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语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语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语言

数字语言范文1

简历要有实质内容

一位外企人事经理表示:“我每天用半小时浏览50份或更多的简历,如果前10秒钟未能发现任何成果表述,那么这份简历就成为历史了。”虽然大部分求职顾问都主张在简历中突出业绩,但是鲜有应聘者真正重视这一建议。相反,在他们的简历中,全是职务名称、日期和职责等方面的内容。一些招聘者估计,他们看到的75%的简历未包括任何一项数量化的成果。每一个人事经理都欣赏不滥用能力形容词的应聘者。诸如“主要贡献”、“富于活力的方案”和“显著提高”之类的描述均非客观事实,它们只是简历作者的观点,多少会被打些折扣。另外,对“积极地”、"主动地”和“卓有成效地”等夸张的程度副词也比较反感。可以用头衔、数字和名字来突出你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数字具有两种功能。首先是可以展现出业绩的卓著。同简单表示“提高了生产能力”的应聘者相比,一个在“7个月内将工厂产量提高156%"的人无疑会令你印象更加深刻。另外,“管理350名技术设计人中”同“领导工程小组”相比,前一种陈述能更好地证明你的能力。其实,数字可以提供难以质疑的具体证据。

数字最有说服力

如果你是一个求职者,你会愿意挑选下面两句话中的哪一句加入你的简历:

A:“实行新的人事政策,提高了员工的士气。”

B:“实行新的人事政策,使缺勤率和人员调整率分别降低了27%和24%。”

数字语言范文2

关键词: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终端;显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21-04

数字语言教学系统是取代传统模拟语言教学系统的新时代产品。它的功能更加灵活和具体,实现了实时通信、自由点播、多通道资源分享、环境模拟等数字化特性,提高并多元化了高校语言教学的视听层次和教学手段,也转变了我国在语言教学方面的传统观念。当然,如此多维度的语言教学模式也为数字语言教学系统中的终端显示平台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1 高校语言教学模式

1.1 发展

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理论而设立的教学活动制度框架。以英语为例,我国多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都存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教学方式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相当之大。例如传统教学中最为经典的教师单人对多人的讲课记录模式,学生的听讲和记录都是被动的,它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格说这是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的,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毫无益处;而相对而言,函授教育虽然从科学角度讲是略为先进的远程教育模式,但它的缺点依然是学习者主动性的无从发挥。这两种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封闭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到了必须更新换代的时候。

进入21世纪,“教学模式应该更注重多维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不应该受到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而要变得更加主动”,这样的理念已经昭示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多媒体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网络技术成为语言教学的主导核心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1.2 语言教学系统

目前的语言教学系统都是基于校园网络平台而建立的,它充分的利用了校园内部的网络资源,取代了传统模拟语音教学系统,成为了高校语言教学的主流模式。在1993年的美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国际会议上,程序委员会主席Rangan就指出:“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的进步是计算机与网络界的一场革命,它们为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开拓了新的设计空间。”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数字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我国教育领域,已经有了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

总体而言,一套完整的数字语言教学系统应该具备数字音频的压缩编码技术、解码技术,还应该具有网络存储、通讯以及液晶显示等高科技功能,它应该是一套集成多媒体教学的完整体系。教师仅仅利用一台PC和一个控制台,学生方面利用终端设备,就可以让教师通过数字通信功能实现课件运行及设计等操作,还能够直接对学生一方的终端通讯系统进行控制。所有学习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交换和共享,而经过A/D转换,所需要的音频及视频数据就会通过协议传送给用户终端显示平台。这样的高效智能组合目前已经逐步被运用到了各个高校的数字化语言教学系统之中。

在中国,高校数字语言教学系统主要分为两类:简易的数字语言实验室和网络数字语音室。简易数字语言实验室就是指将模拟语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它的转化其实是文字与图像信号的数字化转化传输。而网络数字语音室则可以达到文字、视频、音频的全数字信号传输。所以说前者也叫做模拟语言实验室,后者叫做数字语言实验室。另外,网络数字语言实验室的最大特色是网络,目前比较主流的两种网络模式是常见的以太网模式,还有就是ATM网络模式。这两种网络模式都采用了双向的数据交换,所自带的资源库拥有网络共享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数码录音、口语考试、模拟听力等等功能,更加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1.3 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的结构

大体来说,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的结构就是一台教师机(包括PC机、控制台、显示设备)以及众多学生终端机。这些机器通过电缆和网线相连,再通过交换机形成最终的局域网络,这样就能够实现教师对多个学生的语言教学功能。如图1。

图1 数字语言教学系统主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学生终端部分主要由视频显示屏幕、语音和输入接口三部分组成,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载体。教师所有的教学内容、资料和命令指示都可以通过此传输给学生终端设备,当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料和要求通过终端传达给教师,还可以进行语音交流,形成互动。

