然后让几个学生手拉手排成一排,两头的学生分别用手握着变压器的A、B端,学生们并无反应,但当将P与干电池断开时,每个学生几乎同时撒开了手,均被“电”了一下.接着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①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电击,后来会有?②一节干电池这么低的电压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③能否计算一下当触点P断开时,AB端间产生的电压是多少?④为什么当触点P断开瞬间,AB间会产生高压?……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可以解决“变压器”这一节课的拓展内容,同时可以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煤气灶、汽油机点火装置的工作原理.所以,合理巧妙的演示实验对学科知识的复习巩固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2.4应用物理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类演示实验是在讲授新课之后或者复习课中进行,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对于这类课型一般都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图讲述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兴趣不高,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缺乏感性认识,对老师所述半信半疑,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通过设计一些演示实验来提高教学实效.
如选修3-2教材中有一道书后练习题:在科技馆中常看到这样的表演,将一根长1 m左右的空心铝管竖直放置,把一枚磁性很强且直径略小于铝管内径的小圆柱永磁体从铝管上端放入管口.根据一般经验,小圆柱体自由下落1 m左右的时间不会超过0.5 s,但小圆柱要更长的时间才从铝管下端落出.小圆柱在管内运动时,没有感觉到它跟铝管内壁发生摩擦,把小圆柱靠着铝管,也不见它们吸引.是什么原因使小圆柱在铝管中缓慢下落呢? 如果换用一条有裂缝的铝管,圆柱在其中下落就快得多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针对这道习题,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和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演示实验教学.磁铁在管中运动,学生看不到过程,只看到结果,可视性差,于是采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等效对比实验.2个相同的强磁环分别套在塑料棒和铜棒上进行下落演示,然后交换磁环演示,总有铜棒上的磁环下落得较慢的现象.因为形象可感,疑惑自然解除,知识自然掌握.
3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反思与总结
经过多年的实验演示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产生了诸多的思考,现一并总结如下:
3.1实验前期准备要充分,做到有备无患
演示实验是现在物理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首先,教师要明白做演示实验的目的,不能为了实验而做实验.其次,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第三,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并且操作要规范,不能随意性,如需要固定的,就要用铁架台固定,切记随便用手拿着.第四,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五,做演示实验要注意示范性,操作速度要快慢适中,同时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六,教师要考虑除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伽利略斜面实验》中,我通过PPR管做成一个巨大的弧形来代替两个斜面,这样全班同学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第七,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这样,教师在课堂中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3.2实验演示要求学生参与,实现共同研究
演示实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更不能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机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手.让学生自己参加演示实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中,先让前面一桌同学站起,然后让他们头顶放稳一本教科书,再让后桌同学突然推前面同学,看到现象后,让同学们来解释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兴趣也浓了,同学们对物理的恐惧感也大大减弱了.
3.3实验演示跟讲解密切结合,效果更好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在什么时候做实验比较恰当.一般地说,在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如电场磁场等概念时,先做演示实验后讲解;有一些实验仪器比较复杂,如用气垫导轨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时,应先做必要的说明,然后实验,也可穿插地进行.要使演示和讲解配合得自然而紧凑.其次要考虑如何使学生能看得懂.在开始演示前,应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在进行实验的每一步步骤时,应使学生知道教师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仪器或设备要作必要的介绍.
曲线运动习题范文6
一、 策略之一――全面巩固知识点
1 精读课文。有些同学片面地认为,物理课本不是语文课文,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没有必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全面阅读,而只要择其重要的浏览或阅读一下就可以了,往往只是在课后从书本中找出解题的公式,看看相关的例题,就以为是读了课本了。于是将课本丢之一边或束之高阁,而把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漫天飞舞”的各类所谓“内部资料”“经典题库”等视为学习考试珍宝。学习活动表现为大量地、盲目地、重复地做题,结果使学习方法得不到优化,基础知识得不到巩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彻底地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认真地读全课本,所谓读全,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课本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读(包括目录、引言、正文、图、实验、文献材料、思考题、习题各个部分);二是每部分的内容都要一字不漏地读。
2 把握全局。采用列表归纳法,首先是一张总表,即这门课一共讲了几章,可以分为几大部分。例如整个高中物理,就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原子与近代物理等,每个部分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每一大部分又包括若干章节,各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各节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各节里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这是一张总表,每张总表之后还可以分解成若干分表,分表的内容可以以一大部分为一张表,在总表中侧重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分表中则需列出存在于每一节中的重难点,这样看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一目了然。
二、 策略之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从大量事实中经过抽象、概括、归纳得出的。要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道理,必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其含义,注意来龙去脉,知识的前后联系,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如果不知道得来的过程,头脑里光是剩下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和公式的堆积,记住的知识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难在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仅是由速度方向的变化而产生的,其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对此,可在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以及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的基础上理解四点:第一,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只改变物体的速度的大小,物体做直线运动,第二,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其速度方向相反时,既可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也可改变其方向,但物体仍作直线运动。第三,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成某一角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时发生变化,物体作曲线运动;第四,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仅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的大小。由此可总结出既然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就一定具有一个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加速度,又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仅方向改变,因此,它的加速度必然与速度垂直且指向圆心。
三、 策略之三――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物理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 抓点。如电场问题,可抓住六个点:(1)电场强度;(2)电场力;(3)电场力的功;(4)电势;(5)电势能;(6)电势差
2 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物理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表示上述六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3 铺面。“面”是物理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只要掌握好这三个环节,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就能达到优化复习过程、大面积提高成绩之目的。
四、 策略之四――善于运用类比探索物理规律
“运用比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实际练习,形成能力,拓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真谛的思路。
例如,在复习电势时,将电场和重力场进行类比,找出共同点――电场力和重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由于学生对重力场知识了解较多,对重力势容易接受,再用类比法理解电势的概念,分析它的性质和区别于重力场的特点,这就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深化了教学内容。这样的类比在中学物理中还很多,如水位和电势、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质量和电量、重力场中质点的运动和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
五、 策略之五――常看整理好的错题本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整理好错题本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一要对做错题有一定的羞愧感,做错了题而又不往心里去是不会有效的,所以要及时地把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注明错误的原因,写出正确的解法和答案,并把你对这种题目的分析和思考写出来,把解题方法和体会做好总结,当你把总结和认识写出来了这样的问题你就掌握得很好了。二要注意把错题做好分类,哪些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哪些是方法上的错误, 哪些是根本不会的。 对那些粗心造成的可以不必太在意,重点对方法和根本不会地加以攻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再复习时,对有些错误自己会感到实在不应该错,有些错误感到很可笑,让错题本成为学习提高的一种标志,自己来见证自己的进步。对一些特别易错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选择一些不同情景下的典型题型练习,加强训练,反复纠错。
六、 策略之六――考试前的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