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1

学校主导,转校园为社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正进行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就意味各类事物都会出现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难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目前条件下,学校实行 “一把抓,一手管”的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人们普遍认为:纯粹地依靠学校管理、教育是很不够的。于是,“后勤集团”――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字眼呼之欲出。在这股本世纪新兴的浪潮中,学校在掌控绝对主动权的同时,将日常烦琐的事务交由“后勤集团”管理。这一举措在新时期有着“一箭双雕”的过人之处。其一,有助于学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在科研教学上下苦功、花力气、办实事,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及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其二,高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较强,学校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身实践、了解社会,与社会尽早地融合。

既然有“利”,又岂有不图之理。然而,确立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的问题众多: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何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如何取得高校、后勤单位或个人、学生及其家庭的配合;如何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而形成可靠、有效、实时的管理机制等等,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尽管,这种思路的完全更换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其中隐含的收益颇多却是让人欣喜的。这种当今时代下的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今后踏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追本溯源,转变观念,更换思路,促成学生与社会的良好沟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变落后为科学

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大部分都在十八九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个性逐渐成熟,又极具可塑性。一些学生往往逆反心理较重,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学生又胆小怕事,做事马虎潦草。人之伊始,性本纯良,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境遇不同,才有了表现上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实现管理思路的科学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原则;应该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l)督教结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2)因人治学,针对不同成长环境或者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3)区别管理,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具体而有差别的管理。同时,我们一定要带着爱心和感情去处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在我们的服务中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关爱,充分体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在“以人为本”的氛围中,给广大学生营造成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成功地走向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

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做好每一份本职工作,我们的管理才能贴近学生,才能找到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健康的人,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一辆性能良好的轿车,离不开各个部件的正常运作;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学生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这种简单的灌输方法将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产生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我们应当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相对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样,将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一切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号召全班、全院乃至全校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将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学会做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要考虑: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严格;各类关系间的责、权、利是否明确;各类学生组织是否能起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带头作用,其体制是否健全、稳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学校周边是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延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双赢局面,只有切实解决了以上问题,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出丰硕的成果。

实行责任分级,培养学生干部群体

“一手包办,一个中心”,这种工作状态不再被接受。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当树立起“多级分配,责任到人,老师指导,干部带头,自我管理”的新思路:将具体的管理事务划分给个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以最少的人力得到最大的收益。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 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他们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责任到人,能够很好地解放出有价值的劳动力资源,使其用于更需要的地方。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交流系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干部带头,更能优化学生阶层,提升学生整体形象。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我们应满怀“爱心”,爱所有的学生,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陷,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应当树立“人格形象”的理念,约束自身的言语与行为,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促使其顺利准确地完成任务。我们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群体,以管带练,以练促管,管理与锻炼结合,逐步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各类学生管理工作,提升自身价值。

组建家长网络,确保信息覆盖全面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家长协助的传统体制。以往的这种传统观念,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具体到位,效果不佳,甚至于会产生许多学校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等于进了“安全房”;还有些则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得由学校负责一切等等,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都有偏激的一面。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但家长也不可将教育孩子的担子就此推卸给学校。这不是科学和理智的做法。

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学校与家庭的联合管理。不是哪个唱主角,哪个唱配角的问题,而是两者兼有。在处理问题时,学校与家长应当站在同一立场,本着同一个目的,共同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培养学生。为此,我们都应当坚持以下几点:(1)家长应与学校建立定期的联系: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定期向学校介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家庭状况。(2)学校与家长要相互信任,坦诚相待。(3)家长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学校应竭力满足家长及学生的合理要求,解决特殊家庭的特殊问题。

应用高科技,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管理可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全面升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发功能齐全、高效先进的学生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软件,并使之可以投入使用;也可以在学生中推广使用电子数码磁卡,实行“一卡通”制度,以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各项动态,简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进行分散的信息输入、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集中的信息处理或输出,满足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相关单位对学生管理信息的需要,以便作出正确的学生管理决策和反馈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可行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呈现普及化的发展态势,高校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接收的外界信息更加复杂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应该变革传统观念、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针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共同目标方面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的社会服务,通过特定的方法体系实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目标,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能够跟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紧握时代脉搏,规范有序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系列管理措施,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培养,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得到提高。二者在工作目标上是不谋而合的,相同目标的两项实践必然能够实现完美合作。所以,基于目标相似的视角下,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可行性。