整个系统的模拟电路采用了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完成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传输,而语音数据单独通过语音芯片来编程逻辑电路及时序电路。液晶和键盘部分则由液晶板、键盘以及单片机构成,它们能够实现对键盘的操作、与交换机的通讯、数据的读写存储以及液晶板的显示控制。交换机分为主交换机与次交换机。它为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信息通道。这些信息数据主要是通过上位机而发出并行进入接口板卡的,最终以差分状态转化为串行数据并传输。数据传输到交换机以后,会进行串行数据到64路数据的转化,分别传送给64个终端(终端设备数量因地而异)。反之,从终端传输出去的数据也会通过交换机进行逆处理传输给教师控制设备。

通常来说,数字语言实验室通过网络的A/D或D/A转换和网络标准协议,在服务器与用户终端之间进行语音资料与视频等数据文件的交换。这样的转换可以帮助教学实现多方面需求,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而软件系统会结合实际硬件将整个数字语言教学划分为几大模块,比如自主学习模块、资料管理模块、教案制作模块、课堂教学模块、电子考场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2 数字语言教学系统中终端显示平台的设计

2.1 系统的组成

本文所阐述的数字语言教学系统是基于FPGA(Field-Programmble Gate Array)技术的终端显示平台。FPGA是一种现场可编程的门阵列技术,它起步于PAL、CPLD、GAL等编程器件,是专用集成电路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这套终端显示平台体系完全适用于多媒体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控制设备、以太网及ATM两种交换机、学生显示终端机。以太网可以进行视频、文字、图像等数据的传输并提供普通的网络服务。ATM交换机则可以传输一些要求具备实时性的数据,比如语音、文本和CAD绘图等等。学生的终端显示平台主要分为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两部分,它们负责接收来自以太网交换机的视频图像数据。另外还有CPLD模块,它是负责接收并处理来自ATM交换机的语音及文本数据。如图2。

图2 数字语言教学系统整体框架构成示意图

2.2 关于终端显示平台的设计

在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的终端显示平台中,LVDS发送器、VGA控制器以及SDRAM控制器都能够提高图像帧刷新率。另外FPGA负责大流量数据的异步实时通信,STM32单片则控制显示各种高分辨率图像。如图3。

图3 终端显示平台结构图

如图3所示,通过STM32单片机就可以模拟8080总线接口的读写时序,从而能自定义数据传输协议。本文设计中的模块采用了16位的8080总线接口,其中接口信号有地址数据控制信号A0、读控制信号RE、写控制信号WE、片选信号CE以及16位数据接口。A0数值为0时就表示已经对地址寄存器开始了相应操作,此时每个子寄存器的取值范围在0~8,如果当A0为1,那么就代表寄存器的数据已经写入。

另一方面,由显示控制命令来控制显示器的开关,教师机可以通过一台机器的操作就开关所有分支终端设备。具体细节为写入00H数据时显示器关闭,即模块不再向显示器输出信号,此时显示器会显示无信号。而反之写入数据01H时为打开显示设备。在写命令时,由寄存器向模块发出读写操作命令,即向屏幕连续写入像素点数据。但首先要设置好水平起始位置、垂直起始位置、x方向长度和y方向长度4个寄存器参数,才可以发命令将数据写入屏幕。读命令时,同样通过模块发出读的操作指令,但是读取时有像素的限制,每次只能读取一个像素,只有不断反复操作才能读取多个命令。

2.3 SDRAM控制器

首先要对SDRAM进行初始化才能开始读写。通常它的初始化有4个步骤:输入稳定期200us、L-Bank预充电、模式寄存器设置和八次刷新周期操作。SDRAM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刷新,以确保数据不会丢失。它的工作操作是通过模式寄存器的设定来进行的,其中突发长度、突发类型和CAS延时都是能够影响SDRAM操作的因素。当模式寄存器初始化完毕后,就可以数据访问SDRAM地址展开读写操作。不过,在读写操作前也要保证行地址选通信号RAS、片选信号CS和块地址选择控制信号L-Bank在时钟上升沿到来时的有效性。当行地址确定之后,才可以确定具体的列地址。当行激活有效命令后会将命令发到列地址,这期间的等待时间叫做行地址选通周期,此周期内SDRAM应该处于发空操作命令期间,不需对SDRAM有任何操作。一般来说,行有效命令的发出会有大约22.5ns的延时,但不影响命令的有效性。

总之,在设计SDRAM控制器时,一定要注重状态机控制模块、命令控制模块以及数据控制模块这三个模块的具体应用。它们不但承担了数据编写、读写处理等任务,还起到了缓存衔接、控制数据流向和命令赋值等作用,对整个终端显示平台的正常运转具有积极意义。

2.4 LVDS转换芯片

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接口技术是终端显示平台的主要技术,它们实现了CMOS转LVDS接口芯片功能和FPGA编程技术。

首先LVDS发送芯片所采用的是18bit可编程四通道技术,即CMOS数据可以通过4通道的LVDS信号实现数据的传输,而每个传输周期内都能完成21位RGB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其次是LVDS IP内核部分,本设计中采用了CycloneIII代的FPGA,此FPGA内部含有LVDS接口,可以采用LVDS IP内核,主要任务就是把FPGA内部的逻辑信号以低压差分信号的形式输出,达到终端显示平台液晶显示器的电路差分接受。CycloneIII代的FPGA要求将I/O管脚按照LVDS的标准进行接口电平配置,这样软件就会自动生成差分正负极,这就解决了LVDS发送器的设计。但要注意的是,LVDS接口的液晶显示器因不同厂家的生产而不同,主要区别在接口的数据排列方式上。所以在设计LVDS发送器时要注意实际液晶显示器的LVDS接收器格式,避免接口不匹配的情况出现。

2.5 FPGA的设计步骤

FPGA一般按照逻辑设计和性能系统应用两方面来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本文中的LVDS内嵌IP内核,还有包括FIFO的IP内核,所以需要大量的M9K资源。另外考虑到FPGA编程的灵活性,则选用了含有40000个LE逻辑单元的CycloneIII代处理器和QuartusII第四代可编程逻辑开发软件平台,它们的组合提高了集成度和设计环境,使FPGA逻辑设计的设计输入、编译、仿真和定时分析等等功能的实际发挥更加自如。

利用Quartus II数字系统开发FPGA的具体流程如下:

1)首先绘制原理图,考虑波形的变化和HDL的输入方式。

2)其次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来编译FPGA的编程策略和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与策略进行逻辑设计,最终能生成所需要的报告文件。

3)在仿真的设计中,要注意时序仿真和功能仿真两种模式。时序仿真的延时信息能够反映芯片在设计中的实际工作情况。功能仿真则是为了验证电路的设计是否达标而存在的。

4)程序在编译完成并验证成功后,就可以进行器件配置和管脚参数的设置了。如图4。

图4 基于Quartus而设计的FPGA设计开发流程示意图

由上文的介绍可得知本次设计的具体方案,即利用CycloneIII处理器的FPGA和SDRAM芯片共同组成操作,用来存储视频、图像、文字等数据。并且利用镶嵌在FPGA内部的LVDS发送器,通过8080接口协议以及ATM网络进行数据转换并再次发送给FPGA,达到对整个系统的数据通信控制,最后实现系统终端显示平台的稳定运行。

3 终端显示平台的最终测试

在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的终端显示平台上主要包括STM32单片机和FPGA控制台两大模块结构,其中的设计也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所以尤其考虑到它们运行的稳定性,就要进行测试。比如说SDRAM读写、以太网以及ATM网的切换等功能,通过这些测试最终确定设计方案是否可行。

3.1 SDRAM的读写

SDRAM是整个系统的外部存储器,它要经手所有数据的存储,并在读写之后才可以显示,所以对SDRAM读写功能的测试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的读写稳定关系到了以太网和ATM网的数据调试。

SDRAM读写测试时第一步要用Verilog来编写测试程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程序载入到FPGA芯片当中,随后就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逻辑分析器进行SDRAM数据的动态观察,看其是否与外部写入的数据相一致。本文中的测试要连续写入数据才能进行SDRAM读写数据的波形对比。此时要保证数据的输出是连续的,例如从数字0到65536的连续数据输出,只有这样才能验证SDRAM控制器的性能是否已经达到要求。

3.2 以太网和ATM的测试

要对两种网络类型进行测试,就要首先测试8080接口协议,8080接口数据采集的显示结果能反映出两种网络类型的性能。通过STM32单片机和C语言来编写测试程序并向SDRAM写入数据。对于CRT显示器来说,最好选择VGA接口连接,因为它比LVDS接口的显示终端信号更加稳定。所以在整体电路设计时应该再为终端设备增添相应的电阻网络通道,将VGA信号转换为LVDS,这样CRT显示器就可以同步显示教师机的内容了,同时也能验证STM32单片机中数据运行的正确性。

3.3 显示平台测试

在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的终端显示平台上运行Windows系统,如果系统界面在屏幕上显示正常,且在具体操作中不会出现界面的晃动和延迟,这就表示系统工作处于稳定状态,基本满足了整个系统设计的要求。

4 结语

本文中所设计的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终端显示平台结合了LVDS发送技术、FPGA编程技术、终端平台同步显示技术、STM32单片机控制技术和SDRAM外部存储技术。在这些技术功能的辅助下,高校的语言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个性化、多元化。同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也符合当今我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教学要求,可以说,数字语言教学系统是科技与人文思想理念共同进步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宋述强.数字化语言教学环境:系统组成、建设策略与运行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1(6).

[2] 冯春灿.数字语言教学系统的设计理念――基于语言教学视角的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2005(1).

[3] 谢东迅.基于FPGA的SDRAM控制器设计[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5(1).

[4] 胡潇潇.数字语音教学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1.