(二)基于相同理念方面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充满人性化和自主能够性的特征。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落实。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具有可行性。

(三)基于相辅相成方面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能够发挥服务职能的工作形式,在实践中不需要行政手段的过分干预,根据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的要求,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需要学校进行行政化的干预,在实践活动中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所以将二者相整合,能够充分的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整合,使得二者能够资源互补,取长补短。由此可见,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学校社会工作认知

若想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整合,必须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使得其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全面完善和提高社会工作兴业人员业务技能,使得学校社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其次,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能力,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社会工作的关注力度,使得其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第一,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设置中增添社会工作岗位。第二,需要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对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第三,将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目标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目标进行统一化处理,使得二者在同样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促使二者合作根据紧密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 学生管理 工作优化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把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早期的探索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沃勒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60年代,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基本原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在众多的生态学理论中,生态位理论一直处于十分醒目的地位,生态位理论现已被普遍认为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种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发挥的功能作用及其在各种环境梯度上的出现范围。笔者拟将生态位的基本理论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期能提供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思路。

一、高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的定义

高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人”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即在一定学生管理环境下,学生工作管理者根据学生管理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通过与学生的相互影响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来说,高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应以生态位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学生管理工作目标为指向,以管理体制为载体,以管理工作环境为中介,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运作状态。

二、高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包含五个要素,即管理目的、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环境。一个良好的管理生态系统必须满足一定内在指向性要求,主要指师生关系和谐、管理目标明确、管理体制合理和管理环境融洽等方面。此外,它还受制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要素的制约。立足于生态位理论,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必须各处其位,不能出现错位、倒位、空位。如果出现上面的问题,那么学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尽管具有自组织性可以勉强维持现状,实际上,内部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已经被破坏,整个系统的功能难以发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其最终的目标是调整学生管理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处于各自的生态位,保证整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能够维持自身的平衡与稳定,最终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

三、基于生态位理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者生态位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某些痕迹,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政治功能,认为学生工作者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工作,具体就是做好学生的稳定与品德教育工作。虽然近些年来,人们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一些人眼中,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就是彻底的政治管理工作队伍。因此,学生一有问题,就指责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不力,学生管理工作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消防员”、“救火者”;如果学生有较长时间比较稳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又有可能被人慢慢遗忘,其存在价值也会被人大加怀疑。对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这些偏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观念的延续。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者生态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素质,履行相应的职责,发挥既定的作用与功能。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基础生态位要求其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和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基础生态位主要体现在现代的管理理念、合作意识和反思品质。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多元文化间的适应和融合,都要求管理工作者应该转变相对保守落后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新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管理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学生学习生活的氛围。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形成好的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合作的结果是双赢,合作的过程是接纳而不是接受。学生工作管理者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下学生宿舍,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反思品质是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要迷信权威,盲目模仿,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本质,结合实际,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方法。

2.明确学生的生态位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不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而且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憧憬校园生活,期待发展突破;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基于以上特点,明确学生的生态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良好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的生态位体现了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基础生态位上的差别以外,还存在着在思维水平、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已形成的学习生活风格等在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差异。在高校学生管理生态系统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每个人的生态位都有其一定的优势,都可以作为一种管理资源。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考虑学生基础生态位的差异、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来组织和安排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高效开展起来。

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地试图改变学生的基础生态位,而应该视每个学生的生态位为一种管理资源,在对整体实施相同管理的基础上,不同学生间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首先要了解和遵循学生基础生态位,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学生观,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具体实施离不开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两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实践证明的结果。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的困难,比如学生管理工作定位不明确,缺乏理论支持,工作内容体系不科学,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不规范等。面对这些困难,我们需要发挥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合理地利用两者的生态位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或消除其他要素生态位存在的空位、错位、越位问题。事实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生态系统自组织性就体现和说明了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生态位的灵活、主动等特征。充分利用主体的生态位优势,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关怀等不同手段来更好地认识、了解和调动两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化树.教育生态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1995.