[5] 赵延燕.数字语言实验室在大学英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

数字语言范文3

关键词:数字语言实验室;使用效率;转变思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近年来,数字语言实验室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自2005年以来,淘汰了原有的模拟语音系统,全部更换为数字语言学习系统,传统的语音室升级为了数字语言实验室。语音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得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但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却发现,数字语言实验室的使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使用效率不高上。本文从个人经验出发,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供广大同行参考。

近几年,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发展很快,种类功能多样,诸如此类已有多篇文章对此进行过较详细的介绍,本文不再赘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它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能够更直观、更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学,庞大的信息量和多种教学资源是普通书本无法比拟的,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利用数字语言实验室进行更多的外语教学活动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乃至方向。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语言实验室内的课程安排的非常满,有更多的外语教师喜欢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进行授课,从表面来看,实验室的利用率非常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老师上课,只是用到了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单纯的播放一些音视频资料,学生在下面笔答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只是用到了以前模拟语音室的功能,目前的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已经较早年有了很大改进,其功能已经逐步完善,如此使用将不能使语言学习系统发挥应有的功效。造成这一现象的一方面原因是老师思想上没有对新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新功能并不是十分了解,缺乏对新功能的探索精神,还有很多外语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够熟练,略显复杂的功能和操作就很少使用,对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没有信心,可见加强对外语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培训非常重要。

应对以上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让外语教师在思想上先有所转变。“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灵活的调整教学模式”[1]。在实验室软硬件功能不断完善的大好形势下,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努力专研。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先于授课老师熟练掌握教学系统的各种功能,并有计划的对外语教师进行实验室相关操作的培训,使之在心理上接受并认可新功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高效地发挥作用。其次要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充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授课教师最好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取最适合本班学生的语音材料,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大胆选取适合的音视频材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更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熟练掌握实验室的使用和操作之余,掌握一些教学软件的开发,将自身的成功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可以此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此外,强化数字语言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加强对他们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实验室的维护与管理,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语言实验室教学的顺利进行。

更多的利用数字语言实验室进行外语教学是发展的趋势,它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会随时间的推移愈发重要起来,实践证明综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充分合理的利用数字语言实验室,可以有效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

数字语言范文4

关键词: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特征

一、引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而构成艺术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手法来传达艺术语言,从而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内涵,这种艺术所独有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语言。毫无疑问,摄影是人类现代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内容。摄影艺术可以把时空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定格起来,让其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是有纪实性的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语言就是摄影创作者借助摄影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形式,摄影照片或者画面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如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均可以看作是摄影艺术语言的具体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升级,使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更为突出。数字摄影图像像素的本质属性及其虚拟特性,使摄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摄影的可操作性和可编辑性使得摄影在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环境下表现出新的艺术语言特征。

二、摄影艺术语言的构成

语言作为沟通与交流的符号,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标准、符号意义以及表达方式。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语言通过特定的符号显示出意义,摄影视觉艺术语言其实就是艺术视觉符号。脱离了符号的语言,其实没有任何的内涵与意义。摄影艺术语言表达观念、传达意义以及抒感,其实都是通过符号学的体系来实现的。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主要是借助摄影的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观念,摄影图像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规则,包括摄影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主观情感等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光线是摄影艺术最为重要的基本语言构成,摄影本身依赖于光线而存在,没有光线,摄影本身便也失去了意义。摄影艺术的呈现需要借助光线,不同的光线下所拍摄的画面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常摄影艺术语言下的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线与人造光线,摄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光线进行选择,光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的摄影艺术语言,塑造了不同的摄影艺术效果,承载着不同摄影画面与图像的意义。不同的镜头形式也会塑造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如仰拍、俯拍以及平拍等不同的拍摄方式,摄影画面所呈现出的效果则不尽相同。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三种类型,摄影画面其实就是点、线、面三种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

三、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

(一)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视觉艺术特征

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环境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以新的特征。传统摄影艺术语言与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摄影艺术语言体系。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表现为表象的科学语言与深层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艺术语言元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不能像其他文字语言一样单独存在,而是与摄影艺术整体想象紧密结合,共同呈现出视觉效果。其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主客体的依附性。摄影艺术语言是由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但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它不能脱离现实客观事物而存在,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呈现,是纪实的、系统的、个别的、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再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传播共同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地域和种族均可以享受摄影艺术语言带来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观念、思想情感的表达息息相关,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摄影艺术语言。而任何艺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通过对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追求而实现的,所以摄影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首先,数字摄影体现了数字化的技术之美。数字摄影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均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图像的精致呈现、宏观效果、微观效果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像变形组接的随意性、色彩处理的丰富性等,无不体现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其次,数字摄影图像创意化。数字技术使图像的构造与创意构思变得灵活多变,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图像的组合均是摄影艺术语言创意的表现。再次,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塑造了完美的视觉传达。最后,数字摄影图像后期制作手段丰富,充分地利用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体现了画面与图像的美学魅力与审美内涵。此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方面。在摄影作品拍摄前、拍摄过程中以及拍摄图像的后期处理等方面,摄影创作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且拍摄前的预想与后期处理相互照应,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为图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方法,图像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摄影艺术语言表现的重要形式。另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还可以与绘画艺术、装置造景等艺术完美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摄影数字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

四、结语

数字摄影艺术是传统摄影艺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升华,新的时代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以新的艺术语言特征。在视觉呈现、审美特征以及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升华,丰富了摄影艺术的情感,充实了摄影艺术的内容,升华了摄影艺术的审美内涵,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数字摄影艺术也必将不断走向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周琳.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语言[J].大众文艺,2013(11):194-195.

[2]燕晓山.数码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的语言[J].戏剧之家,2015(11):168.

数字语言范文5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数字;文化差异

自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中国出版以后,国内掀起了研究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热潮,特别是他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更是激起了语言学界内部激烈的讨论。各种论文和著作纷纷发表或者出版来论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的真正含义,褒贬不一,但都有各家之言。本文试将普通语言的任意性和个别语言的约定性及传统性统一起来,结合索绪尔在他的论述中多次谈到约定俗成、集体习惯和传统,从一般意义上对中西方关于数字的文化差异来进一步论证语言符号之间的任意性。

一、任意性是“能指和所指”在特定语言系统中的联结

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他还指出,“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证明:比如‘牛’这个所指的能指在国界的一边是b-ǒ-f,另一边却是o-k-s。”然而“从心理方面看,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型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承认,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没法清楚地、坚实地区分两个概念。思想本身就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的界限。预先确定的观念是没有的,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语言对于思想所起的作用不是为了表达观念而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而是作为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是他们的结合必然导致各单位之间彼此划清界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索绪尔所谓“先于语言的思想”,即使是存在的,也是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因此只有当它在具体的语言中以“所指”的身份与“能指”相结合的时候,才从浑然之物变成界限相对清晰的概念。而在不同的语言里“能指”与“所指”结合的时候,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确切的说,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非一般的指“能指”和“所指”的任意结合,而是不同的民族语言运用不同的能指划分出不同的所指。换言之,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实质上是要突出自然语言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地方,要突出语义的民族性。

二、数字文化中所体现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数字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而数字也是一种语言,他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语言中,不同的数字也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内涵,而有的事物也可以用特定的数字加以指代说明。从这些数字词语的特征和文化差异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折射的各种文化的历史特点、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词语使用的范围、方式与含义各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尤其具有神秘色彩。我们通过对两种语言的数字词语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发现他们背后的民族文化差异,我们还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把这些差异归结为语言符号最初的任意性特点上。也就是说,数字在文化的意义上从一开始是没有什么理据性的,它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含义是在不同民族的的发展当中由当地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逐渐赋予的特有的含义。从这一点上讲,数字的文化含义和其他的语言符号一样是具有任意性的。

数字本无好坏、褒贬吉凶意义之分。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当中,人们却寄予了不同的内涵和色彩。在中西方都有关于数字的禁忌,在汉民族的文化中,人们讲究对称,注重成双,喜好吉祥,总是小心刻意避讳因语言似同或构字相关而引起的不详意义的联想。比如数字“4”因其谐音“死”而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数字。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或者车牌号时,都不愿意有“4”。然而西方有的民族却对“four”极为崇拜,认为“four”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则认为“four”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英语中“the four corners”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the four corners of the death”是“天涯海角”的意思。

再比如数字“13”,对西方人来讲象征着“倒霉,灾难”。据说在人类的蒙昧时期,他们用十指加上两只脚也只能数到12,凡是超过12的数目就感觉神秘莫测。后来他们发现12可以均匀的被分成两份、三份或四份,而13却无法均匀分开。因此他们就认为13是很不吉利的数字。另外在圣经中,亚当让夏娃吃禁果是在13日星期五,耶稣和弟子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犹大坐在第13个位置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也是13日,古代通往断头台的台阶也是13级,给侩子手的赏钱也是13个银币,所以数字“13”就成了禁忌数字。西方人避讳这一数字的场合很多,如他们就餐时一桌从不坐13个人,不上13道菜;门牌、楼层、火车、飞机等均无编号13;医院也不设13病房和病床;13号也是很多西方人所憎恶的日子,就好似中国的“黑煞日,诸事不宜”一样。而“13”对中国人来说却没有如此多的忌讳,相反可以引发人们好的联想,如两千年来主宰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家经典俗称“十三经”;明代帝陵称为“十三陵”;清代有京腔“十三绝”。数字的禁忌虽然带有某种迷信的色彩,但因其根深蒂固的隐含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当中,也是应当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汉英数字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数字的认识和使用无不反映着民族文化内部所隐藏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溶于自然中去认识自然。对自然的认识显得丰富而亲切,并且因感受方式、认知方式的直观,在语言中体现出只求“意合”而不重“形式”的特点,大大摆脱了语言的束缚,使语言表达具有很深的内涵思想。因而汉语数字的表现方法显得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西方人讲究个体独立,认为人要生存必须征服自然,所以他们重形式、重分析、重理性抽象,而数字符号则成为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他们在运用数字时力求精确严谨,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形合”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对数字词语联想意义的发挥。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双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不同,所以才导致了汉英数字代表的思想内涵、感彩和修辞效果等的不同。