[3]杨萌,刘新民,张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学校体育教学优化[J].教学与管理,2009,(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大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保障机制的管理队伍

目前的高度教育每年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每年都在大规模的进行扩招,这就预示着学生人数必定越来越多。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却没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衡,辅导员人数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管理质量。另外,高校的管理者不能主动摸索新形势下的管理规律,也不能主动与时俱进更新知识,难以跟上大学生思维和要求,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和知识积累,因此也就必然产生管理的断层。还有一些辅导员本来就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教育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立足点,因而缺乏工作热情,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2 波动较大的社会环境

目前各高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这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能很快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尤其是在学校管理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新课改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另外,高校环境的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发挥,因为现在高校都实行学分制教学法,各专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因此使得学生不能长时间与老师探讨交流,致使纪律散漫一盘散沙,形成管理盲区,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协调,这必然给大学生的校园管理带来许多困难与挑战[2]。

1.3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自身问题

简单来说,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是“轻教育、重管理、轻服务”。教育管理体系具有单向性,主要是从上至下的以层级制为基本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和以外部评价为主导的目标管理方式,致使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育内容和手段具有单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定向培养、单向灌输,基本教育模式是“大一统”,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此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制约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手段

2.1 以提升素质能力为目标,建设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新队伍

(1)完善选拔机制。当前高校选拔辅导员时存在非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问题,往往忽视了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的考量,高校应该尝试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支援能力三个维度寻求一套适合评价辅导员能力的标准,对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加以规定。(2)强化培养机制。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对辅导员队伍实施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思想修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尝试建立属于辅导员自己的专业组织,提供专门的学习网站和学习基地[1]。(3)健全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根据辅导员所带学生专业、年级、班级的差异进行分类考评,在考评过程中建立专门考评小组,采取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级相结合的方式,并允许辅导员对自身考核结果进行质询。

2.2 认真制定和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综合测评制度

加强大学生管理需要有一套严格的量化手段,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测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虽说这种考核还不能形成绝对权威约束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提升大学生管理水平。在平时的管理中,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做到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把这些内容纳入考核范围之中,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的自律意识,增强自我朔造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将综合成绩测评与评奖评优联系起来,同奖学金、助学金挂起勾来,从而提高关注度和影响力,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3]。

2.3 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树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新观念

(1)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营造平等、民主和高尚的文化氛围,形成全新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统一的认识,并将这种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我管理的行为。(2)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当代大学生个性很强,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大感情投入,才能真正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和学生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长、发展需求,从而根据倾向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3)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它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便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与视野,使人与社会更近了一步,这为高校培养当今社会全面发展性人才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工作结合当今网络信息,将学生的思想政治与生活带进网络,构建良好的网络校园,从而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

三、总结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其特点和规律,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发展的、开放的,需要教育者认真审视和关注。要强调一种温和人性的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传统的刚性管理、硬性强制,民主对话将受到普遍的认同和欢迎;制度的负面效应及时消解,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学生管理 现实背景 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开放。西方高等教育的强势挑战,给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突破,首先是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革新。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以 “管”、“堵” 为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这种学生管理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重新认识,改变工作思路至关重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现实背景

1、 管理的对象正在发生着变化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在一个物质丰富、 家庭优越、 社会相对复杂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喜欢创新,追求时尚,敢于挑战,无所畏惧,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乐于接受。他们主体积极向上,但是他们是备受社会、家庭关爱的新生代,有其自私、冷漠、任性的特点。

2、管理的工作机制急需变化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成长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好本专业的功课。他们追求创新,思维实际。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而以往的管理机制往往侧重于单纯的“教育”和“管理”,忽略了“以人为本”。这样,在工作中与学生追求的 “享受生活”相冲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

(1)在工作中,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缺乏引导

如果学生管理只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不考虑如何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那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会受到阻碍,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2)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关爱和 “服务” 。