三、小结

“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数字的文化含义也是同样如此。“一个是使选择得以自由的任意的约定俗成;另一个是使选择成为固定的时间。因为符号是任意的,所以它除了传统的规律之外不知道有别的规律;因为它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可能是任意的。”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对数字语言文化的研究,也许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也能从中发现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寓意,从而更好地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作者单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数字语言范文6

媒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内容及其传播上。《大众日报》作为我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自1939年1月1日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70多年。在1996年实现电子报之前,有近60年的历史纸质报刊没有数字化,而且早期的珍贵版本也因为纸张老化严重,只能封存在档案室,无法公开检索,也妨碍了山东省相关历史专题资料的深入挖掘工作。而历史报刊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在充分保护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将历史报刊原始风貌、文章和图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现在屏幕上,为想了解新闻历史的读者带来便利;另外,通过数据挖掘,还可以整理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专题资料。

2011年,大众报业集团确立了“《大众日报》历史报数字化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实施,围绕集团历史报刊数字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本文对历史报刊数字化的最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报刊及胶片扫描、OCR识别和校对、元数据抽取与标引、PDF构建技术等方面。

历史报刊数字化流程概述

历史报刊数字化技术与最近十多年普通的报刊数字化技术不尽相同。自从报业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以来,报纸的采编发排都采用计算机技术,其信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而历史报刊由于早期使用铅字印刷或者石印、油印等,没有对应的数字信息,因此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将纸质信息数字化提取到计算机当中。

历史报刊特别是早期报纸是历史文档的重要资料,虽然人们对报纸的格式十分熟悉和认可,但从数字化处理的角度来看,报纸的格式是相当复杂的:文章长短不一,早期报纸有竖排版面、繁体字等,字体也不是当代的标准化字库里的字体,有照片图表,长篇的文字分布在不同的版面或页面中。另外,早期报纸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质量不是很好,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字体可能会模糊,纸质会变得非常脆、易碎,难于处理,还有一些报纸只能在缩微胶片上找到。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历史报刊的数字化面临很多困难,需要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目前,历史报刊数字化有比较标准的制作流程和技术工艺,不同的厂商可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不过制作流程一般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报刊的清点。按照日期、版面清点数量,确认其完整性、可识别性、可扫描性。由于报刊一般都有一定的发行量,不止一个复本,应尽可能寻找最佳的一份,如果现实中找不到可用的报刊实体,可以用缩微胶片替代。

2.扫描和修图。利用大幅面扫描仪扫描纸质报刊,用胶片扫描仪扫描缩微胶片。对扫描得到的TIF图片进行修正,去除污渍、裂纹等。

3.OCR文字识别与校对。OCR(光学字符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图片上文字的技术,标准印刷汉字的OCR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9%以上。由于早期报刊印刷技术简单和保存环境的原因,识别率可能稍低一些,需要进行多次校对以保证最终的质量。校对包括人工校对和智能化自动校对。

4.版面分析和划分。将修正后的版面扫描图片按照主题文章进行区域划分和标识。

5.制作版式文件。根据步骤2、3、4得到的信息制作可检索的数字版式文件,比如PDF等。

6.数字数据验收。对上述步骤得到的文字、图片、版式文件等数字数据进行再检验,以确保完整性和正确性。

7.数据入库。文字入全文数据库,图片入图片数据库,版式文件入版面数据库,三种数据库是相关联的,可以联合检索。

8.建立双平台检索系统。一般采用B/S架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检索上述三种数据库。

经过上述步骤的处理加工后,最终的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包含全部报刊文字和元数据的全文数据库、包含报纸照片和版面扫描图片的图片、可检索的PDF版式文件、基于B/S架构的双平台检索系统等。此外,为了支持高质量的再印刷,也包括修正后的版面扫描TIF图片。

历史报刊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历史报刊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包括:

1.图像获取:主要通过扫描,包括纸质扫描和胶片扫描等。

2.OCR文字识别与校对、版面分析和划分等:将修正后的版面扫描图片按照主题文章进行区域划分,目前有自动识别主题文章区域的技术。

3.元数据抽取和分类标引:文章的元数据抽取包括对文章主题、副题、引题、作者、来源、关键词、摘要、引文、外部特征等信息的自动识别和自动抽取;分标引类是按照国家新闻标准分类法对文章进行分类标识。

4.全文数据库和图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是实现全文检索的数据库系统,为按关键字检索整篇文章带来很大便利;图片数据库一般按照文件存储、按照标引检索。

5.数字版式文件的制作、检索技术:制作数字化版式文件是为了能够展现历史报刊的原始风貌,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是在阅读一份早期的报刊,更具有视觉震撼力。目前报刊的数字版式文件一般采用Adobe的PDF格式,根据扫描图像制作成可检索PDF一般采用双层和重构技术。

下面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扫描技术

扫描是历史报刊数字化制作流程中的关键,因为后续工作完全基于扫描后得到的TIF图片,其扫描质量、分辨率的选择、所使用的设备和参数设定都对后期制作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分辨率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当代印刷术和近代的印刷术,当代彩色报刊的印刷一般要求彩色图片在200~300dpi即可,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而近代的印刷主要是以铅印、油印等为主,历史报刊的扫描精度一般采用300~600dpi,其目的是为了保存更多的细节,更具参考和研究价值。扫描精度越高,所得到扫描图片的容量也越大,因此,在选择扫描精度的时候也需要考虑硬件方面的存储容量。

由于报刊在印刷时是靠细小点阵来显示图像,并不是连续的色彩,高精度扫描会扫描出网状条纹,这种情况可能会降低OCR软件的处理速度。现在许多扫描仪有去除网纹的功能,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对于没有去除网纹功能的扫描仪,如对图像要求不高的话,可用降低扫描分辨率的办法。因此,如果考虑到下一步的文字识别率, 5号以上字体使用300dpi扫描,6号、7号字体使用400~600dpi扫描。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统一使用400dpi左右的扫描精度。

纸质报纸和缩微胶片扫描所使用的设备和参数设定也有所差别,纸质报纸一般使用大幅面的快速扫描设备,而缩微胶片扫描仪在扫描前需要进行预先光学处理,目的是为了达到和纸质扫描相同的分辨率。

OCR技术原理是对光学仪器产生的影像(比如扫描图片)进行处理,消除一些影响识别的可忽略因素(自动或者手工),将影像进行区域分割,使之成为可以独立识别的单元,然后从这些影响单元中提取形态特征,再与标准特征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决定该单元的识别结果。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扫描设备的质量、扫描资料的质量、扫描精度、识别软件、学习和测试样本等都会影响到识别的准确率。

文字识别之前的影像预处理是该过程中需要处理问题最多的阶段,其中包括影像的正规化、除噪声、图像矫正、图文分析、文字行与字分离等步骤。举例说明,对于历史报刊而言,如果其扫描图片出现倾斜,超出计算机自动识别的误差范围,就需要就行图像旋转矫正;如果原始报刊本身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出现污点裂痕较多,影响到正常文字的识别,那么就需要将扫描图片上的这些污点裂痕去除、背景化;此外,早期报纸有竖排版,在行、字分离上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从识别技术的难度角度来看,印刷体识别相对要容易、正确率更高一些,因此对于历史报刊而言,只要预处理做得比较完善,其自动识别不会产生过多的错误。为了保证更高的文字正确率(比如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需要进行校对。校对包括软件自动校对和人工校对,自动校对是根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识别出的文字语句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标注,然后进行纠错;人工校对是完全依赖校对员的判断。OCR的校对一般都是结合自动和人工两种方式进行反复多遍的排查纠错。

3.元数据抽取和标引技术

在建立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和版式文件数据库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元数据抽取和标引,其目的是从多角度对文章、图片和版面文件进行标注说明,以完善检索系统。文章的元数据主要包括题名信息、作者信息、来源信息、关键词信息、摘要信息、引文信息、外部特征信息等。对于报刊而言,题名信息、作者信息、来源信息一般都在版面上明确标出,在OCR识别的版面区域划分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信息;而对于其他元数据,比如关键词信息、摘要信息、引文信息等,因为没有明确标出,需要从报刊正文中提取,由于历史报刊数字化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的报刊文章,依靠人工无法完成,所以必须要进行元数据的自动抽取,需要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

在文本中抽取元数据标引,可分为全关键词标引和主关键词标引。自动标引过程与人工标引过程相似,其特点是标引速度快,标引的前后一致性好,在随机存储介质容量允许、软件检索功能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文摘、甚至全文的无人工标引自动检索。目前自动标引系统抽出的表述文献主题的主关键词准确性较差,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标引。

4.版式文件制作技术

版式文件是一种具有版权保护、加密、防止非法复制、防止屏幕拷贝、能够全面展示版面多媒体内容和样式、并且能够精确输出到打印设备的文件格式,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文件是Adobe公司的PDF,国内北大方正采用了CEB,另外还有epub等。报刊的版式文件一般采用PDF格式。

制作版式文件是历史报刊数字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通过版式文件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报刊的外观,包括版面布局、文字样式和图片等。(2)支持版面检索,在双平台检索平台通过关键字检索就能找到包含关键字的版面。(3)支持再印刷,矢量字体的版式文件能够进行更大幅面的印刷输出,不会有字体的变形。(4)标准化的文件格式便于存储和交换。