在学生管理中,只注重如何管住学生,而没有去考虑如何关爱、尊重和服务好学生,使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成为了一句空话。

(3)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忽视

学生的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 自尊心、好胜心、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其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管理者却忽略对其培养,使学生厌学情绪浓,自控能力差,挫折容忍力差,缺乏自信。

3、管理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的学生工作更注重传统的经验教育,给学生很多指令性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格格不入。他们更注重被承认,被肯定,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他们追求的是实际的成效,注重的是能够被社会所需要和重视。而以往的工作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失去兴趣。

二、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何谓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中国,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进一步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对自由、对个性的追求、促进其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建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分层次、分群体、分年级、分时点的学生工作体系,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人性化服务。

1、实施“分层次” 教育

(1)对党员学生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全方位彰显,使其思想更加先进、学习更加刻苦、生活更加模范。在学生党员中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活力,树立其旗帜作用。

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加大其教育和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考察其在重大事件上的态度和表现,为他们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设立考核选优制度,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对学生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形成良好校风、院风、班风的领头雁。对学生干部要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要通过考核等方式进行敦促。学生干部只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遵循“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的宗旨,才能自我提高,提、实现自身价值,树立学生干部的形象。

(3)对于学生群众加大培养教育力度

学生群众是我们关心的焦点和主要群体。对学生群众,采取因人而异,个别学生个别对待,要认真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有意识地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2、“分群体” 的教育

(1)为学生社团提供个性化培养的舞台

对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的社团,学生工作者要加强管理和支持。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给学生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和张扬个性、挥洒激情的舞台。

(2)对打工族等群体加强教育引导和关心服务。

“打工族”、“创业族”有着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先天不足”。对这个群体既要肯定他们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教育他们不能为了挣钱而丧失人格尊严。

(3)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帮扶

对于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在思想上有一种被其他同学冷落的感觉,从而逐渐脱离群体。心理上他们自尊心很强,有改变自身现状的强烈愿望;关注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者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3、“分年级” 的教育

高校要根据学生成长的年级特点,学生教育体系。各年级入学时间不同,成长心理也会不同。根据学生的这方面特点分门别类的教育,符合其心理特点,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日常管理 作用 实践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水平与特色是一所大学除了专业学科优势之外最重要的竞争力,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直接反应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亲密的好朋友,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还有许多其他的非本职工作落到辅导员的肩上。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寻求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特展开本研究,并将笔者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职责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大学辅导员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作用于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即大学生,以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其需要辅导员在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明确的指引,从而使其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大学辅导员的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外,辅导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为:其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直接与主要的管理者,也是他们最亲近的管理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他们为学生处理的问题也较多,从而加深了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信任感,这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故而,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极为严格。高校辅导员自身需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丰富的教育经验,其在处理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上能够有独特的见解与方式,他们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促进其和谐、全面发展;其三,辅导员长时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线,其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身份,科学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其灌输积极、健康等思想,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使其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 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其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较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创高校辅导员工作新篇章。

首先,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详细的了解外界世界,以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大学生属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在上网了解外界世界的同时,其伦理观念、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等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针对上述现象,高校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并积极面对上述现象,运用各种方法、趋利避害,创新工作方法、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促进其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

其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实际问题。现阶段,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大学投射,加之学生自身成长环境和个性心理等因素,极易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不良情绪,严重的还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了解,并积极做好心理咨询等工作,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与会议,使其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进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充分重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并使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逐渐多样化和密集化,社会化趋势明显。上述趋势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校与学生带来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另外角度来看,上述趋势也为学校与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致使学校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基于此,辅导员应重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提高其防范能力和整体素质。一方面,学校可定期开设法律和安全知识讲座,并聘请相关专家与学生展开交流,从而使大学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新学期开始时,辅导员可对新生讲解高校与中学的不同,使其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并向学生开展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生命教育,增强其珍爱生命意识。

3.小结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生活与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思想导师,更加是学生的生活朋友。大学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原则,热情细致、服务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开创性的开展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使高校学生在正确思想和积极行为的指导下和谐发展,完善、进步!(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世杰,孔冬青. 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201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