目前历史报刊数字化的PDF版式文件制作有两种技术:双层和重构。对于前期历史报刊而言,因为没有对应的电子版面文件,所以需要制作双层或者重构PDF。制作双层PDF的重点在于扫描图片处理成合适清晰度的压缩图片用于双层PDF的上层图片层,并将文本按照原始版面结构重排并与图片层对应,形成隐藏的下层文字层;重构PDF则是利用图片和文本数据按照原始版面结构进行整版的图文混合重排,是单层结构。这两种PDF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在PDF文件结构方面:双层PDF,顾名思义,该PDF逻辑上具有两层(一层纯图片层、一层纯文本层),上层是用于浏览的可视图片层(为了避免文件体积过大,该图片层一般使用高清扫描图片的压缩格式),能够浏览版面扫描原貌;下层是用于文字检索的隐藏文本层(浏览时不可见),文本层中的文字就是版式图片经OCR识别校正后的文本,它与上层图片层版式图片中的文字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是图片化文字、一个是文本化的文字。这样形成的双层PDF既可以100%保留原始版面效果,又可以通过下层的文字信息支持选择、复制、文字检索等功能。重构PDF,是当代流行的单层图文混排结构。

(2)在PDF版式重排方面:对于历史报刊而言,双层和重构PDF都要进行相应的版面重排,但是双层PDF仅对其文字层的文字按照原始版面位置进行重排和对应;而重构PDF则要按照当今的图文混排方式重现原始版面的样貌,所以制作方面工作量要大一些。对于组版出版数字化之后的近期历史报刊而言,由于已经存在可印刷的数字PS版面文件和对应的数字矢量字库,而且这些PS版面文件可以精确地批量生成当今流行的图文混排的PDF版,不必再进行版面重排,就没有制作双层或者重构PDF之说了。

(3)在视觉浏览方面:双层PDF是100%保留扫描版面视觉效果,但受图片层的精度所限,其中的文字缩至较小时会产生字体变形,而放大到一定程度字体会产生马赛克模糊;重构PDF中的文字是矢量字体,可对字体进行任意缩放,保持字体边缘依然光滑,字体色素不会丢失,因此不会变形和模糊。但是,重构PDF中的文字字体可能与原始字体有所差别。特别是早期铅字或者油印的报刊,由于没有对应的数字矢量字库,所以无法100%保留原始效果。但数字化以后的历史版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4)在用于印刷方面:同视觉浏览方面相类似,双层PDF是100%保留扫描版面视觉效果(原汁原味),但受图片层的精度所限,不能进行大幅的放大印刷,字体会产生马赛克模糊。对此可以直接使用修正后的高清TIF扫描图片进行大幅面的印刷。重构PDF支持任意放大的印刷,字体边缘光滑清晰,不会产生变形和模糊,印刷质量好于双层PDF。

(5)在版式文字检索和定位方面:双层和重构PDF都支持版面文字检索和定位,在检索速度上,双层的速度慢于重构,因为双层PDF的文件较大。

(6)在存储容量方面:重构PDF文件的存储容量比双层PDF文件小得多,一般是其1/4至1/6左右。因此重构PDF文件的打开和网络传输都要比双层PDF快,更适合于网络浏览。

(7)在文字差错率方面:理论上,历史报刊数字化的文字差错率和PDF采用双层和重构并无关系,差错率只和OCR识别准确率和人工校正等有关。在这方面,双层和重构的差别在于:对于双层PDF来说,即使文字层有错字,由于其本身是隐藏的(上层是可视图片),也不会被看见,但会在文本检索和复制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重构PDF来说,文字如果有错误,则直接能看到。出错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扫描图的修正、文字识别准确率、校改人员的责任心、新闻常识、历史经验和承接公司的项目管理经验等。

(8)在渠道方面:双层PDF适合在本地电脑和局域网上浏览,重构PDF除本地电脑和局域网上之外,也适合在互联网上、手机、平板电脑、户外大屏上浏览。

(9)在专辑出品方面:这两种技术都能够满足个性化专辑出品的需求。

(10)费用方面:由于重构PDF的制作工作量相对大一些,所以制作重构PDF的费用比双层PDF高15%~20%左右。

总的来说,实施历史报刊数字化项目,如果仅从保护、存档的角度考虑,那么扫描历史报版面建立图片数据库,进而进行文字识别、校正、标引、入库、建立全文数据库和检索网站即可;如果进一步从满足版式检索和PDF浏览功能考虑,可采用双层PDF技术;如果考虑未来媒体终端的应用(例如苹果的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开发更多的衍生产品,那么可采用重构PDF的技术方案。

总 结

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的厂商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在选择解决方案的时候,首先要以保证质量为最基础的条件,然后再考虑技术方案、价格、知识产权保护、再开发再利用等因素。历史报刊数字化是一项尊重历史、保护历史资料、挖掘资料价值的工程,让尘封的珍贵报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社会责任和文化创新精神,保护与开发并存,让历史报刊重新面对公众,为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新闻发展历史提供丰富的信息源泉。

参考文献: